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第1张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经脉循行上下肢内外的部位以及经脉与脏腑络属的关系确定的。凡是循行于上肢内侧(掌心一侧)与五脏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阴经,如与肺相连属的叫手太阴肺经,与心相连属的叫手少阴心经,与心包相连属的叫手厥阴心包经;凡是循行于上肢外侧(手背一侧)与六腑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阳经,如与大肠相连属的叫手阳明大肠经,与小肠相连属的叫手太阳小肠经,与三焦相连属的叫手少阳三焦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内侧与五脏相连属的叫足的阴经,如与脾相连属的叫足太阴脾经,与肝相连属的叫足厥阴肝经,与肾相连属的叫足少阴肾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外侧与六腑相连属的叫足的阳经,如与膀胱相连属的叫足太阳膀胱经,与胃相连属的叫足阳明胃经,与胆相连属的叫足少阳胆经。

(二)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以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准。十二经脉在体表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十二经脉在头面躯干部分的分布是:手三阴经均联系胸部,足三阴经联系胸或腹部,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

六条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行于四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和足太阴在内踝上八寸以下的一段循行为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属特殊情况。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其交接规律为: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多在头面部相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相接。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分别与相关脏腑发生属络关系。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络属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脏腑以脏为阴、腑为阳,故阴经从其类而属脏络腑,阳经则属腑而络脏。如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而络于肺,手太阴肺经则属肺络大肠。

(五)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是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的,其流注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根据“肺朝百脉”和将十二经脉之开端定在化生水谷精微之中焦的理论,故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肝经为止,依次相传,使气血周流全身,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其流注次序如下:

(六)循行部位与病候

1手太阴肺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

图2-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环循胃口,向上通过横膈,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前下行过肘窝,沿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肌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分支:手腕后(列缺)分出,直出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臂部寒冷疼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2):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通过第1、2掌骨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肩,交会于督脉(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肺,下横膈,属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行,过颈至面颊,进入下齿,环绕口角,在人中部左右经脉交叉,抵鼻旁(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

图2-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3):

图2-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外侧(迎香),交鼻根部(与足太阳经相交会),循鼻外,入上齿,出口角,环绕口唇,交于任脉于颏唇沟处(承浆),沿下颌(过大迎、颊车),上行至耳前,经过足少阳经上关穴,沿发际,至前额角。

分支:从大迎穴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通过横膈,属胃,络脾。

直行经脉:从缺盆向下,经乳头下行,挟肚脐旁(2寸),进入少腹两侧,进入腹股沟(气冲)。

分支:从胃下口分出,沿腹腔内向下行,至气冲穴而合,再下至大腿外侧前方(髀关),直抵伏兔穴部,至膝盖部,沿着胫骨外侧下行,至足跗背部,进入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分出,进入足中趾内侧端。

分支:从足背(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

4足太阴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4):

图2-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上行小腿内侧胫骨后侧,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大腿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通过横膈,沿食道两旁上行,连舌体,分散在舌下。

分支:从胃,上横膈,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5手少阴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5):

图2-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走后属心系(心与其他与心有关的组织器官)。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系目系。

直行的经脉:从心系出来,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廉(行手太阴、厥阴经之后),至手掌内后廉,出手小指内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6):

图2-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上经前臂外侧后缘,沿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上臂外侧后缘,绕肩关节、肩胛部,交会于督脉(大椎),前行进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经过食管,穿过膈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眼外角,入耳中。

分支:从面颊,斜向抵于目眶下,经鼻旁,至眼内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臑外侧后缘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7):

图2-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眼内角(睛明),上前额,交会于巅顶。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

直行经脉: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入脑,下行出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脊柱(旁开15寸)下行,抵腰中,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中分出,沿着脊柱两旁挟脊(15寸)下行,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分支:从肩胛骨内缘(挟脊3寸)下行,直下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合于腘窝部,下行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后,沿足外侧,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8足少阴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8):

图2-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部(涌泉),出足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部,上行于下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通过肝和膈肌,入肺,沿喉咙,到舌根部。

分支:从肺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

9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分布图如下(图2-9):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通过横膈肌,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上腋窝中,沿上臂内侧中间下行,行于手太阴经、少阴经之间,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的中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入手掌中,出中指端(中冲)。

分支:从掌中(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

图2-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0):

图2-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行第4、5掌骨之间,循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向前进入缺盆,分布胸中,络心包,通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于缺盆部,至肩部,会于督脉(大椎),上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额角,下行至面颊部,抵达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足少阳胆经交叉于面部,至眼外角(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

11足少阳胆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1):

图2-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眼外角(瞳子髎),上达额角,下行至耳后,沿颈部行手少阳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部。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

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抵达目眶下,经过颊车,至颈,合于手少阳经,至缺盆,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内部,下少腹两侧腹股沟部,出外阴部毛际处,横入经过髋关节部。

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部,沿胸侧,过季胁,下行合前条分支于髋关节部(环跳),下行大腿外侧,出膝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达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部,进入第四趾外侧。

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足大趾端,穿过趾甲,折回行至大趾甲后的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

12足厥阴肝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2):

图2-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背上毫毛部,上行足跗背部,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沿胫骨内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经后面,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进入阴毛部,绕阴器,抵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通过横膈肌,分布于胁肋,沿咽喉后上行,至鼻咽部,联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进入前额,上行交会于督脉巅顶。

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

猪心头肉指的是横膈肌。又叫做护心肉。

这是位于心脏部位的一块肉,每个动物都有,猪的横膈肌主要是为了保护它在运动的时候,避免自己的形容运动过度,起到了一个很高的保护作用,虽然猪很少运动,但是作为猪身上为数不多的几块肌肉,它的美味也是可想而知的。

猪比较受欢迎的肉:

猪头肉皮厚、质地老、胶质重,宜酱、烧、煮、腌,多用来制作冷盘,其中猪脸、猪耳、猪舌是下酒的好菜,地位和花生米不相上下。

梅花肉是猪的肩胛肉,瘦肉居多,但油花丰富,瘦肉中掺杂着脂肪,形似梅花,吃起来又香又嫩,取来做叉烧或者煎烤都风味十足。

前排肉又叫上脑肉,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块肉,瘦内夹肥,肉质较嫩,适于做米粉肉、炖肉。

我告诉你吧:

高中生一天至少要睡眠75个小时,最好10点睡5点半起来好,有助于发育。如果有条件,最好睡午觉。

努力看完下面这段应该对你有所帮助

治疗:

(1)心理治疗: 1)一般心理治疗。通过解释、指导,使患者了解有关睡眠的基本知识,减少不必要的预期性焦虑反应。2)行为治疗。进行放松训练,教会患者入睡前进行,加快入睡速度,减轻焦虑。

(2)药物治疗: 1)苯二氮卓类。2)抗抑郁剂。如米安色林、阿米替林、多塞平、马普替林等。

(3)其他: l)生物反馈。可加强自我放松训练,对于减轻焦虑情绪有效。2)体育锻炼。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加重躯体疲劳感,对睡眠有利,但运动量不宜过大,过度疲劳反而影响睡眠。3)调整生活习惯,如取消或减少午睡,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

治疗失眠

(1)心理治疗:1)一般心理治疗。通过解释、指导,使患者了解有关睡眠的基本知识,减少不必要的预期性焦虑反应。2)行为治疗。进行放松训练,教会患者入睡前进行,加快入睡速度,减轻焦虑。

(2)药物治疗:1)苯二氮卓类。2)抗抑郁剂。如米安色林、阿米替林、多塞平、马普替林等。

(3)其他:l)生物反馈。可加强自我放松训练,对于减轻焦虑情绪有效。2)体育锻炼。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加重躯体疲劳感,对睡眠有利,但运动量不宜过大,过度疲劳反而影响睡眠。3)调整生活习惯,如取消或减少午睡,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

中药治疗失眠的特效疗法:

药(热)熨疗法:将药物(如药袋、药饼、药膏及药酒)经加热后置于体表特定部位,促使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多用于寒湿、气血瘀滞、虚寒证候的治疗的一种外治疗法。

敷贴疗法:将药物调成糊状,敷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于头痛、呕泻、自汗盗汗、脱肛、眩晕、面瘫、风湿痹病、疮痈癣疹、扭挫伤、口腔溃烂、烫伤等。

敷脐疗法:将药物敷置于脐眼或脐部,常用于眩晕、盗汗、便秘、尿闭、遗精、阳痿、阴挺、痛经等病症的一种外治法。

熏洗疗法: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汽熏蒸患处,并用温热药液淋洗局部的外治法。常用于风寒感冒、风湿痹痛、湿疹、癣疥、肛门病、阴痒、眼疾、跌打损伤等病症。

失眠的产生及其对策

失眠是困扰现代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而通常来说,是由于压力过重才会使人在睡梦中醒来。这是因为压力会影响我们大脑中枢神经元中控制睡眠的"觉醒系统",这个系统控制着你究竟是醒着还是睡着。如何改善睡眠,使醒着时的生活更美好呢?其实这项工作也是有一些技巧的。

对付外来压力改善睡眠的方法,是将睡眠同日常生活中的其它活动区分开来,找一个安全的睡眠环境,要求安静、黑暗并且舒适。

确定你生物钟的睡眠周期。首先,确定一个起床时间并保持下去,每天不变。然后,试着让身体告诉自己需要入睡的时间。关上电视、计算机和电话;可以听一些轻柔的音乐,或是与相知的人谈谈心;洗一个时间较长的热水澡,再找一本无聊的书看看;打两个哈欠、揉揉眼睛、深呼吸。

①遵循客观规律:国人多半保持传统的前后夜并重、中午小憩的睡眠;西方人则重视后夜与清晨懒睡,中午不休。不管哪一种,只要形成适合自己的规律就可以,不必勉强改变。但睡眠的基本需要、基本生理规律是一致的。不论你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大致的睡眠时间和睡眠周期没有不同。还有,如果你哪个晚上睡不好,千万不要在第二天刻意补充睡眠,以免造成恶性循环。

②养成良好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获得最佳的睡眠,达到充分休息的目的。比如睡前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喝杯热牛奶,洗个温水澡,听一曲轻音乐,让美妙的旋律伴你进入梦乡,使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③创造美好环境:睡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身居闹市的家庭应尽量创造好的居住环境,减少睡眠干扰。

④安抚烦乱心理:心理干扰是大多数人失眠的原因。保持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对人方式、积极乐观的生活等,对拥有良好的睡眠是极为有益的。

睡的好比睡的多更重要

英国医学会期刊研究报告指出,为了解睡觉时间对死亡率的影响,英国研究人员特别针对1229位65岁以上人士进行调查,其资料来自1973-1974年间的英国卫生部国民健康普查研究,并进行20年的前后对照研究。

研究数据显示,就生理状况和智力反应而言,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的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也就是说,11点以前就寝、 8点前起床的人,和11点以后就寝、 8点后起床的人都是一样的健康聪明。但是就收入而言,夜猫族可能更加富有。

更重要的是,睡得太多反而有害身体健康。对老人来说,睡觉少于八小时的死亡机率最低;睡觉时间超过12小时(包括午睡和打盹)后,死亡机率是睡觉时间少于九小时的人近两倍之多。

研究人员指出,睡得好比睡得多更重要。因此疲倦就该上床睡觉、活力充沛就该起床活动。

[编辑本段]失眠保健

脚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专家指出,在冬季坚持泡脚和足部按摩,对治疗老人失眠效果很好。

如果老人出现睡眠不好、精神不振、饮食不佳、疲乏无力、情绪不稳等一系列不适症状,可用热水泡脚30分钟,再搓脚心10至20分钟,直至发热,会感到神清气爽,全身轻松。

对一般失眠者,可先用热水泡脚20分钟,水最好泡在足踝关节以上。泡完脚后进行足部反射区按摩,首先将足底搓热,再搓足背及足部内外侧,然后重点按压肾、心、肝、失眠点、大脑、垂体、三叉神经、甲状旁腺、性腺,每个反射区按压5至8秒。

对重度失眠者,除上面介绍的方法外,还可加用酸枣仁20克、远志20克、合欢皮10克、朱砂5克煎水,在晚上睡前泡脚20分钟,睡眠会有很好的改善。

除了运用手指和指关节按摩,还可以使用按摩棒、按摩球、磁波轮、六轮棍、脚踏板等按摩工具按摩双脚反射区,也可以让家人代劳。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一小时内按摩;按摩后半小时内一定要喝一杯温开水。

失眠的十大偏方

[方一]

面粉、鸡蛋各500克,枣泥30克,莲肉100克,白糖650克,菜油20克。将干莲肉去心,放入锅内,加清水煮熟至粘软,再以洁白布包莲肉,揉烂成泥;将鸡蛋打入盆内,用掸蛋器掸成稀糊时,加入白糖,掸约35分钟,待蛋浆由淡黄转变为白色时,将面粉、莲肉泥撒入,调和均匀待用。将蒸笼垫上干净纱布,放入木制方形框,抹上菜油后,倒人蛋浆的二分之一,用铁瓢舀人方形框内擀平,再倒人余下的蛋浆擀水,人笼蒸熟,用小刀切成长条方块即成,作早点食之。

本方健脾补心,养血安神,适用于心脾血亏所致的失眠。

[方二]

黄连10克,生白芍20克,鲜鸡蛋(去蛋清)2枚,阿胶50克。先将黄连、生白芍加水煮取浓汁的150毫升,然后去渣。再将阿胶加水50毫升,隔水蒸化,把药汁倒入以慢火煎膏,将成时放入蛋黄拌匀即可。每服适量,每晚睡前服1次。

本方交通心肾,适用于心肾不变之不寐。

[方三]

酸枣仁75克,乳香30克,蜜60毫升,牛黄O.5克,糯米50克,朱砂15克。将药为极细末和匀,用酒5毫升,和蜜等一处,慢火煎如稀饼。不计时候,以温酒下15克许。

本方实胆安神,适用于胆虚不眠。

[方四]

半夏15克,秫米50克。用河中长流水、澄清,取清液煮秫米、半夏为粥样,但吃时去渣,只吃其汁一小杯。1日3次,连服3天,以见效为止。

本方祛痰降逆,和胃,调阴阳,适用于因痰滞胃致阴阳失调的失眠。

[方五]

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茯神各9克,炒枣仁10克,桂圆肉12克,木香8克,甘草6克,当归9克,远志6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1日1剂,早晚服。

本方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适用于心脾血虚所致的失眠。

[方六]

黄连12克,朱砂15克,生地黄、当归各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服。

本方清心、育阴、安神,适用于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

[方七]

茯苓15克,茯神12克,远志、人参各10克,石菖蒲12克,龙齿6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服。

本方益气镇惊,安神定志,适用于心胆气虚所致的失眠。

[方八]

茯神10克,山楂9克,伏苓12克,半夏9克,陈皮10克,连翘6克,莱菔子15克。水煎服,午晚饭后服。

本方健牌和胃,化滞消食,适用于胃气不和所致的失眠。

[方九]

桂圆肉100克,60度白酒400毫升。将桂圆肉放在细口瓶内,加入白酒,密封瓶口,每日振摇一次,半月后可饮用。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适用于虚劳衰弱、失眠、健忘、惊悸等症。

本方出自《万氏家抄方》,原方用于“温补脾胃、助精神”,为治疗虚劳、心悸的常用方。品名为后加。

方中桂圆味甘性温,能补益心脾,养血定神,对神经性心悸有一定疗效。配合白酒,通经络,行药力,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本方对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方十]

云南三七花, 5到10朵直接泡水当茶饮。

本方镇静、安神功效。用于高血压,头昏、目眩、耳鸣,急性咽喉炎,失眠的治疗。特别是对女性更年期引起的失眠可以说是奇效

睡眠保健产品

贝舒眠

本品是以科学处方、纯生物合剂物质等为主原料制成 , 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功能试验证明,具有改善睡眠的保健功效

治疗失眠的工具 无忧芯片,瘁取中医针灸精华,直接作用至穴位,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是唯一将中国传统针灸中医技术与现代先进生物技术医学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精选宝石级晶体矿物,粉碎萃取,通过纳米技术合成,形成具有激越功能的自源体高科技针灸芯片,是医疗卫生材料领域的一次革命,传统针灸的替代品;

[编辑本段]老年人如何克服失眠

老年人睡眠障碍通常有:失眠、多梦、易醒,睡眠时间减少,睡眠不深不熟等状态。这是一系列症状的综合而不是疾病。需要进行检查以排除影响睡眠的疾病或问题。

遵循有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同一时间起床,周末亦如此。

维持合适的睡眠环境,应有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卧室保持光线黑暗和安静,室内温度不宜过冷过热,湿度不宜过高过低。睡前开窗通气,让室内空气清新,氧气充足,但应防感冒。

选择卧具:老年人易生骨关节疾患,应避免睡棕绳床,以木板床为宜,上垫床褥,宜柔软、平坦、厚薄适中,过厚易引起虚热内生,过薄则易受寒气外袭,都令人夜寐不安。被子、床单、枕头均须整洁,使人感到舒适。枕头宜有适度弹性,如木棉枕、稻草枕、蒲绒枕、散泡沫枕等。近来,市场投放有用中药充填的枕头,病人可辨证施“枕”:头痛目赤、肝火上炎者,选用菊花药枕;心神不定、夜寐不宁者,选用灯芯药枕;血压升高、面色潮红者,可用夏枯草药枕;颈椎肥大者,用颈椎病药枕;夏季睡绿豆药枕、冬季睡肉桂药枕。

注意睡姿,以右侧卧尤好,可有利于肌肉组织松弛,消除疲劳,帮助胃中食物朝十二指肠方向推动,还能避免心脏受压。右侧卧过久,可调换为仰卧。舒展上下肢,将躯干伸直,全身肌肉尽量放松,保持气血通畅,呼吸自然平和。

避免睡前兴奋,睡前兴奋,会招致失眠和多梦。因此睡前不要做强度的活动,不宜看紧张的电视节目和**,不看深奥的书籍。

调节睡眠时间,睡眠时间一般以醒来全身舒服、精力恢复、身心轻松为好。可视自己的体质、生活习惯自行调节。60-70岁一般睡7-8小时,70-80岁6-7小时,80岁以上6小时便可(包括午间休息1小时左右)。

睡前热水泡脚,促使血管扩张,引导气血下行,使睡意蒙眬,入寐时间缩短,睡得更熟、更香。

睡前勿进食,睡前进食,特别是油腻之品,会增加胃肠的负担,横膈肌向上抬,胸部受压,腹部胀满,易引起多梦、说梦话、发梦魇,应极力避免,并不要喝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

睡前少饮水先小便,老年人肾气亏虚,如果没有心脑血管疾患,则应睡前少饮水,解小便后再上床。避免膀胱充盈,增加排便次数。

定期动动,运动可帮助自然地进入睡眠,但不要在太晚的黄昏时运动,因为这能刺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并使你保持清醒。

[编辑本段]失眠的4种类型及改善

一、压力型失眠

职业类型:企业管理者、公务员、科研人员

失眠表现: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醒。通常这部分女性到晚间虽然躺在床上半天了,但脑海中还在不停地思考着各种工作问题,无法安然入睡,即便睡着了,梦中也会浮现各种影像,第二天起床晕晕沉沉的,仿佛腾云驾雾一般。

失眠程度:中度(连续失眠10天-30天)

失眠原因:这部分人身处优胜劣汰的环境中,所以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作息时间不固定、精神状态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定等都是导致失眠的直接因素。往往是一有大任务临头,就睡不着觉了。

修补方案:先减压,再入睡。只要方法得当,中短期就会恢复正常的睡眠。

假如你躺在床上半天都没有入睡,不要着急,干脆起来放松放松:

1香熏法:在卧室点上一盏香薰灯,淡淡的薰衣草香味会令神经逐渐地放松下来,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梦乡。

2按摩法:感到自己相当疲惫,不要急于入睡,给自己一个美容按摩。在美容师轻盈的手指下,你的头脑会随着脸部肌肉放松下来。一般两个小时的按摩比倒头就睡更能放松。

3催眠曲:听听专门的安眠乐曲,比如舒曼的小夜曲、绿岛小夜曲,都可以帮你入睡--音像店里有催眠乐曲、放松乐曲、安神乐曲的专集出售。

4冥想:将腿盘坐,两手放在膝盖上,慢慢地呼吸,努力将脑子里的杂念清除,什么也不想,每次30分钟,这一招对于那些夜里多梦的女性比较管用。5运动:最好每周做适当的体育运动,比如每周打两次羽毛球,每次2个小时,或者散步30分钟,每周3次,这样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氧供应,失眠自然就溜之大吉了。

如果你实在是没有时间或没有条件享受这些减压政策,那就试一试拿破仑的休息法吧。拿破仑在出征时,需要日夜处理军中事宜,无法入睡,为了保持充足的体力和敏捷的思维,他每隔4小时就强迫自己睡20-30分钟,他就是这样驰骋沙场的。除此之外,如果你是SOHO一族,你还可以选择睡午觉来进行弥补。

二、不良嗜好型失眠

职业类型:自由职业者、经纪人、创意人员、文化公司职员、从事与时尚有关的工作

失眠表现:入睡困难、多噩梦、醒后神智懵懂不清。

失眠原因:咖啡因、酒精、尼古丁是直接导致失眠的3大罪魁祸首。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白天工作时都习惯喝茶、咖啡,用餐时饮用可乐、巧克力。这些都含有咖啡因的成分,刺激神经系统,使肾上腺素分泌旺盛,加上长达12小时的作用时间,白天喝多了,晚上自然就睡不着了。而香烟中的尼古丁在使血压上升的同时也刺激到了神经系统,严重妨碍了睡眠时的呼吸,吸烟的女性会感到睡觉比较轻就是这个道理。酒精看起来能使人醉倒,但也能造成时睡时醒,而且醒后觉得身心疲惫。

失眠程度:轻度(失眠1-3天)

修补方案:这一族失眠者只要戒掉不良嗜好,很快就能消除失眠的困扰。

1尽量避免与3大失眠因素"正面"接触,戒烟、戒酒、严格控制咖啡因的摄入,尤其是下午2点以后。

2晚饭后不要做过分兴奋的事情,如蹦迪。迪斯科的音乐节奏快、且属于全身运动,所以回家后容易过度亢奋而导致失眠。

三焦虑型失眠

职业类型:多见于30岁以上的女性领导,比如私企老板、财务主管等

失眠表现:焦躁、恐慌、夜间惊醒后无法再次入睡。

失眠原因:这部分女性正处于不断提升事业的人生阶段,而婚姻、家庭、人际关系无一不牵动情绪,因此很容易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失眠。

失眠程度:重度(失眠3个月以上)

修补方案:

1暗示法:身心放松,平躺在床上,并暗示自己:我的胳膊放松了,腿放松了,头放松了,我就要睡着了。

2运动法:以轻松的散步、舒缓的瑜珈功促进新陈代谢,调节情绪。

3安神法:避免过度刺激,如晚上不要看惊险、凶杀的影片,还要注意不要把工作的烦恼带回家。

四、抑郁型

职业类型:技术人员、不常与人交往的职业女性

失眠表现:表情冷漠、不愿意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夜里2-3点醒后难以入睡,心绪繁杂,第二天醒来后有头晕等身体不适症状。

失眠原因:内向的性格使得她们日常不善于表达,如遇到问题,容易产生低沉、忧郁的情绪。

失眠程度:重度(失眠3个月以上)

修补方案:加强人际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最好请专科医生诊治。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焦虑型失眠和抑郁型失眠的人通常需要做长期的努力才能改善睡眠,所以需要专科医生(心理医生)针对自己的作息、身体、工作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

对于长期依赖药物入睡的人来说,应及时请教医生,改变这一习惯。另外,有的减肥药物由于作用于神经,所以也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建议不要服用。

促进睡眠的硬件:

1卧室内不要摆放绿色植物、鲜花。一般来说鲜花的香味容易让我们无法入睡,而绿色植物在夜间会与我们抢夺氧气,影响睡眠质量。

2卧室内最佳温度为18-22度。人体在这个温度内感觉最舒适,所以比较容易入睡。

3卧室墙壁的色调以淡色为主。淡绿色,红色等凝重的色彩容易让人兴奋,无法入睡,对于焦虑型失眠者更是大忌。抑郁型失眠者则应避开蓝色、灰色等使人消沉的暗淡颜色。

4卧室窗帘选用厚实的面料可以遮光隔音。

5合适的枕头。高15~20厘米的枕头最合适。枕头过高不但让你睡不安稳,长久使用还会增加皱纹。

促进睡眠的饮食:

大家都知道,睡前喝1杯牛奶有助于入睡,但对于牛奶过敏的女性,吃一个苹果或吃一片面包作用都是一样的。

平日多食用一些可以提高睡眠质量的食物:红枣、百合、小米粥、核桃、蜂蜜、葵花子。

冰糖百合

新鲜百合1个,冰糖适量,将百合煮熟后加入冰糖即可,还可以加入红枣。此法不但可以帮助入睡,减少噩梦,还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牛奶燕麦片

燕麦片1份加入3份牛奶同煮15分钟,加入白糖,可以作为晚餐的粥品,不但安神,还可以润肺通便。由于一般的燕麦片比较硬,煮起来费时间,建议使用快餐中的燕麦片。

趣味小贴士:

睡姿与个性

婴儿式:敏感,优柔寡断,对待爱人死心塌地。

腹部向下:充满活力,有主见,属于成功者类型,希望能找一个值得信赖的伴侣。

蜷缩式:内向、压抑,希望和伴侣共同享受人生。

仰睡式:表现欲强,事业心强,与爱人的关系相对独立,互不干涉。

迈步式:害羞,与人保持一定距离,情绪变化大,但对待朋友友善、合群。适合选择内向、性格平和的爱人。

孕吐太严重!中医来把关 怀孕是一件令夫妻兴奋与期待的事,然而孕育一个新生命,难免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包括贺尔蒙的变化,身材及外观的改变,甚至生理时钟也会有变化;以及因为紧张与期待造成的心理压力。随着怀孕的发生,第一个让准妈咪困扰的问题就是孕吐。 孕吐太严重,无法忍受怪味道

妊娠第六至十二周左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厌食,闻到特殊气味作呕,空腹或吃饱恶心呕吐,身体倦怠,或特别嗜好吃某些口味的食物,长辈称作「害喜」,中医称为「妊娠恶阻」。几乎所有的孕妇;甚至虽然没有怀孕,但是深切盼望怀孕的月经过期女性,都有可能出现类似孕吐的「假讯号」。

医学上认为孕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贺尔蒙的变化,另一个是母体的排斥反应。促使胚胎及胎盘稳定形成的黄体素及人类绒毛膜激素会影响肠胃蠕动,使排空速度增加,以及嗅觉、味觉的改变,导致孕妇没办法忍受特殊气味或特别想吃某些食物。另外,怀孕初期,胎儿对母体来说是个异物,直到十二周过后,母体逐渐适应胎儿的存在,孕吐就会逐渐缓解。

哪些孕妈咪容易孕吐?

轻微的不舒服或恶心感,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有两成左右的准妈咪,呕吐严重,电解质失衡,尿中酮体增加,甚至体重减轻超过5%,就必须求助医师,看是不是有葡萄胎、新陈代谢疾病。

一般认为体重过青或过重的孕妇,怀多胞胎,精神压力过大,或孕前有偏头痛、容易晕车、肠胃不好,以及对避孕药等贺尔蒙敏感的妇女比较容易发生。维生素B6是最常见的补充品,所以日常也可以食用麦片、香蕉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另外可能就是生活习惯的改善,例如饮食清淡,少量多餐,进餐时不喝太多水,饭后二十分钟内不宜平躺,床头准备些苏打饼乾,变换姿势(起床,坐姿换站立等)动作不要太快,避免闻到油烟或会引起不适的味道,有的孕妈咪吃陈皮、酸梅或加姜甘蔗汁可以止住呕吐的感觉。

另外服用铁剂也会造成恶心的感觉及便秘,所以贫血的准妈咪孕吐严重时,可咨询医师是不是暂停铁剂,或以中药代替。情绪的起伏本来就会造成肠胃道的不适,保持心情愉快及情绪平稳是孕期中很重要功课,家人也必须随时伸出援手,帮助准妈咪度过孕期的不适。在门诊中,常会鼓励孕妈咪,怀孕是每个女人应该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不要把它当作生病,积极正面的跟自己的身体及胎儿相处,感谢这近三百天的陪伴,孩子出生后,你会发现这世界有多不一样!

孕吐太严重!中医来把关 从中医观点看孕吐发生原因

中医认为妊娠病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1阴血亏虚,精血除了母体本身使用,还要灌溉胎儿,难免不足;

2气滞,腹中多一胎儿,升降气机受阻;

3痰饮,气机受阻,代谢失衡,导致病理产物堆积而生病。

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就提出「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呕),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并提出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至于妊娠呕吐的原因,在隋《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此由妇人本元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挟之而有娠也。经血闭塞,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

所以恶阻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孕妇聚集精血养育胎儿,然而胎儿在腹中使气机无法升降而往上逆,胃失和降引起。通常会使用健脾和胃的香砂六君子汤,或抑肝和胃的橘皮竹茹汤,还是豁痰和胃的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除了脾胃的调理外,临床也会视孕妇情况加入一些补肾安胎,或补益阴血的中药,让胎元稳固。

孕吐太严重!中医来把关 4招穴道 ,轻松缓解孕吐

除了药物的协助,穴位的使用也是常见的。中国医学已经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它为这一半的人口可能遭遇的问题留下很多宝贵的治疗方式。如果是来门诊,诊脉后阴血亏虚不严重多用艾草薰足三里穴、公孙穴、太冲穴;平时 内关、足三里至酸胀感减除也会有帮助喔!

1足三里 膝盖下缘外侧凹陷处直下3寸(约四根手指宽),胫骨外一个指头宽的位置。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所谓合穴就是全身经脉流注会合的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的功效,为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

2公孙穴 足内侧第一蹠骨基底前下方,脾经的络穴,通冲脉,除了消除胃胀呕吐外,还有安胎的作用。

3太冲穴 足背侧,第一、二趾蹠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即是太冲穴。肝经的原穴,抒 绪不畅的郁火,缓解压力。

4内关穴 手腕横纹正中,沿着两条筋的中间往上2寸(约三手指宽)处。十种穴中提到「肚腹三里留,内关心胸胃」,心包经络穴,可以舒缓横膈肌痉孪,治疗呕吐要穴。

孕吐太严重!中医来把关 食疗+茶饮缓解孕吐不适

3道 缓吐食物 一、砂仁蒸鲫鱼 原料:鲜鲫鱼250克,砂仁5克。

做法:砂仁研成细末;鲜鲫鱼去鳞、内脏;酱油、盐、砂仁末搅匀,放入鲫鱼腹中,用淀粉封住刀口,放入盘中蒸熟。佐餐食。用于脾虚湿困型呕吐。

二、陈皮卤牛肉 原料:瘦牛肉、酱油、陈皮、葱、姜、糖、酱油、水(2大匙)。

做法:把陈皮用水稍微泡软,葱洗净切断;牛肉洗净切成薄片,加酱油拌匀,腌10分钟;将腌好的牛肉一片一片放到 热油里,油炸到稍干一些;把陈皮、葱、姜先爆香,然后加入酱油、糖、水和牛肉稍炒一下;把牛肉取出,放入拌好的卤料,即陈皮、葱、姜、酱油、糖,炖至卤汁变乾,即可食用。

瘦肉类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可减轻怀孕早期的呕吐症状,还可减轻精神疲劳等不适。姜和陈皮也有助于减轻孕妈咪的恶心感。

三、梨丁香 原料:梨1个,丁香约15枚。

做法:梨去核放入丁香,放入电锅中蒸熟,去丁香吃梨。温胃润燥止呕逆。

4款 缓吐茶饮 一、生姜橘皮茶 生姜10克,橘皮10克,加红糖调味,煮成糖水作茶饮。

二、甘蔗生姜汁 将甘蔗绞汁,加生姜汁少许,作茶饮,有治疗孕妇口干、心烦、呕吐、恶心等反应的效果。

三、紫苏桔茶 金桔约5颗切片,紫苏3~4片,放入瓷杯中加水八分满,放入电锅中,外加1/3杯水,煮至开关跳起,加适量蜂蜜即可饮用。

四、黑糖陈皮姜汤 黑糖10克、生姜10克,陈皮10克切片,煮至黑糖溶解即可。

陈玉娟 学历: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学系毕业 经历:彰化秀传纪念医院住院医师 现任: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传统医学科妇科主任

每条经脉都有它的起止部位、循行路线、所属所络的脏腑,和受病邪(所有导致疾病的因素)侵扰时出现的征候(古代称为病侯)。十二经脉循行遵循一定的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行经上肢外侧;足之三阴从足走胸,行经下肢内侧、腹部;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行经躯干和下肢的前、后、外侧,即“阴经内阳经外”、“阴经升阳经降”。

(1)手太阴肺经由中焦(胃脘部)开始,向下联络肠。然后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向上通过膈肌入胸,归属于肺脏。由肺沿气管上行,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连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行至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桡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

属络的脏腑:络大肠,属肺;并联系胃和气管。

主治:与本经脉相连的脏腑器官。包括呼吸、消化系统征候,皮肤病及经脉所经过的胸部与上肢掌面桡侧的征候。如咳嗽哮喘,胸中憋闷,咽喉肿痛,咳吐脓痰、胸痛、肩背痛等。

临床症状:咳嗽,气喘,胸部胀满,呼吸短促,发热恶寒,汗出,缺盆中痛,肩背及臂内侧前缘痛,手掌心灼热。

分析:肺经多气少血,若经气郁滞,肺宣降失常,则咳喘、胸部胀满、呼吸短促。肺主皮毛,若风寒束表,可见恶寒发热,毛孔开合失常,则出汗异常。肺经受邪,气血循行不畅,致肩背脯臂内侧前缘疼痛,掌中灼热。

本经所属腧穴可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征候,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繁、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症,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变色。

(2)手阳明大肠经从手食指端桡侧商阳穴开始,沿着食指内侧(桡侧)向上,通过第一、第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肌腱(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的前部),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由缺盆分出的支脉经颈部至面颊,进入下齿中,再出来挟口环唇,左右相交于人中穴后,于对侧鼻孔旁迎香穴止,并借助于支脉与胃经相通。属络的脏腑:络肺,属大肠;并和胃有联系。

主治:与本经脉相联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所有征候。包括消化、呼吸、神经系统征候,头面部、胸部、上肢背面桡侧的征候,如头痛、咽喉肿痛、胃痛、腹痛、肩背痛、热病、昏厥、半身不遂等。

临床症状:齿痛颈肿,口干舌燥,喉咙痛,鼻流清涕,鼻塞或鼻衄,目黄,肩臂前侧疼痛,拇指食指僵直。

症因:大肠经气多血多,大肠经患病,则气血壅滞不通。火热循经内扰,见齿痛颈肿、喉咙痛。大肠经络肺而互为表里,大肠经受邪及肺,致鼻流清涕,或鼻衄。其经别络目,大肠经热盛,见目黄:本经气血流注不畅,可致肩臂前侧疼痛、拇指食指僵直。

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征候。只要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缺乏的症状,则发冷、战粟而不容易回暖。

(3)足阳明胃经于鼻翼两侧(迎香穴)起,上行至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膀胱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穴)进入上齿龈内。向下环绕口唇,向下于颏唇沟承浆穴(任脉处)交会,再向后沿着腮后下方,于下颌大迎处出,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穴,沿着发际,至前额(神庭穴)。

由下颌处分出的支脉:向下经颈部人迎穴至缺盆(锁骨上大窝)入胸,通过膈肌下行入腹,归属于胃,并联络脾脏。

从缺盆处向下直行的支脉:经胸部乳头内侧、腹部脐旁至腹股沟,继而斜向外行,沿大腿、小腿前外侧下行至足背,于足中趾内侧缝止。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会合于气冲穴,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穴)。

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背部支脉:从跗上(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相接于足太阴脾经。

属络的脏腑:属胃,络脾;并和心、小肠、大肠有联系。

主治:与本经脉相联系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所有征候。包括消化、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征候;头、面、眼、耳、鼻、咽喉征候;胸腹部以及下肢前外侧的征候。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口歪眼斜、胸痛、胃痛、腹痛、下肢疼痛、麻痹等。

临床症状:消谷善饥,胃脘胀满,高烧出汗;或鼻衄,口角歪斜,齿痛,口唇发疹,颈肿喉痛,腹水,胸腹部灼热或怕冷,膝部肿痛;或胸、乳房、腹股沟、大腿前侧、胫骨外缘、足背部疼痛,足中趾活动障碍。

症因:胃经气多血多,胃经患病易从阳化热。里热内盛则高烧,热迫津外泄则大汗出。胃火炽盛循经上炎,见消谷善饥、口唇发疹、颈肿喉痛、齿痛。若脾胃虚寒,运化功能障碍,则胃脘胀满。水液停聚于腹中,见腹水。风中经脉,致口角歪斜。邪气阻滞于胃经,经气不利,可见胸、腹股沟、大腿前侧、胫骨外缘、足背痛,以及足中趾功能障碍:

(4)足太阴脾经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起,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的半圆骨,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足厥阴肝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与胃相联络,通过横膈上行,挟食管两旁,连系舌根,于舌下分散。

由胃分出的支脉上行,通过膈肌,进入胸内,注于心中,与心经相通。另一支脉上行至舌根,于舌下散布。

属络的脏腑:属脾,络胃;并与心、肺、肠有联系。

主治:与本经脉相联系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所有征候。包括消化、循环和泌尿生殖系统征候;胸腹部以及下肢内侧的征候,如胃痛、腹痛、腹泻、便秘、痛经、月经不调、尿闭等。

临床症状:腹胀,嗳气,呕吐,胃脘痛,不欲食,矢气,大便溏泄,水肿,黄疸,身体重痛,舌体僵硬疼痛,股膝内肿胀发凉,足大指不听用。

症因:脾经少血气旺,若脾运化失常,气机不利,则不欲饮食、胃脘痛、腹胀、矢气。水湿内停,可致大便溏泄、水肿。胃气上逆,可见嗳气、呕吐。脾经连舌体,经气不利,则舌体僵硬疼痛。湿困脾经,气血运行不畅,致身体重痛、股膝内肿胀发凉、足大指不用。

(5)手少阴心经承接脾经,始于心中,出属于心系(出人心脏的大血管等组织),弯向下行,通过膈肌进入腹腔,与小肠相联络。

从心系向上的支脉:沿食管和咽上行至颅内,联系日系(出入于眼球后部的神经、血管等组织)。

从心系直行的脉:从心系直至肺赃,然后斜向下行至腋窝(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手太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属络的脏腑:属心,络小肠;并和肺、肾有联系。

主治征候:与本经脉相联系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所有征候。包括循环、消化和神经系统征候;胸部及上肢掌侧部的征候;如胸痛、心脏疾患、失眠、健忘、癫痫等。

临床症状:咽喉干燥,渴而欲饮,心胸疼痛,目黄,臑臂内侧后缘冷痛,掌中热痛。

症因:心经少血多气,多余之气便是火,心火炽盛,耗伤阴液,则咽喉干燥、渴欲饮水。邪气阻滞心经,致心胸疼痛,上肢内侧后缘冷痛,或掌中热痛。心脉连目系,心火上炎,可致目黄。

(6)手太阳小肠经于手小指端尺侧少泽穴(承接心经)起,向上历经手掌、腕部、前臂、肘部和臂的背面小指侧至肩部,绕肩胛,于督脉大椎穴交会。前行经缺盆(锁骨上大窝)进入胸中,联络心脏。继而沿着食管下行,通过膈肌进入腹腔,抵达胃部,归属于小肠。

从缺盆分出的支脉:沿着颈部上行,经面颊至目外眦,转向耳部,进入耳中。

从颊部分出的支脉:斜行经眶下至鼻旁,于目内眦止,与膀胱经相通。

属络的脏腑:络心,属小肠;并与胃有联系。

主治:与本经脉相联系的脏腑器官,以及肢体组织出现的所有征候。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征候;头、面、耳、眼、口腔征候;颈部、肩背及上肢背面征候。

临床症状:耳聋,目黄,喉痛,颌部、颊部肿痛,肩、肘、臂外侧疼症因:小肠经多血少气,其经脉循咽下膈,分支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故小肠经受病,见喉痛、颌颊肿痛、耳聋、目黄。外邪侵袭经脉,则肩肘臂外侧后廉疼痛。

(7)足太阳膀胱经于目内眦睛明穴(承接小肠经)起,上行经额至头顶,于督脉百会穴交会,深入颅内,联络脑相。然后下行至项,沿着肩胛内侧,挟脊柱两旁下行至腰部,分出支脉进入腹腔后继续挟脊柱两旁下行,贯过臀部,行经大腿后部进入膝窝中。

从项部分出的支脉:分别向下贯过肩胛后,沿着胛骨内侧缘一线下行至臀部,经过髀枢(髋关节),沿着大腿后外侧下行至胭窝,与前脉相会合后,再下行贯过小腿后部肌肉,于外踝之后出,沿足外侧缘前行,于足小趾端外侧至阴穴止,并与肾经相通。

从腰部分出的支脉:通过脊柱两旁之肌肉,进入腹腔,联络肾相,归属于本腑膀胱。

从头顶部分出的另一支脉,行向耳上部。

属络的脏腑:络脑、络肾,属膀胱。

主治:与本经脉相联系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所有征候。包括神经、呼吸、循环、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统征候。头项、眼、耳、鼻征候;背腰骶部及下肢后部征候。如眼病、头痛、头晕、肩背痛、腰痛、下肢疼痛、麻痹以及五脏六腑之疾患。

临床症状:发热恶寒,头目疼痛,目黄流泪,鼻塞流涕,或鼻衄,痔疾,项背、腰骶、大腿后侧、胭窝、腓肠肌及足跟疼痛,足小趾活动障碍。

症因:膀胱经于日内眦起,上额交头顶络脑,相通体表。外邪侵袭皮毛,卫阳郁闭,则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目剧痛、流泪。外邪入里化热,热邪内蕴,见目黄、鼻衄、痔疾。经脉所过之处受邪,则项背、腰骶、大腿后侧、胭窝、腓肠肌及足跟疼痛,以及足小趾活动障碍。

(8)足少阴肾经于足小趾下面(承接膀胱经)起,于足内侧缘然谷穴之下出,经足内踝之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经由小腿、膝部和大腿内侧面上行至腹股沟,入腹,穿过脊柱(长强穴),归属于肾脏,与膀胱相联络。

由肾脏直行的友脉:通过肝脏和膈肌至胸腔,进入肺脏,另一支脉沿着气管、喉咙上行,于舌根外侧分布。

从肺脏出来的支脉:与心脏相联络,并注入于胸中,相通于心包经。

属络的脏腑:属肾,络膀胱;并与肝、肺、心脏等有联系。

主治:与本经脉循行相联系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所有征候。包括泌尿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征候;下肢内侧和胸、腹部征候。如月经不调、痛经、阳痿、尿闭、遗尿、神经疾病等。

临床症状:面黑如漆柴,嗜睡,口热舌干,咽喉肿痛,上气而喘,心烦心痛,咳唾有血,饥不欲食,嘈杂,惊恐,泄泻,肌肉萎缩,脊柱、大腿内侧后缘冷痛,足底灼痛。

症因:肾属水脏,内藏元阳,肾为五脏之根本,因此肾病常影响其他脏腑。若肾精亏虚,无法上荣于面,见面黑如漆柴、眼花;肾阳虚衰,无法振奋精神,则嗜睡。肾病对中焦脾胃有影响,可致饥不欲食、嘈杂、泄泻、黄疸、肌肉萎缩。肾阴缺乏,虚火上炎,则口热舌干、咽喉肿痛,神魂不宁,见惊恐不宁。肾病影响上焦心肺,致心烦心痛、咳唾有血、上气而喘。阴寒邪气侵袭肾经,损伤阴气,则脊柱、大腿内侧后缘冷痛,足底灼痛。

(9)手厥阴心包经于胸中(承接肾经)起,归属于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肌,进入腹腔,历经胸、腹、盆腔三部分,与上焦、中焦、下焦相联络。

胸部支脉:沿着胸壁于胁部出,由腋下三寸处(天池穴)上行至腋窝,沿着臂至掌面下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弯中央,向下沿前臂掌面正中下行至腕,入掌中,沿中指前行,于中指端中冲穴止。

手掌中的支脉:从劳宫分出,行向没有名指,到指端(关冲),相通手少阳三焦经:

属络的脏腑:属心包,历络三焦。

主治:与本经脉循行相联系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所有征候。包括心血管系统及神经、消化、呼吸系统征候;胸部和上肢掌侧征候。如胸胁痛、心绞痛、胃痛、呕吐、神经疾病、喜笑没有常等。

临床症状:心悸,心烦,心痛,喜笑不休,面赤,目黄,胸胁胀满,腋肿,臂肘挛急,掌中热。

症因:心包经受病,经气不利,气血运行障碍,则心悸、心痛、心神不宁、喜笑不休、心烦。心火上炎,导致面赤、目黄。经脉为病邪阻滞,气行不畅,可见胸胁胀满、腋肿、臂肘挛急、掌中热。

(10)手少阳三焦经于没有名指末节尺侧关冲穴(承接心包经)起,沿其背面尺侧、第四掌骨间间隙,上行至腕经前臂背面两骨(桡骨与尺骨)之间上行至肘尖,沿上臂背面上至肩部,与胆经相交叉,并于督脉大椎穴交会;再向前行,经缺盆进入胸腔,于膻中(两乳之间) 分布,与心肌相联络,继而下行通过膈肌,进入腹腔,归属于上焦、中焦和下焦。

胸中分出的支脉:上行,出缺盆,至项部,经耳后、耳上角,弯行向颊部,于眶下止。

耳后分出的支脉:从耳后向前行,进入耳中,于耳前方出,向前横行至上关穴之前,至颊部,相交于前脉,于目外眦止,与足少阳胆经相通。

属络的脏腑:络心包,属三焦。

主治:本经循行所联系的脏腑器官,以及肢体组织出现的所有征候。

包括呼吸、循环系统征候;头、面、眼、耳征候;颈、胸与上肢背侧部病症。如偏头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肩臂痛、肢体外侧部疼痛,腹胀,水肿,遗尿,尿频、尿急、尿痛等。

临床症状:耳聋,目锐眦痛,咽喉肿痛,汗出,耳后、颊部、肩、上臂、肘、前臂外皆痛,小指不听用。

症因:三焦经的分支从项系耳直至眼下,因此三焦有热可引发耳聋、目锐眦痛、咽喉肿痛。津液随阳气外泄则汗出。邪阻经脉,一可见耳后、颊部、肩、上臂、肘、前臂外皆痛,小指活动障碍。

(11)足少阳胆经于目外瞳子髂穴起,上行至额头角部(颌厌),弯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下行至肩,相交于手少阳三焦经。向下前行至缺盆部。由此进入胸腔,下行通过横膈肌,进入腹腔,联络肝脏,归属于胆。继而沿着胁肋部从里面下行至腹股沟股动脉处,绕过外生殖器部,向后横行进入髋关节(环跳穴)中,再沿大腿、膝部和小腿外侧下行至腓骨下段,经外踝之前、足背外侧行向第四趾间隙,于第四趾末节外侧足窍阴穴止。

耳后分出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由耳前出,至目外眦,再下行经大迎穴,沿颈部下行缺盆,相会于前脉。

缺盆向下直行的支脉:下行腋下,沿着胸侧壁下行,经过季胁,与前脉会与髋关节部。

足背分出的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第二跖骨之间。于大趾端出,穿过趾甲,于趾背毫毛处分布,相通肝经。

属络的脏腑:属胆,络肝。

主治:与本经脉循行相联系的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所有征候。包括神经、消化系统征候;头侧部、眼、耳、鼻征候;后背胸胁部和下肢外侧的征候。如偏头痛、半身不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

临床症状:口苦,善太息,面晦色暗,皮肤没有光泽,头痛,外眼角痛,颌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胸,瘰疬,胸胁、肋、髀、膝关节外侧、小腿外侧、外踝及各关节疼痛,足第四趾不听用。

症因:胆郁不舒,则善太息,胆汁上逆,导致口苦、面晦色暗、皮肤不泽。气机不利,湿聚生痰,痰气于颈部凝聚,见瘰疬;流注于腋下,则腋下肿。胆经受邪,经气不畅,致偏头痛,或颌部痛,胸胁、髀膝关节、小腿外侧、外踝及各关节疼痛,第四趾不听用。

(12)足厥阴肝经于足大拇趾背上的汗毛边际大敦穴起,沿足背第一跖骨间隙上行,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上于踝骨,至踝上八寸高度相交于足太阴脾经,继续向上行于小腿、膝部和大腿内侧面至腹股沟,入阴毛中,回绕外生殖器官,进入小腹腹腔,上行于胃外侧,归属于肝,与胆联络。向上行通过横膈肌,进入胸腔,于胁肋分布,沿气管、喉咙的后面上行。进入鼻咽部,上行人头内,连接目系(眼球后部的神经血管等与脑联络的组织),前行于额部出,与督脉于头顶交会。

从目系分出的支脉:下行于面颊的里面,环绕唇内。

从肝脏处分出的支脉:上行通过横膈肌,进入胸腔,上行注入于肺脏,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属络的脏腑:属肝,络胆;并与胃、肺、脑、眼有联系。

主治:与本经脉循行相联系的脏腑器官和肢体组织出现的所有征候。包括神经、消化、泌尿生殖系统征候;头侧部、眼、耳征候;胸腹及下肢内侧征候。如胁肋疼痛、呕吐、呃逆、口苦、小肠疝气。

临床症状:腰痛无法俯仰,咽喉干燥胸满,面晦色暗,呕逆,腹泻,遗尿,尿潴留,狐疝,女性小腹部有肿物。

症因:足厥阴之支脉与太阴、少阴经脉同结于腰部,因此肝经受邪可见腰痛无法俯仰。肝失疏泄,肝气上逆,致咽喉干燥、胸满、面色晦暗。肝气横逆克犯脾胃,脾胃升降失常,见呕逆、腹泻。肝经过阴器抵小腹,故肝脏病变也可见遗尿、尿潴留或狐疝,女性小腹部有肿物。

(13)督脉督脉于小腹内起,下于会阴部长强穴出,向上行于脊柱内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上行至头枯,经额部下行至鼻柱。

联系的脏腑:与脑、脊髓、肝、肾、子宫有联系。

功能与主治:督脉在循行中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主治神经、循环、泌尿生殖系统征候;头面部、项、背、腰骶部征候。第1~7颈椎的腧穴,主治心肺疾患;第8~12胸椎的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疾患;第1~5腰椎的腧穴,主治肾、膀胱、肠疾患;骶椎部的腧穴,主治泌尿生殖疾患;头部的腧穴,主治头面疾患和神志病。

临床症状:腰脊强直,角弓反张,癫痫,拘挛,抽搐,痔疮。

症因:督脉于会阴起,由下而上。行于背部,总督一身之阳,与神志病、肛门疾患有关。因此督脉为病,可见痔疮、角弓反张、腰脊强痛。若风邪或痰浊阻滞经脉,经气不利,致四肢抽搐、拘挛,或癫痫发作。

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倘若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征候,这都是督脉经络之气受阻、清阳之气无法上升的原因。因为督脉总统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不仅发生腰脊强痛,而且也能发生“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同时,督脉的别络由小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亦发生从小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遗尿、女子不育等症:

(14)任脉于小腹内起,下行于会阴部出,上行联络外生殖器,经过耻骨处入腹,沿着腹内正中线上行,通过横膈肌进入胸腔,上行经咽喉至口唇部承浆穴,环绕口唇,分别上行进入目眶下(承泣,属足阳明胃经)。

从胸部分出的支脉:下行注入肺中,相通肺经。

与之相联系的脏腑:与肺、子宫等主要脏器联系。

功能与主治:任脉在循行中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主治泌尿、生殖、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系统征候;面部、颈、胸、腹部征候。如肺病、心病、胃病、胸膈病、小肠疝气、赤白带下等。

临床症状:疝气,遗精,遗尿,阴中剧痛,小便不畅,不孕,带下,月经不调。

症因:任脉于胞中起,会阴出,过阴器,于腹部行,因此任脉病变多见于小腹部。若阴寒凝滞或气滞血瘀,经脉不畅,可见阴中剧痛,或疝气,或遗尿、小便不利。任脉循行胸腹正中,交会于小腹部与足三阴,过丹田,主一身之阴,与生殖功能有关,因此任脉为病,常见不孕不育、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阴中痛等前阴诸病。

(15)冲脉于小腹内起,向下于会阴部出,向上于脊柱之内行,其外行的脉交会于气冲(腹股沟股动脉)处与足少阴肾经,沿着腹部、胸部两侧上行至颈部咽喉,再上行至面,环绕口唇。

与之相联系的经脉:肾经与任脉。

功能与主治:冲脉为督统诸经气血的要冲,可调节十二经气血,因此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可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主治胸腹痛、气上冲心、胸脘满闷、结胸、反胃、肠鸣、水气、泄泻、胁胀、脐痛、胎衣不下、血崩昏迷、小腹疼痛、月经疾患。

临床症状:月经不调,不孕,流产,胸腹内绞痛,气逆里急。

症因:冲脉为十二经气血之要冲,人身之血海,因此与妇女月经、胎产的关系甚密。当冲脉之气失调,则常见月经不调、不孕。冲脉气虚不摄,可致胎滑不固。冲脉循小腹而上行,其气逆则可见胸腹绞痛,或自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咳唾不止。

(16)带脉于季胁部的下方起,斜向下行至带脉穴横行绕腰腹一周。

与之相联系的经脉:联系胆经、肝经、脾经、胃经、肾经、任脉和督脉。

功能与主治:带脉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状如束带,因此称带脉而约束诸经。带脉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因此带脉与冲、任、督三脉关系甚密。主治痿症、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腰腹胀满、脐周围腹痛、阴股痛、胁肋痛等。

临床症状:腹胀,腰腿痛,赤白带下,下肢痿软,瘫痪,腰冷如坐水中。

症因:带脉环腰一周,总束诸脉。若上下往来之经脉移邪于带脉,则带脉经气不畅,可见腹胀、赤白带下、腰腿痛。带脉与阳明胃经合于宗筋,因此带脉为病,也可致下肢痿软、瘫痪。

(17)阴跷脉于足内踝之下的照海穴起,经内踝之后、小腿和大腿内面上行至阴部,再经腹部、胸部至颈部缺盆(锁骨上大窝),继沿颈部上行至面部,相会合于目内眦与阳跷脉。

与之相联系的经脉:肾经、膀胱经和阳跷脉。

功能与主治:阴跷脉从下肢内侧上行头面,具有总管一身阴阳,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因此能使下肢灵活矫捷。卫气的运行主要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阴,主目闭而欲睡。阴跷脉气失调,出现肢体的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主治咽喉气塞,小便淋沥,隆闭,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嗝痉挛胃气上逆、打嗝,梅核气等。

临床症状:阴跷脉为病,则嗜睡、癫痫、下肢拘挛而足内翻。

症因:二跷脉于足跟起,阴跷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内侧,主一身左右之阴。阴跷脉患病,则阴寒内盛,因此内侧经脉拘急,外侧经脉弛缓。而下肢痉挛足内翻,或嗜睡而昏睡不醒。

(18)阳跷脉于足外踝之下的申脉穴起,沿外踝之后、小腿和大腿外侧、腹侧部、胸侧部上行,经腋窝之后上肩,再沿颈部上行至面,挟口角,入目内眦,相会合与阴跷脉,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经头顶部向后至项部, 于风池穴处与足少阳胆经会合。

与之相联系的经脉:膀胱经、胆经、小肠经、大肠经、胃经和阴跷脉。

功能与主治:阳跷脉从下肢外侧上头面,具有主一身阴阳,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因此能使下肢灵活矫捷。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主目张不欲睡。主治腰背强直,腿肿,恶风,自汗,头痛,目生云翳,视物不清,两眼发红,眉棱骨痛,双足麻痹,拘急,厥逆,吹乳,耳痛耳鸣,鼻衄,癫痫,骨节疼痛。

临床症状:阳跷脉为病,则失眠、癫痫、下肢拘挛而足外翻。

症因:二跷脉于足跟起,阳跷脉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外侧,主一身左右之阳。二脉共同作用,使关节矫捷,行动灵活。一两脉均达于目内眦,与眼的开合有关,使睡眠和清醒有一定的时间规律。若两脉调节失常,则发癫痫、肢体抽搐。阳跷脉患病,则阳气偏亢,其外侧经脉拘急,内侧经脉弛缓,因此下肢痉挛而足外翻。或失眠而目睁不闭,无法入睡。

(19)阴维脉联络诸阴经之脉,于小腿内侧筑宾穴起,沿小腿、大腿内侧上行至腹部,相会合与足太阴脾经,继而上行,经胸部至颈部,于颈部天突、廉泉穴处与任脉相会合。

与之相联系的经脉:肾经、脾经、肝经和任脉。

功能

胆经共四十四穴,原穴为丘墟穴,络穴为足阙阴肝经之蠡沟穴,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他能治疗发热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质介于阴阳明之间。

循行路线 起于眼外角(瞳子 ),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 窝。直行脉&mdash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有三分支;一支从耳(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暑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气冲穴),横入髋关节(环跳穴);一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指甲后(大敦穴),交与足厥阴肝经。 主要证候 寒热,口苦,胁痛,偏头痛,外眼角痛,颈及锁骨上窝肿痛,腋下淋巴结肿大,股、膝、小腿外侧疼痛及第四足趾运动障碍。 主治 侧头、眼、耳、鼻、喉、胸胁等部位病症,肝胆、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简称胆经 。循 行部位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颌厌穴),下行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回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本经脉一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另一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线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直行向下的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联系脏器:胆、肝、膈、耳、眼、咽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5993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