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九大系统记忆口诀是什么?

解剖学九大系统记忆口诀是什么?,第1张

一、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朝前,两眼平视并足尖;

上肢垂于体两侧,牢记掌心要向前;

不论正立或倒置,仰躺俯卧均不管;

描述以此为标准,认识统一不混乱;

二、轴和面

假想人体三条轴,贯穿前后矢状轴;

左右方向冠状轴,平行身高垂直轴;

内收外展矢状轴,屈伸运动冠状轴;

旋转围绕垂直轴,环转冠矢两轴参;

人体解剖三断面,矢状纵切左右面。

冠状分为前后面,横断上下水平面。

三、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分布广,体表器管及管腔;

单扁立柱假复纤,复层变移六样全。

四、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分布广,疏松致密和网状;

血液淋巴在其内,骨与软骨及脂肪。

五、神经元

神经细胞亦称元,胞体突起形多样;

质含纤维尼氏体,核大圆形染色浅;

突起分为轴树突,传导冲动受刺激。

运动系统

六、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骨连骨,支持运动加保护,

肌肉动力骨杠杆,关节枢纽连邻骨;

体表标志要记牢,临床应用有帮助;

注:骨连骨指:骨、骨连接,骨骼肌。

七、骨的数目

全身骨头虽难记,抓住要点就容易;

头颅躯干加四肢,二百零六分开记;

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

还有六块听小骨,藏在中耳鼓室里。

八、颅骨

颅骨二十三块整,脑面颅骨要分清;

脑颅八块围颅腔,腔内藏脑很适应;

额枕筛蝶各一块,成对有二颞和顶;

面颅十五居前下,上颌位居正当中;

上方鼻骨各一对,两侧颧骨连颧弓;

后腭内甲各一块,犁骨膈于鼻腔中;

下颌舌骨各一块,全部颅骨均有名。

九、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够成大致同,前方椎体后椎弓;

椎体形似短圆柱,表面密质内部松;

椎弓左右相对称,又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细窄称弓跟,后部宽扁叫弓板;

弓上伸出七突起,一个棘突向后伸;

椎体椎弓围成孔,空连成管上下通;

多孔连通称椎管,脊髓藏纳在其中;

相邻上下椎弓根,围成两侧椎间孔;

单块椎骨不成孔,脊神经根过此孔;

颈椎跟部横突孔,椎动静脉一齐通。

十、各部椎骨的特点

椎骨共计二十六,颈胸腰骶加尾骨;

椎骨差异较明显,各部均有其特点;

颈椎体小椎孔大,横突有孔棘分叉;

寰枢两椎最难忘,颈七棘突特别长;

胸椎体侧有肋凹,棘突叠瓦后下方;

腰椎体大是特点,棘突平伸宽又扁;

五块骶椎铸骶骨,上宽下窄向后凸;

盆面光滑背面粗,四条横线融合处;

骶前骶后四对孔,各孔都与骶管通

末端两节缺椎弓,先天形成骶裂孔

尾骨一块已退化,四块尾椎融合成。

十一、胸骨

胸骨形似一把剑,位于胸廓前正中;

上柄中体下剑突,七个切迹在周边;

柄体交界胸骨角,标志结够有三点;

左右二肋气管杈,上下纵隔分界线。

十二、鼻腔结够

两口四壁一中隔,三甲三道一隐窝;

道上有孔通鼻窦,上甲覆盖嗅黏膜;

十三、鼻旁窦

鼻旁窦,共四对,额蝶筛颌各一对;

都有开口通鼻腔,发音共鸣如音箱;

筛窦分为前中后,前中开口中鼻道;

后房开口上鼻道,上颌额窦中鼻道;

上颌窦口位置高,蝶窦开口甲上方。

十四、腕骨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钩骨;

摔跤若易折,先查舟月骨;

掌骨底体头,指骨近中远。

十五、全身骨骼

全身骨骼二零六,躯干四肢和颅骨;

颅骨分为脑面颅,枕额蝶筛各一块;

成对顶颞两侧分,下颌犁舌为面颅

上颌下甲听小骨,鼻腭颧骨和泪骨;

上肢肩锁肱桡尺,腕骨八块掌指骨;

下肢髋股膑胫腓,跗骨七块跖趾骨;

躯干分为椎胸肋,颈七腰五胸十二;

腰椎下接骶尾骨,胸椎连肋十二对。

十六、骨骼体表标志

骨骼体表突出部,针灸体检有用途;

从头到足认真触,首先触摸脑面颅;

眶上下缘面颧骨,侧面颧弓和乳突;

下颌角和关节突,枕外隆凸最突出;

躯干脊柱颈第七,胸腰棘突向下数;

左右肋弓胸骨角,颈静切迹和剑突;

锁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对七肋;

内外上髁大结节,鹰嘴桡尺有茎突;

掌指足跗均好找,髋骨上缘为髂嵴;

前后上棘结节突,坐骨结节易摸到;

耻骨结节莫害羞,股骨大转胫粗隆;

内外侧髁腓骨头,股骨前缘内外髁;

体表标志基本齐,认真触摸要牢记。

十七、脊柱的韧带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十八、脊柱的形态

脊柱前观有特点,上细下粗尾部尖;

如此形态很科学,承受压力密相关;

翻过脊柱后面观,棘突连成一条线;

颈短胸斜腰平伸,腰隙最大易进针;

前后看过观侧面,生理弯曲更明显;

胸骶两曲凸向后,颈腰两曲凸向前。

十九、胸廓

胸廓形似小鸟笼,上窄下宽扁锥形;

上口狭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

容纳保护心肝肺,吸气下降呼气升;

各经随着年龄变,肋间增宽有毛病。

二十、肩关节歌诀

肩关节,有特点,头大盂浅囊松弛;

前后上外肌腱强,运动灵活欠稳固;

二十一、肘关节

肱骨下端桡尺上,包于一个关节囊;

肱桡肱尺桡尺近,三个关节一名扬;

三个关节在一囊,肱尺为主屈伸忙;

前后囊壁较松弛,两侧韧带来加强;

桡骨小头环韧带,半脱位在小儿郎;

屈肘三角伸直线, 脱位角线都改变。

二十二、膝关节

结构复杂关节大,侧副韧带两侧加;

前后韧带相交叉,抽屉试验前后拉;

内C外O半月板,缓冲稳固是专家。

二十三、膝关节

膝关节,最复杂,全身关节它最大;

内含两块半月板,前后韧带相交叉;

下肢运动很重要,能屈能伸实可夸。

二十四、跗骨

一二三楔骰内舟,上距下跟后出头。

二十五、颅底内面

内观颅底结构多,分为前中后颅窝;

高高低低象阶梯,从前向后依次说;

前窝中部有筛板,鸡冠下对鼻中隔;

筛板有孔眶坂薄,颅部外伤易骨折;

眼窝出现瘀血斑,“血脊”①鼻漏莫堵塞; 中窝中部有蝶鞍,上面有个垂体窝;

窝内容纳脑垂体,颈动脉沟两侧过;

两侧孔裂共六对,位置对称莫记错;

蝶鞍前方有“两个”②,都与眼眶连通着;

卵圆棘孔加破裂,蝶鞍两侧各一个;

中窝易折有特点,血脊耳漏破鼓膜;

岩部后为颅后窝,枕骨大孔很清楚;

大孔外侧有三洞,门孔加管各一个;

枕内隆凸两侧看,横连“乙”③状象

条河。注:①血液和脑脊液。

②指视神经孔眶上裂。

③乙状窦沟。

二十六、新生儿颅骨

新生儿颅骨有特点,头大脸小颊饱满;

额顶骨间有前囟,闭合约在一岁半;

哭闹生病细观察,高低变化很明显。

二十七、膈肌

膈肌圆圆顶臌隆,上下分隔腹和胸;

收缩下降胁吸气,舒张呼气向上升;

腱①肌②三个孔,想想各有谁贯通?

注:①腱:膈肌中心腱。

②肌:膈周围部为肌质。

二十八、肌的分类

骨骼肌,数量多,血管丰富神经广;

作为器官不可少,参与运动是特长;

根据外形分四类,长短扁阔轮匝肌;

孔裂周围轮匝肌,根据功能分六类;

内收外展拮抗肌,旋内旋外屈伸肌;

根据部位分三类,头肌躯干四肢肌。

二十九、躯干肌

躯干肌,宽而扁,背肌斜方背阔竖;

背阔内收旋内伸,竖脊伸柱头后仰;

颈肌大致分三层,胸锁乳突颈阔浅;

前中后斜是深层,舌骨上下居中层;

胸肌大小肋前锯,肋外提肋助吸气;

膈如穹窿阔而扁,三个裂孔上下通;

主动脉孔在脚间,降主动脉胸导过;

食管裂孔在左前,迷走神经食管过;

腔静脉孔再右前,恰好穿过中心腱;

下腔静脉来通过,腹前外侧肌四对;

白线两侧腹直肌,腹前外侧三层肌;

腹外腹内腹横肌,外肌插袋内肌扇;

横肌好似系腰带,下缘参与提睾肌;

部分加入联合腱,止于正中腹白线;

会阴肌肉共八块,肛门三角肌三块;

肛提尾骨肛门外;生殖三角肌五块;

会阴浅深两横肌,坐骨球海绵体肌;

男性尿道括约肌,女性尿道阴道肌;

躯干肌肉基本齐,掌握特点容易记。

三十、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肌腱裂,管长仅有四五厘;

男性精索来通过,女性子宫圆韧过;

内外两口四个壁,外口浅环内深环;

前壁外腱腹内斜,后壁腹横筋膜镰;

上壁弓形内横肌,下壁腹股韧带连。

三十一、表情肌

表情肌,有特点,起于骨面止于皮;

喜怒哀乐它表达,发音咀嚼变参与;

口眼轮匝闭孔裂,额肌收缩皱额皮;

神经损伤肌瘫痪,皮肤疼痛丧表情;

三十二、前壁肌

分析命名原则,联系关节运动;

掌侧屈与旋前,背侧伸和旋后;

起点多有共性,层次止点不同;

屈腕最浅一层,屈指浅深两重;

指总伸肌一块,伸食伸小专用;

拇指运动灵活,对掌肌占头功;

手指精细动作,蚓状肌起作用。

三十三、前壁肌前群

桡尺腕屈掌长肌,指浅指深拇屈肌;

旋前圆肌肱桡肌,旋前方肌九块齐;

三十四、前壁肌后群

桡侧腕长腕短伸,指伸小指尺腕伸;

拇长展伸拇短伸,一块旋后食指伸。

三十五、髋肌

髋前髋腰屈旋外,髋后配布肌七块;

臀大中小梨状肌,闭孔内外股方肌;

大伸旋外中小展,其余四块旋外肌。

三十六、大腿肌

大腿肌分前内后,前群缝匠股四头;

内侧收肌有五块,股薄耻长短大收;

后群共有肌三块,半腱半膜股二头;

两前五内三块后,大腿肌群基本齐;

三十七、大腿肌内侧群

内侧肌群共五块,浅深两层依次分;

耻骨长收股薄肌,短收大收全到齐;

三十八、小腿肌

胫前踇趾长伸肌,腓骨长短外侧群;

后群小腿三头肌,踇趾长屈胫后深。

三十九、上肢带肌

上肢带肌要记全,三角伸屈内外旋;

一二三四练外展,练好外展得三年;

上下冈,大小圆,上外展,下外旋;

小圆个小也外旋,大圆个大站下边

大圆肩下功能同,上臂内收又内旋;

上肢带肌整六块,功能牢牢记心间。

四十、臂肌

上臂屈肌肱二头,屈肘前臂能旋后;

还能协助屈上臂,肌肉健美不用愁;

喙肱上臂屈又收,肱肌仅仅能屈肘;

后群伸肌有一块,名字叫做肱三头;

它伸上臂又伸肘,还使上臂向内收;

四十一、前臂肌

前臂屈肌不用怕,肱桡屈肘本事大;

旋前圆肌能旋前,屈肘本领别拉下;

桡侧腕屈屈肘腕,手腕外展成一霸;

屈腕还有掌长肌,尺侧腕屈别记差;

它使腕部屈又收,五个浅肌争天下;

中层肌,指浅屈,誓与指深争高低;

屈近侧,屈掌指,屈肘屈腕属第一;

深层肌,指深屈,不与指浅争高低;

屈远近,屈掌指,屈腕也能效点力;

拇长屈,笑嘻嘻,掌指指间都能屈;

最深层,旋前方,前臂旋前不要忘;

前臂屈肌九块整,作用牢牢记心上;

伸肌桡侧腕短长,指伸四指美名扬;

小指伸肌伸小指,尺侧腕伸里面藏;

伸肌全家十儿郎,旋后千万不能忘;

拇长展,拇短长,示指伸肌指前方;

四十二、大腿肌

前群缝匠肌四头,内群薄耻配三收;

大腿肌肉要牢记,后群腱膜有二头;

缝匠屈髋又屈膝,蹲在地上不能起;

四头屈髋不屈膝,一脚踢球进门里;

薄耻收髋都旋外,大腿内收站得齐;

二头屈膝来伸髋,脚跟却把后脑踢;

屈膝小腿能旋外,立正之后就稍息;

半腱半膜同二头,也能屈膝来伸髋;

还使小腿能旋内,时装模特不能离;

屈髋向前屈膝后,大腿作用永记牢。

四十三、小腿肌

小腿前群胫骨前,脚踢毽子足内翻;

踇长伸肌伸踇趾,羞羞答答躲中间;

趾长伸肌位在外,四个足趾伸向前;

前群都使足背屈,功能牢牢记心间;

后群小腿三头肌,红烧腓肠比目鱼;

腓肠还屈膝关节,跳起芭蕾足跟提;

胫骨后肌躲中间,也踢毽子足内翻;

踇长外起腓骨后,趾长内附胫骨面;

后群都使足跖屈,腘肌屈膝又内旋;

外群腓骨长短肌,足又外翻又跖屈;

小腿肌肉要牢记,万米比赛跑第一;

四十四、体表的肌性标志

肌肉体表突出部,临床诊治有用途;

从头到足依次触,首先触摸头颈部;

胸锁乳突咬颞肌,斜方竖脊背阔肌;

胸大前锯腹直肌,三角肱桡掌长肌;

肱二三头臂部肌,桡尺腕屈指伸肌;

股二四头大腿肌,半腱半膜臀大肌;

趾踇长伸胫骨前,小腿三头跟腱连。

四十五、消化管

消化管,长又长,全长九米不夸张;

起始口腔咽食管,胃呈囊状贮食粮;

小肠分为三部分,时二指肠空回肠;

十二指肠分四部,上降水平与升部;

降部后内大乳头,胆汁胰液排此处;

消化吸收有帮助,左上空肠右下回;

大肠分为五部分,盲阑结直和肛管;

二袋一垂盲结肠,三大特点别小肠;

盲肠位居右髂窝,阑尾根部连盲肠;

麦兰两氏压痛点,诊断疾病参考处;

升横降乙直肠肛,肛门工作日夜忙;

许多疾病易患处,肛门内外括约肌;

手术当中要分清,以免造成肛失禁。

四十六、乳牙

乳牙二十切尖磨,始齐脱落六三六。

四十七、咽

前后略扁肌性道,上宽下窄漏斗状;

十二厘米计长度,消化呼吸共通道;

咽的前壁不完整,向前分别通三腔;

鼻腔口腔和喉腔,侧通鼓室咽鼓管;

软腭会厌分界面,鼻口喉咽三部分。

四十八、食管

食管三段颈胸腹,全长总计二十五;

三个狭窄是特点,起始左主穿膈处;

损伤炎症和肿瘤,异物常在此滞留;

全长还有三压迹,主动气管左心房;

食管结构有特点,上皮复层扁平状;

黏膜下层食管腺,肌层分为骨平滑;

上骨下滑中骨滑,吞咽上快下缓慢。

四十九、胃

胃居剑下左上腹,两口两缘分四部;

贲门幽门大小弯,贲门底体幽门部;

小弯胃窦易溃疡,及时诊治莫延误。

五十、肝

肝居右季腹上区,形似楔形质软脆;

上下两面前后缘,前缘锐利后钝圆;

上面膨隆下面凹,下面两纵一横沟;

镰状韧带分左右,右叶体积大得多;

下分四叶三条沟,左右方叶尾状叶;

横沟肝叶中央见,肝管门脉肝固有。

五十一、肝下面“H”沟

右后下腔前胆囊,左后静脉前肝园;

横为肝门交通口,动脉神经肝管穿;

下面分为四个叶,左右方叶和尾状。

五十二、胰

胰居腹腔后上部,形似三棱长柱状;

分为头体尾三部,内部结构分两部;

胰腺头致体尾连,颜色灰红质地软;

外泌胰液内激素,消化食物有帮助;

胰岛细胞ABD,A高B岛D抑素;

正付胰管通胰头,内外分泌功能全。

五十三、小肠

小肠弯又长,盘曲在腹腔;

上段十二指,中下空回肠;

全长约五米,空回二三量。

五十四、十二指肠

四部上降下和升,右包胰头C字型;

降部后内有乳头,胆总胰管同开口。

五十五、大肠

大肠四周围成框,空肠回肠框内藏;

结肠袋带肠脂垂,三大特点记心上;

盲肠位居右髂窝,阑尾根部连于盲;

麦兰二氏两个点,升横降乙接直肠。

五十六、阑尾

阑尾末端不固定,回肠前后下也行;

盲肠后下较常见,三带集中阑尾根。

五十七、直肠

直肠位于骨盆腔,骶尾两骨在后方。

十到十四厘米长,上连乙肠下接肛。

矢状骶曲会阴曲,右左右弯在冠状。

盆膈分其上下段,直肠壶腹和肛管。

男邻精囊前列腺,精管壶腹和膀胱。

女前子宫和阴道,男女就是不一样。

呼吸系统歌诀

五十八、外鼻

外鼻尤如锥体形,根背尖下二只孔;

呼吸困难细观察,两侧鼻翼会扇动;

鼻根鼻背居上部,脂肪较少皮薄松;

鼻尖鼻翼多皮脂,酒渣鼻子樱桃红。

五十九、鼻腔外侧壁开口

泪管开口在最下,鼻涕一把泪一把;

中道额窦上颌窦,筛窦前群莫丢下;

筛窦后群上鼻道,蝶窦隐窝只有它。

六十、喉

甲环软骨杓会厌,喉结向胶标志显;

环甲环杓两关节,两组喉肌功能全;

喉腔分为前中下,粘膜与咽相续连;

中腔最窄下腔松,水肿阻塞很危险;

环甲韧带掌握准,及时切开莫迟延。

六十一、会厌软骨

会厌软骨树叶状,防止食物入喉腔;

进食切莫谈和笑,误入气管可遭殃。

六十二、喉腔

喉腔分为三部分,两腔一庭两裂分;

前庭向上通咽喉,中间两侧延喉室;

下腔通向气管腔,气流通畅有保障。

六十三、气管和主支气管

气管长约10厘米,C形软骨十五根;

气管颈段较浅短,颈前正中能摸到;

前皮肌峡后食管,两旁侧叶大血管;

管杈平齐胸骨角,主支气管下外伸;

左近横平细而长,右较陡直短粗状;

气管隆嵴偏向左,异物容易向右进;

管壁断面镜下观,由内向外分三层;

黏膜又分两薄层,假复上皮是特征;

黏膜下层最疏松,腺体生长较旺盛;

外膜结缔组织中,透明软骨作支撑。

治疗胃病,愚原来在拙作《医门凿眼》书中有专篇叙述,对于这个最常见病的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发明验方“痞积散”,多年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今以一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再举例说明胃病治法,以见活用经方之法度。

    叶某,女,五十二岁,自述数月前,因饮食不慎,又喝冰冻饮料而发病,常心下饱胀,如有物阻碍于心口而不下,欲嗳气而难得,乃至牵扯后背疼痛,眠而多梦。多食则胃中嘈杂,时欲呕吐,口中微酸苦,以至于不敢多进食,体重渐减,怀疑自己得了癌症。

经电子胃镜检查,示胃中储留有大量胆汁,胃粘膜充血水肿,有轻微糜烂表现,确诊为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药物不详,效果不良,乃求治于中医。

脉之微弦,右关见滑,舌淡红,苔有些许黄点,分布在舌心。按之心下微痛,对应后背部常自感疼痛,得嗳气痛减。如厕大便不爽,或干或稀。

 据舌、脉、症状表现,乃为胆气不降,胃气上逆,浊气上攻于胸膈阳位,致使诸症并作,治当取大柴胡化裁。

心下按之疼痛,并为小结胸,牵扯后背是胸痹表现,乃杂合大柴胡、小陷胸、枳实薤白桂枝汤处方:

柴胡12g  黄芩6g  生半夏6g  甘草6g枳实12g  白芍6g  白术6g  瓜蒌8g  薤白头6g  桂枝8g  生姜拇指大一块拍碎    6剂

嘱日服一剂,水1200毫升,泡药半小时,煎取500毫升,温分三服。同时给予效方达药“痞积散”,每服15—2克,日三服之,剂量以大便通利微溏为准。食忌生、冷、硬及荤腥。

药后复诊,述服第二次药后,心下、胸膈饱胀,后背扯痛有加,待第三服后,嗳气频而通畅。今诸证若失,唯多食后些许不适。守方不变,续六剂,效必预期。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亦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指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因幽门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在胃酸作用下,破坏胃粘膜屏障,引起氢离子弥散增加,而导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

明确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协调运动失调引起的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幽门关闭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 均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过量反流入胃,这些总为胃气上逆的表现。

所谓炎症,必然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并见大量的胆汁储留在胃中,故称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腹部饱胀不适,中上腹持续烧灼感,亦可表现为胸骨后痛,可伴有腹胀、嗳气、烧心、反酸、恶心、呕吐、肠鸣、排便不畅、食欲减退以及消瘦等;严重的还可有胃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柏油样便)以及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等。

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可时常发生,呕吐物可伴有少量食物或血液。有少数患者白天症状轻微,至夜间因胃内容物反流可吸入气管,因而发生呛咳或憋醒,乃至于长久发生胸闷的症状表现,因可发生胸骨后疼痛,乃至于牵扯后背,可因此误诊为心脏病。

中医辨病常可确诊,而辨证施治才是治疗的根本,临床经验说明,效果优于现代医学治法。

附师弟柴胡案三则:

(一)女,59岁,农民。去年腊月24初诊。胸胁至心下满闷不适,按之痛,口苦,心烦1年余。舌边尖红、胖大有齿痕,苔厚中根稍黄。脉浮大,不滑数。丈夫去世,忧郁所致。

处方:红柴胡15  黄芩9  全瓜蒌18  枳实12  生半夏6  生姜12  大枣4枚 三剂,日一剂。初七复诊,病愈大半。脉浮象已去,苔厚渐消。原方再进。

(二)女,54岁,农民。去年腊月27诊。胁肋扭挫伤,痛疼难忍。为针患侧丘墟,随咳进针,针入痛消。其见效好说:我还有一疾,请为诊治。左耳鸣响伴听力逐渐下降半年余,源于中耳炎之后。口苦、心烦、时胸闷。舌偏红苔微厚黄,脉滑数带浮而上鱼。

处方:红柴胡15  黄芩9  甘草6  全瓜蒌15  枳实6  白芍6  山栀子6三剂。初八复诊,病势减,再进。 

(三)男,32岁,小本生意人。去年腊月24初诊。右肋下痛,甚者如针刺,牵及后背及左肋,丑时为甚,白天尚可。肝脉弦。劳心劳力太过,生发不力。

处方:红柴胡12  黄芩6  党参9 甘草9  牡蛎15  苏叶5  香附子3  姜12  枣6枚  三剂,日一剂。

视 外踝处有瘀络,刺出血。初九复诊,言药后已愈,今又有些许不适,原方再进。并叮嘱充分休息、调情志、节饮食。 

此三者同中有异、兼夹不同。有人说经方以不加减为贵,是不明其所以然也。

案方只为该患者所用,方药并无定数,亦非随心所欲,每个人情况各别,请勿直接套方服用!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1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1)脊髓震荡 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 儿童 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记。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2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

 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1)颈脊髓损伤

 1)第一、二脊髓损伤 患者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运动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②感觉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 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为完全性四肢瘫痪。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患者的自主呼吸丧失。创伤性反应消退后,膈肌机能可望恢复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较微弱。②感觉改变 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其他如括约肌功能、性机能、血管运动、体温调节机能等均消失。

 4)第五颈脊髓损伤 损伤早期因第四至五颈脊髓受到创伤性水肿的影响,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创伤后患者发生肠胀气等更会加重呼吸困难。①运动改变 双上肢完全无自主活动而放置于身体两侧;肩部则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肩。②感觉改变 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③反射改变 患者除肱二头肌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外,其余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六颈脊髓损伤 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的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①运动改变 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三头肌瘫痪,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仍可收缩,因而患者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远动单位性损害,而第六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②感觉感变 上肢的感觉,除上臂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肱桡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七颈脊髓损伤 伤后膈神经机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①远动改变 上肢轻度外展,前臂屈曲于胸前,腕可向桡侧偏位。伸指总肌肌力减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减弱尤为明显;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浅肌、屈拇长肌均显力弱,故手呈半握状态。肱二头肌肌力正常。②感觉改变 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有时示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均存在,三头肌反射消失或减退。

 7)第八颈脊髓损伤 患者可见有单侧的或双侧Horner氏征;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可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即位置性低血压,经过锻炼以后,此种现象可消失。①运动改变 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肌、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范围包括4—5指、小鱼际及前臂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三头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8)第一胸脊髓损伤 Horner氏征阳性,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①远动改变 拇收肌、骨间肌、蚓状肌部分瘫痪,拇展短肌完全无功能,肋间肌及下肢瘫痪。②感觉改变 感觉障碍发生在上臂远端内侧、前臂之内侧、躯干及下肢。③反射改变 上肢无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2)胸髓损伤 仅影响部分肋间肌,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交感神经障碍的平面也相应下降,体温失调也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躯干下半部与两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紊乱。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损伤 患者仍可呈腹式呼吸。损伤平面越低,对肋间肌的影响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瘫及括约肌失控症状以外,尚有血管运动障碍,患者坐起时常因位置性低血压而出现晕厥。①运动改变 损伤平面以下的肋间肌、腹肌、躯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瘫状。②感觉改变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消失。③反射改变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发生障碍。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在第六至第九胸脊髓受伤时,上段腹直肌的神经支配未受损害,具有收缩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则丧失收缩功能。在第十胸脊髓节段以下损伤时,由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下部的肌纤维瘫痪,患者咳嗽时腹压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瘫状态。②感觉改变 第六胸脊髓受伤时为剑突水平,第七、第八胸脊髓为肋下,第九胸脊髓为上腹部,第十胸脊髓平脐,第十一胸脊髓为下腹部,第十二胸脊髓为腹股沟。③反射改变 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枢分别为胸7-8、胸9-10、胸11-12节段。

 (3)腰髓及腰膨大损伤

 1)第一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腰部肌肉力量减弱;下肢肌肉瘫痪,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缝匠肌以及髋关节的外展肌;膀胱、直肠的括约肌不能自主控制。②感觉改变 整个下肢、腹股沟、臀部及会阴部均有感觉障碍。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二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髂腰肌及缝匠肌肌力减弱,股薄肌隐约可见有收缩,下肢其余肌肉瘫痪。肛门、直肠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除大腿上1/3感觉改变以外,整个下肢及会阴部鞍区均有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阳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碍。

 3)第三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导致伸膝力量弱,膝关节以下肌肉瘫痪。②感觉改变 大腿中下1/3交界处平面以下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阴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四腰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可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患者步态不稳,极似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鸭步,上楼困难;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内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约肌和直肠括约肌没有功能。②感觉改变 鞍区及小腿以下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5)第五腰脊髓损伤①运动改变 因髂腰肌及内收肌没有拮抗肌,故患者髋关节呈屈曲内收畸形,严重者可脱位。又由于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瘫痪,可出现膝过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弯曲畸形。此外,由于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力弱,患者行走时呈摇摆步态。胫前肌及胫后肌力量较强而腓骨肌、小腿三头肌瘫痪,可导致马蹄内翻足。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足背、小腿外侧及偏后方、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一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瘫痪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头肌瘫痪或有少许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减弱;膀胱括约肌及直肠括约肌仍无功能。②感觉改变 跖面、足外侧、小腿外侧、大腿后侧及鞍区感觉减退。③反射改变 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二骶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屈趾长肌及足部小肌肉瘫痪,患者不能用足尖站立。由于足之内在小肌肉瘫痪,足趾呈爪状。括约肌失控。②感觉改变 小腿后上方及大路后外侧,足之跖面及鞍区感觉缺失。③反射改变 跟腱反射可能减弱。

 (8)脊髓圆锥损伤 骶髓3-5和尾节称脊髓圆锥。损伤后,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呈马鞍状分布。由于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无张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机能障碍。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圆锥以上,故下肢功能无影响。

 3横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损伤)

 (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 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 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 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 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 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临床特点:①支配区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弛缓性瘫痪;②因神经纤维排列紧密,故损伤后其支配区所有感觉丧失;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丧失,膀胱和直肠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因括约肌张力降低,出现大小便失禁。马尾损伤程度轻时可和其他周围神经一样再生,甚至完全恢复但损伤重或完全断裂则不易自愈。

 4神经功能分级

 (1)Frankel分级 1969年由Frankel提出将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存留情况分为五个级别,该方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其一定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不够清楚。

 (2)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1982年美同脊髓损伤协会(ASIA)提出了新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评分标准,将脊髓损伤量化,便于统计和比较。1997年ASIA对此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该方法包括损伤水平和损伤程度。

 1)脊髓损伤水平 ①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觉、触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的关键点,在每个关键点上检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为缺失;1为障碍;2为正常。不能区别钝性和锐性刺激的感觉应评为0级)。检查结果每个皮区感觉有四种状况,即右侧针刺觉、右侧轻触觉、左侧针刺觉、左侧轻触觉。把身体每侧的皮区评分相加,即产生两个总的感觉评分,即针刺觉评分和轻触觉评分,用感觉评分表示感觉功能的变化。正常感觉功能总评分为224分。②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 指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肌力3级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左右可以不同。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中的关键肌。检查顺序为从上向下,各肌肉的肌力均使用0-5临床分级法。这些肌肉与相应节段的神经支配相一致,并且便于临床做仰卧位检查(在脊髓损伤时其他体位常常禁忌)。按检查结果将两侧肌节的评分集中,得出总的运动评分,用这一评分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③括约肌功能及反射检查 包括肛门指检、肛门反射、尿道球海绵体反射,测试肛门外括约肌。该检查用于判定脊髓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损伤。

 2)脊髓损伤程度 鞍区皮肤感觉的检查应环绕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区各个方向均仔细检查,任何触觉或痛觉的残存均应诊断为不完全性损伤。临床医生需行肛门指检后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诊断,肛门指检应注意肛门深感觉有无和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脊髓休克期确定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的。即使说脊髓休克期已结束,仍须对骶区功能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脊髓损伤完全与否。

急性胆囊炎患者可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表现常不典型,多数病人无急性发作史,仅有不规则的上腹部疼痛,常在饱餐后间歇性出现。急性胆囊炎易出现并发症,如坏疽、穿孔等。

1、急性胆囊炎:

(1)上腹部疼痛:开始时仅有上腹胀痛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如病情发展,疼痛可为持续性、阵发性加剧。

(2)恶心、呕吐:疼痛发作时常伴恶心、呕吐,但一般并不严重,主要是由于胆囊壁平滑肌强烈收缩所致,经抗感染和解痉药物治疗后可在短期内获得缓解。如不缓解或变得更加严重,应考虑胆囊结石进人胆总管内或继发胰腺炎的可能性。

(3)发热:发热患者一般无高热,体温在38℃左右,通常无寒战,可有畏寒。若病情发展,继发细菌感染,在化脓性胆囊炎阶段可出现高热和寒战。

(4)黄疸:10%~25%患者出现轻度黄疸,这可能是胆色素通过受损的胆囊黏膜进人循环或邻近炎症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所致,也可能是胆囊内结石排人胆总管引起阻塞造成。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许多患者无明显症状,于B超检查时发现胆囊萎缩而壁厚,被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多数慢性胆囊炎患者无急性发作史,仅有不规则的上腹隐痛,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间歇性腹胀、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多在右上腹部,可牵涉到右肩背部,较少出现畏寒、高热或黄疸,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炎的症状和表现,分为两个方面,因为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往往都是表现为急性的,突然发生的腹痛。腹痛的部位一般是右边的季肋区,以及少部分病人会有腰背部的放射痛,少部分病人腹痛会非常剧烈,叫作胆绞痛。因为胆囊有个胆囊管连向胆道系统,有炎症的时候,会触发胆囊管管壁的肌肉发生痉挛,就会诱发胆绞痛。

还有一部分慢性胆囊炎的病人,慢性胆囊炎的病人往往每次发作,可能也没这么厉害,长期可能就表现为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的症状。大概有2/3左右的病人,胃痛是由于胆囊结石、胆囊炎所引起的,但是病人都不知道,总体来说,有特异性的特定部位的疼痛。

还有一些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道堵塞的病人,会表现为高热,还有肝功能损害的表现,转氨酶的升高、黄疸指数的升高。

前列腺的解剖形态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中最大的附属性腺,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其形态像一个圆锥体,底向上,紧贴于膀胱颈,尖向下接近尿生殖膈。圆锥形前列腺围绕尿道后部,1/3在尿道之前,2/3在后,前列腺部尿道长4~5cm。正常成人前列腺3条径线分别为左右径长4cm,上下径长3cm,前后径长2cm,重量约为20g。圆锥分前面、后面及两侧面,前面小而突出,通过耻骨前列腺韧带与耻骨下部的耻骨支相连;后面经腹会阴筋膜与直肠前壁紧贴,并与精囊和输精管邻近;中央有一直沟,近前列腺的底部沟较深。底与后面交界处,有一凹陷,两侧射精管由此进入,自输尿管壶腹和精囊连合处向前下,开口于后尿道的精阜。

Lowsley(1912)根据胎儿腺体的原始管道推测,将成人之前列腺分为五叶,即前叶、中叶、后叶及两侧叶。但是,实际上两侧叶及后叶之间并无明显界限。MeNeal(1968、1972、1978)根据形态学、生理功能及病理观点,将前列腺腺体划分为中央区、外周区、移行区及尿道周围区4部分。前列腺中央区呈楔形,约占总腺体量的25%,包围于射精管周围,其尖位于精阜,底紧贴膀胱颈。外周区构成前列腺的尖部,位于中央区的外层,包绕大部中央区,仅其最上部例外。中央区约占整个腺体的70%。移行区约占腺体总量的5%,位于精阜之上前列腺前括约肌远侧段的两外侧。尿道周围区位于尿道周围,占腺体总量不到1%。中央区及周围区的分泌,在质量和功能上均有不同。据称,射出的精液,前面部分为前列腺液,后面部分为精囊液;精子大部在前面部分中,活动力较大;在后面部分中的精子活动能力弱。研究发现,若添加部分前列腺分泌之白蛋白于后部精液中,可刺激精子活动或保护精子使其不受活动抑制因子的干扰。因此认为前列腺形态学上的不同,可能与精子活动有关。

前列腺的组织结构1前列腺组织构成前列腺是一个由非腺体组织如肌纤维和腺体组织构成的器官。非腺体组织集中在膀胱颈、前列腺前侧纤维肌肉组织、前列腺前括约肌和远侧的横纹外括约肌。腺体组织呈管泡状结构,开口于后尿道。腺上皮大都呈单层柱状,较大泡腔的上皮呈方形或鳞状。腺上皮细胞没有基底膜附着于有致密弹力网及丰富毛细管的结缔组织上。腺小叶及腺管埋藏于一层不随意肌中。

2前列腺被膜前列腺外有两层被膜。内层为一层致密、坚韧的纤维组织和平滑肌包膜,次包膜伸入腺体实质,与前列腺的肌肉纤维相连使腺体分叶,腺体与包膜黏合甚为牢固。纤维包膜不是前列腺的外科包膜,外科包膜实为前列腺皮质,当尿道旁的前列腺腺体增生时,前列腺皮质被挤至周围,成一薄层纤维样结构,此即前列腺外科包膜。

前列腺包膜还有一层外包膜即前列腺筋膜,是来源于直肠膀胱间的盆筋膜。紧贴于前列腺及膀胱颈的前面及侧面,前列腺的后面为Denonvilliers筋膜。这些筋膜在胚胎发育时均来源于腹膜并向下延长,故经会阴手术时,应避免进入腹膜腔;在显露精囊时,应辨别清楚低位之腹膜反褶。

3前列腺的肌层统前列腺的平滑肌层与逼尿肌有否联系,尚有争论:有人认为有联系,有人认为只有部分联系,也有认为逼尿肌及尿道肌层是相互分开的,但在功能上前列腺肌层起到了射出精液及括约肌的作用。

(1)输出精液的肌层:输出精液的肌层是围绕单个前列腺腺泡的实质性肌肉,以及包围于整个腺体外的连续性的平滑肌包膜,从腺体的后面观,此包膜极菲薄。当上述肌肉收缩时,能使前列腺液排出。前面及前外侧包膜肌层与向上延伸的横纹肌(外括约肌的一部分)界限不清,有人称为前列腺部尿道的横纹压迫肌。MeNeal观察到不同部位的前列腺纤维性基质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因此分别称为中央基质及周围基质。这种形态上的不同,也分别担负着不同的输出功能。前列腺实质性平滑肌的神经支配大都来源于α-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支配精囊、射精管、膀胱颈部的平滑括约肌及前列腺前括约肌等神经也相同。

(2)起括约肌功能的肌层:起括约肌功能的肌层由膀胱颈环状平滑肌、前列腺前括约肌及前列腺前侧面和前外侧面的横纹肌和平滑肌复合体构成。根据其基本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管理射精的肌肉及管理尿控制的肌肉。膀胱颈部环形平滑肌及前列腺前部括约肌具有控制尿及射精的双重功能,但主要作用是在射精时关闭膀胱颈;前列腺前方及前外侧的横纹肌及随意肌群与外括约相连,主要管理尿控制。

McNeal认为前列腺前部括约肌是膀胱三角区的平滑肌深部向下延伸至前列腺的管状结构,此管状结构深至精阜水平,此即所谓内括约肌,与尿道口相连接。这种肌纤维向前分散至尿道周围,前面中央略超过精阜平面。神经尿动力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前列腺前部括约肌受去甲肾上腺素及胆碱能神经的双重支配。支配近端尿道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也有分支至射精管,表明交感神经调节射精的同时也诱发膀胱颈和近端尿道的收缩。因而当射精时前列腺前括约肌的收缩使前列腺部尿道的近端闭合,能防止精液反流入膀胱。当前列腺切除手术时损伤了该结构的完整性,交感神经切除或应用交感神经阻滞剂时,前列腺前部括约肌功能受影响,可引起逆行射精。

关于控制尿的功能尚不太确切。通过膀胱尿道造影的研究,即使切除前列腺或部分切除括约肌,有些患者膀胱颈部的关闭仍佳。有时膀胱尿道造影时自动终止排尿,可见尿液向膀胱颈逆流,这种情况有时亦可见于正常人。有些患者在造影剂充满前列腺窝时,膀胱颈持续开放,在自动终止排尿时不发生尿液向膜部尿道以上逆流。这些现象提示,尚存在一种随意控制括约肌的因素延及膜部尿道甚至膀胱颈部。通过女性尿道压力图的分析,当膀胱静止时,随意肌松弛剂仅作用于尿道的上2/5。这一现象不能解释纯为不随意肌组成的膀胱颈及前列腺前括约肌的作用。膀胱颈部的环状肌肉可引起尿流梗阻,切除或切开此括约肌则可见尿道内口扩大,梗阻症状解除。

(3)尿道横纹肌:尿道横纹括约肌位于尿生殖膈,结构复杂。此肌肉自膜部尿道沿前列腺前壁向上,在中线伸展至精阜。其下部肌纤维斜形包围尿道,并与下面之膜部尿道括约肌纤维连续。横纹肌纤维在冠状切面上呈横形分布,前面较厚,两外侧面较薄,部分纤维伸入前列腺实质。在其深面,有些横行纤维进入腺体实质与纤维肌性基质混合,成年人其前面横行纤维的上端位于精阜之上。此肌肉纤维的最上部分向两侧延伸,包围前列腺上部及背部之两侧,肌肉上部向后走向尿道与逼尿肌环和三角区的下部纤维混合。前列腺部尿道的横纹肌可压迫前列腺部尿道,当其上段收缩时,前列腺部尿道之前壁斜形压迫膀胱颈之后唇。此肌由三部分神经管理,在其深部表面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因此能保持静止时的前列腺尿道的全部闭合状态,即使在前列腺切除后亦然。

4前列腺上皮及腺导管在前列腺各区内,除近尿道的大导管外,整个导管腺泡系统衬有柱状分泌细胞,无论在导管及腺泡内,柱状分泌上皮细胞的形态均相同。这些细胞与前列腺基质之间相隔一层基底膜,而且基底膜平行排列。与其他的腺细胞比较,中央区的腺细胞更深,有更明显的颗粒状胞浆,而且细胞核相对较大。腺泡内每个细胞突入泡腔,故腺泡内缘起伏不平。前列腺外周区、移行区及尿道周围腺体的腺细胞核较小,于基底膜排列较整齐,胞浆染色苍白,而且泡腔内缘排列较疏松。前列腺中央区腺导管伴随射精管,其开口于近精阜处;而外周区的腺导管各自单独地开口于精阜之下到前列腺尖部尿道后外侧面的隐窝;中央区的腺导管比外周区的腺导管大,呈树状分支,形成大而不规则波形外形的腺泡;外周区的腺导管分支形成小而规则的圆形腺泡;中央区的基质长而致密,与腺泡紧密相连;外周区的基质不规则,连接松散。中央区和外周区之间这些形态及组织学区别,可以用不同的胚胎起源得到解释。中央区上皮与精囊上皮类似,提示自wollf管起源,而外周区是尿生殖窦起源。移行区的小导管来自前列腺前括约肌远侧端附近的尿道,导管在外周区和前列腺前括约肌远侧段之间分支后进入移行区。腺泡虽有平滑肌悬韧带,但其与前列腺前括约肌纤维之间相互掺和,前列腺前括约肌的周围纤维呈扇状进入移行区基质。尿道周围腺体多呈单一的直管,长数毫米,以微小导管开口于近侧段尿道。腺体数目不恒定,可有少数分支。

5与前列腺密切相关的有精囊和射精管(1)精囊:左右对称,呈长椭圆形的囊袋状,上宽下窄前后稍扁。精囊呈分叶状结构,位于输精管壶腹的外侧,前列腺底的上方,紧贴膀胱后壁,并与输尿管下段交叉,其长轴与三角区外缘平行,后方为直肠前壁。精囊与直肠之间有Denonvilliers筋膜隔开。精囊长3~5cm,宽1~2cm,厚约1cm。精囊切面呈管腺状,可见袋形或憩室状结构,黏膜呈瓣膜状伸展。黏膜下层、肌层间存在与射精管壶腹相似的单管腺。精囊的输出管同其长轴平行,与输精管壶腹相汇合。精囊外有一薄层环形及纵形平滑肌,并有一层外膜覆盖。精囊动脉来自膀胱下动脉分支及痔上、痔中动脉,相互间有吻合;静脉汇入膀胱前列腺静脉丛,进入髂内静脉。精囊黏膜及肌层的淋巴较丰富,且分3~4支流入髂外及下腹淋巴结,并与前列腺、输精管壶腹、膀胱直肠淋巴结交通。精囊的大小随年龄及充盈程度而不同,老年人随性功能减退而逐渐缩小,囊壁变薄。精囊的分泌物是精浆的主要成分。

(2)射精管:左右对称,为左右精囊管及左右输精管壶腹汇合形成的一对细小管道,长约2cm。射精管并非单纯管样结构,每一射精管之起始部有一较宽的射精管窦,从此处穿入前列腺底部,然后向其前下内方,行经前列腺中叶与后叶之间,到达精阜两侧。射精管为前列腺后及中叶的分界线,射精管开口于后尿道精阜上。其动静脉,淋巴及神经支配与精囊相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5993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