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填充两年了脸太大

脂肪填充两年了脸太大,第1张

脂肪填充两年了脸太大

 脂肪填充两年了脸太大,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脸会变得凹陷,这样对于个人的形象是非常的影响的,所以很多人都想要通过填充的方式让自己的脸看起来更加充盈,下面分析脂肪填充两年了脸太大。

脂肪填充两年了脸太大1

 脂肪填充并不是一定会变美,也不是所有面部的部位都需要填充,首先要知道面部填充应该填充哪里,是哪里有缺点填充哪里,并不是每个点都需要填。部分求美者进行面填之后,初期脸变宽主要是因为肿胀,后期都会变窄。

 如果将面部颧弓或者脸颊填充过多,甚至太阳穴填充过多,会增加宽度,显得脸更大,会出现所谓的包子脸、网红脸。有时候苹果肌填充过多,笑起来会显得很鼓,给人感觉不再是美,而是臃肿、肥大,总体造成原因是因为脂肪填充过多。

 脂肪填充后出现的肿胀,正常情况下一周后症状会逐渐消退的,3~4周消肿后就会恢复正常,不用担心的,注重保养,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果超过一个月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的话,应该是填充的物质没有被完全吸收,需要去医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

 如果选择自体脂肪填充之后,发现脸部变大了,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在做填充时候,医生没有很好的操作经验,在实施手术时没有掌握好剂量,所以才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想要进行面部的健康改善,就需要通过二次的手术方法来进行改变。所以在注射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更好的医院进行脂肪填充,这样不但能够确保脸部的安全,也能有更好的治疗。

 建议你要注意调整好生活,平时做好饮食调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皮肤清洁,切勿接触不良刺激物,适当的多休息,做好防晒措施,随着时间的延长还会有所变化的,先不必进行特殊的治疗和处理。

脂肪填充两年了脸太大2

 脂肪填充之后脸大了一圈,求美者对形态不满意,可以通过对脂肪填充的位置进行按摩热敷的方法,达到快速使脂肪代谢吸收,从而调整恢复面容形态。一般这种操作可以在手术后一个月内进行,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如果求美者在数月之后才觉得不满意,这时就只能通过面部脂肪填充部位的脂肪抽吸,将成活的脂肪抽吸出来以恢复面容。

 面部的颞部或上眼皮凹陷或者双颊深陷的人显得很老,而且很容易给人留下凶悍的印象。通过面部脂肪填充让其得到很好的效果。

 从腹部或大腿内侧等脂肪堆积较多的地方抽取一些脂肪,再将取出来的脂肪用离心机做圆心分离处理后提取纯脂肪,然后注入到面部所需部位。

 麻醉采用无痛睡眠麻醉,所以整个手术过程不会感到疼痛。第一次面部脂肪填充手术后视脂肪被吸收情况可重复2~3次移植,注入足够充分的量之后被移植的脂肪细胞不会再被吸收而永久存活下来。手术可采用局麻或全麻,一般不用住院。手术1~2周后消肿,可正常工作生活。

 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术适合面部凹陷不严重者,如果面部凹陷严重者的话则适合假体填充。一般这样的手术可以在颞部(太阳穴)凹陷、面颊部凹陷、双侧面部不对称、耳垂单薄等情况下进行。

 1、颞部填充:过去使用固体硅胶块填充,很可能给咀嚼咬合带来困难和疼痛。选择自体脂肪注入到颞部不会影响和改变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一般这种手术注射时从发际后1—15cm处进针,术后只有一个小针眼,没有明显疤痕。但是要注意一周内切忌洗头及用力按摩。

 2、面颊部填充:面颊部填充术简称丰面颊,通过面部填充使脸型变得圆润、柔和,而且会变得年轻。进针注射点可选择在隐蔽处,注射后局部会有轻度肿胀感,术后口服抗生素5天,一周后轻轻用掌按摩面部即可。

 3、颏部填充:颏部填充术又称隆颏或丰颏术。注射隆颏可选择口内粘膜或颏下外方定点进针,自体脂肪注射完后口服抗生素,两周不要按摩。

脂肪填充两年了脸太大3

  全脸脂肪填充脸特别大,后悔的不行,真相到底如何

 近期很多小仙女们去做了自体脂肪填充,通过抽出自己身体上多余的脂肪,之后通过离心等方式,将脂肪细胞注入需要填充的部位。但是由于我国很多机构不完善,黑美容比比皆是,也出现了很多填充后的'不好的新闻。希望各位小仙女们做之前能够补充相关知识,到正规的机构,找有经验的医师,使用ACME-TEA来补充营养,增加脂肪细胞存活率,做好术前后的保养。

  自体脂肪填充脸有哪些可能显得脸大?

 有的出现这种情况是术后没有消肿的现象;还有可能是之前原本凹陷的部位被填充后,在视觉上显得很大;再就是完全的事故,去了不靠谱的机构,没有做功课就去随便找个自称医师的就施作;还有盲目的在术前后补充胶原蛋白,因为脂质移入术通过ACME-TEA,释放的弹性蛋白完成紧急修复,生成营养通络,活跃新的脂质组织。

 通过释放胶原三肽密集修复,快速抢修脂质球生成周边的毛细管,深层推进营养急救移入过程中的损伤。如果这个环节服用胶原蛋白,会造成外界补入和内在释放的胶原蛋白过多聚积,阻碍脂质存活,结缔组织增生出现肉芽组织直到变成般痕组织,导致汗腺、神经、细胞、组织、角质层等等出现大面积的胶原纤维恶性增生,导致脂质消亡,还出现皮下坏死、岀斑、红肿等不良反应。

 单纯补入胶原蛋白而引起的胶原蛋白恶性增生、毛细血管生成失败,自身胶原蛋白和成不稳定引起的恶性增生、术后没样子、样子不明显。

  为何自体脂肪填充会出现青肿的现象?

 自体脂肪填充虽说是属于微创的术,但是也会对术区造成损伤,内部的损伤表现到外部的状况就是发青肿大,因此这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

 至于快慢的问题,和个体的体质差异有关,和自身ACME-TEA的营养有关,还和施作的部位有关。不少求美者或许没经过"面部脂肪填充",对所谓的肿胀没有什么概念。一般术后即刻出现的面部肿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胀,它不是特别严重。

 虽然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是微创的,但是毕竟是手术,会对面部有轻微的可恢复性损伤,面部皮肤组织在受到损伤后,会出现创后肿胀。再者,抽取出的自体脂肪经过处理注射到面部的脂肪层,面部会在短期内形成细胞组织的压迫,从而造成短期的面部肿胀。

 但是这种肿胀在术后一段时间内是会恢复的,所以不用担心。这一种出现会显得脸大的原因。

  脂肪填充后会肿多久?多久能消?

 一般来说自体脂肪面部填充可在三个月到半年内完全消肿,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情况下,2周基本可消,个别需要3个月左右,完全消大概需要3~6个月。当然,脂肪填充的部位也会影响恢复期:比如说:额、颞部的脂肪填充。额、颞部脂肪填充,术后第3天胀达到高峰,这个时候上眼睑可能也开始胀。

 到第7天逐渐消,15天的时候可能能达到稳定程度的50%左右。术后30天基本上能达到恢复效果的70%~80%,到3个月能达到90%以上。额、颞部是我们平时做表情时,不太能运动到的部位,那经常运动的部位(比如:鼻唇沟)是不是也需要这么长?事实上,填充鼻唇沟(法令纹)的消肿时间,相对而言就比较快。

 因为我们每天做面部表情时,表情肌来回运动,就会使得鼻唇沟肌肉的活动,并且这个地方的肌肉来回收缩与舒张比其他的要频繁的多底层的血运丰富,比如颏部、额部,所以相对而言比较快。一般情况下,术后第7天大概能到70%~80%,有些人可能恢复时间更短。所以,脂肪填充鼻唇沟的吸收率相对较高,也比一般不常运动到的部位快。

 虽然脂肪填充后的消快慢,和局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有关还和局部的血运相关,一些局部的特殊部位有个体差异。总的来讲,一般不管是哪个部位,结合ACME-TEA技术,术后1个月基本上能恢复到70%~80%,术后3个月能恢复的90%以上。

 另外除了面部的术区部位,还有脂肪的供区。脂肪的供区一般选取在脂肪组织比较多的部位,主要是下腹部、大腿内侧部等等,供区因为供给脂肪造成局部胀,一般消下去的时间也是大约在1~2周的时间。

  自体脂肪填充全脸的脂肪一般从哪取?

 人体能够提供脂肪的部位较多,临床上一般采取脂肪分布较多且抽吸后对形体美观无显著影响的腹部、臀部以及大腿部位。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部位的脂肪代谢和血供不同。通过镜下观察,可见大腿内外侧脂肪细胞比腹部脂肪细胞数量多、体积小、排列致密;大腿内外侧脂肪抽吸后填充受体区域,较腹部脂肪颗粒能使填充部位获得更好的外观形态。

 脂肪生成能力与脂肪细胞活力和血供有关,大腿内外侧与臀部脂肪细胞活力好,因此具有较好的脂肪生成能力。然而,研究通过体外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显示,腹部脂肪细胞活力与大腿内外侧大致相同;有研究将人腹部、乳房和大腿内外侧脂肪颗粒注射至裸鼠体内,16周后观察填充的脂肪颗粒体积、质量和组织学特征,发现各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对于选择哪个部位作为脂肪的供区,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基于大腿外侧无血管,多选此处作为理想的脂肪来源。临床上医师可与患者交流,共同探讨选择哪一部位进行自体脂肪抽提。根据世卫组织WHO的数据,人体任何系统的损伤修复,都离不开细胞修复元素的修复。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代谢活动均以细胞为基础,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基础,不管是消化、还是吸收都离不开细胞。ACME-TEA科技是细胞生命活动基础,以23项细胞能量为动力,完善调控修复。

  总结:

 全脸填充显得脸大的原因有多种,在做前要选择大型机构,业界有经验的医师,不能盲目使用胶原蛋白,使用ACME-ETA的活化因子增大血管壁的空间,让血管舒张,增加脂肪细胞的存活率。做好这些功课,就可以安心去做了。

  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 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 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 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 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 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 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 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 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 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 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 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 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 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 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注:① 手太阴肺经 ② 手阳明大肠经③足阳明胃经 ④足太阴脾经⑤手少阴心经⑥手太阳小肠经⑦足太阳膀胱经⑧足少阴肾经⑨手厥阴心包经 ⑩手少阳三焦经11足少阳胆经12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一起构成了经络。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说,奇经八脉中没那一条最重要这一说。它们是一整体,共同维持人体健康。

颏部美容按摩法的功用:活血通络,润泽皮肤,增加弹性,防皱除褶。

实践证明,按摩加局部运动可促进颏颈部皮肤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营养状态,促使皮下脂肪消耗和肌肉运动,使肌肉皮肤更有弹性,防止皮肤过早松弛出现皱褶。

应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颏颈部肌肉松弛、脂肪积聚所致之“双下巴”,也用于颏部皮肤健美。

一源三岐指的是督脉、任脉、冲脉。

督脉行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腹部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由于3条经脉各自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又有相互交会,不仅有循行路线上的一源三歧,又有人体基本物质上的一源三歧,故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人体之精、气、血、阴、阳实乃一源,故在临床治疗中有气血互生、阴阳互求的原则与方法。

其次,冲、任、督一源三歧,故其各自腧穴主治亦有相通之处,同样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灵活运用。例如男性生殖机能异常除取督脉穴外,同样可取冲、任脉穴位,而妇科病证不仅可以调理冲任,同样也可取督脉穴位治疗。

扩展资料:

督脉行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腹部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三条经脉既同起自胞宫,经气自然与胞宫相通,因此,从三条经脉选穴,采用温经活血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药气可由穴位经过经脉直达胞宫,去除胞宫的寒邪。

-一源三岐

奇经八脉是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桥脉、阳桥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的总称。 由于它们既不直属脏腑,也无表里配偶,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为“奇经”。其主要功能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运行的气血满盈时,就流溢到奇经八脉中储存起来,当十二经脉中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可调动其储蓄,把气血还流于十二经脉中。此外,由于奇经八脉也各有循行路线,因此它们所涵蓄的气血,同样起着营养机体、内温脏腑、外濡腠理的作用。 任脉循行于胸腹之中,下出于会阴,上抵颏部,诸阴经都与之相会,所以有“阴脉之海”之称。具有调节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下出于会阴,上至头面,诸阳经都相与交会,所以有“阳脉之海”之称。具有调节诸阳经经气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下出于会阴,上至目下,能涵蓄十二经脉的气血,所以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也叫“血海”。 任脉、督脉、冲脉三脉都源于胞中,同出于会阴,故有“一源三岐”之说。 带脉起于胁下,绕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诸经。 阴桥脉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肾经上行,阳桥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膀胱经上行。二脉交会于目内眦,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的功能。 阴维脉与六阴经相联系,在颈部与任脉会合,主一身之里,阳维脉与六阳经脉相联系,在项部会合于督脉,主一身之表,它们分别调节六阴经脉和六阳经脉的经气,经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人体十二经络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 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 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 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 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 厥阴心包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 手厥阴心包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 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 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上胶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穴。 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 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 足厥阴肝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 (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

一、从猿到人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在十九世纪以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人是由神创造的,如中国古代关于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和基督教《圣经》中关于上帝创造人的说法。另一种认为人是由某种动物(如鱼)变来的,几百年后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曾猜测人是由低等物种长期演化而来的,等等。这两种观点虽然有唯心与唯物之别,但它们对人类起源的问题都没有能做出科学的回答。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也逐渐发展起来。1809年,法国学者拉马克发表《动物哲学》一书,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科学假说。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中,科学地揭示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规律。1871年,达尔文又在其《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中,运用大量的资料论证了人与动物的关系,指出人类和现在的猿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达尔文的理论奠定了人类起源科学的基础。但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人与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达尔文都没能做出科学的回答。

1876 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从猿转变到人的决定因素是劳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劳动,因此他提出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名言,并把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递进过程划分为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中的人这样三个阶段。近百年来考古资料的发现和研究。已证明了恩格斯论断的正确性。

1、攀树的猿群

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据现已掌握的资料所知,攀树的猿群一般指三种猿:(1)原上猿: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古猿,1911年在埃及法雍发现,其生存年代约在3000万年前,它们有32颗牙齿,身长如猫,能在树丛间灵活跳跃。(2)埃及猿:也在埃及法雍发现,生存年代约在2800-2600万年前,它们也有32颗牙齿,其排列次序与现代类人猿及人的牙齿相似。(3)森林古猿:最早在1856年发现于法国,后来欧、亚、非各地都发现了同类化石,其生存年代约在2300—1000万年前。同原上猿一样,它们也是林栖动物,四足爬行,并能靠臂攀行。许多人类学家认为,上述三种古猿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2、正在形成中的人

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生物,其主要代表是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

腊玛古猿的化石最早于1932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接壤处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后在中国云南的禄丰、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希腊雅典附近的庇尔哥斯等地均有发现。其生存年代约在1400—800万年前。腊玛古猿的犬齿较小且与其它平列,犬齿窝与人类的相似,臼齿的宽度超过长度,面部短缩,颌骨后缩,牙拱呈V 型而不是U型,脑容量约为300毫升。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粗壮型是人类发展的旁系,约在60万年前灭绝,而纤细型发展为后来的人类。纤细型南方古猿和腊玛古猿更接近于人类,其脑容量为 600毫升,拇指能和四指对握。

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均能直立行走,能够使用木棒石块等天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同时,他们在争取生存的共同斗争中,逐渐形成和产生了语言。根据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灵长类面部向后退缩是从腊玛古猿开始的而这是产生语言的基本条件。

3、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作用

形成中的人在长期的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终于发展到能够用双手制造工具,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标志着形成中的人变成了完全形成的人,这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那么,古猿到底是怎样变成人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从猿转变到人的关键在于劳动。

当古猿在树上生活的时候,前肢和后肢就已从事不同的活动,前肢主要起攀摘的作用,后肢主要起支撑的作用,这时身体也呈现出直立姿势。这种分工经过许多万年的变化,这为以后下地直立行走并进一步向人的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么,古猿是如何下地的?据科学家分析,大约到地质学上第三纪的中新世(1200万年前左右)时,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的变化,森林逐渐减少,出现了成片的草原和林间空地,促使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活动,地面的生活使它们的后肢开始摆脱用前肢帮助走路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在决定意义的一步”,而前肢在这时从支持作用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地从事其他活动,并能够经常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形成中的人经过上千万年经常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终于发展到用双手制造工具,因而恩格斯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手脚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的一系列变化,由于直立行走,头部逐渐由前倾变为垂直,使脊柱托住了头部,这为脑子的进一步扩大为球形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扩大了视野,促进头部各种感觉器官的发展。由于手的劳动,食物越来越复杂,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够一代又一代更完善地发展起来。

此外,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有一种交换思想和表达意见的工具,恩格斯说:“当这些正在形成中地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时,于是就产生了语言。同时,意识也形成了。大脑和感觉器官随之也日益发达。恩格斯指出:“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了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

二、完全形成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是以能够制造工具为标志的,自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以后,其体质仍在发展。中国学者体质形态的发展,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1、早期猿人

早期猿人是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现在所知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是于1974-1975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伽鲁西河流域的拉托利地层发现的。发现物主要是上下颌骨和牙齿,经测定,其年代在380-360万年前之间。但在同地层中未发现石器。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特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发现了一个人类的化石头骨。编号为“KNM-ER1470号人”(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古人类化石登记号)经测定约在300-270万年前之间。1470号人的脑容量约为725毫升,颅骨形态与现代人近似,如眼窠隆起不大,没有明显突出的眉脊等等。1968年,在其上层355米处曾发现打制的石器,其地层年代经测定为261万年前。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有人认为,这是1470号人制造的。从1960年起,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陆续发现了一些化石人类,定名为“能人”。其年代经测定为距今180万年前,能人下肢能直立行走。手骨表明其拇指能和其它四指对握。在发现能人的地层里还发现不少砾石打制的石器,能人的脑量比 1470号人小(估计约为560-680毫升之间)。而时代比1470号人晚,这一矛盾目前还没有解决(有人估计是计算上的错误)。

2、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的学名叫直立人。我国学者习惯上把他们叫做猿人,他们生存在距今约200万年前。目前已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主要有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亚的莫佐克托人、直立猿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毛里坦人),坦桑尼亚的舍利人,德国的海德堡人等。

最早发现的晚期猿人是印度尼西亚的直立猿人。1891年,荷兰军医杜布阿在爪哇中部特里尼尔附近发现一个头盖骨及一枚臼齿。1892年他又在同一地层发现一个大腿骨及一枚臼齿。头盖骨很原始,与猿的相似,而大腿则具有现代人的性质,杜布阿认为这是介于人和猿之间的一种原始人类的遗骨,从它的大腿骨来看,已经能直立行走,所以定名为直立猿人。但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群观点,有人认为头盖骨是长臂猿的,腿骨是人的,也有人认为头盖骨是畸形人的。然而大多数学者都支持杜布阿的观点。爪哇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约为80万年前,在发现猿人的地点没有发现石器。

1907年在德国海德堡东南的茂埃尔发现一块猿人下颌,定名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下颌形态似猿,但牙齿似人,其年存年代与爪哇猿人相当,在发现地也没有发现石器。

在已知的晚期猿人中材料最丰富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最初于1927-193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解放后又继续进行了发掘。如把解放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总计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9块,面骨碎片6块,下颌骨15块,牙齿152颗,此外还有一些破碎的肢骨。这些化石分属于40多个男女个体。

北京猿人前额低平,眉脊比爪哇直立猿人略小,嘴向前突出,没有下巴颏,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与爪哇猿人相比,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其生存年代约在40 万年前,和爪哇猿人一样,北京猿人身体各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北京猿人的上肢骨很像现代人,下肢骨也与现代人相近。但头骨保留更多的原始性质。解放后我国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了科学解释,他们认为,在人类体质进化过程中,劳动器官比思维器官进化的快,手和脚在劳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们的进化速度较快,头骨和脑是随着手的发展和腿的直立行走而发生变化的,和四肢相比,其进化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这也证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理论的正确。

3、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存于30-20万年前,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里发现的,被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尼人生存于30-20万年前,人类学家把他作为早期智人的代表,早期智人在亚、欧、非三洲都有发现,如在亚洲有印尼的昂栋人、中国的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等。在欧洲有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纳人、法国的圣沙拜尔人等。在非洲有布罗肯人、萨尔达纳人等。与现代人相比,早期智人的前额显得低而斜,眉脊略有突出,颏部不明显;现代人的脑子是前部和顶部发达,而早期智人的脑子却是下部和后部发达,但与晚期猿人相比,早期智人更接近于现代人,其脑容量约在1100-1600毫升之间,平均为1350毫升,比北京猿人要大得多,脑组织也复杂得多,且脑壳较薄,早期智人已能制造多种石器工具,并会人工取火。总之,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的体质和智慧都大大发展了。

4、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约生存于 92万-1万年前,其化石最早于1868年在法国的克罗马农洞穴发现,被定名克罗马农人,此后,除南极外,晚期智人的化石在其他各洲均有发现。如在亚洲有中国的山顶洞人、资阳人、河套人等,印尼的瓦贾克人、马里的阿塞拉人等,在欧洲有意大利的格里马狄人、德国的阿尔法卢人、马里阿塞拉人等,在美洲有墨西哥的特佩克斯潘人、美国的明尼苏人等。在澳洲有凯洛人和芒戈人等。美洲的居民大约是在5万年前从亚洲北部经白令海峡来到美洲的。澳洲居民大约是在4-3万年前从东南亚进入澳洲的。晚期智人的眉脊几乎消失,前额升高,脸和下颌向后退缩,颏部明显,脑容量平均达到1400毫升,他们的体质形态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差别。

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开始形成,目前,多数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种)、欧罗巴人种(白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人种的差别只是表现在体质形态的外表上,如肤色、眼睛、鼻型、发型等等,而并不影响到智力的优劣,种族主义者宣称人种有优劣之分,这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有 9种鹤类 ,白头鹤、丹顶鹤、白枕鹤、灰鹤、黑颈鹤、白鹤、赤颈鹤、沙丘鹤、蓑羽鹤。

1灰鹤:

灰鹤是大型涉禽,略大于白头鹤,略小于白枕鹤,全长约1100 mm;全体灰色,头顶裸出部分红色,两颊至颈侧灰白色,喉、前颈和后颈灰黑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栖息于多草丘和水洼地的沼泽草甸中。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包括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喜食芦苇的根和叶,夏季也吃昆虫、蚯蚓、蛙、蛇、鼠等。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分布最广的物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

在中国其繁殖地主要在北方。繁殖方式为单配制,但不稳定,丧失配偶会很快找到新的配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黑颈鹤:

黑颈鹤是大型涉禽,身长115~120cm,体重535kg。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皮肤血红色,并布有稀疏发状羽。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为中国所特有的珍贵鸟类。

3丹顶鹤: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叫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鸟类)、鴜鷜,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

分布范围:内蒙古达来诺尔、乌拉盖、科尔沁、呼伦湖、辉河、嘟噜河下游、迎春、小兴凯湖、兴凯湖、吉林向海、莫莫格、辽宁辽河三角洲、河北北戴河、河南黄河故道、山东长山列岛、寿光、昌邑、潍坊青岛、平邑、汶上、费县、江苏盐城、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灌江、如东、上海、河南庞寨、山东日照、云南昭通、中甸、帕。

4白枕鹤:

该鸟为稀有的笼养观赏鸟类,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广大地区,冬天部分迁徙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湿地越冬。白枕鹤为国家二级保护珍禽。白枕鹤体形与丹顶鹤相似,略小于丹顶鹤,而大于白头鹤。

5白鹤:

白鹤,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全长约130cm,翼展210~250cm,体重7~10kg;头前半部裸皮猩红色,嘴橘黄,腿粉红,除初级飞羽黑色外,全体洁白色,站立时其黑色初级飞羽不易看见,仅飞翔时黑色翅端明显。虹膜-**。幼鸟金棕色。白鹤在中国文化中也是长寿的象征。广东省珠海乡民有专门的“耍白鹤”活动。迁徙经由中国东北,冬季有2000多只聚于鄱阳湖及长江流域的湖泊越冬。习性:于鄱阳湖以水位下降后露出的植物球茎及嫩根为食。全球性极危(IUCN RedList:A3bcd+4bcd ver 31 2012)。

6赤颈鹤:

赤颈鹤(Sarus Crane)全身羽毛大致呈浅灰色,成鸟颈部裸露红色的皮肤。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为黑色,白色而修长的内侧飞羽垂直的覆盖着尾部。嘴灰绿而脚粉红。赤颈鹤栖息于多草的田坝、沼泽湿地及森林边缘。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白头鹤:

白头鹤亦称锅鹤、玄鹤、修女鹤,是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数量较多、较常见的一种鹤。野生数量7000多只,已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是中国一类保护动物。它体型娇小,性情温雅,机警胆小,不易驯养。它除了额和两眼前方有较密集的黑色刚毛,从头到颈是雪白的柔毛外,其余部分体羽都是石板灰色。

8蓑羽鹤:

蓑羽鹤属于中型涉禽,是世界现存15种鹤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年蓑羽鹤身高在98厘米左右,体型异常纤瘦,体长76厘米左右。体羽以石板灰色为主,背部具蓝灰色蓑羽。颊部两侧各生有一丛白色长羽,蓬松分垂,状若披发。前颈和胸部羽毛黑色,上胸黑羽延长呈披针状。蓑羽鹤分布于北非、西古北界的东南部至中亚及中国。栖息于沼泽、草甸、苇塘等地。以水生植物和昆虫为食,也兼食鱼、蝌蚪、虾等。蓑羽鹤性羞怯,不善与其他鹤类合群,每多独处。其举止娴雅、稳重端庄,故又名“闺秀鹤”。飞行时呈"V"字编队,颈伸直。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9沙丘鹤:

沙丘鹤又叫棕鹤或加拿大鹤,是大型涉禽,体长100~110厘米。通体的羽色均为灰色而缀有褐色,下体稍淡。前额、眼先和头顶的前部都有裸露的皮肤,呈鲜红色,被有稀疏的象头发一样的刚毛。颏部和喉部为白色。初级飞羽为11枚,第三枚最长,飞羽的内为黑褐色,三级飞羽延长成弓状,羽端的羽枝分离,覆盖在尾羽上。尾羽为12枚,短而直。长腿几乎为黑色。

分布状况:1981年迷鸟有至江苏(射阳),于浙江及江西鄱阳湖也有迷鸟出现。 习性:栖居于有草苔原带及河流、沼泽及湖泊边的草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59233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