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井的准确位置图长什么样子?它的作用是什么?

肩井的准确位置图长什么样子?它的作用是什么?,第1张

肩井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最高处。此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作用:主治疾病: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

扩展资料:

肩井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膊井、肩解。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或以手拼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及颈横动、静脉。主治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中风偏瘫,滞产,产后血晕,乳痈,瘰疬,及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肩井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由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养生的话题,而十二经络养生是最近比较热门的,但十二经络走向也需要我们去记忆。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的相关内容。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1

手指记忆法

一、首先记住,十二经脉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二、伸出左手掌,掌心朝面。指尖朝上;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代表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三、每个手指的三个指节分别代表三条经脉,从指尖往指根数,食指---手太阴肺经《第一指节》,手少阴心经〈第二指节〉,手厥阴心包经〈第三指节〉;中指--手阳明大肠经〈第一指节〉,手太阳小肠经〈第二指节〉,手少阳三焦经〈第三指节〉;无名指---足阳明胃经〈第一指节〉,足抬阳膀胱经〈第二指节〉,足少阳胆经〈第三指节〉;小指---足太阴脾经〈第一指节〉,足少阴肾经〈第二指节〉,足蕨阴肝经〈第三指节〉肝经。

四、十二经脉的走向次序为;从食指的第一指节到中指的第一指节到无名指第一指节到小指第一指节;再到食指第二指节---到中指第二指节---到无名指第二指节---到小指第二指节;再到食指第三指节---中指第三指节---无名指第三指节---小指第三指节,又到食指第一指。

十二经脉走向速记歌: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连,手起太阴走阳明,两阳相连续两阴,诸阳汇头阴胸腹,阴阳交接手足端。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2

巧记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按照子午流注的时序排列,依次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阙阴肝经。

如何记住十二经脉,可分以下步骤:

首先,阴阳问题。切记脏为阴、腑为阳。因此,肝、心、脾、肺、肾五脏加上心包,皆为阴经;与之相应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及三焦,皆为阳经。

第二,手足关系。切记位置,先看脏,心、肺、心包在膈以上,依手;肝、脾、肾在膈以下,则依足。再看腑,手足依从与对应的脏器相同,因此,小肠、大肠、三焦依手,胆、胃、膀胱依足。

第三,大小关系。少对应的脏腑为小,太对应的脏腑为大或长,厥阴和阳明则对应中等大小。如此形象思维,则手少阴、厥阴、太阴,分别对应膈上的'三脏心、心包和肺;足少阴、厥阴、太阴,分别对应膈下三脏肾、肝和脾;手少阳、阳明、太阳,分别对应三焦、大肠和小肠;足少阳、阳明、太阳,分别对应胆、胃和膀胱。

经络拍打养生法

1、起势

两脚稍微分开,保持与肩膀部一样的宽度,两只手自然的下垂,养神闭目,下列所有的动作都是如此。

2、拍打头部

第一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头顶百会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

第二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额头上星穴、神庭穴部位,拍打36下左右。

第三步,两手同时拍打额头,从额头开始一直想头顶拍打,大约拍打30次为宜。

第四步,双手同时拍打头部两侧,拍打36下左右。

第五步,双手同时从头部两侧拍打至头后风池穴,采用从上至下顺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

第六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从头顶拍打至头后风府穴,采用从上至下顺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头部拍打时宜口目合闭。

第七步,在上面拍打全部结束的时候,用手心轻轻的拍打面部。首先是搓热两手心,然后从两腮下部向鼻梁上推,一直到额头部分两手分开,顺着眉骨、脸颊向下拉,来回反复一分钟。

需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拍打头部,应采用十指摩擦或掐揉的方法!

3、拍打颈部

第一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颈部后侧,从风府穴起拍至颈后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前倾,便于拍打,一般拍打5遍。

第二步,用左手拍打颈部左侧,从风池穴起拍至肩颈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向右前侧倾斜,便于拍打,然后用右手拍打颈部右侧,方法同上,采用由上而下顺拍,一般拍打5遍

第三步,搓摩脖子,下巴仰起,用手掌(右手或左手)从下巴抹脖子至颈项处天突穴,一般36下左右。

4、拍打大椎

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大椎,可以单掌拍打也可以左右手轮流拍打,拍打时,头部略微前倾低头,便于拍打,一般拍打36下左右。

5、拍打后背、背部两侧膀胱经、背部中央督脉(华佗夹脊)

第一步,扭摆拍打后背,以腰为轴带动两臂,左手手掌绕至体后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同时右臂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左侧后背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再反方向左右轮换拍打。右手内旋向右下方绕至背后,屈肘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左臂同时向左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右肩部,如此反复拍打,一般拍打遍数为四八拍。

拍打时动作要协调,利用肩背及腰部转动时的惯性。两臂摆动时肩、肘、腕关节要灵活,拍打力度要适宜。拍打后背时,臂应尽量向后上屈,使自己不易接触的背部得到拍击锻炼。如此不断地扭身、摆臂,两手交替进行拍打,拍打次数自定。

第二步,拍打背部两侧膀胱经。用右掌背或掌心拍打背部左侧至臀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用左手拍打背部右侧至臀部,方法同上,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膀胱经位于背部两侧,膀胱经上有心、肺、肝、胆、脾、胃、大小肠以及肾俞穴等。

第三步,用掌背拍打背部中央即督脉以及华佗夹脊,华佗夹脊也叫夹脊穴,自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开半寸处是穴,十二个胸椎和五个腰椎两旁共三十四个穴。拍打背部督脉以及华佗夹脊时,由背部正中上方(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拍打至长强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

6、拍打两侧胳肢窝和胁部

第一步,拍打左侧胳肢窝,左臂上举,用右手掌拍打左侧胳肢窝,一般拍打36下左右,然后顺势拍打左侧胁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反复拍打左侧胁部,拍打胁部时,由腋下拍打至侧胯部,再由侧胯部拍打至腋下,一般上下来回拍打2-3遍。

第二步,用左手拍打右侧胳肢窝和右侧胁部,方法同第一步;心脏、肺、乳腺患者尤其要多拍此处,两肋中间有?胸腺?穴位,拍打按摩可起到安抚心脏的作用。

7、拍打胸腹两侧、胸腹中央任脉

第一步,双掌同时轻拍胸腹部两侧,由两侧锁骨处拍打至两大腿根部,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第二步,拍打胸部中央即任脉(宜轻拍),从颈下天突穴拍打至腹下曲骨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胸腹有心肺、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

8、拍打肩井、肩髃、肩髎穴

第一步,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然后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肩井穴位于肩部中央,大椎同一水平线,是胆经上的重要穴位。

很多人一有肩痛症状就以为得了肩周炎。其实,很多疾病都会有肩痛的表现,辨明病因,才能正确治疗,不至于贻误病情。

胆囊炎

胆囊和右肩等部位的感觉神经有重叠部分,所以,胆囊发炎会引起右肩及右肩胛下隐痛。如果除肩疼之外,还有反复发作的胃灼热、嗳气、反酸、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别忘了去医院检查一下胆囊。彩超检查可以确诊,经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可缓解肩痛。

心绞痛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时疼痛不单单是在心前区,也会放射至左肩等部位。心绞痛常因劳累或兴奋诱发,休息后疼痛可缓解。心梗则常在睡眠或安静状态下发病,常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及呼吸困难、心衰等严重表现。有冠心病史者尤应小心。

颈椎病

颈椎病引起的颈背酸痛、颈部活动受限,往往都是由于神经根受压 导致的,一般会有触电样的感觉,同时伴有手指麻木,肢体发冷及受压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的异常,但无肩关节活动障碍。

肩关节结核

肩关节结核与肩周炎均有肩痛和功能受限,但肩关节结核起病缓慢,常有午后低热、夜晚盗汗、全身乏力、面色苍白、颧部桃红等全身症状。X线片有助诊断。

很多人一有肩痛症状就以为得了肩周炎。其实,很多疾病都会有肩痛的表现,辨明病因,才能正确治疗,不至于贻误病情。

肩部肿瘤

肩部周围的肿瘤生长至一定阶段会引起肩痛或伴有肩臂的活动功能障碍。与肩周炎的区别是:患部肩痛逐渐加重,疼痛的部位因肿瘤的生长、局部逐渐肿大而扩大,X线片有助确诊。

肱二头肌肌腱炎及腱鞘炎

和肩周炎不同,虽然都有肩前疼痛,但患者常有肩部牵拉或扭曲等轻微外伤或过劳史,部分患者因受风着凉而发病。疼痛可向上臂和颈部放射。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足厥阴肝经

编辑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 (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

足少阴肾经

编辑

一、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

厥阴心包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

足太阴脾经

编辑

一、经脉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手太阴肺经

编辑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足阳明胃经

编辑

一、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三、经穴分布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

足少阳胆经

编辑

一、经脉循行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下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

足太阳膀胱经

编辑

一、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

手阳明大肠经

编辑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智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三、经穴分布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分布在上肢前外侧面、肩部、锁骨上窝、颈部、面部。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左右各20穴

手少阳三焦经

编辑

一、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

手太阳小肠经

编辑

一、经脉循行

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

手厥阴心包经

编辑

一、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上胶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穴。

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

陶女士第一次来扎针时,脸色灰黄,一个人近乎虚脱,软软靠在椅背上。右肩及肩膀酸重、疼痛,断断续续发作两年多,严重时胳膊抬不起来,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困乏无力。医院针灸、推拿多次,好不了几天又会再来。我让她抬起来试试,胳膊举到额前很费劲,再往上就开始龇牙咧嘴。

肩部疼痛,识证为上焦;肩膀疼痛,识证为下焦,黄帝内针限定肘膝以上禁针,倒换到上焦用针。

肩部疼痛,经络主要在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区域;

肩膀疼痛,经络主要在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及太阴经区域。把这些症所在的经络合并同类项,这样组合取穴就简化了,集中在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区域。

三焦同气取上焦腕部,在 太阳经支正穴、少阳经外关穴、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各刺一针。

此时让陶女士抬举胳膊。她说好是好点了,但还是痛。

接下来阴阳倒换,先是上下倒换:太阳经支正穴倒换到后溪穴、少阳经外关穴倒换到中渚穴、阳明经偏历穴倒换到合谷穴、太阴经经渠穴倒换到鱼际穴。

同时,进行表里倒换。前面所刺太阳经支正穴、少阳经外关穴、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这四针,阳明与太阴已经暗含倒换,故只选择太阳与少阳进行表里倒换。太阳经支正穴和后溪穴,表里倒换至少阴经通里穴和少府穴;少阳经外关穴和中渚穴, 表里倒换至厥阴经内关穴和劳宫穴。

然后再取肘部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调中。

进针完毕,再让陶女士抬举胳膊,她惊喜地发现,手臂不仅能自如抬举,还能绕过头摸到后面项背。

第二天,陶女士除了有些酸重感和轻微疼痛,症状竟已好了大半。第二、第三次用针后,她除了感觉右肩及胳膊有两根筋还牵着,疼痛酸重感已经消失。如此针治四次,陶女士就再没来过。

肩部不适症状的处理,根据症之所在经络,在腕部上焦区域寻找阿是穴或者同气点下针。

如果用针效果不好,可在掌部以及肘部进行上下倒换,或者表里倒换来寻找解决之道。

肩部的经络循行,与颈项的经络分布有点类似。

肩部正后,包括背部的上焦区域,都是太阳经说了算;

往两侧去,在肩髎穴附近,是少阳经小哥的地儿;

正中肩峰区域,那是阳明经的疆土;

肩前云门穴、中府穴附近,则是太阴经的蜗居点;

腋前大筋附近是厥阴经的循行地带。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考虑肩部问题,往往与颈项以及肩膀的问题连在一起。颈项的问题,在前篇已专门说过。这里重点说说肩膀的经络循行区域。

还有一点要说明,肩部与肩膀的不适问题,在熟悉经络时分开来掌握,可能更方便初学时理解。

比如从三焦定位看,肩部的问题,可归入躯干的定位,放在上焦来看待;肩膀的问题,可归入手臂的定位,放在下焦来看待。

而在处理肩部不适症状时,少阴经的问题几乎很少涉及,所以说明肩部经络循行路线时,就将其归入到肩膀区域一并介绍。

从肩部向肩膀延伸,在外侧(表侧)的是三条阳经,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这几条阳经的区域划分,分别可以阳明经肩髃穴与曲池穴、少阳经肩髎穴与天井穴、太阳经肩贞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作为轴线,以轴线与轴线之间的二分之一处作为三条阳经之络的划分中心线,这样就可以相对清晰地区分出三条阳经的主管区域。

同样,在里侧(内侧)的三条阴经,从肩前往里去,依次是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刚才已经说到,太阴经是肩前区域,厥阴经是腋前大筋附近,少阴经在腋下,也就是腋窝里。

细分的办法,也是一样找连线,太阴经是从肩髃穴前二横指到尺泽穴,厥阴经是从腋前大筋到曲泽穴,少阴经是从极泉穴到少海穴,连线与连线的中间线,就是络与络之间的分界线。

我有个好友是健身运动爱好者,三天两头跑健身房,胳膊一弯,满满隆起的都是腱子肉。前几天忽然找我,不晓得是健身用力过猛,还是肩部受寒,左胳膊举不起来了。寻找痛点在哪里?痛点正好在肩髃穴(阳明经)附近。

症在左边,左病右治,三焦同气取右手腕部,就在 阳明经 阳溪穴刺入一针。

让他再举手臂。到底是“运动健将”,一下就把手举过了头顶。咋样?他说,大部分好了,只有一点点不舒服了。

继续阴阳倒换, 阳明经腕部阳溪穴上下倒换至肘部曲池穴 刺入一针,再让他举。

当然,既然是上下倒换,可以向上倒换到掌部合谷穴,也可以向下倒换到肘部曲池穴。至于往哪里倒,心中明了理,上下倒换都一样,平时用针不用过多拘泥。

这次举得更加自如,手臂绕到颈项另一侧也没问题了。朋友说,这几天干活稍不注意,胳膊抬过一点,眼泪就差点要痛出来。现在居然一下子好了,这是为什么啊?

为什么啊?这就是黄帝内针的奥秘啊!你去买本书好好学。我卖了个关子。

不过这个关子还真不是刁难,如果他真的有心去学,一定能够学会。黄帝内针本来就是一个人人都能学会的简易针法。

看在好友的份上,再送你一针,太阴经尺泽穴。这一针与阳明经曲池穴并驾齐驱,既是调中,又是太阴经、阳明经表里倒换,实实在在为他买了一份保险。

果然,就这么一次,好友的胳膊就恢复了,又去健身房耀武扬威去了。

像好友这类偶发性的症状,不是陈旧性的伤痛,用黄帝内针见效较快。有些不适症状时间较长、成因相对复杂的,针治难度也会大一些。

有个同事手臂抬举困难,医院诊断是“五十肩”,针灸、贴膏药、吃西药,想了很多办法不见好。这个同事的不适症状主要是右侧肩膀及肩关节沉胀、酸痛。

我让同事抬举胳膊,肘部拎到胸前,就再也拎不上去了;再让他向前伸,胳膊活动基本不费劲;让他后展时,肩膀除了刚才抬举时的不适,隐隐感到腋下大筋的地方也被牵住了。

胳膊向上拎举困难,障碍主要集中在阳明经、太阴经区域;后展感到腋下大筋处有不适,那是厥阴经有问题。

问诊时判断肩膀问题在何经何络,让患者作前伸、抬举、后展动作是比较有效的一个办法。

前伸困难,一般是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乃至太阴经出毛病的可能性比较大;

后展困难,一般是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有问题的可能性大;

抬举困难,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甚至少阴经都有可能是问题所在。当然,牵涉到少阴经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少见。

具体的判断依据,要结合患者的感受来判定。

这位同事肩膀不能抬举,识证是下焦,按照右病左治法则,取其左手腕部,在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厥阴经内关穴各刺一针。

考虑到同事的病发时间比较长、症状相对较重,进针的同时进行了阴阳倒换,在腕部阳明经阳溪穴、太阴经太渊穴、厥阴经大陵穴各刺一针,这样与前面所进之针形成上下倒换。

针入后,同事抬举手臂有所改善,但疼痛症状还是比较明显。

我的第一选择还是 考虑 阴阳倒换(上下倒换), 在肘部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厥阴经曲泽穴各刺一针。

但疼痛症状还是变化不大。

上下倒换还不行,那就再来 表里倒换 。最先针刺的是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厥阴经内关穴,阳明与太阴已经含有表里倒换之意,现在只要选择厥阴经进行表里倒换,将厥阴经内关穴表里倒换至少阳经外关穴。

同时,跳出经络上下、表里倒换的圈子,将患处放到更大的空间来考量。

症主要集中在阳明经、太阴经,从整个肩膀来看,正好可以看作是外侧、前侧,也就是阳;与之相对应的太阳、少阴区域也就可以理解为后侧、里侧,也就是阴。

这样一来,用针的思路又得以拓宽,阳病治阴啊,再来一次前后倒换,选择太阳经的支正穴。

施针结束,他肩膀的疼痛症状大为好转,但是肩关节里面还是有明显痛点。这个“老顽固”还真是难缠。

我略一沉吟,在其阳明经二间穴、三间穴横穿一针。再让同事感受患处,痛点消失。

为何选二间穴、三间穴横刺?人体处处有三焦。

把手掌竖起来划分三焦,如果把掌根部位看作是下焦,掌中部位劳宫穴、少府穴等一圈看作是中焦,掌指关节处(二间穴、三间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上焦?

肩关节阳明经处不适,不就正好与食指阳明经循行处 二间穴、三间穴 同气吗?既是经络同气,还是三焦同气。同气自然相求,有求必应。

肩关节从手部来讲的话属下焦,按理在对应的另一侧肩关节来用针,但是因为肘膝以上禁针,上下倒换到上焦腕部用针。

当然,如果把肩关节放到躯干来看,也可以看作是上焦所在,那亦是同气相应。

以此类推,一个手掌其实可以包罗万象。

同事的“五十肩”,先后针治了三四次,肩部不适症状基本消除。

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有次问他肩膀怎样了。不料他告诉我又反复了。我很纳闷,这么快就变脸啦?

这个同事是个顶级书法爱好者,肩膀稍微有些好转,又开始醉心于他的理想,没注意休养生息,不适症状又卷土重来。又回到那个老问题,健康的责任人到底是谁呢?

小贴士:肩部不适之症,识证为上焦,(肩膀不适之症,可视作为下焦),经络主要为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

一般按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法则求同气。

取穴可以《黄帝内针》“肩部经络(同气)”章节所给出的穴位为据。

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如用针效果不佳,可采取阴阳倒换办法强化。

这些命名,与“足臂十一脉”着眼于四肢(手足)分阴阳的命名法不同,而是着眼于经脉的上端—— 经脉所到达于头身的主要部位。手阳明经主要到达齿部,故称之为“齿脉”;手太阳经主要到达肩部,故称之为“肩脉”;手少阳经主要到达耳部,故称之为“耳脉”。这齿、肩、耳部,分别又是各经脉主治的重点 。这种规律,从帛书原文的经脉循行部位、“是动则病”和“是主治所产病”项下可反映出来。原文录之如下:

(1)齿脉 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夹鼻。是动则病:齿痛,朏肿。是齿脉主治其所产病:齿痛,朏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

(2)肩脉 起于耳后,下肩,出外(廉),出□□□,乘手背。(此句乙本作“出臂外,出指上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脱,似折。是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颔痛,喉痹,臂(简书作“肩”)痛,肘痛,为四病。

(3)耳脉 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浑浑脬(焞焞),嗌肿。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从原文可以看出,齿脉循行“入齿中”,病“齿痛”,主治“齿痛”;肩脉循行“下肩”,病“肩似脱”,主治“肩痛”;耳脉循行“入耳中”,病耳聋”,主治“耳聋”,这与临床上应用的手三阳经的主治重点是相致的。这种主治重点,一般是指四肢部穴位的远隔作用而言 。如牙齿痛,多取手阳明经的合谷、二间穴;肩臂痛,可取手太阳经的后溪、养老穴;耳疾,可取手少阳经的中渚、外关穴等。

从齿脉、肩脉、耳脉的命名似可说明,《脉书》的记载已不是单纯关于经脉循行部位的描写,而是总结出四肢部经穴的远道主治规律。齿、肩、耳不单纯是从经脉的最上端着眼(齿脉止于鼻,肩脉起于耳后),也不是因为文字倒叙的关系而从上部命名(其中仅肩脉是从上而下叙述),较为充足的理由只有从该经脉的远道主治重点来理解。

肩周病俗称“五十肩”,是指过去很多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肩膀就容易出毛病,现在随着空调的普及,很多人不到五十岁,肩周也出毛病了。肩周下面是我们人体的肺脏, 肩膀是我们身体主要用来御寒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刮来一阵寒风,人们习惯性地都用后背去挡。人体用来抵挡寒邪的能量叫“卫气”。卫气是怎么回事呢?中医讲“肺主气”,这里气包括血管外面的卫气和血管里面的营气。我们来重点讨论一下卫气的概念。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膜腹”。《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中又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故“卫气”的功能是内则温养脏腑,外则温润肌肤,并有滋养腠理,司汗孔启闭等作用。因“卫气”行于体表,具有保护肌表、抵御外邪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卫”。 如果一个人肺气弱了,他的卫气就不足。

我们夜里面睡觉的时候,很多人的肩膀暴露在被子外面,这时候如果有虚邪贼风进入, 肩膀就会受风受寒,就会造成经络瘀堵,时间长了肩膀就抬不起来了。

第一种肩周病是胳膊 在前方从下往上抬不起来 ,这是 大肠经经络不通

第二种肩周病是 用手够不到对侧的耳朵 ,这是 三焦经经络不通

第三种肩周病是 手摸不到背后 ,这是 小肠经经络不通

还有复合型的肩周病,就是这三种情况都有。

肩周病的治疗,我们俗称“肩周病三件事”。

肩周病要根据人的具体情况考虑治疗方案,一般考虑先刮痧再拔罐,如果出现黑色的痧,则进行刺血拔罐。非常瘦弱的人,可以只刮痧,再艾灸,不考虑拔罐治疗,而且艾灸时间要长一些。比较强壮的人,刮痧完了,还可以走罐,走罐完了再拔罐,出黑痧再刺血拔罐。

肩周拔罐的时候有几个重点拔罐的地方。

第一个重点是 拔云门穴、肩髃穴、肩髎穴到肩贞穴这一条线 ,就是平常你的衣袖和衣服的连线。

第二个重点是 肱二头肌 。肩周病很典型的症状是肱二头肌肌肉粘连。先用刮痧板刮一遍,看看那里出痧或者那里很疼,然后针对出痧部位重点走罐、拔罐和刺血拔罐,打开粘连。

第三个重点是 肩贞穴下面的位置

第四个重点是 阿是穴 。所谓阿是穴,就是让病人抬胳膊,抬的时候那个地方痛,那个地方就是阿是穴,就在那个地方拔罐,而且拔的时间要长一些。

肩周走罐的话很痛,这里面有两个小技巧。一是可以先灸一下,把那个地方灸热了,再走罐。走罐的时候要多抹些刮痧油,多抹点油走罐会不太痛。再者师父用四川的麻椒和薄荷熬到刮痧油里面,这样也可以减少疼痛。

如果刮痧、走罐或拔罐出现黑色的痧必须要刺血拔罐,刺血拔罐要本着血变则止的规律。这一点已经在拔罐一讲叙述过,这里不再重述。

肩周刮痧拔罐操作以后一定要艾灸,特别现代人体质虚寒的多,更要如此。可以用悬灸的办法,也可以随身灸的办法。随身灸有一种四联艾灸盒,可以带在身上长时间灸,比较方便。艾灸肩周一要灸到手心发热,即艾灸的热感传导到手心;二要温度不能太高,不能灸的大汗淋漓,微微发汗为好,可以在随身灸下面多垫几层布。

网络上流行一种平甩功,我们实践发现对肩周病效果很好。因为从经络辩证考虑,平甩功重点疏通手三阳和手三阴的经络。手三阳经就是大肠经、三焦经和小肠经,所以很多坚持练平甩功的肩周病都得到了改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82549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