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20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清末20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第1张

发生于清朝末期的捻军起义开始于1853年,消亡于1868年,最盛时期捻军人数达到20多万。主要作战区域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四省,捻军主要人员构成也是这四个省的老百姓。

这二十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聚集起来的呐?

张乐行(张洛行)和前期捻军。

一、“捻子”和“捻军”。“捻”这个字来源于安徽淮北的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子”就是穷老百姓没饭吃了,然后几百人几千人组团出去抢粮食吃,抢完粮食再回家。有“居者为民,出则为捻”的称谓,尤其是饥荒年景,有时多达几万人一同出发抢粮食,都是为了生活所迫。集体出动好过单枪匹马,主要抢富户和地主。

1852年,安徽北部大旱,饥民众多,加入“捻子”的农民数量暴增。安徽亳州人张乐行聚集万余人攻占了河南永城。同年11月张乐行在安徽涡阳被推举为捻众的盟主,号称“十八铺聚义”。(张乐行图)

1853年年初,太平天国在长江流域屡战屡胜,各地捻众纷纷响应,聚众起义,正式被称为“捻军”。

二、“大汉永王”张乐行。1855年,黄河在开封东决口,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出现了大量的受灾民众,为了生活他们纷纷举家加入捻军。一时间,受灾周边地区到处是捻军,1855年,张乐行在安徽涡阳会盟,共同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

三、捻军的构成和人数。张乐行在会盟后,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有些效仿清朝的“八旗兵制”。每一旗人员2万,合计10万多人,后期发展成了十几旗,二十多万人。都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老百姓。(捻军作战区域)

捻军设总旗主,下面设大旗、小旗,各个旗互不统属,都是以地方区域宗族组成的比较松散的集团。

四、太平天国和捻军。捻军更多有自己的林立的集团组成,有时配合太平军作战。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但是只听封号,不接受调遣。1857年张乐行获封“沃王”,接受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捻军也因此分裂出去不少,毕竟是集团林立。

1863年,张乐行率领的捻军被围攻,叛徒出卖,被僧格林沁部活捉,凌迟处死。

赖文光(东捻军)、张宗禹(西捻军)和后期捻军。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赖文光、张宗禹等突围,太平天国余部和捻军组合成立了新捻军,在平原地区建立了骑兵部队,以太平天国军制改造部队。(赖文光图)

新捻军遭到清军的围攻,僧格林沁更是不可一世,穷追捻军。1865年5月18日,捻军在山东曹县设伏,全歼僧格林沁带领的先头部队。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也被年轻的捻军张皮绠杀死在麦田里。(僧格林沁像)

清政府大惊失色,派遣曾国藩剿灭捻军。一年多下来,曾国藩采用对付太平天国的战法,围困捻军,结果捻军突围而去进入湖北地区。曾国藩也被免去钦差大臣职务,改由李鸿章接任。

捻军为了发展,一分为二:赖文光为东捻军,在中原地带活动,张宗禹为西捻军,入山西,计划和回民起义汇合。(张宗禹图)

1868年1月,东捻军在山东寿光全军覆灭,赖文光被杀;8月,张宗禹在鲁西北被李鸿章、左宗棠包围,西捻军灭亡,张宗禹下落不明。

综上所述,捻军大都是贫苦老百姓,组织比较松散。遇到天灾和人祸才聚集成“捻”,抢粮食等。人员有时非常多,不过流失的也很快,有好多“捻军”溜号回到家中就成了普通农民。

太平天国时期,在北方地区活跃着另外一支农民抗清武装,时人称之为“捻军”。和太平军攻城掠地有所不同的是,捻军采取的四处转战,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那么捻军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最终又是如何失败的呢?

捻军的前身和初期抗清的情况

捻军的前身是“捻党”,“捻”在北方方言中的意思是一股一伙的意思,捻党最早出现于康熙时期,是民间反清的一个团体,成员主要是普通民众、手工业者、盐贩、饥民,活动区域在皖北地区,后来逐渐扩张到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各地。

白莲教起义失败之后,捻党活动日渐活跃。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反抗斗争的普遍展开,安徽、河南等地的穷苦百姓也纷纷结捻,自咸丰元年以后,淮北一带几乎是村村有捻。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北伐军经过安徽、河南时,捻党闻风响应,遍地而起。从此,捻党脱离反清结社的状态,进入武装抗清的新阶段,正式成为“捻军”。

咸丰五年(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齐集安徽亳州雉河集,举行会盟。会上,推举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建五旗军制。并发布檄文祭告天地,痛斥清朝官吏“酷以济贫,以减公忿”的起义宗旨。通过这次会盟,捻军的组织由分散趋于统一,确立了明确的反清目标。

其后,捻军的力量迅速扩大,不断派兵攻打清军。咸丰五年八月,张乐行、苏添福率众3万余人,击败颍州知府陆希湜部,接着又打败河南道员张维翰部。随后,捻军挥师入河南,攻破夏邑,继而东出江苏砀山,西指商丘,南下包围亳州,占领蒙城,声势大振。

这时,捻军已有相当实力,人数达十万余人,但其弱点也较为明显。首先,捻军在组织上并未达到完全的统一,其军队内部基本上是按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彼此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其次,各旗捻军并非全脱产的专门武装,既无固定的军饷供给制度,也缺乏军事训练,武器装备较为落后;第三,政治上没有确定一个长远目标。

如此一来,捻军既不可能消灭清军的有生力量,而一旦遇到主力则又必然惨遭失败。咸丰六年三月,清廷严令河南巡抚英桂督师剿办捻军。他采取分进合击,稳步前进的策略,命给事中袁甲三、南阳总兵邱联恩等部为主力围攻捻军。

战斗开始后,捻军接连失利,张乐行带领主力南下淮河流域。此时,太平天国经天京事变后,力量大为削减,淮南防务吃紧,迫切需要团结友军共同对抗清军。张乐行、龚得树等首领在淮北屡战失利,受到清军的巨大压力,也希望得到太平军的支持和帮助。基于这种共同需要,咸丰七年二月九日,太平军与捻军会师于霍邱城外。捻军受印信,使用太平军旗,接受封号和领导,张乐行被封为“征北”将军。

新捻军的诞生

与太平军联合后,捻军实际上却是“听封而不听调”,采取不改变原有领导系统和制度,也不出境远征。此后,捻军分别与陈玉成、李秀成部配合,在河南固始、安徽霍邱等地作战。不久,六安捻军内部发生分裂,反对与太平军联合,主张重返皖北,张乐行反对他们的意见,并以阴谋叛变的罪名将他们杀害。

从此,捻军分裂为淮北与淮南两部分,淮北捻军向山东和河南远征打粮,淮南捻军继续和太平军联合作战。为配合太平军解除江北大营对天京围困的军事行动,捻军在龚得树的指挥下,沿淮河东进,先后攻克临淮关及凤阳两城。这样,捻军就控制了淮河中段,切断了清军的水上交通,把淮河北岸的捻军和太平军连接了起来。

与此同时,淮北捻军孙葵心曾一度深入到鲁西南地区,随后经河南退回皖北,给清朝山东、河南地方统治以重大打击。就在这一年,太平军打破了江北大营对天京的围攻,接着又取得了三河战役的胜利。从而使天平天国江北占领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捻军控制淮河中游,切断了安徽清军的粮饷通道,加上淮北捻军四处活动,引起了清廷的震惊。咸丰九年漕运总督袁甲三署钦差大臣,督办皖省军务。他集中兵力占领怀远、临淮,后又下凤阳,打通了淮河的航道,隔断了淮北捻军与淮南捻军及太平军的联系,张乐行、龚得树等在淮南只占据定远一个据点。

咸丰十一年二月四日,龚得树在战斗中身亡,八月,安庆失守后,陈玉成鉴于淮北捻军力量还相当强大,派太平军马融和部北上,又让张乐行等率部北渡淮河,后又派陈得才、赖文光等率部向西北远征。至此,捻军和太平军在淮河沿岸的联合作战宣告结束。

陈玉成死后,太平军在皖南的根据地丧失殆尽,淮北捻军的处境也更加艰难。不久,僧格林沁率兵南下,同时袁甲三等部北上,协同僧军及豫、苏、鲁清军共同对付淮北的捻军。在清军重兵围攻的形势下,张乐行等未能及时转移,而是集20万之众于雉河集一带,进行防御战。

经过数月的战斗,捻军损失惨重,张乐行率20余人逃至蒙城,结果为叛徒所出卖。次日,张乐行等被清军杀害。张乐行牺牲后,捻军余部在张宗禹、任化邦的率领下,离开淮北,转战于湖北、河南、山东,后进抵豫陕边界,拟于太平军会合。

天京陷落后,赖文光等太平军余部与捻军张宗禹、任化邦部,在鄂北地区会合。接着进行了改编,推赖文光为首领,使用太平天国年号和封号,但仍沿用捻军的编制。这个时期,捻军根据北方地势平坦的特征,决定易步为骑,在战术上采取流动作战方针。两军合并后,史称“新捻军”,逐渐形成了一支十余万人的骑兵军团。

新捻军奔驰于豫、鲁、苏之间,予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一带挫败清军主力,并打死了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

东捻军、西捻军的诞生及覆灭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改派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命其率湘、淮军北上剿捻。曾国藩改变以往清军狂奔穷追的战略,提出“重点设防”、“布置河防”的战略方案。捻军则不顾曾国藩的围追堵截,继续采取流动作战的方针,到处打击清军。此后,捻军驰骋于皖北、河南、湖北之间,不断打击曾国藩的防堵军。

同治五年八月十六日,捻军突破沙河、贾鲁河防线,胜利进入山东,曾国藩因“剿捻无功”,退回两江总督原任,清廷改派李鸿章继任剿捻主将。

捻军虽然屡败清军,但在政治上提不出新的号召,又没有比较固定的根据地,因而斗争形势日益艰难。赖文光深知“独立难持,孤军难立”,为扩大势力,拟在四川建立政权,并将捻军分为东西两支:一支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在中原地区继续坚持斗争,然后由湖北入川,是为“东捻军”;一支由张宗禹率领,挺近西北,再由甘肃入川,是为“西捻军”。

东捻军三万余人在赖文光的率领下,挺进山东腹地,但因清军阻截,未能突破运河防线,遂转向鄂东北。同治六年正月,东捻军在安陆府附近,将淮军刘铭传部包围,刘铭传失魂落魄,正在此时,湘军鲍超部从东捻军侧背发动猛攻,捻军损失2万余人。

从此,东捻军被李鸿章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的地区内,虽屡次突围,但始终未能突破清军防线。同治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在江苏赣榆战斗中,东捻军受挫,任化邦被杀害。十一月二十九日,赖文光率军在山东寿光海滨洋河,与清军主力决战,战败而逃。十二月十一日,淮军吴运兰部往攻,赖文光伤重被俘,于十六日,在扬州被杀。

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六万余人,于同治五年九月十五日,从河南许州出发长驱入陕,进逼西安,并与回民起义军联合作战。清廷急派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

左宗棠采取“先捻后回”、“先秦后陇”的作战计划,派军先割断回民起义军和西捻军的联系,力图把西捻军围困在渭河北岸,予以消灭,然后再向回民起义军进攻。就在此时,张宗禹接到东捻军的救援书信。

为解除东捻军的危局,张宗禹率西捻军二万余人,由绥德南下,经山西、越太行,再由怀庆、新乡北上,于同治七年一月进抵北京近郊卢沟桥。西捻军突入京畿,清廷大震,急令各地勤王。时东捻军业已失败,西捻军已成深入敌后的孤军,在各路清军的包围下,西捻军突围南下。

五月二十七日,西捻军在直隶吴桥遭清军伏击,伤亡千余人;六月七日,与清军战于山东商河东北的沙河镇,又损失三四千人;六月十二日,在洛阳玉林镇与清军激战,将士阵亡六七千人,张宗禹负伤,率余部抢渡运河失败后,退往茌平西南广平镇。

二十八日,西捻军在茌平南镇,与清军阻击部队激战,张宗禹之兄张宗道、弟张宗先、子张葵儿等数千将士阵亡。张宗禹突围而出不知所终,李鸿章上奏朝廷的战报中说他是“溺水而死”。至此,捻军起义宣告失败。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1853年(咸丰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1853年1月至3月,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不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万峰、狼子),总黑旗主苏天福。总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由于各旗间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不易离开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捻军使用的武器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年底,内部出现分歧,以蓝旗将领刘饿狼(刘永敬)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要回淮北,被张乐行等杀死。捻军于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1860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捻军因而失去太平军为依托,处境困难。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到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他将领亦各有所封。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捻军使用过的螺号

联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僧格林沁。清政府改派曾国藩督湘军、淮军镇压捻军,曾国藩更多使用洋枪洋炮,实行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黄、运、淮、颍四河圈围的战略,尾追、迎击联军,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陕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1867年东捻军转战湖北,曾败淮军主力刘铭传部,但企图入川、陕与西捻军会合未遂。是年6月经河南进入山东,后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任柱被奸细杀害,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就义。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1867年初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1868年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1853年(咸丰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1853年1月至3月,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乐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万峰、狼子),总黑旗主苏天福。总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由于各旗间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不易离开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年底,内部出现分歧,以蓝旗将领刘饿狼(刘永敬)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要回淮北,被张乐行等杀死。捻军于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1860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捻军因而失去太平军为依托,处境困难。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到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他将领亦各有所封。

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联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僧格林沁。清政府改派曾国藩督湘军、淮军镇压捻军。曾国藩更多使用洋枪洋炮,实行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黄、运、淮、颍四河圈围的战略,尾追、迎击联军。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陕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1867年东捻军转战湖北,曾败淮军主力刘铭传部,但企图入川、陕与西捻军会合未遂。是年6月经河南进入山东,后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任柱被奸细杀害,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就义。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1867年初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1868年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作者:季风

1854年1月,在胡以晃(后被封为豫王)率领下,一支太平军攻陷庐州(今安徽合肥)。调任安徽巡抚不久的江忠源兵败后投水自杀。这位江忠源并不是一般角色,后世认为他才是湘军的鼻祖。如果他没有死于这一战,也许 历史 会改写。

此前安徽省会安庆已经被太平军拿下,安徽一时间进入政权真空的状态。清政府再次完全控制这个地区要等到十几年后了。

天王洪秀全,来自于《太平天国亲历记》

在这期间,安徽境内多股政治、军事相互交织,彼此之间各种纵横捭阖交织。其中有三只军事力量是以安徽人为主,他们之间的相爱相杀持续了十余年。不过这只是开端,未来的事情要复杂的多,充满了血泪。

先说最先崛起的三支军事力量。有意思的是,这三智力量正好对应的是安徽省内文化、经济差异较大的几个地区。熟悉中国地理的都知道, 由于淮河和长江流经的原因,安徽被分为三个不同部分:淮北、江淮之间、江南……

安徽地图

淮北不是那个以煤炭工业起步的淮北市,而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淮北、宿州、亳州、阜阳等市县。在安徽内的部分更多被称为皖北。从地理和人文上看,这一地区可以归入北方的范畴,通行北方话,面食为主。又因为长期处于政权、行政区的交界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三不管的状态。故而民风彪悍, 历史 上打响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枪的大泽乡起义,拉开元朝覆亡颍州红巾军起义都是发生在这一地区。

清初,皖北民间有一种被称为“捻子”的秘密组织,一般认为早期的“捻子”和白莲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太平天国运动中,这一地区的清朝政治力量受到重创,捻子由地下走上台前 。1855年秋,周边数省的捻首在皖北雉河集会盟,推举张乐行为盟主,号"大汉",捻军正式走入 历史 舞台。

后世画作中的张乐行

江淮之间则兴起了两支军事力量。 其中一支由庐州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周边的团练武装发展而来的淮军。后来淮军著名将领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吴长庆都是以团练起家。

由于和太平军有过几次交手,且战绩不俗,这些团练最终被出身曾国藩门下,同时也是合肥人的李鸿章看中,收编发展成了淮军。而且这支军队的 历史 影响也是最深远,近代许多重大 历史 事件,如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都有淮军的身影。

李鸿章

另外一支有影响力的武装则是凤台书生苗沛霖组建的,这位仁兄也颇为传奇,称之为野心家也不为过。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带来政治洗牌,他提出“筑寨、积粟、治兵”的六字方针,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1856年,皖北捻军大举南下,凤台周边的地主及团练武装遭受重创。唯有苗沛霖靠着对捻军的了解,凭借圩寨战术挫败了捻军的进攻,逐步控制了当地的政权,最后发展为拥有十余万军队的强大势力。不过这位人品不怎么样,为了利益在清廷和太平军之间反复横跳。

太平军

由此,近代安徽军人的互撕开始。首先出手的是苗沛霖,靠着对抗捻军的战绩,他被清廷负责皖北军务的胜保招抚。胜保被调走,他又一度投入僧格林沁旗下。为了向僧格林沁证明自己,他亲自着率所部向涡河以北之捻军疯狂进攻。 前期捻军的失败,大首领张乐行被捕杀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前他还投靠过天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就是被骗入寿州擒获并交给胜保的。

不过他最终还是被清廷剿灭,因为他割据一方的尝试触了清政府各方政治势力的逆鳞。他的苗练也是安徽省内三支军队中最早全军覆灭的。

苗练覆灭之后,就是捻军最辉煌的时刻。 历史 上捻军与太平军有着密切联系,双方有过多次合作。包括张乐行在内的捻军首领都曾接受过太平天国的封号。如张乐行封沃王、任柱封为鲁王……

前期捻军失败后,张乐行的侄子张宗禹联合太平军余部遵王赖文光等重组捻军,放弃了曾经采用的圩寨战术,强化机动战术能力。靠着这种战术,新捻军在高楼寨之战击毙了老对手僧格林沁。 满蒙八旗中最后一位能战的统帅被自己最为擅长的战术拖垮、拖死,八旗最后的希望就此覆灭。

凭借“结硬寨,打呆仗”一路推平太平天国的湘军曾国藩,这次一点办法都没有。最终还是同为安徽老乡的李鸿章给了捻军最致命的一击。

曾国藩

不过这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淮军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功绩”成为之后数十年中,清朝事实上的主力军队。甲午战争后,湘淮军的体制被证明已经不适合战争形式。北洋新军等新式武装开始组建,不过这支军队中依然有不少安徽籍的军人。

北洋三杰之一、后来的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就是安徽合肥人,他的麾下也有不少的安徽老乡。比如后来一度收复外蒙的徐树铮就是安徽萧县人。

段祺瑞

除了皖系,其他军阀中也不乏安徽人的存在。比 如被徐树铮诱杀的陆建章,就是直系军阀的得力干将。而陆建章的外甥女婿,后来大名鼎鼎的基督将军冯玉祥也是安徽人,祖籍安徽巢县。

但这不妨碍他们在战场的厮杀,也不妨碍他们之间的相互暗算。

冯玉祥

不过把这种对抗顶峰的是1927年以后的国共对峙。国共两党曾经为共同的目标而战斗,为中国的未来而共同战斗过。在黄埔校园中,在北伐的战场上,来自两党的军人亲密无间,共用战壕,分享战利品。

但因为某些人的贪婪,北伐战争最终走向失败。来自安徽的军人再次走向对抗。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对抗再次呈现地域性的特色。皖西山区作为大别山的一部分,后来成为鄂豫皖苏区的一部分。大名鼎鼎的红四方面军就来自鄂豫皖,皖西地区参加红军的安徽儿女不在少数。

洪学智

金寨成为后来著名的百将县之一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朝鲜战场上,打造出钢铁后勤线的洪学智上将。除了他之外,还有黄埔一期生许继慎,红四方面军缔造者之一。

而国民党那边,被誉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是安徽合肥人。后来在缅甸殉国的戴安澜是安徽无为人。后来威震印缅战场的孙立人也是合肥人,不过他没参与过国共十年内战,他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选择了留学美国,后来转入弗吉尼亚军校学习。

国军上将卫立煌

抗战前,不同阵营的安徽军人相互伤害非常严重。比如卫立煌,他是进攻鄂豫皖苏区最凶狠的国军将领。

抗战时期,他们放下恩怨,共同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再次在战场上遭遇。率领新一军在东北一路冲杀的孙立人,他对面就是洪学智等安徽老乡。前民提到的卫立煌则成为最后一任东北“剿总”司令。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军人再也不会在战场上相遇了。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4、据公安部统计人口最多的姓氏是张排第三,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古代: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张道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 张说 张九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张仲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张仲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辩士之一 张仪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张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张丽华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谋家之一 张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张骞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张旭(草圣)

梁山好汉 浪里白条—张顺

梁山好汉 菜园子—张青

明教教主他爹—张翠山

明教教主—张无忌

张作霖 张自忠 张之洞 张云逸 张朝阳 张艺谋 张东健 张娜拉 张又赫 张治中 张春桥 张爱玲 张大千 张燊悦 张艾嘉 张柏芝 张德豪 张德兰 张凤凤 张镐哲 张国荣 张含韵 张学友 张洪量 张惠春 张惠妹 张家辉 张敬轩 张可颐 张可芝 张克帆 张丽瑾 张立基 张萌萌 张明敏 张清芳 张琼瑶 张桑悦 张善为 张伟文 张卫健 张文森 张信哲 张玉华 张元蒂 张震岳 张振富 张振宇 张志家 张智成 张智霖 张智尧 张曼玉 张靓颖

张雨生 张国立 张铁霖 张丰毅 张瑶 张也 张茵 张宇 张杰 张俊 张蔷 张行

其实还有,古往今来的张姓名人,数不胜数。有人统计,张姓中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

张姓起源

▲关于“张”字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张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由其母有峤氏女附宝感电而生。“(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后人据此推演出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黄帝降生于天帝下凡之际,那时正是神农氏时代,神农的舅舅有个儿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内)的国君。当时少典族正与有峤氏族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虫乔)氏的女儿附宝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宝扛着木耜去田间种地,正走着,天空突然暗淡下来,顿时星斗满天,和晚上一模一样。这时,附宝抬头仰视,只见上空有一道闪闪发亮的电光像蛇一样不时绕着北斗七星旋转,刹那间,四野罩上了一层浓郁的青光。不一会,附宝只觉得腹部有什么东西猛地一动,吓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头询问时,她却说没有什么。打那以后,附宝便怀孕了。自怀孕那天起,经过24个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宝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一说在山东曲阜),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出生在轩辕,所以便给这个孩子起名为轩辕。传说轩辕刚生下来就会说话,非常精灵。还在孩提时代,他看见人们在树上构筑房子,便说:“把房子建筑在树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盖地上不是更好吗”不久,神农氏闻知黄帝这种见解,大不以为然。于是,黄帝便在地上盖了一间房屋让他看,神农氏这才信服了。

另有一种传说:附宝与少典成亲后不久,便迁徙到山东曲阜的寿丘。在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间,天空出现一道银白色的闪电,只见那闪电绕着北斗星中的枢星转了几圈,然后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这时,大吃一惊的附宝顿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觉。不一会,她才意识到自己受雷电感应而怀孕了。此后,经过24个月,于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寿丘生下黄帝。刚出生的黄帝,额骨隆起,形状像太阳,而且面部有龙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龙爪龙趾。更奇异的是,黄帝有四张脸,传说这样黄帝可以随时随地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观察、了解一切情况,以更好地相机行事。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他十岁左右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遍访名山大川。

黄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当时中国大地的社会结构表现为氏族——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由若干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发生战争,黄帝开始还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领,在长期的征战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终完成了对其他各部落的统治,坐上了部落联盟盟主的宝座。

对炎帝、蚩尤与刑天的战争是黄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据文献记载,黄、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新书·益壤》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当黄帝成为姬姓部落首领并开始兴盛强大之时,炎帝部落已步入虚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间相互征讨,暴虐百姓,而炎帝则无力平息战乱,保护臣民,于是黄帝遂起而教民习用干戈,以征残暴。结果,各氏族都前来朝拜并归服于黄帝。炎帝乃迁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说在山西运城),但仍然大行无道,史称“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逸周书史记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帝再次“振德修兵”,决定与炎帝在涿鹿进行决战。据文献记载,黄帝所率以熊、罴、狼、豹、躯、虎等为图腾的各氏族部落联军挥舞着用(周鸟)、鹃、鹰、鸢等羽毛制作的战旗,向涿鹿猛烈进攻,炎帝则退到城东一里的阪泉。经过血战,黄帝方“诛炎帝而兼其他”,于是“天下乃治”。战败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东方转移,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犬牙交错,渐趋融合。黄炎战争的胜利确立了黄帝对原属炎帝势力范围的黄河中游地区的领导权,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联盟盟主(有称“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当黄炎之战结束,黄帝刚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时,居住在黄河下游(即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就率众西进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战。九黎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部族,他们英勇善战,以蚩(一种毛虫)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长虫)为图腾。到黄帝时代,该部族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人们就将其称作蚩尤。蚩尤通晓天道,精明强干,长于战事,史书中也把他描绘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说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鬓发如剑戟,头上长角。不仅如此,他还有“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武猛异常。凭着强大的武力,蚩尤不断向四邻扩张,大有与黄帝分庭抗礼之势。其时黄河中游一个以榆罔为首领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扰后,遂向黄帝求援,于是就引发了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此次大战对黄帝来说极为艰难,所谓“流血百里”,“九战九不胜”,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在经过炎帝、蚩尤之战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以后,黄帝把寻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访天下贤明之士的基础上。为此,他不辞艰辛,连续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经,越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人金谷而咨滑子,论导养而质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岐伯、雷公,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兽之辞。(《抱朴子》)足迹所及,“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黄帝的巡游,一方面扩大了黄帝族的声威与影响,从而使黄帝的势力范围日益拓展,《轩辕黄帝传》所说:“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黄帝游历之处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们在黄帝仁义之德的感召下,纷纷前来向黄帝族朝贡,首先是诸北、儋耳之国来向黄帝族贡献礼物,接着南夷族乘白鹿献上美酒,后来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断地前来朝贡。外人朝贡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族与其他族的友好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就为黄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巡游天下,了解各地情况,获得养民安邦之道之后,黄帝遂提出并开始实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黄帝一生娶有四个妻室,她们是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据《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路史·疏仡纪·黄帝》等文献记载,嫘祖又作(亻累)祖,西陵氏女,为黄帝正妃。她发明了养蚕缫丝之术,并教人以丝织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鱼氏皆贤淑。嫫母相貌很丑,但贤而有德,因没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为丑女。黄帝认为“属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貌)虽恶何伤”(《吕氏春秋》),故娶为妻室,封号嫫母。

关于黄帝的子孙,文献记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阳与夷鼓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等书,与此大体一致。

与《国语》、《史记》等书所云不同,《山海经》说:“黄帝生禺(豹-勺+虎),禺貌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貌处东海,是为海神。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梁,*梁生禺番,是始为舟。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狄。”

黄帝一共有25子却是历来所公认的。25人虽是伺父之子,却有不同的姓,仅就得姓的14人来说,又分为12姓,这说明他们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们所嫁的氏族的姓氏为姓氏。至于“同姓者二人”,是指他们同时嫁给一个氏族。

据《路史·国名记》记载,黄帝子孙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国各地。这些黄帝子孙的进一步繁衍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假若说他们并非黄帝子孙,或者说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依附的话,那么,他们也当是黄帝这一“中央天帝”统领下的各部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都自称自己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

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桥山隶属的郡县在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在今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墓既是号称“天下第一墓”的中华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们将要在下面介绍的张姓家族的血缘亲祖之墓。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始祖张挥传21世,历数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张嵩,字仲山,任御驾将军,后封为济国公。他生有张亮、张奉、张文、张进四子。这些仅见于世系而不见于古文献。

再传30代至51世祖张仲,字忠嗣。他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中兴周王朝。生有张象、张宜二子。据史籍记载,张仲生活在周王朝实行共和行政的前后。当时周厉王因大行无道而被国人推翻,逃出王宫,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共和元年(前841)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14年之后,周厉王病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共和伯请太子姬靖即位,史称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国势,征伐戎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历史上被称作“宣王中兴”。

张仲之后,张姓先民有很多人载人史籍。如《左传》在成公二年(前589)记有手和臂肘被箭穿连,仍奋力推车,冲向敌阵的张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有怒杀华多僚的宋国大臣张句。另外,还有张良的先祖张老、张(走翟)、张骼、张抑朔等人,他们籽在下一节中进行介绍。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3),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世卿升立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它标志着中国进入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张姓先民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魏国人张仪西走秦国,合纵连横,大展其才能。而楚国则有大臣张旄,曾出奇计让楚王将充当秦国使臣的张仪赶走。齐国有张丐,说服鲁国在齐楚战争中保持中立。但张姓先民主要还是以原晋国属地为其建功立业之所。在赵国,张孟谈策反韩、魏,反击智伯,一举解晋阳之围。魏有张丑力谏,阻止张仪为秦国在魏国开展外交;张倚出使赵国,使赵国在秦魏交战中倾向魏国。韩有张去疾、张谴及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等。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在那里也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张姓先民——张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将司马错率兵攻占四川,贬蜀王,派张若为蜀国守。上任伊始,他迁移秦民万家人川,实行农垦,发展生产。又与张仪一起共同经营成都,按照秦国都城咸阳之制建有里闾、下仓、市肆、官舍、楼宇等。又设置锦官、盐铁官,发展官府手工业,为增强秦国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285年,秦国废除巴、蜀侯国封号,改设蜀郡治川。张若因功被任命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数民族赐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个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说大兴安岭)的蒙古将领,名叫伯颜帖木儿,他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但在一次战役中,败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进入明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核心领导层。又如鞑靼人(明代对东部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的称呼)哈剌尔敦,英勇善战,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改名隆善。永乐七年 (1408)十月,张隆善被任命为北京右军都督签事,也成为一名中央军事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另一个鞑靼人奴儿,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为表彰他的英勇,赐姓张,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张友被任命为金吾卫指挥使。

明代前朝,有一个女真族(满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其事迹传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赐姓为张,改名志义。永乐八年(1410)张志义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辽宁两省的浑江流域。

今岫岩县前营乡张氏,本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张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马札尔台,他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营都统,陕甘、湖广等省平章,并知枢密院事,官至中书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书右丞相。元朝灭亡后,其后裔世居长白山麻加乐和忽密拉,大多从事畜牧业,也有人经商巴唐地区。到11世纪继英授德时,正值爱新觉罗氏崛起于东北,于是弃牧从戎,成为努尔哈赤帐下的一员勇将,属镶黄旗。清兵人关,建立统一政权后,治良匡氏迁居盛京(沈阳)。13世祖名叫伯尔格,精通汉文,熟悉汉书,文武双全。乾隆六年(1741)调任岫岩防御使。因为热爱当地秀丽的山川,就奉侍母亲佟氏,携弟吾令吉定居下来。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孙都改姓张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额、哈达、辉发、长白山、佛阿拉、伯都讷、宪颜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氏。

扎库塔氏分布在瓦尔喀(今苏联东海滨省南部)、扎库塔、松花江、长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为张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尔喀、扎库木、赫图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为张。,爱义氏分布在爱湖流域一带,在清代全部改为张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张某任宝庆(湖南邵阳)卫指挥。据《宝庆府志》卷33记载,指挥张氏的先人叫璞罗德,北平三河人。张氏任满之后,即定居武冈车林铺鸡脚塘,依靠屯田百余亩田产为生。今天邵阳市各地的回民,以马、张、苏、海、蔡姓为多,其中的张姓回族人或许就是璞罗德的后裔。

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区近百个白蛮部落中,有一个相传从陇西迁来的张姓部落。公元7世纪中期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这时正值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龙独罗(又作细奴罗、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7世纪70年代,细诺罗势力推进到洱海地区。据文献记载,张氏进求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张氏,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改名叫张朝凤(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这支蛮人张氏,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史称他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张的乌蛮人罗波海(即张朝凤)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时代,内有19个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数几个部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族中的贵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则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历史上把他们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张XX”“西河胡张XX”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如《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别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主要活动于我国魏晋时期,十六国时代,以石勒为主曾建立过后赵政权(319—351)。羯族中张姓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例如《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十六国·后赵录》称:“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后赵国内张姓人特别多,石勒起兵时,十八骑中就有张噎仆、张越二骑。石勒自立为后赵王时,以张离、张良二人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传至石虎为后赵王时,离、良二人都官至尚书仆射,另外还有张群、张豺、张散、张茂、张斯、张屈支、张夷、张举、张舂、张贺度、张沉等,都是后赵的达官显贵。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编第八《羯族诸姓·张氏》中对上述张氏作了一番考证之后,得出了他们是羯族张氏的结论。他认为羯族张氏之张,是“羌渠” (康居)谐声转读而来。由此看来,羯族张氏是为后赵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包括前苏联、朝鲜一部分)的一个古老民族,辽金时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来的渤海族张氏。隋况已在前面作了介绍。在这之前的渤海国

时期(720—962),还有一支渤海族张氏。如大将张文林、大臣张仙寿等,共有达官显宦二十余人,他们活动于上层,是渤海国的贵族。但这支渤海张氏之姓张的缘由却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历史文献中常把它记作“奚人”、“奚回”。辽代末年,奚回离保曾在今东北地区称帝,建立奚国,改元天复。唐代奚族张氏知名的有张孝忠,曾任义武节度使。另有张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宋将张锁高收为“假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军节度使,又改赐姓名为李宝臣。李宝臣,有的文献将其原名误作张宝臣。

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个张姓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他们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蛮张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在今湖南、广西等省,有很多瑶族张氏的聚居点。如武冈县上洞乡的石界;资源县河口乡的葱坪、猴背、高山;鹿寨县沙寨的乡兴;那坡县百合乡的那乐、民兴、平坛,下华乡的上华、规六,那隆乡的坡芽;凌云县加龙乡的下伞、尖里;钦州市洞中乡的洞中、那丽、板兴,板八乡的板沟、大坑、细坑、和平。那俊乡的东山、那钦;上思县有妙乡的更辟、有生;江城县瑶家乡的象脚山、象庄、于龙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厩房、勐板山、温箐、漫薄山、甘蔗园、依郎、高山寒;龙胜县的马堤乡等,都有瑶族张氏分布。瑶族张氏的知名人士有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张有隽。

壮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由来不很清楚。在清代,广西上林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壮族张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张鸿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著有《女训》、《家训》、《董训》等。哥哥叫张鸿翮,康熙间任永宁州学正。鸿翮的儿子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鹏展,乾隆时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续抄》、《三难通解训言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6278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