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之战

大渡河之战,第1张

大渡河之战

1863年6月,曾经追着中兴名臣,号称“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吊打的翼王五千岁石达开,在大渡河畔陷入绝境,无奈之下主动“请降”,受凌迟处死,翼王石达开,太平天国一代“战神”,居然落得如此悲惨下场,着实可悲、可惜、可叹。

那么,大渡河之战,究竟是谁击败了石达开,他们可否是清朝名将呢?俗话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大渡河畔击败石达开的并非名将,而是2位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将领:王应元、岭承恩,都是土司千户。

从战争经验,以及军事能力上看,王应元、岭承恩实在太过一般,在清军中排不上号,但是,最终击败石达开,并迫使他“请降”的,就是这2位三流将领,大渡河之战:2个三流将领,追着“战神”石达开吊打。

1860年7月,彭大顺的70多位将领率20万大军脱离翼王,石达开差点成了孤家寡人。但是,广西天地会起义军众多,石达开很快又招募6万余人,继续执行既定计划——进军四川,建立根据地。

1863年5月14日,翼王石达开抵达大渡河畔,进行人生最后一战,也是他败亡之战,抵达大渡河畔时,对岸尚无清兵,石达开还派遣军队渡河侦查敌情,晚上又将其撤回来。薛福成日记中说:“初到大渡河边,北岸实尚无官兵”,骆秉章所谓的唐友耕镇守北岸,乃是事后“邀功请赏”,并不真实。

唐友耕振武军还在数百里之外的邛州,短时间内无法赶来增援,此外,大渡河西面的松林河对岸也没啥兵力,这对石达开而言,绝对是千载难逢之良机。可惜,石达开错过了,因为他媳妇生了儿子,翼王下令全体庆祝三天三夜,“弄璋生香,传令将士,休养三日。”

但是,三日不到,河水暴涨,石达开处境被动,悔之晚矣,给儿子设庆功宴还未结束,河水暴涨,唐友耕抵达北岸,部署大量火炮,准备“迎接”太平军渡河部队。没有水师掩护,又没坚固战船,石达开连续强渡三次,都以失败告终,还损失了万余兵马。

如此,石达开掉头往西,准备跨越松林河,直奔泸定,松林河守将是王应元,也是第一个对付石达开的三流将领,太平军抵达松林河后,石达开下令士兵强渡,被王应元一顿炮轰,船只还未抵达河流中线,全部被摧毁。

石达开组建500人“敢死队”,泅水过河,试图抢占对岸阵地,王应元早有防备,派士兵沿江搜索,用长矛刺入水中,过河将士无一幸存,太平军再次失败,偷渡不成功,石达开书信王应元,希望他能让开一条路(有赏赐),或者允许军民自由贸易,互通有无,各取所需。

否则鸡犬不宁,王应元不理会,继续炮击太平军,石达开连续渡河,都被杀得片甲不留,狼狈不堪,如此,石达开撤兵,再次从大渡河寻找渡口,王应元则渡江追击,石达开与王应元激战,无法取胜。

但粮食补给还足够,军心比较稳定,可惜,石达开太小瞧土司兵,屯粮地马鞍山大营疏于防备,结果被岭承恩偷袭,全部粮草辎重被焚毁,马鞍山大营陷落,不但全军没了粮食,连退路也被截断,石达开军团陷入绝地,若不能决战突围而出,只能全军覆没。

处境危急,石达开采纳军师曹伟人建议,决定孤注一掷,但决心不坚定,岭承恩占领马鞍山后,直接从背后抄袭,与太平军交战,大渡河对岸唐友耕火炮轰击,岭承恩、杨应刚白日与太平军厮杀,夜晚则连续偷袭,搞得石达开心神不宁,坐卧不安。

岭承恩、杨应刚偷袭,王应元又追杀而来,石达开一怒之下诛杀200不愿意充当向导的当地“夷人”,然后与土司兵交战。诛杀向导,土司兵痛恨太平军,作战更加卖力,石达开连战连败,太平军士气低落到极点,内部也出现动摇。

王应元、岭承恩合兵一处,构成南岸清军主力,围着石达开打,骆秉章害怕土司兵夺取首功,更害怕石达开会绝境中自尽,于是让曾国藩亲家,署理四川布政使的刘蓉前往大渡河,“抢夺”胜利果实。

王应元、岭承恩自然不想将战功拱手相让,便连续出击,同时采取“诱降”政策,土司围攻,王应元、岭承恩“诱降”,石达开将计就计,决定“诈降”,乘机夺取粮食物资,补充军需。可惜,太平军多数已经没了往日斗志,“诈降”成了真投降,石达开欲哭无泪。

对此,谋士曹伟人、曾仕和建议,让翼王带领全军做最后一战,以求绝地逢生,但石达开不采纳,曹伟人投河自尽。王应元、岭承恩“诱降”,骆秉章心急如焚,他让刘蓉加快速度,给石达开许诺更好的“投降”待遇,让他放下武器。

突围不成,弹尽粮绝,石达开让将士摧毁渡河工具,将武器投入江中,表示诚意。石达开“请降”,骆秉章背信弃义,屠杀2000放下武器将士,4000老弱遣返。大渡河之战,前后历时近一个月,翼王石达开本有机会渡过长江,但没能抓住机会,着实可惜。

此次战斗,石达开在南岸对手主要是土司王应元、岭承恩这2位三流将领,按理说压力不大。但是,号称“战神”的石达开,硬是没能突破土司兵封锁线,还被追着吊打,最终被迫“请降”,受凌迟处死。

1,《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美国)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作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2,《长征》作者:现代王树增

《长征》完整再现长征的全部过程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因素,充分展现中国人不畏艰险、为信仰艰苦奋斗的伟大长征精神,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宏大的叙事结构、细腻而动情的笔触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全景式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书写了这部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英雄史诗,也增进了广大青少年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3,《长征大会师》作者:现代雷献和

《长征大会师》(上、下册)小说以恢弘的史诗巨制、深厚的精神开掘、以及准确独到的细节呈现,全景式再现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大会师的壮阔画卷。既有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百丈关、直罗镇、腊子口等悲壮、惨烈的宏大战役场面,又有关于普通人物投身革命参加长征后,英勇善战、历经悲欢的动人故事,令人手不释卷。

4,《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美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这本书中开始了解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

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一场生存大博弈。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可以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第一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其麾下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5,《长征,你知道多少》作者:解放军报社,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

这本书带读者回眸那段红色征程,重温那首英雄史诗。 力求选择新角度,运用新写法、新史料,表达新观点、新认识。书中对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战斗及人物活动均有深刻独到的分析,尤其是对一些长期困扰人们心中的疑问,如长征的行程、经过地区、参加人员等,在汇集各种材料和观点的基础上,也给出了合理而圆满的解释。

晨起,山间雾气腾腾,又是晴好的一天。

吃过早餐,仍然去附近走走。喜欢这样轻松的安排,人显得很从容。

路遇一位幼儿园的小男生,正在啃一个很大的包子,他的奶奶背着书包,看样子是去上学。我逗他:“你这个包子怎么这么大呢?”小男生很腼腆,见我问他,几乎将脸都贴在了围墙上,不敢看我。他奶奶在一旁说:“他就是这么胆小。”我说:“他不是胆小,其实是想回答的,只是嘴巴被包子占住了。”那小男生听我这样一说,抬头看了我一眼。我说:“呀,这么帅的小帅哥呢!”他还是不语,只是笑了一下。

上午,安排的是听党史。

甘孜州党校的八足林青老师主讲,主题是《从甘孜州的红色故事中领悟党的初心使命》,老师准备相当充分,如果要讲红军故事,可能讲几天几夜都讲不完。被故事里的红军精神感动,记下一些标题吧:《大渡河畔英雄多》《无声的忠诚——哑巴红军传奇》《斧头将军黄开湘》《飞夺泸定桥传奇英雄刘金山》《九死一生心向党——传奇老红军孙名山》《老红军陈银章的艰难一生》《血衣忠魂黄清轩》《革命赤字李中权》《“游击天才”余天云的悲剧人生》等,每一个故事都是传奇,都是惊心动魄,也都是党性的最好体现。

记得最深的是刘金山,他的本名叫刘伢子,战斗过程中,他的团长吴金山在牺牲之际对他说:“我牺牲后,你就改名叫刘金山吧。”刘伢子的名字换成了刘金山,也继承和发扬团长的精神和意愿,在飞夺泸定桥的战争中,他是主动请缨,他说——有我就有桥,有我在,就一定要夺下桥。这样的豪情在,就成就了这件事。

他们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将个人安危置于脑后,都抱着“只要死不了,就要干革命”的理想信念,那么在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今天,我们的革命工作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每个人在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的前提下,将工作做得更好更精,做出品质,做出表率,让身边人更幸福。

下午,参观泸定桥党史纪念馆,并实地走走泸定桥。

纪念馆门口,是22座丰碑,但只有5座有头像和名字,其他的头像和姓名均没有,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革命烈士。因为他们是临时组成的一个团队,彼此之间并不熟悉。

从纪念馆出来,我问同行的一位98年出生的帅哥:“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感受?”他说:“如果我身处那样的环境,可能也是相同的举动吧。因为不那样做,就会成为狗熊。”我为什么会问他这个问题呢?因为党史活动,对于他们来说,也许相距太遥远,很难感同身受的。

举行了纪念仪式,敬献花篮,重温入党宣誓仪式。这是我第一次经历这么有仪式感的党员活动,我有幸被选为班委,并负责牵党旗。整个活动,有序又庄严肃穆。

去泸定桥,走在桥上摇摇晃晃,还只能走中间,还是夹杂在大部队里面。的确,脚下水流湍急,想象战士们当初铺着木板前进,那些艰难,必修依靠胆识、智慧、果敢、信仰才能完成。

去商店买一瓶水,只看见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抱着手机看。我好奇地问:“你可以卖东西?”他根本就不看我,他妈妈从货架里探头出来,我说:“哦,有大人啊。”付好钱,我对他妈妈说:“不要给他看手机哦,到时你夺都夺不来。”我这“忧国忧民”的心随处泛滥。他妈妈说:“他看的动画片。”我知道我不能多说,因为于大多数家庭而言,手机是一款最好的保姆,省时省力省心,只是孩子长大以后就更费心了。

眺望公路上灯火阑珊,这一片红色的土地,已经滋生出了坚定向上的信仰。因为我已经在电脑面前参加一个网络活动近3个小时,我想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也想做出品质来。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此时中央红军仅剩2万多人(原有86万人),而蒋介石调集中央军、川军、滇军、黔军十几万人马,欲将中央红军全部消灭在大渡河畔。当红军到达大渡河附近时,国民党十几万大军距离他们仅有3、4天的路程了,前有洪流,后又追兵,中央红军此时可以说是真正的背水一战。

5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以战功赫赫的红一军团红一师主力组成先遣队,在总参谋长刘伯承的率领下,向大渡河开进,为中央红军北上,打开这条唯一的生路。

红一师是由毛主席亲手缔造的一支革命队伍,从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中走来,1933年6月7日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

作为开路先锋,红一师首要任务便是占领大渡河的渡口安顺场。 总参谋长刘伯承亲自给时任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的孙继先下达了任务:消灭掉安顺场的守敌,点一堆火作为信号,找到船再点一堆火,偷渡成功后再点一堆火,一共是三堆火。

孙继先(1911—1990),山东省曹县人;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中将。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22军64师连长,江西模范师2团、3团3营营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途中调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先遣团)一营营长,率部参加了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等战斗。

1935年5月24日深夜,孙继先奉命带领突击队偷袭大渡河安顺场。面对红军的突然袭击,安顺场守军(川军2个连)毫无防备,不到半个小时就被消灭了。 此次偷袭成功一是深夜突袭,敌军毫无防备;二是蒋介石判断失误,他不认为红军会从当年石达开失败的地方渡河,将重兵布防在另一处渡口——大树堡,因此中央红军将计就计,派一支小部队伪装成红军主力前往大树堡,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部分主力,也迷惑了安顺场的国民党守军。

顺利占领渡口的孙继先想起了刘伯承交给他的第二个任务,寻找渡船。然而几天前敌人已经将船拉到对岸去了,此时河边空荡荡的一片。正当孙继先为此发愁时,敌人竟将船送上门来了,原来对岸守军(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的一个军需官违反规定,偷偷划船到大渡河这边逛窑子了,船到岸后立刻被孙继先缴获了。

此时,已是5月25日的清晨了。顺利占领西岸渡口,并成功找到一条船的孙继先,等来的不是庆功和褒奖,却是怒气冲冲,恨不得要枪毙他的刘伯承,刘伯承拿着枪喊到:“孙继先,孙继先呢?孙继先跑到哪儿去了?”,此时孙继先才想起来刘伯承让他点三堆火,当时战斗太紧张,他都给忘了。

原来就在孙继先抢占渡口,寻找渡船的时候,刘伯承在焦急的等待着孙继先的信号,一直从深夜等到了天明。都未见一堆火点起,这让刘伯承非常着急,丝毫不知孙继先偷袭的如何了,也没见一堆火。

孙继先到安顺渡点的时候,刘伯承站在那里,说: “孙继先你把船给我弄到哪里去了?你让我不得不把偷渡改成了强渡。”刘伯承原本是想趁着天黑偷渡,但此时天已大明,只能选择强渡。

上午9点,孙继先带着17名勇士在船工们的配合下,乘船渡河,没有了夜色的掩护,从西岸到东岸短短300米的距离是如此的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进行反冲击,但被红军的炮火打退了。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中央红军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此后,孙继先还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作战。抗日战争时期,孙继先历任129师386旅772团参谋长、129师挺进队队长、山东纵队第2旅旅长、教导第1旅旅长、鲁中军区三分区司令员等职。率部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多次打破日军的合围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4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副司令员、第3纵队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2军军长等职;率部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新中国成立后,孙继先历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参谋长、志愿军20兵团副司令、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1955年9月,孙继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2年6月离休;1990年4月病逝,享年79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40006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