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太平天国6大名将,为何被凌迟3000刀却不吭声?

作为太平天国6大名将,为何被凌迟3000刀却不吭声?,第1张

太平天国的大将们几乎都是穷苦人家出身,都是铮铮铁汉,在成长的过程中什么苦什么磨难都经历过,对于起义路上遇到的各种危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他们抱着“熬一熬就能过,熬不住大不了一死,反正怎么样都是死路一条”这样的信念想要还天下人们一个安和的环境。

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的翼王是真正的铮铮铁骨男子汉,不到二十岁就可以统率数万军队把曾国藩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并且他还洁身自爱,爱护平民,不轻易去打扰人们不贪图享乐,一心为大业奋斗着,然而他这样的铁汉面对凌迟时却不吭一声,是在让人佩服,而他死后头颅被送往了北京。

杨秀清作为东王他的优点最主要还是脑子灵活,治理国事军事比较在行但是他的政治博弈的手段很低。在太平天国管理期间,很多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但是本身对权势的欲望而导致滥用“天父”的职权,打压洪秀全并排除异己,导致自己被自己人杀害,还连累了东王府两万多人。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的忠王被认为是青年才干,深受洪秀全喜爱。在杨秀清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被清军反扑时能够挺身而出缓解天京的危机,他功不可没。然而他最终还是被曾国藩俘虏被被杀害。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的英王,在太平天国后期也是战功累累,但是他适合一人作战,不善于合作,可以说陈玉成更适合在一线冲锋陷阵。陈玉成最后是被叛徒给出卖而后被杀害的。

李开放和林凤祥都是太平天国北伐的著名将领,他们最终也都是被清军俘虏而最后被凌迟。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军将军基本上都被凌迟处死,非常残酷。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起来反抗清王朝。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西王萧朝贵,翼王石达开等几位拉开了反清的序幕,鼎盛时期割据晚清半壁江山。

曾几何时时,在外人眼中,太平天国是极有可能代替清王朝走向复兴。可惜,随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由此由胜转危。

不过造反的代价也极大,轻则人头落地,重的要株连九族。但在清朝王朝眼中,太平天国不单单是人头落地那么简单,一旦俘获太平天国将领便是凌迟处死,手段非常残忍。

幼天王洪天福贵,年仅16岁,天京陷落后,仓皇出逃,最终被捕,被凌迟处死。

“黄口小儿,无足介意,惟洪秀全窃号十有余岁,流毒十有余省,遗孽犹在,则神奸巨憝倚其名号,足以挥召群凶。”

翼王:石达开。因未能及时度过大渡河,被清军围堵,不忍手下士兵被自己连累,向清军投降,清军怕其东山再起,将翼王石达开就地处以凌迟。

“人见其身穿兰纱袍,而不系带,头束黑绸而下垂,足穿黄绫鞋。”(龚淦《耕余琐闻》)

英王陈玉成,以“凶悍为诸贼冠”而闻名,在一次战斗中,被俘获,处以凌迟, 在尖刀凌迟下,陈玉成“颜色不变,屹立受刑,肉尽而尸不仆"。

1864年7月,天京被攻破为标志,太平天国起义逐渐走下坡路。在走下坡路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太平将领被清军处以凌迟。

对于率兵起义此种「 ”大逆不道”之事,封建王朝之处理方式很简单:主要作乱者都是凌迟处死(常说的「 ”割千刀”,很残忍),以杀鸡儆猴,震慑敢于反抗王朝统治之潜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朝对被俘虏或投降的太平军诸侯王、高级将领等,一般都是凌迟处死。林凤祥、李开芳,这两位北伐军最高统帅(爵位是「 ”侯”),兵败后在北京菜市口被凌迟;英王陈玉成、干王洪仁玕、遵王赖文光等则是俘虏后拒绝投降被凌迟;翼王石达开则是「 ”请降”不成,被四川总督骆秉章凌迟;幼天王洪天贵福也是被凌迟。不过,这些王侯将相都是「 ”一人”被凌迟处死,因家人多不在军中,还可以幸免于难。然而,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就不一样了,因叛徒出卖,不但自己被凌迟,妻子、孩子等都被凌迟;全家都遭殃,相当悲怆。 张乐行,安徽亳州人,大地主家庭出身,算是一方土豪,典型的「 ”富户”,从不为温饱问题而苦恼。那么,如此之人,怎会起来「 ”造反”呢?其一、清王朝腐朽没落,统治残暴,张乐行受太平天国运动 ,一同揭竿而起。其二、张乐行一家主要是靠「 ”贩盐”、「 ”开赌局”为生,与官府抢夺「 ”生意”,彼此之间矛盾很尖锐。1851年12月,张乐行拉拢一帮「 ”盐贩”发动起义,并号召农民抗拒缴纳粮税,正式与清朝宣战。1852年12月,张乐行在雉河集与18路「 ”捻军”歃血为盟,被推举为盟主。1856年初,张乐行手握10万兵马,第二次在雉河集召开结盟大会,自称「 ”大汉明命王”;组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制定《行军条例》。如此一来,张乐行势力如日冲天,横扫淮北清军如风卷残云,中原大地为之震动。 手头有了兵马,张乐行开始引起清朝重视,并派重兵围剿。1852年2月,张乐行与袁甲三在亳州大战,因部下叛变,「 ”捻军”腹背受敌,张乐行仅带10余骑兵逃出。7月,张乐行卷土重来,继续与袁甲三交战,大破之,而后一路奋勇追杀清军,兵锋直抵河南开封府,并准备攻城。不过,「 ”捻军”势单力孤,当清军主力云集之后,便采取守势。1857年初,张乐行接受李秀成邀请,同意加入太平天国阵营,一起对付清军。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 ”当过六安,上三河尖,招引张乐行。那知张乐行先发龚德树、苏老天半路相迎。当即计破霍丘县,攻破此城,交张乐行为家。”加入太平天国,张乐行不但找到同盟军,而且还得到一块基地,即是霍邱县,也算是赢家了。 此时张乐行加入太平天国,还带来7万兵马,虽说不全是精锐,可缓解了因翼王石达开率兵(10万精锐)出走而造成之「 ”兵慌”,算是给太平天国「 ”雪中送炭”了。1858年10月,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率8000精锐老兵,连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兵锋直抵三河镇,扬言要拿下庐州。此时,张乐行接受陈玉成、李秀成之命,率本部兵马与庐州守军绕道三河,攻打桐城清军,阻止其北上增援李续宾,为陈、李取得三河大捷,全歼湘军6000精锐立下赫赫战功。正如李秀成在自述中所说的:「 ”三河大胜,有赖张乐行、龚德树之帮忙”,对其功劳也是十分肯定。当然,天王洪秀全也是很够意思,能立下大功,自然就可以封王。1860年初,张乐行受封为沃王千岁,所部「 ”捻军”也改称太平军。(洪秀全改,张乐行答应不答应则另外说) 受封为沃王千岁,这足以证明「 ”捻军”对太平天国之重要性,也足以证明张乐行立下之战功确实不少。道理简单,洪秀全当时还没玩「 ”滥封”,王爷也就那么几位而已,故而张乐行「 ”沃王”之含金量相当高,这点毫无疑问。不过,张乐行对太平天国也有所不满,主要是「 ”长毛不够义气”。为何呢?因为陈玉成、李秀成喜欢从「 ”捻军”中挖掘人才,如陈玉成精锐骑兵小左队,几乎都是从两淮「 ”捻军”中挖过来。不管怎么说,为了对付清朝,张乐行还是非常乐意与太平天国合作,也接受调遣,一起支撑起反清大业。1863年2月,僧格林沁率马队2万,再配合各路清军、团练,出动20余万兵马合围张乐行,双方进行决战。此时,捻军长枪队首领董志信投降,反戈一击,张乐行腹背受敌,战败而逃。3月,捻军蓝旗首领李勤邦勾结安徽巡抚英翰,将张乐行一家老小捆绑起来,叛变投敌。 对于张乐行一家人,清朝处理方式很简单:直接凌迟,以儆效尤。话说,张乐行还真是硬汉一枚,凌迟时不吭声,清军很恼火,直接将儿子张熹之肉塞进他嘴巴里面,场面十分残忍。据龚淦《耕余琐闻》记载:「 ”刽子手把张乐行就地极刑处死,行刑时,脱尽衣服,绑于木桩,片割其肉,撩掷空中,经一时始尽,唯留头面,以欲传首示众也。血肉淋漓之际,口吐白沫,犹能一开其眼。”张乐行妻子杜金蝉,女将领一枚,被俘虏后受 ,接着骑木驴,最后也是凌迟处死,十分残忍。至此,张乐行全家老小都被「 ”一锅端”,且是凌迟处死,这代价不是一般的大。1865年5月,张乐行侄子张禹爵(后过继给张乐行,称「 ”幼沃王”)在山东高楼寨歼灭蒙古马队7000余人,僧格林沁逃往麦田避难,被小兵张皮绠一刀割喉,就此殒命,也算是报仇了。 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出身「 ”富户”,衣食无忧,因不满清王朝残暴统治而起兵反抗,后全家被凌迟处死,此乃悲怆也。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军事史》、《李秀成自述》、《耕余琐闻》

提起太平天国的悍将,前期来说,翼王石达开是位令人臣服的名将,他曾打得曾国藩跳水自杀,打得清军闻风丧胆;而后期来说,陈玉成是位不可多得的将才,他力挽狂澜,救太平天国于危难之时,书写一段经典的传奇轶事。

陈玉成原名为陈丕成,他从小就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好在叔父陈承瑢收养了他,陈承瑢加入太平天国起义时,只有十四岁的陈太成也加入了义军的队伍,被编入了“童子军”阵营。

加入太平军后,“陈玉成”才由陈丕成改成了这了这个名字。相传,陈玉成这名字是由洪秀全亲自他起得,取自宋朝哲人张载说过的一句话“富贵福祥,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这支童子军虽然不是太平军的正式军队,但却属于典型的“敢死队”。他们要经受残酷的训练,哪怕是刀山火海也要上。

陈玉成之所以受洪秀全器重,是因为小年纪,还在童子军的他便开始崭露头角。他随军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也正是因为这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陈玉成被提拔为了负责管理军粮的将领。而随后的武昌战役,陈玉成因为战功得已继续提拔,很快升至冬官正丞相。

特别是公元1856年时,太平天国成功击溃了清军的江南以及江北大营,立头功的仍然是小将陈玉成。

太平天国原本正处于兴盛时期,结果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就改变了一切,这就是震惊天下的

“天京事变”。天京事变的结果,太平天国的“顶梁柱”级牛人东王杨秀清被杀,随后北王韦昌辉因为“屠杀罪”被处死,连秦日纲和陈承瑢也死于非命。五王中仅存的翼王石达开因为不忍受洪秀全猜忌,愤而出走。

这样的变故让太平天国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

好在关键时期,痛定思痛的洪秀全大胆起了陈玉成和李秀成这对年轻的双子星座。两人也不负众望,公元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联合作战,在浦口地区将清军击败,一举扭转了连败的颓势。随后,两人又率军取得了“三河大捷”,一度令太平天国出现了“中兴”的良好局面。后来,因为功劳,23岁的陈玉成被封为了英王,成了洪秀全最得力的干将。

然而,当清军围攻安庆时,陈玉成犯了“军事路线”的错误,在患得患失中,安庆被清军攻破,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军事重地。

之后,退回庐州的陈玉成伺机夺回安庆,结果被苗沛霖引诱到了寿州,就这样,陈玉成了阶下囚。

公元1862年,26岁的陈玉成被处以“凌迟”之刑,河南延津西校场玉石关帝庙外成了他的魂断之处。

相传,陈玉成被处极刑前,高喊10个字:“我去了,太平天国难久矣!”然后和石达开一样,在行刑时始终不吭声。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陈玉成临死之言是狂言,甚至连清军都这么认为,毕竟太平天国当时还有忠王李秀成,干王洪仁轩等牛人在,还有十余年的根基所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可以发现,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均在被俘虏之后均选择受尽凌迟酷刑也不愿意自杀。反观清军将领,他们的人都在战败的时候,为了避免受尽酷刑而选择自杀身亡。那么为什么他们太平天国的将领不愿意选择自尽呢,我觉得理由如下。

首先是出于保护属下的原因,如果他们在大渡河畔陷入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如果他们主动请降的话,就可以舍弃自己的性命来保全三军。

另外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情势不利于他们作出选择。因为大多数太平天国的将领都是在遭人陷害或者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俘虏的,以至于他们都没有选择自尽的机会。

在遭受酷刑的痛苦之下,他们都没有自尽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都表现出了无惧生死的巨大勇气。他们这种毅力和勇气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是孬种,全都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他们全是愿意为了局势牺牲自己的人,也是愿意为了自己默默忍受的人,他们的意志坚强到让我们震惊和钦佩。

可以举个例子来说,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和他的手下在成都,受到了凌迟酷刑,受刑之残忍,他们被割了几千刀,但是就算这样石达开从始至终都保持沉默,没有低头,他的身上凛然正气,使清军官兵都感到震惊。

陈玉成“貌甚秀美,绝无杀气”,[2]在14岁时随叔父陈承瑢参加金田起义,洪秀全“见其忠勇”,特地赐名为玉成。1854年陈在第二次攻破武昌的战事中立功,升殿右三十检点,并受命统陆军后十三军,水师前四军[3]。次年随天官正丞相秦日纲收复武昌,其後转战庐州、芜湖,所向披靡,累官至冬官正丞相。1856年,随燕王秦日纲驰援镇江,破清江北大营,歼清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军,击溃江南大营,在丹阳负伤。

1857年,陈玉成在桐城大破清军,与捻军会师,封成天豫,任又正掌率。1858年升前军主将,9月与李秀成再破江北大营,11月取得三河大捷,暂时稳住了战局。

1859年,陈被封英王,率军收复浦口,次年援救天京,配合各军消灭江南大营,[4]进军浙江。

1860年,太平天国的军事重镇安庆再次被清军围城,为了解围,太平军打算由李秀成和陈玉成兵分两路,从长江南北向西进攻武汉,逼使安庆一带的清军撤退。陈在1861年初率军从安徽出发,十馀日後便攻下武汉附近的黄州。当时武汉守军不足,但在武汉的英国官员要求陈玉成不要进攻武汉,陈玉成因此犹疑,放弃进攻武汉,改为带领精兵回师救安庆,经过数月激战,未能解围,安庆最後因粮尽及清军猛攻而失守,陈玉成退守庐州。[4]

1861年底,陈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领军远征西北,令本身兵力进一步减弱。清军不久进攻庐州,陈在1862年5月从庐州突围至寿州,打算联合奏王苗沛霖及其他友军进攻河南。陈玉成的部下殷燮卿劝说:“闻苗雨三已投胜妖,此人反复无常,诚小人之尤者。依愚见,万不宜去”,但陈不听[5]。陈玉成在入寿州城时把卫队安置在城外,自己只带少数人进城,不久便被苗沛霖拘捕及转送清军。[4]胜保将其槛送北京,途中,听说太平军准备劫救玉成,6月清军匆忙在河南延津将玉成凌迟处死,时年26岁。史载胜保劝他投降。玉成曰:“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6]朝廷下令将其首级递送到湖北与安徽的湘军各营中传阅,以解心头之恨。

陈玉成死後,在长江以北的太平军全线崩溃,清军不久便进至首都天京外围。

1864年7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被俘,太平天国的「 ”小天堂”不复存在。这年10月,幼天王洪天贵福、干王洪仁玕等全部被俘,至此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就此失败。 太平天国虽然覆灭了,然而有一位王爷却隐姓埋名十年,奔走万里,积极联络各地的反清势力,妄图重建天国,此人就是辅王杨辅清!根据史料记载,杨辅清本名杨金生,乳名阿七,外号七麻子,是广西省桂平县人。杨辅清与杨秀清是同族弟弟,因此也参加了金田起义,还成为军师。 太平军起义之初,只封了四个军师:左辅正军师东王杨秀清、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萧朝贵、前导副军师南方冯云山以及后护又副军师北方韦昌辉。领导集团之一、翼王石达开都没捞到一个军师头衔,可见这个爵位的重要与吝啬。 到了1856年天京之变后,建国时封的四个军师已经全部死去,石达开即使回京辅政,洪秀全也只给了他一个「 ”通军主将”头衔,还是没有封为军师。 此后军师职位空缺了三年,直到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来到天京,洪秀全才又重新封王封军师,洪仁被封为精忠军师。到了太平天国末期,前线的重要将领才得到「 ”军师”的封号。 李秀成被封为真忠军师,李世贤被封为正忠军师,杨辅清被封为悫忠军师。英王陈玉成已经牺牲,被追封为勇忠军师,石达开出走在外,被遥封为公忠又副军师,此后再未封一个军师。前后得到「 ”军师”封号的只有10个人,2700多个王其实都不算啥,他们才是真正的顶级朝臣和重要领袖。 原本天京事变时,杨辅清也已经被韦昌辉列入诛杀名单,只是因为此时他在江西领兵作战,才幸免于难。之后,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杨辅清驻军在江西抚州,被封木天燕,但他不敢回天京,而是跟随石达开作战。1857年,杨辅清与石达开在福建、江西境内作战,屡破清军。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苦苦支撑的杨辅清部也接连遇挫,眼看无力回天,杨辅清不愿意部众再做无谓的牺牲,于是将他们都遣散了。他自己走上海、回广西,又去广东、湖南、安徽、福建,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杨辅清后来潜回原籍,又到贵州、广东、湖南、安徽等地,结交各地豪杰,妄图有朝一日,再度起兵。1874年, 日本侵犯台湾,形势一度非常紧张,清朝的东南各省纷纷募兵。 杨辅清认为时机已到,潜入福建,想打入清军内部,然而谋划起义。结果杨辅清被人出卖,在福建省晋江县被当地官府逮捕。对于以往的经过,杨辅清供认不讳,他隐匿十年,最终还是功亏一篑。1874年7月,经过朝廷批准,浙闽总督李鹤年将杨辅清凌迟处死,「 ”枭首示众”,这就是太平天国最后一位军师的结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959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