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心腹大患是谁?

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心腹大患是谁?,第1张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1853年(咸丰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1853年1月至3月,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乐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万峰、狼子),总黑旗主苏天福。总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由于各旗间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不易离开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年底,内部出现分歧,以蓝旗将领刘饿狼(刘永敬)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要回淮北,被张乐行等杀死。捻军于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1860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捻军因而失去太平军为依托,处境困难。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到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他将领亦各有所封。

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联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僧格林沁。清政府改派曾国藩督湘军、淮军镇压捻军。曾国藩更多使用洋枪洋炮,实行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黄、运、淮、颍四河圈围的战略,尾追、迎击联军。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陕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1867年东捻军转战湖北,曾败淮军主力刘铭传部,但企图入川、陕与西捻军会合未遂。是年6月经河南进入山东,后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任柱被奸细杀害,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就义。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1867年初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1868年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到了一定年龄后,或者是遇到了那个让自己心动的人,就会想和对方结婚,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样才能够携手一生不离不弃的生死相依一辈子。

当然了,这只是大多数人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另一半都会存在一定的幻想,但是现实中的另一半可能会与我们幻想的不一样,但是幻想只能当做想法想一想,而现实中的那个人才是可以与自携手共度一生的人,当然了,也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是自己最爱的人。

因为有爱情,所以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对待另一半都是非常好的,不仅热爱,还跟喜欢对方,当然了,如果对方为了家庭的变好而努力,并且因此很辛苦的话,那么作为伴侣的自己还会非常的心疼。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的另一半可能并没有很大的本事,不是有钱的大老板也不是社会的精英人士,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不管是工作还是工资,都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才是自己的爱人,而因为爱情和婚姻,即便是对方没有大本事,但是只要上进对自己好,那么也就非常满足了。

但是,这只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代表全部的人,在现实中,就有这样一个农妇已经57岁了,与丈夫也有了几个孩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女人,却亲手把自己的丈夫杀害了。

这个女人名字叫柳笑萝,她的丈夫名字叫蒋纲,是贵州人。丈夫蒋纲比柳笑萝大三岁,蒋纲70岁,而在我们想法中,夫妻二人都这样的年纪了,应该携手共度了大半辈子了,就算是没有爱情也有亲情了,但是蒋纲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妻子柳笑萝会有杀死自己的想法,并且还做出来行动,最终蒋纲命丧在柳笑萝的刀下。

而让柳笑萝痛下杀手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简单到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过,柳笑萝杀死丈夫蒋纲的原因就是因为蒋纲为人很老实,是一个老实人,而且非常的本分,常年在家种地。柳笑萝觉得像蒋纲这样是没本事的表现。在心里也一直埋怨蒋没有本事赚大钱,给不了柳笑萝和孩子优渥的生活。

所以柳笑萝就有了杀死蒋纲,自己和儿子们一起生活的念头,想一想真是可笑又可悲,这个年过半百的女人居然嫌弃和自己共同度过半辈子的男人,并且也不知道杀人是犯法的。

所以,在蒋纲骑车送柳笑萝去儿子那里的半路上,柳笑萝下了杀手,趁蒋纲脱衣服时,挥刀砍向了蒋纲,而蒋纲最后也因为失血过多而死。

其实,纵观整件事,蒋纲与柳笑萝并没有什么大的恩怨或者是情仇,就是柳笑萝嫌弃蒋纲没本事。

国家现在发展了,奔小康了,劳作一辈子的老年农民们,也该享受咱们国家强盛带来的红利了,小辈们进城务工了,留守的农村老人,很多靠自己居家养老,如能领上国家养老金,上岁数的农村老人,心里就踏实多了,这个建议如能实施,起码有以下几点好处:

拿我老家苏北农村来说,农村老人大多数是选择家庭养老模式,靠自己年轻时攒下的钱,加上子女给的生活费养老,子女多的,每家隔着住一段日子,但如果子女少,年轻时没攒下钱的,手头就比较拮据了,平时吃用都非常节约。

我们老家农村,目前实行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老人们一直管这个叫“农保”,一个月也就100多元,每年涨也就涨个5块钱的,如果实行了农民退休制度,我想,最起码每月几百块的退休金是可以有的,这样,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会更有保障一些。

和城市老人退休后,能享受的保障比,农村老人养老的生活条件,医疗保健水平就差很多了,更别提城里老人可以去养老院,而农村老人大部分只能选择居家养老。

这几年回老家,村里已少见年轻人了,条件好的都去南京、扬州买房落户了,究其原因还是城乡差别大,城里机会多,保障更好,如果农民退休制度能落地,就从最基本的养老保障上,逐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了城乡融合的步伐。

现在提倡拉动内需,但农村很多农民考虑到辛苦赚点钱,要留着养老,所以普遍还是舍不得乱花,种地赚点钱,基本都选择存起来留着养老用。

如果农民老了也能和城市居民一样,拿到每月固定的养老金,就能减少很多“后顾之忧”,花钱也能爽快不少,农村消费也带动起来了。

最后,是能减轻外出务工农村青年的经济压力,农村老人有了养老金,可以不必过多依赖儿女的经济支持,让儿女们能生活的更轻松一点。

老家乡村常见的情况是,老人上岁数之后,子女之间为了养老支出,谁多谁少,经常互相争执,说白了如果老人有自己的养老金,又怎会有这些纠纷呢?

农民退休制度的建议是大好事,虽然这次王学坤委员的提议,因为种种原因没通过,但也给了很多农村老人希望,毕竟,同为国家的劳动者,农村老人年轻时也一样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现在国家发展了,理应考虑让农村老人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了!

农民工返乡务工创业宣传标语

1、就近务工,建设家园。

2、外出劳务开眼界,返乡创业惠民生。

3、家乡就业岗位多,创业就业扶持大。

4、共铸品德人生,共建美好家园。

5、喜迎百凤还巢来,投资创业兴家乡。

6、关注民生,促进农民工就业。

7、外出务工开眼界,返乡创业惠乡邻。

8、返乡务工创业,建设美好家园。

9、返乡务工创业,实现三超一争目标。

10、昔日靠观念外出务工,今朝凭技能返乡创业。

11、外出劳务开眼界,返乡创业惠乡邻。

12、统筹城乡就业普新篇,共建共享成果促和谐。

13、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

14、尊重农民工,宣传农民工;关爱农民工,帮助农民工。

15、努力营造关心、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16、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

17、返回家乡,建设九龙;共谋发展,奔向小康。

18、欢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支持参与家乡经济社会建设。

19、返乡务工创业,为全力决战十二五矢志谋求新跨越贡献青春力量。

20、返乡务工创业,为泗洪跨越赶超争一流,挤身苏北前八强贡献青春力量。

21、外出务工光荣,返乡创业光荣;回乡就业光荣,建设家乡光荣。

22、欢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支持参与家乡经济社会建设。

23、努力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搭建优良平台。

24、健全完善返乡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当前,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数量达1亿人左右。他们有着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今天面对新形势,他们在城市面临着不少新的困境,比如:迫切的婚姻问题、身份认同问题等,因此亟须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这些困境予以关注。

  想当城市人 无奈门槛多

  (一)婚姻:难以走进“围城”

  根据2008年2月2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岁-30岁占365%,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婚恋的黄金年龄,但受限制,处于难以走进“围城”的困境。

  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的就业首选。这些工作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很难获得女孩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女孩相处的机会。

  同样,在一些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服务业、纺织制衣业等厂子里则是新生代女农民工成群结队,同样苦于“恋爱无人”。这些单位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加上她们在恋爱上一般比较矜持,不好意思主动和厂外的男性接触,所以她们的婚恋也成了老大难 问题。此时,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

  收入水平偏低影响爱情发展。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调查,从收入水平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169%,1001元-1500元的占216%,701元-1000元的占266%,501元-700元的占234%。其中能准时或基本准时拿到工资的占753%,偶尔拖欠的占174%,经常被拖欠的占73%。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的爱情与婚姻,同样需要经济条件为基础,爱情尤其是婚姻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这也影响到新生代男性农民工未来的择偶。(二)身份:非城非乡

  从职业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根据统计,目前农民工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原有城镇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作为生产主体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化,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全国总工会2007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的分布占644%。从行业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职工的319%,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94%和91%。而城镇职工中在制造业中就业的比重只有228%。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抽样 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还没有把他们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不能同工同酬同权,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

  从地域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常年生活、工作在城市,是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要寻找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泡网吧、下迪厅、染头发、穿时髦服装,对攒钱并不十分看重。他们讲究的是“心随我动率性(彰显)自我”。新生代农民工通常也会在春节时回家一趟,但那仅仅是“礼节性的仪式”,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他们更倾向于改变现状,想在城里有喜欢的工作,买房子,娶妻生子,真正融入城市。2007年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274%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城市买房成新“客家”;502%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干得好,愿意待下去”;“再干几年回家”或“想尽快回家”的加起来只有不到2成《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他们手机的拥有比例高达729%,绝大多数人的通讯方式都很现代化。但城市显然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依然是“经济接纳、社会拒入”。

  从法定身份上讲,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农民。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新生代农民工一部分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他们没种过地,不会种地,更不愿意种地,普遍存在着农民不爱地,农民不爱农,农民不识农,“轻农、厌农、弃农”意识严重。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压根儿就没准备再回农村,出来长见识的同时,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三)职业:高不成低不就

  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父辈,就业期望甚高,但仍面临困境。

  就业期望高与敬业精神差。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常常不能踏实工作。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差,且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而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仅为008次,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即使能够做到“敬业”,也很难做到真心“爱岗”。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得工作的同时还要求享受生活,得到尊重,在文化、娱乐、健身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不切实际的就业意愿,即只希望找那些社会地位高、条件好、工资高的工作。加之有父母做其强大后盾,生活压力小了很多,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跳槽,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环境。

  就业期望高与职业技能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农民工的素质需求也发生着变化。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比以前高出85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化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76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高达626%的新生代农民工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他们不愿像上一代农民工那样承担城市里低端的重体力活,又无法胜任复杂的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作,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定位,基本上只能从事体力运输、建筑小工、工业加工以及低层次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行业。同时过于频繁跳槽,使得他们对每个行业、岗位只能作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每一项职业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如此周而复始,也形成恶性循环。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并且体面地生存。

  (四)落户“三壁垒”

  根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长期居住的愿望强烈,但高门槛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经济壁垒。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经调查,许多省会城市都将农民工购房在60平方米之上作为落户条件之一。目前房价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对于收入微薄却喜欢大手大脚花钱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能够实现的积累非常有限,这种以货币构筑的以经济壁垒取代身份壁垒的新门槛对普通农民来说仍然是难以逾越的,这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大经济障碍。

  素质壁垒。目前不少省会城市落户要求农民工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少地方仍然要求达到大专文化程度。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 程度占900%。这对以初中为主要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也是进城落户的一大障碍。并且不少地方对农民工进城落户实行二元待遇。比如重庆市2006年8月1日实行了《关于解决进城农民工户籍问题的意见》,重庆公安局就指出,“本市农民工在主城落户的条件实际上大大降低,而在重庆务工的其他省市的农民工要落户重庆主城区,文凭“门槛”没变:仍需大专以上学历。且购买的住房人均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并实际居住。

  社会福利壁垒。我国各地社会福利系统不兼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以省级为改革单元,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一些省份已在省内实行城乡户籍统一,但省际之间人口自由迁徙障碍依然较大。各地社会福利系统的不兼容是制约人口省际迁移的重要因素。解决矛盾还须深化城市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兼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一亿多人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处在适龄期,目前他们首要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婚姻问题。《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虽较上一代农民工有所进步,但仍然得不到维护。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职业期望高,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道德行为失范(即自律性丧失),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农村不愿意回去,城市又不能融入,他们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低于父辈,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定位为城里人,但城市仍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回到农村。它意味着,农村 不是退路。也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那种将农村作为“蓄水池”的政策概念完全过时了。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交往的对象多为老乡,社会结构呈现单一化、封闭性的特点,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在那里,弱信息、弱发展机会、弱资源的再生性以及弱劳动力联系,贫困和孤岛的经济效应往往意味着缺乏发展的机会,与主流社会脱 节。他们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面临着双重边缘化的状态和贫困化不断加剧的境况中。

  由于没有户籍,他们就业受限制,《劳动法》第3条规定的“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很难从纸上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入城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工作,往往要付出比市民更高的代价。大多数农民工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一些城市人的“剩余”工作。很难获得一种地位资源的积累,更不用说实现一种地位向上的流动。生活来源决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无业便无依,将使这一部分人处于游动不定的状态,具有游民的特征,成为随时可能妨碍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隐患。杭州市2008年的案宗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比例占70%以上,最近刚发布的广东三大监狱大规模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罪犯九成在26岁以下。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 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是社会矛盾能够逐渐消弭并得到妥善解决的社会。“要求改善自己的物质境遇是有思想的人们的内在本能,这种欲求是消灭不了的,它是一切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人通过扩大满足需求的活动走向幸福的社会,要是封锁了这条路,人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压制并掠夺别人使自己致富而使他人变穷”(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六条建议

  一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二是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要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四是按照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当前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尽快改变目前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五是要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六是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这个词语的成因和古时淮河水系时常泛滥有关。自1194年至1957年这800年间,依史料可考的洪灾每24年一次,可以说淮河中下游淮河两岸的江苏安徽两省受灾极为严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泽国,农田也是时常被洪水淹没,这就导致皖北苏北地区的人们下地不再是下地,而是下湖,故渐渐的江淮官话中,下湖取代了下地,成为当地人约定俗成的词语被沿用至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2150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