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石谁思玉匠官的意思是什么

溪石谁思玉匠官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1 宋人献玉的翻译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之于)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之)示 ( 给···看)玉人,玉人以(之)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不如)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故宋国之长者(年高有德的人)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意动)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搏黍(黄莺)以示儿子(婴儿),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 (鄙俗的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知识或智慧,通“智”)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编辑本段注释

宋人或得玉 或:有个人 。 得:得到 献诸子罕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以示玉人 示:给……看。 尔以玉为宝 尔:代词,你。 为:当做 不若人有其宝 人:各人,各自。 不若:不如。 其知弥精 精:精深 所宝者异也 宝:名词作动词,以。为宝。 道德之至言 至言:极其高超或高明的言论。至,极致,至极。 若以与我 若:倘若,假若。

编辑本段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子罕最终也没有要那块宝玉。所以宋国的长者说: “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要是把百金与黄鹂鸟给一个婴儿选,他肯定要黄鹂鸟;把和氏之璧和百金给一个鄙俗的人选,他必取百金;把和氏之璧和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者选,贤者必取至言。人的知识越精深,他的抉择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只会去获取糟粕。子罕所看到的精华就是最精华的东西啊。

编辑本段中心

子罕所说的“宝”即精神的宝物,是超脱于物质层面的宝。他以此为宝,表明了子罕的超过常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作者通过设喻的手法,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强调子罕不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由此得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一个人的选择就越精妙。这里的知识一指道德修养,二指智力培养。总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要有精神追求。贤者从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选择后者这里是道德修养提升的需要,体现了其精神的崇高。当今社会有些贪官就是智商高品德底下,抵不住诱惑无法坚守本性,在物欲面前心理失衡,这是道德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缘故。

编辑本段主人公的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刻画出主人公有着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编辑本段出处

左传·襄公十五年》 全书概述:《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

2 宋人献玉的翻译

一、译文 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了一块玉石,就把它进献给当政的子罕。

子罕不接受它。献玉的人说:“我拿它给加工玉石的人看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所以敢来奉献给你。”

子罕说:“我是以不贪占为宝物,你是以玉为宝物。 如果你把它给了我,咱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有各人的宝物。”

献玉的人叩拜后对子罕说:“小人我怀揣着玉璧,连外乡都不敢去,把这块玉送给你我就可以免死了。”子罕把这块玉放到他居住的里巷里,让加工玉石的人雕琢它,献玉的人卖了玉石富起来以后回到自己的家乡。

二、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焉。”

子罕寘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三、出处 《左传●襄公十五年》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

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二、作品赏析 《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左传》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阶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其它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是此前或相同时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难以企及和不能比拟的。

它对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大事的可靠记载,填补了空白,有助于后人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全面了解,弥足珍贵。 三、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宋人有得玉者

作者刘向 朝代两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你司城匠罕,匠罕不愿意收。献玉石的人说:我把你人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你您。匠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倘若你把玉石你了我,我们以失掉了自己的宝。不如各自以保留自己的宝。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献出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匠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所以宋国的长者说:匠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要是把百两黄金与黄鹂鸟你一个婴儿选,他肯定会选黄鹂鸟;把和氏璧和百两黄金你一个鄙俗的人选,他也一定会选黄金;把和氏璧和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你贤者选,贤者一定会选择至言。人的知识越精深,他的抉择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就只会去获取糟粕。匠罕所看到的精华就是最精华的东西啊!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译文

  有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 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玉碧,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 于是,子罕把这块玉石放在自己的乡里,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宝玉,卖出去后,把钱交给献玉的人,让他富有后才让他返回家乡。

  注释

  1、子罕:人名,春秋时官员,宋国国相,又名乐喜; 2、示:给……看; 3、或:有人; 4、诸:之(代词,放入文中具体解释)于(介词,放入文中具体解释)(在本文意思是:把玉献给。) 5、弗:不; 6、尔:你; 7、故:所以 8、若:假如; 9、与:给 10、人有其宝: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11、以……为:把……当作; 12、以为:认为; 13、皆:都; 14、丧:失去; 15、故:所以; 16、献:进献,进贡; 17、玉人:从事玉石加工的匠人 18、怀:藏 19 稽首而告:献玉人跪拜着所述。 稽首:跪拜 20 置诸其里: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所。里:居住的地区 21 为之攻之:替献玉人整治好那块玉

  启示

  宋国那个献玉的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献给子罕,而子罕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廉洁。这叫“人各有其宝”,或叫人各有其志。这是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我们要赞扬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质。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这样“不贪”的品德,那社会就清明得多了。道理: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编辑本段拓展延伸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左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编年体例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事各方面的历史,共18万字。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13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

  后人注释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等撰。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

  外交辞令

  《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

  编辑本段参考资料

  作品评价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经学通论·春秋》评论说: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经书,可以独有千古。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服虔、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42452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