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在风格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在风格上有何不同?为什么?,第1张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前期作品风格细腻婉转,后期作品风格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因为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扩展资料:

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一、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赞颂自然青春、惜春和伤春、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释义: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释义: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此首词作表达的是少女伤春的情怀。惜花伤春常成为历代作家的一种思想寄托,也总是孕育着作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3、爱情的自我独白

和所有年少的女子一样,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美好的爱情有着懵懂的向往和独特的感受。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代: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释义:

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整首词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用清新的语言和明快的画面把一位俏皮可爱的妙龄少女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这是词人少女时代对爱情的最初向往。

二、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使瘦弱的李清照遭受着身心的双重摧残和折磨,这样的后半生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时她主要表达国破家亡的凄楚心境以及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深悼念。后期作品风格凄苦哀婉,深沉忧愤。

1、思乡怀国词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宋代: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释义: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龙涎香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从词的感情基调和内容来看,此词应为南渡之初所作。作者的悲秋伤时之情完全浸润在这深秋凄凉的晚景之中。然后写酒后喝茶、梦醒等片段体现出作者的万般无聊寂寞。使用典故,抒发了自己对故国故土无限思念的悲凉凄怆之情。

2、自伤身世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释义: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整首词的风格是深沉哀婉,将作者晚年饱受国破家亡的离乱之苦和寂寞、凄苦的哀愁准确而深刻地表达出来了,堪称李清照晚期代表作。

3、感伤国事词

《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已经51岁了,国家的破亡,身世的离乱让词人无限痛苦,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悲叹。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写道:“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能有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此碑文总结说中国历史上共有三次北人南渡,我个人认为最惨烈、最耻辱的某过于宋人南渡。宋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出现了苏轼、司马光、王安石、李清照等著名的文学家;而宋代又是一个耻辱的时代。国土沦陷、俯首称臣。

      北人在自己的故土上受尽屈辱,却又无可奈何。无奈,只好南渡寻找新的故土。“北人南渡”短短的四个字,却包含着多少耻辱,多少艰辛,多少无奈,多少感伤。中国人作为农耕民族,最重土难迁,但不得已,他们踏上了南渡之路。路上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后面有金人围追堵截,路上还有强人烧杀抢掠,但他们还是出发了,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为了活着,哪怕生命在乱世中贱如草芥,哪怕可能会被杀死在路上  哪怕生前再也无法看到故土一眼,但他们还是出发了。因为只有离开才有希望,而且宋人永远是宋人,自己是宋人,后代不能是金人。文人、商人、将士、农民、手艺人等各色人,他们看遍汴京繁华,如今将离开了,这个曾给他们带来享受,带来恐慌 ,又带来耻辱的城市。他们在这里长大,在这里成家,在家里立业,要离开了。他们打起精神,收拾好被金人抢劫后的财产,上路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36100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