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审美力,为什么可以领先世界一千年呢?

宋朝的审美力,为什么可以领先世界一千年呢?,第1张

在深厚的物质财富和文化底蕴之上,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字画瓷器,神韵形态都达到历史巅峰。论及生活的雅致和审美的品位,甚至千年之后也难望其项背。

现代生活节奏是如此很快,追逐世俗名利,流于行色匆匆。但你的生命不应一直「烽火扬州路」,只惦记「西北望,射天狼」。也应时常放慢脚步,体会「风箫声动,玉壶光转」的烂漫时光,从宋人那里,汲取雅致生活的智慧。

宋代」如今已不再只是朝代的名称,而演变成了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美学符号。

宋朝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自上而下的,宋徽宗就曾亲自编撰《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完整整理前世收藏的书法和绘画。

「穠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不由令人感叹,一个帝王竟对美有着如此细腻的体悟。

宋历代君王都崇尚「文治」。成熟的哲学思想,赋予宋代美学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和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之源。

下面就从形而上的诗词歌赋、山水书法,过渡到形而下的器具用度,生活四艺,带你真正领略宋代,领先千年的极致审美和雅致生活。

1、宋|诗词歌赋

宋代借三百年昌运盛世,文人雅士烟云供养,或隐居山林,或旷游自然,将对自然的感悟融入禅意生活和文学创作之中。

宋词无疑是极美的:

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胜景;也有「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城市繁华。

既有「红酥手,黄滕酒」的甜蜜;也有「明月夜,短松冈」的悲伤。

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可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可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如果说唐代鼎盛的背景下,诗歌充满了青春、自由而欢乐的氛围。那么及至两宋,时代精神不在于建功立业,而在于现世人生,不强调世间万物,独在意个人心境,清雅的宋词随之兴盛。

最早的词是文人写给歌伎传唱的曲子,后来就形成长短不齐的固定句式,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述,表达复杂的心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词以境界为最上」。

境界是什么?就是真景物和真感情。很多流传千古的好词,都是借助其它事物,委婉含蓄地传递情感,体现了某种胸怀和心境。

例如诗人韦庄,擅借美人来表达情感,通过写美人思离别,以此来哀悼唐朝的灭亡。

辛弃疾则好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个人志向。比如,不直白地说要收复失地,而是十分巧妙地用「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这样的词句表达。

无论是盛唐之音,还是宋词之意,其实都是在传递一种胸怀、思想和心境。这正体现了李泽厚所言:「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如果说,境界的高低决定了词的格调,那么从唐诗到宋词审美趣味的变化,就可见时代背景在诗词歌赋上的烙印。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宋词,作为文学的一大巅峰,大大拓宽了情感表达的分辨率。

2、宋|山水画卷

真正让中国传统绘画大放异彩,走向成熟并影响至今的辉煌时代,当属两宋。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艺术思潮活跃,作绘画品精湛。

从唐到宋美学发生质变。唐代绘画偏重人物,宋代则偏爱山水。唐酷爱大红青绿的鲜艳之色,宋则偏好黑白水墨的淡雅之姿。

宋朝绘画不仅仅是追求技术,更追求画中意境。少了矫饰之气,多了份自然平和。

这个时期山水画最大的发展是:哲学影响了山水画的技法。宋朝的哲学非常重视「格物」——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找出构成事物的道理。

「格物」精神运用于绘画,就是对于自然山川:岩石的质地、水流的波纹和树叶的季节等都研究的极为认真细致。

如北宋范宽的《溪山旅行图》,瀑布水流从高处激流而下,而下方却只是茫茫水汽,身临其境之感扑面而来。

再比如南宋马远的《水图卷》,用十二幅画,来描绘不同水在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的表现,这都是格物的精神。

北宋初期秉承五代以来「大山大水」,无论高山林木还是江河湖海,都十分注重气势,或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高远深山」,或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平远寒林」。

其中尤以「三家山水」李成、范宽、董源为代表。

「宋三家」对自然的理解各异其趣。《画鉴》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

其中尤以范宽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最具代表性。高山肃穆庄严、矗立静止,而溪水却潺潺流动、动静结合,透出一种非凡的力量,层次丰富,墨色线条力道十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溪山行旅图」中,人只是行于大山大水里极其微小的存在,宋人深谙,人生不过广袤宇宙中的匆匆过客,所以用「行旅」而非「旅行」。敬畏自然,留下谦卑。

至北宋中后期,不再单纯讲究线条气势,而更追求一种内在神韵,既精准描绘外在形象,又充分表达内在感情。写实性的全景式山水画发展到极致。

中间有继承唐青绿山水的王希孟和赵伯驹。

山水画至南宋有所变化,恢宏气势的山水不见,更多的是针对某个特定角度展开创作,讲求秀丽和工整。虽然少了雄浑,但小巧精致的气息扑面而来。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统称「南宋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之首李唐开创山水新画风。代表作《万壑松风图》,山水开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带动其后山水画的留白之风与文人诗意。

而马远、夏圭则以「残山剩水」闻名,独创的「角隅」发,以边角窥全貌,取舍剪裁,水墨留白,让画面保持一种清明和空灵,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雄奇简淡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劈皴,坚实爽朗的浅染,意境清远,回味无穷,充分的体现了宋朝绘画的极简审美。

代表作有马远《踏歌图》《寒江独钓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烟堤晚泊》等。

宋代理学倡导「格物致知」,即不试图以技艺感人,更不容流于滥情,而是以敬畏之心回应自然,在细节中体现对比之美,以理性的内省态度,追求近乎理想的真实。

走进宋画,用心体味,会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美感所深深打动。

它温柔不失力量,内敛间或飘溢,和雅绝无燥气。它极尽物态之美,简洁却不简单,于精雕细琢中张扬着自然生命的意象与精神。

3、宋|笔墨书法

书法作为线条的艺术,是一个时代美学的集中体现。

宋代的书法跟水墨山水画一样,不再追求宏伟壮大,更专注于表达自我,追求平淡天真,空灵素雅的意境之美。

「宋人尚意」指宋朝书法追求意境,而不拘于法度。正如苏轼所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宋人写字不似唐人般规规矩矩,而是自然随性。透过书法,可以看到书写之人或激动,或悲伤,或洒脱,或潇洒的真性情。

比如宋徽宗,作为被皇帝耽误的艺术家,字和画都堪称瑰宝。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如屈铁断金,锋芒毕露,将洒脱的性情和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著名书法家「苏黄米蔡」,即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

其中黄庭坚比苏轼小八岁,非常欣赏苏轼的人品和才华,两人是至交。

苏轼的字略显宽扁,柔和温暖,黄庭坚就笑言是「石压蛤蟆」;黄庭坚的字相对细瘦,曲直相间,苏轼就打趣是「树梢挂蛇」。生动地体现了两人书法的特点。

苏轼年轻时字写的漂亮,43岁因乌台诗狱被抓,经欧阳修等极力抢救,才被贬黄州。黄州时期写了「赤壁赋」「念奴娇」、以及唯一留下的「寒食帖」。

「寒食帖」是人生跌了一个大跟头之后所做,苏轼已不在意所谓的美,而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这是人生最高境界,「别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他人看不穿」。很多东西必须在生命不同阶段去领悟。

后来黄庭坚又在「寒食帖」上题词。两大书法家并列,诠释了宋人尚意的最高典范。宋代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端而融合;瘦硬遒劲却又刚中有柔,至今仍是世界公认最高的品格和风格。

4、宋|官窑瓷器

宋代是瓷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一流,既有温润的定窑白釉、淡雅的龙泉梅青釉、含蓄的汝窑天青色,又有耀州窑青釉,景德镇青白瓷等等。

宋代窑口遍地开花,釉色千差万别。不同于唐三彩的鲜亮与张扬,更倾向内敛而清澈的质感,丝丝温润的暖色,观之身心安宁。

宋瓷与元瓷相比,多了分细腻;与明清瓷相比,又少了些柔媚。工艺精湛复杂,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却极其安静内敛,朴实无华。

宋人其实是用最简单的方、圆、素、朴、拙来表现质感和单纯,将美提升到极致。「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就是宋人的至美追求,色调优雅,无与伦比。

犹如「大道至简」的意思,即摈弃外表的过度雕琢,而追求内在的本质之美,呈现出朴素中有内涵,简洁中有意味的至高境界。

正如苏轼用泉水比喻诗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艺术也应超越简单的感官美,而上升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而不枯寡。

这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在「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中体现的最为完美,含蓄冲淡的光彩细腻单纯,极致绚烂,又极致平淡。成就了瓷器审美的巅峰。

冰裂纹,本来是败笔、但宋人觉得里面有种沧桑美,经历时间后,叫开片,这是很特别的宋代美学。

素色无纹的天青色汝瓷,搭配若隐若现的冰裂纹,朴素得好似找不到欣赏焦点,但静心细观,会发现天青色的静谧配合着冰裂纹的灵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更有着器物有尽,而意境无穷的感染力。

宋人掌握了朴与拙、素与雅的完美结合,用特有的简洁造型和淡雅清新,诠释着对自然生灵的敏锐感悟力,阐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艺术内涵。

从传世的梅花图、枯木山水画、冰裂纹青瓷、窑变釉瓷器来看,宋人试图让残缺变成欣赏的聚焦点,用朴、素、淡、雅、拙成就独特的审美情趣。

5、宋|风雅四艺

作为真正能担得起「风雅」二字的朝代,「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甚至被西方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追求隐逸生活,由隐逸文化自然兴起雅致的生活美学,并且在民间迅速流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34755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