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的日本文化

盔甲的日本文化,第1张

日本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到今天为止,各处神社、博物馆,甚至于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丰富的古代各个时期的铠甲和武器,其数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谓世界之最。有人说,这是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但我却认为陈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一书中,对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结论,才是形成这一独特现象的主要原因。陈先生认为,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国家,因为日本的知识很多来自外国(主要是中国),这些知识和其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形成所谓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当初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到中国,获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识,因为来之不易,从而逐渐转化为日本人对各种敝帚的极度自珍。不仅仅体现在武具上面,中国古代相当多亡轶的书籍,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证。此外,陈先生还认为,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血源的民族。从这一判断可以导出,因为铠甲和武器往往作为武士家族的传家之宝,成为高贵血源的象征,所以会被广泛地收藏并保护起来。  

日本铠甲形制

日本铠甲形制是非常独特的,而日本人对其传统铠甲各分解部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和细致——不过,必须要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其特点。

日本现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成型铠甲,诞生于三世纪后半开始的古坟时代。这一时代,正好是“骑马民族征服”的时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陆各骑马民族没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属的小片连缀而成,偶尔也使用来料较丰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挂甲(见右图)。所谓挂甲,是指用绳索穿连并且层叠甲片,下一片总要覆盖上一片的底端,从而形成下层宽于上层的缀甲样式。中国古代的挂甲也很多,据专家考证并且复原的商周时代的车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挂甲。但是中国的挂甲逐渐减少,终于被棉袄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挂甲(广义上的)却一直占据着铠式的主导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挂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 挂甲的主体,也即防护身体的部分,是呈环状覆盖,然后在胸前系带固定的。腰部连缀较松,便于活动。此外,用悬绪和受绪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体看起来,有点象是背心(笑)。

大概是向中国学习吧,八世纪前半开始的奈良朝,出现了两当(裲裆)式的挂甲,肩上的绪不分悬、受,而是合为一体,套头穿着,开叉和引合的绪在两边肋部。

奈良朝的武官标准朝服是:头戴幞头,身着两当式挂甲,条带束腰,草摺分成数块,脚着乌皮靴。到了近世,这种原始形制的挂甲已经从战场上消失了,只作为仪式、雅乐某些参与成员的服装而存在。

从古坟到奈良时代,棉袄甲也同样存在着。所谓棉袄甲,是指甲片直接缝合在衬里上,相互间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叠。中国历史上,棉袄甲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到了火器出现以后尤其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缀铁钉的甲式,就是棉袄甲的最终形态。左图是挂甲和棉袄甲时代常见的两种盔式。

最后,还有一种短甲(见右上),是将皮革连缀成整体,保护住胴体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腊、罗马的甲式比较相似。这种甲式,在东亚是比较少见的,仅知道中国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湾高山族人使用过这种甲式。 大铠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它大约诞生于平安中期,到镰仓末和室町初达到大成。室町幕府后期,因为战争的频繁化和平民化,火药武器的引进等种种原因,大铠的地位逐渐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右边这幅图并不是真正的大铠,而是当代作为艺术品制作的十比一的大铠模型。这件“绯色威之铠”,究其形制,是属于江户以后的装饰性甲胄,和真正大铠繁盛时代、实用化时代的形制有很大的不同。不过也好,正好用它来对比,更方便说明真正大铠的样子。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铠诞生以后,习惯称之为兜或钵。日本的兜独具特色,是用长条状的竹、皮、铁等扎成,再环向固定,并上漆,通过这样的步骤做成的。到了平安时代,出现了最日本化的“冲角付胄”(见中下图)。而大铠,乃至于后来具胴、具足时代,各种形形色色的头盔样式,都是从这种“冲角付胄”变化而来的。

请对照左下图这具筋兜,这是当世具足的兜,但是除了天辺封死,和吹返缩小外,和大铠的兜没有太大区别。大铠诞生之初,在“冲角付胄”的基础上,其所镶之铁钉变大,产生了“严星之胄”,也就是后来星兜的雏形。而鋂(应写作左革右每,中文和现代日文都无此字,故暂时用鋂字来代替)的覆颊部分翻转,变为吹返,眉庇变大——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

兜非完全的半圆形,脑后微凸,顶上有口,称为“天辺”——古人在戴盔前是要先戴上乌帽子的,乌帽子上部扭折后,从天辺伸出,如一个上尖下圆的桃子状(看的时候,千万别以为那是黑色的缨子)。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条下端呈花瓣状的条形加固带,称为“篠垂”。“眉庇”上饰以华彩,并装有可拆卸式的前立。

也许因为盔顶要开口塞乌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象其它各国的头盔一样,把装饰品放置在头顶,就只好独辟蹊径,插置于头盔的各个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称为“前立”,在左右的称为“胁立”,在后的称为“后立”。就算后来天辺没有了,也只有一小部分头盔在顶上加装饰,称为“顶立”。

最常见的装饰

大铠时代,最常见的装饰是前立,最常见的前立是“锹形”。锹形种类样式很多,初期则多作狭长形,装在雕镂精美的“锹形座”上面。后来锹形座干脆做成兽头状,称为“狮啮”。兜上的吹返非常大,并饰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状物,这种装饰在整套大铠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称为“居文金物”。鋂分多层(一般为五层,称为五枚缀),最上连接兜的,叫“钵付之板”,下面分别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为“菱缝之板”。武士们割据相争的时代,是没有统一铠甲制服的,所以为了区别阵营,笠印和笠标就先后出现。大铠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脑后结以笠印,因此即使没有笠印,笠印付环和其上的“绪”(绳带)结成总角,还是都要保留的。

主要质地

大铠的主要质地是竹、革,间亦用到金属。胴甲分连缀的胸板、主体的冲胴,以及后背的逆板等数部分,连缀成一个整体。除去用绪通过胸板在肩上打结外,还围拢身体,在一侧(一般是左侧)用“胁楯”来固定。胁楯包括两部分,上面的壶板,和下面的草摺——这草摺,和联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样的,结束以后,可以很完美地成为一个整体,另外它还单独有一个名字,叫作“马手”。

和此后的具足等铠式不同,胸前所垂挂的两条甲片——“栴檀板”与“鸠尾板”是大铠最明显的标志。而如此明显地左右不对称,在各国的古代盔甲样式中都比较罕见,也正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吧。“栴檀板”防护右胸,较宽且长,一般明显地体现出连缀的甲片;“鸠尾板”防护左胸,较短且狭,一般蒙以布帛,除镶边外呈色调素洁的一个整体。两片甲板都只有顶端与胴甲主体相连,随着人的活动,会左右变换位置。据说现代人做过实验,当武士伸长左臂,侧身拉弓放箭的时候,鸠尾板正好遮盖住心口;而当在马上用右手挥舞太刀的时候,栴檀板也可以防护最大的破绽——右胸或右肋。因此,这两片甲板的出现,不仅仅因为装饰和美观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

肩部连系前后胴甲的除了“绪”以外,还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马手袖”)顶部的“袖之冠板”,以绪相连。胴甲下面连缀草摺,分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后部的引敷三个部分。

通过左图,大家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兜的分解,和甲的连缀形制。

请回过头来,再看上面的那幅图。首先,大铠除去存在的最后阶段,一般没有很华丽的前立,既然已经有了锹形,再加金色龙形前立,多少有点不伦不类。其次,喉伦(护颈)和胫当(护大腿),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铠上是没有的。大铠以外的防护,只有笼手(防护小臂)、手甲(防护手背)、臑当(防护小腿)而已。穿大铠的武士,一般着马上沓,是以麻或草编织的鞋子,鞋面覆以毛皮。

大铠从产生到在实战中消亡,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他的形制也是在逐渐变化的,我们将在下讲中详细介绍其演变。但是,突然想到,央视的电视剧集《三国演义》中,竟然给曹操和周瑜的头盔上加了锹形,给他们套上阵羽织,或者胸前也垂两块板,真是怪异莫名。设计者也许认为这样好看吧,但这些部件都是日本盔甲所专有的,照搬过来实在不妥啊! 胴丸出现于平安中期,来源于挂甲,初始时,是下级武士着用的铠甲式样。初始胴丸是没有袖甲和胸前那两块“栴檀板”、“鸠尾板”的变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纽、主体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缝板所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铠要简单很多。

以前,经常会把胴丸和腹卷尤其是上腹卷搞混,其实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胴丸在左侧束扎,而腹卷是在背后结纽的。胴丸的甲片数量是有规定的,一般为前立举二段、后立举三段、长侧四段、草摺八间四段。

在平安时代的绘画中可以看到穿着胴丸的武士的形象:头戴无前立的星兜或者乌帽子,身着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笼手,光腿无裤套胫巾,赤足。所有这种形象的,都是骑马武士的郎从,也就是后来的足轻阶级。

出现的历史

胴丸刚出现的时候,为竹、皮质地的轻武装,裸足的下级武士专用,多为粗制滥造的产品。到了镰仓时代,部分上级武士也为了追求轻便而使用胴丸,当然,他们的装备是和普通卒子不同的:锹形前立星兜,精致的胴丸,有袖甲,皮笼手,着臑当和皮沓——最重要的是,他们骑马。

南北朝时代,胴丸终于上升为重武装,并且在上级武士中逐渐流行开来。因为新时代的战斗模式,已经从旧的以骑射为主体,变成在复杂的地形中大规模集团接近战为主体。因此,胴丸变成了骑乘和步战两用的重要甲式。

佩楯(最早是在裤子大腿处缝以皮片)出现了,太刀和剃刀被普遍使用。用来胸前结绪的非常艺术化的杏叶也出现了(见左下图)。藏于春日大社中的,据传是楠木正成使用过的黑韦縅胴丸,是日本的国宝。

最早出现

腹当最早出现于镰仓后期,作为用料俭省的下卒轻武装,被广泛运用。一直到室町中期,腹卷依然保持它最初的形态(它的改进型独立分类变成了腹卷),无袖,背后没有防护。足轻、射手广泛使用,而上级武士只作为临时轻武装(比如防身、临时巷道混战),才偶尔使用。到了室町后期,大批锁腹当出现。所谓锁腹当,就是用大片的皮革连缀成甲,工艺更加简化(参见左图)。

江户以后的很多当世具足,都受腹当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西洋铠甲传入以后,后开口的式样日益增多(当然,当世具足背后也是有防护的)。比如桶侧胴、佛胴、雪雪下胴、南蛮胴等。马铠札、鱼鳞札等甲片连缀法,也直接来自于锁札法。 发明

到了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先有锁子甲的发明,后来更推进到防护更全面的板甲。盔甲受重视的程度尤其在欧洲和日本等地。 锁子甲在欧洲使用了约1000年,从十四世纪开始,发明了用熟铁浇铸的板甲,因为在甲胄关节处理的工艺不良,关节部分为锁子甲代替,为板金甲与锁子甲的混装。到了15世纪与16世纪,甲胄关节处理工艺的改善,锻打工艺的更精进,使软钢制全板甲出现成为可能。板金甲防护力比锁子甲更优秀,且锁子甲就跟穿一件厚外套一样,其关节活动受到锁子甲的影响,但板金甲的关节部分是可活动的,所以使用者行动比穿锁子甲更为灵活。板金甲的胸甲厚约2mm,由软钢锻打,其防护力可抵御称雄欧洲300年的英国长弓,在1415年Agincourt战役与1513年Flodden 战役,都可以看到长弓对板金甲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除了火枪或Arbalest(单兵用重十字缴盘弩,拉力约100公斤,每分钟1箭,其代表为德国黑森弩兵)其他弓箭已经很难达到破甲的要求,经过了辩论,英国于1595年颁布了“终止长弓法令”,火器与长弓之争,告一个段落。 对于骑士来说,盔甲是一项非常昂贵的负担,除了自己本身需要装备,其侍从也须全副武装。一个地位重要的领主必须为众多的骑士提供盔甲。在中古时代,制造盔甲是一项重要的商业,而使用盔甲的庞大市场也一直在增长。赢得胜仗的普通士兵,可以借着剥光死去的骑士尸体取得大量的盔甲并出售谋利。

盔甲的种类太多了,我们就分为两类来讲吧:实战性盔甲和仪卫性盔甲。

首先我们要知道,明代盔甲以唐宋时期的盔甲为模板,在很多部分都参照了唐宋盔甲的外观,但在实用性、款式以及生产速度上都有了质的升级。明代还继承而来宋代的衷甲制,就是在盔甲外面穿多一件戎服袍。

在明代,盔甲基本是用皮革和钢铁两种材料,通过用皮线穿缀甲叶制成的。其种类很多,命名则均以甲片种类、颜色及制作方法来辨认。明代对盔甲的制作要求也很高,制作标准都精确到盔甲的所有部分具体的重量。根据具体的用处,盔甲又分为两种:实战性盔甲和仪卫性盔甲。

我们先来说说实战性盔甲。

在明代初期,实战性盔甲基本模仿唐宋的款式。到了明代中期,盔甲有了更加人性化的改进——腿裙更加宽大,还加装了吊挂装置,这样就方便了在实战中骑马以及日常活动,大大加强了盔甲的实战性和舒适性。

除此之外,甲片形状、编缀方法等部分也发生了变化。

仪卫性盔甲

而仪卫性盔甲相对来说,更重视装饰性,主要是在喜庆节日或者正式场合使用。在这类场合中,武将都是手持弓矢、佩刀、执金瓜等武器装备,显得非常有威严和霸气外漏。

中后期的变化

到了明代中期,铁甲越来越时代化,兜鍪造型装饰发生变化,肩部、腹部的装饰性更强,也更加注重穿着的舒适性。例如在装饰方面以凶猛野兽的首部为装饰,显得更有威严。吊挂装置加强了舒适性。到了明代后期,布面甲出现,后来逐渐替代传统盔甲成为主流盔甲。

▲锁子甲

明代后期,以锁子甲为主流。这种盔甲由金属钢铁环支撑,属于铁甲的一种,不过在结构和制造技术上有很大的区分。锁子甲非常独特,有种称号为“铁布衫”,顾名思义,这种盔甲不仅轻便,防御力还极强,少有武器能穿透,还可以直接套头穿在戎服外,十分方便。

不过,锁子甲大多是御林军穿用,其它军队少有。

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地打击。简言之,甲胄可以使部队增强“防守反击”的战斗效能。甲胄可以使部队增强“防守反击”的战斗效能。甲胄的出现是和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战争日益频繁、进攻性武器逐渐锐利等因素紧密相关的。由此甲胄一直沿用了数千年,其间甲胄的形制不断得到改进,制作甲胄的材料亦多种多样,其防护功青年报报道上海江峰复原的甲胄实物能逐步完善。

东周至秦汉之际,由于战争频繁酷烈且规模增大,穿着甲胄的重装部队在各国部队中的比例日益增多。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均拥有数量庞大的重装部队——“甲士”。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渐强,在对“山东六国”的长期兼并战争中,甲士在数量上已经不亚于其他诸侯国,所谓“带甲百万”即此;且由于秦军作战勇猛令其他国家的军队望而生畏,故而被称为“虎狼之师”。在这支“虎狼之师”中有一些甲士作战时常常只穿甲衣而上不着胄,文献上称为“科头军”,他们以此显示与敌决一死战的决心,往往给敌军士气以极大地打击,称为“虎狼之师”中的“敢死队”。由于“科头军”称谓之故,后世常以为秦军普遍不配备胄或只有甲衣而无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将士均为不戴胄的“科头”形象,它生动地再现了两千二百年前那支威武雄壮的“科头军”的风采,但似乎也佐证了秦军无胄的观点。其实不然,早在秦穆公时秦军作战就戴胄,对此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崤之战中:秦军远袭东方的郑国,途经周天子国都时头上都戴着胄。既然秦军有胄,那么秦胄是何种形制及质料的呢?这一长期困扰学界的谜团随着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大量石甲胄的惊人发现而得以冰释。

秦始皇陵的发现

1998年秦始皇陵发现一座面积约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据发掘报告称,在试掘的一百多平方米面积内,出土了一百多副石甲胄,其中胄约有四十多项。已经修复的胄(编号为“K9801T4G4胄1”,简称“胄1”。),可称为“秦帝国第一胄”,由74个石质甲片以铜条编缀而成,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第一顶秦胄,它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秦胄的形制。然而,正如发掘报告所言,这批石甲胄只是模仿实用甲胄而制作的明器,而当时的实用甲胄不会以石材为原料。文献中甲胄多为皮革和铁质,三国时西南夷人多以藤条制作甲胄,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有皮甲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均发现铁甲遗存,而以石片编缀的甲胄由于延展性差、极易破碎、战时及时修复困难等缺陷而难以用于实战。观察这些石甲胄并参照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模塑甲衣,可以看出,秦代实用的甲胄可以分为皮质和铁质,而以石甲胄随葬可能是出于当时的丧葬制度或石甲胄不易腐朽等原因,几乎不存在用于实战的可能。另外,K9801出土的马甲在形制上比曾侯乙墓发现的马甲更加进步,增加了“当胸”部分,为研究马甲形制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如果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秦军甲衣的形制并佐证了不同身份级别的将士有不同甲衣的配备,那么石甲胄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甲胄形制,并解决了秦胄存在与否及其形制问题,为研究秦代防护兵器提供了宝贵资料。K9801石甲胄陪葬坑规模之大、甲胄之多、距封土之近,充分说明了秦人在长期兼并六国战争中对甲胄的高度重视,暗示了战国至秦汉之际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

甲胄的制作

战国时期,甲胄主要以皮革制作,但也出现了铁甲胄,到西汉中期,铁甲胄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甲胄资料分析,秦代的铁质甲胄已经占据相当的比例,但仍以皮质为主,正好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甲胄质地由皮革到铁质的改变,主要缘于战国至汉代进攻性武器由青铜转变为更锋利的铁兵器,迫使作为防护兵器的甲胄随之逐步由皮质转变为铁质。反过来,甲胄质地的转变也恰恰印证了这个时期进攻性兵器由较钝的青铜兵器向锋利的铁兵器的转型历程。

由于甲胄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各国便很重视甲胄的制作,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官修的《考工记·函人》详细记述了制作皮甲的复杂程序、工艺以及甲胄的形制、尺寸、结构和各部位的比例,充分反映了齐国以至其他诸侯国对甲胄的高度重视。而在秦国,由于连年进行兼并战争,到秦昭王以及秦王政(即秦始皇帝)时更是将甲胄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地提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20世纪70年代在湖北云梦的一座秦墓中,发现了大量成书于战国晚期(秦昭王时期)至秦始皇时代的记载秦国法律令及文书的竹简,既有名的“云梦秦简”,该简册的律令部分主要记载了对当时违反国家法令人员的处罚标准,其中最常见的处罚种类称为“赀”,即违反法令者以缴纳规定数量的钱财或实物来抵赎自己的罪。而赀刑中最常见的则为“赀一甲”、“赀一盾”等处罚方式。从字面意思看,似乎是违法者直接以缴纳甲胄或盾盾牌等实物来抵罪,但是通过分析秦国的历史背景、甲胄的制作工艺和质量要求以及考古资料发现的甲胄实物,便可得知并非如此。首先,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奖励公战,严禁私斗,施行保甲制度,严禁民间私造兵器,而甲胄盾牌等兵器自然也在禁造之列,个人也就不可能私造甲胄以上交;其次,从《考工记》的记述可知,甲胄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非手艺娴熟者所能为之,即使勉强为之,亦难免质量上有良莠不齐之嫌;另外,所发现的秦代甲胄资料显示,同一类型的甲胄之间,其形制、尺寸、结构以及甲片的数量等基本相同,甚至其相同部位的甲片亦几无差异,说明秦代甲胄的尺寸、形制等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大背景下已趋于统一,同时说明甲胄制作应当是官府统一组织、大规模、以类似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甲胄便于组装编缀以及修复时甲衣之间甲片的“兼容”和替换,这样的甲胄绝非“各自为政”的私造方式所能制成的。综而观之,秦代“赀”刑所要缴纳的不大可能是甲胄等实物,而更可能是由违反律令者向官府缴纳与甲胄、盾牌等实物价值相当的货币或财物。

这种交纳货币或财物以代替甲胄、盾牌的解读自然会令人产生一种疑惑,即既然是交纳钱财而非甲胄等实物,那么秦简中又为何直书甲胄而不直接书为钱财数量这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在先秦时期以至西汉,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尽管货币业已出现,但是以货币代表价值的观念在社会中尚未普及,人们更多的是以等价交换物的价值作为中介来衡量其他交换物的价值,习惯于带有原始色彩的物物交换方式。由于战争频繁,甲胄盾牌必然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不会下跌,政府以甲胄作为等价交换物可以确保向被处“赀”刑者征收更多的钱财或其他实物,如此便可以达到政府在“赀”刑罚金方面的“保值”甚至“增值”,其本质是为了增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在客观上,以罚钱物代替对违法者肢体残害或服劳役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对社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种处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秦军的武器配备和军费供应。

秦代甲胄的发展

秦代甲胄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决非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使甲胄在制作工艺和质量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从甲胄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经过原始社会末期以至秦代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皮甲胄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完善,与汉代皮甲胄逐步减少的状况相比,秦代可以称为皮甲胄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铁甲胄这种新种类的甲胄也有所发展。所以,秦代是两种质地的甲胄并存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甲胄组件

西方甲胄组成部分

armor--甲胄

胄/头盔(helmet):盔顶羽毛[装饰用](plume/comb)

胄体[护盖头部用](skull)

面甲[活动性护面](visor)

窥孔(ocularium sight)

半面甲[护颚](beaver/chin piece)

甲:肩甲[护盖手臂上部](pauldron)

颈甲[护喉](gorget) [护颈](standard/neck guard)

档茅甲[右臂腋下处](rondel/lance guard)

上臂甲[戴在手臂,可脱卸](rerebrace)

甲布[戴在链甲的铺布](mail gusset)

护肘(couter/elbow cup)

护腰(loin guard/tace)

腿甲[保护腿的上部](tasset)

股囊[保护股间](codpiece)

护腿(cuish)

膝罩(poleyn/knee cap)

护踁(greave/jamb)

铁鞋[用链或薄金属制成](solleret)

甲背面:甲背(backplate)

护腰

臂甲(vambrace)

链甲[腰间连接处](chain mail)

铁手套(gauntlet)

护膝(fan plates)

胸甲[护胸](breastplate)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一枪绝对可以刺穿。

盔甲演变

商代盔甲

商代武士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战国盔甲

战国时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将军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铜做的,士兵的头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铁甲和金属盔甲,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金属盔甲。秦国“士兵”的盔甲是用铁做的,赵国是用铜或铁和金属做的,魏国楚国西周齐国都用金属盔甲,然而韩国和燕国是用牛皮和藤条做的,只有少部分用金属所做。

秦代将军盔甲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秦代兵士盔甲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西汉盔甲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

魏晋盔甲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护心镜)。

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更为华丽。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唐代盔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袭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直则天武周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五代盔甲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12世纪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宋代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传说,宋太祖穿的镀金甲有60公斤重。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左右,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此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辽代盔甲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复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像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西夏盔甲

西夏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

金代盔甲

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元代盔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盔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复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复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明代铁甲

明代铁甲主要由9个部分组成,从上至下依次是:兜鏊、护耳、护颈、肩甲、身甲、胸部加强甲、前甲、臂甲和腿甲。

“兜鏊”,就是人们常说的头盔。躯干范围的“防护体系”由身甲、胸部加强甲和前甲构成:身甲的复盖面积最大,披挂后可防护胸腹、两肋和背部,领口部分则设计成潮味十足的“V形领”,以方便头颈部位活动;两片加强甲位于身甲领口两侧,用来保护胸部至颈部的薄弱环节;前甲的位置在身甲正下方,形状呈倒梯形,起到护裆的作用。肩甲、臂甲和腿甲均为长方形,这些甲片根据肩、臂、腿的形状进行了相应的弯曲,有一定弧度,以便穿戴时与身体服帖。

有相当多的型号,如下:

1、马克1型

这是整个漫威**宇宙当中出现的最早的钢铁侠战甲,是托尼·斯塔克在被囚禁的山洞当中用边角料制作而成,主要武器是喷火器以及导弹。可以飞行。

但是因为燃料以及设计问题,飞的一点儿都不好看也飞不远。最终的归宿是掉到了沙漠当中,结果被奥巴代亚·斯坦尼发现,然后研制出了铁霸王。

马克1型是钢铁侠所有战甲当中攻击力最低同时也是防御性最差的一部。不过考虑到制作条件,要是咱们被关在山洞里,估计最多能想到把导弹点了然后同归于尽吧。

2、马克2型

马克2型算是钢铁侠系列装甲里面的原型机,后面的钢铁侠战甲基本上都是在马克2型上面发展出来的。这是第一套可以实现持续正常飞行的战甲,也是第一个搭载了电弧释放装置的战甲,并且引入了智能系统贾维斯。

武器主要是使用手心和胸前的电弧炮。不过因为战甲的材质原因导致高空飞行的时候会出现结冰的现象,这一点在后期的战甲当中得到了改进。

3、战争机器/钢铁爱国者

这2套战甲是在马克2型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所以在外观上看起来与马克2型比较相近。不过在武器系统上,这套战甲搭载了更多的热武器,比如迷你机枪、导弹等等。

战争机器在《钢铁侠2》当中有过实战,而钢铁爱国者在《钢铁侠3》当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盛了一次总统。

4、马克3型

托尼·斯塔克研制的第一套正式战甲,上面提到的被偷的就是这一套。虽然后期的很多战甲都是特效打造,不过在《钢铁侠》里面,剧组还是按照1:1的比例制作出了这套战甲。

这无疑是整个漫威**宇宙当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套战甲。首次采用红金配色,解决了马克2型的结冰问题,并搭载了导弹、迷你炮等热武器。

这一套战甲是在《钢铁侠》系列**当中出镜次数非常高的一套,“钢铁侠”之名就是得自这套马克3型,应该算是最知名的一套战甲了。

5、马克4型

这一套钢铁侠的战甲猛地一看与马克3型非常像,不过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其实区别还是比较大的:肩部、腹部以及腿部的设计都不一样。

这套战甲是《钢铁侠2》当中,托尼参加博览会时穿的那套。武器系统与马克3型一样,没有变化只是将手部的飞弹数量从一颗升至八颗,制造时间是在托尼声明自己就是钢铁侠之后。

6、马克5型

这是一款非常著名的钢铁侠战甲,也被称为“手提箱战甲”,整套战甲折叠起来只有一只手提箱大小,采用轻量化的设计,所以在防御以及武器方面比较薄弱(就这也比马克1型强)。

这套战甲并非采取独立供能,而是需要托尼·斯塔克的方舟反应炉供能,并且飞行能力并不太强劲。整套战甲的设计初衷就是便携,所以在其他性能方面肯定会有所欠缺。

7、马克6型

这套钢铁侠战甲非常好辨认,它胸前的反应炉由传统的圆形变成了三角形。这也是一款非常经典的战甲,制造时间是托尼发现新元素之后,在他改造好自己的方舟反应炉之后,将战甲更新换代,于是马克6型应运而生。

除了在《钢铁侠2》当中出现过以外,马克6型在《复仇者联盟》当中也出现过,可以看出这套战甲的防御性能非常的高,毕竟可以硬刚索尔,还能经受神盾局空天母舰螺旋桨的“洗礼”。武器方面与马克4型基本一致,增加了手部的激光发射器。

8、马克7型

马克7型的反应炉再次回归圆形设计。这是一款专门为战斗设计的战甲,拥有非常强大的武器系统,包括:微型穿甲弹、重型导弹、激光武器、空对空微型导弹等还有传统的“手炮”和“胸炮”。

这套战甲还是后期“自动寻路”战甲的鼻祖,除了与马克5型一样可实现自动穿戴之外,战甲可以在自动飞行,寻找到目标之后再自动穿戴在目标身上。另外,在《复仇者联盟》当中,托尼·斯塔克就是穿着这套战甲将核弹送到宇宙当中的。

9、马克15型——鬼祟

这套盔甲被命名为鬼祟(Sneaky)/隐形装甲(Stealth Suit),其实这套早在《钢铁侠》第一部的时候就设计出来了,只是最后决定让他在第三部豋场。

马克15型是第一款有取名字的战甲,因为他是一套内建伪装系统的装甲,使他能够隐身,能够调整镀铬色盔甲的亮度来让他隐身于环境中。马克15型最亮眼的设计就是超轻薄机身,还有镀铬色的盔甲来让他隐身

跟旧的钢铁侠战甲比起来算是非常的轻便,主要是用于隐身任务,但是他身上还是有些基本武装,所以拿来战斗也没问题。改良自马克7型的空中着装技术,他可以随时打开来让托尼著装,还有它也是在马克42型爆炸后着装到托尼身上的那套战甲。

10、马克17型——碎心者

这是专门用于战斗的盔甲也是第一套采用这种巨型Chest RT(胸前冲击炮)的钢铁侠战甲,用四只钛合金棒来固定他胸口的Chest RT,稳固之外还有散热效果。

周围设置了特殊的冷却系统来防止装置过热,全新开发的RT系统能产生更强的破坏力还缩短了冲击波发射的时间。

还有比较特别的是一般的装甲胸口都是发射都是发射束状的冲击波,这款Chest RT可以发射散状的冲击波用来攻击复数的敌人,除了发射冲击波外也可以产生能量盾来保护自己及队友。

在《钢铁侠3》当中的戏分跟其他战甲比起来算多了,在最后大战的时候他是带领队伍来到战场的,算是队长?战斗中帮助马克35型脱困,还载了罗德一程。

11、马克41型——骨骼

这套战甲被命名为骨骼(Bones)/骷髅套装(Skeleton Suit),第一套能够分解成独立部位的战甲。马克41型有独特的轻量化结构,速度跟机动性都比一般盔甲高很多,可以轻松的闪避障碍物或是子弹,本身具有非常良好的机动性

只是盔甲本身没有外壳所以机体本身可以说是非常脆弱。看样子应该是属于马克42的原型机,这套战甲的外观让美叔印象深刻。

12、马克42型——浪子

这套钢铁侠战甲是《钢铁侠3》的主角机,装甲可以分成许多组件独立飞行,直接飞到托尼身上并进行着装。战甲采用了玻璃纤维与高强度钛合金还有陶瓷涂装在耐久度硬度拉伸强度都有明显的提升,本身就可以可以抗热抗寒抗辐射抗电流。

强度可比马克38型(负重装甲,伊戈尔),也有搭载马克33型(银百夫长)独特的能量系统,可以像马克37型(深海装甲,锤头)一样潜入深海或是马克39型(亚轨道装甲,双子座)飞上宇宙机体都不会受影响。

马克42型的输出功率也是所有盔甲中最大最强的。不过因为快速着装的原因导致很多结构的连接并不紧密,所以说才出现了被大巴车撞碎的那一幕,记忆深刻……

13、马克44型——反浩克装甲

这套盔甲被命名为反浩克装甲(HulkBuster),在《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中是以维罗尼卡(Veronica)做称呼,而不是反浩克装甲。但是维罗尼卡其实是指卫星本体,是班纳跟托尼一起发明的卫星装置,可以随时监控班纳,并在他变成浩克失控时给予控制。

在**中维罗尼卡首先发射牢笼来限制浩克的行动,是以马克43型为主体合体而成的。除了发射反浩克装甲外,在受损时可以给予零件替换(经典台词:Give me a hand)

身上总共有八个反应炉来维持动力,也是目前最大的盔甲(高335公分)。另外,在《复仇者联盟3》当中出现的反浩克装甲是马克44型的升级版——反浩克装甲二代,与初代相比没有发现太多区别,不过防御力看出来是显著提升了。

14、马克50型

这套钢铁侠战甲目前最强大的钢铁侠战甲,出现在《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当中,内置智能系统“星期五(FRIDAY)”。这套战甲的防御力以及攻击力都非常惊人,在与灭霸的对战当中硬抗了多次灭霸的攻击,并且成功的使灭霸受伤(不管怎么说都是受伤了)。

背部搭载可延伸为翅膀的飞行稳定器,以及内藏于护手的变化型武器,双腿可以合并成为大功率推射器,可于太空中活动。

穿戴方式则类似与黑豹的战袍于胸口中间的弧形方舟反应炉为基础,延伸骨架,而外壳则像碎片般组合成一体化的装甲,除此之外还拥有纳米激光束可以修复创伤。

扩展资料:

钢铁侠战衣是钢铁侠(托尼·史塔克)的战斗装甲。钢铁侠拥有赋予他超人力量,超人耐力,飞行能力与多种武器的动力装甲。

此盔甲是由托尼·史塔克设计并大多数时间都是由他穿戴的。史塔克是位美国亿万富翁与军火制造商,以他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其聪明才智及天才发明家闻名。

参考资料:

——钢铁战衣

盔甲肩膀上护肩叫披膊。铠甲方面,唐代的铠甲已经有了明确的部位区分,从上到下可分成护颈、披膊、明光铠(胸甲)、腹甲、护臂、束带、铁甲裙、径甲。明代出现了一种齐腰甲,样式就是一个札甲坎肩,可以内穿,于锁子甲连用时亦可外穿。

第一步:先画出头部轮肺轿购廓,火柴人一般都以圆圈代替头。

第二步:接下来是身子和颈部,颈部可以用一短线代替,因为本身颈部所占身体比例就很小。面身子就不一样了,就身体中最大的一部分,因此,宽度就大于其他部分。

第三步:腿部最需要了解的就是关节的弯曲方向了。手臂也一样哦,还有就是手掌部分可以进行简化。只需要一条简单的线条就可以表示四肢,不需要过多的描绘,很适合初学者。

第四步:脚上的鞋子也可以简略画一下。这样火柴人的身体就画好了。可以将各部分涂一下,注意粗细的比例。

第五步:在火柴人的上半身和头部加一些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拼合成火柴人的铠甲。这些线条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注意线条之间的协调性。

吞肩,吞海。

盔甲上两肩的叫吞肩兽,膝盖上的叫吞海兽。兽口含银环,所以叫兽面吞头。兽面吞头连环铠此战甲为吕布战甲,盔甲双肩画有2兽,名为吞肩兽,膝盖上面的叫吞海兽,兽口含银环故而叫兽面吞头连环铠。

铠甲指的是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甲又名铠,《释名·释兵》中说:“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国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8383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