胄怎么念

胄怎么念,第1张

“胄”的拼音是:zhòu 。

“胄”有两个意思:

1、用作名词,意思是:头盔

出处:春秋·左丘明《肴之战》:“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

释义: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

2、用作名词,意思是:后代。

出处: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释义:况且刘豫州(豫州是地名,刘豫州指的是刘备,汉末有用姓氏+地名的说法)是皇室的出身,英才非常的出众。

扩展资料

“胄”字的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胄,胤也。从肉,由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胄,后代子孙。字形采用“肉”作边旁,采用“由”作声旁。

“胄”字的组词:

1、胄裔 [ zhòu yì ]

释义:子孙后代。

2、胄子 [ zhòu zǐ ]

释义: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长子;亦指国子学生员。

3、胄科 [ zhòu kē ]

释义:谓军旅之事。

4、发胄 [ fā zhòu ]

释义:出发追逐。

5、甲胄 [ jiǎ zhòu ]

释义:也叫介胄。即铠甲和头盔。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军队装备皮甲的历史悠久而长远,从先秦时期直到清代,经久不衰。只是它在军队常备的个人防护装具中的地位,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所不同。在青铜时代以青铜兵器为主要格斗兵器的作战军队中,皮甲胄是主要的个人防护装具。进入铁器时代以后,钢铁兵器取代青铜成为军中主要格斗兵器,铁铠也取代了皮甲成为主要的个人防护装具,但是与青铜兵器不同,皮甲并没有完全退出战争舞台,而是配合铁铠继续使用,仍旧是军中装备的重要个人防护装具。

先秦时期使用的皮甲,目前在田野考古发掘中获得的时代最早的标本,是从河南安阳殷墟1004墓中出土的整体皮甲残迹。皮甲仅存残迹,是皮革腐烂后遗留在土上的纹理,有黑、红、白、黄四色的图案花纹(图1)。发现的两处残迹,最大径都在40厘米左右,看来是一种整片的皮甲。

此后到两周时期,以车战为主的军队装备的个人防护装具仍主要是髹漆皮甲胄。所以直到《考工记》成书时,记述甲胄制作技术的“函人为甲”中,叙述的就是皮甲。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已在湖南等地的东周墓中不断发现皮甲实物,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还发现过保存颇完好的卷放的皮甲,但是一直缺乏复原研究。直到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发掘中获得了数量较多且保存情况较好的髹漆皮甲胄标本,并进行了仔细的揭取复原研究以后,才使先秦的皮甲胄的面貌呈现在今人面前。这些皮甲胄的皮胎,为未加工成革的生皮。皮胎外髹黑漆或深褐色漆,一般要髹二至三层,有的甲片先髹红漆上面再髹黑漆。用宽06~08厘米的丝带编联成甲,丝带用朱砂染成朱红色,正是古代文献中所记的“组甲”。至少清理出13件随葬于曾侯乙墓中的皮甲,并多带有皮胄。此外,还清理出马胄和马甲,有的马胄和马甲上不仅髹漆,还绘有精美的装饰图案。由已复原的皮甲胄来观察,当时的制作工艺相当规范,据保存比较完整的3件,可知皮甲都是由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构成,并都配有1件由甲片编缀的皮胄,合成1套完整的皮甲胄。甲身由胸甲、背甲、肩片、肋片及甲领组成,胸、背、肩、肋的甲片系固定编缀,随着所在部位不同而形状各异,编好后全形类似“背心”状,再在肩片上缘编联向上斜张的大型甲领。甲裙一般由4排甲片编成,每排横联14片,甲片上窄下宽略呈梯形,作固定编缀,由左向右依次叠压,形成口窄底阔的圆圈形状。各排甲片的大小稍有不同,下排的甲片比它上一排的尺寸略大,其圈口上缘正好套住上排圈口的下缘,然后通过甲片居中的一组穿孔作活动编缀,因此下圈甲裙可以向上推叠至上圈甲裙的外侧,使披甲的战士弯身时,得以俯仰自如。甲袖由较小的半弧形甲片编成,多用上下13排甲片联成整只甲袖,每排甲片横向作固定编缀,大致构成下面不封口的圆环状,除最下面相当袖口处的一排外,其余各排所用甲片数量相同,有的皮甲用4片,也有的用7片,最上面肩部的一排甲片尺寸最大,向下各排依次减小,然后把各排之间作活动编缀,形成上大下小可以伸缩的袖筒。再将左、右两只甲袖与甲身左、右的肩片联缀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皮甲。皮胄亦由各式甲片编缀而成,顶部居中是纵向凸起的脊棱,两侧各联一半球状的顶片,构成圆顶。前额缀一倒“凹”字形的甲片护额,自颜面两侧向后悬垂两排胄片,用来遮护双耳和脖颈。在清理时曾据3号甲胄对所用甲片进行过分类,把它们划分为A~W共23型,其中A~L型共12型25式183片组合成皮甲,M~W型共11型14式18片组合成皮胄(图2)。复原以后,这件皮甲从领缘至裙底高约84厘米、肩宽48厘米、胸围119厘米、袖长40厘米、裙底围156厘米,它可以有效地防护战士躯体自颈至膝的各部位,长而厚重的甲裙,不利于长程步行战斗,而适用于站立在战车上作战(图3)。在发掘曾侯乙墓以后,继续在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的东周墓中发现过髹漆皮甲胄,其中以在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和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髹漆皮甲胄保存较为完好,可以进行复原研究。经过复原以后,可以看出天星观1号墓和包山2号墓随葬的髹漆皮甲胄,从形貌到制作工艺都大致与曾侯乙墓皮甲胄相同,只是天星观1号墓的皮甲没有甲袖,也没附皮胄,而且在皮甲片内附有木胎,这是只有这里出现的特殊作法。包山2号墓出土的皮甲则除一些细部外全与曾侯乙墓皮甲相同,具有甲身、甲裙和甲袖,并有大型甲领,也附有由皮甲片编缀而成的皮胄,复原后皮甲长约96厘米、胸围126厘米、袖长568厘米,编组甲胄亦用丝带。其余各处出土的皮甲,均已散乱无法复原,但从残存甲片的形制观察,也都与曾侯乙墓皮甲甲片相同。由此可以看出东周时期南方系统皮甲胄有着大致相同的形制和工艺规范,曾侯乙墓皮甲胄可视为代表。还应看到在曾侯乙墓3号皮甲胄所用23形共39式甲片中,除了裙片和袖片的横排甲片基本相同外,其余部位的甲片外形和大小多有差别。原来制作时,需要用多种金属模具来加工,据统计至少甲身片需19副模具、甲裙片需4副模具、甲袖片需5副模具、胄片需18副模具,总计需46副之多,工艺相当复杂。这一方面表明当时已拥有技术熟练的专门工匠,甲胄制造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各部位的甲片形状、尺寸不同,因此不能互相代替。因此不但使甲胄制作费工费时,而且战斗中有部分损坏,极难及时修配。甲胄所用甲片的形制,如此缺乏标准化和统一化,又表明当时甲胄制作工艺处于发展期,距成熟期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军队组织相关联,由于全中国当时分割成各自独立的诸侯国,自然影响了甲胄工艺的发展和技术交流。同时使用髹漆皮甲胄的是战车上的车士,他们的身分都在士以上,随葬有髹漆皮甲胄的墓中所葬死者多为贵族高官,曾侯乙更是小国的最高统治者。同时还有以金属饰片装饰皮甲片的实例被发现,例如湖北当阳曹家岗5号墓出土多达193件贴饰于皮甲片上的金属饰片,其中有以金箔或银箔制作,也有以锡、铅、铜、硅、铋金属及非金属成分的合成物所制作,可辨识出68种不同形式及花纹,纹饰以蟠龙为主体,还有三角纹、兽形纹等,饰在皮甲片上显得极为华美。这些都表明制工精美的髹漆皮甲胄,是为高级贵族准备的防护装具,因此制作时不怕费工费时,所以当时人们并不认识甲片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等利于大规模生产的手段的重要性,自然难以被提到日程上来。

欧洲中世纪拜占庭样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又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并以丝绸为贵为尚。

14—16世纪,在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下,人们开始反对封建神学,反对教会的禁欲,提倡个性、人性解放,这些思想、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对服装产生了重大影响。

服装开始改变了用符合人体的自然形态来表现服装的做法。越来越无视人体,走向极端的追求服装个性造型美道路。

从中世纪对女性美避而不谈的宗教禁欲阴影走出来的女人们为了突出自己的曲线美,开始让坚硬的紧身胸衣和庞大裙撑组合来完成自身的曲线美。

巴洛克,中世纪欧洲广泛流行的一种艺术样式,特点是宏大、绚丽、夸张、激情、宗教感。这一时期服装充满生气和律动,强调装饰性。

男装不再像之前那么短,并且前襟有很多排扣。繁多装饰性的排扣密密麻麻的从上打到下,装饰也颇为华丽,外套的扣子只扣上面几个,剩下的都为装饰用。

扩展资料:

贵族,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只是,其中以调侃与误读居多。在欧洲,贵族群体虽已逐渐没落,但贵族文化却沉淀下来,尤其是贵族服装对艺术圈的影响,至今仍在。

从西欧4世纪末开始,日耳曼民族大迁移,低文化的日耳曼民族终于灭掉高文化的西罗马帝国,成为西欧中世纪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为形成近代欧洲文明打下了基础。

古代日耳曼民族生活环境地处山洪排水道口处,由于环境恶劣,造就了这个民族深思熟虑的头脑,他们不得为了生存而拼命干活。

可能是由于为了自身行动方便,他们慢慢脱离了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 文化,顺应自然环境,形成了他们那种自然发生的四肢分离的体型服饰。而这种服饰就是现代西欧服装的基础。

参考资料:

-欧洲服装

马克一型

这是托尼被军阀抓住的时候 利用破铜烂铁在山洞里制造的逃生装甲 功能不全面 而且动力系统只能维持大概50分钟 主要武器就是左手的喷火器

和右手的一发响尾蛇导弹

缺点是 很多关键的运作带 都外露 因此 受到枪击之后 可能会造成行动受阻 比如传送带断了 腿不能动。。。。

马克二型

托尼穿着1型装甲 从军阀手里逃脱之后

回家研制的第一款成型的钢铁侠盔甲

改良了动力系统 和飞行稳定系统

同时加固了外层钢甲

缺点是材料不是很成熟 不能飞太高 超出大气层之后 会结冰 然后失去动力系统

马克三型

托尼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钢铁侠盔甲

改良了所使用的材料 外层采用军事卫星所用的金钛合金

稳定了钢甲的结构 并且重量减轻了

还不会结冰

而且强化了一些武器 比如响尾蛇飞弹 以及肩膀上的霰弹枪

配色的想法 是来自于托尼的一辆汽车 金红相间

马克四型

基于Mark 3的基础上

由于托尼新开发了二代胸片 因此重造了钢铁侠盔甲

功能上与3并没有太大区别

只是二代方舟反应炉的能量比一代胸片要强劲

因此 续航能力上要比第三代盔甲强一些

Mark 5

这是托尼特别制作的便携式钢铁侠盔甲 平时拿在身边只是一个箱子

托尼激活箱子之后 可以覆盖全身变成钢铁侠盔甲

这个盔甲的缺点就是 只有一层护甲 很薄

但是带在身边很方便 可以便装出行 必要时刻激活箱子变身钢铁侠

(好丑……)

Mark 6

马克6型钢铁侠装甲 可谓是技术上的革新

托尼研制出了新的方舟反应炉

能量更加充足 而且不会有副作用

托尼重新组装了钢铁侠装甲 增加了手腕上的红外线武器

类似激光刀 可以砍断很多铁质的敌人。。但是这个武器能量消耗很大

Mark 7

这套装甲 是**《复仇者联盟》里面登场的新装甲

配色稍有不同 主要特点是 组装的部分

托尼可以利用红外感应手环

随时随地让钢甲覆盖自己的身体

同时肩部的霰弹武器 改成了散发式的小型导弹

威力不俗

背部的推射器也经过了改装 可以飞出大气层

Mark 8

出现在《钢铁侠3》中的最新款盔甲,尚缺测评。

嘿嘿,这些够了吧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朝服的颜色以**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皇帝朝袍

龙袍

清代皇帝龙袍

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凤袍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清代皇后凤袍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官服

氅衣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来。清代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汉八旗(汉八旗),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

清代八旗兵甲胄

这个东西在日语里叫“袖”

左边的那张是大铠的袖,而右边的是当世具足的袖。这二者是存在差别的。

大铠主要是平安时代左右使用的盔甲,当时日本打仗主要是以弓箭为主,所以这样的袖是为了防弓箭。

而当世具足是安土桃山时代以后使用的盔甲,这个时代日本从葡萄牙人手里弄到了铁炮(火器),并且铁炮迅速成为了主流,这时候的盔甲主要是为了防铁炮。

防御力的话二者其实都差不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8107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