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画周瑜

怎么画周瑜,第1张

周瑜简笔画如下:

1、首先画出周瑜头上的头盔,头盔非常的帅气,注意画出花纹装饰,在头顶画上几根翎子,往两边弯曲,注意画出翎子的线条。

2、接着画出周瑜的面部五官,眼睛圆圆的,还有两撇胡子,画出他的盔甲,肩部两边很宽,衣服的纹理比较复杂,要细细画哦!

3、人物画出来了,我们就可以开始涂色啦,先给面部涂肤色,眼睛和胡子涂黑色,头盔和盔甲的边缘涂深棕色,衣服和头盔的部分涂浅**。

4、给人物的头发涂黑色,肩部盔甲涂橘红色,剑涂棕色,头顶的翎子涂灰色和玫红色,简单的周瑜简笔画就完成啦!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实奇才也”,他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是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地打击。简言之,甲胄可以使部队增强“防守反击”的战斗效能。甲胄可以使部队增强“防守反击”的战斗效能。甲胄的出现是和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战争日益频繁、进攻性武器逐渐锐利等因素紧密相关的。由此甲胄一直沿用了数千年,其间甲胄的形制不断得到改进,制作甲胄的材料亦多种多样,其防护功青年报报道上海江峰复原的甲胄实物能逐步完善。

东周至秦汉之际,由于战争频繁酷烈且规模增大,穿着甲胄的重装部队在各国部队中的比例日益增多。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均拥有数量庞大的重装部队——“甲士”。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渐强,在对“山东六国”的长期兼并战争中,甲士在数量上已经不亚于其他诸侯国,所谓“带甲百万”即此;且由于秦军作战勇猛令其他国家的军队望而生畏,故而被称为“虎狼之师”。在这支“虎狼之师”中有一些甲士作战时常常只穿甲衣而上不着胄,文献上称为“科头军”,他们以此显示与敌决一死战的决心,往往给敌军士气以极大地打击,称为“虎狼之师”中的“敢死队”。由于“科头军”称谓之故,后世常以为秦军普遍不配备胄或只有甲衣而无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将士均为不戴胄的“科头”形象,它生动地再现了两千二百年前那支威武雄壮的“科头军”的风采,但似乎也佐证了秦军无胄的观点。其实不然,早在秦穆公时秦军作战就戴胄,对此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崤之战中:秦军远袭东方的郑国,途经周天子国都时头上都戴着胄。既然秦军有胄,那么秦胄是何种形制及质料的呢?这一长期困扰学界的谜团随着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大量石甲胄的惊人发现而得以冰释。

秦始皇陵的发现

1998年秦始皇陵发现一座面积约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据发掘报告称,在试掘的一百多平方米面积内,出土了一百多副石甲胄,其中胄约有四十多项。已经修复的胄(编号为“K9801T4G4胄1”,简称“胄1”。),可称为“秦帝国第一胄”,由74个石质甲片以铜条编缀而成,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第一顶秦胄,它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秦胄的形制。然而,正如发掘报告所言,这批石甲胄只是模仿实用甲胄而制作的明器,而当时的实用甲胄不会以石材为原料。文献中甲胄多为皮革和铁质,三国时西南夷人多以藤条制作甲胄,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有皮甲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均发现铁甲遗存,而以石片编缀的甲胄由于延展性差、极易破碎、战时及时修复困难等缺陷而难以用于实战。观察这些石甲胄并参照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模塑甲衣,可以看出,秦代实用的甲胄可以分为皮质和铁质,而以石甲胄随葬可能是出于当时的丧葬制度或石甲胄不易腐朽等原因,几乎不存在用于实战的可能。另外,K9801出土的马甲在形制上比曾侯乙墓发现的马甲更加进步,增加了“当胸”部分,为研究马甲形制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如果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秦军甲衣的形制并佐证了不同身份级别的将士有不同甲衣的配备,那么石甲胄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甲胄形制,并解决了秦胄存在与否及其形制问题,为研究秦代防护兵器提供了宝贵资料。K9801石甲胄陪葬坑规模之大、甲胄之多、距封土之近,充分说明了秦人在长期兼并六国战争中对甲胄的高度重视,暗示了战国至秦汉之际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

甲胄的制作

战国时期,甲胄主要以皮革制作,但也出现了铁甲胄,到西汉中期,铁甲胄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甲胄资料分析,秦代的铁质甲胄已经占据相当的比例,但仍以皮质为主,正好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甲胄质地由皮革到铁质的改变,主要缘于战国至汉代进攻性武器由青铜转变为更锋利的铁兵器,迫使作为防护兵器的甲胄随之逐步由皮质转变为铁质。反过来,甲胄质地的转变也恰恰印证了这个时期进攻性兵器由较钝的青铜兵器向锋利的铁兵器的转型历程。

由于甲胄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各国便很重视甲胄的制作,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官修的《考工记·函人》详细记述了制作皮甲的复杂程序、工艺以及甲胄的形制、尺寸、结构和各部位的比例,充分反映了齐国以至其他诸侯国对甲胄的高度重视。而在秦国,由于连年进行兼并战争,到秦昭王以及秦王政(即秦始皇帝)时更是将甲胄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地提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20世纪70年代在湖北云梦的一座秦墓中,发现了大量成书于战国晚期(秦昭王时期)至秦始皇时代的记载秦国法律令及文书的竹简,既有名的“云梦秦简”,该简册的律令部分主要记载了对当时违反国家法令人员的处罚标准,其中最常见的处罚种类称为“赀”,即违反法令者以缴纳规定数量的钱财或实物来抵赎自己的罪。而赀刑中最常见的则为“赀一甲”、“赀一盾”等处罚方式。从字面意思看,似乎是违法者直接以缴纳甲胄或盾盾牌等实物来抵罪,但是通过分析秦国的历史背景、甲胄的制作工艺和质量要求以及考古资料发现的甲胄实物,便可得知并非如此。首先,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奖励公战,严禁私斗,施行保甲制度,严禁民间私造兵器,而甲胄盾牌等兵器自然也在禁造之列,个人也就不可能私造甲胄以上交;其次,从《考工记》的记述可知,甲胄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非手艺娴熟者所能为之,即使勉强为之,亦难免质量上有良莠不齐之嫌;另外,所发现的秦代甲胄资料显示,同一类型的甲胄之间,其形制、尺寸、结构以及甲片的数量等基本相同,甚至其相同部位的甲片亦几无差异,说明秦代甲胄的尺寸、形制等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大背景下已趋于统一,同时说明甲胄制作应当是官府统一组织、大规模、以类似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甲胄便于组装编缀以及修复时甲衣之间甲片的“兼容”和替换,这样的甲胄绝非“各自为政”的私造方式所能制成的。综而观之,秦代“赀”刑所要缴纳的不大可能是甲胄等实物,而更可能是由违反律令者向官府缴纳与甲胄、盾牌等实物价值相当的货币或财物。

这种交纳货币或财物以代替甲胄、盾牌的解读自然会令人产生一种疑惑,即既然是交纳钱财而非甲胄等实物,那么秦简中又为何直书甲胄而不直接书为钱财数量这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在先秦时期以至西汉,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尽管货币业已出现,但是以货币代表价值的观念在社会中尚未普及,人们更多的是以等价交换物的价值作为中介来衡量其他交换物的价值,习惯于带有原始色彩的物物交换方式。由于战争频繁,甲胄盾牌必然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不会下跌,政府以甲胄作为等价交换物可以确保向被处“赀”刑者征收更多的钱财或其他实物,如此便可以达到政府在“赀”刑罚金方面的“保值”甚至“增值”,其本质是为了增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在客观上,以罚钱物代替对违法者肢体残害或服劳役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对社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种处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秦军的武器配备和军费供应。

秦代甲胄的发展

秦代甲胄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决非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使甲胄在制作工艺和质量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从甲胄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经过原始社会末期以至秦代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皮甲胄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完善,与汉代皮甲胄逐步减少的状况相比,秦代可以称为皮甲胄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铁甲胄这种新种类的甲胄也有所发展。所以,秦代是两种质地的甲胄并存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甲胄组件

西方甲胄组成部分

armor--甲胄

胄/头盔(helmet):盔顶羽毛[装饰用](plume/comb)

胄体[护盖头部用](skull)

面甲[活动性护面](visor)

窥孔(ocularium sight)

半面甲[护颚](beaver/chin piece)

甲:肩甲[护盖手臂上部](pauldron)

颈甲[护喉](gorget) [护颈](standard/neck guard)

档茅甲[右臂腋下处](rondel/lance guard)

上臂甲[戴在手臂,可脱卸](rerebrace)

甲布[戴在链甲的铺布](mail gusset)

护肘(couter/elbow cup)

护腰(loin guard/tace)

腿甲[保护腿的上部](tasset)

股囊[保护股间](codpiece)

护腿(cuish)

膝罩(poleyn/knee cap)

护踁(greave/jamb)

铁鞋[用链或薄金属制成](solleret)

甲背面:甲背(backplate)

护腰

臂甲(vambrace)

链甲[腰间连接处](chain mail)

铁手套(gauntlet)

护膝(fan plates)

胸甲[护胸](breastplate)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一枪绝对可以刺穿。

盔甲演变

商代盔甲

商代武士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战国盔甲

战国时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将军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铜做的,士兵的头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铁甲和金属盔甲,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金属盔甲。秦国“士兵”的盔甲是用铁做的,赵国是用铜或铁和金属做的,魏国楚国西周齐国都用金属盔甲,然而韩国和燕国是用牛皮和藤条做的,只有少部分用金属所做。

秦代将军盔甲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秦代兵士盔甲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西汉盔甲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

魏晋盔甲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护心镜)。

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更为华丽。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唐代盔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袭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直则天武周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五代盔甲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12世纪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宋代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传说,宋太祖穿的镀金甲有60公斤重。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左右,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此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辽代盔甲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复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像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西夏盔甲

西夏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

金代盔甲

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元代盔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盔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复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复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明代铁甲

明代铁甲主要由9个部分组成,从上至下依次是:兜鏊、护耳、护颈、肩甲、身甲、胸部加强甲、前甲、臂甲和腿甲。

“兜鏊”,就是人们常说的头盔。躯干范围的“防护体系”由身甲、胸部加强甲和前甲构成:身甲的复盖面积最大,披挂后可防护胸腹、两肋和背部,领口部分则设计成潮味十足的“V形领”,以方便头颈部位活动;两片加强甲位于身甲领口两侧,用来保护胸部至颈部的薄弱环节;前甲的位置在身甲正下方,形状呈倒梯形,起到护裆的作用。肩甲、臂甲和腿甲均为长方形,这些甲片根据肩、臂、腿的形状进行了相应的弯曲,有一定弧度,以便穿戴时与身体服帖。

日本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到今天为止,各处神社、博物馆,甚至于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丰富的古代各个时期的铠甲和武器,其数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谓世界之最。有人说,这是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但我却认为陈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一书中,对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结论,才是形成这一独特现象的主要原因。陈先生认为,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国家,因为日本的知识很多来自外国(主要是中国),这些知识和其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形成所谓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当初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到中国,获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识,因为来之不易,从而逐渐转化为日本人对各种敝帚的极度自珍。不仅仅体现在武具上面,中国古代相当多亡轶的书籍,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证。此外,陈先生还认为,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血源的民族。从这一判断可以导出,因为铠甲和武器往往作为武士家族的传家之宝,成为高贵血源的象征,所以会被广泛地收藏并保护起来。  

日本铠甲形制

日本铠甲形制是非常独特的,而日本人对其传统铠甲各分解部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和细致——不过,必须要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其特点。

日本现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成型铠甲,诞生于三世纪后半开始的古坟时代。这一时代,正好是“骑马民族征服”的时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陆各骑马民族没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属的小片连缀而成,偶尔也使用来料较丰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挂甲(见右图)。所谓挂甲,是指用绳索穿连并且层叠甲片,下一片总要覆盖上一片的底端,从而形成下层宽于上层的缀甲样式。中国古代的挂甲也很多,据专家考证并且复原的商周时代的车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挂甲。但是中国的挂甲逐渐减少,终于被棉袄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挂甲(广义上的)却一直占据着铠式的主导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挂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 挂甲的主体,也即防护身体的部分,是呈环状覆盖,然后在胸前系带固定的。腰部连缀较松,便于活动。此外,用悬绪和受绪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体看起来,有点象是背心(笑)。

大概是向中国学习吧,八世纪前半开始的奈良朝,出现了两当(裲裆)式的挂甲,肩上的绪不分悬、受,而是合为一体,套头穿着,开叉和引合的绪在两边肋部。

奈良朝的武官标准朝服是:头戴幞头,身着两当式挂甲,条带束腰,草摺分成数块,脚着乌皮靴。到了近世,这种原始形制的挂甲已经从战场上消失了,只作为仪式、雅乐某些参与成员的服装而存在。

从古坟到奈良时代,棉袄甲也同样存在着。所谓棉袄甲,是指甲片直接缝合在衬里上,相互间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叠。中国历史上,棉袄甲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到了火器出现以后尤其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缀铁钉的甲式,就是棉袄甲的最终形态。左图是挂甲和棉袄甲时代常见的两种盔式。

最后,还有一种短甲(见右上),是将皮革连缀成整体,保护住胴体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腊、罗马的甲式比较相似。这种甲式,在东亚是比较少见的,仅知道中国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湾高山族人使用过这种甲式。 大铠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它大约诞生于平安中期,到镰仓末和室町初达到大成。室町幕府后期,因为战争的频繁化和平民化,火药武器的引进等种种原因,大铠的地位逐渐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右边这幅图并不是真正的大铠,而是当代作为艺术品制作的十比一的大铠模型。这件“绯色威之铠”,究其形制,是属于江户以后的装饰性甲胄,和真正大铠繁盛时代、实用化时代的形制有很大的不同。不过也好,正好用它来对比,更方便说明真正大铠的样子。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铠诞生以后,习惯称之为兜或钵。日本的兜独具特色,是用长条状的竹、皮、铁等扎成,再环向固定,并上漆,通过这样的步骤做成的。到了平安时代,出现了最日本化的“冲角付胄”(见中下图)。而大铠,乃至于后来具胴、具足时代,各种形形色色的头盔样式,都是从这种“冲角付胄”变化而来的。

请对照左下图这具筋兜,这是当世具足的兜,但是除了天辺封死,和吹返缩小外,和大铠的兜没有太大区别。大铠诞生之初,在“冲角付胄”的基础上,其所镶之铁钉变大,产生了“严星之胄”,也就是后来星兜的雏形。而鋂(应写作左革右每,中文和现代日文都无此字,故暂时用鋂字来代替)的覆颊部分翻转,变为吹返,眉庇变大——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

兜非完全的半圆形,脑后微凸,顶上有口,称为“天辺”——古人在戴盔前是要先戴上乌帽子的,乌帽子上部扭折后,从天辺伸出,如一个上尖下圆的桃子状(看的时候,千万别以为那是黑色的缨子)。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条下端呈花瓣状的条形加固带,称为“篠垂”。“眉庇”上饰以华彩,并装有可拆卸式的前立。

也许因为盔顶要开口塞乌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象其它各国的头盔一样,把装饰品放置在头顶,就只好独辟蹊径,插置于头盔的各个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称为“前立”,在左右的称为“胁立”,在后的称为“后立”。就算后来天辺没有了,也只有一小部分头盔在顶上加装饰,称为“顶立”。

最常见的装饰

大铠时代,最常见的装饰是前立,最常见的前立是“锹形”。锹形种类样式很多,初期则多作狭长形,装在雕镂精美的“锹形座”上面。后来锹形座干脆做成兽头状,称为“狮啮”。兜上的吹返非常大,并饰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状物,这种装饰在整套大铠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称为“居文金物”。鋂分多层(一般为五层,称为五枚缀),最上连接兜的,叫“钵付之板”,下面分别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为“菱缝之板”。武士们割据相争的时代,是没有统一铠甲制服的,所以为了区别阵营,笠印和笠标就先后出现。大铠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脑后结以笠印,因此即使没有笠印,笠印付环和其上的“绪”(绳带)结成总角,还是都要保留的。

主要质地

大铠的主要质地是竹、革,间亦用到金属。胴甲分连缀的胸板、主体的冲胴,以及后背的逆板等数部分,连缀成一个整体。除去用绪通过胸板在肩上打结外,还围拢身体,在一侧(一般是左侧)用“胁楯”来固定。胁楯包括两部分,上面的壶板,和下面的草摺——这草摺,和联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样的,结束以后,可以很完美地成为一个整体,另外它还单独有一个名字,叫作“马手”。

和此后的具足等铠式不同,胸前所垂挂的两条甲片——“栴檀板”与“鸠尾板”是大铠最明显的标志。而如此明显地左右不对称,在各国的古代盔甲样式中都比较罕见,也正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吧。“栴檀板”防护右胸,较宽且长,一般明显地体现出连缀的甲片;“鸠尾板”防护左胸,较短且狭,一般蒙以布帛,除镶边外呈色调素洁的一个整体。两片甲板都只有顶端与胴甲主体相连,随着人的活动,会左右变换位置。据说现代人做过实验,当武士伸长左臂,侧身拉弓放箭的时候,鸠尾板正好遮盖住心口;而当在马上用右手挥舞太刀的时候,栴檀板也可以防护最大的破绽——右胸或右肋。因此,这两片甲板的出现,不仅仅因为装饰和美观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

肩部连系前后胴甲的除了“绪”以外,还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马手袖”)顶部的“袖之冠板”,以绪相连。胴甲下面连缀草摺,分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后部的引敷三个部分。

通过左图,大家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兜的分解,和甲的连缀形制。

请回过头来,再看上面的那幅图。首先,大铠除去存在的最后阶段,一般没有很华丽的前立,既然已经有了锹形,再加金色龙形前立,多少有点不伦不类。其次,喉伦(护颈)和胫当(护大腿),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铠上是没有的。大铠以外的防护,只有笼手(防护小臂)、手甲(防护手背)、臑当(防护小腿)而已。穿大铠的武士,一般着马上沓,是以麻或草编织的鞋子,鞋面覆以毛皮。

大铠从产生到在实战中消亡,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他的形制也是在逐渐变化的,我们将在下讲中详细介绍其演变。但是,突然想到,央视的电视剧集《三国演义》中,竟然给曹操和周瑜的头盔上加了锹形,给他们套上阵羽织,或者胸前也垂两块板,真是怪异莫名。设计者也许认为这样好看吧,但这些部件都是日本盔甲所专有的,照搬过来实在不妥啊! 胴丸出现于平安中期,来源于挂甲,初始时,是下级武士着用的铠甲式样。初始胴丸是没有袖甲和胸前那两块“栴檀板”、“鸠尾板”的变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纽、主体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缝板所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铠要简单很多。

以前,经常会把胴丸和腹卷尤其是上腹卷搞混,其实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胴丸在左侧束扎,而腹卷是在背后结纽的。胴丸的甲片数量是有规定的,一般为前立举二段、后立举三段、长侧四段、草摺八间四段。

在平安时代的绘画中可以看到穿着胴丸的武士的形象:头戴无前立的星兜或者乌帽子,身着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笼手,光腿无裤套胫巾,赤足。所有这种形象的,都是骑马武士的郎从,也就是后来的足轻阶级。

出现的历史

胴丸刚出现的时候,为竹、皮质地的轻武装,裸足的下级武士专用,多为粗制滥造的产品。到了镰仓时代,部分上级武士也为了追求轻便而使用胴丸,当然,他们的装备是和普通卒子不同的:锹形前立星兜,精致的胴丸,有袖甲,皮笼手,着臑当和皮沓——最重要的是,他们骑马。

南北朝时代,胴丸终于上升为重武装,并且在上级武士中逐渐流行开来。因为新时代的战斗模式,已经从旧的以骑射为主体,变成在复杂的地形中大规模集团接近战为主体。因此,胴丸变成了骑乘和步战两用的重要甲式。

佩楯(最早是在裤子大腿处缝以皮片)出现了,太刀和剃刀被普遍使用。用来胸前结绪的非常艺术化的杏叶也出现了(见左下图)。藏于春日大社中的,据传是楠木正成使用过的黑韦縅胴丸,是日本的国宝。

最早出现

腹当最早出现于镰仓后期,作为用料俭省的下卒轻武装,被广泛运用。一直到室町中期,腹卷依然保持它最初的形态(它的改进型独立分类变成了腹卷),无袖,背后没有防护。足轻、射手广泛使用,而上级武士只作为临时轻武装(比如防身、临时巷道混战),才偶尔使用。到了室町后期,大批锁腹当出现。所谓锁腹当,就是用大片的皮革连缀成甲,工艺更加简化(参见左图)。

江户以后的很多当世具足,都受腹当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西洋铠甲传入以后,后开口的式样日益增多(当然,当世具足背后也是有防护的)。比如桶侧胴、佛胴、雪雪下胴、南蛮胴等。马铠札、鱼鳞札等甲片连缀法,也直接来自于锁札法。 发明

到了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先有锁子甲的发明,后来更推进到防护更全面的板甲。盔甲受重视的程度尤其在欧洲和日本等地。 锁子甲在欧洲使用了约1000年,从十四世纪开始,发明了用熟铁浇铸的板甲,因为在甲胄关节处理的工艺不良,关节部分为锁子甲代替,为板金甲与锁子甲的混装。到了15世纪与16世纪,甲胄关节处理工艺的改善,锻打工艺的更精进,使软钢制全板甲出现成为可能。板金甲防护力比锁子甲更优秀,且锁子甲就跟穿一件厚外套一样,其关节活动受到锁子甲的影响,但板金甲的关节部分是可活动的,所以使用者行动比穿锁子甲更为灵活。板金甲的胸甲厚约2mm,由软钢锻打,其防护力可抵御称雄欧洲300年的英国长弓,在1415年Agincourt战役与1513年Flodden 战役,都可以看到长弓对板金甲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除了火枪或Arbalest(单兵用重十字缴盘弩,拉力约100公斤,每分钟1箭,其代表为德国黑森弩兵)其他弓箭已经很难达到破甲的要求,经过了辩论,英国于1595年颁布了“终止长弓法令”,火器与长弓之争,告一个段落。 对于骑士来说,盔甲是一项非常昂贵的负担,除了自己本身需要装备,其侍从也须全副武装。一个地位重要的领主必须为众多的骑士提供盔甲。在中古时代,制造盔甲是一项重要的商业,而使用盔甲的庞大市场也一直在增长。赢得胜仗的普通士兵,可以借着剥光死去的骑士尸体取得大量的盔甲并出售谋利。

  西罗马灭亡后,欧洲开始学着接受文明生活,但蛮族人却始终无法提高,不论是诺曼人还是加洛林骑兵,锁子甲一直是其主要装备,这些锁甲和罗马时代相比,完全没有进步,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甲的进化要有技术突破不是容易的事,有人说,蛮族人不懂造更复杂的甲,但从出土文物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诺曼人甚至使用过全身鳞甲。

  同罗马和西欧一样,拜占庭的盔甲也是锁子甲为主,其着名的重骑兵kataphractos的标准配备就是锁子甲,但是一种叫的盔甲lamellar也十分流行,不论单独还是配合锁子甲,这种盔甲在东欧和阿拉伯各族广泛使用,是那个时代的西方世界的最好铠甲,有趣的是,这种铠甲多是胸甲,无袖或者短袖,长及膝盖的非常罕见。lamellar可以说是札甲和鳞甲的结合,这种盔甲在12世纪大量流行,我曾有幸在网上问过Timothy Dawson(著名拜占庭军事研究者),他的解释是经济是决定盔甲的首要因素,lamellar在拜占庭不同历史的普及度不一样,就从侧面反映了拜占庭的经济状况,其后在他的拜占庭步兵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证,这位老兄很随和,可是他的书我还是一本正版都没买。与拜占庭临近的东欧国家,他们的盔甲一直是东方式样,通过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中国对东欧盔甲产生影响,直到10世纪以后波斯盔甲的大量引入,才改变了东欧的风格,前段时间有媒体称匈牙利人的盔甲像连环画的岳飞,说法虽不够专业,但却点出了早期东欧盔甲和中国的渊源。

  萨拉森人的盔甲是西方和东方的结合体,由于萨拉森人的成分较复杂,所以其盔甲也有多种风格,既有类似于中国步人甲的披挂甲,也有古罗马风格的锁子胸甲,还有拜占庭风格的复合盔甲(将锁子甲和布甲及札甲混合使用达到加强防护的目的,通常是用札甲式胸甲结合锁子甲,这种盔甲拜占庭也广泛使用)。在早期战争时期,阿拉伯人的盔甲水平和西欧人相比都一个样--寒酸,真正解决他们盔甲问题的时候是控制波斯和印度后,这是两个传统的盔甲制造大国,尤其是伊朗,在10世纪到15世纪,波斯人出口的盔甲,支持了土耳其,俄罗斯,帖木儿的扩张,波斯风格的盔甲也称为西欧板甲甲,中国唐式披挂甲之外的第三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甲胄。萨拉森人的盔甲风格也由早期偏重西欧风格演变成中亚风格。当然由于文化弱势,萨拉森人的盔甲很少被人关注,也由于其来源的混杂性,使他们的甲胄集世界之大成的同时变得毫无特色。

  波斯中世纪铠甲除了从古老时代留下来的鳞甲,还包括新型的链板甲和新型镜甲,链板甲是在锁子甲上加装铁片,根据铁片大小多少分为数种风格,在印度,伊朗,阿拉伯,俄罗斯都有广泛应用,直到16世纪中叶,土耳其和印度人依然把这种铠甲作为主力铠甲,蒙古西征时遭遇的花剌子模骑兵,也是使用链板甲的。镜甲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诞生于印度的铠甲,早期镜甲只有四片方形铁片,分别保护躯干的四个方向,后期镜甲造型复杂,其基本结构就是大块不同造型铁片,通过锁子来连接适应人体曲度,我们从此可以看出,完整的大块的铁片比零碎的铁片和锁子更受欢迎,大块铁片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适应人体外形,通过锁子连接在很大程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古罗马,古希腊都曾经广泛使用大块完整铜片制成的铠甲,如肌肉甲,但这种铠甲都无法适应人体的外形,穿戴既不舒服,罗马环甲是一种尝试,但同样无法完美解决问题,加上造价的原因,被锁子甲和鳞片甲淘汰掉。印度将圆形和方形的完整铁片安装于腹前和胸前,虽然防护力很高,但保护范围很窄,链板甲和后期镜甲的出现是大块甲片广泛应用于中世纪战争的标志,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对整块甲片的追求是从古到今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造价,不是性能,而是工艺--如何适应人体。

  我们还要说下披挂甲,锁子甲很轻,所以能够用肩承担重量,但其他甲叶式铠甲,比如,山文甲,札甲,鳞甲却不行,必须用身体多个部位承担重量,伊朗,拜占庭很少出现大型甲叶甲裙,而使用锁子裙代替,中国是最多最早使用甲叶式甲裙的国家,唐式披挂铠是中国最经典的铠甲,我们的关于铠甲的艺术造型多是用他们,从敦煌到当代连环画,唐式披挂铠几乎就是唯一的造型,这种铠甲在宋代达到完美,可是实际使用和艺术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知道唐式披挂铠有巨大的腹甲,甚至可以垂到膝盖处,可骑过马的人都知道,这种装置对骑兵而言毫无用处,反而是累及,我们在兵书上看到的骑兵铠甲并没有这种部件,同理,中亚,拜占庭的披挂铠也没有,明代中期的图同样没有,或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东西不是实战用或者不常用,考虑到步人甲是有这东西的,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步兵甲的设备。

  盔甲的穿戴讲究简单,唐式铠甲的穿戴非常麻烦,而且不稳固,应该不是盔甲的主要趋势,或许我们看到他们多只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的宠儿,明孝陵前的将军像是穿这种铠甲的,各地的天王像是穿这种铠甲的,清末的武侯祠雕像同样穿这种铠甲,可见这是一种艺术造型,与真正的中国实战铠甲关系有限,也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误导,我联想到拜占庭遍地都是的圣武士像,这些永远身着和古希腊甲裙的武士像从6世纪到14世纪都广泛出土,我们只能明确他们是早期拜占庭军队的造型(也许就是贝利撒留时代),但绝不是后期的武士装备,拜占庭的研究者曾经感叹,非常的不幸,在经历了战火和毁灭后的拜占庭军事文化,留下了一大堆艺术而非写实的东西。

  西欧的盔甲骑士走了一条和世界截然不同的路,当其他国家在锁子甲上使用札甲或皮甲来增强胸部头部防护能力时,西欧的骑士却选择了锁子裤和锁子袖(手套)来增强手臂和腿,同时,还最广泛的使用面甲,所以西欧骑士的防护面积在11世纪到14世纪为世界第一,这里面的一些东西值得我们研究,国内曾有人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并认为这代表西欧兵器落后,连破锁子甲都难,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西欧是世界上使用盾牌最广泛的地区,骑士可以说是人手一盾,盾牌最主要的就是保护躯干,忽略盾牌去探讨盔甲是极为幼稚可笑的,我们如果关注俄罗斯,拜占庭和土耳其十二世纪后的盔甲发展,也能发现这个规律。直到13世纪中叶,欧洲仍然以锁子甲为主,宽大的骑士袍罩在锁子甲外边以表面骑士的身份。我们知道,由于历史积淀,很多不好的习惯会被保留,骑士袍是非常影响战斗的,欧洲人非常清楚,但他们不换,就是强烈的传统意识作怪,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此时的拜占庭已经丧失了科技的主导能力,不仅从意大利进口盔甲,式样也完全向西欧靠拢,虽然仍有使用lamellar,但数量日减。

  13世纪末,西欧骑士首先使用护腕护胫增强前臂小腿的保护,接着护肘,护膝,护肩,大腿甲叶开始应用,尤其是此时,腿甲和臂甲往往是半开的,接着一种胸甲开始应用,欧洲板甲时代的黎明开始了,最早的胸甲不是整体的,是分成数块,通过覆盖在表面的织物进行连接,称为coats-of-plate,我们姑且称为板甲衣,这很类似蒙古的布面甲,由于这种盔甲在14世纪中在德国最先开始广泛使用,我们甚至可以肯定的说,这就是布面甲的一种变形。板甲衣标志着板甲时代正式开始,几乎是紧接着,意大利和英国开始生产整体式胸甲,这些胸甲有的是正面,有的是正面背面都有,此时,我们第一次看到带弧度的,可以适应人体的整块甲片,板甲在消失了近1200年后,重新在地中海出现。

  此时的西欧骑士已经不再流行长长的骑士袍surcoat,更短,更适合穿戴的式样出现,jupon(紧身袄)也有使用,这些衣服是骑士的造型非常优雅,由于英法百年战争的高潮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所以它们是中世纪欧洲盔甲最好的代表,接着铁片制成的甲裙开始流行,由于锁子甲还在应用,历史上便称这种铠甲为混合甲(mixed armour),当腿甲臂甲变成管状时,欧洲骑士脱掉了只有好看而无实际作用的罩袍,圣女贞德随后穿着米兰的大白甲驰骋疆场,1410年,锁子甲让出最后的保留地--颈部,世界盔甲的终极产品--全身板甲出现了。

  板甲出现后,立即跟随上文艺复兴的脚步,各种艺术造型构思出现在其上,板甲也在快速改进,胸甲从一片式变为两片式,左肩护肩增大,形成防护手取代盾牌。到16世纪中叶欧洲板甲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先进的地步,不止是性能,还有产量,那个时代的欧洲军队已经彻底放弃其他铠甲,不论是德国佣兵还是西班牙征服者,板甲成为了一件能在中层士兵中普及的装备。

  随着火枪的发展,板甲通过减少某些部件以增强机动性能,首先减少的就是腿和臂的甲,在英国内战等着名战争中,这种精简过的盔甲备受宠爱,同时土耳其,波兰也开始采用板甲,西帕西骑兵和翼骑兵都曾广泛装备板甲,日本则采用了南蛮胴,换而言之,除了中亚,西亚和中国,全世界都认同了板甲。

  这还不是板甲的结束,当板甲精简到只剩胸甲时,世界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但胸甲骑兵依旧是那个时代的风云宠儿,此时,凡是受到西方影响的国家,只要采用带甲骑兵,都使用板甲,比如印度。

在日本的甲胄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甲胄类型要算大铠,腹卷,胴丸,当世具足。这几种铠甲也是日本甲胄中的典型代表。 大铠起源于两档式挂甲,在平安时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与一般人的认识不同,大铠并不是完全由竹木制成的,出于提高防护能力的目的,其中在重点部位也运用了铁制材料。一套完整大铠的重量超过30公斤的重量,据说德川家光也曾经抱怨过身着大铠太过沉重,由此可见其防护力较高。然而大铠的主要缺点在于其刚性缺少柔韧度的盒状结构,以至于当武士下马作战的时候限制了活动能力。大铠的设计较为古老,穿戴者的肩膀几乎要负担所有的重量。

在日语中,铠甲躯干部分称为“胴”。大铠的胸甲也是由小片的甲叶扎成的,其光滑的外表是因为在其上包有一层主要为鹿皮所制的皮革,用以在铠身形成较光滑的表面,以防止武士在射箭的时候弓弦被甲片刮断。这个结构也被称为弦走韦。大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胸口位置安装的“栴檀板”与“鸠尾板”。较为宽大的“栴檀板”在右胸上,一般采用甲片外露的样式。而较为短小的“鸠尾板”则多数采用类似于弦走韦的样式,这两片板的材料主要为铁,牛皮和鹿皮。这两片甲板的顶端与胴甲主体相连,鸠尾板用于在射箭的时候为左胸口提供保护,而栴檀板则用于在右手挥舞武器的时候保护右胸。在胴的侧面,则是被称作肋楯的结果,也就是肋甲的意思,主要结构即为一片叫做壶板的甲片,在胴的左部因为开口以穿戴的需要,还有做蝙蝠付的结构。

胴的前后部分在肩膀部位由绪连接,在铠甲的左右肩膀部位上还有两个带孔的甲片,叫做幛子板,用于防止绪在武士拉弓的时候被割坏。胴甲下面连缀草折,分为前草折、左面的马手草折,右面的射向草折,和后部的引敷三个部分。(在大铠中,左手被称为马手,右手被称为射手)。

中国甲胄中称为披膊,即保护手臂肩膀的肩甲在日本甲胄中被称为袖。而大铠中的袖往往采用大袖的形式。其特点为直而平,且面积较大,往往采用六到八段甲片叠合成的结构。在一些式样华丽的大铠中,袖上也常常添加各种装饰用的对象。

袖的固定结构主要是在大铠的背面,袖板上部的绳子叫做悬绪,而袖板中部的绳子叫做水吞之绪(其固定处往往采用金具作为装饰),两者在背面打成一个十字形,叫做总角的结,还具有装饰性,非常美丽。而这个总角则穿过一个在胴背面的总角付之环(俗称大座之环)来固定。

日本人将肩甲称之为“袖”会引起很多国人的误会,因为会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袖子。那么,袖子的结构在甲胄中被称为什么呢?在日本甲胄中相当于袖子的部件被称作笼手。在其上还覆有甲片以起到保护作用。很多大铠笼手的都使用丝绸面料制成,可以说是相当的豪华。但是为了便于拉弓射箭,早期的大铠中往往只有左臂才有笼手的结构,而右臂则采用宽松的丝绸袖子。

根据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大铠这样的设计是适合于当时的日本古代战争形式的,即以骑马武士作为战争的主体,而将弓箭作为主战武器之一。

大铠在胴的下部还悬挂有防护用的草折,一般为四间四段。在大铠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佩楯,即大腿甲的。因为这样的设计并不适合在马上骑射。佩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代,作为大铠的可选用部件使用。但是受到当世具足的影响,在江户时代的大铠则往往也配有佩楯。佩楯通过带子绑在大腿上来提供防护。

在日本甲胄中,小腿部位的护甲叫做臑当。在大铠刚出现的平安时代,臑当的结构往往比较简单,在一些资料上显示出武士在穿戴大铠的同时只使用布制护腿。随着时代的变迁,臑当也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形式,从最简单的只保护胫骨正面到包裹整个小腿的式样筒型臑当。而到了江户时期,一直延伸到膝盖的大立拳(举)形臑当非常的流行,这种臑当的样式与西方甲胄中的护腿甲类似,显得使用者孔武有力。 腹当和腹卷都是最早出现在镰仓时代后期的步兵用轻型铠甲。因为是提供给缺少资金的低级士兵所使用的,所以腹当和腹卷的结构都要简单很多,也没有那么多的装饰性结构。

腹当诞生于徒步作战占据主体的镰仓时代后期,作为步卒的简单护具而广泛使用,并被一直使用到室町中期。简单的来说,腹当其实可以理解为铠甲化的肚兜。在黑泽明的[七武士]中,有一个胖胖的山贼在涉水的时候被一箭射死,他所穿的就是腹当。这种主要保护腹部的的铠甲组成比较简单,包括一块胸腹甲,其左右两边各有一片叫做长侧的甲片,没有袖,也没有背部的防护。腹当的固定靠两片长侧上的索带,索带在背后交叉并搭过肩头固定在胸板上。

腹当与腹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三间草折很短,甚至干脆没有草折,乃是完全的步卒用轻武装,而腹卷往往有六到八间的草折。到了室町后期,随着逐年战乱对铠甲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腹当的制作工艺也进一步简化,直接使用大片的皮革连缀成甲,而不再用较小的札片以便于大规模的生产。下图中,左为腹卷,右为腹当。

腹卷是腹当的进化式样。在现代日语中,腹卷就是围在腹部的衣物的意思。腹当和腹卷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开口的位置,这也是其与其它日本甲胄间主要的不同之处。因为这两者是作为步卒用的轻型甲胄而产生的,其设计思想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轻便,所以早期的腹当和是没有后部防护的,直接通过绪绑起来。腹卷作为一种轻便铠甲,其使用价值也受到了很多武士的肯定,据说毛利元就当年所用过的腹卷就一直保留至今。 胴丸在平安中期出现,和大铠一样都起源于日本原始的挂甲。但是胴丸的定位在一开始就和大铠不同,主要作为下级武士所着用的铠甲,因而其结构和装饰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别。

胴丸也被称为丸胴,两者都是包裹胴体的意思。胴丸的胴,即躯干甲部分主要由肩部的押付和高纽、躯干的身甲,以及腰下的草折和菱缝板所组成的。由图看来也可以发现胴丸的结构比大铠要简单很多,但是因为胴丸和大铠源头相同,所以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两者的开口都位于胴的左侧,通过引合绪进行固定,而且也都是主要靠肩膀来承受整幅铠甲的重量(类似于腹卷的固定方式,即通过固定在背部甲板上的引合绪和固定在胸板上的高纽来固定)。

胴丸的甲片数量是固定的,一般为前立举(拳)二段、后立举三段、长侧四段、草折八间四段。其材质主要为竹和皮,一般不使用铁材料,这也是符合其定位的,即提供给那些下级的武士和步卒所使用。到镰仓时期和南北朝时期,随着日本的战争形式从以骑射发展成了以集团近身作战为主,胴丸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搭配上了一些原属于大铠的配件,比如带锹形前立的星兜,袖,笼手,臑当等等。胴丸的地位也因此上升,一跃而成了高级武士的常用甲胄样式之一。

在[ 蒙古袭来绘词]中,也出现了穿着胴丸的步卒。在这张图中刚好可以同时看见胴丸的正面和背面。图中作为骑马武士侍从的步卒头戴乌帽子,腿套胫巾,赤足扛枪,乃是日后足轻阶级的前身。由图可以看出,当时的胴丸制作的很是粗糙,而且也没有后世中所增添的各种配件。腹卷和胴丸的全盛时期是在室町中期,下克上风潮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对甲胄的需求。

胴丸的特点之一是杏叶板,出现于南北朝时代,用来在胸前固定引合绪。镰仓时代以后,杏叶板上也往往采用铜制的家徽作为。不过在江户时代的时候,有些其它的甲胄出于美观的目的也配备了杏叶板,这也造成了一些混乱。

至于胴丸的防御力,曾经有日本人在几年前做过相关的实验,利用火绳枪可以射穿五十米外的胴丸。在战国时代的某些大名甚至会发给手下的军队配发纸质的胴丸,虽然号称也有一定的防护力,不过具体功能如何,那就不好说了。

所谓的御货具足,指的是那些要上战场的足轻临时租赁来的甲胄。不过其中也有很大的一部分乃是胴丸,而非具足。 1.胴(仏胴) 2.草折 3.佩楯 4.立挙 5.臑当(筱臑当) 6.甲悬 7.袖(当世袖) 8.笼手(筱笼手) 9.手甲(摘手甲) 10.兜钵(日根野头形) 11.腰巻 12.眉庇 13.吹返 14.铔(护颈,日根野式) 15.立物(水牛肋立) 16.立物(日轮前立) 17.面颊(目下颊) 18.垂 19.襟回(系兜的带子)

当世具足出现于室町中期,其语意即为“现代盔甲”。不过事实上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江户时代,当时的人将江户时代前的甲胄称为“昔具足”,而把当时的甲胄称为“当世具足”。但是当时具足一词已经成为了所有具足的代称了,而其当初的意义已经几乎被遗忘了,因此本文也对此不在进行区分。有一点非常的重要,就是日本甲胄的躯干部都被统称为“胴”,所以经常会看到“某某胴”一类的表述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甲胄属于胴丸或具足,而只是对躯干家的命名而已。一套完整的具足还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即兜,铠(胴,袖,草折),小具足(笼手,臑当,佩楯)

成熟的佩楯最早出现在具足上面,起到防护大腿的作用。佩楯作为具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面常常也会绘有特色的图案,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红色的“日之丸”图案。这种图案在很多的具足上都能看到,也有使用“永乐通宝”图案的佩楯,这些图案一般都是以圆形为基调。

作为武士使用的甲胄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金属的或者描金画的自己家族的家徽。比如在秀吉的一套甲胄中,就在袖上装有银制的五七桐纹饰物。最早出现于胴丸中的杏叶板在具足中有时候也会出现,起到了对胴具的肩带也就是“高纽”的保护作用,但是也有很多具足不加装这个组件。在[战国无双2]中,真田幸村所穿的具足就有两片幸叶板,上面绘有真田家纹。在对肋部的防御方面,具足也继承了大铠中所出现的肋板。不过在在具足中还可以选择添加被称为胁拽(见下图)的配件来防护腋下,一般为骑马武士所选用,以防足轻长武器攻击。在江户初期复古调的甲胄里,也有很多在胴丸或具足上配备梅檀板、鸠尾板的例子。在**[最后的武士]中,男主角所穿的那套具足上就佩有本应专属于大铠的梅檀板和鸠尾板。这是典型的江户时代的做法,因为在具足上这样的甲片并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了装饰作用。

具足是日本甲胄发展的集大成者,因而也继承了日本甲胄的特点,但是同时又产生了突破。从具足的固定方式来看,在肩膀部位仍然利用引合绪和固定在胸甲板上的高纽进行固定。而其在肋部的开口也延续了大铠以来的传统,将开口设在左边。但是当时具足的设计在大铠这样的中古铠甲上进行了改进,不再依靠肩膀来承担整幅铠甲的重量,而是把重量分配到身体的各个部分。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出,具足的躯干部分基本呈一个两头收缩的圆筒型,而非简单的盒式结构。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分担一部分的重量给整个躯干,也大大提高了穿戴者的灵活程度。因为具足的初衷是作为徒步实战用的甲胄而出现,因而防御力和机动力的重要性都被提到了装饰性之上。具足的胴体有很多不同的制作方法,不过在安土-桃山时代,胴多采用08mm左右的铁片。而作为肩甲的袖也一般都和胴采用相同的防护措施。手臂甲的笼手也在大铠等甲胄的原有基础上增强了防护,很多笼手上都采用了细密的索子甲。

当世具足中最早出现的足轻具足,一般都是侍者、下人、杂役、这些人等以及足轻所使用的所的。一般来说其上也少有装饰性的成分,作为纯粹的实战甲胄而使用。具足的发展在安土-桃山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作为坚固耐用的实战甲胄成为当时的主流。在这个战国争霸的时代也发展出了各种复杂的样式。以桶川胴为基础,发展出来二枚胴,五枚胴,雪下胴等诸多样式。而随着高级武士们对具足这种甲式的认同,一部份的具足也逐渐向豪华化,装饰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样式的前立,肋立,顶立也纷纷出现,为战国乱世增添了绚烂景象。

在铁炮传来之后,具足为了防弹的需要也作了一些改进。比如所谓的鸠胸胴,就在胸甲的中部形成了一个突出以造成一个防弹的斜面,非常类似于同时代的欧洲胸甲的做法。在欧洲式的铠甲进入日本之后,当时具足也受到了的影响,产生出了被称为南蛮具足的新型具足,将在下面的章节中进行专文的介绍。

在甲胄的制作工艺方面,也随着当时具足的出现产生了突破。因为旧有的甲胄制作方式太过繁琐,主要通过将小片的札片缀和起来形成甲胄的,难以应付大规模的制作的需要。因而也发展出了伊予札和板札的甲胄制作形式,大大的减轻了制作方面的耗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8135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