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皮甲一般有多厚

古代皮甲一般有多厚,第1张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军队装备皮甲的历史悠久而长远,从先秦时期直到清代,经久不衰。只是它在军队常备的个人防护装具中的地位,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所不同。在青铜时代以青铜兵器为主要格斗兵器的作战军队中,皮甲胄是主要的个人防护装具。进入铁器时代以后,钢铁兵器取代青铜成为军中主要格斗兵器,铁铠也取代了皮甲成为主要的个人防护装具,但是与青铜兵器不同,皮甲并没有完全退出战争舞台,而是配合铁铠继续使用,仍旧是军中装备的重要个人防护装具。

先秦时期使用的皮甲,目前在田野考古发掘中获得的时代最早的标本,是从河南安阳殷墟1004墓中出土的整体皮甲残迹。皮甲仅存残迹,是皮革腐烂后遗留在土上的纹理,有黑、红、白、黄四色的图案花纹(图1)。发现的两处残迹,最大径都在40厘米左右,看来是一种整片的皮甲。

此后到两周时期,以车战为主的军队装备的个人防护装具仍主要是髹漆皮甲胄。所以直到《考工记》成书时,记述甲胄制作技术的“函人为甲”中,叙述的就是皮甲。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已在湖南等地的东周墓中不断发现皮甲实物,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还发现过保存颇完好的卷放的皮甲,但是一直缺乏复原研究。直到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发掘中获得了数量较多且保存情况较好的髹漆皮甲胄标本,并进行了仔细的揭取复原研究以后,才使先秦的皮甲胄的面貌呈现在今人面前。这些皮甲胄的皮胎,为未加工成革的生皮。皮胎外髹黑漆或深褐色漆,一般要髹二至三层,有的甲片先髹红漆上面再髹黑漆。用宽06~08厘米的丝带编联成甲,丝带用朱砂染成朱红色,正是古代文献中所记的“组甲”。至少清理出13件随葬于曾侯乙墓中的皮甲,并多带有皮胄。此外,还清理出马胄和马甲,有的马胄和马甲上不仅髹漆,还绘有精美的装饰图案。由已复原的皮甲胄来观察,当时的制作工艺相当规范,据保存比较完整的3件,可知皮甲都是由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构成,并都配有1件由甲片编缀的皮胄,合成1套完整的皮甲胄。甲身由胸甲、背甲、肩片、肋片及甲领组成,胸、背、肩、肋的甲片系固定编缀,随着所在部位不同而形状各异,编好后全形类似“背心”状,再在肩片上缘编联向上斜张的大型甲领。甲裙一般由4排甲片编成,每排横联14片,甲片上窄下宽略呈梯形,作固定编缀,由左向右依次叠压,形成口窄底阔的圆圈形状。各排甲片的大小稍有不同,下排的甲片比它上一排的尺寸略大,其圈口上缘正好套住上排圈口的下缘,然后通过甲片居中的一组穿孔作活动编缀,因此下圈甲裙可以向上推叠至上圈甲裙的外侧,使披甲的战士弯身时,得以俯仰自如。甲袖由较小的半弧形甲片编成,多用上下13排甲片联成整只甲袖,每排甲片横向作固定编缀,大致构成下面不封口的圆环状,除最下面相当袖口处的一排外,其余各排所用甲片数量相同,有的皮甲用4片,也有的用7片,最上面肩部的一排甲片尺寸最大,向下各排依次减小,然后把各排之间作活动编缀,形成上大下小可以伸缩的袖筒。再将左、右两只甲袖与甲身左、右的肩片联缀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皮甲。皮胄亦由各式甲片编缀而成,顶部居中是纵向凸起的脊棱,两侧各联一半球状的顶片,构成圆顶。前额缀一倒“凹”字形的甲片护额,自颜面两侧向后悬垂两排胄片,用来遮护双耳和脖颈。在清理时曾据3号甲胄对所用甲片进行过分类,把它们划分为A~W共23型,其中A~L型共12型25式183片组合成皮甲,M~W型共11型14式18片组合成皮胄(图2)。复原以后,这件皮甲从领缘至裙底高约84厘米、肩宽48厘米、胸围119厘米、袖长40厘米、裙底围156厘米,它可以有效地防护战士躯体自颈至膝的各部位,长而厚重的甲裙,不利于长程步行战斗,而适用于站立在战车上作战(图3)。在发掘曾侯乙墓以后,继续在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的东周墓中发现过髹漆皮甲胄,其中以在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和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髹漆皮甲胄保存较为完好,可以进行复原研究。经过复原以后,可以看出天星观1号墓和包山2号墓随葬的髹漆皮甲胄,从形貌到制作工艺都大致与曾侯乙墓皮甲胄相同,只是天星观1号墓的皮甲没有甲袖,也没附皮胄,而且在皮甲片内附有木胎,这是只有这里出现的特殊作法。包山2号墓出土的皮甲则除一些细部外全与曾侯乙墓皮甲相同,具有甲身、甲裙和甲袖,并有大型甲领,也附有由皮甲片编缀而成的皮胄,复原后皮甲长约96厘米、胸围126厘米、袖长568厘米,编组甲胄亦用丝带。其余各处出土的皮甲,均已散乱无法复原,但从残存甲片的形制观察,也都与曾侯乙墓皮甲甲片相同。由此可以看出东周时期南方系统皮甲胄有着大致相同的形制和工艺规范,曾侯乙墓皮甲胄可视为代表。还应看到在曾侯乙墓3号皮甲胄所用23形共39式甲片中,除了裙片和袖片的横排甲片基本相同外,其余部位的甲片外形和大小多有差别。原来制作时,需要用多种金属模具来加工,据统计至少甲身片需19副模具、甲裙片需4副模具、甲袖片需5副模具、胄片需18副模具,总计需46副之多,工艺相当复杂。这一方面表明当时已拥有技术熟练的专门工匠,甲胄制造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各部位的甲片形状、尺寸不同,因此不能互相代替。因此不但使甲胄制作费工费时,而且战斗中有部分损坏,极难及时修配。甲胄所用甲片的形制,如此缺乏标准化和统一化,又表明当时甲胄制作工艺处于发展期,距成熟期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军队组织相关联,由于全中国当时分割成各自独立的诸侯国,自然影响了甲胄工艺的发展和技术交流。同时使用髹漆皮甲胄的是战车上的车士,他们的身分都在士以上,随葬有髹漆皮甲胄的墓中所葬死者多为贵族高官,曾侯乙更是小国的最高统治者。同时还有以金属饰片装饰皮甲片的实例被发现,例如湖北当阳曹家岗5号墓出土多达193件贴饰于皮甲片上的金属饰片,其中有以金箔或银箔制作,也有以锡、铅、铜、硅、铋金属及非金属成分的合成物所制作,可辨识出68种不同形式及花纹,纹饰以蟠龙为主体,还有三角纹、兽形纹等,饰在皮甲片上显得极为华美。这些都表明制工精美的髹漆皮甲胄,是为高级贵族准备的防护装具,因此制作时不怕费工费时,所以当时人们并不认识甲片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等利于大规模生产的手段的重要性,自然难以被提到日程上来。

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地打击。简言之,甲胄可以使部队增强“防守反击”的战斗效能。甲胄可以使部队增强“防守反击”的战斗效能。甲胄的出现是和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战争日益频繁、进攻性武器逐渐锐利等因素紧密相关的。由此甲胄一直沿用了数千年,其间甲胄的形制不断得到改进,制作甲胄的材料亦多种多样,其防护功青年报报道上海江峰复原的甲胄实物能逐步完善。

东周至秦汉之际,由于战争频繁酷烈且规模增大,穿着甲胄的重装部队在各国部队中的比例日益增多。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均拥有数量庞大的重装部队——“甲士”。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渐强,在对“山东六国”的长期兼并战争中,甲士在数量上已经不亚于其他诸侯国,所谓“带甲百万”即此;且由于秦军作战勇猛令其他国家的军队望而生畏,故而被称为“虎狼之师”。在这支“虎狼之师”中有一些甲士作战时常常只穿甲衣而上不着胄,文献上称为“科头军”,他们以此显示与敌决一死战的决心,往往给敌军士气以极大地打击,称为“虎狼之师”中的“敢死队”。由于“科头军”称谓之故,后世常以为秦军普遍不配备胄或只有甲衣而无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将士均为不戴胄的“科头”形象,它生动地再现了两千二百年前那支威武雄壮的“科头军”的风采,但似乎也佐证了秦军无胄的观点。其实不然,早在秦穆公时秦军作战就戴胄,对此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崤之战中:秦军远袭东方的郑国,途经周天子国都时头上都戴着胄。既然秦军有胄,那么秦胄是何种形制及质料的呢?这一长期困扰学界的谜团随着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大量石甲胄的惊人发现而得以冰释。

秦始皇陵的发现

1998年秦始皇陵发现一座面积约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据发掘报告称,在试掘的一百多平方米面积内,出土了一百多副石甲胄,其中胄约有四十多项。已经修复的胄(编号为“K9801T4G4胄1”,简称“胄1”。),可称为“秦帝国第一胄”,由74个石质甲片以铜条编缀而成,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第一顶秦胄,它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秦胄的形制。然而,正如发掘报告所言,这批石甲胄只是模仿实用甲胄而制作的明器,而当时的实用甲胄不会以石材为原料。文献中甲胄多为皮革和铁质,三国时西南夷人多以藤条制作甲胄,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有皮甲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均发现铁甲遗存,而以石片编缀的甲胄由于延展性差、极易破碎、战时及时修复困难等缺陷而难以用于实战。观察这些石甲胄并参照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模塑甲衣,可以看出,秦代实用的甲胄可以分为皮质和铁质,而以石甲胄随葬可能是出于当时的丧葬制度或石甲胄不易腐朽等原因,几乎不存在用于实战的可能。另外,K9801出土的马甲在形制上比曾侯乙墓发现的马甲更加进步,增加了“当胸”部分,为研究马甲形制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如果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秦军甲衣的形制并佐证了不同身份级别的将士有不同甲衣的配备,那么石甲胄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甲胄形制,并解决了秦胄存在与否及其形制问题,为研究秦代防护兵器提供了宝贵资料。K9801石甲胄陪葬坑规模之大、甲胄之多、距封土之近,充分说明了秦人在长期兼并六国战争中对甲胄的高度重视,暗示了战国至秦汉之际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

甲胄的制作

战国时期,甲胄主要以皮革制作,但也出现了铁甲胄,到西汉中期,铁甲胄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甲胄资料分析,秦代的铁质甲胄已经占据相当的比例,但仍以皮质为主,正好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甲胄质地由皮革到铁质的改变,主要缘于战国至汉代进攻性武器由青铜转变为更锋利的铁兵器,迫使作为防护兵器的甲胄随之逐步由皮质转变为铁质。反过来,甲胄质地的转变也恰恰印证了这个时期进攻性兵器由较钝的青铜兵器向锋利的铁兵器的转型历程。

由于甲胄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各国便很重视甲胄的制作,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官修的《考工记·函人》详细记述了制作皮甲的复杂程序、工艺以及甲胄的形制、尺寸、结构和各部位的比例,充分反映了齐国以至其他诸侯国对甲胄的高度重视。而在秦国,由于连年进行兼并战争,到秦昭王以及秦王政(即秦始皇帝)时更是将甲胄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地提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20世纪70年代在湖北云梦的一座秦墓中,发现了大量成书于战国晚期(秦昭王时期)至秦始皇时代的记载秦国法律令及文书的竹简,既有名的“云梦秦简”,该简册的律令部分主要记载了对当时违反国家法令人员的处罚标准,其中最常见的处罚种类称为“赀”,即违反法令者以缴纳规定数量的钱财或实物来抵赎自己的罪。而赀刑中最常见的则为“赀一甲”、“赀一盾”等处罚方式。从字面意思看,似乎是违法者直接以缴纳甲胄或盾盾牌等实物来抵罪,但是通过分析秦国的历史背景、甲胄的制作工艺和质量要求以及考古资料发现的甲胄实物,便可得知并非如此。首先,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奖励公战,严禁私斗,施行保甲制度,严禁民间私造兵器,而甲胄盾牌等兵器自然也在禁造之列,个人也就不可能私造甲胄以上交;其次,从《考工记》的记述可知,甲胄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非手艺娴熟者所能为之,即使勉强为之,亦难免质量上有良莠不齐之嫌;另外,所发现的秦代甲胄资料显示,同一类型的甲胄之间,其形制、尺寸、结构以及甲片的数量等基本相同,甚至其相同部位的甲片亦几无差异,说明秦代甲胄的尺寸、形制等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大背景下已趋于统一,同时说明甲胄制作应当是官府统一组织、大规模、以类似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甲胄便于组装编缀以及修复时甲衣之间甲片的“兼容”和替换,这样的甲胄绝非“各自为政”的私造方式所能制成的。综而观之,秦代“赀”刑所要缴纳的不大可能是甲胄等实物,而更可能是由违反律令者向官府缴纳与甲胄、盾牌等实物价值相当的货币或财物。

这种交纳货币或财物以代替甲胄、盾牌的解读自然会令人产生一种疑惑,即既然是交纳钱财而非甲胄等实物,那么秦简中又为何直书甲胄而不直接书为钱财数量这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在先秦时期以至西汉,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尽管货币业已出现,但是以货币代表价值的观念在社会中尚未普及,人们更多的是以等价交换物的价值作为中介来衡量其他交换物的价值,习惯于带有原始色彩的物物交换方式。由于战争频繁,甲胄盾牌必然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不会下跌,政府以甲胄作为等价交换物可以确保向被处“赀”刑者征收更多的钱财或其他实物,如此便可以达到政府在“赀”刑罚金方面的“保值”甚至“增值”,其本质是为了增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在客观上,以罚钱物代替对违法者肢体残害或服劳役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对社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种处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秦军的武器配备和军费供应。

秦代甲胄的发展

秦代甲胄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决非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使甲胄在制作工艺和质量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从甲胄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经过原始社会末期以至秦代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皮甲胄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完善,与汉代皮甲胄逐步减少的状况相比,秦代可以称为皮甲胄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铁甲胄这种新种类的甲胄也有所发展。所以,秦代是两种质地的甲胄并存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甲胄组件

西方甲胄组成部分

armor--甲胄

胄/头盔(helmet):盔顶羽毛[装饰用](plume/comb)

胄体[护盖头部用](skull)

面甲[活动性护面](visor)

窥孔(ocularium sight)

半面甲[护颚](beaver/chin piece)

甲:肩甲[护盖手臂上部](pauldron)

颈甲[护喉](gorget) [护颈](standard/neck guard)

档茅甲[右臂腋下处](rondel/lance guard)

上臂甲[戴在手臂,可脱卸](rerebrace)

甲布[戴在链甲的铺布](mail gusset)

护肘(couter/elbow cup)

护腰(loin guard/tace)

腿甲[保护腿的上部](tasset)

股囊[保护股间](codpiece)

护腿(cuish)

膝罩(poleyn/knee cap)

护踁(greave/jamb)

铁鞋[用链或薄金属制成](solleret)

甲背面:甲背(backplate)

护腰

臂甲(vambrace)

链甲[腰间连接处](chain mail)

铁手套(gauntlet)

护膝(fan plates)

胸甲[护胸](breastplate)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一枪绝对可以刺穿。

盔甲演变

商代盔甲

商代武士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战国盔甲

战国时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将军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铜做的,士兵的头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铁甲和金属盔甲,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金属盔甲。秦国“士兵”的盔甲是用铁做的,赵国是用铜或铁和金属做的,魏国楚国西周齐国都用金属盔甲,然而韩国和燕国是用牛皮和藤条做的,只有少部分用金属所做。

秦代将军盔甲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秦代兵士盔甲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西汉盔甲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

魏晋盔甲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护心镜)。

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更为华丽。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唐代盔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袭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直则天武周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五代盔甲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12世纪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宋代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传说,宋太祖穿的镀金甲有60公斤重。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左右,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此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辽代盔甲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复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像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西夏盔甲

西夏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

金代盔甲

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元代盔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盔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复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复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明代铁甲

明代铁甲主要由9个部分组成,从上至下依次是:兜鏊、护耳、护颈、肩甲、身甲、胸部加强甲、前甲、臂甲和腿甲。

“兜鏊”,就是人们常说的头盔。躯干范围的“防护体系”由身甲、胸部加强甲和前甲构成:身甲的复盖面积最大,披挂后可防护胸腹、两肋和背部,领口部分则设计成潮味十足的“V形领”,以方便头颈部位活动;两片加强甲位于身甲领口两侧,用来保护胸部至颈部的薄弱环节;前甲的位置在身甲正下方,形状呈倒梯形,起到护裆的作用。肩甲、臂甲和腿甲均为长方形,这些甲片根据肩、臂、腿的形状进行了相应的弯曲,有一定弧度,以便穿戴时与身体服帖。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认为甲是由被后世称为“战神”的蚩尤发明的(距今约5000年前)。那个年代正是中国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创建的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甲胄的出现当然是战争的产物。在氏族社会时期,为了抵御石箭木斧的攻击,利用藤木皮革制作保护身体的防护工具,是完全有可能的。

早期盔甲只遮住头、胸等人体的要害部位,后来的铠甲则主要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根据出土实物来看,殷商时已有铜盔;周代时已有青铜盔和胸甲,胸甲是遮护前胸的,用犀牛皮或水牛皮做成。从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周代已有专门负责甲胄的官,周代时的铜铠甲多以正圆形的甲片为主,且七片为一组,甲上加漆,以使之呈现出白、红、黑等各种颜色。穿铠甲出征时,一般要罩上精美的绣袍以示军威军仪,在战场上厮杀时才解下罩袍。

战国是个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时代,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也很快。从当时的官方文献《考工记·函人》中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制作皮甲的复杂程序、工艺以及甲胄的形制、尺寸、结构和各部位的比例,也可以看出当时各诸侯国对甲胄的高度重视。从出土文物看,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状胸甲,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而且出现了铁头盔。在考古发掘中,燕下都墓中出土了一具89片铁甲片编缀成的头盔。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文物资料看,秦代的铁质甲胄已占相当比例,但同时也使用着大量皮甲,说明秦代正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也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甲胄质地由皮革到铁质的改变,主要缘于战国至汉代进攻性武器由青铜转变为更锋利的铁兵器,迫使作为防护兵器的甲胄随之逐步由皮质转变为铁质。

戎装图大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中式铠甲的形象资料。出土的秦代兵俑分为步兵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等,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军官和骑士戴冠,普通士兵无冠。虽然不是实物,但是由于陶俑塑造得精致细腻,铠甲的结构可以看得很清楚。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即普通战士的装束,有这样一些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钉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片相等,其下摆多呈圆形,不另设缘饰。目前所发现的秦代甲胄资料显示,同一类型的甲胄之间,其形制、尺寸、结构以及甲片的数量等基本相同,甚至其相同部位的甲片亦几无差异,说明秦代甲胄的尺寸、形制等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大背景下已趋于统一,同时也说明甲胄是由官府统一组织制作的,而非私造。

秦代甲胄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决非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使甲胄在制作工艺和质量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从甲胄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经过原始社会末期至秦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皮甲胄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完善,与汉代皮甲胄逐步减少的状况相比,秦代可以称为皮甲胄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铁甲作为新型戎装也有所发展。

西汉时期,由于兵器中强弩机的制作更加精良、效力也更大了,加之铁器时代的来临,铁制铠甲增多,是军中主要装备,汉代戎装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戎装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一种衬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汉代戎装的服色为赤、绛等红色系。

由于战乱不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戎装在原来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铁制铠甲、头盔相当多而且精。由于炼铁术的提高,钢开始用于武器中,武器愈加锐利,铠甲、头盔则更趋于坚固。比较典型的甲胄有筒袖铠、裆铠和明光铠。筒袖铠一般是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前后连属,肩装筒袖,头戴兜鍪,盔顶多饰有长缨,两侧有护耳。裆铠服制与柄裆衫(当时普通人穿的常服)比较接近,材料以金属为主,也有兽皮制作的,铠分前后两大片,遮住前胸后背,类同于背心式样,长至腹下,腰以下着甲裳,甲裳分左右两片。穿柄裆铠,除头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裤褶,少有例外。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腰束革带,下穿大口缚裤。这种铠甲后来使用更为广泛,并逐渐取代了裆铠的形制。除了人身的防御外,为保护战马起见,战马的身上也加以铠甲。史书中记载:“甲卒十二万,铁马八千匹”。是一种人马俱铠的场面。史书中也有这一时期女子着铠甲的记载“太后出,则妇女着铠骑马,近辇左右。”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裆铠和明光铠。裆铠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甲身由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甲身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前代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

由于唐代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因此其戎装形制已较完备,并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甲之制十有三”,也就是说由十三种铠甲作为正式军服,包括铜、木、皮、布等各种材质。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另有一种绢布甲,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结构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不能用于实战只作为武将平时的服饰和仪仗用装束。唐代的兜鍪、铠甲、皮靴造型考究,做工精细,而且雕铸兽头、云子花等。其中有的铠甲在前胸双乳部位各安装一个圆护,有的再在腹部加装一个圆护。甲片叠置,便于行动,其结构左右对称,方圆对比,大小配合,从整体上看十分协调。特别是盛唐时期,国力鼎盛,天下太平,大部分戎装脱离了实战功用,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不仅铠甲涂色,连内衬的战袍也要绣上凶禽猛兽。

在中国古代,通常是通过增加铠甲的甲片数量来提高其防护力的。所以,铁甲有越造越重的趋势。宋代的戎装,一种用于实战,一种用于仪仗。《宋史》中载:全副盔甲共有1825片甲叶,各部件由皮线穿连,一般一副铁铠甲重量为25公斤左右。当时也有纸甲,较轻,具体做法是用极柔的纸加工锤软,叠成约10厘米见方,周围有四个钉,铳箭不能穿透。至于仪仗队的将士服装,多以黄帛为面,布做里,面上以青绿画成甲叶式的纹样,并以红锦缘边,以青布为下裙,红皮为络带,长至膝,前胸绘有人面,背后至前胸缠有锦带,着色。在宋朝时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铠甲——纸甲。由于材料缺失,今天的人们对这种特殊的铠甲制作技术已不得而知。据推测是用一种特殊的蚕茧纸制成的,优点是轻便,而且防护力也较高。在当时的史书记载中有用数领精制铁甲换取一领纸甲的记载,想必性能不会太差。

到了明朝,军队开始大量装备一种棉甲,这是与当时火器大量运用于战场的情况相适应的。这种戎装的制作技术是将一定量的棉花反复捶打后,以圆形铁钉连缀。虽然防穿刺型冷兵器的性能不一定好,但是轻便适于野战,又能较好地防护火器攻击。

清代是中国古代戎装发展中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一是满族作为统治者,对汉族军戎服装加以改造,二是火枪、火炮的运用导致了戎装的变革。清代的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各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副,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副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皮革制品造,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盔顶正中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盔后下沿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有护颈及护耳作用,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钉。到了清朝末年,水兵、陆军、巡警等服装,已明显带有西欧军服的特征。

  中国铠甲由头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

  南北朝时期,宪耍酪行两当镜称碉光铠。两当铠丙形制和服饰中的两当形状相近似丽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明光铠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镜子样金属圆沪。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

古代甲胄简史春秋战国之交,皮甲胄的发展达到鼎盛,影响深远的札甲成为非常成熟的甲式。札甲由表面涂漆的皮片编缀而成,身甲甲片为大块长方形,袖甲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

  到了秦代,札甲的长方形甲片已经日趋细小,从而更贴身和灵活,同时编缀技术也出现了阴线和阳线的区分。阴线和阳线并非术语,只是就表面特征而言。

  阳线在东周札甲的胸部以下和袖部已经使用,适用于臂、腰之类需要活动的部位,特征是甲片间有一段段较长的纵向绳段。阴线则是随着札甲胸背部制作的更为精细出现的,特征是甲片表面只露出几个极短 的绳段,甲片间上下左右完全固定,适用于胸、背之类不需活动的部位。

  至此,甲片叠压、阴线和阳线的规范就基本形成了,此后中国甲会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

  进入炼钢业蓬蓬勃勃的西汉,铁甲胄逐渐取代了皮甲胄的往日地位,同时铁甲分化为精致的鱼鳞甲和普通札甲。鱼鳞甲是札甲登峰造极的结果,整套甲所用甲片可超过2200片,甲片叠压密似鱼鳞,考虑到当时的炼钢水平,毫无疑问只有显赫之人才能穿用。实际上,西汉鱼鳞甲即使与后世铁甲比较,也堪称精品了,因为在都懂炼钢的前提下,铁甲质量高低的决定力量只在于人工。鱼鳞甲历代从未普及过,或粗些或细些的札甲一直是士卒抵御冷兵器的标准甲。

  魏晋南北朝是甲式发展的重要过渡,接踵出现的筒袖铠、两当铠、明光铠,在汉与隋唐仿佛毫不相干的甲式间补充了舒缓的乐章。战乱的激励令铁甲质量有了近乎神奇的提高,传说诸葛亮筒袖铠竟能抵御拉力近 670公斤的强弩射击,真不知何人能开动此弩,既无人能开又何必指标定这麽高。传说可以商榷,但其中至少体现了当时对铁甲质量的重视。

  骑战鼎盛的南北朝,箭与骑兵甲在彼此赶超,作为箭之人质的战马也不得不披上了沉重的具装铠,从而导致了中国重骑兵先于欧洲 900年诞生。春秋战国之交战车马装备的皮甲胄也许可算最早的马甲胄,但直到东汉末年马甲胄的设计也尚未齐备,只有具装铠才称得上完整的马甲胄。如果说具装铠还有华而不实的内容,也许就是马臀上高昂的寄生了,它似乎只适宜在出征或凯旋时显示一下人马的昂扬斗志。

  隋唐最着名的甲是明光铠,其身甲由 4块底板组成,胸背各 2块,每块上有一面大圆护,从明光之名推测,圆护应由质量较高的钢铁制成,而底板大概是皮甲。尽管这种设计有图省事的嫌疑,但隋唐明光铠一改之前历代偷工减料的陋习 ,将护臂和延长的护腿纳入甲式基本要素,对后世却有重要影响。

  进入晚唐明光铠衰落了,整体化的身甲被札甲取代,经过五代的战乱,到宋代再次形成了成熟的制式。宋代甲胄通常只分成胄、护臂和身甲叁部分,身甲为山字形,融合了身甲和护腿,在肩背腰部绑紧。甲按材料分为铁、皮、纸叁等。

  纸甲的发明源自唐末,宋明两代成为军队的标准甲式之一,曾有一次定制 3万套的记载。其大概可算世界最早的凯夫拉装甲了,而且从用厚皱褶纸制成推测,应还利用了结构力学以增强防护。从被用于南方的记载来看,纸甲似乎有一定的防潮湿能力。而其中的优良者在轻便之余还兼备“劲矢不能洞”的坚固,也就难怪会有地方官申请拿 100套铁甲交换50套优质纸甲的记载了。历史到十四世纪开始转折,此时的欧洲可重达30公斤的大白盔甲逐渐兴起,而在中国,明代在将铁甲胄重量冲至285公斤的历史新高后,正因火器的发展而向轻便过渡。甲胄向坚实迈进的方向早该过时,即便是大马士革钢制成的大白盔甲,也会被拉力 40公斤以上弓弩射出的钢箭在 100米之外轻易洞穿。中国的甲胄发展由于人民战争而较之欧洲更为实事求是,对冷兵器的超常规防护,往往仅用多套几件甲了事,而这种务实精神到了火器时代,将毅然令重甲退出历史舞台。明代是轻重甲地位交替的年代,清代则是轻甲发扬光大的年代。叁国时由西域传入可防远箭的锁子甲,始于明代沾湿可御远枪的绵甲,都成为此时的主力甲式。头顶高缨尖胄、外套嵌满铁钉的宽大绵甲、内穿铁环连缀之网甲的八旗铁骑是清庭武功的象征。甲胄的衰落是势所必然,在枪炮威力大幅提升的排挤下,当连轻甲也变成累赘的时候,新式军服看起来就不是那麽软弱了。

  盾的用途是将杀伤力加以消耗或偏导,以及作为助攻武器。由于重量问题,历代盾牌都以藤、木或皮盾为主,由于木、皮盾表面需要涂漆以防潮腐,便连带产生了精美的盾面图案。西汉以前盾的样式都接近长方形,分为步用和车用,步盾长大利于防箭和维持阵列,车盾短窄利于车上使用。防护最大的威胁是刺,刺的力量足以在攻击点上聚集起高达数百公斤的压力,是刀剑劈砍无法企及的。因此时至战国,用于近战的双弧形方盾就盛行起来,纵中线凸起的形状,有利于分解刺的力量。

  随着骑兵的兴起,西汉出现了椭圆形盾牌,骑兵可以单手举着抵御攻击。这种样式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遗弃,又被宋代捡起后,就变成了绑在骑兵左小臂上用来防箭的圆形旁牌。与此同时,步盾经过汉魏的发展,东晋南北朝开始盛行一种很长的六边形盾,这是双弧形方盾的改进版,整个盾面纵向内弯,就像一片叶子。

  作战时不仅可以手持,还能将底部尖角插在地上,用棍支起。而这种样式在去掉底部尖角后,就成了宋代的步兵旁牌。盾牌介绍到宋代,就缺乏了往下的趣味,剩下的发展无非是略微改变形状,已经没有了进步的意味。

  组成部分:

  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我国古代的盔甲普及程度是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演变的。

  盔甲是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藤盔甲、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钢盔等取代。

  先说说中国的铁制铠甲

  中国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铁甲。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申已普避装备铁甲。河北满城西汉申山靖王刘胜墓出主的鱼鳞甲。重约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时期,宪耍酪行两当镜称碉光铠。两当铠丙形制和服饰中的两当形状相近似丽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明光铠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镜子样金属圆沪。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绵甲

  以纺织品制造的甲。主要使用于申国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区。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审衣宽大,战斗申较着铁甲行动较为自如,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20世纪初,清王朝编练‘新军‘,使用近代枪炮,绵甲与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国头盔。胄,战国以后称兜黎,宋代以后称盔。中国传说最早的胄由造尤创造。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铜盔也称胄,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头部的防护装备,其形如帽,可以同时防护头顶、面部和颈部,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有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羊排圆泡钉。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实。战国出现铁兜鉴,用铁甲片层层编压而成。此后至宋代,头盔一般为整块范铸,铁甲片编缀,或二者结合制成。‘明代夫盔大体承袭宋制,有所改进。明朝御林军用锁子盔,铁钵象一顶便帽,下沿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许,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士兵的铁盔较简单,装饰不多,铁钵高大,肩庇较宽,整个盔面上宽下窄,形如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用金银镶嵌,盔上有赏,可插貉缨。及至火器广泛应用后,铁盔的形制趋向轻体化。清中叶以后,甲胄成为仪仗、校阅时着用的装饰品,实战中较少应用。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人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皮条编缀而成。甲均涂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鳖鱼皮、水牛皮等为主。几乎每个武士均装备甲,有的马匹也着甲。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出现后,皮甲不能抵御锋利兵器的打击,逐步让位于铁铠甲,但皮革作为轻便防护装具仍沿用达千年之久。

  镜甲

  一种护劈的防护甲。形似衬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用丝绒覆盖,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

  锁子甲

  古代作战时保护身体的防护装具。一般用铁锻制成小片,再以小片铁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状,穿起来柔和轻便。盛行于中国唐代。

  叶片甲

  一种防备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防护装具。最初使用的是结实的麻布衣或皮衣,随着金属的出魏,装上了铜片、背铜片、铁片和钢片。古代东方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金金属叶片甲就产生于那里,后来为罗马人广泛使用。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14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胸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沪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古代胸甲用密实的毡片外包皮革制成。后来出现了铁制胸甲,其前半部与后半部上面用环拍和铰链或包铁皮带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胸前点缀以压制纹或镶嵌饰物,且镀金或镀镀,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国军队,胸甲于1731年装备重骑兵,经短时停用。

中国盔甲流水账最初的盔甲    中国最早的盔甲实物是在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南墓道中发现的皮甲实物,这些皮甲只剩下腐烂后留在土里的纹理了。其外径最大都在四十厘米左右。可见是整片式皮甲。其上有黑、红、白、黄四色图案花纹。这些皮甲是商代的遗物。除了它们以外,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商代到战国的皮甲都是先裁剪成甲片然后编缀成甲。在同一座坟墓南墓道北口发现了大量青铜头盔。这也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头盔。它们的形体相似,都是范铸的。重2000-3000克之间,一般高20厘米以上。合范的缝正当头盔中线。头盔上的纹饰以这条线为中心向左右对称展开。头盔除前部以外都向下伸展,以保护耳朵和颈部。这些头盔中有不少铸出兽面纹饰;有的只是简单的铸出两只大眼睛;有的则只有圆葵纹。所有头盔都有向上竖立的空心铜管,用以容纳缨饰。头盔外部打磨光滑,但里面则仍是粗糙的。因此战士必须裹着头巾,或者头盔有软内衬。

    最初的盔甲的情况就是这样。此后皮甲作为盔甲的绝对主力保护华夏地区的战士有一千两百年左右。一般的皮甲,可以保存较好的曾侯乙墓Ⅲ号皮甲为范例。这具盔甲的年代是战国早期。全甲由身甲、甲裙、甲袖三部分组成。身甲由胸甲、背甲、肩片、肋片等共计二十片甲片编成,所用甲片尺寸比较大,最大的达到265厘米,采固定编缀。身甲上口接编竖起的高领,下缘接缀甲裙,两肩联缀甲袖。甲裙由上下四列甲片组成,每列十四片甲片,自左向右依次叠压,采固定编缀,然后再上下纵联,采活动编缀。所用甲片上缘比下缘窄,大致成上底和下底相差不大的梯形。整个甲裙上窄下宽,利于活动。身甲和甲裙均在一侧开口,战士穿好后再用丝带结扣系合。两只甲袖左右对称,各由十三列五十二片甲片编成,每列横联四片,由于甲片均有一定弧度,编联后构成下面不封口的环形。佳片宽度由肩向下递减,做下列依次叠压上列的活动编缀,形成上大下小可以伸缩的袖筒。头盔也是由甲片编缀成的。中有脊梁,下游垂缘护颈。共用甲片十八片编成。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其余盔甲跟这副盔甲大致相同,只是局部结构有点差别,比如有的甲裙由五列而不是四列甲片缀成。这些盔甲,官方称为“楚甲”和“吴甲”,可能是从楚国获得。此外还有彤甲、画甲、漆甲、素甲等名号。所有盔甲表面都涂漆,绝大多数涂成黑色。总的来说,完好状态下的战国皮甲还是比较好看的。也可以看出这些盔甲只适合战车上的士兵穿用,因为在地面上穿甲裙的人活动是不方便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墓中居然还出土了保护拉战车的马匹的皮甲——马甲。马甲本身都已经腐朽不可辨识,只有两具马面甲(术语称为“马面帘”)尚可揭剥。

    以上是典型皮甲的构造。由于皮甲大都是这样大同小异的东西,其它的也就不说了。总之直到秦朝,中国兵身上几乎全部都是皮甲皮头盔。

    早在商朝就有的青铜头盔,到了西周也还有,之后就急剧减少到绝迹(东北出土的西东周期间的铜头盔被认为是东胡的遗物,云南也有稍晚的铜胫甲出土)。

    从前14世纪到前3世纪,世界各大文明积极的改进自己士兵的防护用具。各自做出了出色贡献。埃及人创造了鱼鳞铁甲;希腊人设计了大面积铜甲;铁头盔在西亚被发明出来。与之比较不能不说中国落后了。中国远离其它大文明的致命弱点,多次造成这种落后局面

铁盔甲出现

    

    《吕氏春秋·贵卒篇》中提到过铁甲。而目前中国最早的铁头盔,也是战国时期唯一的铁防护用具实物,于1965年出土于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同墓出土的有铁剑、铁戟、铁矛。它们是战国后期的遗物。这顶铁头盔是用八十九片铁甲片编成,现在损失的不过三片,整顶头盔已经复原。全高26厘米。顶部用两片半圆形甲片合缀成圆形平顶,以下主要用圆角长方形甲片自顶向下编缀,共七层。甲片的编法都是上层压下层,前片压后片,仅用于护颏、护额的五片甲片形状较特殊。在额部正中一片甲片向下伸出一个突出,可以理解为是护鼻的前身。每片甲片大小视其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大概高5厘米、宽4厘米左右。这顶头盔的形状跟据说是洛阳金村出土的铜镜上武士所戴的头盔相近,并且燕下都13、21、22号遗址中也出土有类似的铁甲片。说明这种头盔也许已经有了较多的装备了。

   

    中国最早的铁甲实物是西汉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班固的《封燕然铭》:“玄甲耀日,朱旗绛天。”汉代常用“玄甲”来代指铁甲——大概是因为铁暴露于空气中稍锈蚀的时候呈现黑色。1965年在据说为周勃墓附近的十个土坑中出土了彩绘战士陶俑两千五百件以上,这些战士中40%披着铠甲,铠甲的样式尽管不同,但均涂成黑色,正是象征着身穿铁甲的军队。另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早期墓出土陶俑群,所披黑色铠甲被认为是模拟铁甲,有步兵的带披膊的札甲和骑兵的不带披膊的札甲,并出现做工精细的鱼鳞甲。至于中国最早的铁甲实物,则是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鱼鳞甲,全铠由2859片小型甲片构成,有甲身、筒袖、垂缘。共重16.85公斤。与之年代接近的有1958年洛阳西郊3023号西汉晚期墓中出土的铁甲残片(共计三百二十八片);195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二十家子汉代城址中发掘的铁甲片和铁铠(年代为汉武帝执政晚期);1959年11月,福建崇安城村西南西汉城址出土的36片铁甲片;1963年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汉城遗址中出土数十甲片,保尔浩特土城中也有大量铁甲片出土,形制约十多种,跟二十子家出土的大致相近;1977年长安武库遗址中第一建筑遗址发现数目很多的铁甲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墓出土的铁盔甲一套,这个坟墓的墓主可能是西汉初汝阴侯夏侯灶。如果确实,那么这才是中国最早的铁甲实物。总之,西汉盔甲实物的出土,是不少的。

    铠甲的形制

    汉代铠甲的术语如下:保护颈部的称为“盘领”或“锻铔”、保护臂部的称为“钎”、头盔称为“兜鍪”、鍪是当时的一种炊具。不过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像头盔就行了。出土西汉盔甲的形制都相当于身甲部分,所以对它们的分析也只限于身甲部分。这些铠甲可以分为两类六型:

    第一大类:札甲,主要使用一类一、二型甲片,部分使用了二类甲片。

    一型:仅护住胸、背的札甲,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联,长仅及腰。外形类似于明清妇女的肚兜。标本见杨家湾陶俑所着盔甲,其中骑兵俑均属于这一类。

    二型:除胸甲和背甲以外,加有披膊,甲片较一型小。多半属于一类二型甲片。标本见杨家湾陶步兵俑。身甲最下一层甲片位于腰下,采活动编缀。

    三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标本,除胸甲、背甲外,有盘领,胸中开襟,用铁扣扣合。披膊腋下不封口。身甲下缘也垂于腰部以下。

    铁札甲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皮甲,所以这种铁甲的外形类似于皮甲。加上涂有防锈漆,在陶俑上表现时简直难以跟皮甲区分开来。特别是这时的中国皮甲也开始模仿铁甲涂黑漆,除非是出土实物,否则识别起来就更困难了。这种盔甲的防护力显然是不足的,不过还好,西亚的鱼鳞铁甲,这时候终于传到了中国,于是出现了中国版的鱼鳞铁甲。除了唐朝短暂的表现出向板甲进步的倾向,以及从西方引入有异域风味的盔甲以外,直到明朝,中国铁甲几乎都是鱼鳞甲。

    西汉的鱼鳞甲也有三型,主要使用二类和三类甲片,一般不用一类甲片。它们共同的外形特征是甲片细密呈鱼鳞状,因而得名。

    一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的残铠,用二类一型甲片编缀。

    二型:用三类一型小甲片编缀,,满城一号墓出土标本属此型。又见于杨家湾陶俑。其中一件体型较大的标本,所披铠甲腰带以上为鱼鳞甲,腰带以下却是札甲。

    三型:用三类二型甲片编成,见洛阳3023号墓出土标本。

    从西汉铁甲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出鱼鳞甲取代札甲的历史过程。西汉初期的铁甲,主要是使用大型甲片的札甲,使用中小型甲片的鱼鳞甲极少,以杨家湾陶俑为代表。唯一一个身着鱼鳞甲的陶俑,比其它陶俑都高大,着华丽长靴。应该是个军官,所以防护比穿麻鞋的士兵好。到了武帝时期,情况有了变化,二十家子甲片中,只见到一片一类一型的大甲片。303片甲片中,一类甲片52片,占17.1%;第三类甲片11片,约占3.6%;其余都属于第二类甲片。札甲的形制主要已是一类三型,表现出从札甲向鱼鳞甲过渡的趋势。到了西汉以后,札甲就完全消失了。波斯技术排挤了中国传统。

    对于西汉铁甲片的金相鉴定结果如下:其表面为铁素体的退火组织,中心部分的碳稍高(0.1-0.12%),含有层状Fe0-2Fe0·Si02共晶夹杂物。表明所用材料是块炼铁,锻成甲片之后,经过退火,进行表面脱碳,提高延性。从河北满城和内蒙古二十家子出土的甲片,组织类似,可见当时盔甲制作技术已经可以适应大规模生产了。刘彻盐铁官营的决策,对于铁兵器,包括铁盔甲的普及,发挥了很大作用。从武帝前铜兵器占统治地位到武帝后铁兵器占统治地位,这种改变简直可以用“突变”来形容。

    西汉军队披铠甲的比例,大概是骑兵8%左右,步兵43%左右(根据杨家湾陶俑)。武帝后可能有所增加,不过铠甲不一定都是铁甲,事实上,皮甲作为辅助类型的盔甲,一直保留到明朝。与之比较,前479年普拉提亚战斗中,11万希腊联军中重装步兵为38700人。

盔和甲是2种东西,虽然经常合起来称呼。

图中的这种头盔叫高顶盔,火枪时代西班牙军队中的长矛兵、剑盾兵等近战步兵常用的头盔。

甲叫胸甲或者胸板甲,顾名思义,就是只能保护胸腹部的铠甲(图中的铠甲明显是能保护腹部的,只有小腹没被保护。只能保护胸部不能保护腹部的,叫半胸甲),同样是火枪时代欧洲各国军队步兵普遍装备的一种铠甲,骑兵也有装备,装备胸板甲的骑兵就叫胸甲骑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8008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