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爷爷形象?

军魂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爷爷形象?,第1张

有担当有理想有信的一个人物,办事果敢,慎密,达练、稳重、善分析爱动脑、坚持原则的人物形象。

《军魂》展现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壮阔画卷,讴歌了悲壮的民族精神。如果《军魂》在表现这段历史时,仍是采用大场面抒写中日之间血与火的斗争,则很难跳出《血战台儿庄》的窠臼。

1开门见山,写出战况结果,增大给读者的震撼。

2对话为下文将军与将士的牺牲作了铺垫,也写出了赵登禹将军对下属的理解。

3当日本人在飞机大炮等现代兵器掩护下冲至阵地前沿时,赵登禹挥起大刀,跃出堑壕,赤膊率将士杀入敌群。刀光闪闪,号哭一片。赏析:通过对赵登禹将军英勇杀敌的描写,刻画了赵登禹坚强勇敢,英勇杀敌的形象。

4(1)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加使人震撼,感动。

(2)通过赵登禹不顾家里将要出生的孩子,上前线奋勇杀敌的事件突出赵登禹不顾个人利益的爱国情怀。

5并不突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赵登禹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以及作者对他的敬畏与怀念。

《中国军魂》是电视剧《亮剑》片头曲北京室内男声合唱团演唱歌曲,由李海鹰作曲、作词,发行于2005年9月12日。歌词如下:

如果祖国遭受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

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

给我生命,给我力量。

就让鲜血染红最美的花,洒在我的胸膛上。

红旗飘飘,军号响。

剑已出鞘,雷鸣电闪。

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红旗飘飘,军号响。

剑已出鞘,雷鸣电闪。

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向前进,中国军魂。

歌曲赏析:

本曲由广东电视台音乐总监,中国轻音乐学会副秘书长李海鹰于2005年9月电视剧《亮剑》上映前创作。军歌《中国军魂》是电视剧《亮剑》的主题曲,这首歌的曲调风格十分有气势,不畏艰辛,视死如归,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军魂。

电视剧主题曲《中国军魂》就鲜明地表达了亮剑精神是中国军魂的意思,它更能够激起人的感情,也非常有利于传唱。它的歌词彰显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既有优美的具体事物,又有激昂的精神表达,虚实结合、刚柔并济。

大汉军魂—耿恭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大将。

耿恭的父亲耿广是名将耿弇的弟弟。耿恭少孤,从小既慷慨多大略,有将帅之才。

永平十七年(74年)冬,骑都尉刘张率兵击车师,请耿恭担任司马,耿恭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耿秉(耿弇弟耿国之子,耿恭之弟)破降车师。

破降车师后,朝廷重新设立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官名,掌屯田,属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己校尉,分别驻扎在车师后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和车师前王部柳中(今新疆艾丁湖东北)城,各置兵卒数百人。耿恭到任,发布文告晓示乌孙,宣扬汉室威德,乌孙国中,从国王大昆弥以下,都非常高兴。派使者向汉廷献名马,并愿派王子入侍皇帝。耿恭便派使者带着金银布帛,迎接其王子人侍。

第二年三月,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率二万骑兵进攻车师,耿恭派司马带兵三百前往救援,路上,遭遇匈奴大军,寡不敌众,全军尽没。北匈奴杀死车师后王(治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南博格多山中)安得,又转兵攻打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当时城中兵少,形势危急。耿恭亲自登城,指挥作战。他让部下把毒药涂到箭镞上,向匈奴兵喊话:“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后汉书·耿恭列传》)喊完,用强弩发射毒箭。匈奴兵中箭者,创口都因毒热而迅速溃烂。于是,大惊失色。正逢天降暴雨,耿恭乘风雨大作之际,纵兵出城,猛攻敌阵,大获全胜。匈奴兵震恐,纷纷说:“汉兵神,真可畏也!”(《后汉书·耿恭列传》)于是,引兵而去。

耿恭料匈奴定会再来,便于五月选定城傍有涧水流过的疏勒城(今新疆喀什)据以固守。七月,匈奴兵又来进攻,耿恭招募数千兵勇直闯敌阵,匈奴失利,于是,便在疏勒城下扎营,断绝涧泉之水。耿恭城中缺水,命将士掘井。但掘至十五丈深,仍不见水。将士干渴不堪,连马粪汁都挤出来喝了。耿恭见状,仰天长叹道:“闻昔贰师将军(即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后汉书·耿恭列传》)于是,整顿衣裳,对井再拜,为将吏们祈祷。不一会,飞泉涌出,众军喜悦无极,欢腾雀跃,山呼万岁。耿恭军将士在城上向下扬水给匈奴看,匈奴颇感意外,以为汉军有神明相助,撤兵而去。

当时,焉耆、龟兹联合,杀死了汉西域都护陈睦,北匈奴在柳中包围了关宠。十一月,明帝死,救兵不至,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耿恭激励将士,奋勇拒敌。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无奈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数月之后,汉兵粮食用完,陷入困境,于是煮铠弩食其筋革。耿恭与士兵推诚同死生,因而全城上下,协力同心,决心死守城邑。但由于缺乏粮草,军士渐渐死亡,只剩了几十人。单于知道耿恭困顿不堪,想招降他,派使者对他说:“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后汉书·耿恭列传》)耿恭先假意应允,将单于使者诱上城来,亲手将其杀死,炙于城上,使者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增兵围城,但始终未能攻下。

关宠刚被围时,上书朝廷,请求派兵来救。适逢明帝已死,章帝即位,得到奏章,发下公卿计议。司空第五伦认为不宜出兵救援。司徒鲍昱说:“朝廷派人到危难之地,却在关键时刻抛弃了他们。这样一来,对外,会助长敌对势力放惮无忌的气焰,对内则会损害忠亮守节之臣。以后边疆无事则已,倘若一时有警,匈奴再兴兵犯境,你还怎么派人带兵为将呢况且耿恭、关宠每人只剩军吏数十人,匈奴包围攻击好多天,尚未攻下。可见他们虽人少势单,却尽力报国。应该调发敦煌、酒泉兵力,前往救援。”

章帝依议,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派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共七千人,于建初元年(76年)正月,到柳中进击车师,攻交河城,斩首三千八百级,俘虏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匈奴见势遁逃,车师国又归降了汉王朝。但关宠业已战殁,援军诸将见此便欲弃耿恭回师。先前耿恭曾遣所部军吏范羌回敦煌领取军士寒衣,所以这次出征也在军中。此时诸将欲退,范羌抵死不从。诸将不敢前进,无奈只得分兵两千给范羌营救耿恭。范羌从天山北道进军,遇大雪深丈余。历尽艰辛才到达疏勒城下。城中听到兵马声,以为匈奴攻城。大惊,准备拒战。范羌在城下大呼:“我乃范羌,朝廷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呼万岁。开门,见援军相与痛哭。此时,城中仅余二十六人。

第二天,耿恭等东归。沿途,敌兵追赶骚扰,汉军且战且行。耿恭的人马,从疏勒出发时尚有二十六人,由于将士忍饥挨饿,身体孱弱,一路上,多有死者,到玉门关时,仅剩了十三人,而且衣服洞破褴褛,形容憔悴枯槁。

中郎将郑众安排耿恭等人洗沐,更换衣服。并上奏章给皇帝,希望表彰耿恭:“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嚰,对数万之觽,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后汉书·耿恭列传》)

耿恭回到洛阳。鲍昱也上奏皇帝,说耿恭的节义超过了苏武,应该赐予爵赏。于是,朝廷任命耿恭为骑都尉。以耿恭司马的石修为雒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为羽林军。

耿恭母亲早先去逝,耿恭回来后,回家追行丧制,不能出任官职,章帝下令叫五官中郎将马严赐给耿恭牛酒,要他停止服孝。

建初二年(77年),耿恭任长水校尉。同年秋天,金城、陇西羌叛汉。耿恭上表指陈方略,皇帝下诏召他入宫咨询。遂派他率领五校(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士卒三千人,作为车骑将军马防的副将出征西羌。耿恭驻军枹罕,多次与敌作战。第二年秋天,烧当羌(西羌之一支)投降,马防还京师,耿恭留驻攻打尚未平服者,歼敌千余人,获牛、羊四万多头,勒姐、烧河羌等十三种羌几万人,都到耿恭军中投降。

当初,耿恭出陇西时,曾上书朝廷,说:“故安丰侯窦融昔在凉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窦固),即其子孙。前时窦固出兵天山,战功卓著,为全军之冠,适合承担大使职任,坐镇安抚凉州。可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作为重要的威慑力量。”他这个建议违忤了马防的心意。于是,马防回京,指使监营谒者李谭劾奏耿恭,说他不以国事为忧,接到出征诏书时有怨望之辞色。朝廷征召耿恭回京,把他下狱审治,后来,免除他的官职,责令他还归本郡。不久,耿恭死于家中。

评论说:我初次读《汉书·苏武传》,被他在蛮荒之地坚持过艰苦生活,没有让大汉王朝蒙羞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披阅耿恭坚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知不觉长叹着眼泪不知从哪里流了下来。哎!追求正义比求生还重要,才使他达到这样的境界吗!从前曹刿在柯地盟会时劫持齐桓公,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大长赵国威风,不过是在短时间内逞其英豪,与耿恭处百死之地而不懈斗争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西汉和东汉的统治者应当给苏武、耿恭两人显贵的爵位,给他们十代人大赦的权利。可是苏武所受的恩泽连继承人也沾不上,耿恭甚至死于狱中。回想当年介之推的龙蛇歌谣,我认为可以大大地为他们感叹。

赏析

在谈阅读感受之前,先澄清一个地理名词上的误读。耿恭守卫的疏勒,不是汉代疏勒国首府疏勒城,即今天的新疆喀什市。据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考证,当年耿恭守卫的“疏勒城在车师后部,非疏勒国城也”,其旧址在今天新疆奇台县半截沟乡麻沟梁的石城子遗址间,与喀什市相隔足有1000多公里。

前四史中,随着史书性质的日趋定型,叙事的生动、形象渐呈退化之态。《汉书》不及《史记》叙事的生动、形象,《后汉书》、《三国志》不及《汉书》叙事的生动、形象。有如此壮烈业绩的耿恭,赶不上司马迁、班固为其写传记,只得让李广、苏武等人专美于前。

捧读《后汉书·耿恭传》,我一直为他抱屈。论出身,他是名将之后,彪炳千秋,光耀门楣,是情理中的事;论业绩,诚如后世史学家所谓:“自永平十八年三月金蒲城被围,至建初元年三月入玉门关,前后历时两年整。耿恭兵不满百,孤悬塞外,抱必死之心,坐困穷城。前有数万之敌,屡挫其锋;后无匹马之援,终无异志。士卒至死而不离不弃,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之。时人赞其“节过苏武”,诚哉斯言!”可惜纵然“节过苏武”,后人铭记其勋业的有几个呢!王维有句诗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历史人物活着时会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死了,也会依旧存在不公正。历史学家的表彰不力,后人的漠视,会使死者的双眼永远难以阖上。

对于耿恭,范晔的这篇传记,不可谓不用心。他在有些地方甚至一改自己严谨的写作风格,而学习《史记》的好“奇”。最典型的就是拜井一段。《东观汉记》的记载是这样的:“恭亲自挽笼,于是令士且勿饮,先和泥涂城,并扬示之。”也就是说“穿井十五丈不得水”之后,耿恭亲自下井把里面的土运上来,让士兵继续挖,终于挖到了水。后来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就采用了这种比较现实的描述。范晔把耿恭继续挖井改为向井叩拜,“有顷,水泉奔出”,显示了神灵的作用。他自认为很“奇”,能表现出耿恭业绩的感天动地。但实际上,他不知道司马迁的“奇”是要植根生活的。《东观汉记》的记载才是真正的司马迁式的“奇”。大家设想一下,有了水,让大家先别喝,而是用来拌泥抹城墙,并洒水让敌人看,这样的安排,比直接洒水给敌人看,哪样更合理,更有效,更“奇”?范晔是位优秀的历史学家,但不是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尽力为耿恭写一篇好传记,有时难免弄巧反拙。耿恭守疏勒,历时两年,除了对敌斗争的顽强,他在团结下属,鼓励士气方面,肯定有一些特殊的手段、策略。范晔选取的那件被后人称为岳飞《满江红》词“壮志饥餐胡虏肉”一句所本的事,即“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委实不光彩。一则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诱杀使臣,胜之不武;二则公开烧烤敌人,会激发匈奴士兵的斗志,对己方并不利。耿恭自有光彩的事,可惜历史学家或是因为调查力度不够,或是缺乏剪裁眼光,让该写的事多淹没在黄沙砾石下了。

但范晔严谨的写作态度,也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思考话题。耿恭这样的守土铁血汉子,在上司、同僚的心目中会得到怎样的评价呢?有主张把他和部下抛弃不管的,有主张全力营救的,有的即便去拯救,也想着半途而废。英雄并不像我们想像中得到的尽是鲜花和掌声。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这个民族自汉唐以后日益缺乏强悍勇武精神的原因!班超、耿恭这样的孤胆英雄,流了血,就绝不应再流泪!可惜,一切诚如范晔在“论曰”中所说的:“以为二汉当疏高爵,宥十世。而苏君恩不及嗣,恭亦终填牢户。追诵龙蛇之章,以为叹息。”

惜哉,耿恭!范晔的史笔难以传达你的神采,却绘出了你的窘境!同时代的人群里,已遍布对你的浴血事迹漠视的眼神,后世的遗忘,想来你也不会太计较!只是,一遍遍捧读《后汉书·耿恭传》,那西域的风沙不再是图像,而是我们祖先从未向敌人屈服过的头颅!

名句点击

1、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译文:如今把人臣派到危险艰难的地方,在他们急迫的时候,朝廷却扔掉不管;这样,对外则是纵容蛮夷行凶作恶,对内则是让死难的臣民伤心。假令估计一下时局,以后不会再发生侵扰边境的事件,这样做是可以的;如果匈奴再来犯边,进行侵略,皇上又怎能激励将帅用命呢?

解说:鲍昱真是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拯救一个耿恭,意味将有千千万万个耿恭铁心为国效力。朝廷不怜惜为自己效力的将士,就会失去将士的奉献之心。一旦陷入危难,谁还会挺身而出?这不是简单的收买人心的权宜之计,也关系到民族性格的营造。褒奖见义勇为者,优待军人、老兵,都是健康社会成员的共识。过去这样,现在这样,将来还得这样!主张放弃拯救耿恭的第五伦是东汉一位著名的清官,可惜太没长远目光了!他会因为这件事而成为阴暗人物。

2、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

译文:耿恭见状,仰天长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于是,整顿衣裳,对井再拜,为将吏们祈祷。不一会,飞泉涌出,众军喜悦无比,欢腾雀跃,山呼万岁。耿恭军将士在城上向下扬水给匈奴看。

解说:这段文字的有名,仰仗唐朝诗人王维的诗《老将行》。这是首歌颂一位屡立殊勋却不得封赏,备受冷落的老年将军的七言古体诗,诗中有这么两句:“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分别用耿恭和西汉将领灌夫的典故,来表现老将军的壮志在胸,不会“使酒骂座”(灌夫为人刚直,常借酒发脾气)。耿恭得到泉水,是他深挖的结果。不过,我们还是相信是他对汉朝的忠心,才换来清泉!

文学名作《叶延滨·叶延滨诗选》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叶延滨,青年诗人。1948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祖籍四川。高中毕业后到延安去插队,在某军马场当农工。1972年调到总后某工程处任干事。197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星星》杂志社任编辑迄今。著有诗集《二重奏》。

内容概要

关于桥的三度写意

A:人——

行人被叫做习惯的这架罗盘导航/漫步桥头/挽一缕江风拂去劳顿/纵目远眺让浪花儿涤净愁闷/桥面洒着唐诗味儿宋诗韵儿/如捧一杯清茶/酣饮晚霞 悠哉乐哉信步/多浪漫而少哲学/(且慢,你可想到过这桥/万一承受不了你的重量/万一砖石顷刻松散坍塌/万一这桥如虹一般虚幻) 也许人本身就是一个启示/当信任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会于波涛之上坦然/就会于深涧之上坦然/也许桥本身就是一个启示/人竟然把一副石头的鞍鞯/备在江水的背脊上面/如驯马手在骏马上面……

B: 桥——

桥一旦获得思想/怎样想出这惊心动魄/负千车万载的重负/不能展腰,不能/临惊涛骇浪的吞噬/不能瘫软,不能! 存在一天就有一天艰难/支撑一天就有一天危险/一旦松懈就不再存在/只能咬牙再别无选择 (在无法选择时就选择坚持/把责任当作一生的目标/当坚持成为终生不渝的信念/坚持也就变得轻松……) 桥会羡慕水的自由么,不知道/桥会妒嫉人的轻松么,不知道/不自由不轻松的桥/存在于胜过自由的骄傲/存在于胜过轻松的自豪/——于重负中存在/——于艰危中存在

C: 江——

江水有生命/江水有灵魂/谁能猜透江水/对桥的态度/对人的感情那是难以忘怀的往昔啊/把船高高地抛起来/抛出船工的号子涂在峡谷上/是人对江水的颂歌/是人对江水的怨曲 而桥是一把石锁/锁住了这段历史/人啊,莫要锁住记忆——/那是沉沦与腾飞的抉择/那是勇敢与懦弱的决斗/那是征服与退却的对垒 再细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江水/人啊,莫要踱步于平稳/沉湎于安稳/江水在唤你在启示你/你脚下的桥是你先辈立下的碑/而你的人生/需要自己的碑/——一座新桥的桥墩……

石雕的诱惑

1

风握着一把锉刀/在山巅上咬着牙狠命地锉/雨握着一把凿子/凿着那些流泪的岁月 天知道它们在想什么/漫山遍野残破的云片/是一张又一张/不中意的画稿 神女峰/不知是谁为这风雨的佳作/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寂寞了山雾/羞红了江雾 在江水一万次涨落之后/涛声也记住了这个名字/每一个漩涡上/漂着一首诗 李白的轻舟只载走了猿声/有一个叫舒婷的姑娘/想唤下在山巅苦等了/千年的苦姐姐/只是轮船的汽笛/压住了她纤弱的声音 风还在锉,雨还在凿/它们从不读诗/而我们也不明白,大自然/最终的构思是什么

2

刘晓庆也学会了几路拳脚/为一出《神秘的大佛》/摔得紫疤青痕/大佛依然是神秘的/一切都仿佛知道/一切都了然在心 真正的杰作/是整座山化作人的形骸/在惊叹之后/在敬仰之后 你自己也弄不清楚/你是惊叹人间的自然奇观/还是惊叹自然界人的巨雕/烧香磕头的老妈妈/你顶礼膜拜的什么/是主宰这芸芸众生的佛/是雕凿这佛的芸芸众生 立在江畔/对峙佛山/我从佛的脸上看到了/永恒的恬静/一个东方的《蒙娜丽莎》 真的,我不知道这杰作/真实的作者是谁/但一定是炎黄子孙/而不是达·芬奇

秦兵马俑祭

泪水猛地涌入我的眼/浸泡着士兵的悲哀/没有哀乐,乐声冷凝为一坑黄土/祭这支战败之师 兵马不再萧萧,战车不再辚辚/然而军威仍列阵肃立/号角哑于耻辱,旌旗焚于苦痛/扫荡八荒的雷霆之师/竟在一具僵尸的坟前/写完其辉煌军史最后一页/缴械的结局 刹那间,血枯,心熄/那征伐与奔突的骁勇/无畏与慓悍的军之魂何在/血肉之躯变为泥胎 列国诸侯曾匐伏于马蹄下的黄尘/烽火台燃尽军中的浩歌/开国之师,定邦之将,守土之士/华夏民族崛起的锋刃/饱含血汗胆气的军魂/被殉葬于专利与残忍/——兵马俑是无声的象征 以媚词刻于竹简的英雄史/无丹心可照,愧对子孙/奴隶以泥土饱蘸的愤慨啊/活在兵马俑的形骸 扶起在耻辱之箭中/歪倒于俑坑的将士/在永远不闭的眼睛中/有超然于岁月之上的军魂/列队列阵,再次崛起——/守卫奴隶创造的艺术/守卫重见天日的军魂 不能再次出征/剑戟已锈蚀于血泊的沼泽/无号无鼓无旗/如森林根植于高原黄土 军魂不死,不死军魂/月月擦亮十五皓月一轮/照千年军人责任/照百代军人命运/秦王朝倾也,阿房宫如梦/只有你们的痛苦与雄风/与土地同在,与民族共存 揭开黄土的泥封/历史不是一罐陈酿老窖/兵马俑乃立体的宣言——/艺术与军魂和奴隶历史 一支缴械于皇权墓陵/千古悲叹的军队/羞黄浩瀚史书万卷! /奴隶万岁!军魂不朽!艺术长存! /我一名华夏子孙/以军人的五指并拢/向俑坑,行一个军礼……

作品鉴赏 《叶延滨诗选》是叶延滨八十年代创作诗的选集,也是他迄今为止的诗选。他的诗集《二重奏》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新诗集奖。此外,叶延滨的创作还获得过各种名称的奖不下十次。不能说获奖是叶延滨创作的目标,不能说获奖对于他的创作趋向有影响,但是,社会对于叶延滨诗歌价值的评价,却通过这些荣誉明白无误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出来。叶延滨对这些个奖励感到光荣,而他也是受之无愧的。因为,正如叶延滨自己所说,他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和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点,在纷繁复杂的感情世界里找到了与人民的相通点,在渊源流长的艺术长河中找到自己的探索点。三点决定一个平面,他说他的诗就放在这个平面上。这就是叶延滨十载诗探求的一个大概走向和轮廓。他的组诗《甘妈》、诗《早晨与黄昏》、《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太阳与大地的儿子》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诗坛也有影响。叶延滨认为艺术即创新,而他的追求是表现他们那一代人——国家的同龄人、与国家民族同命运的一代人的史诗价值,展示这样一代人特有的命运、追求、襟怀、情感。他认为诗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历史,他将加入这个历史,并带入新鲜的经验。在创作方法上,叶延滨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标准的现实主义诗人,甚至以为用现实主义界定诗人不太妥当,尽管他永远关注和拥抱现实;他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时髦的现代派诗人,他对某些他称之为自称现代派的诗作者那种他认为的委琐卑微的心态只产生怜悯,对那种昙花一现的艺术流派(他在流派二字前后加上了引号)所衬托的这块土地的古老浑厚感到惊讶。《关于桥的三度写意》这样的诗,对于叶延滨是有代表性的。这里的人、桥和江,都是现实主义的,是生活的真实。作者不满足于如实描述一番,还写出了一些深意:“当信任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会于波涛、深涧之上坦然;存在一天就有一天艰难,支撑一天就有一天危险,在无法选择时就选择坚持。作者从桥这个对象所发掘出来的诸如此类的意思,确是一些很有份量的人生道理。可以说正是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人所说他们那一代人的特殊体验和对生活的很值得注意的看法。的确,古今中外写桥的诗很多,而能写到这样深刻,能投射进一代人如此沉重的体验者,是罕见的。在语言的变化和试验方面,作者在诗里也作了好些努力,给人一些新的感觉,诸如:“桥面洒着唐诗味宋词味”,“酣饮晚霞”,“桥是一把石锁/锁住了这段历史”等,都是好句子。在《石雕的诱惑》里,有好些很好的诗思,同样,诗也写得很现实,现实得甚至还有舒婷、刘晓庆的名字。与别的诗一样,在这首诗里依然有他那一代人的深刻而又现实的体察:“烧香磕头的老妈妈/你顶礼膜拜的什么/是主宰这芸芸众生的佛/是雕凿这佛的芸芸众生”。叶延滨的创作量是比较大的,而且他的诗一般都写得不短,但他的诗从整体上说是很有份量的,像《秦兵马俑祭》这样的诗,确是作者花费心血生命来创作的,情感如此沉重,艺术上也讲究构思和表现角度,作者在这个成百诗人都吟咏过的题目,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颖的感觉、意象和思想:“华夏民族崛起的锋刃/饱含血汗胆气的军魂/被殉葬于专制与残忍”,“以媚词刻于竹简的英雄史/无丹心可照,愧对子孙”,“在永远不闭的眼睛中/有超然于岁月之上的军魂”。从这首诗,我们还可以推测叶延滨写诗的过程。他对秦兵马俑是很动情绪的,一见到它们,作者就不由自主地“泪水猛地涌入我的眼”。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再一步步地发掘自己内心何以这样动情,写出自己的感觉、体验和思考。延滨对诗是很虔诚的。

读后感的开头这样写:

1、描绘情景这是一种简单描绘自然景象或人的情绪、行为的开头方法。以环境或情绪带入。2、运用设问如《读后的感想》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我读了某某某,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呢?3、开门见山这种开头,直截了当地点明读了作品后的体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992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