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在线等!!急!!!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在线等!!急!!!,第1张

八年级上册复习讲义:

第14章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1、无性生殖:(定义):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方式):出芽生殖、营养生殖、植物组织培养。

2、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

3、营养生殖:(定义):依靠营养器官(植物的根、茎、叶)进行的无性生殖。

(优点):①保留植物亲本的优良性状,②加快植物生殖的速度。

(方式):嫁接、扦插、压条。

枝接:将一株植物体带有芽的枝接到另外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 接穗:带有芽的枝 砖木:被接的植物体)

嫁接 代表:(柑、橘)

芽接:将一株植物体的芽接到另外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 接穗:芽 砖木:被接的植物体)

代表:(桃、山楂、苹果)

嫁接的注意点:使接穗和砖木的形成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成活率。

嫁接的优点:①保留接穗的优良性状;②繁殖速度快。

扦插:菊,月季,杨柳

4、植物组织培养:(定义):将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为完整的植物体。

(例子):胡萝卜根的细胞或组织

(优点):①短期内生产出大批的植物;

②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③培育出高产优良的新品种。

5、有性生殖:(定义):由亲代产生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进而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6、植物的有性生殖:

花的六大基本结构: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其中雄蕊和雌蕊最为重要。

子房的内部结构:外层是子房壁,内部有胚珠(外被是珠被,顶端有开口为珠孔,里面有卵细胞)。

①花开后第一步进行传粉:雄蕊花药中的花粉通过不同的途径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自花传粉:同一朵花中,雄蕊花药中的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异花传粉:一朵花雄蕊花药中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②传粉过后第二步进行受精:植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具体:当花粉管落到成熟的雌蕊柱头上,受到柱头分泌粘液的刺激,花粉就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内有精子,花粉管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内的胚珠中(从珠孔进入),末端破裂,释放精子,精子与结合成为受精卵。

③受精过后,花的各部分结构开始发育: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柱头和花柱开始逐渐凋落,只有雌蕊中的子房发育为果实。

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一粒胚珠发育为一个种子,多籽植物主要是由于果实中含有多个胚珠)

子房壁-------------------------------------------果皮

子房 珠被----------------------种皮 果实

胚珠 种子

卵细胞

| 受精卵-------胚

精子

依靠风力(蒲公英、虞美人)

7、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依靠自身的弹力(豌豆)

依靠人和动物的运动(苍耳)

依靠水力(椰子)

8、昆虫的生殖与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异的发育过程。(家蚕、蝇、蚊、蜜蜂)

发育方式 家蚕经历了四个发育时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非常相似的发育过程。(蝗虫、蟋蟀、蟑螂、蝼蛄、螳螂)

蝗虫经历了三个发育时期:受精卵、幼虫、成虫

9、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两栖类: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青蛙、蟾蜍、蝾螈、大鲵)

两栖类的受精方式:体外受精(受精作用发生在体外的受精方式)

两栖类的发育方式:变态发育(蝌蚪和成哇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显著不同的发育方式)

蛙的发育经历了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都是在水中进行的。

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蝌蚪 成蛙

呼吸器官 腮 肺(主要)、皮肤(次要)

尾 有 没有

四肢 没有 有

生活环境 水中 靠近水边的潮湿地带

10、鸟类的生殖与发育:

鸟类的生殖行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鸟类的受精方式:体内受精(受精作用发生在体内的受精方式)

鸟卵产出后,胚胎会停止发育?(外界温度低于雌鸟体温)

早成鸟:刚从卵壳中孵化出来的雏鸡,眼已经睁开,全身有稠密的绒羽,腿足有力,立刻能跟随亲鸡自行觅食的鸟。

(鸡、鸭、鹅、大雁)

晚成鸟:刚从卵壳中孵化出来的雏鸡,发育还不充分,眼还没有睁开,身上的绒羽很少,甚至全身裸露,腿足无力,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要留在巢内由亲鸟喂养的鸟。

(家鸽 、麻雀、燕子)

第15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 生物体普遍存在两种生命现象:遗传和变异。

2、 遗传:生物体亲代与子代子间,子代个体子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相似的现象。

3、 遗传信息的中心:细胞核

4、 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能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

染色体的特点:成对存在;每中生物体内染色体的数目一定。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才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22对)

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1对。女性用XX表示,男性用XY表示)

(性别决定图解):父亲:XY 母亲: XX

↓ ↓

精子:X/Y 卵细胞 : X

|

受精卵: XX XY

(女孩) (男孩)

生男生女主要取决于父亲,与母亲无关。生男生女的概率相等。

与人类性别决定方式一样的生物还有:鱼类、两栖类、哺乳类

5、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特点:双链;双螺旋

6、 基因: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无数个基因。

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A、B、D)

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a、b、d、)

AA:表现显性性状 Aa :表现显性性状 aa:表现隐性性状

7、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单眼皮和双眼皮,有耳 垂和无耳垂)

8、遗传病: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色盲,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智力低下、并指、多指、先天性聋哑)

一般不能根治,治愈率很低。

近亲结婚是导致遗传病患病率上升的重要途径。

原因:近亲之间,许多基因来自共同的祖先,因此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家明确规定了禁止近亲结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人)

优生优育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9、变异:生物体亲代与子代子间,子代个体子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的现象。

分类:

可遗传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变异。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镰刀形变异细胞贫血症、小麦的抗倒伏、玉米的白化苗)

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变异。这种变异是外界环境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其遗传物质并没发生改变。一般只表现在当代。

(哥哥皮肤白皙,弟弟皮肤晒黑)

有利变异:小麦的抗倒伏,抗锈病

不利变异:玉米的白化苗,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10、生物发生变异的目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

11、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1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意义:使生物界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进化发展。

第 16 章 动 物 的 运 动

1、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动物通过运动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2、动物运动方式:(空中):飞行,滑翔

(水中):游泳,爬行

(陆地):行走,奔跑,行走,跳跃

3、动物运动的主要目的:为了适应生活的环境。

4、鸟类迁徙的目的:获得足够的食物;在迁徙地完成筑巢、孵卵、育雏等生殖活动;寻找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活环境。

5、运动器官:鱼----鳍;鸟类----翼;昆虫----翅膀;爬行动物-----四肢;

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

6、蚂蚁运动时,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7、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和骨连接共同构成了骨骼;骨连接是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结构;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收缩和舒张,牵拉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运动。)

8、当人屈肘时,肱二头肌要收缩,肱三头肌要舒张。

当人伸肘时,肱二头肌要舒张,肱三头肌要收缩。

9、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

10、 动物的能量来源是食物,直接能量来源是ATP。

第 17 章 动 物 的 行 为

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①觅食行为

② 防御行为:保护色(变色龙);拟态(枯叶蝶、尺蠖);

警戒色(黄蜂、毒蛙)

③生殖行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占巢、哺乳

④其它:迁徙行为、洄游行为、冬眠行为、攻击行为

⑤社群行为: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 有联系的行为。(白蚁、蜜蜂、)

2、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3、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

例子: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婴儿喝奶、

小鸭游泳、动物哺乳

4、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例子:海豚的顶球,转圈和跳跃,蚯蚓走迷宫,小狗做算术,大山雀偷喝牛奶,大猩猩钓白蚁

5、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形成的后天性行为越复杂。

6、动物的行为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控制。

第 18 章 疾 病 和 免 疫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

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乙肝、艾滋病、非典(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蛔虫病、肺结核、灰指甲。

2、分类:①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

②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蛲虫病、细菌性痢疾、甲肝

③血液传染病:乙肝、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

④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

3、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的途径(空气、饮用水、食物、接触)。

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抵抗能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4、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5、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

保护易感人群:打预防针和锻炼身体。

6、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的疾病。

7、冠心病形成的原因: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

8、凡是有心绞痛的人应随时携带硝酸甘油或麝香保心丸等药品。

9、癌症:又名恶性肿瘤,人体除了头发和指甲外,几乎所有的器官都有可能发

生癌变。

11、 在城市中,排第一位的是肺癌;在农村中,排第一位的是胃癌;在青少年和儿童中,排第一位的是白血病。(白血病治疗的方法是骨髓移植)

12、 癌症的治疗方法:外科疗法(手术切除肿瘤);化学疗法(使用抗癌物质);放射疗法(向癌变部位施放射线。)

13、 导致细胞癌变的因素: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

化学致癌因子(亚硝酸盐,黄曲霉素,防腐剂)

病毒致癌因子(乙肝病毒,疱疹病毒)

14、 人体内的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皮肤、黏膜,鼻毛,纤毛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5、 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又叫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生来就有的,并不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但作用力较弱。

16、 第三道防线又叫特异性免疫。特点:后天获得的,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作用力较强。

17、 在第三道防线中:免疫器官:脾、扁桃体、淋巴结。

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就会产生抗体(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是抗原,特定的抗原对应特定的抗体,当特定的抗体消灭特定的抗原后,部分抗体仍然留在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来入侵的时候,存在人体内的抗体就迅速发生作用并消灭它们,因此,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第二次。(但感冒不一样,原因是感冒病毒在随时发生变异。)

18、 我国规定一岁以下的儿童接种四种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

19、 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第 19 章 珍 爱 生 命

1、少量饮酒能够解除疲劳,促进消化;

酗酒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起酒精中毒。(引起神经衰弱,智力减退;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引起急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引起胃酸过多,胃出血,消化道肿瘤;引起消化不良,腹泻,便秘。)

2、长期大量吸烟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还对人体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3、常见的毒品有鸦片、吗啡、***、大麻、冰毒、摇头丸等。

其中鸦片是以**为原料制成的。

吸毒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严重损伤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影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殖能力,生出畸形儿等。

4、吸毒成瘾的原因:外来毒品中的吗啡肽代替了人脑中类吗啡肽,减少或抑制类吗啡肽的分泌,只能靠摄入外界的吗啡肽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5、家庭药箱:医用器具、外用药、内服药。

医用器具: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刻度服药杯、纱布、绷带、酒精棉球、镊子、小剪刀。

外用药:酒精、红药水、碘酒、创口贴、风湿止痛膏、风油精、眼药水。

内服药:阿司匹林,板蓝根、云南白药、乘晕宁、黄连素(治腹泻)。

外用药和内服药必须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和急救性等原则。

6、处方药:需要医生的处方才能从药店购买并在医生的监控和指导下才能使用的药。

非处方药: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可以从药店直接购买的药。

7、 人工呼吸:用人工的方法,是病人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逐步恢复呼吸的作用。

常用的人工呼吸的方法:口对口吹气法。

过程:进行 人工呼吸时,应在病人颈下垫物,解开衣扣、领带等,清除口和鼻内的污物,救护人员深吸气,用手捏住病人的鼻孔,然后口对口吹气。口对口吹气时,吹气的强度以吹气后病人胸廓略有起伏为宜,吹气频率和呼吸频率相似。

8、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9、 健康新概念的核心:由消极被动的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的呵护健康。

心脏,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在人的一生中,心脏一刻不停地跳动,就像一台“水泵”一样,推动着血液流向全身。

所以,中医有讲: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意思是说,心脏如古代君王一般,地高权大,是整个身体的核心管理者。

一旦心脏受损,那么身体各个器官,也将随之衰败。

那么,心脏不好的人,身体有哪些表现呢?

心脏不好的人,嘴唇有3个变化,占一个,可能心脏不健康了

变化一:嘴唇鲜红

很多人都觉得,嘴唇自来红,是好事,不用涂口红了。

其实你错了,唇色太红的话,不是什么好现象!

嘴唇鲜红,深红,或是呈血红色,代表心火旺盛,越红说明体内火气越旺盛。

通常还会伴有牙痛、头痛、尿黄等症状。

变化二:嘴唇青黑

嘴唇发黑、发青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如果长期出现这种唇色,就要提高警惕了。

这种唇色,暗示体内有瘀血,或者是心脏有问题。

通常还会伴有胸闷、常做噩梦、胸部刺痛等症状。

变化三:嘴唇发紫

除去冬天,人们被冻得嘴唇发紫外,如果日常发现自己的嘴唇变紫,就要注意了!

这种唇色,一般是心脏疾病的征兆。

这多是由于血液循环不佳所致,易患心脏病、贫血,还会有中风的倾向。

如果一个人心脏不好,嘴唇通常会有以上这3种变化,如果你都没有,说明你的心脏还算健康;

如果嘴唇发生了上述其一的症状,一定不要大意,要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预防心脏疾病,养护心脏健康,牢记“三要、三忌”!

三要

1、要睡养心觉

心脏位于胸部,是一个阳位,主血脉;其工作要消耗能量,在中午阳气偏盛的时候,需要休息来养阴,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所以,午睡,是养心的好方法。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睡一个养心觉,也是不错的!

2、要补充omega-3

omega-3脂肪酸,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好”脂肪之一,有助于心血管健康,保护心脏,降低心脏病、抑郁症、痴呆症和关节炎的风险。

美国心脏协会,推荐心脏病患者,每日摄入1克omega-3。如果,曾经发生过心肌梗塞,那么按处方剂量摄入omega-3,有助于保护心脏。

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塞幸存者,提高身体omega-3水平,心肌梗塞复发的几率更低,心脏病死亡人数更少。

另外,还有很多实验得出,omega-3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蛋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从而可以降三高,预防心血管疾病。

3、要按养心穴

曲泽穴:肘微屈,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的内侧缘。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在治疗很多心血管的疾病方面,是个要穴。

五行中,心包经属火,曲泽穴属水,因此,常按此穴有清心泻火,除烦安神的作用。

如出现心胸烦热、头晕脑涨,或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属于心包经之热症者,都可以通过按摩此穴来进行调理。

三忌

1、坐久

长时间久坐,机体各方面都会弱化,导致血液循环减缓。

严重还会引发心脏机能的衰退,导致心肌萎缩。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如果长时间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减缓,更易诱发心肌梗塞和脑血栓。

2、熬夜

长期熬夜,睡眠不规律,睡眠不足,会打破身体正常生物节律,各器官功能也会失调,免疫力下降,易会诱发心梗。

而拥有良好的睡眠,对远离心脑血管疾病起到很大帮助。

注:长期上夜班的人群,建议白天一定补充足量的睡眠,饮食更要均衡营养,才能适当减少熬夜对身体和心脏的伤害。

3、盐多

盐,是心血管专家公认的“伤心”食物。

相关报告证实,正常人每天摄入盐量不超过6克,高血压者每天不超过4克。

控制盐的摄入量,利于调节血压,避免血压升高,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动物的分类:

(1)根据动物体内是否有脊柱,动物可分为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根据动物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动物可分为三类: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生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01、鱼类:

(1)生活习性:鱼生活在水中

(2)鱼的形态特征:

体 形:梭形

体 表:鳞片;分泌黏液

体 色:腹白背暗(保护色)

身体分布:头、躯干、尾

感觉器官: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运动器官:鳍,尾(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腹(保持平衡)

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整体起协调作用

呼 吸: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

(3)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鳍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用鳃在水中呼吸。

A、游泳:用鳍游泳(鳍是运动器官)

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游泳,前进的动力是尾部的摆动,胸鳍、腹鳍和背鳍维持鱼的平衡,尾鳍决定运动的方向;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卵生。变温动物。

B、呼吸:用鳃呼吸(鳃是呼吸器官)

(4)鱼类的主要特征:

A、体表常被有鳞片,B、用鳃呼吸,C、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游泳。D、生活在水中。

(5)鱼离不开水的原因: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6)四大家鱼是:草鱼、青鱼、鲢鱼、鳙鱼

02、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蜇、珊瑚虫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如:章鱼、乌贼、河蚌、田螺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较硬的甲。如:虾、蟹、水蚤等

(4)其他水生动物: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03、水域环境的保护:

(1)水域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2)水域环境保护的成功实例

(3)保护水域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04、陆生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05、蚯蚓:(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2)以植物枯叶、朽根等为食。(3)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身体分节使躯体的运动更灵活。(4)靠可以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呼吸。(5)蚯蚓是环节动物,

0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⑴、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⑵、有刚毛和发达的肌肉用以运动

⑶、休表湿润可以呼吸,无专门的呼吸器官。

▲环节动物:除蚯蚓外,还有沙蚕、水蛭等

07、兔:(兔适于陆地生活的特征)

(1)前肢短,后肢长,便于跳跃。(2)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发达,无犬齿(撕裂食物),盲肠发达,与植食性相适应。(3)体表被毛,用肺呼吸,心脏结构、血液循环与人一样,是恒温动物。(4)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

08、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2)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3)体腔那有膈;(4)用肺呼吸;(5)心脏有完整分隔的四腔;(6)体温恒定;(7)大脑发达;(8)多为胎生、哺乳。

▲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

09、变温动物和恒温的区别:

哺乳类和鸟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它们都是恒温动物。其他动物的体温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10、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1)陆生动物生活的基本环境条件: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

(2)大熊猫濒危原因:熊猫有栖息地遭到破坏。

(3)动物栖息地为陆地生活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等基本的生存条件,被破坏后,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生物的栖息地。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11、鸟:(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有发达的气囊,减轻体重,双重呼吸。(2)消化系统发达,直肠短,食物残渣很快排出。(3)胸骨呈龙骨突,便于着生发达的胸肌。(4)身体成流线型,翅膀羽毛重叠排列,心脏发达。(5)体温高而恒定,卵生。

12、昆虫:(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1)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2)外骨骼的作用:支持、保护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3)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飞行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繁殖。

1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表由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常见的节肢动物有:所有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

14、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等。

▲动物已知150万种,其中哺乳动物4000多种,鸟类9000多种,昆虫100万多种。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就是动物的行为。

(2)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飞行、游泳、爬行、行走、奔跑

(3)描述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5、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1)运动系统:骨骼(包括骨和骨连接)、骨骼肌。

(2)关节的结构: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模式图参见P29)

▲关节软骨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关节面: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组成

▲脱 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16、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

(1)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

A、结构: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

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

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一组肌肉附着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只能牵引骨而不能推开骨,与骨相连的总是两组肌肉配合的。

B、特性:肌肉无论受到哪种刺激(包括由神经传来的兴奋)都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舒张。

(2)屈肘和伸肘动作:

A、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

B、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

(3)运动的产生过程: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会牵动骨头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关节相当于支点。

(4)运动不但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而且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并需要多个系统参与配合。

(5)运动就是骨在肌肉的牵引下绕关节活动,使躯体能够完成各种动作。

▲动物的运动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7、动物行为:有攻击行为、防御行为、储食行为、繁殖行为和社群行为。

18、区别动物的先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A、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本能行为)。如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

B、学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后天性)。如鲸的顶球、转圈和跳跃等表演。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9、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举例:

A、白蚁,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参见P37倒数第一段)

B、鸡、羊、狒狒等(参见P38第二段)

20、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声音、动作、接触、气味等。

(2)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反应,这种现象就叫通讯。

▲蝶蛾类昆虫可用性外激素通讯。

(3)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绿色植物养育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21、在自然界的作用(参见八上P45)

(1)动物维持生态平衡;

(2)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2、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动物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3、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观赏、药材、衣服等

24、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A、生物反应器的概念: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

B、目前动物中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即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和分泌出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药物和营养物质])。

C、生物反应器应用的是转基因技术。

D、生物反应器的优点: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减少污染等优点。

25、动物与仿生:

(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2)仿生的应用

A、飞 机——鸟的飞翔

B、薄壳技术——乌龟的背甲

C、雷 达——蝙蝠的回声定位

D、荧 光 灯——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E、宇 航 服——长颈鹿的脖子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6、菌落:细菌很小,要观察细菌形态的话一定要借助于高倍的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 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1)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

比较 大小 形 状 颜 色

细菌菌落 小 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白或黄

真菌菌落 大 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状 红、褐、绿、黑、黄

(2)细菌的培养步骤:制作培养基→高温消毒→接种→培养。

27、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可见,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28、细菌的生活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有的还有特殊条件。

▲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和真菌要氧气生活,有些不要。如:酵母菌发酵不要氧气,是无氧呼吸,乳酸菌制奶也不要氧气。

第二节 细 菌

28、细菌的发现

(1)细菌的发现者:荷兰列文•虎克。

(2)法国的巴斯德进行了“鹅颈瓶”实验,证实细菌的产生。还发现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

▲微生物学之父:法国巴斯德。

29、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A、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B、形状:呈球状、杆状、螺旋状

C、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有鞭毛和荚膜。(参见八上P60)

▲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它和动植物的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却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

比较内容 动物 植物 细菌

细胞壁 无 有 有

细胞膜 有 有 有

细胞质 有 有 有

细胞核 有 有 无,只有未形成细胞核

叶绿体 无 有 无

鞭 毛 无 无 有

荚 膜 无 无 有

30、细菌的生殖:

A、生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靠现成的有机物来养活

B、生殖方式:分裂生殖。芽孢是休眠体。

▲细菌分布广泛的特点:因为细菌具有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

▲细菌的作用:作为分解者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

第三节 真 菌

31、真菌的种类:酵母菌、木耳、蘑菇、灵芝、霉菌等是真菌。

32、真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

(1)结构:细胞有成型的细胞核,无叶绿体

(2)营养方式:异养(腐生)

33、真菌的繁殖:

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霉菌(青霉和曲霉的区别):

青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扫帚状

曲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放射状

▲细菌和真菌的特征(区别):(八上P64练习4)

A、细菌:个体微小,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B、真菌:既有个体微小的种类,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4、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八上P66)

⑴、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⑵、引起植物和人类患病

▲脚气和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导致的)

⑶、与动植共生

▲共生:细菌和真菌与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叫共生。

A、与植物: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天麻是密环菌与植物的共生体。

B、与动物:兔、牛、羊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维生素

C、与人类: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35、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A、酵母菌—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制馒头、包子、面包等。

B、乳酸菌—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制酸奶、泡菜等。

C、酿 酒—酒 曲。

D、醋酸菌—制 醋;霉 菌—制 酱

▲发酵食品的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A、食品的腐败原因:由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活动引起的。

B、食品的保存——防腐:脱水法、腌制法、烟熏法、真空包装、冷冻法、罐藏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C、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原理:将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3)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A、利用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制成抗生素,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抗生素: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叫抗生素。

B、利用现代手段,将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生产药品(如胰岛素)

(4)细菌与环境保护:

细菌净化环境:厌痒菌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好痒菌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城市污水处理就是利用细菌来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分类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基本单位:种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36、植物的分类:

(1)植物的分类依据:植物的形态结构

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花、果实、种子

(2)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7、动物的分类:

(1)动物的分类依据:动物的内、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动物的主要类群: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8、细菌、真菌等其他生物的分类:

(1)细菌等分类依据:形态结构

(2)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等

第二节 从种到界

39、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在等级法进行分类时,分类的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分类的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林奈(瑞典植物学家)的双名法(生物命名法)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属名+种加词

第二节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40、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也位于世界的前列。

(2)基因的多样性:

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运用。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4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措施是: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2、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的原因:

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等。

▲我国的特有珍稀动植物:(P94)

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银杉、珙桐等。

▲我国面临濒危的动物和植物:

A、我国面临濒危的动物:

水生无脊椎动物:红珊瑚、鹦鹉螺

鱼 类:中华鲟、白鲟

陆生无脊椎动物:金斑缘凤蝶

爬行类:鳄晰、扬子颚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藏羚羊、麋鹿、亚洲象、华南虎、白头叶猴等。

B、我国面临濒危的植物:人参、珙桐、水杉、银杉、桫椤等。

43、建立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概念——是指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个区域就是自然保护区。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3)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P96)

▲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P96图Ⅵ-5、Ⅵ-6)

▲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和文件;还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

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行走: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飞行动物的类别:鸟类,昆虫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

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对翅)

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

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2、动物运动的形成:

▲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的长粗与再生有关)

▲ 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 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

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 约占1/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

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具有韧性。

▲ 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头

关节面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 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 躯体运动:

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其中屈肘与伸肘都是在两组以上肌群协调下完成。

记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 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 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2、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懂得举例和分辨)

注意: 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 是否为同种动物。

记住: 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特别记住社群行为(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个社群:群体中是否有首领,群体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 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

3、动物行为的研究: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

提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作出结论。

那么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 动物行为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为主)(法国昆虫学家)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

-----通过颜色卡片来验证蜜蜂的色觉。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英国籍荷兰动物学家)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有6300多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4%。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 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将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被称作为消费者)

B 对植物的积极作用: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使植物顺利受精,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C 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与各自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促进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种动物,与它栖息的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与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我国的动物资源:

我国许多的特有珍稀动物: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鸟类——褐马鸡、黑颈鹤。爬行类——扬子鳄。两栖类——大鲵。鱼类——白鲟、中华鲟。

大熊猫---哺乳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

扭角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四川、甘肃、陕西、西藏等。

褐马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吕梁山脉与河北西北部等山地。

扬子鳄---古老的爬行类,被誉为“活化石”。

& 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环境。

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最根本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主要措施;易地保护是补充措施;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纲要》

▲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产者——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 (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自然)

▲ 微生物:

单细胞:如细菌、蓝藻(体内无成形细胞核),酵母菌(体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无细胞结构:如病毒。 细菌包括:球形菌、杆形菌、弧形菌和螺旋形菌。

一些微生物以腐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

一些微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属于消费者;

一些微生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自养>(如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共生>(如根瘤菌、黏球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酵母菌:酿酒(无氧产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产生二氧化碳)

乳酸菌:制酸奶(无氧产生乳酸)、制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无氧条件下)。

抗生素:由真菌和放丝菌产生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 人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产生后代,繁衍种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婴儿产出(分娩)、月经排出的通道。

3、胚胎发育的过程: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胎儿 成熟胎儿

卵细胞 第二个月末

& 卵细胞呈球形,细胞质内含丰富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

& 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4、发育: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分为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所说的发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阶段(出生后的发育)。注意分期

&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

&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 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 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即:

受精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和蝼蛄等的发育过程。)

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中要经历5次蜕皮,幼虫期蜕皮4次。

& 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即: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如家蚕、蜜蜂、蝴蝶、蚊子和苍蝇等的发育过程。)

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历4次蜕皮,均在幼虫期。

&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什么阶段?(答:多了一个蛹)

▲ 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 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

& 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下列事件必须在水中进行:雌雄蛙抱对;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发育。

▲ 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主要)。

& 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鸡;卵黄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胚盘和卵黄是主要结构);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另有保护作用;系带固定卵黄,气室提供氧气,卵壳保护卵。(结合结构图)

▲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 植物的无性生殖:

1、营养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三种。

①扦插:如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苹果等果树。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条)。

&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嫁接法常用于改良果树的品质和培育优良品种。

③压条:如夹竹桃、桂花等。

2、组织培养:

& 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低等动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无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如细菌、蓝藻、变形虫、眼虫等。

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霉、曲霉等霉菌。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为性状。如:人的肤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遗传: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称之(性状传递)。如:狗生狗,猫生猫。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称之(性状差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与遗传有关的几个概念: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

▲ 染色体: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原核生物<无细胞核>无染色体)。

&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DNA和蛋白质。其中,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男性,22对+XY;女性,22对+XX

& 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22+X或22+Y;女性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22+X。

&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则生女,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则生男。

▲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基本遗传单位)。

在体细胞中,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起主导地位,会掩盖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对黄种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内工作而肤色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肤色较黑。

& 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包括:

① 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应用)

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系统)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

②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上例的变异。

▲ 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

近亲结婚会大大提高遗传病的发病率,要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婚姻法的规定>

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脉搏正常范围是多少?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即脉率。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老年人较慢,为55到60次/分。正常人脉率规则,不会出现脉搏间隔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正常人脉搏强弱均等,不会出现强弱交替的现象。

脉搏正常范围

脉搏正常范围是多少?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即脉率。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老年人较慢,为55到60次/分。正常人脉率规则,不会出现脉搏间隔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正常人脉搏强弱均等,不会出现强弱交替的现象

脉搏的频率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婴儿每分钟120-140次,幼儿每分钟90-100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90次。

另外,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增快,而休息,睡眠则使脉搏减慢。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每分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可使脉搏发生变化。因此,测量脉搏对病人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中医更将切脉作为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

心动周期中,由于心室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进行脉管发生周期性扩张和回位的搏动。

病情危重,特别是临终前脉搏的次数和脉率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一般触摸桡动脉: 把自己的一个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到另一个手大拇指的根部的掌面的桡侧(那儿有骨头结节隆起,就挨着隆起的手掌面)可以摸到动脉搏动,就是桡动脉。触摸脉搏也可以在肱动脉:肘上肱二头肌的内侧,也是测量血压时听诊器放置的位置: 其它:足背动脉,股动脉等等。

异常结果:一、脉率 ,除脉率快慢外,还应检查脉率与心率是否一致。某些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或频发期前收缩时,由于部分心脏收缩的搏出量低,不足以引起周围动脉搏动,故脉率可少于心率。

二、脉律 ,脉搏的节律可反映心脏的节律。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均可影响脉律,如心房颤动者脉律绝对不规则。脉搏强弱不等。和脉率少于心率。后者称脉搏短绌;有期前收缩呈二联律或三联律者可形成二联脉、三联脉;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有脉搏脱漏,称脱落脉(dropped pulse)等。

三、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将桡动脉压紧后,虽远端手指触不到动脉搏动,但可触及条状动脉的存在,并且硬而缺乏弹性似条索状、迂曲或结节状,提示动脉硬化。

四、强弱,脉搏减弱而振幅低,是由于心搏量少、脉压小和外周阻力增高所致,见于心力衰竭、主动脉瓣狭窄与休克等。

五、脉波 1水冲脉: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脚气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

2迟脉:主要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肌梗死、缩窄性心包炎、严重的心力衰竭等。

3重搏脉:见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长期发热使外周血管紧张度降低患者,亦可见于心脏压塞、严重心力衰竭和低血容量休克等。

4交替脉: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交替脉其特点为节律正常而脉搏的强弱出现交替的改变。此乃因心室收缩强弱交替引起,是心功能损害的一个重要体征。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冠心病。

5奇脉(paradoxical pulse):(吸停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而在呼气终末时变强则称为奇脉。

6无脉:即脉搏消失,可见于严重休克及多发性大动脉炎,后者系由于某一部位动脉闭塞而致相应部位脉搏消失。

需要检查的人群:常规体格检查项目,血管异常者。

推荐保健:辅酶Q10维E软胶囊:辅酶Q10人体中普遍存在,但主要集中于消耗能量较多的心脏和脑中。同时研究还发现,人体心肌细胞内辅酶Q10含量是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下降的,二十多岁的时候达到高峰,四十岁时剩下一半,七十岁时只剩30%。正是由于心肌细胞内辅酶Q10合成减少,使心肌细胞能量供应受限,心肌细胞开始处于“能量饥饿”状态,随着心肌细胞能量供应减少而机能下降,心脏收缩功能的整体衰退随之而来,心脏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辅酶Q10主要存在于人体的心、脑、肝、肺、肾、脾、胰腺、肾上腺中,通常情况下,它是作为一种代谢激活剂,促进线粒体转换和储存能量,激活细胞呼吸,加速产生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PC)。在人体中主要发挥以下生理功能:

1、保护生物膜结构完整性。

辅酶Q10是细胞呼吸和细胞代谢的激活剂,能抑制线粒体的过氧化,能保护细胞生物膜如线粒体生物膜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保证有足够数量的线粒体。

2、促进氧化磷酸化反应。

辅酶Q10可促使ADP与无机磷酸结合生成ATP,为生成ATP,为细胞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

3、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外周阻力,有利于抗心衰治疗利于抗心衰治疗。能有效调节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并阻断其对肾中管的效应。

4、减少降脂药的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前体化合物的合成来降胆固醇的。但是合成胆固醇的前体化合物甲羟戊酸,也是合成辅酶Q10的前体。因此,服用含有他汀类的药物,在抑制胆固醇的合成的同时也抑制了辅酶Q10的合成,所以外源性补充辅酶Q10可以消除他汀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并促进他汀药物的疗效,因此辅酶Q10又被称为“他汀伴侣”。

5、提高脑细胞活力,提高记忆力

正是因为辅酶Q10对人体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体内辅酶Q10含量的高低决定着人身体的健康水平。研究显示,人体细胞中的辅酶Q10水平一旦减少25%以上,细胞活力就会下降,主要器官(尤其是心脏和脑)就会因为能量不足而无法维持最佳工作状态,引起疾病的产生。

中考生物(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5单元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生物无性生殖方式

(1)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 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由 母体 直接产生 新个体 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 是不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3)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是 出芽生殖 、 营养生殖 ,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酵母菌的生殖方式是 出芽生殖 。

无性生殖 能保持植物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植物生殖的速度。植物依靠 营养器官 进行的生殖方式,叫营养生殖,方法有 扦插 、 嫁接 和 压条 。

2.植物嫁接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1)嫁接时要使 接穗 和 砧木 的 形成层 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两部分细胞愈合在一起,提高成活率。嫁接后的植株往往具有 接穗 特征。嫁接有 枝接 和 芽接 两种。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过程

(1)将植物的 细胞 、 组织 或 器官 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 营养物质 和 植物激素 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技术叫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无病毒兰花苗,采用 植物组织培养 。

4.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1)有性生殖是指亲代产生 生殖细胞 ,通过 两性生殖细胞 结合,成为 受精卵 ,进而发育成 新个体 的生殖方式。

(2)传粉是雄蕊 花药 中的 花粉 传送到雌蕊 柱头 上的过程。传粉方式有 自花传粉 和 异花传粉 。

(3)植物的 精子 与 卵细胞 结合成 受精卵 的过程叫做受精。

5.花的结构和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果实包括 果皮 和 种子 ,果皮由 子房壁 发育而成。 种子 由子房里的胚珠发育而成。其中的珠被发育成 种皮 ,受精卵发育成 胚 。一颗花生中有3个种子,说明子房中有 3 个胚珠

子房壁——————果皮

珠被————种皮 果实

子房 胚珠 受精卵———胚

受精极核——胚乳

6.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有 风力 、 水力 、 人和动物 、 自身力量 几种方式。其中,豌豆种子靠 自身力量 传播,蒲公英果实和虞美人种子靠 风力 传播,苍耳果实表面有倒刺靠 人和动物 传播,睡莲靠 水力 传播。

7.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实例

(1)家蚕的发育要经过 受精卵 、 幼虫 、 蛹 、 成虫 四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 形态结构 和 生活习性 上有明显的差异,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 完全变态发育 。如:蚕、蚊子、苍蝇、蜜蜂等都进行完全变态发育。消灭豆天蛾的最佳时期是 幼虫期 。

(2)蝗虫的一生经过 受精卵 、 幼虫 、 成虫 三个发育时期,而且幼虫与成虫的 形态结构 非常相似, 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 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蝗虫、蟋蟀、蟑螂、蝼蛄等都属于这种发育。它与家蚕的生殖发育相比,少了 蛹 时期。

8.两栖类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1)两栖类概念:幼体在水中生活,用腮呼吸;成体在潮湿陆地上生活,有时下水,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蛙的发育经历 受精卵 、 蝌蚪 、 幼蛙 和 成蛙 四个时期。蝌蚪和成蛙的 形态结构 以及 生活习性 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这种发育称为 变态发育 发育。如:蟾蜍、蝾螈、大鲵也属于这类。

青蛙的受精方式和发育类型分别是 体外受精 和 变态发育 。两栖类是 鱼类 往 两栖类 过渡的中间阶段。

9.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1)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般包括 求偶 、 交配 、 筑巢 、 产卵 、 孵卵 、 育雏 等过程。

(2)鸟类的受精方式是 体内受精 ,鸟卵的最初发育是在 雌鸟体内 开始的,鸟卵产出后,由于 外界温度低于雌鸟的体温 ,胚胎就 暂停 发育。

(3)鸟卵的结构:①卵壳 ②卵壳膜 ③气室 ④卵白 ⑤胚盘 ⑥卵黄膜 ⑦卵带 ⑧卵黄

胚胎发育的部位: ⑤胚盘 ;

蛋在孵化过程中,主要营养来自于 ⑧卵黄 ;水分主要来自于 ④卵白 ;空气主要来自于 ③气室 。

10.常见的早成鸟和完成鸟的实例

(1)雏鸟分为 早成鸟 、 晚成鸟 。鸡、鸭和大雁属于 早成鸟 ,家鸽、燕子、麻雀属于 晚成鸟 。

1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书P28-47)

12. DNA 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1)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 遗传 。它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鼠细胞核移植实验说明了遗传信息的中心是 细胞核 。

(3)生物学家发现, 染色体 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一定 的,一般还 成对 的存在。例如人体细胞中有 23 对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如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是 单条 存在的。

13.染色体、DN 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1)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的 染色体 上,它有 蛋白质 和 DN 组成,其中最主要的遗传物质是 DN ,是双螺旋结构。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 片段,叫做 基因 。

14.遗传性状的概念: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叫做 遗传性状 。

15.生物相对性状的实例

(1)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如长头发和短头发,有耳垂和无耳垂,有豌豆的皱粒和圆粒等。

(2)在人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一般是 成对 存在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显性 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 隐性 基因。如果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则表现出 显性 基因所决定的遗传性状。

16.基因控制生物的的性状 C

(1)基因图谱分析:《指导书》P35:26

将图中内容用箭头连接起来,并在图中(1)(2)(3)后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

(1)生殖细胞的基因型; (2)受精卵的基因型; (3)子女的基因型

② 在图下的四个括号中分别填上相应的性状。

(显性性状)(显性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③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时应如何配对?(用序号表示,如①②。。。。。。)

①③; ①④; ②③; ②④

17.人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概念

(1)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叫做 常染色体 ;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叫做 性染色体 。

(2)男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的写法 22对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 ,女性的体细胞染色体的写法 22对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 ;男性性染色体的表示方式 XY ,女性性染色体的表示方式 XX 。男性的精子中含性染色体的类型 X或Y ,女性的卵细胞中含性染色体的类型 X 。

18.性别决定的方式

19.遗传病与近亲结婚

(1)遗传病是指由 遗传物质 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 致病基因 所控制的疾病,目前一般还不能得到根治。先天智力障碍、血友病和色盲属于遗传病,艾滋病不属于遗传病。

(2)近亲之间,许多基因来自共同的祖先,因此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 大 。因此,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病患病率就远远 高 非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病患病率。

(3)何为近亲?《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禁止有 直系血亲 和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等近亲关系的人结婚。

20.优生优育的措施

(1)优生优育的措施:3点 禁止近亲结婚 、 提倡遗传咨询 、 产前诊断 。

21.生物变异概念

(1)生物体 亲代 与 子代 之间以及 子代 的个体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22.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区别

(1)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种。其中,可遗传变异是由 遗传物质 引起的,例如人类的镰刀型贫血症,如人种的不同等;不可遗传变异是指生物体在 不同环境条件 下产生的变异,这种变异 没有改变,例如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

23.生物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1)生物的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的意义:①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②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③使生物不断进化发展。

第6单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八上P49—68)

1、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1)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 运动 , 主动地 、 有目的 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2)动物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陆生动物如昆虫和鸟类的运动方式是 飞行或滑翔 ,其他陆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是 行走、奔跑、跳跃和爬行等 ,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

(3)动物在长期 进化 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通过运动 适应环境 的特征,动物的主动运动,有利于自身的 生存和繁衍 。

2、常见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

(1)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鱼类——鳍;昆虫——翅和足;爬行动物——四肢;鸟类——翼和足

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组成

(1)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 骨 、 骨连接 和 骨骼肌 三部分组成。其中 骨 和 骨连接 合起来叫做骨骼。

(2)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 神经 的支配下, 骨骼肌 收缩或舒张,牵拉附着的 骨 ,以 可动的骨连接 为枢纽,产生运动。

(3)当人进行屈肘运动时,肱二头肌 收缩 ,肱三头肌 舒张 。

3、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1)人和动物的运动都需要消耗 能量 ,来源于 食物 ,它们经过__消化吸收 _的过程,营养成分进入细胞。动物通过__呼吸__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一部分转化为__热能__,其余的贮存在能源物质___ TP__中。人和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来自 TP 。

6.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实例

(1)动物的主要行为有 觅食行为 、 防御行为 、 生殖行为 、 攻击行为 和 节律行为 等。其中生殖行为如求偶、占区、筑巢、交配、孵卵、育雏或哺乳等。鱼类的洄游和鸟类的迁徙属于 节律行为 行为。

(2)填出相应的动物行为:

①黄鼠狼偷鸡——觅食行为; ②北风吹,雁南飞—— 节律行为; ③蚂蚁共同搬食物 —— 社群行为

④孔雀开屏—— 生殖行为; ⑤蜥蜴断尾逃避敌害—— 防御行为

7.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和生殖的意义

(1)社群行为的概念: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 生殖 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

(2)社群行为的特点:① 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 ;② 有的具有一定的等级

(3)白蚁的社群中,分为 蚁后(雌蚁) 、 雄蚁 、 工蚁 、 兵蚁 。其中,喂养幼蚁、建筑蚁巢的是 工蚁 ,保卫蚁穴的是 兵蚁 ,专职产卵的是 蚁后 。蜜蜂群体,分为 工蜂 、 雄峰 和 蜂王 。

8.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及实例

(1)动物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__外界刺激__所作出的反应。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 先天性 行为和 后天性 行为。前者是_ 生来__就有的、由 遗传物质 所控制的,如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后者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 积累生活经验___和 “学习” 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如小狗算算数,人类的学习行为等。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能大大地提高 适应复杂环境 能力。

9.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1)后天性行为主要与_ 神经_ _系统中的__大脑皮层_有关,其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也就越强。动物的行为主要受 神经 _系统和___内分泌__系统的共同调控。

第7单元 健康地生活(八上P69—98)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病因

(1)传染病是指由 病原体 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是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 病毒 、 细菌 、 真菌 、 寄生虫 等。传染病具有 传染性 性和 流行性 性。

(2)常见的传染病:

疾病类型 常见的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肺结核、麻疹、腮腺炎、非典、百日咳、脑膜炎等

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肝、蛲虫病

血液传染病:乙肝、疟疾、流行性乙脑炎、丝虫病、艾滋病等

体表传染病:破伤风、沙眼、狂犬病、血吸虫病、淋病

遗传病 色盲、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智障、先天性唇裂、先天性聋哑、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和 易感人群 。能够传播 病原体 的人或动物称为 传染源 ,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包括 空气 、 饮用水 、 食物 和 接触 等,称为 传播途径 ,对传染病缺乏 抵抗能力 而容易感染的人群称为 易感人群 。

预防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措施

(1)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是 控制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和 保护易感人群 。

(2)传染病在发病前就有了传染性;发病 初期 ,病原体在体内大量繁殖,传染性最强。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血液传播 、 性传播 和 母婴传播 。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其预防措施

(1) 心血管疾病 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

(2)在主动脉的基部,有两条动脉贴在心脏的外面,这两条动脉叫做 冠状动脉 。它为心脏的肌肉带来 氧气 和 养料 ,运走代谢废物。

(3)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动脉硬化、官腔变窄等,导致心脏的肌肉缺血,这种病变叫做 冠心病 ,如果心脏暂时性缺血可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就是 心绞痛 ,如果冠状动脉被凝血堵塞,血液不能流通,就会引起 心肌梗死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4)凡是有心绞痛的病人,应随身携带 硝酸甘油 、 麝香保心丸 等药品。

(5)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有 高脂肪饮食 、 缺乏运动 、 吸烟 等,预防的方法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防治意识等。

常见的癌症和预防癌症的主要措施

(1)癌症又称为恶性肿瘤,在城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 肺癌 ,在农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 胃癌 ,在青少年和儿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 白血病 (骨髓移植治疗)。

(2) 预防 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主要措施。预防癌症的主要方法是:消除和减少环境中的致癌因子,避免或尽可能少接触致癌因子,积极宣传防癌知识。

(3)致癌因子有三种,X射线属于 物理致癌因子 ;黄曲霉毒素和亚硝酸盐属于 化学致癌因子 ;乙肝病毒属于 病毒致癌因子 。

(4)治疗癌症的方法有 外科疗法 、 化学疗法 、 放射疗法 ,还有 基因疗法 等。

人体的免疫功能

(1)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 脾 、 扁桃体 和 淋巴结 等。

(2)人体的免疫防线有三道,其中,第一道防线指 皮肤 和 黏膜 ;第二道防线指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和 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指 免疫器官 和 免疫细胞 。

(3)免疫细胞主要是 淋巴细胞 ,当它受到病原体刺激时,会产生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 抗体 。而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 抗原 。 这种免疫功能是后天的,通常只对某种 特定 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称为 特异性免疫 。

(4)狗受伤后常用舌头舔伤口,这有利于伤口的好转,原因是唾液中含有 溶菌酶 。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1)三道免疫防线中,前两道是 非特异性免疫 ,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三道免疫防线是 特异性免疫 ,通常只对某种 特定的 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计划免疫的意义

(1)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是__计划免疫__。我国卫生部规定,对1岁以内儿童接种_卡介苗__、__脊髓灰质炎疫苗__、__百白破三联疫苗__和__麻疹疫苗__(称为“四苗免疫”),我国卫生部又将___ 乙型肝炎疫苗__等列入计划免疫的内容。每年的_ 4__月_ 25__日定为“全国儿童_ _预防接种日__”。

(2)①卡介苗—— 结核病 ;②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 ③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④麻疹疫苗——麻疹

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酒精的化学成分为 乙醇 ,醉酒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的酒精麻痹并抑制了人的 中枢神经___系统;

香烟中的 尼古丁 是其中的致病物质之一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吸烟对人体哪些系统有损伤?(至少写出四个)

(2)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31日确定为“ 世界无烟日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中学生“ 不吸烟 、 不喝酒 ”。

常见的毒品及其危害

(1)毒品主要是指 鸦片 、 *** 、 冰毒 、 吗啡 、 大麻 、 可卡因 等。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痹的 麻醉药品 和 精神药品 ,如某些医疗药物( 杜冷丁 )被滥用,就会成为毒品。

(2)鸦片的原料是 ** ,有镇痛和麻醉作用。鸦片中含有 吗啡碱 ,可进一步提纯为 吗啡 。

注意:**→鸦片→吗啡→***

(3)林则徐在广东进行的 “虎门硝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 禁毒 活动。

(4)目前,我国政府重点监控、查禁的毒品是 *** ,俗称“ 白粉 ”。

(5)吸毒会引起人免疫力迅速下降,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 的调节功能,还可能感染 乙型肝炎 、艾滋病 等疾病。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1)吸毒为什么会成瘾?

人脑中本来就有一种叫做 类吗啡肽 的物质,用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吸毒后,外来的 吗啡肽 进入人体后,减少并抑制了 类吗啡肽 的分泌,最终使 类吗啡肽 完全停止分泌,只能靠摄入外界的 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2)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如果 非法获得 、 占有 、 出售 或 使用毒品 就构成了犯罪。

安全用药

(1)药品的包装上必须按照规定印有或者贴有 标签 并附有 说明书 。

家庭药箱中常用药物的名称及其作用

(2)家庭药箱药品配备的原则: 针对性 、 实用性 、 急救性 ; 家庭药箱主要存放的物品:医用器具、外用药、内服药;

(3)家中自行用药应该分清 处方药 和 非处方药OTC 。后者是不需要医生处方,可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物。不过不管哪种,长期服用都需要医生的指导。

(4)注意:药品使用上,务必留意保质期。

(5)黄连素——腹泻;阿司匹林——头痛、发烧;硝酸甘油——冠心病;

人工呼吸的方法

(1)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溺水、触电、中暑或煤气中毒等紧急情况,这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 人工呼吸 就是一种有用的急救方法,这种方法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病人的 胸廓 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逐步恢复呼吸作用。常用的方法是“ 口对口吹气法 ”。遇到严重时,拨打“ 120 ”。

健康新概念

(1)健康新概念:包括 躯体健康 、 心理健康 、 道德健康 和 社会适应良好 。

(2)健康新概念的核心是由消极被动地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地呵护健康。

一个月可以就看出效果人,一个完全的健身方案应当包含吃(饮食),练(训练),睡(睡眠)三个方面,而练则由心肺,力量,柔韧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有鉴于此,本人给出的训练计划是:开始时用5-10分钟有氧热身,最后用5-10分钟拉伸放松,中间是40-50分钟的力量训练。力量训练主要有:1)背部:引体向上(颈前下拉);2)胸部:平板卧推(坐姿推胸);3)腿部:杠铃深蹲(史密斯蹲);4)肩部:杠铃推举(哑铃推举);5)臂部:杠铃弯举(哑铃弯举);6)腹部:仰卧起坐(仰卧举腿)。 训练备注:训练一周3次,隔天进行,每次1小时左右,练全身,每个部位一个动作,括号里的动作备用,一个动作3组,每组8-12次,动作与动作之间间隔2分钟,组与组之间间隔30-60秒,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动作要稳要慢。必须用逐渐增加重量来使肌肉的适应力增大,从而对训练产生反应。使用自由调节重量的器械进行训练。这可以使肌肉对器械产生的反抗力起到更好的反应。因为它可以使更多的肌肉都能参与到运动中去。做动作时,无论是举起还是放下,都要控制好动作,这样就可以集中用力,避免借力。 增大肌肉块的14大秘诀:大重量、低次数、多组数、长位移、慢速度、高密度、念动一致、顶峰收缩、持续紧张、组间放松、多练大肌群、训练后进食蛋白质、休息48小时、宁轻勿假。 1. 大重量、低次数:健美理论中用RM表示某个负荷量能连续做的最高重复次数。比如,练习者对一个重量只能连续举起5次,则该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5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增粗,发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负荷训练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长不明显;10-15RM的负荷训练肌纤维增粗不明显,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长进;30RM的负荷训练肌肉内毛细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显。可见,5-10RM的负荷重量适用于增大肌肉体积的健美训练。 2. 多组数:什么时候想起来要锻炼了,就做上2~3组,这其实是浪费时间,根本不能长肌肉。必须专门抽出60~90分钟的时间集中锻炼某个部位,每个动作都做8~10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时肌肉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一直做到肌肉饱和为止,“饱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适度的标准是:酸、胀、发麻、坚实、饱满、扩张,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显粗壮等。 3. 长位移:不管是划船、卧推、推举、弯举,都要首先把哑铃放得尽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举得尽量高。这一条与“持续紧张”有时会矛盾,解决方法是快速地通过“锁定”状态。不过,我并不否认大重量的半程运动的作用。 4. 慢速度:慢慢地举起,在慢慢地放下,对肌肉的刺激更深。特别是,在放下哑铃时,要控制好速度,做退让性练习,能够充分刺激肌肉。很多人忽视了退让性练习,把哑铃举起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很快地放下,浪费了增大肌肉的大好时机。 5. 高密度:“密度”指的是两组之间的休息时间,只休息1分钟或更少时间称为高密度。要使肌肉块迅速增大,就要少休息,频繁地刺激肌肉。“多组数”也是建立在“高密度”的基础上的。锻炼时,要象打仗一样,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不去想别的事。 6. 念动一致:肌肉的工作是受神经支配的,注意力密度集中就能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练某一动作时,就应有意识地使意念和动作一致起来,即练什么就想什么肌肉工作。例如:练立式弯举,就要低头用双眼注视自已的双臂,看肱二头肌在慢慢地收缩。 7. 顶峰收缩:这是使肌肉线条练得十分明显的一项主要法则。它要求当某个动作做到肌肉收缩最紧张的位置时,保持一下这种收缩最紧张的状态,做静力性练习,然后慢慢回复到动作的开始位置。我的方法是感觉肌肉最紧张时,数1~6,再放下来。 8. 持续紧张:应在整个一组中保持肌肉持续紧张,不论在动作的开头还是结尾,都不要让它松弛(不处于“锁定”状态),总是达到彻底力竭。 9. 组间放松:每做完一组动作都要伸展放松。这样能增加肌肉的血流量,还有助于排除沉积在肌肉里的废物,加快肌肉的恢复,迅速补充营养。 10. 多练大肌群:多练胸、背、腰臀、腿部的大肌群,不仅能使身体强壮,还能够促进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长。有的人为了把胳膊练粗,只练胳膊而不练其他部位,反而会使二头肌的生长十分缓慢。建议你安排一些使用大重量的大型复合动作练习,如大重量的深蹲练习,它们能促进所有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长。这一点极其重要,可悲的是至少有90%的人都没有足够重视,以致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因此,在训练计划里要多安排硬拉、深蹲、卧推、推举、引体向上这5个经典复合动作。 11. 训练后进食蛋白质:在训练后的30~90分钟里,蛋白质的需求达高峰期,此时补充蛋白质效果最佳。但不要训练完马上吃东西,至少要隔20分钟。 12. 休息48小时:局部肌肉训练一次后需要休息48~72小时才能进行第二次训练。如果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则局部肌肉两次训练的间隔72小时也不够,尤其是大肌肉块。不过腹肌例外,腹肌不同于其他肌群,必须经常对其进行刺激,每星期至少要练4次,每次约15分钟;选三个对你最有效的练习,只做3组,每组20—25次,均做到力竭;每组间隔时间要短,不能超过1分钟。

51.封闭治疗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注射不当可能造成局部出血、疼痛、损伤注射部位的血管或脏器、气胸或血气胸、神经损伤。硬脊膜外腔注射时药物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导致全脊髓麻醉。少数患者可出现感染、晕针。

52.截肢后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1)保持正常姿势:应通过镜前矫正训练和采用早期装配临时假肢的方法来解决。从截肢术后第一天起,须每日坚持数次俯卧,预防产生不良姿势。(2)残肢训练:小腿截肢者,应增强膝关节屈伸肌,尤其是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大腿截肢者,术后第6天开始主动伸髋练习;术后2周,若残肢愈合良好,开始主动内收训练和髋关节的外展肌训练;髋关节离断者,进行腹背肌和髂腰肌的练习。(3)躯干肌训练:以腹背肌训练为主,并辅以躯干的回旋、侧向移动及骨盆提举等动作。(4)健侧腿的训练:①站立训练:下肢截肢后,其残侧的骨盆大多向下倾斜,致使脊柱侧弯,往往初装假肢时总感到假肢侧较长。镜前做站立训练,矫正姿势,并以在无支撑的情况下能保持站立10min为目标。②连续单腿跳。③站立位的膝关节屈伸运动,目标是至少能连续屈伸膝关节10~15次。

53.失语症患者实用交流能力的训练原则:①以实用为主(选用接近现实生活的训练材料);②采用多种手段(充分利用书面语、手势语、图画等代偿手段传递信息,提高综合交流能力)③随时调整交流策略(治疗计划中应包括促进运用交流策略的训练,学会选择适合不同场合及自身水平的交流方法,丰富交流策略的类型和内容);④重视双向交流(设定更接近于实际生活的语境变化,引出患者的自发交流反应,并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自然的反馈)。

54.尿流动力学是依据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检测尿路各部压力、流率及生物电活动,从而了解尿路排尿功能及机制,以及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检查的主要内容有:(1)尿流率:单位时间内排出的尿量。主要反映排尿过程中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相互作用的结果。(2)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包括膀胱内压、直肠内压(腹压)及逼尿肌压(膀胱压-直肠压)。(3)尿道压力分布测定。(4)括约肌肌电图。

55.平衡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1)从静态平衡(Ⅰ级平衡)训练开始,过渡到自动动态平衡(Ⅱ级平衡),再过渡到他动动态平衡(Ⅲ级平衡)。(2)逐步缩减人体支撑面积和提高身体重心,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从睁眼训练逐步过渡到闭眼训练。(3)训练时注意患者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损伤。

56.帕金森病康复治疗的作用:(1)改善关节活动度以满足功能性活动的需要,通过肌肉伸与放松、感觉刺激、治疗性活动,预防畸形的发生。(2)改善患者躯干肌肉的运动、姿势控制、平衡、粗大的运动协调能力和手操控物件的能力与灵活性。(3)提高患者的运动及运动计划能力,促进运动的启动过程,增加持续运动的幅度、速度和灵活性。(4)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使其达到完成功能性活动所需要的体能和耐力水平(5)在功能受限的情况下,发展患者完成自理性活动的惯常程序,教育和指导患者掌握独立、安全的生活技巧,增加安全意识,防止跌倒造成的继发性损伤。(6)提供能够产生运动刺激的一系列适应性技术和具体实施办法,以使患者在疾病的现阶段,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7)提供既能与患者的功能受限相适应,又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感觉刺激的适应性环境,改善或维持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8)使患者熟知能量节省和工作简化技术。

57.反射性抑制是用来抑制肌张力和姿势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防止异常的感觉输入。(1)躯干肌张力增高:躯干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部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力,增加伸肌张力;躯干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力,增加屈肌张力;躯干屈肌与伸肌张力均增高时,可以通过旋转躯干(保持骨盆不动)来抑制。(2)肢体肌张力增高: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旋位,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位,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的对称性伸展(保持头在中立位,以排除不对称紧张性颈反射)。躯干、头、肢体的伸肌张力均增高时,使髋屈曲外展并屈膝即可抑制。(3)出现痉挛:颈、臂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躯干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过头,以促进躯干及髋的伸展。

58.脑血管意外后的主要功能障碍如下:(1)运动障碍:最常见的是病变半球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主要特点为:①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a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时,即使受累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非受累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受累侧而引起受累侧肌肉的收缩。这种反应是与随意运动不同的异常反射活动,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意识控制,并伴随着痉挛出现。痉挛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在偏瘫的早期明显,但在恢复的后期逐渐减弱。b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活动。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也就是说是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即屈肌共同运动和伸肌共同运动模式。②反射调节异常:当脑部损伤后,高级与低级中枢之间的相互调节、制约功能受到破坏,损伤平面以下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姿势反射、脊髓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使得身体姿势的随意调节能力丧失。而损伤平面以上的反射受到破坏,大脑皮质及小脑的平衡反射、调整反射能力减弱或消失,造成身体姿势协调、控制、平衡功能异常,影响了正常功能活动的进行。③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异常在脑血管意外的不同时期表现不同,随着病情的自然恢复,肌张力也在发生变化,可以表现为:a肌张力低下逐渐恢复正常。b肌张力低下发展为肌张力增加,以后逐渐恢复正常;c肌张力低下发展为肌张力增加,持续处于肌痉挛状态;d持续处于低肌张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使肢体各肌群之间失去了相互协调控制,尤其是手的精细、协调、分离运动被痉挛模式所取代。④平衡功能异常: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损害,加上各种反射活动异常、本体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肢体间协调控制能力的异常,平衡功能受到影响,表现出坐、立位不稳,步行困难,影响了许多日常功能活动的进行,致使一些患者长期卧床,妨碍进一步康复。(2)感知觉障碍:包括偏身感觉障碍、一侧偏盲和感知觉障碍,实体感缺失,失认症(agnosia),失用症(apraxia)等。(3)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注意、定向、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4)言语障碍: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失语症常见有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传导性失语、皮质性失语等;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异常和构音不清楚,早期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5)吞咽障碍。(6)心理情绪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或焦虑症。(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表现在穿衣、梳洗、进食、洗澡及大小便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减退。(8)脑神经麻痹:包括:①面神经麻痹:眶以下的面肌瘫痪,常伴有偏瘫及舌肌瘫痪。②假性延髓(球)麻痹:为双侧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59.紫外线剂量的五级分级:(1)O级红斑(亚红斑量):1个MED以下,皮肤无红斑反应。(2)Ⅰ级红斑(弱红斑量):1~3个。MED,皮肤有微弱的红斑反应,界限可辨,约24h后消退。(3)Ⅱ级红斑(红斑量):4~7个MED,皮肤有鲜红色红斑,稍肿,轻度灼痛,约2~3天后消退,伴轻度色素沉着。(4)Ⅲ级红斑(强红斑量):8~12个MED,皮肤有暗红色红斑、水肿,灼痛,4~5天后消退,伴色素沉着。(5)Ⅳ级红斑(超红斑量):10个MED以上,皮肤有暗红色红斑、水肿,出现水泡,剧烈灼痛,5~7天后消退,伴明显色素沉着。

60.直流电疗法的适应证:周围神经伤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症、高血压病、关节炎、慢性炎症浸润、慢性溃疡、血栓性静脉炎、瘢痕、粘连、慢性盆腔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等。直流电疗法的禁忌证:高热、昏迷、恶性肿瘤(电化学疗法除外)、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湿疹、心力衰竭、孕妇腰腹部、局部金属异物、局部皮肤破损、对直流电过敏、心脏起搏器。

61.脊髓功能损害分级:A完全性损害:骶段感觉和运动功能均丧失。B不完全性损害: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5)有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害: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D不完全性损害: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但肌张力增高。

62.有氧训练的适应证为:(1)心血管疾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隐性冠心病、轻度-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轻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术后、冠状动脉腔内扩张成型术后、冠状动脉分流术后等。(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非发作状态)、肺结核恢复期、胸腔手术后恢复期。(4)其他慢性疾病状态:慢性肾功能衰竭稳定期、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长期缺乏体力活动及长期卧床恢复期。(5)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

63.能量节约技术:(1)物品摆放有序化。(2)活动程序合理化:按照特定工作或生活任务的规律,确定最合理的流程或程序,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3)操作动作简化:尽量采用坐位,并减少不必要的伸手、弯腰等动作。(4)劳动工具化:搬动物品或劳动时尽量采用推车或其他省力的工具。(5)活动省力化:例如作消除重力影响,尽可能采取推、拉等活动,而不采用提、托等活动。

64.失语症的治疗目标:(1)轻度失语:改善语言和心理障碍,适应职业需要。大部分都能恢复工作,生活自理。(2)中度失语:发挥残存能力及改善功能,适应日常交流需要。一般可以达到日常生活自理的交流水平。(3)重度失语:尽可能发挥残存能力以减轻家庭负担。一般都不能达到日常生活自由交流的水平。

65.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选用治疗药物的条件:①易溶于水;②易于电离、电解;③需导入的药物有效离子及其极性明确;④成分纯;⑤局部用药有效;⑥一般不选用贵重药。用于直流电离子导入的药物必须新鲜、清洁、无污染。碱性药物、生物碱药物的有效药物离子带正电荷,从阳极导入;酸性药物、黄酮类药物的有效药物离子带负电荷,从阴极导入。

66.康复医学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指预防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损伤或疾病,避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2)二级预防:指疾病或损伤发生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防止发生合并症及功能障碍或继发性残疾的过程。(3)三级预防:指残疾已经发生,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防止残疾恶化的过程。主要措施包括通过积极的功能训练,改善或提高患者躯体和心理功能;通过适应、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恢复或增强娱乐、工作和学习能力;通过职业咨询和训练,促使残疾者重返家庭和社会。

67.冠心病康复各期的康复目标:(1)工期康复:治疗目标: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可以按正常节奏连续行走100~200m或上下1~2层楼而无症状和体征。运动能力达到2~3METs,能够适应家庭生活,患者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心理上可适应疾病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Ⅱ期康复:康复目标:常在出院后开始,其目标为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轻度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运动能力达到4~6METs,提高生存质量。(3)Ⅲ期康复:康复目标: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68.腰椎牵引的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椎间盘疾患;腰椎小关节功能障碍或退行性骨关节病、腰椎肌肉痛性痉挛或紧张等。腰椎牵引的禁忌证:下胸腰段脊髓受压、马尾神经综合征、腰椎感染、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病、急性拉伤扭伤、腹疝、裂孔疝、动脉瘤、严重痔疮、严重骨质疏松、急性消化性溃疡或胃食管反流、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肺功能障碍、孕妇。

69.协调训练的要点如下:(1)无论症状轻重,患者均应从卧位训练开始,待熟练后再在坐位、站立位、步行中进行训练。(2)从简单的单侧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动作。(3)可先做容易完成的大范围、快速的动作,熟练后再做小范围、缓慢动作的训练。(4)上肢和手的协调训练应从动作的正确性、反应速度快慢、动作节律性等方面进行;下肢协调训练主要采用下肢各方向的运动和各种正确的行走步态训练。(5)先睁眼练习,后闭眼训练。(6)两侧轻重不等的残疾者,先从轻侧开始;两侧残疾程度相同者,原则上先从右侧开始。(7)每一动作重复3~4次。

70.由于一根神经支配多块肌肉和一块肌肉受多块神经支配的特性,因此,根据神经节段与肌肉的关系,肌力3级的关键肌为运动神经平面,但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的肌力必须≥4级。C5:屈肘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L2:屈髋肌(髂腰肌)C6: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肌)L3:伸膝肌(股四头肌)C7:伸肘肌(肱三头肌)L4:踝背伸肌(胫前肌)C8: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L5:长伸趾肌(趾长伸肌)T1: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S1:踝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8004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2
下一篇2024-0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