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第1张

行省制度。

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扩展资料

行省制度的内容:

1、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2、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岭北行省、管理东北的辽阳行省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

3、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行省制度的作用:

积极的:

1、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是行政区划制度,也是今天我们现在省份划分的基础。

消极的:

1、行省将路府州县各项权力削夺大半,使其处理庶务的正常功能显著降低。

2、行省区划面积过大,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弊多利少等。

行省与朝廷的关系:

在行省受朝廷委付提调军马的体制下,行省长期坐镇藩服,统辖戍军,成为地方诸官府中少数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之一。

从形式上看,在中央与地方军事权力分配中,行省似乎应该是地方军事势力的代表,行省掌握较多军事权,也应是意味着军事方面的地方分权了。

然而,由于行省所具有的朝廷派出机构的性质,由于行省掌军时与朝廷的上述特殊关系,在实际效果上行省并未能构成名副其实的地方军事机关和独立的地方军事势力。

行省所掌军事,既体现军事权力分配给地方的部分,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朝廷控制地方军事。其为元廷中央集权服务和倾向于地方分权的双重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从总体上看,行省受委付提调军马,并没有对中央集权带来多少危害,反而主要发挥了某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作用。

参考资料:

-行省制度

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如下:

1、设置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经略行省、路、州等行政区划,建立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这种制度有效地将各地区纳入中央的管理和控制之下,加强了统一的统治。

2、促进跨地域婚姻: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元朝鼓励并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婚姻。它通过政策和行动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合。

3、实行轮番制度:元朝实行轮番制度,即将官员从一个地区调动到另一个地区任职,以减少地方官员与本土民众之间的关系,防止地方势力独立和对抗中央统治。这种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各地区的控制和统治。

4、推行同化政策:元朝通过推行汉化政策来加强统一。他们推广中原文化,采取汉化措施,如推广中原的礼仪制度、语言文字等,从而加强汉族文化在整个帝国的影响力。

5、设立宣慰使和宣慰使路:元朝设立了宣慰使和宣慰使路,派遣官员去往边疆地区进行管理和治理,以维护边疆的安全和稳定。这些官员负责维护地方秩序,解决冲突,促进区域发展。

元朝衰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政治腐败:元朝统治地区广阔,官员众多,而且官员选拔普遍以族裔背景为主,不重视能力和品德。这导致了大量的贪污腐败现象,使得政府无法有效管理和治理。朝廷内部的利益斗争和官员间的内斗问题也加剧了元朝政治的不稳定。

2、经济衰退:元朝初期经济繁荣,但后期因为大规模的征战和过度税收压迫,导致农业生产的衰退和商业活动的停滞。此外,元朝实行的严格封建经济体制,对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控制使得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3、民族矛盾和反抗:元朝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但统治者在文化、语言、官僚制度等方面一直对汉族比较优待。这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矛盾加剧,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特别是红巾军起义和北方蒙古族的反抗,使得元朝在国内面临巨大的压力。

4、外部威胁和战争:元朝经历了多次与外界势力的战争,特别是对抗日本倭寇和南方的宋、明等王朝。战争消耗了国家大量资源和人力,对元朝帝国的统治能力造成了重大挑战。

元朝制度一般指元朝行省制度,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

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的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朝政治制度与金朝一样承袭宋朝制度,采取文武分权的制度,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掌管兵权。然而元朝的中书省已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元朝不设置门下省,尚书省时设时不设,仅元世祖时期与元武宗时期有设置,所以门下省与尚书省的权力皆交给中书省。中书省统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形成明清内阁制的先驱。在人才选用方面,元朝前期极少举办科举,因此高级官僚的录用端看与元廷关系远近而决定,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制的方式。元朝在推行汉人的典章制度与维护蒙古旧法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并且分裂成守旧派与崇汉派。早在元太祖成吉思汗攻占汉地后,有赖耶律楚材与木华黎推行汉法以维护其典章制度。

有利于元朝统治的政策

元中央集权制度元世祖为了贯彻汉法,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中书省各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当时全国共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至于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在军事方面,元世祖实行军民异籍、军民分治的政策,使军职不得干预民事。虽然军职世袭的旧制被保留了下来,但军队的调遣、军官的任命,都由枢密院直接掌握。元朝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等。探马赤军是在蒙古灭金时组成,以蒙古人为主体,包括色目、汉人在内的一支先锋部队。汉军是以汉人地主军阀的武装为基础,经过整编而成的部队。新附军是南宋投降后改编的部队。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是骨干,主要驻防于京师和腹里,而汉军和新附军多驻江淮以南。

元代行省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

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2行省制度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3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即可以说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4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元代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明代虽然改省为布政使司,但是在口语中仍然如此称呼。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行省规模和行政区域的划分。

  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元朝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建置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佑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泰定(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在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当蒙古族占领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族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产生了全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了国家稳定和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权,采用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元朝在民族文化上采用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外国文化,甚至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 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主要指蒙古族。 色目人继蒙古人之后名列第二等,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部族,也属于色目人,如汪古部等。 汉人为第三等,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 南人为第四等,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

  由于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元代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欧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时因滥发纸币而造成通货膨胀)。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农业生产和赋役制度

  由于长期的战争,使得北方人口下降,农田大量荒废为牧场。在内地先进农业经济的影响下,元朝统治者逐渐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实"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 忽必烈在位期间,先设立劝农司,后又更名为司农司、大司农司,派出许多劝农使分赴各地整顿农桑。元政府又将《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各路。 元朝推行了军屯、民屯及军民和屯等屯田措施。此外,还采取了兴修水利等其它许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于是,各地的农业生产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元代棉花种植的逐渐推广,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土地占有关系上,元代基本上沿袭辽金及南宋的传统,佃户从事生产的租佃关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元朝,佃户的地位又有所下降。 元代还存在着落后的驱口。他们另有户籍,称驱户、驱丁。非经放良或赎买,不能改籍。驱口作为奴隶制的残余形态,直到元朝灭亡才消失。 在元朝,土地兼并的趋势继续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元代的赋税制度,主要有税粮和科差两项。税粮南北不同,北方分为丁税、地税;南方则沿袭宋代旧制,按地亩征收两税。科差行于北方者,包括丝料、包银和俸钞三项。南方科差则有户钞、包银。 元朝差役,按里甲户等编派,如坊正、里正、仓官及库子等。又有修城、开河、筑堤、运输等力役。元朝差役极为繁重,给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手工业生产

  元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规模都很大,内部分工更细。官营手工作坊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统治者。 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工匠另编户籍,称为匠户。元代匠户分为军匠、系官人匠。此外,还有投下匠户。匠户职业世袭,非经放免,不能脱籍。 元代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发展。在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推动下,松江乌泥泾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同时,丝织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如杭州等地的私营丝织业作坊,在元朝后期达到较大的规模。 元代的制瓷业有新的发展。景德镇是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产品精美,其中的青花瓷最为著名。其余如龙泉窑、钧窑、定窑等,都继续得到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 此外,元代的矿冶、造船以及印刷等行业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商业的发展

  元朝的大都,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当时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东西方很多国家的商队和使团。 其它重要城市,多集中在水、陆交通沿线,其中运河和长江沿岸的商业城市进一步发展起来,如扬州(今属江苏)、集庆(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平江(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及杭州(今属浙江)等。此外,沿海的广州(今属广东)、泉州(今属福建)、福州(今属福建)、温州(今属浙江)及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等,都是重要的外贸港口。 元代沿袭前代的专卖制度,从盐、茶、酒、醋到农具、竹木,无不列入专卖范围。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盐。元政府也设立市舶提举司,严密控制海外贸易。 元世祖时,先后发行了中统元宝钞和至元钞。以后,几代元政府曾变更钞法,并铸造过铜钱,但都行之不久。元末,滥发纸币,结果纸币贬值,激化了社会矛盾。 斡脱原是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即商队、伙伴的意思。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称斡脱钱。元朝时期,斡脱钱横行,元政府也先后设置斡脱所、斡脱总管府,以牟取暴利。

  海运的利用和大运河的疏浚

  元朝时期,为了满足大都的粮食、物资需要,除了利用陆路和运河交通外,又开辟海运航线。海运成本低廉,终元之世,深受重视。 元朝修治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原为隋朝时修建,元朝为补充修建)。其中主要有从山东的济宁(今属山东)到东平(今属山东)段的济州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今属山东)段的会通河,自大都至通州(今属北京)段的通惠河等。如今成为享誉世界的京杭大运河,对南水北调工程有巨大作用。

  1.结束了唐朝后三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历史上的新的大统一,大元朝领土面积超过了汉唐,是历史上最大的版图,中国今天的疆域是元代基本上定下了轮廓。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尤其是西北方面伸展到了难以计算里数的地方。 2.历史上第一个蒙古民族建立的君临全国的王朝。 3.对今新疆,西藏等地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西藏(吐蕃)首次进入“大中国”版图。 4.中国现在的省制发韧于元代的行省制度。 5.对外关系发展,扩大了中国人视野,促进了中国社会变化。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朝的天下“梯航毕达,海宇会同”,超出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6.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容,对中国及广大亚欧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7.成吉思汗为古代军事史写下了独特的篇章,忽必烈军队从北往南,越过大渡河,大雪山和金沙江,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创举。 8.中原地区长期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原文明保存和延续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9.包容多种宗教,忽必烈说全世界崇奉的预言人有四(基督,穆汗默德,摩西,释迦牟尼)我对这四人都致敬礼。 10.1332年造的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火炮,其他手工业生产提高。 11. 发达的海道漕运,庞大的船队航行于东海,黄海和渤海的海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南北大运河畅通无阻,浩浩荆吴船,日夜行不已。 12.元大都是全国的商业中心,交通中心。 13.兴旺的海外贸易,贸易国由宋时的五六十个发展成140多个,东到日本高丽,西抵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14.创制和推行八思巴字,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库藏中的一块闪烁着奇异光彩的瑰宝。 15.巧思绝人,度越千古,从此大科学家郭守敬的月球山,郭守敬星运行在浩茫的太空中。 16.充满草原气息的《蒙古秘史》,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作品。 17.产生元曲,独创元杂剧,大剧作家关汉卿,西域文人萨都刺等一代名流。 18.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是哥伦布决心出航的一大诱因。 19.道教始祖丘处机称成吉思汗为: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6121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