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

风、寒、湿、燥、暑、热六邪怎么理解,第1张

痹症”一词的由来要追溯到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

究竟什么是“痹”呢?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关于“痹”的论述有四点:①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②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③闭阻、不散。④麻木。

经历代医家归纳总结,凡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属痹症范畴。痹症的发病一般比较缓慢,部分患者可能开始有发热汗出,口渴、咽喉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出现关节疼痛症状,其疼痛或呈游走性或长期固定在一处,或刺痛,或麻木,或肿胀。痹症往往呈渐进型或不规则的发作型,在反复发作期间,部分患者可见到瘾疹,渐进型多发生于关节的隆突部位,大如麻豆,坚硬,不易消散,无触痛;不规则的发作型多发于四肢内侧的躯干部,为淡红色不规则环状圈,时隐时现,病久则可见骨节僵硬变形、疼痛、肌肉萎缩或筋脉拘急牵引等症状。

依据《内经》论述解释痹症的分类有三种,根据病邪的偏胜,“痹”可分为:行痹、痛痹和著痹;根据发病季节分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按病变部位分为五脏痹和六腑痹。在《灵枢·周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侵犯于分肉之间,引起众痹”,而众痹的病症特点,“疼痛上下游走,左右对应,无有止息,痛无定处”。

  风湿痹的诊疗规范

  一、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指风湿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有恶寒、发热等症。

  2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

  3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常可心脏受累。

  4血沉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大于500单位。

  5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和损伤程度。

  三、证候分类及治则和代表方

  1行痹(风邪偏胜):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舌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2痛痹(寒邪偏胜):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弦紧。

  代表方:乌头汤。

  3着痹(湿邪偏胜):肢体关节重着酸痛,痛处固定,下肢为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天气阴雨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薏苡仁汤。

  4热痹(热邪偏胜):起病急骤,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多有发热恶风,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5虚痹(气血两虚):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面色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痹证,应针推各法,综合治疗。腰痛的治疗除辨证用药外,还应根据病情选用针灸、推拿、拔罐、理疗、药物外敷、穴位注射、牵拉手法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内服中药的疗效。

什么是寒

寒,是一种对于温度的感觉,寒与热是相对的。寒为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或气温骤降的情况下,都容易形成寒邪而致病。寒,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寒为阴,热为阳。当寒侵入人体后,血液就失去了阳气的温煦,就会运行不畅、淤堵不通。

寒还有收缩、闭塞的作用。遇寒后筋脉缩紧,整个人就往里缩,四肢屈伸不利。汗毛孔遇寒也会关闭、堵塞,不易出汗。

什么是湿

湿是一种有水分子存在于物体中的表现,反之为干。人体就如一件衣服,干爽的时候轻松、舒适,潮湿的时候就沉重、黏滞。衣服上的水分多了,太阳出来就能晒干,大风一吹就能吹干。人体内的水分多了,只要身体内的阳气足,也就是肾气足,水分也很快能上升、蒸发,溶入我们的血液,为我们的身体服务。

什么是风

风是自然界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体。在静止、平衡的状态下不会起风,只有在失衡、冷热不均的条件下,冷热之间的流动才会形成风。

中医讲到与人体内的风有关的疾病有很多种,有“善行、善变”的风疹、荨麻疹,有“风盛则动”的眩晕、震颤、头颈僵痛、口眼歪斜以及四肢的抽搐、多动,还有容易向上、向外发散的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5213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