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和马尾神经损伤有什么不一样?

坐骨神经痛和马尾神经损伤有什么不一样?,第1张

因为这两者之间有不少相同点,有很多患者对自己身体情况会出现认知性错误,甚至有的患者还会服用错药物,导致不可预计的后果,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下坐骨神经痛和马尾神经损伤有什么不同!

马尾综合征是指由外界因素引起的马尾神经瘫痪、紊乱或功能不全,无法调节运动、感觉、痛觉、知觉、体温等功能在控制区。而坐骨神经是指沿着坐骨神经路径出现的一组疼痛症状,即腰部、臀部、大腿后部、腿后外侧和脚外侧。

坐骨神经痛并非马尾神经损伤,但马尾神经损伤可包含坐骨神经痛。临床上我们不能把坐骨神经的症状归于马尾神经损伤,理由就是两者预后的差别太大。

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大概分为三种情况,有一种是因为外部的创伤,或者是因为受凉引起的疼痛,会偶然间的痛一下,疾病治疗也很容易复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侧有疼痛的感觉,很少有双侧都疼痛的情况。再有就是全身性的疼痛,表现症状是背部腰部,逐渐感觉僵硬麻木,疼痛的感觉逐渐加重,慢慢引发到腰部臀部等地方。最后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包括主妇都会有痛的感觉,阵发性的疼痛,在半夜疼痛会更厉害一点。

马尾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大小便功能异常”“感觉感知障碍”“运动功能障碍”三大症状。除了常见的大小便异常的马尾综合征病人以外,还存在未曾出现大小便异常的马尾综合征病人,这部分的病人通常以下肢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为主,非常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

单纯是坐骨神经出现症状的话,90%的病患是可以进行保守治疗的,即便出现损伤症状,恢复的可能性也较大。而马尾神经一旦损伤除了坐骨神经的症状会出现意外还会出现括约肌障碍,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鞍区麻木,男性病人出现性功能障碍。恢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如果当你意识到自己不仅仅属于坐骨神经痛的时候,要及时的辨别病症,和医院医生沟通,如果属于不明马尾神经的病人,没有及时处理好马尾神经损伤的情况,那么及时的挽救还可以避免病情恶性发展的可能。

浅谈中医辨证马尾神经损伤方法:

非手术治疗是采用中药生经益气汤治疗马尾神经损伤,目的是为了创造恢复神经及肢体功能的条件,伤后和术后的患者均可服用。

马尾神经损伤在中医上称之为“痿症”、“痹症” 痹证的概念“痹”有闭阻不通之义。痹证是由于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素问·痹论》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痿证的概念中医的“痿”含义有枯萎、萎缩、肌肉萎弱不用、行动障碍等意。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

生经益气汤是促进马尾神经损伤恢复的,古已有之,中医讲经络,经落是无形的,神经是有形的。中医治病,讲究人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医药库,用生经益气汤刺激,打通经络,中药内服,益气活血,通络生经,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神经损伤会让损伤部位,血气不顺,从而导致神经不容易恢复。而中药治疗可以打通气血,从而给神经创造恢复的条件,对大小便不利,困难的患者可以增强膀胱的收缩力,促进肠胃蠕动,从而让二便得到一定的控制,甚至恢复正常、益气养血可以让痿弱不力的患处得到一定的恢复,让麻木感,刺痛感逐渐消失。

痹症分很多种的,痹症的一种,痹症有湿痹,风痹,寒痹等,就是现代的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等,说寒痹主要是病因及发病条件是受寒邪而引起的,血虚血瘀导致的痹症当然要治血养血,寒湿阻络就要通经络,气滞血淤就是活血化淤了,岂能一概而论?

有一本书你可以买一下《当代中医临症精华》其中旧有“痹证”专集。

中药处方(一)

辨证实热痹阻。

治法清热解毒,社湿宣痹。

方名退热通络汤1号。

组成双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龙胆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蝉蜕15克,炙水蛭15克,乌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张爱国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寒湿风邪阻于筋骨。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名加减风灵汤。

组成海风藤15克,威灵仙9克,吊子风12克,苡仁15克,防风12克,豹皮樟9克,布渣叶15克,山楂肉12克,淮山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江世英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风寒湿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失畅。

治法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名三痹汤。

组成防风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当归12克,制川草乌各45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保朝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治法祛风行湿,清化郁热。

方名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桂枝9克,麻黄9克,防风9克,附片9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黄柏30克,薏米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唐祖宣方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的三条原则,「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这本是指导针刺治疗的原则,但现在已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的组方与用药。

「治痿独取阳明」只适用于「足痿不用」,但对后世的影响较大,有学者认为「治痿独取阳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清胃火以肃肺气之热;滋胃津以润五脏气之燥;祛湿热以防下损肝肾;补运脾胃以资气血之源。此外还应包括通泻胃腑之热。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告诫后人:针刺「大」脉,出针后要快速按压针孔,勿令其出血,以免伤血。提示痿病见「大」脉,不能采用放血治疗;药物治疗则不能耗血、动血,应以滋补精血为主,即使有阳虚表现,亦应是阴中求阳。

《黄帝内经》一书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内含很多中医的原创思维模型,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其对痿病的论述,除设立《素问·痿论》专篇进行详论外,还散见各篇,对痿病的中医诊治影响颇深。

创立痿病概念

《内经》创立了痿病的概念。痿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病名之痿;二是作为症状之痿。

病名之痿

多以「痿」、「痿疾」等出现。《灵枢·根节》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灵枢·九宫八风》载:「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痿论》说:「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等,均为病名之痿。

症状之痿

多与筋、脉、肉、骨、足等相连而用,除指肢体无力,或筋脉拘急,活动不利,或二者同时并存外,还指局部器官的痿废不用。其症状分如下几种:

肢体无力

指肢体的筋脉驰缓无力,《内经》中记载较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痿论》云:「心气热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而「骨痿」的症状除本篇记述的「腰脊不举」、「足不任身」外,还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之「坐不能起」。此种症状多为软瘫,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无力有相似之处,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脊肌萎缩症等。

筋脉拘挛

《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邪热伤肝,耗损阴血,筋失濡养,而成筋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司天之政,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为气候变化致痿,再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的论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埃郁,病,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症状的描述多为硬瘫,与上运动元损害所形成的肌张力增高有相似之处,如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无力与拘挛同见

湿热伤及筋脉,可致肢体无力与筋脉拘挛并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相当于现代医学认为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器官的痿废不用

《素问·痿论》载:「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结合《素问·厥论》之「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和《灵枢·经筋》云:「经筋之病,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提示「阴痿」(现在称「阳痿」)是筋痿的一种。

痿病分类及鉴别要点

《素问》专列「痿论篇」对五脏痿进行了论述,形成痿病的初步分类。「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之所以按五脏分类,可能与中医学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有关。因本篇开篇即言「五藏使人痿」,故后世将上述记载归结为五脏痿,并以此作为痿病的分类根据之一。如张景岳言:「故五脏之痿,皆因于肺气热,则五脏之阴皆不足,此痿躄之生于肺也」。

在「痿论篇」中对痿病也做了相应的鉴别,其鉴别点主要在「五色」、「五体」的临床表现不同。肺热发痿躄者「色白而毛败」;心热发脉痿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发筋痿者「色苍而爪枯」;脾热发肉痿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发骨痿者「色黑而齿槁」。

此外,痿病与表现为四肢不收的「痱」相鉴别,则主要在神志障碍的有无。「痿论篇」中的痿均未言有神志改变,《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更明示四肢不用的「风痿」,其「心慧然若无病」。而痱则伴有神志病变,如《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是否有神志障碍,可作为痿与痱的鉴别点。

病因病机

《内经》论述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和针刺所伤等因素。其中外感六*中又以寒、湿、热致病最广,而内伤因素以情志、劳倦、房室所伤为主,并记载了针刺不当致痿。

六*为病主要伤及人体的经络、筋脉;内伤因素致病主要伤及人体的脏腑、筋脉。痿病的病机,《内经》主要阐述了肺热叶焦、阳明虚则宗筋纵,并提出带脉损、失约束致痿,确立了奇经与痿病的关系。

痿病的病因

外感因素: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皆可致痿。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灵枢·九宫八风》云:「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均为寒湿致痿现象。

《素问·生气通天论》对湿热致痿则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记载。《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了燥邪致痿:「阳明司天,燥气下临,筋痿不能久立」。

《素问·五常政大论》则云:「厥阴司天,风气下临,体重肌肉萎」,是风邪致痿。《素问·痿论》云:「逢大热而渴,发为骨痿」,提示热邪亦可致痿。在《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对岁火不及之复气致痿也作了详尽的论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埃郁,病,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由此可见,《内经》对外感六*致痿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情志因素:《素问·疏五过论》对因贫富反差太大,情志忧郁致痿也有认识:「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灵枢·本神》对因恐惧而精伤致痿作了描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说明情志不遂或惊恐伤肾均可形成痿证。

饮食偏嗜:《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则说明长期饮食偏嗜膏粱厚味也可致痿病。

劳倦所伤:《素问·痿论》曰:「有所远行劳倦,发为骨痿」,「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等。说明劳倦内伤或房劳过度皆可导致痿证的发生。

针刺误伤:针刺误伤脊髓而发痿病,《素问·刺禁论》载:「刺脊间,中髓为伛」,「伛」为筋脉拘急,属痿病之临床表现之一,此系误刺损伤神经致痿的最早记载。

痿病的病机

肺热叶焦:「痿论」篇指出:「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开宗明义地讲述「五脏痿」的主要病机。造成「肺热叶焦」的机制是「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肺为五脏之华盖,主宣发与肃降,「肺者,藏之长也」,肺热则气血津液的布达失职,使五脏失养,五体失用,而发痿病。《局方发挥》亦说:「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症」。

此外,脉痿多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阳动则耗血、散血、动血,致「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筋痿则由于「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于外,入房太甚」,耗伤肝阴、肝血,肝失涵养致「肝气热」、「筋急而挛」、「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肉痿为居处潮湿之地,或感外湿邪,或长期水中作业者,致「肌肉濡渍」,或湿邪蕴积,日久化热,致「脾气热,则胃干而渴」,均可致「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骨痿是因「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耗伤肾之 而致「肾气热」,「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阳明虚,宗筋纵:阳明为水谷之海,「五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气于筋。」故筋脉肌肉,四肢百骸,皆赖胃之水谷精微以滋养。《素问·痿论》载:「阳明者……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宗筋之会」,若阳明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宗筋失养,弛纵不收,发生痿疾。

带脉损,失约束:痿躄的发生是带脉受损,失去约束诸经的功能,筋脉缓纵所致。《素问·痿论》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宗筋之会,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论中涉及到奇经的督、冲、带三脉,阐述了奇经与痿病发生的关系,开后世从奇经论治痿病之先河。

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的三条原则,「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这本是指导针刺治疗的原则,但现在已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的组方与用药。

治痿独取阳明

关于「治痿独取阳明」需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即「适用范围」、「是否代表作者观点」、「临床指导意义」等。

适用范围:《素问·痿论》曰:「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从论中不难得出:「治痿独取阳明」是适用于「足痿不用」的,并非适用于所有痿病的治疗。

不代表作者观点:弄清这个问题,还在从原

(原文)

(解读)

“ 帝曰:何以别之? ” 黄帝问:怎样区别五痿症呢?

“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 岐伯答道:肺脏有热的,面色白而毛发败坏 , 心脏有热的,面色红而孙络浮见 , 肝脏有热的,面色青而爪甲干枯 , 脾脏有热的,面色黄而肌肉痿软 , 肾脏有热的,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 黄帝问:你以上所说的是可取的 , 但古代医论上说 , 治疗痿症,应该独取阳明,这是什么道理 呢 ?

“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 岐伯说:阳明是五脏六腑的源泉,能够润养众筋,众筋的功用,是约束骨肉并使关节滑利。

“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 冲脉是经脉的源泉,它能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阳明合于众筋。

“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 阴经阳经都在众筋处相聚,再复合于气街。阳明是它们的统领,都联属于带脉,而系络于督脉。

“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 所以阳明经脉不足,那么众筋就会弛缓,带脉也就不能收引,致使足部痿弱不堪用了。

“ 帝曰:治之奈何? ” 黄帝问:那么怎样治疗呢?

“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 岐伯答道:用补荥气和通俞气的办法来调和虚实逆顺 , 无论筋、脉、骨、肉,都各在其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

“ 帝曰:善。 ” 黄帝说:讲得 太好了。

今天学习了痿症怎样治疗。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中医所说痿证包括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痿等五痿,多指肢体筋脉迟缓 ,手足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较为多见。

具体而言,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代谢性疾病、甲亢性疾病、强直性疾病、风湿类风湿疾病、阳痿、早泄、遗精、肺纤维化、肺不张、骨质疏松、关节炎、牙齿松动脱落等疾病均属于痿症范畴,可根据症状轻重、发病特点等因素,按不同痿症论治。

《黄帝内经》设痿证专篇,对痿症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多有论述。须注意与痹症区别

痹症与痿症区别: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症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观察肢体活动障碍,痿症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引疼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症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是由于疼痛严重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从中医内科课本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4739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