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李白 王安石的简介

杜甫 李白 王安石的简介,第1张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人称诗圣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人称诗仙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 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一、写作精神相同: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二、写作背景不同

1、《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三、抒发情感不同

1、《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在立志改革的同时,看到儒家顽固派必然会拼死反对。他在诗中把那些顽固派比作“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眼目,终将在历史的长空中消失。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信念,以后就表现为“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2、《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登飞来峰》原文: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白话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望岳》原文: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话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岳》出自唐代·杜甫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东坡一碟红烧肉,让人想起这个吃货里的大文豪。

其实苏轼不仅仅是一个吃货。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

纵观全世界,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全面精湛的才华和成就,实属罕见。

然而,尽管叱咤风云,但他在仕途上却颇为失意,因为“吃饱了肚子就格格不入”,

与当时旧党新党的政见不同,他们被贬至杭州、密州、徐州、

湖州、黄州、惠州、琼州、常州等地,最后死在江南常州

像他自己的——自题金山画像。

心像变了灰的木头,身像没拴的船。

问问你的人生成就,黄州惠州儋州。

说到他的仕途,不得不说另外两个,

都是知名的名人,一个叫王安石,一个叫司马光。

,苏轼作为龙图阁学士,在作为将军判官缺席16年后,再次前往杭州。苏轼在杭州修建了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用挖掘出来的淤泥在西湖旁筑起了堤坝,也就是俗称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待了2年零9个月。宁七年,38岁的他成为密州太守。

后来调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然而,被贬谪的苏轼并没有结束自己的厄运。相反,他遭遇了一场更大的、几乎是“死亡”的灾难,开始了他人生三起三落的第一次。原因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元八年,宋神宗去世,苏轼复出。

这一年,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次年改元佑,英宗为太后摄政王。

废除历史上称为“元佑之变”的王安石变法,任命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声名鹊起。

他是邓州首任巡抚,到任五天后就被召回北京。他成了翰林的官。

短短17个月,苏东坡从八品升到三品,连跳12个官阶。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英雄,我们的苏大才子,

但他却与现任丞相司马光树敌,再次上演了与丞相“对抗”、被降职的悲剧。

司马光上台几个月后,废除新法,罢黜新党,但苏轼认为新法有可取之处。

于是司马光对苏轼不满。失意的苏东坡主动请辞。

元佑四年七月至次年二月,任杭太守1年7个月。这是苏轼三起三落中的第二起。至于三起事件的第三起、第三落,与两位总理无关,在此不再赘述。

看,我们东坡居士真是个脾气倔的老头。

王安石在的时候,跟王安石做对,说新法对保守派不好;

司马光上台后,怀念新法,偏向改革派好可爱的紧身款~~~

但是,读书人终究是读书人,即使苏轼与王安石、司马光政见不同,

但这并不影响双方相互欣赏。若干年后,王安石被免去宰相之职,退居故里。

这个时候苏轼也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拜访了曾经让他痛苦的“死敌”。

没想到,这次访问架起了再次相识的桥梁

对这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老师赞不绝口。写在最后:

“施已经公开巡演了20年,知道公平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所以这是记录他伟大的好方法。”

表达了他对司马光最好理解。这既直接表达了苏轼对司马光的尊敬,也显示了苏轼光明磊落的性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877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