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英语怎么说?

中国人用英语怎么说?,第1张

中国国籍,英文是chinese

Chinese 并不单单代表中国, China则是“中国”的意思。因为这个单词既代表中国的,又可以代表中华的。所以“Chinese Taipei”,在中国大陆被称为中国台北,在台湾,港澳及海外华人地区被称为中华台北。

扩展资料:

后缀演变:

Chinese,这些形容词格式,是源自古英语的构词法。

在古英语中,名词的变格(declension)中分为三类,强变格,包括一切词干以元音结尾的词;弱变格,包括一切以辅音-n结尾的名词;小变格,包括所有词干以其他辅音结尾的词。古英语名词的变格包括主格、生格(类似于现在的所有格)、与格、宾格和工具格。

所以,China(在英文中最初的拼写是Cin、Chin,来源于拉丁文的Sina)、Japan、Sweden、Den(丹、丹麦)这些名词属于弱变格,需要加-ese变为生格,Chinese,Japanese,Swediese(后演变为Swedish)、Denese(后演变为 Danish)。

Korea、Norwege(挪威)的词干以元音结尾,属于强变格,需要加-n变为生格,Korean,Norwegian。当然,有些地名的古代拼写和现代拼写不一样,这一点需要加以注意。

还有,古英语的语法和现代英语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在古英语中,名词分为阴性、阳性、中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性是语法性别,不是自然性别。

以元音a结尾的词是阳性,比如“mona”(月亮),以e结尾的词是阴性,比如“sonne”(太阳)。妻子“wif”是中性,女人“wifman”是阳性,因为词尾后缀man是阳性。这是名词的性。

-chinese

首先说说基本功的问题。

学习任何东西都可以分成两大块,一是基本功的学习,二是上层能力的学习,且基本功的学习最为重要。比如要学会弹钢琴,首先要学会乐理、识谱、指法等弹钢琴的基本功,然后再去弹具体的曲子。若一个人不学乐理、识谱、指法这些弹钢琴基本功,上来就到钢琴上弹可不可以?也许可以,凭着感觉也许能弹出一两个曲子,但要让他弹复杂的曲子肯定就不行了,若逼他弹出贝多芬的交响乐,那对他来说就是折磨,因为他根本就没学过弹钢琴的基本功,怎么能弹得出来呢?再比如学跳舞,若一个人想当舞蹈演员,他首先要学的就是弯腰、踢腿、劈叉、跳跃、翻跟头等基本功,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练习这些基本功,若他不学习这些基本功,一上来就跳舞行不行?跳几个简单的动作也许还可以,但要跳复杂的舞蹈肯定就不行了,要是让他跳巴蕾舞简直就是折磨,因为他没学过舞蹈的基本功,根本不可能跳出来。

学英语也是一样,分“基本功”学习和“听说读写”学习两大块,且基本功的学习最重要。没有基本功的学习学不会弹琴跳舞,同样没有基本功也学不会英语。基本功就像一座大楼的地基一样,在整个学英语中占有80%的重要性,扎实的基本功是学会英语的基础,也是彻底攻克英语的前提。中国人学英语一上来就是听说读写,一下子就听说读写了多少年,分不出什么是基本功,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基本功的问题,因此多年来进行的是一种完全没有基本功的英语学习,就好像盖了一座完全没有地基的高楼,不仅盖得极为困难,而且盖到一定高度就再也盖不下去了。

那么学英语的基本功是什么呢?我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发现了学英语的四大基本功,即:语音、单词(指单词记忆法)、语法、语言风格。 这四大基本功表面上看来好像我们过去也学过,其实大大不然,我所说的这四大基本功,是我经过多年研究后重新发现和定义的全新概念的四大基本功,它们不仅更完整、更科学、更系统、更容易学会,而且还发现和改进了目前中国人学习这四大基本功中的众多问题。比如语音的学习,过去中国人仅仅是学学音标,就算学过了语音,而我所提出的英语语音的学习中,不仅包括了音标的学习,还包括了发声方法的学习和口腔发声部位的学习,包括英语8大语调的学习和变速发音的学习,还要知道国际音标的缺陷和改进方法。再比如语法的学习,过去中国人所学的英语语法,偏向于以用词为主的“微观语法”,琐碎而繁多,难学难记,中国人从小到大也学不会微观语法,而我所提出的英语语法,主要指“宏观语法”,偏向于以句子零件和句子结构为核心的简洁明了的英语语法,它通俗易懂,小学生就可以学会,但却是十分重要的语法。

过去我们常说一个词:“语感”,并且知道培养语感是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语感究竟是什么,却没人清楚,因此我们只好糊里糊涂培养语感,在漫无目标的听说读写中模模糊糊地寻找语感。而发现了英语的四大基本功后,我给语感下了一个定义:语感是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规律的认知程度和掌握程度,就英语来说,就是对英语四大基本功的认知程度和掌握程度。有了四大基本功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清清楚楚地描述出语感是什么,目标明确地去培养语感,就可以更快更好地培养语感,产生掌握语言的感觉。

过去多年来由于中国人对以上四大基本功没有明确的认识,便将它们与听说读写混在一起学习,结果造成了基本功学不会,学来学去没有语感,听说读写也学不会。天生就说英语的外国人在儿童时期的母语环境里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英语的四大基本功,就产生了语感,因此他们既不知道自己母语的基本功是什么,也说不清英语的语感是什么。而中国人学英语,就应该靠我们自己去发现这四大基本功,将它们从听说读写的学习中剥离出来,并且首先认真扎实地学好这四大基本功,清清楚楚地学会语感,为听说读写铺平道路,然后再去听说读写,这样分两步来学英语,就可以突飞猛进,很容易就可以学会英语。

其次说说学英语的工具的问题。

即使中国发现和认识到了上述学英语的四大基本功问题,并且下决心要学会它们,也会十分困难,因为中国人多年来(甚至近百年来)所使用的学英语工具(如国际音标、语法书、英语字典等等)有众多难以发现的严重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中国人很难学会英语的基本功,甚至根本就没有办法发现学英语的基本功,因此多年来学会英语的中国人寥寥无几。如果中国人能及早地发现学英语工具的这些缺陷,并改进他们,就可以用改进的工具来学会英语的四大基本功,从而轻松地学会英语,走出学英语的困境。

如何提高英语水平

听力在英语学习中重要的地位就不说了,没人会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听懂了,其实就是老外也不一定什么都听得懂。尤其是听非洲英语,阿拉伯英语,那简直是···唉,一听头就大!练听力的话,听CNN很不错。没条件?自己树个锅盖不就得了!就是内容有点单一,讨论的很多都是国际大事,不过那速度听起来才叫过瘾,有时每分钟超过200个word,我很喜欢Larry King主持的interview。听了一年后,听力水平会提高很多。其实听力是要配合词汇量的。比如听政治news,一点都不懂国际组织名称肯定要吃亏,专四(TEM4)的听力要求是能听懂VOA或BBC的standard news,其实是很好的练习基准点,有条件的话可以听听ABC或CNN,难度会大大增加,增加一次的听力量,尽可能多选诸如news feature report或talk show等超过半小时的量。

精听和泛听结合。还嫌不够的话,多看看进口大片,最好是原声的。主要就是要培养抓住语流的本领,尽量减少语流在脑子里停留的时间,说到底就是熟悉度的问题。想想我们是怎么听母语的,再想想我们又是如何听英语的,总结一下自己现在的不足,是单词量不够大还是因为自己由于音发得不准对听力造成干扰。

对于达到较高英语听力水平的人来说,要想再提高,所要做的工作就会涉及很广的内容,比如对于各种slang的掌握、对于文化差异的把握等等。听力水平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的,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搞得比我还胖!)我觉得外研社的《英语中级听力》《英语高级听力》就不错,虽然其中的news有可能过时了,不过训练听力还是绰绰有余的。尤其是Listen To This:3的语速很快,就我个人的感觉,难度超过了专八的news。对于很古怪的英语,比如要你听懂马来西亚英语,要怎么办呢?多找材料听么!(这不是废话吗!)其实地域的不同使得英语的发音习惯也不同,有的地方的人发r音很奇怪,听没听过俄罗斯人说英语,发的有些音和东南亚人发音差不多。学同声传译的时候,也就是拼听力的时候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听懂source language,能为中间的转换赢得宝贵的时间。

千万不要局限自己听力训练的范围,也就是听力材料要广泛多样。记得,材料的选择很重要,要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求质量而不是求数量!

来来来,再听听plumpcalf胡扯几句。

几乎每个英语学习者都想说出一口漂亮的美国音或英国音,只怪自己土生土长,由于汉语的四个rigid音调再加上各地不同的dialect的干扰,使得发标准音的难度大大增加了。可以说,发音的规范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交际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从事英语口译职业的人来说,好的发音能使interpreter和listener的距离拉近。好象除了加强模仿和细心总结外,就没有别的方法了。

我觉得李阳倡导的crazy English中的“三最”发音方法很有见地,长期如此训练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实模仿也有很大的学问。我觉得很多英语句子都需要“一气呵成”的,也就是不妨锻炼你的肺活量,尽量在说中等长度英语句子时不要换气,这样能很好地控制语音的起伏。要尽量揣摩英美人士说话时用感情带动语调的特点。注意句子中失去爆破,吞音和连音的特点。其实很多人说英语是美语和英语混杂,美语以casual著称,英语以严谨和明快的节奏感闻名。所谓的mid-Atlantic English就是能在不同的交际场合灵活地运用美音和英音。没人强求你一定要说美语还是英语,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能始终坚持一种标准最好。当然,foreigners能明白不同的发音,就象我们能听懂老外说的奇怪的普通话一样。典型的美音喜欢卷舌发[r]音,还有hot中的o发[ɑ]等。我刚学美音时对encourage中ou发音觉得很奇怪(你发现了吗?),现在是习惯了。总之是要牢记一些不同的发音特点,还有就是大胆地说出口,不要觉得别人和你发音不同就不敢坚持自己正确的发音。多听听老外的发音是很有好处的,他们说的就是标准,当然,他们也许也会有地方音的。

听磁带是很好的选择,多模仿。其实有人就是急于说得溜,对语音也不太讲究了,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功,语音地道,会给你带来莫大的好处。

谈到模仿,李阳听烂了好几盘磁带,你有没有?

很多人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所以自己的口语一直上不去,其实环境固然重要,自己的努力方法也很重要。我的朋友听CNN时,觉得interview没什么意思,老外老是兜圈子而不切入正题。我不那么认为。我更关注interview中双方的交流甚于内容。interview中双方的你来我往式地对话,可以很好表现出即时交流的谈话技巧。

我录过许多盘LarryKing主持的interview磁带,每次interview都有半小时以上,在那半小时中,主持人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Larry King 总会从不同的角度发问,其中不乏尖锐的问题;而interviewee有时正面回答,有时则闪烁其辞。相当多的情况下,interviewee会采取拖延战术为自己的思考争取时间,比如“Speaking of wellthat may be one of the fact But I am more concerned about”之类的。

很多interviewee大量采用定语后置的句子,先把中心语说出,再随着思维的成熟和具体化将句子组织完整。interviewee还会不断更正自己刚才的错误,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少有用的句子,例如他们会说what I really meant just now was that等等。可以说,我的口语是在认真听完并总结了许多CNNinterview后得到突飞猛进的。因为学习重点已经从单纯地叙述一件事转到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对话更连贯和精益求精上了。

阐述事件很简单,难就难在适时地在交际中运用让步、递进、婉转、嘲讽、双关等语气及技巧。

不要抱怨自己没机会接触老外,认真研究一下对话的tape script,有条件的话,听听CNN或ABC的人物专访,会有很大收获的!

阅读也是让我操心最多的技能之一。

一开始,词汇量不够,读起文章来总是磕磕碰碰。关键词不懂,凭你猜功再怎么好也白搭!好么,我就背单词,再阅读起来就好多了。记得最痛苦的经历是外教让我们读尼采的The Birth of Tragedy。好家伙,晦涩难懂的美学文章,又是英文,什么酒神啊,太阳神啊,很多同学都看不下去,我是硬着头皮,心里想着 “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会有的···”(什么和什么啊?!)查着字典啃了下来。读后的感觉啊,象是脑子里叫人灌了稀饭,玄而又玄,稀里糊涂的(说全是水么,不对,还有米;说全是米么,哪来这么多的水?!)反正是似懂非懂的,这才明白阅读的“难”!一般的文章,在词汇量达到1万时,已经是轻而易“读”了。

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一位旅居国外的人士说:“真让人奇怪:在中国,人发了烧,我们都用“闷汗”的办法给他降温;而在外国,人们却用少穿衣服甚至在冰水中洗浴的方法治疗发烧。这太残忍了!”这种治疗方法上的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典型表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谈到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其实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饮食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无论再烹调技法上,还是在进餐方式上,都大相径庭。

再烹调技法上,中国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种方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饪方法较之中国人则简单很多,他们似乎不太在意菜肴的颜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尽量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上。这种差异使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内容。

再看进餐方式,中国人往往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对整着饭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国人的整体观念和西方人的个体意识在这种差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对颜色的好恶上看,中国人喜欢红色,把红色当成喜庆、兴旺的象征;西方人更喜欢蓝色,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蓝色是沉着、冷静的代表。由此可见 ,中国人崇尚热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

最后。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国画大开大阖,泼墨写意,气势如虹;西方油画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写意和写实的不同风格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个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现象上的种种差异都可以归结为最本质的一点: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这种差别是深刻地孕育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中的,按先秦诸子的观点,中华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爱人”,血缘的亲情是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的基础上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从伯牙琴到赵氏孤儿。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何处少的一个“情”字?!

与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学说的母胎都始于哲学。哲学的定义即“爱智慧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阿基米德的几何,都是重智的产物。

(三)、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历史上的差异依然延续和发展着。中国人希望对社会生活实行事先主动协调,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从战争年代,英雄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到和平年代,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牺牲自己参加大赛,勇夺奖牌的机会,无一事例不说明:整体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

西方人希望对社会实行事后被动制约,用法律和组织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以理智为基础的。从英国的经验主义到美国的实用主义;从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韦伯的新教资本主义理论,再到穆勒的利己主义,都浸透着一种理智精神。在追求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外国运动员常常以个人名义参加比赛,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为国争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极限,实现人生的梦想!这种“个体本位”的思想无疑来源于理智的指导。

面对目前世界的资源稀缺问题,中西方的态度依然不同。中国大多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适应有限的资源。相反,西方的解决方案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尽可能的开发,以适应、满足人的无限欲望。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甚至垄断和战争。

(四)、中西文化的特征比较及优劣分析

中国人这种忍耐与节欲的性格特征,缺乏对交换的要求,从而,造成了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虽然文化灿烂,却没有产生商品经济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几千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人们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却很少关心“社会对个人是否功平”的问题,致使公民作为个体,其权利不是至上的。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诚、直率。个人生存的满足需要人与人的相互交换,使商品经济应运而生。同时,西方人十分注重“社会对个人是否公平”的问题,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是第一位的。

面对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我们无力去分辨哪一种文化更为优秀。因为,无论哪一种文化都各有所长,从而孕育了两种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两种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发展与完善。

中华文化的优势在于;关注人本身,以减少纷争;劣势在于: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觉的前提,最终要归结为个人心理状态的自我把握,难以实施监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可操作性强;劣势在于:放任纷争。

小结:

故,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梅随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的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是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相处的境地。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筷子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异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

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不过《札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而从造字法来看,“梜从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木头筷子。回想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还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饭时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后来为了和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子头。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不过最近却有学者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繁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这种声音确实有些让人振聋发聩,不过所谓率先进化的观点却有失科学了,将刀叉概括为工业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牵强。不过有一点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身为一个中国人,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英文,我觉得除非是工作有需要,否则最好不要总使用英文,会让人觉得崇洋媚外。如果是在小范围内,在你的家中经常使用英文,无伤大雅,如果在外面也经常使用英文,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不喜欢的,我们有自己的母语,你要说汉语呀,要说中国话。

1、身为一个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说中国话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我的祖国多么强大,刚提到我的祖国的名字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身在中国一定要讲中国话,如果你不是在外企,如果你不是和外国人接触,那么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母语说话呢?我可能比较传统,我认为我们中国话是最动听的一种语言,身为一个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要讲中国话。

2、请你讲中文,不要在中国经常使用英文,那样会让人觉得你崇洋媚外

我们从小就学英文,每一个孩子都会英文单词,也会说几句流利的英文句子,简单的对话也可以,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讲英文,都在讲中文。身为中国人不讲中文去讲英文,没人会觉得你更高级,会觉得你有点忘本,这又不是小孩子,为了学业需要每天练习英文,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为什么不讲中国话?如果你经常在邻居或同事之间使用英文,别人会觉得你是在拽英文,你是在炫耀,你会讲英文,别人可能会在背后说你是崇洋媚外。身在祖国,当然是要讲中国话,用中国话来讲话吧,这样才显得更亲切更自然,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爱母语。

我们中国话是最动听的,那些在海外的游子,他们觉得中国话是最好听的,多少年都坚持使用中文和同胞们进行交流。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建议您经常使用中文,因为这是在自己的祖国,你不是在外企,总说那些英文干什么呀?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 strong sense of family Most of the parents live together with their grown-up children

  她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也越来越受到整个国际是社会的重视

  She is not only the Chinese people's attention, but also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whole world

因为不是母语吧,不光是一些负面的情绪体验、艰难的道德决策,包括一些美好的场景,比如谈恋爱、夸奖别人,我们都更容易用第二语言去说更多、更露骨的情话,更狗腿、更自然的夸奖别人的话,说情话、夸奖别人其实本身应该是很自然、很愉悦的体验,尤其是谈恋爱,是不需要理性的,但是我们似乎也会选择”另一种身份“、”另一种语言“去做。而且这似乎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现象,并不只存在于中国人说英文的情况下,因为大部分研究都是来自其他国家和其他语言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899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