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李白)寻解释

《秋歌》(李白)寻解释,第1张

子夜吴歌·秋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

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 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咏秋。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1)有人称“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好”在何处呢?请作简析;

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好”在;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

(2)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去末二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

不同意;

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李白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其二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总结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法国〕魏尔仑·秋歌》经典诗文赏析

长久的啜泣,

秋天的

梵哦玲

刺伤了我

忧郁

枯寂的心。

使人窒息,一切,

又这样苍白,

钟声响着,

我想起

往昔的日子

不觉泪落。

我,宛如转蓬

听凭恶风

送我飘泊

海北天南,

象一片

枯叶。

(罗洛 译)

魏尔仑的诗注重音乐美,他认为诗歌应该“首先是音乐”, 《秋歌》就是一个代表。全诗分为三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节奏韵脚自然天成,其外在韵律与内在情感韵律趋于一致, “象小提琴的波动起伏的旋律一样流丽婉转” (罗洛语)。尽管有人说诗是不可译的,美国诗人佛罗斯特甚至宣称,“诗,即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这丧失的东西中很大一部分当然就是指诗的音乐性,加上中、法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亲缘关系很远,译诗要保存原作风貌尤为困难。但由于译者惨淡经营,我们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从汉译中领略到原作的音乐美。

本诗收录在一八六六年出版的魏尔仑的第一部诗集《忧郁诗章》之中。当时作者仅二十二岁,正是如朝露般晶莹剔透的人生之春。年轻的魏尔仑却在满腹忧郁地低吟着“秋歌”,这似乎让人不可理解。然而,只要我们了解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就会从诗的字里行间清晰地感到一颗孤独苦闷的灵魂在颤栗,就可以强烈地体会出罪恶的社会在诗人心中造成的那种沉重的压抑和忧伤。感时抚事,焉得不悲!何况天涯孤旅, 何况落魄飘蓬, 故有《秋歌》 。

首句“长久的啜泣”为全篇基调, 只不知这啜泣究竟是梵哦玲(小提琴的音译) 凄楚的颤音, 还是寒秋悲凉的天籁琴声也罢, 天籁也罢,诗人一颗忧郁枯寂的心都被它刺伤了。 在这令人窒息的霜天里,苍凉的钟声忽又传来,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大凡人一生总要听到许多次钟声的, 从婴儿时到教堂受洗初闻洪钟贯耳, 年年岁岁许多明媚与阴暗的日子都萦绕着钟声。 不知唐人张继于客船之中听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何感受。 这位法国诗人于天涯沦落之时, 闻听钟声, 抚今思昔, 不禁怆然泪下。 心也伤了, 泪也落了, 痛定思痛, 诗人深感自己飘零的身世宛若一丛随风飘转的蓬草, 恰似一片任风摧残的枯叶。

也许, 人们一生中总难免会遭遇到一些命运坎坷和感情波折, 尤其是到了人生的晚秋, 阅历渐丰而暮气渐浓, 再来诵读此诗, 不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加上它富于音乐美, 琅琅上口, 也就深为读者喜爱而广为流传了。但这首诗毕竟过于伤感, 我们不妨来对照一下中国当代西部诗人昌耀之作。 昌耀在沦为“右派”、流放边荒后写下的诗句:头顶是中午直射的阳光, /脚下是寸草不生的戈壁, /老鹰的掠影如飘来的阔叶, /旋转, 遁去……在落叶意象里全无一点落魄者的凄凄惨惨, 有的只是一个蒙冤战士的悲壮情怀。 而我们今天所应崇尚的,恐怕还是后者。

(毛翰 郭良原)

这是一首名诗,篇幅不长,但意境悠远,远到你的想象力,理解力发挥尽了,还不能挖掘完它的余味,它印证了诗歌创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千古定律

诗人写了秋天的几个富有特征的意象和场景:落叶,荻花,湖沼,燕子们等让人产生了奇妙的幻想

这首诗呈现某些古典气象,而这些意象所组合的意境空间我们可在古诗词中常常感受到,有些词语像是不经意地从古诗词中"借"来的,如"砧声","辽夐","琴韵"等

但诗中的情感是现代的,离我们很近,感觉很鲜活诗人像在追求暖暖,又像在歌颂暖暖,给淡远清凉的古典意境涂上温暖的色彩

问题是,暖暖是谁恋爱女友妹妹孩子

好像都可能是,又都不确切如果诗人不自解这个诗谜恐怕它要成为千古之谜但原初诗意的"天机"一经诗人道破,我们会自叹想象力,领悟力的贫乏

"这个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痖弦如是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311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