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

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第1张

1、丝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2、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4、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5、欲去又还不去。——苏轼《昭君怨·送别》

6、一枕初寒梦不成。——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7、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8、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苏武《留别妻》

9、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10、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11、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3、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14、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5、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韦应物《送杨氏女》

16、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17、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18、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19、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20、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罗隐《魏城逢故人》

2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2、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3、桂花时节约重还。——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24、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5、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28、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29、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30、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1、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送友人入蜀》

32、楼外垂杨千万缕。——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33、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34、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5、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36、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7、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38、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9、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40、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41、不见居人只见城。——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42、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3、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44、底事昆仑倾砥柱。——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45、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46、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王之涣《九日送别》

47、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48、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9、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50、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51、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李颀《送魏万之京》

5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3、作个归期天已许。——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54、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55、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韦应物《送杨氏女》

56、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杨基《天平山中》

57、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58、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59、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60、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61、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62、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63、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64、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韩《同题仙游观》

65、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万俟咏《诉衷情·送春》

66、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6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8、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69、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

70、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71、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72、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73、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74、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墓》

75、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孙光宪《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

76、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77、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78、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吴伟业《遇旧友》

81、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人民歌曲表达以下方面的情感:

1、爱国主义情感: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爱国主义情怀。

2、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鼓励人们勇敢追梦、奋发向前,具有积极的精神力量和激励作用。

3、反映社会现实的情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反映人们生活的苦乐悲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关怀。

4、团结互助的情感:表达对集体和团队的认同和归属感,鼓励人们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 军 行 (选一) ★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选一) ★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少 年 行 (选一)

唐·王 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和张仆射塞下曲 ★

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少 年 行 (选一)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夏 日 绝 句 ★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牡 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示 儿 ★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州 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初入淮河 (选一)

宋·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题 临 安 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 安 军 ★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搜话子侄

元·虞 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题郑所南兰

元·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望 阙 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马 上 作 ★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榆 河 晓 发

明·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渡 易 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海 上 (选一)

清·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清·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秣 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漫 感

清·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 亥 杂 诗 (选一) ★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比较全面的:

白鹭――一种水羽毛鸟,羽毛白色,腿很长,捕食鱼虾。

西岭――指岷山,在成都西面。

东吴――指现在江苏省一带地方,古代是吴国所在地。

黄鹂有两只,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唱歌还要动听。水边上的沙滩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它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

草堂的四壁并没有限制诗人的视野,更没有妨碍诗人的想象,反而给他的观赏增添了几分艺术情调。那终年戴雪、千古不化的西山群峰,被小小窗口从百里之外收纳进来,不恰好成为一幅山水壁画?那停泊在门前的几艘航船,听说正准备扬帆万里,定然是下岷江、转长江、远到东吴去吧!西岭远隔百里,却说它含在自家窗口;航船泊在门外,又说它要远下东吴。远景把它移近,近景将它推远,在远和近的推移变化之间,千秋西岭和万里东吴,全都聚拢到诗人的草堂跟前来了。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 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宋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此是农家真富贵,雪花销尽麦田肥。

[编辑本段]绝句分类

绝句按字数分:五言绝句及七言绝句。

[编辑本段]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编辑本段]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关诗句范例如下: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编辑本段]诗词及赏析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迟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湿又软。

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时常双双出没。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处着眼,视野开阔,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诗的开头突出“迟日”,统领全篇。正因为春天来到,才会出现“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现象。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写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动静搭配,相映成趣。这首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自然流畅。

中心思想这首诗抓住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鸳鸯、泥融与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蔬笋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他评唐代司空图“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二句说:“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其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书司空图诗》)便明确表现了这一倾向。他的对僧诗蔬笋气的反对,也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赞同。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考察蔬笋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说:“东坡言僧诗要无蔬笋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更直截了当地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确,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话,那么,对那种最能反映诗僧生活状态的蔬笋气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认可呢?苏轼诸人的说法其实是要把一切诗歌创作都纳入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中,而抹杀其应有的独特性。这一点,甚至和苏轼本人经常在诗歌理论中所表示的对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宁可理解为是他的一时之言,因为,从他的一些具体作品来看,也是并不缺少“蔬笋气”的。话又回到志南的这一首诗,朱熹称赞其没有蔬笋气,也是从士大夫的立场说的。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蔬笋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评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

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

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字意〗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点评〗

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

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鉴赏〗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 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 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 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鉴赏〗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的无限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6334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