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七律长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1张

《七律长征》这首诗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表达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原诗:

《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义: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金沙水拍云崖暖”。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政府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大渡桥横铁索寒”。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政府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政府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政府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七律·长征

思想感情:“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

出自:毛泽东[现代]《七律·长征》。

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义: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清平乐·六盘山》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此词上阕从眺望远景起笔,写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清秋的景色,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

下阕则写近处,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着西风舒卷,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在表现手法上,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妙境。

扩展资料:

下阕的结构同上阕一样,也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六盘山上高峰”,点明六盘山题意,并告诉读者,作者当时是在六盘山高峰之上。

高峰是作者描写的一个大的背景,这个背景前面的景物很特别:“红旗漫卷西风”。红军的红旗漫卷于西风之中,这个特别的景物,象征着胜利。

从画面中能体现出红军将士的豪壮之情,这就是景中寓情。

长征是艰苦卓绝的,同时也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在红军将士眼里,皆以“等闲”视之。长征途中,无论敌人多么凶残、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红军指战员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坚定的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漫漫长征路,照亮每一个红军将士的心。

长征,是一次艰难的远足,是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国民党调集上百万军队,上有飞机,下有追兵,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红军兵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流动作战且无后方依托。乌云弥漫,大兵压境,更激发起红军将士豪迈的战斗热情。他们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冲破道道封锁线,一路前行,一路高歌,把红旗插在高高的宝塔山上。

漫漫长征路上,不仅要冒枪林弹雨,而且要同艰苦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有的同志走累了坐下休息,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有的同志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栽倒了。但前面的同志倒下了,后面的同志紧跟上来,继续前进。千里草地,杳无人烟。没有粮食,没有衣被,红军将士野菜充饥,篝火御寒。困难面前,他们没有忧愁,没有悲伤,只有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中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红军战士看不到报纸,收不到家信,听不到来自外界的消息,但长征路上并不寂寞。这是长征中常见的镜头:行军路上,不少战士的背上都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生字,那是战士们在学习文化;休息时,大家推举毛泽东、彭德怀、成仿吾等讲故事,战士们听得入了神。1936年初,部队过草地时,朱总司令和战士们一起用皮子缝了一个大圆球,里面塞满羊毛,又在地上立起一根杆子,杆子上绑上大铁圈,大家一起玩起了“篮球”。在朱总司令带领下,跳高、跳远、跨越障碍等活动很快开展起来。

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看来,长征都是无比艰苦的,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但在红军指战员的脸上,看不到忧郁、看不到悲伤。正如廖承志所说:“乐观主义者的面前充满了光明的前途,对于他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什么忧郁,什么感伤,什么烦恼……他记忆着过去的黑暗,但更面朝着太阳。”红军的乐观,正是建立在对革命形势清醒认识和对理想信念执著追求的基础上,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革命最终会取得胜利。

今天,我们不会遇到当年长征路上那样凶险的环境、恶劣的条件,但在前进道路上,仍然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仍然需要发扬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张爱萍在豪迈的诗篇《过草地》中写道:“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正等待我们去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您好,很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

《冲出封锁线》是很典型的美国式商业战争片,剧情上并无创新或突出之处,熟悉美国大片的看了前半段就基本能猜出后半段的剧情。

意义上也比较俗,因此就不多说了。

不过,尽管剧情老套,我还是打了8分的评价。

原因就是,本片中由吉恩哈克曼饰演的美国海军少将Leslie Reigart有比较出色的演出。在美国战争片中,高级军官一般扮演次要配角,也就是跑龙套。

本片说实话是唯一一部我看过的战争片中以一名高级军官扮演主要配角的。

片中给予这名海军少将充分的描写,吉恩哈克曼也是演技不俗,这个角色因此成为亮点。

  基本上,这是部“纯男性”的**,不只在角色安排上,全没有称得上有“戏份”的女性角色,所强调的 情感 ,也纯然男性化。比方欧文·威尔森与被塞尔维亚军枪杀的同胞之间,那种“怎能惟我独活”的罪恶感,与发誓要复仇的冲动,完全是汤姆 克鲁斯《捍卫战士》的翻版。而欧文 威尔森与金 哈克曼饰演的长官之间,表面冲突其实内心关注对方的情谊,也像《怒海潜将》一样,属于男性世界的专利。即使是他和塞尔维亚杀手的对决,也很容易看到《大敌当前》的影子,彼此充满瑜亮情结的宿命对立。而这宛如“大锅炒”的学习仿效,也说明了这类模式在男性**中几乎已成不倒的定律:确保了观众期待心理,也炒出了令人血脉贲张的煽情效果。

 本片其实不想着墨战争的来龙去脉,只把它当做简单的“背景”。重心摆在一个对维持和平任务意兴阑珊、准备退伍的中尉身上,在进行空中摄影时,飞进禁航区,却被塞军击落,原来他拍到了塞军表面停武,其实屠杀行动不断进行的真相。藉由弹跳座椅逃生的他,只能依据长官给予的指示,突破难关,到达可以得到救援的地方。

其实我不知道有这个**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40856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