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府城墙历经几次损毁,为何当时的政府一定要将其修好?

台州府城墙历经几次损毁,为何当时的政府一定要将其修好?,第1张

台州府城墙历经几次损毁,为何当时的政府一定要将其修好?

每一个地方都有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标志,北京有天安门和故宫,上海有东方明珠,那浙江台州有什么呢?台州有台州府城墙,而台州府城墙被称为受伤的城墙,究竟它为何受伤,又经历了多少次损坏呢?而当时的政府又为何将其一定修好呢?

 

01,前世今生之痛

说到台州府城墙,开始有了雏形是在东晋开始建于南朝,唐代的时候将其扩建,到了北宋又将其重建。到了元朝时统治者又下令将其各个城墙拆毁,这时候因为台州府城墙可以防御水患,得以幸免,历代都得到了修缮。到了明朝由于受到倭寇的偷袭及袭击东南沿海,导致城墙严重损害。

嘉靖的时候,在多次受到倭寇的袭击而付出惨重代价后,当年领导者便花巨资对临海城墙的城防系统进行加固及强化,增强防御系统。嘉靖时,戚继光台州抗倭,根据军事防御特点进一步改善加强城墙的防御能力。2019年的时候,台州出现了"利奇马",经过"利奇马"之后,由于严重的涝灾及水流湍急,致使台州临海府城墙城墙根被淹,致使城墙"元气"大伤。

02,政府对其次次挽救

由于台州府城墙彰显了典型的明清城墙规制的特色又具备了明清城墙的典型城防和完善的城防体系功能,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特色。从文化价值方面来看,台州府城墙以其精湛的技术和创新的技术,不仅推动了中国城防建筑防洪还对中国的军事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并且与悠久的临海古城相依为命,不仅符合这从侧面可以体现出因地制宜的规划和建筑的原则。

 

03,珍爱文化,传承未来

从地域特色来说,更是政府一定要将其修缮好的原因,并且根据防倭寇的要求,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特点进行对其城墙的城防系统进行了创新,并且加固了防御的性能。又因为滨江近海,其防洪抗倭功能就淋漓尽致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且台州府城墙的研究价值也是修缮的原因之一,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城墙大多数是建于或者重建于明清两朝这两个时代。

有专家曾言,台州府城墙可以认为是来自北宋时的遗物,它以其悠久的历史而存在,对当代的文学研究文化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相传台州府城墙已经抵御了100年不遇洪水的战绩历代的文化传承下来实属不易,而台州府城墙更是不易,在台州府城墙开放的时候身为游客的我们要珍惜文化,文明旅游。

以上仅是笔者个人的观点,欢迎您评论补充。

临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这里有很多美食,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信息:

1临海古城:临海古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景点,也是临海市的美食聚集地之一。在古城内,您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小吃,如临海麦饼、临海臭豆腐、临海糖醋鲤鱼等。

2临海大道:临海大道是临海市的主要商业街之一,这里有很多餐馆和美食摊位,提供各种美食,如烧烤、炸鸡、汉堡、烤鱼等。

3临海夜市:临海夜市是一个热闹的场所,这里有很多小吃和美食选择,如麻辣烫、串串香、烤肉串、煎饼果子等。

4临海酒店:在临海市,有很多酒店提供美食服务,如喜来登酒店、锦江之星酒店、如家酒店等。这些酒店提供各种美食,如中式、西式、日式、韩式等。

总结起来,临海市有很多美食聚集地,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预算选择适合自己的美食。

城墙在古代主要是军事防御作用,如果都被拆了,那么这个国家也不会长久,可能是因为战争问题不敢再拆了。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也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

元朝建立后,统治者要求把全国各地变成牧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疯狂拆城墙。可拆到了台州临海时却不敢继续拆下去了提到台州临海,很多人可能想到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此抗倭,当年戚继光在这里九战九捷。戚继光能获得如此战绩,离不开临海城墙的作用。直白的说就是城墙带给我们的一出是无限大的,而拆掉城墙反而会带给国家不必要的伤害。

临海古城墙有悠久的历史,从晋代开始修筑,至今有一千六百多年。从目前留存下来城墙来看,古人根据江边地势修建,尤其北固山这一段,建立在悬崖峭壁上,因此被人称为“江南八达岭”。如果仅从城墙的角度来看,元朝统治者是没有必要不拆除了。

不敢拆不是说古城墙如钢铁一般无法拆除,而是不能拆掉,古代古城墙首要作用就是御敌,其次,城墙用于抵挡自然灾害、野兽的防御等,台州临海古城墙就是起这种作用,首要作用就是用于防洪。所以不敢拆城墙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以及国家百姓的安全。

  史载,明朝名将戚继光在临海八年,抗击倭寇九战九捷。期间,戚继光与知府谭纶整修临海古城墙,创造性地加盖了二层中空敌台、遗存之今,戚、谭随后奉调蓟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长城。他们抽调江南三千兵士,将其在临海筑城经验运用到明长城修建工程中。北国长城的空心敌台,源自临海。因此,南北长城在规格、形制、构造上,共同点颇多,实为北国长城之“师范”和“蓝本”,遂称江南长城。临海古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古城墙沿江修筑而上,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雄险壮观。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巅,飞舞盘旋,敌台林立,雉堞连云,城楼高峙,与北京八达岭相较,可称双绝 ,称之为“江南八达岭”,并不过誉。更有其独特之处是,临海古城墙两侧,古木参天,常年苍翠,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增添了一分灵秀。

  临海古城墙,除了御敌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城墙有三分之一的 江南长城长度是沿着灵江修筑,台州府城正位于灵江入海近处,江水与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时常漫上城来。城墙有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的冲击。为此,临海城墙在修筑设计上,采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瓮城修作弧形,特别是把“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圆弧形(其余一方仍为方形),在全国古城墙中,十分罕见,目前所知尚属孤例。由于城墙的抗洪作用,在元朝灭掉南宋时,元帝曾下令拆毁江南所有古城墙,以利其铁骑长驱直入,而临海城墙却因其无法替代的防洪功能,得到了特旨免拆。

  有“江南八达岭”之称的临海古城,在明代抗倭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临海八年,会同台州知府谭纶改造了临海古城墙的结构,将其加高加厚,并创造性地修筑了十三座二层空心敌台,极大地增强了防守能力。戚家军以临海古城为据点,策应闽浙沿海守防,屡败倭寇九战九捷,洗雪国耻,扬眉吐气,大振国威。后来,由于北方长城防务的需要,朝廷特将戚继光、谭纶调到北京委以重任。戚继光在任蓟镇总兵时,将他在临海修筑城防的经验,运用到北方长城的增扩加强上。今存蓟镇、昌镇、宣府、大同、山西等镇的长城,都是按他的规划设计加以改进增筑加强过的。

  现在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附近的老龙头、角山等处长城的雄姿,均是经戚继光改进之后所留下来的。可以说,临海古城墙堪称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题记:二年后单位将搬迁到台州市区,我也将离开临海古城。在临海古城生活了二十多年,对古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古村等也只是观光掠影地走过,没有好好地细细品味。今年夏季开始,我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开启细品古城行动,好好地走一走古城的大街小巷,古城的各个景区及附近的古村落等,我要和古城作最深情的告别。

巾山,又称巾子山,是临海的标志,相传皇华真人得道升天时,掉落的头巾化成此山。山临水,城抱山,山有两峰、一山四塔。山中古迹众多,历代名人多有题咏,为浙东“唐诗之路”终点。

在古城生活了二十多年,去过巾山N次,却没有好好观看过巾山的诸个景点,没有详细去了解那些名胜古迹。于是在上周末早晨,我特地去巾山公园好好探访各个古迹。

从大桥路小固岭巾山入口处,登上巾山。石阶两旁绿树成荫,一路上去基本晒不到太阳。迎春花嫩绿的枝条斜斜地垂挂着,在春天时会开满**的小花。巾山不高,爬了两道石梯就到达山上。记不清上一次来这里的时间了,反正这里变化挺大的。以前的乱石岗变成了平整的平台,周围有竹子栏杆,中间建了一个凉亭。人们在平台上早锻炼,在凉亭里休息。巾山上古木森森,环境幽静,温润的空气中有草木的清香。

沿着山上栈道往西走,经过广播电视塔到了一个大平台。这里古琴悠扬,人们三五成群地,有些在打羽毛球,有些在打篮球,有些坐在石凳上闲聊……南坡有一花岗石建筑,名逋翁亭。逋翁是唐代著名诗人顾况的字,他曾担任新亭监,在临海时他就住在幽静的巾子山下龙兴寺的边上。他曾作诗“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

从逋翁亭往西走,看到台州府十八名臣纪念石碑,石像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沿石级往山走能到大小文峰塔,又称巾山双塔,临海人称之为大塔(东塔)、小塔(西塔)。大塔螺旋中空,内有石级盘旋而上,可以登顶远眺。小塔实心。

在东西两塔中间有“通幽”、”佛“和”遗巾处“摩崖石刻,往上爬两道陡峭的钢架梯子,就到达华胥洞。华胥洞是皇华仙人静坐修炼的地方,旁边的石凳叫仙人座,当年华胥子就坐观看风景的凳子。崖边的飞仙亭,是皇华仙人得到升天的地方。坐在仙人登上,凉风吹吹,想想当年仙人修炼成仙的故事,觉得很浪漫。站在飞仙亭里眺望古城,古城沐浴在朝阳下,一派祥和。

从华胥洞下来沿着山路往西经天宁寺、南山殿等,走走停停,一路都是古树名木,轻松惬意。

最后来到千年古刹龙兴寺,清晨的古寺特别清净,想起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最后特意去看了看千佛塔。千佛塔,是砖木混合结构的阁楼式建筑,一砖一佛,共1003尊。

巾山公园,山林幽静,禅意深深,有大小文峰塔、千佛塔、天宁寺、古树楼阁等众多古迹,值得慢慢游览,值得一来再来。巾山公园家门口的风景,得经常去走走,去爬爬山呼吸新鲜空气;去品读花草树木、欣赏名胜古迹、领略古老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

1形容古镇的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忆江南·江南好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送人游吴唐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4、龙门镇唐 杜甫

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不辞辛苦行,迫此短景急。

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旌竿暮惨澹,风水白刃涩。

胡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

5、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唐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2临海古城的介绍

临海古城为千年府治,融儒学与佛、道化为一体。位于临海市区,始建于晋,扩建于隋唐,全长6000米,近年又进行了维修。城墙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绕灵江,东滨东湖,城北部最为险峻,逶迤曲折,气势恢宏,人称“江南八达岭”。城墙除御敌功能外,还兼防洪,四个城门及瓮城结构都别具一格。江南长城、大成殿、龙兴古寺,紫阳古街、巾山群塔、东湖琉秀、华胥洞等景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王牌景点江南长城始建于东晋,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变幻,尚存有揽胜、靖越等城门,白云、平海等城楼和众多的敌台,瓮城,长6000多米。

3描写临海的诗句有哪些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2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钱起《送僧归日本》3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6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古》7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8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9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10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1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12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灵隐寺 》。

4描写临海巾山的诗歌

找到一首当代诗坛名家诗人写的关于描写“临海市”的唯美山水风光古诗词名篇名言名句之一如下供参考:

临海市

括苍

文/李者也

天外仙岳东南落,无边苍莽一山括。

巍巍奇峰摩九霄,入云直刺苍穹破。

明月朗星挂高巅,清溪幽涧流深壑。

山南秀丽美且魅,山北雄浑壮而阔。

沧溟长风万里劲,林涛亦有海之魄。

括苍山色雄秀奇,如诗似画仙境若。

注括苍山,一部分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因登之见沧海,其色苍苍,故名括苍山。又名真隐山、天鼻山、苍山,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米,浙东第一高峰,被称为“泰山之佐”,灵江水系与瓯江水系的分水岭,浙江名山之一。多雾,年平均雾日286天,无际的云海,奔腾舒卷,一座座山峰如孤岛,漂浮隐现,变幻无穷。悬崖峭壁、飞瀑涧流、奇峰挺拔、涧深水清。主要景点有仙人基、道场基、道人寮灯道教遗址、九台沟、永安溪、象鼻山、西山瀑布、九洞之谜、冬季雾松、石盖龙潭、插剑岩、渔叟岩等等,颇有“神农、九寨”之风采。

5临海古城的介绍

临海古城为千年府治,融儒学与佛、道化为一体。

位于临海市区,始建于晋,扩建于隋唐,全长6000米,近年又进行了维修。城墙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绕灵江,东滨东湖,城北部最为险峻,逶迤曲折,气势恢宏,人称“江南八达岭”。

城墙除御敌功能外,还兼防洪,四个城门及瓮城结构都别具一格。江南长城、大成殿、龙兴古寺,紫阳古街、巾山群塔、东湖琉秀、华胥洞等景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王牌景点江南长城始建于东晋,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变幻,尚存有揽胜、靖越等城门,白云、平海等城楼和众多的敌台,瓮城,长6000多米。

6求关于千年古城的诗句

千年古城(散文诗) 文 / 吕和义

在没有遇见你的地方遇见你。

大约是千年之前。

这千年的岁月,你是如何过来的?我不知道。

千年之后,我在轮回之中遇见了你。

你古铜色的肌肤,如同我古铜色的思念,一思就是千年。

你就是我千年前的情人,永远不老。

千年之后,我与你相遇,无了言语的交流,多了的只有眼睛的融合,只有心灵默契的交流。

千年之后的血与水相融,兑换出来的,我不敢想象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千年之后的泪水与血相融,兑换出来的,我不敢想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味道。

千年的古城啊,我千年的情人。

奇特的临海台州府城门

城墙,是古代人民为了防御外敌入侵,达到自卫、保卫而修筑的军事设施,是善良的民族为追求和平而构筑和谐社会的表现;城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遗存,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坐落在临海的台州府城墙,由于地位作用重要,在经历了1600多年风霜雨雪后,如今仍然巍然屹立,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台州府城墙全长4671米,城墙的设施包括敌台、墩台(马面)、城垛、城门、护城河等,都发挥着各自的特有功能。由于功能不同,使台州府城墙从古到今,不但承担着临海城区的防御功能,又承担着临海城区的城市防洪功能,成为集防御、防洪于一体的城防双重作用,而且敌台、墩台(马面)等在建造结构技术、型制特点上都十分奇特,特别是城门建造更特殊。

城门,众所周知,是一座城市人民生活、生产,里外互通的交通要道,同时城门又是战争防御需要的军事设施。当战时受到外敌入侵时,城门又起到“卡”的作用,关闭城门,阻隔入侵敌人,达到拒敌于城外的要塞作用。

一、城门的防御作用

每座城墙,都根据城市和外接道路的需要,开设数个城门。城门一般都设一道门,门由两扇组成。而台州府城墙的城门则由两道门组成:一道是城门,一道是防洪闸门,即城门在内侧,闸门在外侧。城门平时日开夜关,供百姓通行。闸门在抗洪防洪时使用,平时闸板放在城楼上。

台州府城墙遗存有4座城门,包括4座完整的瓮城。瓮城为半圆形,在主城墙外侧。瓮城门在全国其它城墙中,都对主城门直开一个门,或不对主门而偏开。而临海城墙的瓮城门,全部靠近主城墙旁,左右各开一门(上下水方向),它完全出于战略、防洪的双重需要。

古代战争时,入侵之敌,若要攻打一座城市,首先要夺取这个城市的“制通权”,即先攻下城门。守城将士,为了保卫城内百姓安全,即刻派精锐力量到城外与敌交战,抵挡入侵之敌,拒敌于城外。如若出现力不抵敌,敌强我弱,守军则迅速撤回瓮城内,快速关闭瓮城闸门与瓮城门,利用城墙居高临下的优势,向敌人射箭、扔石头、扔火球等,闭城死守。当敌我力量悬殊,瓮城城门被敌攻破后,敌人冲进瓮城内,突破了二道防线。这时,守军利用瓮城围护四周的优势,居高临下继续向瓮城内射击,扔杀伤武器等,退入的守军,则利用主城门的通道,配合城上将士,围歼进入瓮城内的小股敌人,形成“瓮中捉鳖”。如果敌人攻城力量仍十分强大,连续增援攻打主城门,并结合火攻城门等特殊战术,守军难以招架时,主城门就有被攻破的危险,若主城门被攻破,守军不但捉不到“鳖”,敌军反而可以长驱入内,城破也。但是,台州府城门在设施上还有一道起着“杀手锏”作用的奇特结构——天窗。

二、天窗的防御作用

天窗,顾名思义,是直通天的窗,叫天窗。而台州府城墙的天窗,目的是为了给攻城之敌以致命打击,再次形成铜墙铁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术机关的结构。该“天窗”位于城门通道门后的顶部,城楼地面中间,不用砖卷封闭而开的长35米,宽28米的长方形直通窗洞(每个城门的天窗规格根据城门的大小而定)。平时该“天窗”铺设活动楼板,不影响城楼的使用功能,战时掀开天窗上的活动楼板,可直观地面,成为军事防御设施的最后一道“杀手锏”。

倘若敌军后续力量特别强大,不断增援进入瓮城,攻破了主城门后,敌人就会势不可当地拥进城内。这时守军就利用最后的“杀手锏”。他们立即掀开盖在“天窗”上的活动地板,将早已准备好、并堆放在天窗四周的石块,从天窗处直接推下,直击敌人。击下的石块,一方面当场击毙敌人,一方面又能在门洞内,如填渣石般垒起石墙,再次形成铜墙铁壁,把整个城门封堵,阻挡敌人前进,达到不可翻越的目的。台州府城墙门这一奇特的军事结构,不但在全国城墙中实为稀有,而且在城市防洪中也独创一帜。

三、城门防洪作用

临海老城区399平方公里,全部由城墙包围。西南临灵江,距上游始丰溪、永安溪的三江汇合处6公里,东南的大田港、义城港又汇聚城区注入灵江。每年台风季节,台风夹着暴雨,导致山洪暴发,上游洪水下泄直冲城区,加上灵江下游大潮水顶托,导致城区履遭洪水袭击。早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王钱俶为表忠诚“纳土归宋,毁各地城墙”,而十三州之一的临海古城系在其列,但因其西南灵江段有防洪作用才得保存。庆历5年(1045),“大水毁城郭,死人万余”后,朝廷遣太常博士知州彭思永至台重修城墙。到了元朝,朝庭曾下令天下拆地方城墙,临海城墙又因抵御灵江洪灾的特殊功能,只拆子城,其余的仍保持原貌。据有关史料记载,临海城区发生较大的洪灾20多次,其中北宋庆历五年(1045)六月,“大水坏郛郭,杀人数千”;北宋政和二年(1112),“大水坏城,淹死者无数”;南宋绍定二年(1229)九月,“天台、仙居水自西来,海自南溢,俱会于城下,防者不戒,袭朝天门,大翻括苍门城以入,杂决崇和门侧城而出,平地高丈有七尺,死人民逾二万,凡物之蔽江塞港入于海者三日”;明隆庆二年(1566)七月,大水“入城三日,溺死三万余人,坏室庐五万区,死者无数”;清顺治十五年(1658)秋,“大水决郡西城,人多淹死”;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八月,大水溢城,平地高丈余,害禾稼,坏公廨民舍无算,案牍尽没,溺死者众“;1949年10月6日台风,灵江水位高达1003米;1962年9月3日至7日,在福建连江登陆的14号台风,过境临海时造成特大水灾,灵江西门水位高达121米,城内最深进水达25米多,为解放后最高水位。1997年8月19日,11号台风,灵江西门水位高达1134米。

每次台风袭击,临海沿江的主城门、瓮城门全部关闸,阻止洪水入城。为了防洪需要,台州府城墙的主城门与瓮城门都作了特殊设计,特别是沿江边的瓮城,为减少洪水冲击,全部为半圆形,西边沿江受洪水直接冲击的墩台(马面),上水方为弧形或斜形,下水方为方形(未受洪水直接冲击的沿江墩台仍为方形)。每座瓮城开设对称的左右(上下水)两个门,主城门及瓮城门外侧全部加闸门。防洪闸门,由数块很厚的木板组成,通过城墙两侧的一条槽,然后从上向下一块一块放下,形成闸。当洪水来临,灵江水位上涨时,闸门放下(即关闭)开始防洪。当退潮泄洪时,开启瓮城下水方和主城门的闸门,排泄城内积水。

在泄洪时,城墙上的天窗又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四、天窗的防洪作用

临海古城墙在经历了洪水的屡毁屡修,设计者总结防御与防洪经验后,使这个“天窗”又为泄洪时起到疏导、打捞漂浮物的作用。台风季节,特大洪灾袭击市区,当洪水冲毁西边个别地段的城墙后,造成市区一片汪洋。在灵江潮水退潮时,南边的兴善门、靖越门和靖宁门等城门,立即开启闸门泄洪。在泄洪过程中,城市内有的居民家房屋倒塌,有的家什被冲出,形成漂浮物,与洪水一起向泄洪方向漂浮。而这些漂浮物一旦堵在城门口,造成城门口水流阻塞,排水减缓。而此时人又不可能下到这湍急洪水中,把漂浮物推开。因此,该“天窗” 既能成为阻挡敌人,又能在泄洪时起到疏导、打捞漂浮物的特殊作用。一旦漂浮物堵住城门,人们就站在城楼内的天窗上部,通过竹竿、闸钩等,将这些漂浮物捞起,或者打散后与洪水一起漂出城门,保证了泄流的畅通。天窗在泄洪时,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五、城门卷顶超封门

一般城墙的城门,都是城门卷洞与门上方所剩无几,留有一点空隙,而台州府城墙的所有城门,都是门圈上部卷顶高出门圈1米多。做法是:城门卷顶超过封门口,向上空留米许再卷砖顶,即城门外门洞卷顶在25至3米高,城门内门洞卷顶高4米左右。这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城门上方的空间,使城门开启自如,增加接触面,加强密封度。二是为了减小外闸门口较低的厚度,使骑士不长时间低头通过城门,进出方便,又考虑到城门的整体美观,所以设计了外低内高的瓮城门通道顶。

因此,台州府城墙的城门以结构奇特、功能齐全,集防御、防洪的双重合一元素,大大地提高了临海城区的城防能力而闻名于世。

2023年3月。根据临海政府发布的街道振临海兴街拆迁计划信息可知临海古城街道振兴街将于2023年3月拆迁。临海市,浙江省辖县级市,台州市代管,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圈南翼,东连东海、西接仙居县、南连黄岩区、北靠天台县,台州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台州副中心城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0565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