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在外面有婚外情是动了感情的,后回归家庭,还能过好吗?

男人在外面有婚外情是动了感情的,后回归家庭,还能过好吗?,第1张

告诉你一个很残酷的真相:所有的婚外恋情,男人回归就没有真回归的。

所有的回归,都是从“假回归”开始的。

但是你问我,还能过好吗?我告诉你,能。

不过我说的这个“能”,可不是说男人只要回归了,就会一心一意和你过日子,和外面的那个女人就像是路人一样,老死不相往来,心中毫无波澜,对你充满热情。

你要这么想,那对不起,我就救不了你了。

因为你对回归的定义是错的。

我告诉你,我做了16年的婚姻情感咨询师,见多了这样背叛婚姻的男人,他们的回归十有八九就是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他为什么回归啊,因为外面那个小的太作了,他受不了,但在你这里养伤以后,但是好了伤疤他就忘了疼了,他就开始想外面女人所有的好了。

或者说他在对那个女人情感的最高点,被那个女人抛弃了,他就非常遗憾,所以他回归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就算不是随时想离开,也是心如死灰,因为他失恋了啊。

第二种是他给你设的“局”:

因为你太闹了,他受不了,就干脆“战略性的后退”。让你安心,稳定一下大后方,然后升级他们的反侦察技术,继续蒙骗你。

这两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所以你也不用猜,男人回家了,你就往这两方面去想,没毛病。

这时候你也别管真假,他能回归这起码是件好事,就算是他想骗你,那也说明你有骗的价值啊。

所以你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怎么能接受一个男人欺骗我?对吧?

我刚才说了,很多男人刚刚回归的时候,可能都是“假回归”,但是聪明的女人可以让男人“弄假成真”。

你就把这个时期当成男人的“过渡期”。

这时候你记住了,一定不要有公主病,搞什么精神洁癖,你要做个“治病救人”的医生。

首先第一步你要做“心理建设”:

1 摒除“看客心态”:

你觉得既然男人你犯错了,那我就看着你怎么改。但如果对方都没有那么诚心诚意怎么办?你就怼他,骂他,怀疑他,本来他还想扮演一下好人,这下好了,他彻底渣化了。

2 走出“受害者思维”:

受害者的本质就是“这也怕,那也怕”,结果就只能跟着男人屁股后面跑。

以为只要顺着男人,讨好男人,男人就会回归,结果错过了黄金挽回第二个阶段,男人以为她挺有立场和原则的,回来以后发现她如此没底线,于是干脆就放心大胆地去浪了。

所以女人一定要明白,甭管男人真回归还是假回归,只要他回归,就是我们出手的时候,让他最后变成真的,不就成了吗?

那具体怎么做呢?

你要让男人做到3大回归,才能把心放在肚子里。

你要在这3大回归时期学会“给台阶”话术。

首先你要让男人在生活上回归了。

既然他说要回归,那么你就要说:过去你经常不在家,让我守活寡,我知道你工作忙,但既然你要回归,就要有实际行动,起码最近这半年你要牺牲一部分工作,每天都要8点回家,陪着我,这样我才能感觉到你是真的想要回家,而不是继续把家当旅馆。

男人如果真的能远离他的那些狐朋狗友的生活圈,能和你过上以家为中心的生活,那他就算是装,装了一段时间也就和外面的联系越来越淡了。

我之前有个客户,他们俩在美国华尔街工作,后来老公回国创业,开始染上生意场上的坏毛病,其实在国外,他们生活很规律,没有机会整这些玩意,后来男人回归家庭了。

女人问我怎么办,我说男人能和他的那些生意朋友们断往来,那就是真回归。

第二是心理回归。

你要和这个男人有交心能力。

有客户问我,我老公回归以后,天天听悲伤情歌,还在朋友圈里写各种鸡汤酸文,一看就知道他忘不了外面的女人,我看着很生气。

我说如果我是你,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因为我要收复失地就要从男人情歌流露的时候开始。

我就会对老公说:我知道你现在其实是处于失恋状态,你为了我们这个家回归了,但是心还很痛,但这些痛苦没处说,只能听听音乐来消愁,我想告诉你,我愿意陪你度过这段难过的日子,你甚至可以把难过的想法告诉我,我绝对不会介意的。

如果你能说这样的话,男人就算不跟你说什么,他也觉得你懂他,而让男人觉得你最懂他,你就抓住了他的心。

第三是身体回归。

有研究显示,长期保持恩爱关系的夫妻和那些失败婚姻的夫妻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的肢体接触有很多,夫妻之间的拥抱会产生催产素,这是一种让人有幸福感的激素,如果在男人回归的时候,你们经常有这种身体的接触,他就会慢慢觉得和你的亲近感日益增强。

总之你要想在男人回归后,把日子过好,就利用男人的回归期,从三个方面出击,让男人的心真正回来。

当然了,男人“拴住”了是重中之重,但同时你还可以针对婚外的女人做3件事,让外面的女人彻底断了念想。

首先,你要反将一军,你要跟男人说:

背叛意味着你的信用破产了,所以我希望你能向我证明,你和那个女人真的断了,我希望你给这个女人发一段话,告诉她你们的关系已经断了,你们不会有任何交集。

那一定又有人说了,要是这个男人和外面的女人联合起来骗我怎么办?

我告诉你,这都没关系的,只要男人这么说,对外面的女人就是一种伤害。

然后你还可以把和老公的各种恩爱的照片发在你和老公的朋友圈里,你告诉老公,你这么做,就是宣誓主权,这是他回归必须要牺牲的一部分隐私权。

这么做就是为了刺激外面的女人,如果外面的女人还在等待,那么这种恩爱照对她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这其实也是个测试,如果这两人真的在骗你,一般这时候,婚外女人也就没法继续茶艺下去了,她就很可能会主动跟你联系,此时你就可以使用“妻三会谈”的杀伤战术,让那个女人心理彻底崩溃了。

不过,真要走会谈这一战略,那就得做好100分的“战前准备”,结合更多话术去进行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扩展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朝代:盛唐

作者: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些句子都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闻官军收复河山后的喜悦心情,在动作中都表现了出来

古诗中的判陆游在去世前写下千古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盼收复河山。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中的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667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