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5歼击机

苏35歼击机,第1张

发展沿革27M计划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苏-27S刚刚问世

美国空军第67战斗机中队F-15战斗机C型

,苏霍设计局就开始了大改苏-27的构想,也就是后来的苏-27M计划,要将苏-27改为先进的多用途战斗机。这除了基于对多用途的需求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苏-27S的N-001雷达与F-15A的AN/APG-63相比没有多少优势,而美国已经着手改良其处理器及后续的F-15C,这将使得苏-27不能如期望般达到F-15的11倍战力。再者,美国于1976年提出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AMRAAM)计划,也就是后来的AIM-120A,苏联经过情报分析,认为必须有类似的武器才能与之对抗。苏霍设计局期望较晚问世的苏-27能达对手的11倍,因此上述预测是相当严峻的问题,

米哈伊尔·西蒙诺夫总师

故当时就着手进行苏-27M计划。 到1983年,苏-27M的目标设定出炉:他必须超越F-15及F-16的改良型,且必须为多用途、全天候、能打击低空飞行物如巡航导弹等。装备新的RL苏-27雷达系统,机载主被动电子对抗系统,新的座舱界面、导航系统等,能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及对地精确制导武器。1983年12月29日,苏联军方批准苏-27M计划。1985年在苏霍设计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西蒙诺夫(Mikhail Simonov)的监督下,由米哈伊尔‧波戈(Mikhail Pogosyan)领导的设计团队展开苏-27M的概念设计。[1]原型生产

1987年,苏-2

Su-35原型Su-27M首机701号机于莫尼洛空博

7M首架原型机T-10M-1(701号)出厂,这是共青城飞机制造厂(KnAAPO)改良自一架生于1986年的苏-27S而来,1988年6月28日在首席试飞员欧列格‧卓伊(Oleg Tsoy)驾驶下首飞。1989年1月18日,T-10M-2(702号)首飞。此外,705、706、707号原型机也是改自苏-27S的,用于试验射控系统、飞控系统等设备。在结构上,这些飞机与苏-27S的不同在于前机身、前翼、尾杆。而中段机身、垂尾、鼻轮都与苏-27S同。其中706号于1992年2月在明斯克会议上连同其他军用机展示予苏联国防官员及叶尔钦总统以争取经费,获叶尔钦特别拨款建造10架。701号于1990年代末期功成身退,送进莫尼洛空军博物馆永久展示。

除了701、702、705、

一张珍贵的703号机于格洛莫夫试飞院照片

706、707之外的原型机都是新造的。第一架全新生产的苏-27M原型机是T-10M-3(703号),于1992年4月1日首飞,也是由KnAAPO制造。他的规格基本上与量产型同。同年9月,搭载热影像红外线及激光标定荚舱参加法茵堡航展,同时更名为苏-35。[1]1993到1994年,708到710号相继出厂,为苏-35的预量产机。1995年完成了711号与712号,用作新型航电、座舱界面等试验机。其中711号被装上N-011M相控阵雷达、AL-37FU矢量推力发动机、以及许多法国航电设备参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世代战机竞标案,这就是名苏-37MR(或简称苏-37, MR表多用途)。苏-37

试飞中的711号机

于1996年4月2日由佛罗洛夫首飞,7月31日于格洛莫夫试飞院首度公开。

711号机的AL-37FU于2000年达使用寿限,被以基本型AL-31F取代,由于飞控系统已经很进步的关系,因此虽无矢量推力但仍可执行许多超机动动作、无限制飞行等等。这架飞机于2002年底坠毁。

712号机原用于试验新的机载系统与座舱界面。后来曾投入苏-30MKI的雷达与发动机测试工作。[2]后续发展

12架原型机有部分提供给俄罗斯空军试用。

以711号机为基础的三视图

1996年KnAAPO交付3架量产机给俄罗斯空军,编号86、87、88 。虽然数目不多,但这三架飞机让空军研究单位有使用高性能多用途战机的经验,对先进战术研究必有助益。此外,试验结果也发现,让这种单座机执行双座机的轰炸任务仍有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飞行员不知要用什么武器,苏-27SM开始就增强了飞机选择武器的能力,期能减少飞行员负担。

这三架飞机连同703与712号原型机于2003年7月起交付〝勇士〞特技表演队。

按照俄罗斯空军新的规划,在第五代战机与苏-27SM、苏-30MK

勇士飞行表演队涂装的712号机

等4+代战机之间将由苏-35的大改型过渡。这种大改型称为苏-35BM,装备一些苏-47前掠翼战机上的技术、AL-41F-1系列发动机等等,于2005~2006年陆续服役。[3]2设计特点苏-35除了用三翼面设计带来绝佳的气动力性能外,真正的重点在航电设备,提升自动化、计算机化、人性化、指管通情(C3I)能力等,与同时期西方开发中的新

苏-35首架生产型901号机

世代战机的航电设计理念相同。大幅提升航电性能的结果是重量增加,必须有其他改良才能避免机动性、加速性、航程的下降。因此除了以前翼提升操控性外,还装备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此外,主翼与垂尾内的油箱也予以增大,油箱总容积达13000公升,因而可达到近4000km的无外援航程。故苏-35无论在机动性、加速性、结构效益、航电性能各方面都全面优于苏-27S,而不像其他改型如苏-30般有取有舍。根据苏霍设计局的评估,苏-35空战感知能力为苏-27S的10倍多。

苏—35战机[4]

外形设计

苏-35的外型整体而言非常简洁,大部分天线、传感器都改为隐藏式。

苏-35生产型四视图

主空速管由机首移至原来副空速管处(座舱两侧),副空速管移至雷达罩后方。

机首增长增厚,以安装更大的雷达及更多航电设备,侧面看去因而下倾的比苏-27更大。若不算苏-27S的空速管,则苏-35增长近1m,主要就是来自机首的增长。

光电探测器移至风挡右侧,左侧则安装可伸缩空中加油管,光电球侧移一方面是为了多出空间安装加油管,另一方面也因让飞行员有了更好的视野。座舱两侧装有可收纳的夜间加油照明灯。

垂直尾翼加大,以得到更好的偏航稳定性能。此外垂尾及其方向舵的形状也略为改变,在垂尾顶端,由苏-27的下切改成平直,是苏-35的重要识别特征。

尾椎加粗,并将阻

苏-35生产型尾部

力伞由尾椎末端移至上方,使末端可以容纳后视雷达及较多航电设备。

三翼面布局、无攻角限制、全数位飞控。将原来的翼前缘延伸增大,并在其侧加装可分别操纵的前翼,其前缘后掠角535度,翼展643m,面积3平方米,偏转角+35到-515度,由LERX内的液压装置驱动。这个设计相当于在前段增加翼面积,加上前翼产生的涡流及优异的高攻角控制能力,提升了总升力、同时使升力中心前移,使得飞机更为灵巧,且转弯时阻力更低;更强的涡流流经翼根使得该处升力增加,因此在相同于苏-27的总升力条件下,翼根负荷较低,这意味着同样的结构强度能忍受更高的G值,再加上苏-35的结

苏-35验证型与量产型的区别

构亦强于苏-27S,故正常操作极限比基本型多约1G(达95至10G),是第一种公布正常极限达10G的战机。[5]前翼设计是大幅提升苏-35运动性能的两大关键之一(另一大关键是飞控系统)。上述众多优点最主要来自前翼涡流延缓失速的作用,该作用提高了失速攻角,也就是使升力系数达极大值的攻角提高;另外其前翼紧临主翼,与主翼产生近耦合效应故增大了升力系数曲线斜率(即同攻角时升力系数提高了),两种效应共同提高苏-35的升力性能,调整机首涡流下手就能增强高攻角稳定性并提升可用攻角,甚至解除螺旋等等。只要有适当的飞控指令,前翼便能提供这项服务。但是在后来飞控指令软件的满足不了前翼的复杂控制,苏-35量产型取消了前翼。[5]座舱设计

苏-35开始使用玻璃化座舱,

苏-35验证型座舱设计布局

也就是以大型单色CRT显示器取代多数传统仪表。不过不同的苏-35就有不同的配置,正面仪表的显示屏就有左右各一个的,也有两个大的在右,一个小的在左的,应为比较之用。此外,侧面仪表板也有几个显示屏。苏-37的座舱则更为干净利落,内有4个大型彩色显示器,几乎看不到传统仪表。他们显示飞行及导航信息、战术情报等。而显示屏功能可互换。机载电脑可以在作战时引导飞行员下一步动作,系统出错时也能指引飞行员除错,这些辅助讯息都是以荧幕显示或语音表示的。HOTAS双杆操纵设计,驾驶/武器杆位在座舱中央(苏-35)或右侧(苏-37),

两种不同的座舱设计布局

左侧置油门操纵杆及矢量推力操纵按键,飞行员可单单操纵右侧操纵杆而让飞机自动控制矢量推力,也可用左手手动控制之(通常他的矢量推力是服从线传飞控系统控制的)。座椅后倾29度以提升飞行员抗G能力。由于苏-35滞空时间更长,因此机上氧气携行量增加了,并设有食物及饮用水。[6]动力系统

苏-35强化了航电系统及武器搭载能力,机体也放大,空重增至18400kg,

AL-41F1S(117C)发动机

必须配备推力更大的发动机。计划之初预计装备起飞推力13000kg的AL-31F发动机改型。后来使用AL-35F,AL-35F增加了发动机进气口直径以增加进气量,并增加涡轮入口温度提升了发动机的推力,内部构造也稍作改良,最大军用推力8500kg,最大后燃推力约14000kg。后来又在AL-35F的基础上增加后燃器推力,使得最大军用推力仍为8500kg而最大推力增至14500kg,此即AL-35FM。苏-37则使用加装矢量喷嘴的AL-35FM,又称作AL-37FU 。[7]AL-35FM含4级风扇、9级高压压气机、单级高压及单级低压涡轮,涡轮进口温度1700K+-,最大军用推力8500kg,最大后燃推力14500kg,

矢量喷嘴

最小巡航耗油率约068~07kg /kgf‧hr+-;最大推力耗油率大于196kg/kgf‧hr,推重比87,重量约1600kg ,喷嘴活动部件寿命250小时(制动机构以钛取代钢后可达500hr )。矢量推力喷嘴为圆型截面的轴对称式,能上下偏转15度,偏转速率为每秒30度,由液压系统驱动(量产型改用燃油系统驱动),矢量推力控制、发动机控制与飞控系统整合在一起,飞控系统可以根据飞行条件自动控制喷嘴方向。除了自动控制,苏-37之飞行员也可以用手动控制,在飞行员左手边有个按键控制版,可以用按键的方式控制矢量推力, 然此系实验用途,在后来的苏-30MKI上,矢量控制已全部交由飞控系统。加装矢量推力后发动机增重100kg左右(量产型增重70kg )。[8]机载武器

苏-35/37

苏-35一般挂载配置图

两翼各加一个外挂点,共有12个外挂点,采用多用途挂架可有14个外挂点。武器搭载量提升为8000kg,正常空战筹载则为1400kg。机翼外侧可挂短程的R-73空空导弹或电战荚舱。

理论上苏-35能发射所有俄制精确制导武器如Kh-29反舰导弹、KH-59巡航导弹、KH-31反辐射导弹与KAB-500、KAB-1500系列制导炸弹等。

包括R-27系列、R-73系列、R-77、KS-172等及Gsh-30-1单管30mm机炮。其配备方式如下:

10枚R-77及两个翼端荚舱。

8枚R-27或R-77或其混合及4枚R-73,此为正常空战配置。

同2,使用多用途挂架时,R-73可增为6枚或维持4枚但增加两个荚舱。

射程超过100km的R-27增程型或射程达400km对预警机的KS-172超远程空空导弹这类大型导弹挂于进气道下及机腹中线挂架。[6]3基本数据参考数据

尺寸 机长222米,翼展147米,机高643米

翼面积 6204 平方米

空重 18400千克

载油量 13050升

载油系数 036

动力 2× 117S 涡轮发动机

推力 14500kg x 2[9]

参考性能

最大速度 235 马赫

重力负荷 10G

航程 1,600海里

作战半径 1,500公里

实用升限 18500米+

爬升率 350米秒

翼负荷 375公斤/平方米

起飞距离 正常1,200米,紧急300米

雷达探测距离 135公里(RCS=3平方米)[9]

4性能比较苏-27系列优异的飞行性能

达索阵风(Dassault Rafale)战斗机

多年来以被许多理论分析及飞行表演证实为当代飞机第一把交椅,拥有前翼及更先进飞控的苏-35自是青出于蓝。只有西方新代战机F-22、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问世后动摇其地位。依据苏-35与台风战斗机、阵风战斗机的气动外型可大略掌握其气动特性差距趋势,经整理得如下结论。

瞬间机动能力方面:

在某个临界攻角(这个临界攻角大于苏-35的失速攻角而小于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以下苏-35超载性能较优,此攻角以上则刚好相反。

同上,就传统空战飞行方式而言,虽然苏-35的超载性能较好,但是指向性能可能逊于鸭式布局的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近距空战时,高指向性是最致命的飞行性能,因此在近战武器性能相当的前提下(例如阵风战斗机+MICA对上苏-35+R-73或是都只用机炮),台风战斗机与阵风战斗机有胜过苏-35的可能。

持续机动性能方面:

1G直线飞行时,苏-35在低次音速升阻比应较高,高次音速升阻比可能低于EF-2000、Rafale。

高超载时,因诱导阻力权重大为提高,次音速阻力几乎取决于诱导阻力,因此苏-35机动时升阻比应较高。

低超音速阶段(刚超过13马赫时),三角翼的超音速低阻优势尚不明显,且此时诱导、寄生阻力比重仍大,因此1G直飞与高超载时之气动效率比较仍可沿用前两项结论。音速提高则越来越有利于三角翼。

考虑推力之影响后,苏-35的可调进气道效率较高,在15~18马赫以上开始进气道占推重比大为提高,这将弥补苏-35高超音速气动效率的劣势(相对于三角翼)。

同样的,在了解苏-35与台风战斗机等的升阻比差异后,仍须考虑推重比方能更精确判定能量机动性:采传统飞行方式时,苏-35指向性应逊于推重比(约12)同级之对手如阵风战斗机,而持续机动能力与超载性能应优于阵风战斗机。苏-35可由过失速机动改善前者。即考虑过失速机动后,苏-35的整体空战机动能力应优于阵风战斗机。而与推重比较大之对手如台风战斗机(约14)相比苏-35指向性应较差,超载性能应该相当,而持续机动能力则难以判定。苏-35可由过失速机动改善前者。

因此苏-35的飞行性能与F-22以外之西方新世代战机相比仍属上乘,理论上拥有上流的持续机动能力,并可借过失速机动能力来弥补传统布局在指向性方面的先天劣势。但是推重比较低(空战推重比约12,F-22、台风战斗机则在14以上)及缺乏超音速巡航性能需依赖新发动机改良。整体而言应仅有F-22和台风战斗机在其之上。[10]5总体评价苏-35的前型苏-27S是苏联在大方向上追赶欧美航天技术的作品,在机械性能(机体结构、外型、引擎等)方面几乎已全面赶上甚至超越欧美,但在航电方面除了某些功能如探测距离、

6

苏-35各类线图拦截距离、抗干扰等赶上外,局部性能难与美国同期飞机(F-15A)比拟,此外,当苏-27S开始服役时,美国已开始装备F-15C等更新锐战机,因此尽管计算机计算出苏-27S整体超越F-15A,但倘若发生战争,苏联空军似乎仍没什么技术优势。[11]苏-35的航电系统则在各个层面均赶上美四代半水平,甚至率先引入信息整合系统与专家界面等美四代水平,或许说它介于美规三代半与四代水平会更贴切些。按照苏联时期的计划,苏-35约在1995年前后投产,当时已服役的飞机均非其对手,这意味着欧美必然会因此加快新战机或改型战机的服役进度,而原本也预计同期投产的欧洲四代机就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亦无法完全压制。因此或许可以说,倘若苏联没有解体,那么约自1995年开始苏联空军便拥有技术上的优势或是说至少与欧美齐头直至F-22服役为止,这种现象在苏-27S服役时尚不存在。[12]6外销中国2012年起不断有传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向俄罗斯购买苏-35,但仅计划购买4架用以研究,而俄罗斯则希望至少出售48架。俄罗斯联邦军事技

苏-35战斗机

术合作局对此外销进行了确认,但未透露数量。

《汉和防务评论》揭露中俄于“确认协议”(Clearance Agreement)中协议交易24架。有一些评论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购买苏-35主要是希望获得其发动机技术,以进一步推动国产战斗机的研制,只是此协议中不包含技术转移。

法新社北京3月25日电,中俄签署重大军售框架协议。中俄合作建造4艘拉达级潜艇出售给中国。中国向俄采购24架苏35战机。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首次向俄采购重大军事装备。[13]

巴基斯坦空军公布歼10C整套性能

近日,巴基斯坦空军在其歼10C宣传页中,公布了歼10C的整套性能数据:空重975吨,最大起飞重量19277吨;最大速度18马赫,失速速度203公里/小时;战斗航程2592公里,转场航程3389公里;实用升限17万米;发动机军推9094吨,最大加力推力14515吨。

初一看这数据,除了不意外的,有几项数据还是挺让人意外的。比如其空重,竟然高达975吨,这比F-16C/D要重1吨多了;即使是与F-16E/F相比,也要重半吨。这样看来,歼10系列还真是重啊。印象里,以前一般认为,歼10A的空重在88吨左右,歼10C因为机身更长,航电更复杂,增重了这么多吗?

最大起飞重量19277吨,这个数据平平无奇;最大速度18马赫,这个数据跟中航公布的数据一致,应该属于战斗挂载下的实用数据;战斗航程2592公里,也就是最大作战半径1300公里,这个比中航公布的稍大一些,倒是跟我早期预估的一致;转场航程3389公里,这个也比预估的大一些;实用升限17万米,这个倒与中航公布的一致,应该也是战斗挂载下的实用升限。(注:中航数据相对保守,比如在中航公布的数据中,FC-31最大速度18马赫,最大升限只有16万米;而歼20的最大速度也只有20马赫。)

只是,太行改发动机的推力却高的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大加力推力竟然高达145吨。即使中方出口的发动机没有缩水,这个推力也有些惊人了。这个推力,已经明显超过了美方的方F100-PW-229/F110-GE-129(132吨左右),也部分超过了俄罗斯装在苏35上的的117S发动机——其最大加力推力14吨,特殊状态可以达到145吨。

太行改如果有这么大的推力,那么更新的WS-15发动机,其最大加力推力就十分让人期待了。如果太行改的推力能有145吨,那么WS-15的推力还真有可能达到17吨以上。

印象里,前一段,巴基斯坦空军在大篇幅对歼10C的介绍中,提到的歼10C发动机的推力是29000磅或大于29000磅,换算一下就是大于等于132吨。这怎么突然就变成了145吨呢?

再仔细看这套数据,发现不少数据有些熟悉。这些数据,除了中航公布的数据外,其余的基本能够在一般的网站中找到。比如其975吨的空重,就是早期部分一般网站对歼10A空重的介绍;比如19277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基本是一般网站的通用数据;而作战半径、航程的数据,也只是比中航公布的略大些罢了。

如此一来,巴基斯坦歼10C宣传页上的这套数据,就很让人怀疑了。这莫非也是学得中方某些人,把宣传页的制作外包了出去,然后制作宣传页的不懂军事的人,在某度、某基上一抄,然后就制作成了这宣传页?这样搞,即完成了任务,也做到了保密不是?

这样的话,歼10C空重975吨的数据,和太行改推力145吨的数据,就比较值得怀疑了。歼10C应该还没那么重,92吨或许是个比较恰当的数字;而出口巴基斯坦的歼10C所装备的太行改的推力,应该还是在132-14吨范围。当然,歼20装备的太行“改中改”另说。

最终,让我们用巴基斯坦空军对歼10C的赞誉来结束这篇文章:由于其在所有飞行状态下的优异性能(指歼10C在所有飞行状态下飞行品质都是一流的),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和先进的综合电子战能力,配合现代化的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全融合传感器系统,使其可以精确的应对任何现代空中和地面威胁!哎,要说会夸中方武器,还得是巴基斯坦啊。

全面压倒性优势SU30MKI是早期版本的雪豹PESA,跟15打4,其他航电之类的都要落后不少,毕竟30MKI也是毛子90年代末的技术,35是2010年代的另外SU-30系列阻力和空重相对单座版都有增加,油量反而降低,水平机动靠气动设计维持到一定水平,垂直机动性受很大影响。30MKI要好点,但增重增阻带来的影响仍在,发动机推力却没有增加(AL-31第一次真正意义增推是SU-27SM的99M1)

空战上,苏30MKK罪差,本来的空战能力和苏27差不多,雷达要比苏27好一些(这个指苏27SK),但由于有素27的单座变为双座,为执行更多的对地任务,机身增重了不少,机动性降低了。而苏30MK2稍强于MKK,中国在订制的时候提出了一定的改进要求,但变动有限,战斗力提高也就有限,二者几乎空战能力相同,歼11B更强一些,,由于在苏27SK基础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比如加大了钛合金的比例和符合材料的比例,使机身更坚固,重量更轻,更坚固使歼11B在近距离缠斗中,飞出以前不能飞出来的动作,也在抗击航炮上几率更高,更轻是飞机能装更多的燃料,航程增大,同时机动性也提高了,无论是加力飞行,攀升速度,都有提高,并且机身经过重新设计,隐身性能提高了3倍(苏27SK的雷达反射面积是10——15平方米,而歼11B是3——5平方米)苏30MKI最强,其雷达是无缘相控阵雷达,可靠性差了一些,但战斗力最强。发动机带有矢量喷嘴,机动性好于前几种机型。 对地攻击上,歼11B最低,,这不是设计上的问题,而是武器上的问题,因为苏30MKK,MK2,MKI使用的武器主要是俄罗斯的,早形成了系列,而歼11B使用的武器以国产为主,不是不能用俄罗斯的,而是进口有限,其中一些中国还不能生产,这限制了歼11B的战斗力,其次是苏30MKK和MK2,二者并列因为MK2最大不同在于增加对海攻击能力,对地攻击与MKK相比,没变。最后是苏30MKI,还是因为雷达的优势。 对海上,苏30MKK罪差,因为设计的时候,就没考虑执行对海作战的任务,当然最简单的任务还是能执行的,但也仅限于此。然后是苏30MKI,因为航电系统的落后,苏30MKI,执行复杂任务会很“麻烦”,雷达对海面杂波的分辨率会降低,特别在执行反舰任务时,容易被击落。最好的是歼11B,因为对海攻击上,歼11B不受外来武器限制,中国的反舰导弹型号齐全,威力不小,全世界都能进前5(主要是形成了系统)。 电子上,苏30MKK最差,因为他出现的最早,其次是MK2,改进不大,然后是MKI,改进不少,但仪表还是不少,最好的是歼11B,出现最晚,而且中国的航电系统现在可在老毛子之上,比欧洲差一些,但不多。歼11B和俄罗斯最新的苏35在一个水平上。 雷达上,苏30MK,最差他是苏27SK的升级型号,增加了对地攻击能力,然后是M2,在MKK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海攻击能力,然后是歼11B ,性能不错,但和前两者一样是机械扫描雷达,最好的是MKI,是无缘相控阵雷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89769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