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识别古树茶茶叶

怎么识别古树茶茶叶,第1张

怎么识别古树茶茶叶

  古树茶是市场的一个趋势,这是无疑的。很多人辨别古树茶都是看叶底的大小厚薄,以为叶大叶厚就是古树茶。

  我们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了茶科所的专家。据专家介绍,叶大叶厚跟古树与否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是跟茶种有关。茶树有大叶种和小叶种,有厚叶型和薄叶型。我们现场对不同茶树进行观察,的确是这样的。市场上很有些用大叶厚叶的台地茶,采用轻度揉捻,制成松抛条,充当古树茶。很多顾客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大片叶就是古树茶,或是树龄较长的,所以现在市场大多造茶都是做成松抛型的。

  “六味两性鉴茶法”鉴别的是茶内质,您只要选到了有内质的茶,那您一定就选到了古树茶,因为只有乔木型的古树茶才能拥有内质丰富特点,此方法共分两部分:一是茶树生长方式及环境区别,二是用口感的表现来鉴别茶的内含;

  一、茶树生长方式及环境区别:

  古树茶

  树种:乔木科

  海拔:1600米以上以上

  树龄:300年

  环境:原生原态的自然环境

  生长方式:自然生长

  树高:08-1米

  根系:主根生长,树干多高根系多深

  内含区别:内质丰富,饱满

  1、树种、树龄:

  古树茶,乔木科,特点:植株高大,主干及枝干明显,植株稀疏,产量低,不易采摘,树龄达300年以上

  2、海拔、环境:

  古树茶一般均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古茶山之上,海拔较高,无人为因素,环境可称得上原生原态的自然环境;就想易武刮风寨是易武七寨中海拔最高的,而且此地自然风光极其优美,清晨云雾缭绕,日出时,犹如梦境般色彩斑斓,奇幻悠悠,所以紫云祥易武刮风寨就以此命名为“梦幻易武”;

  3、生长方式、树高、根系:

  古树茶:均无人为管理,纯属天生天养之物,在广别老寨茶山,有一棵800年的古树茶,由勐海县茶科所06年鉴定,树高85-9米左右,根系深入土壤的深度即为85-9米,此时它能吸收得到的矿物质养分是非常丰富饱满的,所以此种茶树不能喝起来口感饱满,变化丰富,还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风貌特征,也就是常说的山头特点,如:易武密香,细腻,犹如少女般的阴柔之美;景迈山独特的王者之香:密兰香韵,老班章的茶性刚劲有力,独具英雄之气概等等,每个茶山均有各自独特特点。

茶树在扩散和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发生了各种变异。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大体形成了六种生态类型。根据茶的利用价值并由此发展起来的栽培区域和生产茶类在中国大体形成四大茶区。

茶树的生态类型

◆低纬高海拔乔木大叶型

处于23°N线以南,海拔800~2500m的云南中南部区域,是茶树的最适生态区。茶树呈乔木型,叶片特大或大,芽叶肥壮、多毛(野生型茶树多为少毛或无毛),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氨基酸适中,适制红茶。

以云南双江勐库大叶茶、勐海南糯山大叶茶、澜沧景迈大叶茶为代表。这一生态区多野生型大茶树。茶树易遭日灼伤,耐寒性弱,适应性较差,最低温度低于-3℃的地区无法生存。

◆南亚热带(包括边缘热带)乔木大叶雨林型

处于北回归线以南,海拔550m以下,年平均温度20~26℃,≥10℃年活动积温7000℃以上,极端最低温度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1800~2000mm,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属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包括云南东南部和广西南部。

本区亦是茶树的最适生态区,全年无霜,可终年生长。茶树多呈乔木型,叶片大,芽叶多毛,花萼多数有毛,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适中,适制红茶和特种茶,茶树抗寒性弱,适应性差,以云南麻栗坡白毛茶、广西中东大茶树、博白大茶树为代表。这一区域西缘亦多野生型大茶树。

◆南亚热带小乔木大叶型

24°~26°N线之间,海拔300~1000m,年平均温度18~22℃,属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区,包括广西和广东中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本区是茶树的适宜生态区。

茶树多呈小乔木型,间或有灌木型,叶片大,叶质厚,芽叶多毛,花萼多数有毛,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偏低,适制红茶和绿茶,茶树抗寒性较强,适应性差异大,以广西龙胜大叶茶、广东乐昌白毛茶、湖南汝城白毛茶为代表。

◆中南热带小乔木大中叶型

26°~30°N线的长江以南地区,海拔800m以下,年平均温度16~19℃,土壤以红壤和红黄壤为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本区是茶树的适宜生态区。

多数呈小乔木型,间或有灌木型,形态变异大,叶片大叶或中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均适中,茶树耐寒、耐寒性均较强,适制红茶、绿茶和乌龙茶。以江西宁都翠微茶、湖南炎陵苦茶、福建水仙为代表。

◆中亚热带灌木大中小叶型

30°~32°N线的长江中下游南北地区,海拔300m以下,年平均温度在15~18℃。

茶树形态多样性丰富,树型为灌木型,叶片有大中小叶之分,如湖北巴东大叶茶、湖南安化云台山茶、江苏宜兴阳羡茶等。低茶多酚、高氨基酸为其主要特点,多适制绿茶和红茶。

◆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灌木中小叶型

位于32°~35°N线的长江以北、秦岭以南、大巴山以东至沿海一带,海拔200m以下,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北部,河南、陕西、甘肃南部。

植被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间或混生常绿阔叶林。本区是茶树的次适宜生态区。全年有5个多月的休眠期。茶叶产区呈点状或块状分布,主要集中在从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武当山、大巴山到秦岭一线的丘陵地带。

冬季干燥寒冷,常遭受严重冻害仍是主要自然灾害。以安徽六安独山种、河南信阳种、陕西紫阳种为代表。

中国四大茶叶产区

华南茶区

是中国最南部的茶区,位于福建大樟溪、雁石溪,广东梅江、连江,广西浔江、红水河,云南南盘江、牢靠山、无量山、高黎贡山南端一线。

西南茶区

是最古老的茶区,位于四川米仓山、大巴山以南,云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湖北神农架、巫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中北部。

长江中下游茶区

是分布最广的茶区,亦是茶树适宜生态区。北起长江,南至南岭北麓,东临东海,西达云贵高原,包括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湖北、安徽、江苏南部,浙江、江西、湖南全部。

江北茶区

是中国最北部的茶区,位于长江以北、秦岭以南,大巴上以东至沿海,辖江苏、安徽、湖北北部,河南、陕西、甘肃南部以及山东东南部。

茶叶有鳞片、鱼叶和真叶之分。

(1)鳞片:是变态的幼叶,质地较坚硬,黄绿或褐色,表面有树脂,多数有睫毛,呈覆瓦状排列,有保护芽体和减少水分蒸腾的作用。野生型茶树通常有5~7个,栽培型茶树有2~3个。

(2)鱼叶:因形如鱼鳍而名,为新梢上长出的第一叶,一般每梢长1片,亦有2~3片或没有的。鱼叶全缘无齿或仅前端有细齿,叶尖钝状或略内凹,叶色黄绿,叶质较硬脆。芽叶采收时不予采摘。

(3)真叶:也即真正的叶片。在茎上呈螺旋状交互着生,相邻两叶交叉角在90°~180°间。因此,叶片在茎上的着生有上斜、稍上斜、水平、下垂等状态。叶片形状常见的有圆、卵圆、椭圆、长椭圆和披针形等,通常以叶长宽比衡量,小于20为圆形或卵圆形,20~25为椭圆形,26~30为长椭圆形,大于30为披针形。野生型茶树叶片70%左右是椭圆和长椭圆形。

茶树叶片形态

叶缘上有叶齿(是山茶属植物的标志之一),一般有5~35对。按齿形变化可分为锯齿形、重锯齿形和少齿形。锯齿形:齿尖锐,齿尖向前,多见于栽培型中、小叶茶树;重锯齿形:大锯齿上长有小锯齿,多见于栽培型乔木、小乔木特大叶和大叶类茶树;少齿形:叶缘下部有1/3~1/4无齿,多见于大理茶等野生型茶树。

叶片大小是最易变异的特征之一,它因生育年龄、生态条件、栽培措施(如采摘、修剪)等而变化。以未开采前的三、四龄茶树中部叶为准,用叶长(cm)×叶宽(cm)×07(系数)计算叶面积,>60cm2为特大叶,40~60cm2为大叶,20~39cm2为中叶,<20cm2为小叶。中国南方乔木或小乔木茶树不论野生型或栽培型多为大叶,少数特大叶,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多为灌木中、小叶。总体是,约40%为大叶,40%为中叶,15%为特大叶,5%为小叶。

叶脉是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束和其他组织组成的输导和支持机构,它通过叶柄和茎的维管束相沟通,在叶片上呈网状分布。纵向中部为主脉,主脉背部凸显,有毛或无毛,正面略浅凹。主脉向两侧发出侧脉。主脉和侧脉约成45°~80°角,侧脉伸展至边缘约2/3处即向上弯曲,并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的网脉系统,这是山茶属植物的又一重要特征。侧脉一般7~10对,少的5~6对,多的13~15对。叶背和主脉多数无茸毛,白毛茶变种等有褐**细茸毛分布。叶片色泽有淡绿、绿、黄绿、紫绿、深绿等。由于叶肉组织中的海绵组织比例及液胞体积的不同,叶面也会有不同的形态,常见的有平滑、隆起和强隆起等。栽培大叶茶多隆起和强隆起。叶色和隆起度常作为栽培品种识别的标志。

茶树叶片是典型的背复叶,从叶的横切面可知,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皮分上、下表皮。下表皮细胞呈短柱形,排列紧密,其上有气孔和茸毛分布。一般大叶类茶树气孔数少,孔径大,中、小叶类反之,平均约190个/mm2左右。有些野生型茶树下表皮具有异型气孔,即气孔下沉在活瓣状的角质层中央。茸毛是由下表皮细胞突起延伸而成,基部有腺细胞包围。腺细胞能分泌芳香物质,使青叶具有清香,因此,它常作为制作优质茶的标志之一。

茶树的形态特征

茶树的学名为 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属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

山茶属。现已证实,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树的树型

茶树的树型有乔木、小乔木和灌木之分。乔木型茶树树势高大,有明显的主干,一般树高达3米以上,云南等地原始森林中生长的野生大茶树可高达10米以上;小乔木型茶树在福建、广东及云南西双版纳一带栽培较多,有较明显的主干,离地20~30厘米处分枝;灌木型茶树树冠较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15~3米,无明显主干,栽培最多。

茶树的根

茶树的根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主根可垂直深入土层2~3米,一般栽培的灌木型茶树根系入土1米左右。主根和一二级侧根构成根系的骨架,起固定茶树、疏导养分、贮藏养分等作用。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云南临沧香竹箐(3200年)

古树茶的鉴别在业界也是一个相对难以用简洁而普适的语言来说明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由于普洱茶不同的品种、山头、海拔、环境、气候、采摘、加工,甚至施肥情况等均会对我们品饮一款茶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目前没有谁能提供一种适合大众的100%准确辨识普洱古树茶的方法。但是还是有一些相对可靠的方法。

1、干茶外观(可靠度:)

左古树茶,右台地茶

一般说来古树的条索更粗大,颜色也更深一些。但是台地茶只要费点心思,也完全可以做出类似效果。不过相对而言古树茶的芽头及二叶透过茶毫多显出乌润色泽,这点台地茶一般难以体现。

2、香气及香韵(可靠度:)

茶树有多高,根系就有多深,根系越深所吸收的矿物质就越丰富

一般而言台地茶香气飘扬而短暂,古树茶香气沉稳而持久。其中我们讲一下茶水香和叶底香。这里先普及一下茶水香的概念,茶水香并不是指茶汤闻起来的香气,而是指口腔体验到的香感,如说花生香是吃的香不是闻的香。一款加工得当的古树,在数泡,甚至十几泡之后,茶水中还是透香的,叶底也还是香的。相对而言干茶香和杯底香说服力较弱,不过如果在多泡之后杯底留香还是明显的话,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另外而古树茶根系深能获取土壤深层的矿物质成分,能将各山头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如易武的蜜香及细腻柔滑之汤,又如冰岛的果蜜香冰糖韵,刚柔并济,台地茶是很难出现此种香韵,此种香韵越沉稳就代表内质就越足,树龄就越大。

3、滋味(可靠度:)

古树茶茶汤粘稠有油性

回甘生津:台地茶回甘和生津持久度较差,古树茶则体现比较稳定,快而持久,有时甚至一两个小时后还能体会得到。另外如果是有一定喝茶功底的茶友还会在古树茶中体会到有别于回甘的一种高雅的清甜,新茶友就需慢慢修炼了。

苦涩度:由于山头和品种不同,会有很大差异。但是同一山头同一树种的普洱茶古树茶相对苦涩度低且化得快。

茶汤粘稠度:台地茶或许会有较强口味(刺激性),但多数口感单薄。古树茶入口较为顺滑,且内质丰富(尤其是果胶质),在口感上会出现温厚稠密感,这种稠密感即是大家所说的“厚”。

耐泡度:耐泡度是鉴定古树茶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茶叶的耐泡度会受茶叶松紧度、投茶量以及冲泡手法的影响。在同等条件下,古树茶普遍更耐泡,一般可以泡十几泡,有的可泡二十几泡。台地茶则会显出底蕴的不足,十泡之已经力不从心,汤质变薄,出现树叶味和水味。

4、茶气及喉韵(可靠度:)

好的古树茶总能让你体会到他经历过岁月的厚重

茶气和喉韵是识别普洱茶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是需要有一定经验的茶友才可体会到。

茶气:目前,茶气这个词的很多茶友有点感念混淆,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所谓茶气并不是说茶汤入口的苦、涩、回甘生津等刺激性的强弱,这些刺激性的强弱我们称之为茶性的强弱。茶气反应是指喝古树普洱之后的体感反应,由于每个人的敏感度不同所以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包括后背发热、发汗,指尖渗汗,身体的通透感、轻松感,气血通畅,面色红润等等。甚至有练过气或体感敏感者还能感到经脉的疏通与气血运行。这并非玄虚,确实存在。另外有性繁殖的台地茶会有较弱茶气,无性繁殖的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喉韵就是喝完茶后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此感会使您呼吸都尤为的顺畅,舒爽度较高,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我的喉部也能尝到甘甜,香韵。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时,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台地茶内质不足,所以还没有累加就已经释放,不能形成喉韵,这种喉韵古树茶在喝完茶后均能持续10分钟以上,喉韵越久就代表内质越足。

5、叶底(可靠度:)

古树茶充满活性的叶底

同一山头、品种和季节的古树茶叶底一般颜色更深、叶片更厚实、叶脉更显,叶子弹性和柔韧度更好。

最后再总结一下,选择普洱茶古树茶,茶气和茶韵虽然不是唯一要求,但却是最为重要的标准。只要是茶气强劲纯正,茶韵独特美妙的那必然是一款上佳的古树茶,如果没有茶气茶韵的普洱茶,即便再怎么名山名寨,再怎么名人故事,那都称不上是一款好普洱茶。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此文章为英德姐妹茶庄的懂茶妹整理发布,转载请说明,特此声明!有任何问题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懂茶妹交流哦~

END

记得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哦,更有机会获得2017新茶体验装,还等什么快去评论区留言吧,留言越多机会越多哦

大、中、小叶种茶树,是根据茶树典型成熟叶片的面积大小进行区分的。叶面积的计算公式为:叶面积=叶长(不含叶柄和叶尖)x叶宽(叶基和叶尖对折后的中间部位)xO.7注:O.7为叶面积系数据此计算公式,把叶面积≥60平方厘米的,称特大叶种茶树;叶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称大叶种茶树;叶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称中叶种茶树;叶面积≤20平方厘米的,称小叶种茶树。需要指出的是,测量茶树叶面积的大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选择典型叶片进行測量众所周知,同一种茶树在不同的生育环境下,叶片的大小会有所改变,环境和肥水条件好的,叶片大而肥壮,反之,小而瘦薄。(2)必须选择成熟叶片进行测量茶树叶片生育过程,一般要经历由小变大的:內折(刚离开芽体吋)、反卷(叶边缘向背卷曲)、展平(叶边缘平而直)、定型四个阶段。处于生长期的叶片大小,不能代表茶树的种性,必须选择定型后的成熟叶片进行测量。(3)多点取样,多次重复测量,求取平均值由于叶片所处的部位不同,同一株茶树的叶片,位于树体边缘、中央、上部、下部的叶片大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株茶树同一枝条上的叶片,也会因为着生位置(叶序)不同而面积大小不同。因此,测量时,一定要做到多点取样,多次重复测量。求取平均值,以平均值为最终结论。(4)必须选取真叶进行测量茶树的叶片,分为鳞片、鱼叶、真叶三种。鳞片状如鱼鳞,是茶树枝条上最早长出的保护性叶,寿命短,脱落快。鱼叶较鳞片大,比真叶小,其叶柄扁平、叶尖钝尖、叶缘无锯齿或前端锯齿,是茶树的功能先行叶。真叶是继鱼叶以后长出的叶片,寿命一般长达一年半,人们通常所说的“叶片”,就是真叶。鳞片和鱼叶不是典型叶,不能代表茶树的种性。应选择真叶进行测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63897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