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甲骨文怎么画

霜降甲骨文怎么画,第1张

1、首先查询霜降的甲骨文是什么样。

2、其次霜是这样画:雨,来自天上的水汽+倒写的"毛",表示植物枯败倒垂。

3、最后“降”的古字形像两脚交替沿山而下,本义是从高处走下来。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

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并且,云可以形成各种的形状,也因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而分为许多种。

云吸收从地面散发的热量,并将其逆辐射回地面,这有助于使地球保温。但是云同时也将太阳光直接反射回太空,这样便有降温作用。哪种作用占上风取决于云的形状和位置。

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充足;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着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汽化),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则多余的水汽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华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我们所说的云就形成了。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霜字总笔画:17笔。

“霜”,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shuāng,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霜”的基本含义为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如霜降、霜冻;引申含义为像霜一样的东西,如柿霜、西瓜霜;形容白色,如霜鬓、霜刃。

在日常使用中,“霜”也常做名词,表示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如霜雪。

“霜”,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形声字。雨表意,像天下雨,表示与天气有关;相表声,相有看义,表示霜色白明显可见。本义是冰霜。“霜”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组词:冰霜、砒霜、糖霜、晚霜、霜冻、风霜、霜害、柿霜、霜天、早霜、霜期、霜灾、霜序、霜絮、负霜、披霜、霜管、霜心、霜蹄。

终霜、蔗霜、秋霜、凌霜、凝霜、霜花、冷霜、霜叶、霜华、玄霜、青霜、飞霜、霜棱、霜糖、履霜、霜影、严霜、霜鬓、霜刃、霜风、流霜。

云彩上画弧线。

霜冻:|_|类似于这样,底下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一个上面开口的正方形其实是一个字母U,只是下面是直角的。

霜冻在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它与霜不同,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写字技巧

“雨”上横宜短,竖画居中,四点均匀对称。“相”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shuāng

组词:冰霜、傲雪凌霜、雪上加霜、饱经风霜、冷若冰霜、早霜、霜害、霜期、糖霜、金鸡纳霜、霜冻、晚霜、柿霜、霜天、砒霜、风霜、霜灾、无霜期、清霜、得霜

诗句:1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

2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3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白露为霜诗经《兼葭》

5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6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李爆《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7空里流霜不觉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鬓如霜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霜17画,雨字头,上下结构。吹,7画,口字旁,左右结构。落12画,草字头。降9画,耳朵旁,左右结构。飘15画,风字旁,左右结构。游11画,三点水旁,左中右结构。池6画,三点水旁,左右结构。入2画独体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5990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