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瘫痪的饮食原则

老人瘫痪的饮食原则,第1张

 很多家庭可能会有瘫痪老人,在照顾瘫痪老人的时候有很多注意的事项,特别在饮食这方面更加要注意。下面我带你了解老人瘫痪的饮食原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人瘫痪的饮食原则

 1、应供给营养丰富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必须满足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总热能的供给。

 2、多饮水及常吃半流质食物。瘫痪病人常有害怕尿多不便而尽量少饮水的心理,这对病人是不利的。瘫痪病人应有充足的水分供应,病人清晨饮1~2杯盐水可预防便秘。日常膳食中也应有干有稀、有饭有汤,尤以常食粥为宜,也可适当吃点咸菜,以便多饮些水。对少数不愿饮水者,可适当吃一些多汁的新鲜瓜果。总之,瘫痪病人应适当多饮水,以预防便秘及泌尿系感染性疾病发生。

 3、注意膳食纤维供给。食物不可过于精细,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4、忌浓茶、酒类、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5、根据引起瘫痪的病因,调整饮食宜忌。如脑中风病人应控制食盐、胆固醇摄入,增加含丰富B族维生素的食品。

老人瘫痪护理注意事项

 1、对于长期卧床的老人来说,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很容易导致局部血液不流通,在夏天的时候容易褥疮等卧床常见的疾病。因而,对卧床老人定期翻身是必不可少的。在为老人翻身的时候,我们可以两手拖着老人的肩部和臀部,使用一定的力度轻轻地为老人翻身。待老人觉得翻身的姿势达到舒服状态时,我们再用柔软的枕头垫在老人的背部和膝关节部位,使老人保持侧身舒适的状态。在翻身之后,要是老人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我们可以为老人做适当的按摩,帮助老人恢复血液的流通,舒缓肌肉酸痛。值得注意的是,在冬天的时候为老人翻身,应该特别注意老人的保暖情况,翻身之后应该为老人盖好被子,做好保暖措施,切勿出现背部受凉等情况。

 2、老人长期躺卧在床上,因为床的整洁卫生至关重要。在照顾卧床老人的时候,应该及时给卧床老人换洗床单。

 首先,应该将老人轻轻地移动到床的一侧,然后帮助老人翻身,使老人的背部面向护理人。将要换洗的床单卷起,塞在老人的背部下面,一方面维持老人的侧卧睡姿,另一方面便于清扫。在清扫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床从枕头到边沿都一一打扫干净,可以选择使用床刷进行彻底的清扫。清扫完毕之后,将干净的床单铺在刚刚清扫的床褥区域上,接着,将老人再一次翻身,使老人睡在刚刚换洗的床单上,最后再对剩下的区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清扫,再把整张干净的床单铺好即可。在为老人整体床铺的时候,要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有利于灰尘等及时散发出去,避免因为粉尘过多而引发的咳嗽等现象。

 3、大家平时工作都很忙碌,没可能一天24小时陪伴在老人身边,聘请一个保姆是必须的,这个保姆的主要工作就是给老人擦身,翻身和洗澡。清洁干净对于一个瘫痪的老人来说很重要。家里人去的勤快,保姆就知道这家人对老人是很在乎的,保姆就会尽心。

 4、瘫痪的老人很容易得糖尿病和心力衰竭,所以要减少糖份的摄入,注意不要经常吃甜食,最好不吃,晚上不要吃水果。

 5、瘫痪的人运动量少,基本就是躺着或者坐轮椅,所以吃的要少,不要一天三顿塞的满满的,吃的越少越好,最好一天只吃一顿。年纪大了胃肠蠕动本来就差,不要让食物都滞留在胃里了。

 6、瘫痪的老人到后期都有个共同点,吞咽功能的逐步丧失。我们正常人吃东西,是不会呛的。而他们到了后期,会呛梗。无论吃什么东西,哪怕喝水,都会呛到的。所以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要慢。当喂一口的时候,就要注意他们嘴里吃的情况,当有不停咳嗽的情况出现,首先让他们把嘴里没吃完的都吐出来,其次,要用力拍打他们的后背,拍打从腰部开始顺着后背往上拍,一直拍到他们缓过气,不呛为止。再继续喂他们吃。当有呛梗情况出现时,要千万注意先让他们把嘴里在吃的全部吐出来,要帮助他们先吐出来,要鼓励他们吐出来,然后再拍。

瘫痪的临床表现

 1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特点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paraplegia)或四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急性严重病变如急性脑卒中,急性脊髓炎,由于锥体束突然中断出现脊髓休克期,肌肉牵张反射受抑制呈现软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持续数天或数周后牵张反射恢复,转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休克期长短取决于病损程度及是否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由于肌梭对牵张反射敏感性较病前更灵敏,尤其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更高,表现起始阻力大,以后阻力迅速下降,呈折刀现象。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中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

 2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

 (1)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 ①皮质(cortex)运动区 局限性病损导致对侧单瘫,亦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中枢性面瘫,刺激性病灶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口角,癫痫。②皮质下白质 为皮质与内囊间投射纤维形成的放射冠,愈接近皮质的神经纤维分布愈分散,可引起对侧单瘫,愈深部的纤维愈集中,可导致对侧不均等性偏瘫。③内囊 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三偏征,内囊膝部及后肢前2/3受累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瘫和肢体瘫),后肢后1/3受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视辐射受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④脑干 一侧脑干病变累及同侧脑神经运动核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产生交叉性瘫痪综合征,即病灶同侧脑神经瘫,对侧肢体瘫及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瘫。⑤脊髓 半切损害病变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痉挛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病损同节段征象常不明显。横贯性损害:脊髓损伤常累及双侧锥体束,出现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完全性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颈膨大水平以上病变出现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颈膨大病变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胸髓病变导致痉挛性截瘫;腰膨大病变导致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①前角细胞 瘫痪呈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如颈5前角细胞病变引起三角肌瘫痪和萎缩,颈8~胸1病变可见手部小肌肉瘫痪和萎缩,腰3病变股四头肌萎缩无力,腰5病变踝关节及足趾背屈不能,急性起病多见于脊髓灰质炎,慢性者因部分损伤的前角细胞受病变刺激出现肉眼可识别的肌束震颤(fasciculation)或肉眼不能分辨而仅肌电图上可见的肌纤维颤动(fibrillation),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空洞症等。②前根 呈节段性分布弛缓性瘫痪,多见于髓外肿瘤压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变,因后根常同时受累,可伴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③神经丛 引起单肢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臂丛上丛损伤引起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瘫痪,手部小肌肉不受累,三角肌区,手及前臂桡侧感觉障碍。④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周围神经支配区一致,可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如桡神经受损导致伸腕,伸指及拇伸肌瘫痪,手背部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隙感觉缺失;多发性神经病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弛缓性瘫痪,伴肌萎缩,手套-袜子形感觉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等。

 此外,判定瘫痪时应首先排除某些疾病导致的运动受限,如帕金森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肌强直或运动迟缓,因肢体疼痛不敢活动等。

缩短收缩又叫向心收缩,特点: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长度缩短。

作用:是肌肉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动力性运动的基础(如挥臂、高抬腿等)。

(1)等张收缩外加阻力恒定,当张力发展到足以克服外加阻力后,张力不再发生变化。但在不同的关节角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则有所不同。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骨杠杆效率最差。

如:推举杠铃, 关节角度在120°时肱二头肌收缩张力最大,关节角度在30°时肱二头肌收缩张力最小。

最大等张收缩时,只有在“顶点”即骨杠杆效率最差的关节角度下,肌肉才有可能达到最大收缩。而在其他关节角度下,肌肉收缩均小于自身最大力量。 在整个关节活动的范围内,肌肉做等张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往往不是肌肉的最大张力。

(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但器械阻力不恒定。

等动练习器:在离心制动器上连一条尼龙绳,由于离心制动作用,扯动绳子越快,器械产生的阻力就越大。

特点:器械产生的阻力与肌肉用力的大小相适应。

等动收缩的优点:外加阻力能随关节活动的变化而精确地进行调整,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

拉长收缩又叫离心收缩,特点:张力小于外加阻力,肌长度拉长。

作用:缓冲、制动、减速、克服重力。

如:蹲起运动、下坡跑、下楼梯、从高处跳落等动作,相关肌群做离心收缩可避免运动损伤。

等长收缩特点: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肌长度不变。

作用:支持、固定、维持某种身体姿势。其固定功能还可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条件。

如:站立、悬垂、支撑等动作。

肌肉的长度缩短或主动张力增加,称为肌肉收缩。肌肉的活动都是以收缩形式完成的。为适应功能上的需要,肌细胞在结构上有其相应的分化。肌细胞外形纤长,内部纵向并列着许多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由许多肌节串联而成。肌节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肌细胞的收缩过程如下:

  1肌节的组成肌节由粗、细肌丝组成。粗肌丝主要由肌凝蛋白构成。肌凝蛋白分子可分球头部和杆状部。杆状部聚合成粗肌丝的主干,球头部伸出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细肌丝则由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横桥在肌肉收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具有ATP酶的性质,并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与ATP的结合位点,另一个与细肌丝上肌纤蛋白的结合位点。细肌丝中肌纤蛋白上排列着许多与横桥结合的位点。在肌肉舒张时,原肌凝蛋白的位置正好在肌纤蛋白与横桥之间,掩盖了肌纤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点,阻止横桥与肌凝蛋白的结合。

  2肌丝滑行过程当肌细胞兴奋而使胞浆内Ca2+增加时,Ca2+便与细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使其构型发生变化,从而牵拉原肌凝蛋白滚动移位,将其掩盖的结合位点暴露出来。横桥立即与肌纤蛋白结合形成肌纤凝蛋白,同时横桥上的ATP酶获得活性,加速ATP分解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扭动,牵拉细肌丝向粗肌丝内滑行,肌节缩短,出现肌肉收缩。当胞浆内Ca2+浓度下降时,肌钙蛋白与Ca2+脱离,恢复静息构型,原肌凝蛋白又回到原位而把结合位点重又覆盖起来,横桥不能接触细肌丝,便使肌肉进入舒张过程。

  在整体内骨骼肌的功能直接受神经系统控制。当神经冲动传到肌细胞时,肌细胞便产生动作电位,并将其迅速扩布到整个细胞膜,于是整个肌细胞便进入兴奋收缩状态。肌细胞的兴奋并不等于细胞收缩,这中间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具体的耦联过程是:首先,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直接传遍与其相延续的横管系统的细胞膜。横管的动作电位可在三联管结构处把兴奋信息传递给纵管终池,使纵管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大,贮存于池内的Ca2+便会顺其梯度扩散到胞浆中,使胞浆Ca2+浓度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从而出现肌肉收缩。

一、概述

1 定义 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群,是一种由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痉挛的速度依赖是指伴随肌肉牵伸速度的增加,肌肉痉挛的程度也增高。

2 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均可出现痉挛。但临床上痉挛多见于脑卒中、脊髓损伤、脊髓病变、脑瘫和多发性硬化症等。

3 痉挛导致的临床问题 痉挛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它对患者的影响包括:① 增加运动的阻力,使随意运动难以完成;② 由于阻力增加,运动迟缓,难以控制,难以完成精巧的动作;③ 由于反应迟钝,动作协调困难,容易摔倒;④ 强直痉挛,不便护理,容易发生压疮等并发症;⑤ 影响步态和日常生活活动。

二、痉挛的生理病理基础

1.肌梭 肌肉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其中一部份特异化的肌纤维形成肌梭。肌梭是一种感受器,受γ运动神经元支配,对肌肉的牵拉剌激敏感,肌肉收缩时肌梭被缩短。肌梭中有两种感觉纤维,一种对肌肉的运动速度敏感,另一种对肌肉的长度敏感。二者都能发出反馈信息,通过兴奋或抑制脊髓α运动神经元,控制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活动,限制肌肉的过度活动,保证动作的协调。

2.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①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分为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前者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肌纤维,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后者支配肌梭内的梭内肌纤维,调节肌纤维张力,对保持肌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② 脊髓上和脊髓传入的各种兴奋和抑制信号,最后均进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称为最后公共通路。一定数量信号的传入,兴奋和抑制的相对平衡决定了运动神经元何时活动及活动的比例。每一个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都向下传导到运动轴突,结果产生运动单位的收缩。③ 自主性脊髓上传入、反射性脊髓或脊髓上传入,或两者的联合作用,都可引起运动神经元的放电及引起肌肉收缩。④ 痉挛就是来自节段上的传入信号部分或全部地减弱,脊髓或脊髓下反射兴奋过度的结果。

3.锥体外系 前额叶的补充运动皮层、扣带回、顶叶后中央回发出的皮质—脊髓通路为锥体外系。锥体外系的功能主要是调节肌张力、协调各个肌肉的运动。锥体外系的活动是在锥体系主导下进行的,但锥体外系也为锥体系提供了最适宜的行使功能的条件,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肢体保持稳定并赋予肌肉适宜张力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系才能执行精确的随意运动。

4.牵张反射 是指肌肉受到牵拉后肌肉出现反射性收缩。牵张反射是脊髓反射,脊髓在失去高级神经中枢控制后,牵张反射增强。从大脑皮质到脊髓的任何上运动神经元发生损伤都可能出现痉挛,但痉挛的性质依损伤的部位不同而异,如皮质或内囊病变时,皮质对运动的下行抑制作用丧失,而脑干脊髓束对运动的下行指令可能异常活跃,牵张反射增强。若脊髓颈段受到横断性伤害时,通路该处的各条通路对运动的控制作用全部丧失,运动神经元对外周的敏感性增高,均可导致牵张反射增强,引起痉挛。

三、痉挛的评定

1.改良Ashworth分级法 改良Ashworth分级法是临床上评定痉挛的主要方法。手法检查是检查者根据受试者关节被动运动时所感受的阻力来进行分级评定。

2 生物力学评定方法 包括钟摆试验和等速装置评定方法

四、痉挛的治疗

1.治疗目的 缓解肌痉挛,提高或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 治疗方法

(1) 解除诱因 一些痉挛与各种外界刺激有关,因此在治疗前要尽量消除诱发肌痉挛的因素,如发热、结石、尿路感染、压疮、疼痛、便秘和加重肌痉挛的药物等。通常诱因解除后,肌痉挛会有明显减轻。

(2) 姿势和体位 某些姿势和体位可减轻肌痉挛。患者应从急性期开始采取抗痉挛的良姿体位,可使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得到抑制,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的急性期采取卧位抗痉挛模式体位,可减轻肌痉挛;脊髓损伤患者利用斜板床站立,也可减轻下肢肌痉挛。脑瘫患儿的正确抱姿等。

(3) 物理治疗

1)冷疗法 用冰敷或冰水浸泡痉挛肢体5~10s,可使肌痉挛产生一过性放松。

2)水疗 水压对肌肉持久的压迫与按摩有利于肌痉挛的缓解。室温保持在25度,水温宜在30℃左右。

3)温热疗法 各种传导热(如蜡、砂、泥等)、辐射热(红外线)及内生热(超短波)

4)痉挛肌及其对抗肌的交替电刺激疗法 是将波宽和频率相同,但出现的时间有先、后的两组方波,分别刺激痉挛肌及其拮抗肌,使两者交替收缩,利用交互抑制和高尔基腱器兴奋引起的抑制,以对抗痉挛。

(4) 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和按摩等手法治疗。① 主动运动痉挛肌的拮抗肌,产生交互性抑制作降低肌痉挛。如肱二头肌痉挛可练习肱三头肌的主动和抗阻收缩;② 被动运动时也可结合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肌张力,如被动屈曲足趾可降低肌张力;③ 深而持久的肌肉按摩,或温和地被动牵张痉挛肌,可降低肌张力。

游泳后肩部酸痛是因为运动激烈引起的肌肉酸痛,缓解方法如下:

1、泻盐。泻盐是一种天然的肌肉松弛剂,可用于缓解肌肉酸痛。泻盐的作用是将液体从组织中抽出,从而减少肿胀。把一两杯泻盐倒入装满热水的浴缸,将身体浸泡在里面20分钟,每周重复3次,直到酸痛减轻。

2、热敷或冷敷。这种方法有助于减轻肿胀和放松肌肉。减轻肌肉疼痛的这种天然疗法简单、快速、容易操作。对于肌肉酸痛或紧绷,应采用热敷的方法。对于肌肉疼痛或肿胀,直接把冰袋或用凉水泡过的毛巾敷在受影响的部位上20分钟。

3、活动。剧烈运动后肌肉疼痛,坐着是很有诱惑力的,但这会导致肌肉僵硬。你只需站起来走动或做一些伸展运动就能舒缓酸痛的肌肉。这样做将有助于缓解肌张力和僵硬,并能更快地止痛。

4、睡觉。肌肉酸痛是由肌肉撕裂引起的,而撕裂要时间来恢复。睡觉时,身体会生成数量更多的生长激素,帮助肌肉重建。

5、樱桃汁。酸樱桃汁的抗氧化剂含量高。抗氧化剂有助减轻肌肉酸痛。可以尝试把这种天然止痛药加入锻炼后喝的奶昔中。

6、苹果醋。苹果醋具有抗炎和碱化作用,从而减轻肌肉疼痛和炎症。可以把两杯苹果醋加入装满热水的浴缸中,将身体浸泡在里面20分钟;或在一杯放了蜂蜜的温水中加入一汤匙苹果醋。、

扩展资料:

游泳时使用肩关节更加频繁。无论是哪种泳姿,都需要借助上肢的力量前行。殊不知,这些动作其实会让肩部的肌肉和肩袖反复负重,特别是如果存在肩峰下撞击或其他形式的机械因素刺激,会导致肩峰下滑囊炎和肩袖损伤。

临床上所见绝大多数“游泳肩”患者,就是因为游泳者有肩峰下撞击的病理因素,同时游泳运动量过度引起。其次,是因为肩关节周围肌肉肌力不平衡,导致的慢性肱二头肌腱长头肌腱炎,少见的情况还有跳水进入泳池导致的外伤性肩袖断裂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

当你开始觉得划水越来越吃力时,甚至完全不能完成划水动作,可能就要注意是否有游泳肩的问题了。游泳肩早期症状往往会表现出休息时或夜间肩部疼痛、活动能力下降、肩部力量减弱等问题,后期会出现持续性疼痛,冻结肩等症状。

所以对于游泳爱好者来说,一旦出现游泳后的肩部疼痛,建议休息1~2周,休息后肩关节症状不能缓解,到运动医学专科门诊就诊,以明确是否患上“游泳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游泳后肩膀疼当心“游泳肩”

人民网—缓解肌肉酸痛 有六个小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8009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2
下一篇2024-0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