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有什么症状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有什么症状,第1张

问题分析:你好,肱二头肌是长在上臂前面的肌肉,他的长头跨过肩关节,连在喙突,发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会在肩关节处,肱骨的前侧面有压痛,向后伸胳膊会疼痛。

意见建议:这个病多是由于用力不正确或者过多用力后出现,可以通过休息,理疗,对症治疗好转,如果无效可以行封闭治疗。

一、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为上臂肌肉之一,位置在上臂前侧,有长短二头。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短二头于肱骨中部汇合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

二、肱三头肌

也是上臂肌肉之一,位置在上臂后群,3头分别是长头、外侧头、内侧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的盂下粗隆;外、内侧头都起自肱骨的背面,向下,3个头共续于一个腱,止于尺骨鹰嘴。覆盖整个肱骨后面。

扩展资料:

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一样,同属上臂肌肉还有肱肌。

肱肌为上臂肌群深层的屈肌,肱肌止点大部分位于尺骨鹰嘴尖一冠突尖连线的内侧,小部分位于外侧,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作用是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即屈肘、旋后功能,由肌皮神经、桡神经双重神经支配。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一)发病原因

本病可因外伤或劳损后急性发病,但大多是由于肌腱长期遭受磨损而发生退行性变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1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内遭受磨损肱二头肌长头腱经肱骨结节间沟后进入肩关节,沟脊上有横韧带将肌腱限制在沟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上臂常位于身体前侧并处于内旋位,使肱二头肌长头腱挤向结节间沟内侧壁,容易遭受磨损而发生退变。尤其是结节间沟有先天性变异或因肱骨外科颈骨折,使沟底变浅,表面粗糙不平,甚至有骨刺形成者。

2肌腱长期遭受肩峰下撞击肱二头肌长头腱的关节内部分位于肩峰下间隙前部,当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该部与喙肩穹之间可发生磨损、撞击,久之使肌腱发生退行性改变。

3继发于肩关节炎症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与肩关节腔相通,任何肩关节的慢性炎症,都可引起肌腱腱鞘充血、水肿、细胞浸润,甚至纤维化、腱鞘增厚、粘连形成,使肌腱滑动功能发生障碍。

1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多可奏效,如减少手部活动外涂中药红花油等活血消肿药物,贴敷膏药,口服非甾体消炎药。必要时可做局部封闭治疗,将05~1ml利多卡因与醋酸曲安奈德的混悬液注射于腱鞘之内,早期者1针即可见效,对顽固者可每周1次,不超过4次。,2手术疗法

适于个别顽固的病例。方法是在结节间沟下方将肱二头肌的长头肌腱切断,远侧断端与肱二头肌短头腱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的前侧。有两个头,分别起于肩胛骨的不同位置,并在上臂中部合二为一形成肌腹,并连接至桡骨。

肘关节长时间保持收缩状态的活动,如铲雪、提重物,会导致肱二头肌紧绷和缩短。

肱二头肌 起点 :长头起于孟上结节,短头起自喙突。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 :屈肩,屈肘和旋外。

肱二头肌 损伤的症状表现 :前臂疼痛和手臂延伸减少,摸背测试的转动降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打麻将摸牌痛);五十肩的症候群(肩周炎)。

肱二头肌损伤还有一个类型的症状为手抖,需辩证区分中风后遗症和帕氏金症引起的手抖。

肱二头肌出现问题的原因 :

长期的反复活动,引起劳损,例如:掰手腕、玩手机、打电脑、枕胳膊睡姿,打网球反手击球,女性扎辫子类似的动作。

邻近组织无菌性炎症的波及,如:冈上肌腱炎、肩袖损伤、肩关节病变均可累及。

肱二头肌处理方法

按揉松解喙突,沿着锁骨一直往外推摸至靠近肩关节,摸到一个活动的小骨头即是喙突。弹拔长头肌腱,贴骨面松肌腹,按揉桡骨粗隆。

 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机制、症状与体征,掌握各种损伤的处理与预防方法。常见运动损伤有哪些呢本文是我整理常见运动损伤的资料,仅供参考。

常见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

 一、挫 伤

 挫伤:是指由于钝性暴力直接作用于机体某处而引起的的局部或深层组织的急性闭合性损伤。

 (一)损伤机制

 相互冲撞、被踢打、撞在器械上等。

 (二)症状与体征

 1、单纯性挫伤

 (1)有明显的受伤史

 (2)疼痛(初轻后重)

 (3)肿胀

 (4)压痛,且皮下或皮下组织中有硬结(个别严重者有深部脓肿或骨化性肌炎)。

 (5)功能障碍

 2、混合性挫伤

 如头部挫伤合并脑震荡或颅内出血;胸部挫伤合并肋骨骨折;腹部挫伤合并肝脾破裂等,除出现局部症状外,常可发生休克。

 (三)处理

 单纯性损伤的处理分为三个时期:

 1、限制活动期

 (1)制动

 (2)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3)伤后24-48小时内,可外敷或内服活血、消肿及止痛的药物(新伤药、云南白药、七厘散等)

 (4)若肿胀不断发展,且局部皮温较高者,应尽快送医院处理。

 2、恢复活动期(受伤24-48小时)

 (1)按摩、理疗等

 (2)伤肢功能锻炼(先静力收缩,后屈伸)

 3、功能恢复期

 (1)按摩、理疗

 (2)抗阻练习,增强肌力和关节功能。

 对于混合性挫伤并出现休克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 。

 (四)预防

 1、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2、遵守体育竞赛规则

 二、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指由于肌肉的猛烈收缩或被动牵伸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担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组织损伤,称之。

 (一)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1)主动用力拉伤:(如跳远时小腿后群肌拉伤;起跑时大腿后群肌拉伤等)

 (2)被动拉伤:(如跨栏运动时大腿后群肌拉伤;压腿时大腿后群肌拉伤等)肌肉拉伤的好发部位:肌腹、肌腹与肌腱交界处、肌腱的起止点。

 2、慢性损伤

 如:末端病、肌腱腱围炎、肌腹部劳损等。

 (二)症状与体征

 1、有明显的受伤史

 2、疼痛

 3、肿胀(严重者皮下瘀血)

 4、压痛

 5、肌肉收缩试验阳性(严重者肌肉收缩畸形,如部分断裂伤处凹陷;肌腹完全断裂“双驼峰”畸形;一端短裂“球状”畸形。)

 6、功能障碍

 (三)处理

 1、肌肉微细损伤或少量肌纤维短裂时

 (1)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

 (2)疼痛严重者,可口服止痛药。

 (3)24小时后,外敷新伤药、痛点注射、理疗或按摩等。

 2、肌纤维大部分断裂或肌肉完全断裂者,经处理后,尽快送往医院处理。

 (四)预防

 1、要作好准备活动。

 2、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

 3、运动负荷要合理

 4、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三、关节韧带拉伤

 关节韧带拉伤:是指在间接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范围的活动而引起的关节韧带损伤。

 (一)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1、病因与损伤机制

 膝关节突然内翻所致(即膝关节屈曲130°-150°,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与小腿固定,大腿突然内收内旋。)

 2、临床表现

 (1)膝内侧疼痛(局部压痛明显)

 (2)膝内侧红肿、(2-3天后)瘀血。

 (3)屈伸活动受限(半腱肌、半膜肌保护性痉挛)

 (4)内侧副韧带分离试验(+)(若内侧韧带完全断裂,则关节间隙增宽和小腿异常外展。)

 3、处理

 (1)冷敷、加压包扎。若侧副韧带完全断裂须夹板固定。

 (2)24-48小时后,外敷新伤药;痛点注射。

 (3)按摩、理疗(3天后)、针灸等。

 按摩手法:按、揉、摩、擦、引伸等。

 针灸穴位:血海、阳陵泉、内外膝眼、三阴交、阿是穴等。

 (4)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5)若韧带完全断裂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手术缝合。

 4、预防

 (1)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性练习。

 (2)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3)避免犯规与粗野动作。

 (二)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1、病因与损伤机制

 地面不平、身体失去平衡、着地时踩到别人脚上等,使足突然内翻所致。

 2、临床表现

 (1)有受伤史

 (2)疼痛(压痛明显)

 (3)肿胀和皮下瘀血(距腓前韧带损伤时尤为明显)

 (4)出现跛行或功能丧失。

 (5)若韧带完全断裂,则关节间距增宽,出现超常内翻。(抽屉试验阳性)

 3、处理

 (1)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2)24-48小时后,外敷新伤药。

 (3)按摩、针灸、理疗、痛点注射。

 按摩手法:按、揉、摩擦、拔伸、摇等

 针灸穴位:昆仑、丘墟、解溪、阳陵泉、足三里和阿是穴等

 (4)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5)若韧带完全短裂,经冷敷加压包扎后及时送医院手术治疗。

 4、预防

 (1)准备活动要充分。

 (2)加强足部力量及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的练习。

 (3)完善场地设施。

 (4)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滑 囊 炎

 A、滑囊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小囊。位于关节周围,介于肌腱和韧带的起止点与骨隆起之间。具有分泌滑液,减少摩擦的作用。

 B、常见的滑囊炎有:肩峰下滑囊炎、尺骨鹰嘴滑囊炎、肘后滑囊炎、髌下或髌前滑囊炎、跟腱滑囊炎等。

 (一)肩峰下滑囊炎

 1、病因与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由于肩部受到暴力的直接作用,使肩峰下滑囊受挤压,使肩峰下滑囊充血、水肿等所致。

 (2)慢性损伤

 由于肩关节长期、反复地进行外展、外旋运动,使肩峰下滑囊长期受挤压和摩擦产生滑囊水肿囊壁增厚或纤维化等而导致慢性滑囊炎。

 2、临床表现

 (1)急性损伤

 ①有直接受伤史。

 ②疼痛(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后疼痛加剧;个别有放射痛或夜痛。)

 ③肿胀(血肿与水肿)

 ④功能障碍

 (2)慢性损伤

 ①疼痛:早期疼痛(酸痛)较轻,逐渐加重。肩关节外展、外旋时疼痛更甚。

 ②肌肉萎缩:晚期三角肌出现萎缩。

 ③功能受限

 3、处理

 (1)急性损伤

 ①冷敷、加压包扎。

 ②24-48小时后,外敷或内服消炎、消肿、止痛类药物,或穿刺抽液后痛点注射,并加压包扎。

 (2)慢性损伤

 ①按摩(手法:擦、按、揉、滚、运拉等)

 ②针灸(穴位:巨骨、臂 、 、阿是穴等)

 ③中药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热疗、拔罐等

 4、预防

 (1)准备活动要充分。

 (2)合理安排局部负荷量。

 (二)跟腱炎与跟腱滑囊炎

 跟腱周围公有7-8层滑囊,且互不粘合,跟腱滑囊在踝关屈伸活动中起着润滑作用。

 1、病因与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即做猛力地踏跳或急速起跑,使跟腱急骤收缩而引起。

 (2)慢性损伤

 长期做超过机体活动能力的跑跳运动,逐渐劳损而发病。

 2、临床表现

 (1)疼痛且压痛明显(早期活动开后疼痛会减轻,但严重时,牵扯跟腱均会疼痛)

 (2)肿胀(急性损伤)

 (3)皮温升高(多数出现)

 (4)严重者,跟腱与跟腱滑囊出现钙化。

 3、处理

 (1)急性损伤

 ①冷敷、加压包扎

 ②外敷新伤药或封闭。

 (2)慢性损伤

 ①足部热敷、热浴、理疗。

 ②按摩、针灸、中药熏洗

 按摩手法:擦、拿、提拉、揉和点按等

 针灸穴位:承山、太溪、昆仑、悬钟、三阴交等

 ③ 治疗期间应避免或减少跑、跳、蹬动作。

 4、预防

 (1)跑跳动作要正确。

 (2)准备活动要充分。

 (3)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防止突然加大运动负荷。

 (4)高跟鞋能减轻对跟腱的牵拉。

 五、腱 鞘 炎

 腱鞘分内外两层,其内层覆盖于肌腱的表面,外附着于肌腱周围的韧带及骨面上,两层之间有滑液。其作用是减少肌腱活动时的摩擦和防止肌腱向侧方滑移。

 常见的腱鞘炎有:桡骨茎突腱鞘炎、手指屈肌腱鞘炎、肱二头长头肌腱腱鞘炎、踝部腱鞘炎等。

 (一)桡骨茎突部腱鞘炎

 1、病因与损伤机制

 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不断地与腱鞘发生摩擦,而使腱鞘出现水肿、增生、粘连等损伤性炎症病变。

 2、临床表现

 (1)疼痛:桡骨茎突部疼痛,并呈进行性加重。

 轻者:拇指活动时疼痛。

 重者:疼痛可向前臂和肩部放射。

 (2)肿胀:桡骨茎突处轻度肿胀。

 (3)压痛:局部压痛,并可触到小结节。

 (4)有摩擦音或弹响(严重者)。

 (6)功能障碍

 3、检查方法:

 屈拇指握拳尺侧偏试验(+)、抗阻力试验(+)

 4、处理(原则: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1)热疗与中药熏洗

 (2)按摩(手法:揉、按、弹拨、一指禅、捻、运拉等 )

 (3)针灸(穴位:列缺、阳溪、偏历、手三里等)

 (4)封闭

 5、预防

 (1)合理安排腕部负荷量。

 (2)避免寒冷刺激。

 (3)避免掌指关节过度屈伸和用力过大。

 (二)手指屈肌腱腱鞘炎(弹响指)

 1、病因与损伤机制

 由于手指长期用力或快速活动,使拇长屈肌、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不断与拇长屈肌腱鞘和 屈总腱鞘摩擦,而出现肌腱和腱鞘的水肿、增生等损伤性炎症病变。

 2、临床表现

 (1)疼痛(掌侧疼痛,可向腕部放射)

 (2)压痛(局部压痛,可触及小结节)

 (3)有弹响声(用力屈指)

 (4)功能障碍

 3、处理方法

 抗阻力试验(+)

 4、处理(原则:舒经通络、活血化

 瘀);

 (1)中药熏洗、热疗

 (2)局部封闭

 (3)按摩(手法:捻、揉、拔伸、弹拨和摇等)

 (4)针灸(穴位:阿是)

 5、预防

 (1)避免手长期快速活动或长期用力握物。

 (2)注意运动后局部的放松。

 (3)注意局部保暖。

 (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1、病因与损伤机制

 由于肩关节长期做超范围的转肩活动或上臂上举活动,使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结节间沟内与腱鞘反复发生摩擦,或由一次突然的过度牵扯所致。

 好发项目:标枪、吊环、单杠及排球等运动项目。

 2、临床表现

 (1)急性损伤

 A、疼痛(局部疼痛,并向三角肌放射)

 B、压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有锐利压痛)

 C、功能明显受限(上臂上举、后伸或提物时疼痛明显)

 (2)慢性损伤

 A、疼痛(三角肌处)

 B、压痛(局限于结节间沟)

 C、功能受限(肩关节活动除上臂外上举再向后做背伸时疼痛外,其他方向则没有。)

 3、检查方法:

 (1)肩关节内旋试验(+)

 (2)反弓试验(+)

 (3)抗阻力收缩试验(+)

 4、处理

 (1)急性期:停止训练,并用三角巾悬挂患肢。

 (2)急性中、后期及慢性损伤:可进行封闭、按摩、拔罐、针灸和理疗等。

 按摩手法:擦、按、推、揉、拨筋、运拉等。

 针灸穴位:天宗、肩贞、巨骨、肩 、阿是等。

 (3)功能锻炼

 5、预防

 (1)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避免局部过度负荷。

 (3)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4)注意运动后疲劳的消除。

 六、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一)损伤机制

 1、肌肉牵扯学说

 由于长期进行跑、跳类运动使屈拇、屈趾肌、胫骨后肌及腓骨等反复收缩不断地牵扯胫腓骨上的骨膜,导致骨膜与和骨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从而出现骨膜松弛、瘀血、水肿等病理性改变。

 2、应力学说

 由于身体的重力线与胫骨中线轴线不重叠,致使身体的重力和支撑面的反作用力使胫骨的凸面处受拉力最大,从而使骨膜松弛、瘀血、水肿等病理性改变。

 (二)症状与体征

 1、疼痛:疼痛多隐痛或牵扯痛,严重者出现刺痛或烧灼感,个别有夜间痛。疼痛部位为胫骨内侧中下段及腓骨外侧缘下段。

 2、肿胀:急性期出现凹陷水肿 。

 3、压痛:局部骨面上有压痛,并可触摸到硬块压之锐痛(晚期)。

 (三)检查方法

 1、后蹬跑(+)

 2、X线检查:晚期骨质增生。

 (四)处理

 1、早期症状较轻者:

 (1)减少下肢的跑跳练习。

 (2)局部热敷和外周按

 摩。

 (3)弹力绷带包扎患部,并抬高患肢。

 2症状严重者:

 (1)停止跑跳练习。

 (2)弹力绷带包扎,并抬高患肢。

 (3)中药外敷、按摩、针灸、理疗等

 (五)预防

 1、合理安排运动量,注意改进训练方法。

 2、避免在坚硬的地面上过多进行跑跳练习。

 3、要及时消除小腿部的肌肉疲劳。

 七、髌 骨 劳 损

 髌骨劳损是指软骨病和髌骨周缘腱止装置的慢性损伤统称。

 好发项目:篮球、排球、举重、速度滑冰等。

 (一)损伤机制

 主要为膝关节长期负荷过度或反复细微损伤的积累而引起。

 (二)临床表现

 1、膝软与膝痛

 2、关节积液(少数出现)

 3、肌肉萎缩:严重者出现股四头肌及股内侧肌出现萎缩。

 4、髌骨压痛与髌周压痛:

 (三)检查方法

 1、髌骨压法(+)

 2、髌骨周围指压法(+)

 3、伸膝抗阻(半屈曲位)试验(+)

 4、半蹲试验(+)

 5、髌骨摩擦试验(+)

 6、X线检查:早期意义不大,晚期有囊变和骨质增生等。

 (四)处理

 1、减少或停止膝关节半蹲发力各练习动作。

 2、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是防治髌骨劳损的积极手段。

 3、封闭、渗透药外敷、理疗、按摩、针灸等

 4、上述治疗无效的须考虑手术治疗

 (五)预防

 1、杜绝单打一的训练方法,减少膝部负荷过大。

 2、加强骨四头肌的力量练习。

 3、运动后注意疲劳的消除。

 4、要早发现以便早治疗。

 八、骨 骺 损 伤

 (一)解剖生理特点

 1、骨骺的分类

 骨骺分为2类:

 (1)受压骨骺:位于长骨两端,参与关节构成,并承受压力。其骺板损伤影响骨的长长,如股骨头、肱骨头等。

 (2)牵拉骨骺:位于肌肉的起止部,承受肌肉的拉力。其骺板损伤不影响骨的长长,如股骨大转子、胫骨粗隆等。

 2、骺板的组织结构

 骺板分为三层:

 (1)生长层:此层中,细胞大量分裂并渐成柱状排列,间质增多。

 (2)转化层(钙化层):细胞逐渐肥大、变性,基质逐渐减少并钙化。骨折常发生于该层。

 (3)化骨层:此层中,软骨溶解,基质钙化,软骨组织被骨组织所代替。

 3、滋养血管进入骨骺的形式

 (1)直接进入:滋养血管在远离骺板处穿过骨骺的边缘进入,

 (2)间接进入:少数滋养血管通过骺板的边缘进入骨骺,因此,骨骺骨折或分离时易伤及血管,而影响骨的生长发育。

 (二)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1)暴力(剪力、劈力、挤压力)作用,使受压骨骺发生骨折或骺板分离。

 (2)肌肉主动猛烈收缩或被动过度牵扯,并由于骺板的强度弱于肌腱、韧带2-5倍,因此易发生骨骺分离。

 2、慢性损伤

 (1)由于局部负荷过大或肌肉反复收缩牵扯,使骨骺出现炎症。

 (2)此外,患坏血病、佝偻病、内分泌紊乱等疾病更易发生骨骺损伤。

 (二)临床表现

 1、骨骺分离或骨折

 (1)有明显的外伤史

 (2)体征:疼痛、肿胀、压痛、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

 2、骨骺炎

 (1)病史:典型的运动史,而无明显的外伤史。

 (2)疼痛:早期为隐痛,局部负重、冲撞、牵扯时加重。

 (3)肿胀:表浅部位可见轻度肿胀。

 (4)压痛:患部有压痛。

 (5)功能障碍

 (6)绞锁:骨骺损伤后若有骨骺碎裂,可致绞锁。

 (三)处理

 1、骨骺分离或骨折的处理

 骨骺分离或骨折的处理原则与方法基本同于骨折。(骺分离或撕脱性骨折的愈合时间约为骨折的一般,其它类型的损伤大致与同类骨折相同。)

 2、骨骺炎

 (1)减少或控制局部负荷,并适当固定病变部位。

 (2)按摩、针灸、理疗、外敷或内服中草药。

 (四)预防

 合理安排训练,避免局部负荷过重;改进组织方法,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九、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一) 损伤机制

 由于经常反复做伸腕及前臂旋前、旋后的动作,使伸腕肌群不断牵扯肱骨外上髁上的滑囊或关节囊而导致慢性损伤。

 (二)临床表现

 1、多无明显外伤史

 2、疼痛:初期为酸疼,或重复受伤动作疼痛。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出现持续性疼痛,并可向前臂放射。

 3、压痛:局部压痛明显。

 4、关节功能障碍

 (三)检查方法

 1、Mill氏试验

 2、抗阻伸腕试验

 (四)处理

 1、减轻或停止腕关节的伸及前臂的旋转动作。

 2、可采用按摩、针灸、理疗、中药外敷和封闭(严重者)等疗法。

 按摩手法:揉捏、按、弹拨、提拿等。

 针灸穴位:曲池、尺泽、阿是等。

 3、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五)预防

 1、加强准备活动,提高肌肉的反应性。

 2、合理安排局部负荷。

 3、及时放松局部疲劳肌肉。

 4、注意局部的保暖。

 十、腕舟骨骨折

 (一)病因及损伤机制

 多由传达暴力作用使腕关节极度背伸桡侧偏时,舟骨被锐利的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侧缘或茎突所切断。

 (二)临床表现

 1、疼痛(腕关节背伸桡侧偏时疼痛加重;鼻咽窝压痛明显)

 2、肿胀:腕部出现红肿。

 3、功能障碍:随着病情加重,功能障碍越来越明显(这是诊断陈旧性舟骨骨折的重要指征)

 (三)检查方法

 1、拇指轴心挤压试验

 2、掌骨头叩击试验

 3、X线检查

 (四)处理

 1、采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患部,固定时间视病情而定,时间约2-4个月。

 2、内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药物。

 3、骨折不愈或坏死的,应考虑做植骨手术。

 (五)预防

 1、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2、提高专项技术水平。

 3、早诊断,早治

 十一、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一)损伤机制

 1、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时,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关节不稳。此时,如果大腿或小腿处于内外翻位,再突然旋转并伸直(屈曲)膝关节,易引起半月板损伤。

 2、膝关节突然猛力过伸及国绳肌肌腱前后断裂,也可引起半月板前角或边缘的分离。

 (二)临床表现

 1、有明显的受伤史

 2、疼痛:由于滑膜受牵扯而疼痛,若半月板损伤没有牵扯滑膜则疼痛不明显。

 3、压痛:关节间隙内侧或外侧疼痛。

 4、肿胀:早期有积血和积液,慢性期有常有少量积液。

 5、响声

 6、绞锁

 7、严重者骨四头肌萎缩

 (三)检查方法

 1、麦氏试验

 2、艾氏研磨试验

 3、浮膑试验

 (四)处理

 1、急性损伤

 (1)控制伤部活动,避免加重损伤。

 (2)肿胀明显者,可通过穿刺法抽取积血与积液。

 (3)采用石膏或夹板于膝关节微曲位固定2-3周。

 (4)加强骨四头肌的功能锻炼。

 (5)解除固定后,可采用按摩、针灸、理疗和中药外敷等疗法。

 按摩手法:揉、推、滚、拿等

 针灸学位:风市、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等。

 (五)预防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合理安排局部的负荷量

 3、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敏性。

 4、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十二、脑震荡

 (一)损伤机制

 头部受到暴力作用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受到震荡而出现一时性的意识和功能障碍,且多无明显的解剖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1、精神恍惚或意识丧失(时间:数秒或30分钟不等)

 2、呼吸表浅、脉率缓慢、肌肉松弛、瞳孔扩大但左右对称、神经反射减弱。

 3、清醒后,短时间内反应迟钝,出现“逆行性健忘”。此外伴有头痛、头晕、恶心或呕吐等症状。

 (三)处理

 1、使伤员安静平卧,头部冷敷,并注意保暖。

 2、昏迷者,刺激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呼吸障碍者进行人工呼吸。

 3、昏迷超过5分钟,瞳孔扩大且不对称,耳、鼻、口出血及眼球青紫,清醒后有剧烈疼痛、喷射式呕吐或再次出现昏迷者,说明脑组织损伤或继发颅内压增高,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4、患者清醒仍需卧床休息,直到头痛、恶心等症状完全消失。以免引起后遗症。

 5、伤员康复后,可用闭目举臂单足站立平衡试验来判断能否参加体育活动。

 (四)预防

当活动或触摸发炎的肌腱时,会引起疼痛。活动邻近肌腱的关节,即便是轻微的活动,患者也会感到剧痛。腱鞘可因炎症及液体的聚积而肿胀。有时腱鞘变干,在与肌腱发生相对摩擦时,可产生摩擦感,用听诊器可听到摩擦音。临床上肌腱炎的情况有许多种,现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肌腱炎:

(1)最常见的疾病部位有肩关节囊及其相关肌腱,尺侧腕屈肌,指总屈肌,髋关节囊及其相关肌腱,奈绳肌腱和跟腱以及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它们共同使用一个纤维鞘(deQuervain病)。受累肌腱一般在活动时疼痛。由于渗液积聚和炎症,受累肌腱腱鞘可有明显肿胀;或者虽无渗液,但当肌腱在腱鞘内活动时出现摩擦感或听诊器能够听到摩擦音。沿着肌腱有程度不同的触痛,这种触痛可相当剧烈,使患部因疼痛失去活动能力。X线检查可见肌腱及其腱鞘有钙质沉积。

(2)肱二头肌腱炎起因于包绕肱二头肌长头的肌腱炎症。它起自关节盂上结节,穿过肩关节的关节囊,沿肱二头肌沟抵止于桡骨。用拇指按压,肌沟附近或稍远的部位(旋转二头肌腱时)可以有触痛。抵抗屈曲和旋后运动会加重局部疼痛。

(3)Quervain病是拇长展肌或拇短伸肌腱鞘炎。沿肌腱有局部触痛而无肿胀通常可以诊断。要求患者向心内收患侧拇指,然后握拳,迫使腕部尺偏牵拉肌腱及腱鞘,会引起桡骨茎突剧痛,即握拳尺偏试验阳性(Finkelstein试验阳性)。

(4)股骨大转子粘液囊炎发生于股骨大转子外侧隆突部。通常与慢性加压冲击外伤或该部位的炎症有关(如RA髂胫带摩擦)。特征性表现为股骨大转子骨性隆突表面局部触痛,无肿胀。

上肢带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止于肱骨,能运动肩关节,并能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1.三角肌deltoid 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从前、外、后包裹肩关节,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体外侧的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部呈圆隆形。作用:使上臂外展,前部肌束可使上臂屈和旋内,而后部肌束能使上臂伸和旋外。

2.冈上肌supraspinatus 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肩胛骨和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作用:使上臂外展。

3.冈下肌infraspinatus 位于冈下窝内,肌的一部分被三角肌和斜方肌覆盖。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经肩关节后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作用:使上臂旋外。

4.小圆肌teres minor 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作用:使上臂旋外。

5.大圆肌teres major 位于小圆肌的下方,其下缘被背阔肌包绕。起自肩胛骨下角的背面,肌束向上外方,止于肱骨小结节脊。作用:使上臂内收和旋内。

6.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位于肩胛下窝内,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使上臂内收和旋内。 臂肌覆盖肱骨,以内侧和外侧两个肌间隔分隔。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一)前群

前群包括浅层的肱二头肌和深层的肱肌和喙肱肌。

1.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呈梭形,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并以一个腱止于桡骨粗隆(图3-24)。作用:屈肘关节;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上臂。

2.喙肱肌coracobrachialis 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的内侧骨面。作用:协助上臂前屈和内收。

3.肱肌brachialis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

(二)后群

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 起端有3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向下行经大、小圆肌之间;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止方的骨面;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以下的骨面。向下3个头会合以一个坚韧的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伸肘关节。长头可使上臂后伸和内收。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屈肌)、后(伸肌)两群,大多数是长肌,跨过多个关节运动前臂和手,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所以前臂的上半部膨隆,而下半部逐渐变细。

(一)前群

前群位于前臂的前面和内侧面,共9块,分4层排列。

1.浅层(第一层) 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1)肱桡肌brachioradialis:起自肱骨外上髁上方,向下止于桡骨茎突。作用:屈肘关节。其它4块以屈肌总腱起自肱骨内上髁及前臂深筋膜。

(2)旋前圆肌pronator teres:止于桡骨中部的外侧面。作用:屈肘关节,使前臂旋前。

(3)桡侧腕屈肌flexor carpiradialis:以长腱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屈肘,屈腕和腕外展。

(4)掌长肌palmaris longus:肌腹很小而腱细长,连于掌腱膜。作用:屈腕和紧张掌腱膜。

(5)尺侧腕屈肌flexor capiulnaris:止于豌豆骨。作用:屈腕和使腕内收。

2.第二层 只有一块肌,即指浅屈肌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lys。肌的上端为浅层肌所覆盖。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为4条肌腱,通过腕管和手掌,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每一个腱在近节指骨中部分为两脚,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作用:屈近侧指骨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屈腕和屈肘。

3.第三层 有两块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和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

(1)拇长屈肌flexor pollicis longus:起自桡骨前面和前臂骨间膜,以长腱通过腕管和手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作用:屈拇指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

(2)指深屈肌flexor cligitorum profoundus:起自尺骨的前面和前臂骨间膜,向下分成4个腱,经腕管入手掌,在指浅屈肌腱的深面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在鞘内穿经指浅屈肌腱两脚之间,止于远节指骨底。作用:屈第2~5指的远侧指骨间关节、近侧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

4.第四层 为旋前方肌pronator quadratus,是扁平四方形的小肌,位于桡、尺骨远程的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桡骨。作用:使前臂旋前。

(二)后群

共有10块肌,分为浅、深两层。

1.浅层 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这5块肌以一个共同的伸肌总腱起自肱骨外上髁。

(1)桡侧腕长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longus:向下移行于长腱经手背,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伸腕,腕外展。

(2)桡侧腕短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在桡侧腕长伸肌的后内侧,止于第3掌骨底。作用:伸腕。

(3)指伸肌extensor digitorum:肌腹向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手背分别至第2~5指。在手背远侧部,掌骨头附近,4条腱之间有腱间结合相连,各腱越过掌骨头达指背向两侧扩展为扁的腱性结构,称指背腱膜。

(4)小指伸肌extensor digiti minimi:肌腹细长,长腱经手背尺侧至小指,止于指背腱膜。作用:伸小指。

(5)尺侧腕伸肌extensor carpi uluari:止于第5掌骨底。作用:伸腕,腕内收。

2.深层 也有5块肌从上外向下内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1)旋后肌srpinator:位置较深,起自尺骨近侧,肌纤维向下外并向前包绕桡骨,止于桡骨上1/3的前面。作用:前臂旋后。

其余4块肌均起自桡尺骨和骨间膜的背面。

(2)拇长展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止于第2掌骨底。

(3)拇短伸肌extensor pollieis brevis: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

(4)拇长伸肌extensor pollicis longus: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

(5)示指伸肌extensor indicis:止于示指的指背腱膜。 运动手指的肌,除来自前臂的长肌(手外在肌)以外,还有位于手掌部止于手指的手肌(手内在肌),手肌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3群。

(一)外侧群

较为发达,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thenar,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

1.拇短展肌abductor pollicis brevis 位于浅层外侧。

2.拇短屈肌flexor pollicis brevis 位于浅层内侧。

3.拇对掌肌opponens pollicis 位于拇短展肌的深面。

4.拇收肌adductor pollicis 位于拇对掌肌的内侧。

上述4肌作用可使拇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

(二)内侧群

在手掌小指侧,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hypothenar,有3块肌,也分浅、深两层排列。

1.小指展肌abductor digiti minimi 位于浅层内侧。

2.小指短屈肌flexor digiti minimi brevis 位于浅层外侧。

3.小指对掌肌opponens digiti minimi 位于上述两肌深面。

上述3肌可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掌等动作。

(三)中间群

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

1.蚓状肌lumbricales 为4条细束状小肌,起自指深屈肌腱桡侧,经掌指关节的桡侧至第2~5指的背面,止于指背腱膜。作用: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

2.骨间掌侧肌palmar interossei 3块,位于第2~5掌骨间隙内,起自掌骨,分别经第2指尺侧第4、5指桡侧,止于指背腱膜。作用:使第2、4、5指向中指靠近(内收)。

3.骨间背侧肌dorsal interossei 4块,位于掌骨间隙背侧,均以两个头起自相邻掌骨,止于第2指尺侧,第3指桡、尺侧、第4指的尺侧指背腱膜。作用:以中指的中线为中心外展第2、3、4指。由于骨间肌也绕至第2~5指背面,止于指背腱膜,故能协同蚓状肌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7934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8
下一篇2023-12-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