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板穴位

脚底板穴位,第1张

涌泉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疾病: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 、 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 、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大敦穴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缓解焦躁情绪的指压法等。 

太冲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病症: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等内容。

太白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湿疹。 

太溪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病症: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手脚冰冷、穴道刺激疗法治疗掉发等。

申脉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病症:

申脉穴的主治病症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指压按摩疗法治疗怯寒症、增进耐性的指压法等。 

丘墟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症状:

丘墟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详细内容请参阅相关网页:使头脑清晰的指压法、使自己能承受不幸指压法等。

昆仑穴

取穴方法: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

昆仑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使头脑清晰的指压法。 

行间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主治病征:

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假性近视。

里内庭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主治症状:

里内庭穴的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按摩治疗麻疹。

下痢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 

主治病征: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下痢非常有效,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拇指用力压6秒钟,左右脚各1次,如此重复15次。 

GB 41足临泣Zú Lín Q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人体穴位图:

1、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穴”、“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作“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3、《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

扩展资料:

头颈部的穴位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2、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穴位

上关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

下关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

翳风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

颊车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

颧髎穴的作用: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

大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

神庭穴的作用:治疗头痛、鼻病

阳白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

丝竹空穴的作用: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诸疾患

四白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

巨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

水沟穴的作用:治疗昏迷、中暑、休克

兑端穴的作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

上星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痛、鼻痛

攒竹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

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

承泣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的作用: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

禾髎穴的作用: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

地仓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

承浆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

二、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玑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

神藏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华盖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

膻中穴的作用:治疗气短、哮喘、噎嗝

鸠尾穴的作用: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

上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梁门穴的作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

中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气喘

下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水分穴的作用: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

神阙穴的作用: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

气海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

关元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

中极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

曲骨穴的作用: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

横骨穴的作用: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

人迎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

缺盆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项强

水突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

云门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

气舍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

气户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肋胀痛

中府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痛

灵墟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神封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期门穴的作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的作用: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门穴的作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

太乙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天枢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

大横穴的作用: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外陵穴的作用:治疗脐周痛

带脉穴的作用: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

水道穴的作用: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的作用:治疗腹痛

气冲穴的作用: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

冲门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尿闭

三、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四、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商阳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脑充血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合谷穴的作用: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

阳溪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

阳池穴的作用: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

支沟穴的作用: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

四渎穴的作用:治疗齿痛、肘臂痛

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半身不遂

曲池穴的作用: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的作用: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的作用: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贞穴的作用: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的作用: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

消泺穴的作用:治疗颈痛、麻痹、头痛

清冷渊穴的作用:治疗肩痛、头痛

天井穴的作用:治疗喘息

中魁穴的作用:治疗手指不伸

少泽穴的作用: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

液门穴的作用: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

前谷穴的作用:治疗吐血、耳鸣、手痛

后溪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麻、耳聋

中渚穴的作用: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的作用:治疗腕痛、麻痹、指肿

阳谷穴的作用: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

养老穴的作用:治疗肩臂痛麻、弱视

外关穴的作用: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小海穴的作用: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灵穴的作用:治疗肘关节伤痛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曲泽穴的作用:治疗肘痛、热病

少海穴的作用: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

间使穴的作用: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

列缺穴的作用:治疗头痛

内关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

大陵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热病

神门穴的作用: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

鱼际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头痛

少府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

劳宫穴的作用:治疗中风、齿痛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五、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阴市穴的作用: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

梁丘穴的作用:治疗膝部麻痹

犊鼻穴的作用: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

条口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

丰隆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痉挛、痛麻

下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胀痛、盗汗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筋

箕门穴的作用:治疗腿痛、生殖器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血海穴的作用: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

阴谷穴的作用:治疗膝痛、阳痿、带下

风市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木

阴陵泉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腰病

中渎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膝阳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

地机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

阳陵泉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

漏谷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阴交穴的作用: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阳交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颈椎痛

阳辅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

悬钟穴的作用: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复溜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

太溪穴的作用:治疗四肢麻痹

照海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病、肾病

公孙穴的作用:治疗一切气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

承扶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的作用:治疗腰背痛

浮郄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

委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

合阳穴的作用:治疗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的作用:治疗一切筋痛

筑宾穴的作用:治疗腿痛

承山穴的作用:治疗内外伤痛

飞扬穴的作用: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

跗阳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仑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眩晕、腰痛

申脉穴的作用: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

金门穴的作用:治疗癫痫、筋病

京骨穴的作用:治疗脚痛

仆参穴的作用:治疗足跟骨痛

六、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的作用: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

丘墟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中封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足临泣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痛、眩晕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

太冲穴的作用:治疗腰痛、调经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腹

行间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腹痛、腰痛

侠溪穴的作用: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

厉兑穴的作用: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

脚上的穴位有很多,简单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太溪穴。这个穴位位于我们脚后跟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手摸一摸,你会发现这个穴位的存在,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补肾强肾。

 

头痛的时候,可以按摩哪个穴位?

涌泉穴,这个穴位属于足少阴肾经,它可以起到清热的功效,也可以用来治疗头疼。如果你非常头疼,也总是隔血咽喉肿痛昏厥,又或者是中暑,总是感觉心头发热,那么你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个穴位并且加以按摩,或许会缓解你的症状。

 

浑身疼痛想要舒筋活骨,应该按揉哪个穴位?

这个时候解溪穴就派上了用场,这个地方位于足阳明胃经,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这个穴位的位置,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效果,它也可以清胃化痰。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眩晕头痛目赤或者是腹胀等病症,大家可以试一下。

 

如果经常上火,可以按摩哪个穴位?

这个时候推荐你按摩内庭穴,这个穴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起到清降胃火的功效。有很多时候医生们也会用这个穴位来治疗牙齿痛口歪或者是胃病吐酸等一些病状!

当然大家在刚开始接触这些穴位的时候,肯定没有办法掌握精髓,也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按住这些穴位,所以不要着急慢慢来。当然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需要针灸治疗,也希望大家不要自行动手,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去进行针灸。人体中有很多穴位,每一个穴位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关键时刻按摩这些穴位绝对可以救我们一命,想要让这些穴位为我所用,就需要大家不断的去积累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7250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