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头部,你们有什么感觉啊?

针灸头部,你们有什么感觉啊?,第1张

例1:风寒头痛

蔡某,女, 23岁,工人。1992年2月11 日初诊。主诉:受凉之后感头痛1天。

刻诊: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则加剧,骨节酸痛,不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风寒外袭,卫阳失宣而致头痛。治法:祛风散寒,解表定痛。

取后溪一一束骨

操作方法:后溪要直刺1寸,行紧提慢按泻法,反复行针 ,使针感向上传达。束骨,直刺05寸, 行提插泻法,使针感扩散。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病著减。翌日又针一次,痛止病除。

按语: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有宣通阳气,疏散表邪,通络止痛之功。

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输穴,有宣通本经阳气,祛风散寒,发汗解表而止头痛之效。

二穴配合,属手足同名经配穴法, 一手一足, 一上一下,同经相应,互相促进,疏通太阳经气,太阳主一身之表,故有祛散外邪 ,祛风止痛之功效。

例2:风热头痛

张某, 男, 42岁,工人。1991年8月3日初诊。主诉:发热头痛2天。

刻诊:头胀而痛,发热恶寒,体温390℃, 面目发红,口干渴,二便调,舌尖红,苔薄黄, 脉浮数。证属风热外受而致头痛。治法:清解表邪,表解则头痛自去。

取合谷一一飞扬

操作方法:合谷直刺1寸,得气后将针斜向上方,行提插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至臂部。飞扬直刺2寸,行快速有力的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下放散。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时已得微汗,测体温下降至375℃,患者头痛亦止, 自觉全身舒快。翌日又针一次,发热退清,无不适感。

按语: 合谷有发汗解表、治疗表证的作用;飞扬治疗表证,见于«灵枢·寒热病»篇中,取足太阳飞扬穴为主,以发其汗。

按飞扬穴属足太阳经络穴,即所谓三阳之络,太阳主表,针泻之以发其汗而解表,与合谷配合,大有相得益彰之功,收效甚快。

例3:肝阳头痛

高某, 男, 44岁,驾驶员。1991年6月2日初诊。主诉: 有高血压病史2年,常因劳累及情绪激动诱发头痛加重。

刻诊: 头痛偏于两侧,伴眩晕,心烦易怒, 口干而红, 血压增高到180/100mmHg,舌红,苔薄黄,脉弦。证属肝阳上扰所致。治法:平肝潜阳以止痛。

取外关一一足临泣

操作方法:外关直刺1寸。用紧提慢按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足临泣直刺05寸,亦用提插泻法, 进针后反复行针,使针感向上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痛著减,头目亦感清爽。连针六次,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头痛、眩晕等症状悉除。

按语: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能通经络之气滞, 调和气血而止疼痛。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

能平肝熄风,泻热明目,聪耳,疏泄肝胆,调和气血,宣通经络,散瘀定痛,两脉相合于目锐眦、耳后, 二穴合用,属手足同名经配伍之例,能起到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增强清泄肝胆之力,故收效快捷。

例4:血虚头痛

张某,女, 38岁,教师。1992年1月8 日初诊。主诉,头痛乏力2年。刻诊:头痛隐隐, 目涩眼花,劳累后尤甚,面色少华,唇舌色淡,脉细。证属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所致。治法:益气养血,从本图治,不可头痛医头。

取太冲一一三阴交

操作方法:太冲向上斜刺15寸,使针感传达足掌,以透涌泉,用慢提紧按补法,达到肝肾两补的作用。三阴交直刺1寸,亦用提插补法,使针感向上下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痛著减。连针12次,诸症悉除。

按语:《内经》谓五脏有病,当取之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而肝藏血,故取之可达养血之效。

血虚总不离肝肾之虚,太冲直透涌泉, 一针两穴,肝肾同补,达到养血之效。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可调补脾胃,以促气血生化之源,况三阴交为肝、脾、 肾三经交会之处, 血虚多属三阴不足,补此一穴,又可达到补养三阴之目的, 而气血亦自来复。 故头痛眼花等症, 自然消失。

例5:瘀浊头痛

吴某,男, 50岁,工人。1992年1月31日初诊。主诉:头昏、头痛、嗜睡一年多。

刻诊:形体肥胖,头昏头痛,常胸闷脘痞,纳呆嗜睡,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浊内盛、蒙蔽清阳、清窍失养所致。治法:泄化痰浊以宣清窍。

取强间一一丰隆

操作方法:强间斜刺捻转泻法。得气后将针提起,向上、下、左、右方向斜刺,反复行针,使针感向四周扩散。丰隆直刺2寸,行紧提慢按泻法,使针感向上、下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痛头昏消失。连针六次,胸脘得舒,苔腻渐化,头痛头昏悉除。

按语:强间属督脉经腧穴,上行巅顶。«铜人经»言其主治脑旋目运,头痛不可忍。

«百症赋»说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大成» 亦称主治头痛目眩。可见本穴历来均用以治头痛, 针刺向四周斜刺,使得气扩散,有当时止痛之效。

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别走足太阴脾经,能沟通脾胃两经。脾胃为生痰之源, 针此一穴,以健运脾胃功能,而达除痰化浊之效。

例6:瘀血头痛

王某,男, 30岁,干部。1991年9月12日初诊。主诉: 一年前头部有碰伤史,之后常感后顶部疼痛。

刻诊:头后顶部疼痛,其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轻压痛,久治不愈,舌质淡红,略有紫色,脉细涩。证属外伤后气滞血瘀留阻经络,不通则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定痛。

取膈俞一一行间

操作方法:膈俞向脊椎方向斜刺1寸,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胸前传达。行间直刺1寸,针向右快速有力的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起针后头痛消失,感到轻松。连针2个疗程,诸症悉除。

按语:膈俞为八会穴之一,血之会穴,有养血活血之功,通治一切血证,刺之以行气化瘀。

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足厥阴之脉上交于头, 刺之能疏通头部经气,活络化瘀,具有上病下取之义。两穴配伍,共起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

针灸常用的身体位置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这里说一下被针灸的人们的姿势。

1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

2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3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4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7 肘仰掌位

适宜于取肩臂、前臂屈侧面和手掌部位的腧穴。

8 屈肘侧掌位适宜于取肩臂、前臂外侧面、腕掌部位的腧穴。

9 屈肘俯掌位适宜于取肩臂、前臂伸侧面、手背部位的腧穴。

1、地仓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2、颊车穴

  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3、印堂穴

  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4、阳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 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

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承浆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颧髎穴

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风穴

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合谷穴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你好:丛集性头痛亦称偏头痛性神经痛、组胺性头痛、岩神经痛、蝶腭神经痛、Horton头痛等,病员在某个时期内突然出现一系列的剧烈头痛。一般无前兆,疼痛多见于一侧眼眶或(及)额颞部,可伴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眼睑水肿或鼻塞、流涕,有时出现瞳孔缩小、垂睑、脸红、颊肿等症状。头痛多为非搏动性剧痛。病人坐立不安或前俯后仰地摇动,部分病员用拳击头部以缓解疼痛。可以去当地中医医院针灸科在患处太阳穴处扎扎针就可以。

任督二脉

任督都是中医理论中的经脉:

任脉:从下颌的承浆穴到下体的会阴学

图:http://imagesfx120net/UploadFiles/2004119111416819jpg

督脉:从口部的龈交穴到背部最下的长强穴

图:http://imagesfx120net/UploadFiles/2004119104728633gif

耳朵神门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耳朵神门的神奇功效与作用,耳朵上有许许多多的穴位,每一个穴位对于人体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作用和效果的,比如说耳朵上的神门的作用和效果是什么呢,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相关资料吧。

耳朵神门的神奇功效与作用1

一、耳朵神门的`功效

耳朵神门这一穴道尽管难找,可是它对身体的功效却非常大,耳朵神门的主要功效便是能够 让人镇静而且安神助眠,由于它是在医治人失眠时发觉的穴道,因此这一穴道针对身体的失眠有非常大的功效,能够 让处于狂躁或是心神不安的内心气越来越宁静,加速入眠。

耳朵神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效,它还能够医治认体的许多 病症,例如运用这一穴道能够 医治人的高血压,许多 老人得了高血压以后,常常会碰到血压大幅度提高的状况,根据这一穴位治疗,能够 合理的减少血压,对高血压这一症状有非常大的功效。

假如自身觉得精神不大好,神经一些衰微,或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非常容易作梦,平常也常常控制不住性子,能够 尝试根据耳朵神门来开展医治。并且在做检查的情况下,假如耳朵的神门穴展现呈阳性,就表明有可能得了神经衰弱症或是人体某一位置得了疼痛病。

二、耳朵神门的轻按方式

许多 情况下,假如晚上睡不着觉觉,性子也越来越狂躁,神经衰弱得话,能够 尝试自身轻按耳朵的穴位,那样会获得合理的改进。实际上耳朵里面上面有许多 穴道,另外包含很重要的神门穴。轻按耳部穴位也是要注重方式的,最非常容易学的一个方式便是提拉紧致耳朵尖。

两手的大拇指和无名指另外捏紧自身的2个耳朵里面的上端,起先要轻轻地的捏揉好多个往返,随后轻提这耳朵尖往上轻轻地提拉紧致,一直到耳朵尖刚开始发热才行。这类方式非常简单,在家里还可以自己做,每日做上一次,能够 合理地改进自身失眠头疼的问题。

耳朵神门的神奇功效与作用2

1、心血管病症

(1)心动过速:《山东中医杂志》1995年第10期报道:针刺神门穴治疗室上性阵发性及窦性心动过速42例直刺03~05寸,中弱刺激结果:29例窦性心动过速患者有效27例(93%);13例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有效11例(846%)

(2)脑动脉硬化:《江西中医药》1997年第4期报道:神门、四神聪治疗脑动脉硬化,可以改善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针刺后患者头痛消除,语言流畅,肌力恢复效果较好

2、神志病症

(1)失眠:《江西中医药》1994年第S1期报道:针刺神门、灵道治疗顽固性失眠50例神门、灵道直刺05~1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一开始每日1次,见效后隔日1次,1周为1疗程结果:治愈35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98%《中国针灸》1995年第4期报道:针刺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168例二穴均深刺,三阴交直刺2~25寸,神门进针5~8分中等刺激,平补平泻,动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病人每晚睡前自灸三阴交穴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结果:治愈89例(53%),好转46例(273%),无效33例(197%),总有效率为803%《中医外治杂志》1997年第6期报道:

中药贴敷加按揉神门穴治疗失眠症58例敷贴用药实证用朱砂粉2g;虚证用酸枣仁末3g每晚入睡前将中药细粉调敷在神门穴上,用胶布固定,睡下之后由他人或患者自己用指端在神门穴上逐渐向下用力按揉一般连续按揉15分钟以上,患者即有昏昏欲睡感,随即入睡晨起去药,入夜再敷10天为1个疗程,约需1~3个疗程结果:痊愈40例(69%);好转16例(28%),无效2例(3%),有效率97%治疗时间最短3天,最长32天

《新疆中医药》2002年第1期报道:针刺神门穴为主治疗不寐症42例主穴:

神门(双);配穴:合谷、太冲(均双)神门穴采用平补平泻法;太冲、合谷穴采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手法1次每日1次,10次1疗程经治疗1~3个疗程后,临床治愈31例(78%),好转9例(214%),无效2例(48%),有效率952%《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第4期报道:针刺神门穴为主治疗失眠症56例主穴:神门;配穴:中脘、内关、三阴交、百会、神庭、风府、大椎、风池、足三里、合谷、膻中、气海、血海、太冲主穴平补平泻,配穴中阴经穴施提插捻转补法,阳经穴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1小时,其间行针1次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24例痊愈(428%),26例显效(464%),4例好转(71%),2例无效,有效率963%

(2)中风后情感障碍:《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4期报道:神门配心俞穴治疗中风后情感障碍36例神门、心俞与皮肤呈45°角进针,顺经而刺,行捻转补法另外针刺头针情感区(前发际上2cm距中线2cm处)30例作对照,进针后要求快速捻针,速度约200~220次/分钟,持续2分钟两种方法均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共治3个疗程结果:神门穴组痊愈19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头针组痊愈8例,显效11例,好转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

(3)焦虑症:《中国针灸》2001年第2期报道:神门透刺少海治疗焦虑症30例神门针刺得气后针尖斜向少海穴进行透刺,双侧同时快速捻转约3分钟,留针20~30分钟后出针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治疗1个月后临床痊愈8例(267%),显效16例(533%,好转6例(200%),全部有效一般第1次针刺治疗,精神紧张首先得到改善,部分患者逐渐进睡眠状态,以后焦虑症状、自主神经症状亦逐渐缓解

(4)癫痫:《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3年第3期报道:针刺神门穴为主治疗癫证15例取神门穴配心俞、肝俞、脾俞,针刺得气后行泻法,每次留针20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治疗1~2个疗程,痊愈10例,好转3例,无效2例

(5)脑病:《江西中医药》1997年第4期报道:神门、四神聪治疗脑病其中,脑动脉硬化1例,针刺神门、百会、四神聪、上星、廉泉、足三里、丰隆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3个疗程,诸症悉除,随访未发脑萎缩1例,针刺神门、百会、四神聪、神庭、关元,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同时配服养神定志中药"读书丸"3个疗程后头脑清醒,情绪稳定,行走平稳,睡眠好转,记忆力增强,显效出院,随访未发脑外伤1例,神门直刺,四神聪平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同时服用"读书丸"经治1个疗程,头痛明显减轻,精神失常消除,饮食正常,2个疗程后痊愈出院

3、消化系统病症

《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第8期报道:以神门为主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病症神门配中脘、关元、阳池、足三里、三阴交治疗急性胃肠炎:针刺平补平泻并留针30分钟,中脘、关元艾条温和灸后拔罐神门配合谷、太冲、足三里、阴陵泉、肝俞、脾俞、胃俞治疗胃肠神经症,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起针后背俞穴拔罐;神门配梁丘、内庭、阴陵泉、支沟治疗消化性溃疡,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起针后在胃俞附近找阳性反应物,点刺不留针;神门配阳陵泉、蠡沟、阴陵泉、支沟治疗胆囊炎、胆石症,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同时取耳穴肝、胆、胃、大肠、神门、皮质下埋磁珠;神门配足三里、三阴交、腕骨治疗肠麻痹,针刺并行导气法,留针20分钟

4、其他病症

(1)尿潴留:《中医外治杂志》1996年第1期报道:神门穴位注射酚妥拉明治疗产后尿潴留27例抽取酚妥拉明5mg注入双侧神门穴,注射15分钟后主动排尿

结果:15~25分钟排尿8例,26~35分钟排尿者19例,500~1700ml尿量不等,以后均能自行排尿,全部有效

(2)舌疮:《河北中医》1998年第2期报道:神门配中极治疗舌疮神门逆经而刺,做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其间泻法行针1次,以加强针感每日1次,共4次诸症消除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上海市名中医严君白教授认为:针刺或艾灸(间接灸)风池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阳气盛,气血通,风寒之邪自然容易消散。因此,风池穴的临床运用绝不限于上述这些疾病,只要患者出现阳气不足、正虚邪恋的证候,都可以从风池穴入手。

严教授对风池穴常施以下7种刺法。

常规浅刺法

1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种疾病。 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05-10寸。感应要有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可主治各种头痛、颈性眩晕、耳性眩晕、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耳鸣、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癫痫、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鼻为肺之窍,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强其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效果更为显著。

特殊深刺法

2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方向深刺,主治头面部疾病。 取25寸毫针,用小幅度捻转法,向对侧眼窝方向靠颈椎深刺,可达2寸以上,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1寸。此时多出现较强的针感,循胆经向上,传至耳颞部及头顶部,再向前传至前额,直抵眼部。患者得气后,可感到头痛、头晕、头沉、目眩、面痛、耳塞等症状减轻或消除。

3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治疗中风后遗症。 刺法同2,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

眼窝下23寸,针感或同2,或向上、下肢及躯干传导。对于中风后偏瘫或半侧肢体麻木等疗效较好。

4针刺向咽喉方向,主治假性延髓麻痹等症。 取2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15-2

寸。风池穴深层解剖示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故针刺可改善椎动脉供血。另外,风池为胆经要穴,“胆主决断”,向咽喉方向深刺,可增强其醒脑开窍,通利咽喉之功效。

5针刺方向微向外(颞侧),主治偏头痛、重度失眠等症。 取3寸毫针,针刺方向对喉而稍向外,进针25寸,针感向头部同侧阳白穴放射。风池穴向外斜刺,直达病所,有行血祛风止痛之功效,不仅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效果显著,对肝阳上亢、瘀血阻滞、痰浊上扰、气血亏虚之头痛亦有极好的疗效。

6针尖向同侧口角下方刺入,治疗躯干、颈项、四肢以及咽喉、气管等疾患。 针刺向同侧口角下方,过颈椎,深度可达2-3寸,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33寸,此时针感除循胆经上传外,向下可达同侧上、下肢和躯干,局部可传到喉部附近。

透刺法

7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主治颈椎病等症。 取25寸毫针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进针15-2寸。向对侧风池(风府)透刺,类似于颈椎夹脊穴,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改善脑供血,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更为显著。

严教授经验:施针者宜气定神闲,抱元守一,仔细感觉针下气血之流动和患者的反应,深刺进针后若无针感,可退针稍变方向再刺入,随着针刺的逐渐加深,可出现第1次针感(浅刺),第2次针感(深刺),后者较前者更为强烈。深刺法对顽固性疾病疗效较好。但是,在进针时,要时时与患者沟通,针感过于强烈的,或患者有眩晕、恶心、出冷汗、心悸等不适症状出现时,要及时停针。

风池穴的安全深度

针刺风池穴不当所致医疗事故,虽然不及风府、哑门两穴多,但也有报道。针刺过深,位置偏斜可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风池穴的中间深部为生命中枢——延髓,如针刺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风池穴的安全深度,人体解剖学家也做了很多研究。

杨占林《关于风府、哑门、风池穴直刺深度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向对侧眼球方向1-2寸,无进颅危险;②针向前方直刺和针向鼻尖同样深度,以及左右透刺(横刺)更深(50-75mm),亦无进颅危险;③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左风池(向右耳屏):男性均值(4121 382)mm,女性均值(4388 461)mm;右风池(向左耳屏):男性均值(4121 36)mm,女性均值(4319 471)mm。安全深度应在此范围内。但数据只作为参考,临床运用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考虑个体差异,对瘦人适当减少进针深度,经验不足者还可使用艾灸和推拿手法,假以时日,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严教授在实践中总结:风池穴的进针方向、深度不同,针感将随之而异,所获效果亦不相同,换言之,要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应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想要验证是否达到治疗要求,则需通过“气至病所”的客观反映来判断。

头皮针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编者: “方氏头皮针”是方云鹏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因方医师在蓝田县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故“头针”被人们誉为“蓝田头针”。1976年,考虑到头针,主要只是在头部的“头皮”部分针灸,故又改名头皮针,为了有别于兄弟省市同期出现的头针等,也方氏将其更名为“陕西头皮针”陕西头皮针的创始人名方云鹏,方氏原本在德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九年制医学院学习,打下降扎实的西医基础,解放初被称为“西安一把刀”。后在1958年因一特殊病例,开始注意头部具有特殊功能穴位的研究。1969年下放农村时开始对头皮针(当时叫“头针”)的大量使用及研究推广。1976年,考虑到头针的进针部位以头发覆盖的头皮部为主,方氏正式将自己创立的头针治疗体系命名“头皮针”。在头皮针的研究中,方氏提出的伏脏伏象理论是对中医脏腑辨证以及形象理论的深入发展。它完善了总经络中枢与末稍经络中枢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经络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因其有独到的功效,方氏头皮针理论获得了国家 科技 进步三等奖。

方云鹏简介:

方云鹂,男,河南省淮阳人,生于1909年。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早年从事西医外科工作。1948年开始自学中医针灸,I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1958年10月在西安市《卫生通讯》上发表了题为《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的论文,先后编著《针灸万年历》、《针灸日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环钟图及其应用》等书。并将《针灸万年历》改编成BASICI程序,输入微型电子计算机,方氏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病,对“头皮针”等新的针灸方法,深入研究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均已著书出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在临床实践之中,方氏发现头部存在着未被经络学说和神经学说包括的穴区。经过数以万计的患者,150多种疾病的治疗观察,使头皮针穴区不断完善, 共发现7个穴区,21个可用于治疗疾病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射区,并对其理论作了一些探讨。

1穴区定位及主治

(1)伏象:其穴区形似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影。

①头颈部:冠状点前约长3 cm,宽2cm,其中头长、宽均2 cm,颈长宽均1cm。

②上肢:由冠矢点沿冠状缝至蝶顶缝(翼点),其长11cm,其中由冠矢点至伏象肩2 cm,肩至肘35cm,肘至腕35cm,腕至手指尖2 cm。(左右上肢相同)。

③躯干:由冠矢点至人字缝尖共长1401X1,分为背、腰、臀三 部分。背部长6cm,宽3cm(分上、中、下三部,各占2cm)。腰部长4cm、 宽2 cm(分上下腰各长2cm),臀部长4 cm,宽3cm,分上下臀,各占2cm。

④下肢:由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点,共长9 cm,分髋、膝、踝三点, 由人字缝尖至髋长15cm,髋至膝3 cm,膝至踝3cm,踝至足趾尖15cm。

伏象主治: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 痛、偏头痛、耳聋、耳鸣、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炎、脑炎后遗症、脑震荡、神经衰弱、癫痫,失语、植物神经紊乱、偏瘫、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冠心病、心律紊乱、腰肌劳损、乳腺炎、眩晕证等。

(2)伏脏:是横伏于前发际部位的左右半侧人体内脏、皮肤缩形图。其头 向额正中线,足向额角,分上、中、下三焦,总长65cm。①上焦:包括横膈 以上的胸部内脏、上肢、皮肤感觉和大脑思维,共占3 cm。上焦的前2 cm为头 颈部,其宽为发际上1cm,下05cm。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发际上2 cm作为一点,再以额前发际正中线旁开1cm,其上35cm作为一点,两点连线即伏脏 上肢部位,分为下、上臂及手部,约各占05001。上焦之后1001,发际上2 cm, 下05cm宽为胸部。②中焦:脐以上膈以下内脏及躯干皮肤感觉,长15cm,发际上宽15cm,下宽05cm。③下焦:脐以下内脏皮肤感觉,、生殖系统,共长2cm。其下焦之前15cm,际上15cm,际下05cm的小腹、臀、髋部。下焦之后05cm,际下1 cm为膝至踝部,际下1 cm再向下05cm处为足部(左右侧穴区相同)。

伏脏主治:内脏和皮肤异觉疾病,对全身的痛、触、冷、热、麻、痒、紧束 感之类尤为显著。如胃痉挛,胆囊炎,腹泻,痛经,肠绞痛,月经不调,三叉神 经痛,自汗,心悸,植物神经紊乱,内分泌紊乱,皮肤褒瘅症,荨麻疹,神经性 皮炎,酒渣鼻,牛皮癣,湿疹,过敏性鼻炎等。

(3)倒脏、倒象:位于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即中央沟前回和中央沟后回在头皮表面的功能定位区。其主治感觉、运动中枢功能异常疾病。

(4)21个穴位。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①说话--运动性语言中枢投影区,主治:运动性失语、发音困难、口吃、舌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唇肌麻痹、大脑发育迟缓、舌颤等。②思维--位于左右额骨隆突之间。主治:智力减退、呆滞、癔病、幻听、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共济失调、神志不清、神经官能症、胃溃荡等。③书写--书写中枢投影区,主 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失语、失血症、高血压、低血压、肺气肿、皮层性浮 肿等。④记忆--识字和阅读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读症、记忆力减退、头 痛、头晕、耳鸣、心惊、腰酸腿痛、遗精、失眠、头昏头木、浮肿、气短、大脑 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等。⑤信号一信号中枢投影区,主治:感觉性失语症、癫痫、失眠、神经性头痛、癔病、精神病、理解力减退、健忘性失语、大脑 发育迟缓。⑥运平--运动平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失语证、末梢神经炎、震 颤性麻痹:脑血管意外、共济失调、指端红痛症、风湿性关节炎。⑦视觉--视觉中枢投影区,主治:视觉障碍、幻视、视野缺损、视网膜炎、角膜斑翳、青光眼、视神经乳头炎、玻璃体混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眼睑痉挛、头痛、 头昏、头晕、鼻妞。⑧平衡--平衡中枢投影区,主治:偏瘫、眩晕、全身性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巴金森氏综合征、语言障碍等。⑨呼循--呼吸、循环中枢投影区,主治:心肺机能失常引起的咳嗽、气喘、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等。⑩听觉--听觉中枢投影区,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癫痫、幻听、同侧偏 盲、髙血压、目痛、癔病、腹内胀满等。⑪嗅味--嗅觉、味觉中枢投影区, 主治:嗅味觉迟钝、嗔味觉障碍、急慢性鼻炎、癫痫、记忆力减退、头晕、偏头痛、流诞、感冒、湿瘆、牛皮癖等。

注:以上穴位,除“思维”外,其余均为双侧对称。

2取穴与配穴方法

(1)相应取穴:机体某部有病,即在伏象、伏脏、倒脏、倒象的相应部位 取六,如腿病,取伏象或伏脏的下肢相应部位。

(2)仿体取穴:是根据经络、脏象以及阴阳五行辨证取穴理论,摹仿体针 取六的各种方法,在“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上精细应用,进行高度 集中施治的取穴法则。如:胃脘胀痛、呕吐,可在“伏脏”中焦胃取穴,亦可在 伏象的“中脘”穴相应部位取穴。

(3)特定取穴:即据中枢穴具有的主治作用取穴。如耳鸣耳聋取听觉穴。

(4)米式取穴:就是在伏象、伏脏等左右肢体对称,或重叠,或交叉取穴。

(5)配穴方法:①“伏象”和“伏脏”相应部位配六。②倒象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③伏象和倒象相应部位配合。④伏脏和倒脏相应部位配合。⑤伏象、伏脏与中枢穴相配合。⑥头皮针穴位与其它针法相配合。

二、医案选

例1 :瘘证(脊髄炎后遗症)

张XX,女,32岁,陕西蓝田县孟村公社人。1972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1972年2月某日,发烧,咳嗽,周身疼痛,四肢痛甚。三个月后即感下肢发凉,继则瘫痪,卧床不起,右腿较重,食纳减少,身体消瘦。同年8月曾去西安市某院诊治,诊断为:①脊髓炎后遗症。②脊髓蛛网膜炎。给药:地巴唑,维生素氏(用量不详),服药后病情无变化,嘱其回家治疗。于今来本院治疗,患者身体消瘦,下肢发凉软瘫无力,不能站 立,需两个人搀扶。

处方:伏象下肢(双),倒象下部(双)。

治疗经过:手法采用飞针法,留针45分钟〜1小时。病情逐日好转,第8次患者即可单独来院就诊,共针9次,基本痊愈。1973年4月14日随访,能参加正常劳动。

按脊髓炎后遗症,系中医痿证范畴。临床以笳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 不用为其特点。该病例为感受温热病邪,燔灼阴津,阳明经脉不调,宗筋弛纵而发痿证。头 皮针“伏象”为伏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的人体自身缩影,为总运动中枢,临床实 践证明:对运动系统、血管系统的疾病有良好效果,山东大学生理教研组实验观察,计刺它 可提高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兴奋性。故治疗该病取伏象和相应部位,配以倒象获良效。

例2 :震颤(脑炎后遗症)

潘X,女,4岁,河南鹿邑县试量公社潘村人。1972年9月3日初诊。

患儿于今年6月底患肺炎,在当地某医院住院治疗1月余,出院后留有后遗症:四肢抽 搐、浑身震颤、伸舌、瞪眼、不会说话,吃饭吞咽都较困难,曾服中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显。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象头部,伏脏上焦头部,说话穴。

治疗经过:手法飞针直刺,留针30分钟。第一诊后患儿即会哭啼;第二诊加倒象口部穴区,患儿哭声变柔;第三诊加伏象上下肢穴区。治疗9次后休息四天,复诊,患儿已会跑着玩耍,拿着东西吃,四肢抽搐,伸舌,瞪眼等症已消失,但说话不太清楚,又针5次,患儿 会叫“爸爸”、“妈妈”,基本痊愈。

按“伏象”为治疗运动性疾病的有效穴区,“伏脏”对感觉系统的疾病疗效好,本 病病位在大脑,故取相应的头部。说话穴,为脑皮质语言中枢在头皮表面的投影区,主治运 动性失语症,以上穴位共用,能够促进脑炎后遗症的恢复,获满意疗效。

例3 :胸痹(冠心病)

陈XX,女,38岁。1981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于1980年夏天开始出现胸痛、胸闷,并渐渐加重,劳则更甚,伴心懂气短,全身乏力,形体消瘦,善太息,面色不华,舌质暗紫,苔薄白,脉沉细。检査:心电围提示:

心肌劳损;②冠状动脉供血不良。血脂:胆固醇200mg%,三酸甘油酯113mg%。脑血流图:各脑动脉血管紧张度增高,弹性差。眼底:动脉硬化II期。血压90/60mmHg。

处方:头皮针疗法。伏脏的心胸部,倒脏中焦相应部位,配伏象、倒象的相应部位,呼 循六等。

治疗经过:每日一次,每10次为一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休息二天,共治疗四个疗程。复查结果:心电图:大致正常。血脂:正常。左心功能:大致正常,较81年10月30日 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血压120/80mmHg。脑血流图,胸透,眼底无明显变化。患者自觉胸痛消失,胸闷好转,仅上搂时感到气短,精神好,食纳、二便正常。

按胸痹一证,为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心失所养而致。系西医冠心病。治宜活血通络。实验证明头皮伏脏、倒脏相应穴位具有降血脂作用,并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侵 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増加每搏输出量使冠脉贯注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即起 到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的作用,故能使病愈。1982年采用本法,对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治 疗观察,其症状消失和减轻的总有效率为9651%。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875%,血脂有明显下降(P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364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