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怎样练太极内功,多介绍几种方法,谢谢

请教,怎样练太极内功,多介绍几种方法,谢谢,第1张

太极拳运动必须配合呼吸,但刚开始太极拳锻炼时就着意于呼吸,反倒使动作僵硬,呼吸急促。只有进行专门的呼吸练习,形成自动的呼吸程式,自能和动作相配合。调息练习要求呼吸加深加长,肺活量增加,体内得到更多的氧气供应。逆腹式呼吸对内脏器到按摩的作用。

练太极拳如何呼吸:

呼吸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关于太极拳的呼吸,各家论述不一样,如有的强调“气沉丹田”,有的主张“腹式呼吸”等。但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两种呼吸方法,一是自然呼吸,二是拳式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不要过分注意呼吸和拳架、动作的配合问题,在做好拳势动作基础上,呼吸以自然、舒服为宜,你觉得舒服了,就对了。长此以往,呼吸自然就和动作配合上了,这实际上是以动作来调节呼吸。这种办法的前提是动作要准确,要合乎规格,要规范,对动作要求比较高。拳势呼吸就是有意识地将呼吸和动作结合起来,呼吸的长短和动作的过程相联系,呼吸的吐纳也和动作的开合曲伸相关联。一般是动作外展为呼,内收为吸;动作沉降为呼,提升为吸;发劲时为呼,蓄劲时为吸。不管哪种呼吸,基本要领都应是细、匀、深、长。

练太极拳如何心静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这指的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这个原则应该始终贯串在整个练拳过程之中。

(一)用意指导动作

练太极拳时,未动之前,端正姿势,呼吸自然,存想丹田脐下小腹部,屏除杂念,处于一种无思无虑状态。自觉全身安排妥当,已经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既动之后,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想劲到,动必合法。

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则,使所有动作在意识连续贯注下轻轻运动,不使拙力,从而提高锻炼的效果〔这个"心静用意"的原则,太极拳家称作"练意",结合"练气"(腹式呼吸)、"练身"(运动肢体内外),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的整体性和内外合一性,成为一种优越的拳术〕。

练太极拳所以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能够增强体质和使精神焕发,保持工作能力和延长寿命,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原则对人体所起的良好作用。

练拳时"心静用意",要像做气功时"入静"一样,全部精神要用到动作上去,引导着动作,做到"意动形随"。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动作即行跟着前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中断,动作也不中断,这就是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法。这种练法会使练习者本人感到意趣环生,会使旁观者看来,动作显得柔和优美,好像行云流水,风吹杨柳那样自然、活泼。

初学太极拳时,由于边想边做,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精神容易紧张,经过一段练习时间,等到动作熟练以后,思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并且越练越宁静。太极拳功夫深,练得非常宁静的,当表演时,纯静专一,气势腾挪(虚灵活泼预动之势),精神灵动,一片神行,可以把观众的情绪安定下来,全场肃静,专心欣赏。有些人在练拳时把"心静"练成闭目养神的半睡眠状态,动作松懈随便,没精打采,并且把练拳套的时间无限制地延长,也就是把静坐功运用到太极拳行功内来了,这和练太极拳"静中触动动犹静"、提起精神、一气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

(二)练太极拳多年后的内体感觉

如果能够认真做到心静用意,长年坚持练太极拳,则会使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导致气血循环加速,经膜和毛细管扩张,开头会出现发热、发胀或出汗,手指肚平时比较饱满。进一步会出现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刺痒感觉;手足运动时有如以小棍拨水似地簌簌抖动的内体感觉;运动时手指肚似有无数针尖往外发射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有震动和冲击的感觉。另外,随着动作的伸缩旋转,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旁观者也可以听到。这些畅通气血的现象会逐渐消失。经历这些畅通生理现象以后,逐渐会清除这种景象,但是其后练拳的兴趣更浓,体内融融和和,体会到有空松圆活的意趣,时常感到有另一番意味,练拳就欲罢不能了。上述种种反应不可追求,练到一定功夫自然会产生,而且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没有反应;如果勉强追求,会有流弊的。

练太极拳如何由内及外:

太极拳以练内为主,向来有"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这是对功夫较深者专向静处练习而说的。传统的练法是"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做到内外合一,表里一致,"一动无有不动"。武禹襄拳论说"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李亦畲拳论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陈鑫拳论说"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陈发科说"内不动,外不发"。这些话都是说的"由内及外"、"内外合一"的锻炼方法。

内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脏、肌肉的动向安排,二是内气的流转贯注,都是用意来指挥的《十三势行工歌》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武禹襄解释为"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这都是内动支配外形的明确规定。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兼顾,以气为主,认为形体之能抗拒外力,百节之能屈伸活动,是"气之充也";认为血的化液濡筋,成髓养骨,也是依靠气的动力。太极拳以调和气血、畅通经络为功能,以缠绕圆转的螺旋缠丝劲、抽丝劲的技击方法为应用,其由内及外的锻炼方法,各式太极拳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现代教授太极拳者大都只讲外动,通常只笼统地说"以意识引导动作",对于内动的方法,则略而不详)。兹综合陈、杨、武三家的内动导外形的方法,试举例以明之。

在"心静用意"、"身正体松"、"举动轻缓"、"动作弧形"、"上下一条线"等原则下,动作欲向何处,内部即先作好安排。在顶劲领好,桩步稳当之际,如意欲左旋迈步,则眼神先去,直射平视,脊骨节节松沉,胸腹内部先微微右转(眼随意动,身随眼动),同时缓缓吸气,脐下小腹微内收,右侧胸肌向下松沉,右侧腰部倍觉充实,右腰隙(即内肾)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左侧腰隙;胯根撑开,右胯根微向内抽,松胯屈膝,逐渐坐实右腿,成右实左虚之势,是为吸、为合、为蓄。使腰部充实,而内劲由两腹侧向腹前汇集于一点。然后,右胯再微向下沉,左足轻缓地向左前方迈出,步随身转,随即缓缓呼气,两胯根更撑开,两膝盖向左右分向前挺(膝盖不宜超过足尖)。随着重心逐渐左移,左侧胸肌向下松沉,左侧腰部渐觉充实,而其中内劲有弧形向前上折射之意,两肩中间骨节仍微微鼓起,腰脊命门穴则向后勃,而脊骨根有向前上翻之意,使上下前后有对拉匀称之意。逐渐坐实左腿,呼气时部分气呼出,部分"气沉丹田",形成小腹自然外突,是为呼、为开、为发。这时,左右胸肌随着松沉,牵动着内劲,随着呼气,有"外往前合"之意。小腹部两侧的内劲弧形向腹前中线汇合于一点,与眼神和手的动向相一致。完成这些一吸一呼、一蓄一发的动作,接着又缓缓吸气,使气聚于脐下,腹部内收;左胯根微向内抽,左腰隙下抽落实,似乎托起右侧腰隙,随着右足提近左足旁,又缓缓呼气,小腹逐渐外突,成左实右虚之势。脊柱和左右胸肌随着松沉,胸两侧肋骨仍是节节松沉,有外往前合之意,气沉小腹,其中内劲由小腹两侧向腹前正中线折射,焦点集中于一点。肛门微紧收,成"吊裆"之势,这是又一个吸呼、蓄发的动作。这种内部的上下、左右虚实互换,也是阴阳相济、阴阳互为其根的具体运用。胸背部分始终要保持含胸拔背的姿态。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部分呼出,部分气下沉于小腹部。吸气为四梢"劲回归丹田",呼气为"气沉丹田"、"劲贯四梢"(四梢为两手两足尖端),通过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使丹田劲上行者由旋腕转膀而达于手尖,下行者由旋踝转腿而达于足尖。在动作过程中,尾闾始终正中地托起丹田(小腹部分),脊骨根向前对准胸腹部中央一条垂直线,脊骨根有前送上翻之意。动作欲向何处,脊骨根立即对向何处,对动向起到舵手作用(应用在推手,开呼为发劲,打放;合吸为蓄势,走化)。随着动作的一开一合,腹式呼吸的一呼一吸,内脏轻微地做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活动,可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气血沿着经络、血管系统活泼流转,外部的形态,手足的变换,随着内动而运动。周身在运转过程中在不同角度上保持中正,协调平衡,加强合力作用。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肩节始终对准胯节,两乳对准两肚角,齐进齐退,身法自然端正,上下也自然相随。这种内劲率外形,"由内及外"的练法,关键在于腰脊命门穴的主宰作用和左右腰肾的抽换来支配全身内外动作的协调,无止境地越练越细致。

看你也喜欢太极,给你个网址:http://wwwwdgfcom/index2htm

太极拳的传承相当复杂,太极拳对人体的好处也很多。

一、太极拳的传承

中国太极拳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可能出自春秋时期,其中在《庄子·大宗师》有这样的描述:“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不为深”。这可能是最早出现太极一词。至魏晋、南北朝,道教经典中多次出现“太极”一词。

葛玄在丹道和内功上的造诣极高,被誉为“太极仙公”,他的孙子葛洪在这方面也颇有造诣,他的《抱朴子》中,记载了炼丹、炼丹、养生之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人称“小仙公”。

三国时代,华佗创立了“五禽戏”,它是一门以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程灵洗学拳于韩拱月,程灵洗将其命名为小九式,其中提手、穿梭、单鞭、揽雀尾,都与太极拳的名字相似。

唐朝时,许宣平于歙县南山潜心修行,以程灵洗的小九式为根基,开创了一套三十七套拳法,因此得名“三世七”。此拳于明代传于宋远桥,直到辛亥革命,他的后代宋书铭才把宋氏拳法公之于众。

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创立武当长拳,这也是一种太极拳,这套拳法在民间广泛传播,明朝的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曾传授过这套拳法,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很大的帮助。

清初,陈家沟人陈王廷,以家传拳法,集各家所长,开创了陈氏太极拳。

二、太极拳对身体的好处

练太极拳需要精神意志,大脑皮层和第二信号系统都是高度亢奋的,这对一些慢性病病人是很有好处的。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做腹式呼吸,这是一种气沉丹田的方法,它对胸肌、腹肌的收缩、舒张都有很大的帮助,能加快气血的流通。

练太极拳的时候,需要调整自己的呼吸,让自己的肺活量和呼吸差变大,这样可以改善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太极拳的入门身法技巧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是多方面的:有身体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还有艺术修养方面的。下面我为您收集整理了太极拳的入门身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太极拳的入门身法

 一、上下一条线

 太极拳入门的身法,主要是“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使身体各部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符合“心静用意”的要求。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十三势行工歌诀》上说:“尾闾正中神贯顶”,这些都表明太极拳的身法要中正。

 在练拳时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即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形象的比喻为“上下一条线”。

 凡是身体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平衡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

 “上下一条线”的关键,在于用意使脊柱保持垂直状态。太极拳入门身脊柱要求节节松沉,而又上下节节虚虚对准,以意贯注其间,使骨节圆润灵活,整个脊柱极为坚强,来调节动作过程中的不平衡,使之趋于平衡。

 用意使脊柱保持垂直状态,不但外形上中正,而且可使脊柱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在动作过程中,两肩与两胯上下对齐,齐进齐退,不先不后,始终保持“上下一条线”,完成“中正不偏”、“上下相随”的要求。

 二、中正不偏和中正之偏

 太极拳入门身法的中正不偏,同静坐时身法端正是一致的,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屈背,失去虚领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

 正如书画家认为:身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因此不论工作还是平时,都要正襟危坐,躯干笔挺。

 太极拳名师陈长兴,无论坐立、行动、练拳、推手,身法总是保持中正不偏,当时人们称他为“牌位大王”(指立身如直竖的牌位一般)。

 但是,练拳不能不有伸缩,身法有时也要歪斜,有时弯腰幅度较大,但只要仍然保持上下相随的虚实划分和“百会、中极,一气贯通”的原则,这是许可的,这是所谓“中正之偏”,内劲仍然中正不偏。

 例如,斜形一势,要求身体向左倾,但不能弯腰,须从右肩到右后脚要求保持一条垂直线,百会穴、大椎穴、长强穴与会阴穴须成一条直线。

 这是“斜中寓正”、“中正之偏”的一种身法。但如果练成弯腰、软腰,就不能上下一气贯通了,就不能使身法“中正安舒”了。

 三、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

 太极拳入门身法的轻灵、空松、圆活,全凭腰、胯、胸的运转和协调动作,使在任何角度上都能够保持全身的平衡;进退、旋转,不论手足如何伸缩,身法都须保持中正。

 最忌前俯后仰、弯腰屈背。拳术家有句成语:“低头弯腰,传授不高。”太极拳也不例外。“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是太极拳身法中正不偏的标志。

 “虚领顶劲”也叫做“提顶”即头顶百会穴轻虚地往上领起,似乎顶着一个分量不大的物件,与臀部的尾闾脊骨成垂直,有对拉拔长的意思,这是身法中正的首要条件。

 由于尾闾负担上体重量并作为动作定向的舵手,因此“尾闾正中”在“立身须中正安舒”中趁着关键的作用。

 所谓“尾闾正中”的练法,就是尾闾脊骨根部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并且脊骨根部要向前对准脸部中间至脐的一条垂直线,凡动作向何处转动,脊骨根部便须直对何处,等于对动向起着舵手的作用。

 这样,在转动时也就能够处处保持“尾闾正中”,身法也就始终能“中正不偏”。

 四、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

 按照上述“尾闾正中神贯顶”的练法,身法中正不偏了,但如果没有“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的协调动作,胸部就会直僵僵地得不到运动,腿部也只有随着腰部的左旋右转而左右旋转,得不到一升一降的上起下落的弧形运动。

 所以要有“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的练法来扩大它的活动。

 “含胸”是在两肩松沉下(陈氏太极拳主张两肩骨于松沉中还须微向前卷),两根锁骨也要往下松沉,肋骨也自然节节往下松沉,胸腔微向内含(但内含度不宜过大,否则成为凹胸)。

 “拔背”是两肩中间的背脊骨,特别是大椎算起的第三根脊骨,有微微鼓起上提之意,两肩胛张驰灵活,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但不能练成偻背凹胸的病态姿势,那就不符合“中正安舒”的原则。

 左右两侧胸肌松驰地弧形下沉,外向前合,焦点有汇合集中于腹前的意思,在身法上称作“护肫”。

 两侧锁骨要用意念来固定它,锁骨管着两手,能使手臂在肩关节松活的情况下,加强肩背部肌肉群的伸缩力量。

 通过沉肩坠肘,可以使手臂在伸缩旋转时加大力量;锁骨被用意念固定,使得手臂的动作定向也易于做到正确。

 练拳时如果刻刻留心“意守丹田”,腰部松沉直竖,则下部自然有稳重的感觉;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节用意识加以控制,尽量松舒下沉,则自然就会有“含胸拔背”姿势的形成。

 “含胸拔背”时内部横膈肌向下舒张,自然形成横膈式的呼吸,可以帮助气沉腹部,使上体轻灵,下 体稳重,它不同于挺胸的上重下轻。

 胸膈的一张一缩,腹腔脏器受到有规律的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则有利于输送血液和内脏的机能活动。

 “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是太极拳身法上始终必须保持的,是气不上浮、重心稳定的关键。

 在手法引劲回收和手法运劲前进的时候,胸肌、背肌在伸缩着,但“含胸拔背”的基本状态不变,这样一开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韧带得到锻炼,而仍保持周身劲整的要求。

 “劲贯脊中”、“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背”等拳论,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气沉丹田”也不能理解为始终气聚腹部,要通过一呼一吸,起到“气宜鼓荡”的作用,这样才能不致于有硬压丹田的流弊。

 “拔背”是两肩中间的背脊骨有微微鼓起上提之意。严格按照要求练拳时,脊柱在中正不偏的状态下,即可得到微微的屈伸运动,可以起到畅通经络、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的作用,对促进机体的消化机能和新陈代谢等都有显著作用。

 “沉肩坠肘”能帮助“含胸拔背”的自然形成,如果肩节耸起,肘节上抬,就会破坏“含胸拔背”的姿势,从而影响“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在技击作用上具有加强蓄劲与发劲的功能,在“沉肩坠肘”的配合下,可以充分发挥蓄发相变的技巧。

;

练胸肌是属于无氧运动,这是被动憋气。而在运动间歇应该呼吸氧气补充能量。

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并不是简单地根据运动项目来划分,而是按照运动时肌肉收缩的能量是来自有氧代谢还是无氧代谢而区别的。

有氧运动也叫做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有氧运动的好处是:可以提升氧气的摄取量,能更好地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也就是说,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坚持3到5次。通过这种锻炼,氧气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

常见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

而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无氧运动的最大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由于速度过快及爆发力过猛,人体内的糖分来不及经过氧气分解,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这种运动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疲劳不能持久,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要是想让自己的身体更强壮一些,可以到健身房去参加无氧运动。不过,在锻炼的时候,最好听从教练的指导,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

所以要想减肥就多进行游泳等运动,要想长肌肉还是多去健身房吧!

太极拳的要领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太极拳的要领的知识,欢迎阅读。

 1 心静体松,精力集中。

 保持松静,首先要把大脑静下来。然后放松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全神贯注投入到练拳中去。

 2 虚领顶劲,尾闾中正。

 头正颈直,虚领顶劲。口唇自然闭合,下颌向里收,舌放平,动作要向何处,眼神先去,眼随手动,手到眼到,停时目光经食指前视。

 3 沉肩坠肘,坐腕舒指。

 肩要松沉平齐,不可一高一低。肘要松沉微屈。意贯指尖。

 4 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锁骨平准对齐,胸肌放松,称作含胸。背肌也要放松,背肌骨节微有上提之意,背部皮肤有绷紧的感觉,称作拔背。

 5 以腰为轴,上下相随。

 腰为主宰,带动四肢运动。腰腹肌转动,胸背肌亦随之转动,带动四肢的缠绕圆转。作到上下呼应,融为一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要协调一致。内外合一,一气呵成。

 6、步法灵活、虚实分明。

 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运动时两腿要分清虚实,随着重心的`转移,两足要交替支撑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

 7、势正招圆,连绵不断。

 势正是指动作端正,不散漫,不蜷缩,不歪斜。招圆是指动作圆满,舒展不拘不僵。动作之间要求连绵不断,招招贯串,整套动作要一气呵成。

 8、以意导动,内外合一

 打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要“心静用意”。使意识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作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想劲到,动必合法。

;

初学者应跟从老师学习, 否则以下一些基本要求便不知做对没有

太极拳的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我个人认为此种“气”是通过练拳的过程中调节呼吸的节奏而形成的),这是作为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功能 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内家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练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太极拳十大基本功动作

 太极拳十大基本功动作,太极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太极拳是一种修身养心的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运动,尤其是在中老年人之间,以下了解太极拳十大基本功动作。

太极拳十大基本功动作1

 基本步法有:开步、并步、退步、盖步、歇步、坐盘步、交叉步、仆步、跌岔步、提膝独立步

  开步

 简单定义:向身体左侧或右侧横开一步为开步。

 动作要领:(以左开步为例)右腿屈膝松胯,支撑身体重心,左腿提起向支撑脚内侧垂直平分线方向蹬出,开步大小约两肩宽,脚跟内侧着地。

 此过程注意:身体配合向出腿的反方向旋腰转胯,双臂亦随腰转,与左腿相对于身体中心成左右、上下对称展开。当脚跟内侧着地,落脚脚尖要注意上翘内合,左腿伸但不僵直,此时落脚为虚,不承载身体的重量,随着身体继续向右旋腰转胯,左脚踏平,由虚渐实,变为支撑腿,右脚支撑脚由实渐虚,变为摆动腿。

  举例说明:

 1、有上即有下。举例:当提膝时,身体呼气下沉,形成上下对称平衡。

 2、有左即有右。举例:如开左腿时,左腿向左伸出去,则双手随腰向右棚出,形成左右对称平衡。

 3、有前即有后。举例:当腿伸出去时,双手有前棚之意,则后背和腰与手有向后对拔之意,形成前后对称平衡。

  开步要点:

 1、注意体会身体立身中正,支撑重心腿的胯、膝、踝、脚尖要在一个面上。

 2、体会在出腿过程中上下、左右、前后的对称平衡。

 3、提膝时,重心高低要保持平稳,呼气身体下沉,这样和提膝有一个意识上的对称劲,切记身体重心不要上提。开步时,支撑腿继续屈膝松胯,降低身体重心,然后开步,这样开步才能轻灵稳健,虚实分明。

 4、落脚时注意要虚要轻,脚须要上翘里扣,脚跟内侧着地,膝盖勿蹬僵直,胯要意念沉住。

太极拳十大基本功动作2

  太极拳对整体动作的要求

 练太极拳时,始终要保持心平气和,始终要“松静”,身体要端正自然,头顶(百会穴)同会阴(两便之间)要始终保持垂直,避免挺胸、凸肚、低头、弯腰、弓背、露臂等现象;呼吸要自然,逐渐运用腹式呼吸,始终保持腹实胸宽状态,转动时也不要破坏身正体松,腹实胸宽的状态,使身体下稳重,上灵活。

 练拳时始终要精神集中,用意指导动作,动作要轻松柔和,不可用拙力;动作要旋转作弧形或作环形,逐渐做到各个关节和肌肉群都能一动无有不动,动作协调;动作要均匀连贯,绵绵不断;姿势和动作,处处要求圆满,不使有凹凸缺陷之处。要以腰部的轴心运动为纲,腰部要松沉直竖,不软塌,不摇晃,微微旋转,带动四肢运动。

  太极拳整体动作中的要点

 头要正直,虚灵上顶;目光要随着主要的手转动而前视;颈项要随目光转动,松竖而不僵硬;口唇要自然合闭,下颌微向里收,舌尖上卷轻抵上颚,使唾液的分泌加强;养成呼吸以鼻的卫生习惯,这样能使练拳时候喉头不致感到干燥。肩要松沉,肘节微屈;

 碗要灵活有力,指要舒展;要含胸拔背;亦既胸肌要放松,胸腔微向内含,不凸不凹,术语称作“含胸“;背肌也要放松,脊柱要节节松沉直竖,背脊两肩中间骨节(大椎)微有鼓起上提之意,使这部分皮肤有绷紧的感觉,术语称作“拔背”。“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能使腹部在放松状态下极为充实。

 两腿要分虚实,胯根要松开,膝关节始终要保持微屈。动步出脚,须将重心先坐稳于一腿,胯根微向内收,身体中正地微向下蹲,然后另一腿缓缓伸出;过半路才身体略为站高(但不可显示忽高忽低的现象)。随着重心的缓缓转移,两足交替支持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

 做到每势定式以似停非停的时候,腰要在松沉直竖中略有下塌之意,脊柱节节往下松沉,大椎微有鼓起上提之意,使有上下对拉拔长之势。胯根要撑开撑圆,意思要上贯指尖,下贯足尖,胸部松静而又充实。要松肩坠肘,手臂要有往外延展膨胀而又微往下塌的意思,使内劲逐渐增加,轻灵沉着而不犯飘浮或僵滞的毛病。

 练拳时一个姿势要接着一个姿势,要滔滔不绝,连贯圆活,越练越松越慢(慢以气势连贯,呼吸自然,动作不停断为度,过慢则神气散漫,周身有呆像)使呼吸逐渐加细,加深、加长、加匀,内脏逐渐充实,腿力逐渐稳固,体力逐渐增强。

太极拳十大基本功动作3

  太极拳热身基本功

  一、头部运动:

 1、前点后仰(两个八拍)

 2、左摇右摆(两个八拍)

 3、左看右看(两个八拍) (注意动作要慢)

 二、肩部运动:

  1、肩部极力向前划圈(顺时针)

 2、肩部极力向后划圈(逆时针)

 (注意胳膊放松,由肩部带动双臂自然走动)

 3、两肩极力向耳朵靠近(各做两个八拍)

  三、上肢运动:

 1、两臂放松前后摆动

 2、两臂放松左右摆动

 3、两臂随身体左右摆动(各做两个八拍) (注意用腰部力量带动手臂)

  四、腰部运动:

 1、两手十指交叉,反掌向前俯身下按,尽力向下。

 2、两手十指交叉,反掌向上带动腰部向后摆动,尽力向后。

 3、双后叉腰,上身向左向右摆动。(各做两个八拍注意动作要慢)

  五、髋部运动:

 1、大腿抬至与地面平行,做左右摆动,小腿放松,左右腿各做两个八拍。

 2、两腿交换做蹬自行车动作。 3、两腿交换向两侧抬腿。 注意保持身体平衡。

  六、脚部运动:

 1、两脚轮换向前踢出后再蹬出,然后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各做十次。

  七、放松运动:

 1、两脚自然站立,放松下蹲,臀部要挨着脚后跟,然后借助反弹力起身,继续第二次下蹲。脚后跟不得离地。做二十个左右。

 练习太极拳时不热身的,练了一两个月后,感觉膝关节疼痛,经询问才知道这是练习太极练的。其原因就是在练习之前没充分热身。现在我在打拳之前要:慢跑15分钟(全身微汗)、转腰40下(左右各20下,包括项肩同转)、然后调理呼吸3、5分钟才开始打的。具体情况也看自己身体条件,不可强求。我才30多岁,身体还算年青吧。太极拳是蹲着打的,膝关节对身体的支撑是很重的!不热身或练习不得法,不但不能健身还会伤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3899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