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鹿的资料

关于鹿的资料,第1张

鹿 lù

释义①哺乳动物反刍类的一科,种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兽头上有角,个别种类雌的也有角,毛多是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长颈鹿|梅花鹿|麋鹿。②姓。

鹿〈名〉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鹿的头角四足之形。本义:鹿科动物的总称。种类很多,通常雄鹿有角)

同本义

鹿,山兽也。――《说文》

即鹿无虞。――《易·屯》

呦呦鹿鸣。――《诗·小雅·鹿鸣》

鹿中容八算。――《仪礼·乡射礼记》

又如:鹿中(刻成鹿形的木器);鹿伏鹤行(形容小心警惕的样子)

比喻政权,爵位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又如:鹿台(古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朝歌镇南,相传为殷纣王所造。武王伐纣,纣兵败,登台自焚而死)

方形粮仓

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

鹿lù哺乳动物,要保护,禁止猎杀。它属反刍类,尾巴短,腿细长。种类很多。通常雄的有角,有的种类雌雄都有角或都无角。现已人工饲养。肉可吃,皮可制革。梅花~、马~等的嫩角叫"鹿茸",是贵重的药材。

鹿是偶蹄目的1科,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肝无胆囊。体长075~290米,体重9~800公斤。共16属约52种。梅花鹿是鹿科鹿属的1种。因为身上有一些明显的白斑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排列成行而得名。也叫花鹿。梅花鹿分7个亚种,中国有5个亚种。体型中等,体长约150厘米,肩高80~110厘米;鼻端裸出而呈裂缝状;雄鹿有角,每年约4月脱盘长茸,其角一般到4杈为止,眉杈斜向下伸,第2杈与眉杈相距甚远;冬天毛的颜色为栗棕色,白色斑点不显,尾下部为白色,腹毛淡棕;夏天毛红棕色,有的为暗灰褐色,背部中线地方为黑色,有的至尾部黑色线变细,尾上部黑色,下部白色。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方,日本,中国的东北、华北、东南和台湾。喜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一般不进入密林。冬季多在阳坡低凹背风处,春秋则在空旷少树地区活动。夏季喜荫凉,多在阴坡开阔透风的地方,有时为了避免蚊蝇叮咬也到高山草原活动。性机警,晨昏时结群。主要以青草、嫩芽、树叶、沙参等为食。每年8~11月交配,怀孕期7~8个月,4~6月为产仔盛期,每胎1~2仔。梅花鹿为重要的经济兽类,现今野生梅花鹿数量非常稀少;中国列为一类保护动物。鹿茸是名贵的药材。国内已大量进行人工饲养,并进行活鹿取茸(对鹿不会造成伤害)。角是鹿科动物中雄鹿的第二性征(个别属无角,如獐属),同时也是雄鹿之间争夺配偶的武器。角的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北方的鹿过了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2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刚长出来的角叫茸(我们通常叫鹿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1~2岁时生出的初角几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鹿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吃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腿细长,善奔跑。雄鹿大于雌鹿,多数一雄多雌。

辽代(916-1125),又称大契丹国,是由契丹族人建立的王朝。 公元907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天皇帝",916年登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国号"契丹",改元"神册"。936年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于开封称帝,并定都于此,正式定国号为"辽",之后,与960年汉族建立的北宋在政治、军事上长期对时,1125年为金所灭。 辽在与中原、西部各国的斗争与交往中,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政治、经济、文艺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契丹族为游牧民族,辽朝君臣以农、牧业为发展根基,使之各得其所,共同发展与繁荣;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政治体制;创造契丹文字,保存了自己的文化。辽代绘画名家有胡瓌、胡虔、李赞华、萧瀜、耶律裒履等,其画作与辽代佚名画家创作的不少卷轴画流传至今,画法、画风甚为独特,是立足本国,融汇中原、西方各国艺术而更新来的,为丰富与发展中国美术史做出了贡献。 《卓歇图》 契丹传世卷轴画 胡瓌,契丹族人,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县),在世时间约为唐末五代(公元十世纪),擅画本族游牧骑射生活与蕃马骆驼,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画风巧密细致,有"绝代之精技"之誉。 梅尧臣尝题其《胡人下马图》云:"毡庐鼎列帐幕围,鼓角未吹惊塞鸿。"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评云:"善画番马,骨格体状富于精神,其于穹庐部族帐幕旗旆、弧矢鞍鞯,或随水草放牧、或在驰逐弋猎,而又胡天修冽,沙碛平远,能曲尽塞外不毛之异趣,信当时之神巧,绝代之精技软,故人至今称之。"宣和御府藏其画作六十五件,如《卓歇图》、《牧马图》、《番骑图》等。现存《卓歇图》卷传为胡瓌作。"卓歇"二字不见经传,从《辽史》中的"卓帐"、"卓枪"之语,知"卓"为"立"之意"歇"作"休息"解,"卓歇"意为牧人搭起帐篷歇息,亦可释为立而暂息。 该卷绘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骑士出猎后歇息饮宴情景。可汗着契丹服,其妻着漠装,盘坐于地毯上饮宴。男女侍从分列两旁,有跪地进酒者,有舞蹈者,有献花者。另有一些骑士或立,或坐。狩猎刚结束,马上猎物尚未卸下,帐篷尚未支起,骑士们神情显得疲惫。线条繁密劲细而古朴,体现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绘画之特色。 本幅无作者款印,引首有清张照书"番部卓歇图",清高宗弘历书"卓歇歌";钤鉴藏印记三十方。后纸有清王日来、高士奇、张照题记,经《江村书画目》、《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着录。杨仁恺《国宝沉浮录》说:"真迹。" 从文化角度看,该画人物衣着有助于了解两宋与契丹族(或女真)服饰演变,沈从文说,《卓歇图》所描绘的内容既有与前人记载(如《说郛》卷三引《使辽录》云:"北人打围,一岁各有所处,二月三日放鹊,号海东青,打雁。"等)"部分相合,又不尽相合","本图如真出胡瓖手笔,反映的宜为当时契丹族衣着形象。可疑处为部分人物多剃去顶发,将四围余发编成二辫垂于肩部,髡顶制度虽为契丹和女真所同用,惟辫发明系女真制度。且帐中妇女头戴高巾,及男女宴饮情形,都和传世陈居中绘《文姬归汉图》文姬辞别一场相同。 《胡笳十八拍图》另有迎接蔡文姬的使节,除戴帷帽的蔡文姬,有可能是根据《历代名画记》说的传世阎立本绘《明妃出塞图》。但传世本男子使节袍服上有典型宋式方心曲领,侍从荷校几,从骑装甲,一切都是宋代制度,不会再早。社会市廛背景茶坊种种,且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部分雷同。所以《卓歇图》产生时代,似有问题,比较合理解释为:一、本图衣着既反映契丹,也反映女真。…二、本画实成于宣和间,为北宋末汴梁市上流行题材,从著名的大相国寺货摊上收入宣和内府,载入着录的。" 《东丹王出行图》 李赞华(899-936),本名耶律倍,契丹族人,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初封东丹王,后遭变故被监视而投奔后唐,赐名李赞华。李赞华钦慕汉族儒家文化,认为"孔子大圣,万世所尊",任东丹王时,全用汉法。尤擅画本族人马,刻画精致,生动真实,妙得神态,享名中原。 《五代名画补遗》云:"予于赞善大夫赵公第见赞华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自得穷荒步骤之态,其所短者,设色粗略,人口短小,此其失也";《图画见闻志》云:"善画本国人物鞍马,多写贵人酋长,胡服鞍勒,率皆珍华。而马尚丰肥,笔乏壮气。"宣和御府藏其画作十五幅,如《双骑图》一、《番骑图》六、《射骑图》一等。现存射骑图》页(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4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一契丹贵族射猎者肖像。一匹装饰华美的骏马(应为蒙古马,身躯低矮,长胴短脚,甚为壮硕)前站立着一位中年契丹贵族武士,腰挎虎皮箭筒,手握弓箭,正校正箭杆,若有所思。人马刻画颇见功夫,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画法线条流畅劲挺,造型准确洗练,设色淡雅明快,风格细腻雅致,属当时传统中原画风,与契丹墓室壁画粗犷的风格迥然不同,表明受到了中原画法的深刻影响。该幅无作者款印,旧题"李赞华射骑图",左对幅有柯九思、杨维桢题。《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获鹿图》卷(又名《射鹿图》卷,纸本设色,纵246厘米、横78厘米,艺珍堂藏)画武士飞马弯弓搭箭猎鹿。无款。引首乾隆御题,名此图为《获鹿图》,前隔水及画幅各有乾隆御题诗。拖尾有元朱德润跋,定为李赞华作,又有沈周、宋广、刘以正等家诗跋,鉴藏玺印:"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等,收传印记有"陆友之印",一印漫漶不可辨。 《东丹王出行图》卷(又名《人骑图》卷)绘六人骑于骏马上,姿态各具,衣冠、服饰、佩带的相异暗示出人物身份的不同。马矫健丰肥,左右顾昐,慢跑前行。马背上的东丹王(从前往后数第三位)手执缰绳,面带忧郁,似有所思,情绪正与他弃辽投后唐之心境相合。全幅布局疏密适宜,前后人物顾盼照应,形成行进中的流畅韵律。人马线条描绘细腻精良,设色华丽,为宫廷绘画本色(构图、人物与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称南宋陈居中。该卷无作者款印;卷末书"世传东丹王是也"七字,亦未款署;旧签题李赞华作;《访美所见书画录》着录;谢稚柳说:"北宋末南宋画",徐邦达:"恐是绍兴画院复制品。 《东丹王出行图》 考古发掘出的辽代的卷轴画 当代考古发掘中,有辽代古画重见天日。1974年5月,在辽宁法库县叶茂台辽墓7号墓中出土古画两轴:一幅是山水画《山峦候约图》,一幅为花鸟画《竹雀双兔图》。《山峦候约图》轴虽埋藏地下近千年,仍保存完好。全轴以全景式构图绘人物、云山、树石、楼阁、流水,庭院、楼廊隐映回绕于山石之间,以表现士大夫优游林下的隐居生活为主题。两位高士于院中摆桌对弈,僮于旁服侍,山下ー士夫携杖率二小僮抱琴负酒循溪边小径来访。山岩、树干先勾勒轮廓线后竖向皴擦,针叶横向皴擦,建筑用界笔,造型准确,几处远峰以青绿重彩傅染。 水墨淡彩与青绿画法兼具,意境恬静闲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士人的隐居生活。该画处处可见唐末五代汉族绘画影响,画风略与五代北宋荆浩、关全山水画派画风一致。 此图无作者款署印章,因出土于辽代早期墓葬创作时间可靠,为研究五代、北宋早期、辽代山水画及当时中原山水画法、画风辐射影响四方提供了可信资料,甚为难得。 《竹雀双兔图》轴出土时挂在棺床小帐内东壁南端,(出土时)保存较为完整。画面中部嫩竹一丛,大者三枝,每枝上栖踞情态各异麻雀一只;丛竹下野卉杂草疏落,前方草地上两只灰色野兔蹲伏,一仰首张望,低头啃食嫩草。布局大致呈左右对称,富于装饰趣味;丛竹枝叶墨笔双钩,麻雀、花、草、灰兔用笔工致,形象刻画准确,笔法娴熟,生动自然。 野花以淡绿加粉着色,厚重浓郁,属青绿重彩画法;兔毛勾后层层渲染,腹部傅粉厚重,与其它不着色的物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此画应是花鸟画由重彩装饰性走向清淡墨笔画法、画风的过渡代表性作品,对研究花鸟画演变、发展意义重大。此外,该图画法虽随处可见汉族画法影响,但整个画面的对称均衡性构成与强烈的装饰趣味,又有契丹族绘画特色。 《山峦候约图》

1、卧室挂鹿画当然可以的,挂不挂根据个人喜好。鹿与禄谐音,所以,鹿象征着富裕。在一些吉祥图案中,一百头鹿画在一起,称百禄,鹿与蝙蝠画在一起,表示福禄双全。鹿和福寿二字在一起,表示福禄寿。

2、鹿也作为长寿的象征。在传说的寿画中,鹿常与寿星为伴,以祝长寿。鹿图,宜挂在各居室的吉利方位,催起空间灵动力,而使家人得禄。鹿图宜挂在文昌位,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挂鹿图,鹿头宜向而为进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8222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