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利除弊的意思

六利除弊的意思,第1张

问题一:兴除利弊是什么意思 兴利除弊

读音:xīng lì chú bì

兴利除弊出于《管子・君臣下》:“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主要指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他制定《均输法》和《青苗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川,《农田水利法》使全国兴修水利,《保甲法》和《保马法》增强国防。司马光攻击是生事扰民,王安石说推行新法是兴利除弊。

解释:弊:害处,坏处。主要指兴办对国家人民有利益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出处《管子・君臣下》:“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示例:康熙七年,授常熟知县,年甫十九,~,勇于为治,老于吏事者勿逮也。 《清史稿・白登明传》

近义词:除旧布新、破旧立新

反义词:陈陈相固、故步自封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办事的原则

问题二:兴利除弊兴的意思 选2

问题三:兴利除弊是什么意思 兴利除弊:

解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出处: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揣除弊,不为生事。”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除旧布新、破旧立新

反义词:陈陈相固、故步自封

英语:promote what is beneficial and abolish what is harmful

问题四:兴利除弊是什么意思 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望采纳

问题五:兴利除弊的兴的是什么意思 兴利除弊 [xīng lì chú bì]

[释义] 兴:兴办。弊:害处,坏处。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出处]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半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问题六:兴利除弊文言文翻译 召信臣,字翁卿,是九江寿春人。因为明经甲科而担任郎官,后来离开京城补任谷阳县长官。后因官吏考绩列为优等而升任上蔡长官。他管理上蔡时视民如子,一直受到任地老百姓的称赞。后来越级提拔为零陵太守,不久因病归退。(后来)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升为南阳太守,仍然同在上蔡时一样治理百姓。

召信臣为人勤奋努力有办法有谋略,喜欢替老百姓兴办有益的事,一心要使他们富足。他亲自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在田间小路出入,停留和住宿都不在乡里的亭馆中,很少有安闲地休息的时候。他巡视郡中的水流泉源,开通沟渠,修筑水闸和其他能放水堵水的设施总共几十处,以便扩大灌溉面积,水田年年增加,多达三万顷。百姓得到了这样做的好处,有了多余的粮食来贮藏。召信臣为百姓制定了均衡分配水源的规定,刻在石碑上树立在田边,来防止争斗。下令禁止嫁娶送终时铺张浪费,一定要从节俭出发。府县官吏家中子弟喜欢闲游,不把耕田劳作当重要的事看待,他就斥责罢免他们,严重的还要追究他们,用行为不法的罪名处治他们,用这种做法显示他崇尚劳动厌弃懒惰的态度。他管治的地方教化得以广泛推行,,郡中的人没有谁不尽力从事农业生产,百姓归依他,住户人口成倍增长,盗贼和诉讼案件减少以至于停息。官吏百姓亲近爱戴召信臣,称他为“召父”。

望采纳!!谢谢

问题七:兴除利弊的意思是什么 应该是“兴利除弊”

兴利除弊 (xīng lì chú bì)

解释:弊:害处,坏处。主要指兴办对国家人民有利益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出处:《管子・君臣下》:“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问题八:我们在水的兴利除弊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换种说法 在水的兴利除弊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给分

问题九:兴利除弊的意思 兴利除弊: 解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出处: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除旧布新、破旧立新 反义词:陈陈相固、故步自封 英语:promote what is beneficial and abolish what is harmful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假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间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101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见

  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

  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

  10胡虏益解(通“懈”,松解,懈怠)

  就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

  举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拿)

  7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

  8杀人如不能举(尽)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12兔起凫举(飞)

  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

  14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15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

  绝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全然)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绝代: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

  8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

  9不如早与之绝(绝交)

  10抢呼欲绝(绝命)

  11以为妙绝(达到极点)

  1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

  类

  1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种类)

  2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3中会殿阁,类兰若(类似,象)

  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5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条例)

  6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大都、大多)

  怜

  1独不怜公子姊耶?(怜悯,同情)

  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3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疼爱、爱惜)

  4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爱戴)

  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值得同情)

  6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弥

  1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满,遍)

  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3病日至秦。既弥留(弥留:病危将死)

  4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

 

  乃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

  期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希望)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

  4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约会)

  奇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4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

  5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6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使人不测的)

  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佳、好、宜)

  8奇生怪(怪物、异物)

 

  请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4乃置酒请之(宴请)

  5请命:①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②请示③请求任命官职

  6请献十金(愿意)

  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

  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

  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贫困)

  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尽)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

  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3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

  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3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必劝(受到鼓励)

  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若何:怎么办,怎么样

  7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5先主曰\'善\' (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责通“债”)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8何蓑何笠(hè背、扛)

  恨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区别: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遗憾。“怨”表示仇视、怀恨

  胡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3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或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疾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及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2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即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但不喜释、老之学,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受人景仰。清廉仁厚,为政原则,不卑不亢,秉持道义,力荐才德兼备兴国之臣——福建莆田人北宋会元传胪进士太常寺卿黄中庸擢为侍中兼枢密副使。1104年7月10日,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刻石于朝堂,即“元祐党人碑”。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题库内容:

弊:害处,坏处。兴办对 国家 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成语出处: 《管子·君臣下》:“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宋·王安石《答 司马 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 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繁体写法: 兴利除弊

注音: ㄒㄧㄥ ㄌㄧˋ ㄔㄨˊ ㄅㄧˋ

兴利除弊的近义词: 除旧布新 原指推除旧岁,更换新岁,现多指更除旧的,建立新的 客星犯之,为除旧布新。《宋史》 破旧立新 废除旧的,树立新的

兴利除弊的反义词: 陈陈相固 故步自封 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遵行旧时的步法而封闭自限。喻墨守成规,不求进步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他制定《均输法》和《青苗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使全国兴修水利,《保甲法》和《保马法》增强国防。司马光攻击是生事扰民,王安石说推行新法是兴利除弊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make a profit and end abuses

俄语翻译: приносить пóлызу и выкорчéвывать зло

日语翻译: 有利(ゆうり)な事业(じぎょう)を兴(おこ)し,弊害(へいがい)を取(と)り除(のぞ)く

其他翻译: <德>nützliches fǒrdern,schǎdliches ausrotten<法>promouvoir le bien public et extirper les abus

读音注意: 兴,不能读作“xìnɡ”。

写法注意: 利,不能写作“力”。

1 求高中常考的 古文词语解释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数高,题型稳定。

这为文言文阅读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多年以来,文言文阅读的文章题材都是人物传记,掌握好这类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能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

现将这类重点词语归类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 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恨)、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48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太尉:军事首脑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侍郎侍中:官廷侍卫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太史:记史,管文收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49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例:(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三国志·毛玠传》(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3)异:认为才能奇特。

例: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三国志·魏书·恒二陈徐卫卢传》(4)见知:被人所知。

例:(田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2001年高考卷)50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1)害:嫉妒。 例:冯敬之属尽害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短:说某人的坏话。 例: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

《新唐书·郭子仪列传》(3)隙:与某人有隔阂。 例:融与郗虑有隙。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4)刺:①指责。例:刺诸县短长。

(1996年高考卷)②名片。例:刺入即出见之51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

2 谁有高中120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和例句

120个文言实词(一)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 4-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名词)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动词)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动词)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动词)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形容词)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形容词) 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 11-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副词,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副词)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副词)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名词)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动词) 12-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动词)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数词) 13-诚 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名词)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副词)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连词) 4诚心诚意(真诚,形容词) 14-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15-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带着)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介词)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

3 高中文言文重点、常用字词解释

《烛之武退秦师》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8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9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10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11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荆轲刺秦王》 1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2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

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分。

3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4教 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5敢 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鸿门宴》 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急击勿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兰亭集序》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

4 经典文言文 有翻译并且有注释和讲解

传说有一种虫子,叫做“怪哉”五官皆有,是怨气所化。

东方朔的解释并不科学,不足为信。但他这样说,实际上是借古讽时,婉谏汉武帝要施仁政,不要残害无辜,引起民众的怨恨和反抗。

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正因为“众庶愁怨”,应引以为鉴。 更加具体的解释: 东方朔与“怪哉”故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鉴戒录》条下曾云: “蜀何光远撰。

东方朔辨怪哉虫事(案:小说已佚,此条见《太平广记》四百七十三),已为附会”。 这里提到的“小说”,当为南梁殷芸编纂的《小说》,虽然早佚,但我们却能看到辑本。

除鲁迅、余嘉锡外,周楞伽也有辑本。在周楞伽辑本中,“怪哉”故事本自《说郛》,原注为“出朔传”,我估计是指《东方朔别传》: 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牙齿耳鼻悉尽具,观者莫识。

帝乃使朔视之,还对曰:“此‘怪哉’也。昔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

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果秦故狱。

又问:“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果糜散矣。

(《殷芸小说》卷二第60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初版) 这个“怪哉”故事,是东方朔故事的极品之一,由此可见,其编纂者殷芸着实了得。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前言引《南史》等,说他“性情洒脱,不拘细节”,从这则小品看,殷芸还有难得的想象力,超群的讽刺力,才能把它编写得这么精彩。

或许,正缘于此,它在多次在别的书中出现吧。目前,我搜集到的仅这五种版本: 1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此地必秦之狱处。”

即按地图,信如其言。……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七十三,出《小说》) 2东方朔别传曰:武帝幸甘泉,长平阪道中有虫覆地,如赤肝。朔曰:“必秦狱处也。

夫愁者,得酒而解。”乃取虫置酒中,立消麋。

赐帛百匹。后属车上盛酒,为此故也。

(《太平御览》卷八百一十八·布帛部五) 3东方朔别传曰:武帝幸甘泉,长平坂道中有虫,赤如肝,头目口齿悉具,先驱驰还以报,上使视之,莫知也,时朔在属车中,令往视焉,朔曰:此谓怪气,是必秦狱处也,上使按地图,果秦狱地,上问朔何以知之,朔曰:夫积忧者,得酒而解,乃取虫置酒中,立消,赐朔帛百匹,后属车上盛酒,为此也。(《艺文类聚》卷七十二·食物部,《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五·饮食部三亦引,辞稍异) 4《郡国志》曰:雍州咸阳县北十五里长平坂,汉武帝幸甘泉,驰道有虫覆地,赤如生肝。

问东方朔,朔曰:“秦狱地冤气也。臣闻酒能消愁。”

以酒浇之,果销矣。(《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5《广五行记》曰:汉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鼻尽具。

观者莫识,帝使东方朔视之,对曰:“此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死,咸仰首叹曰怪哉,故明逯哉。此必秦之狱处。”

朔又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沃之当消。”於是取虫致酒中,须臾糜散。

(《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四·虫豸部一) 其中,第一种本《小说》,字词差异不大。第二、三种皆本《东方朔别传》,彼此却有些差异:前者说“有虫覆地”,后者不提“覆地”二字;前者说“夫愁者”,后者说“夫积忧者”。

第四种所本的《郡国志》,大概是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郡国志》。如此,是书对“怪哉”的记载要比《异苑》早多了。

第五种所本的《广五行记》,不知何人所撰,文字比以上各种都要文一些。《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十有一篇《异疾绛州僧》,亦引自是书,全文如下: 永徽中,绛州有一僧病噎,都不下食。

如此数年,临命终,告其弟子云:“吾气绝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欲知其根本。”言终而卒。

弟子依其言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弟子致钵中,跳跃不止。

戏以诸味致钵中,虽不见食,须臾,悉化成水。又以诸毒药内之,皆随销化。

时夏中蓝熟,寺众于水次作靛,有一僧往,因以少靛致钵中,此虫恇惧,绕钵驰走,须臾化成水。世传以靛水疗噎疾。

永徽乃唐高宗李治年号(永徽元年为650年),此书又被《广记》征引,必为唐人作品。从这篇《异疾绛州僧》看,文笔同样不畅。

绛州僧胸中物惟靛可化的情节,与酒消怪哉的情节类似,说不定该书专收药水治病之事呢。 现在,就以最早的《郡国志》为本,看“怪哉”故事后来是怎么变化的: 《郡国志》曰:雍州咸阳县北十五里长平坂,汉武帝幸甘泉,驰道有虫覆地,赤如生肝。

问东方朔,朔曰:“秦狱地冤气也。臣闻酒能消愁。”

以酒浇之,果销矣。(《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从这里,居然看不到“怪哉”的名字,自然也没有仰首叹怪哉的描写,讽刺艺术效果大打折扣,也不知原文是否真就没有。

“长平坂”,在《殷芸小说》、《广五行记》中都找不到; “虫覆地,赤如生肝”的细节,则被《殷芸小说》、《广五行记》简化或改写:《殷芸小说》仅说“有虫,赤色”,更加晚出的《广五行记》说“有虫,赤色头”,认为“。

#能力训练#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 分享的经典高中文言文及翻译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高中文言文及翻译精选

  赤壁赋

 苏轼〔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屡次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2经典高中文言文及翻译精选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宋代〕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大概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就没人会去阻拦他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3经典高中文言文及翻译精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4经典高中文言文及翻译精选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唐代〕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胡越一作:吴越)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 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5经典高中文言文及翻译精选

  庖丁解牛

 庄周〔先秦〕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6837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