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文章导引——你想知道的关于教育技术的信息都在这里

教育技术文章导引——你想知道的关于教育技术的信息都在这里,第1张

教育技术文章导引:教育技术、导引的结构、短回答、回答质量、同类回答放置等。

自从注册了知乎,一直接到很多朋友的咨询,大多都是问教育技术学本科选专业、考研、国、找工作的问题。其实,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我可能已经回答过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朋友一定能看到这些回答(即使我自己有时也不能很快地搜出自己的回答)。

于是,我就想我在知乎写的或其他人写的优秀的教育技术文章、回答都梳理一下,做成一个索引目录,供需要的朋友查阅。

教育技术:

我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是:这是一门利用各种技术支持教学、培训活动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并尽可能提高教学、培训效果的跨专业、综合性学科。这里所说的“各种技术”不仅仅算机、网络、移动设备、软件、编程等硬技术,还包括需求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测试评估等软技术。

大家在理解“教育技术”四字时,不应只把它与硬技术联系起来。否则容易一叶障目、自我封闭。

导引的结构:

这篇导引中的回答链接都来自我在知乎的两个收藏夹:“教育技术与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去除重复链接后,共列了116个回答(“教育技术与学习科学”有83个;“教学设计”有33个)。其中,60%的回答是我自己写的(包括一些价值较低的短回答),剩下40%来自其他知乎大神(我在每一个回答链接下面都标明了作者的知乎昵称)。大家直接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学习科学是在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是在学术论文数据库中,学习科学可能单独成类。但在知乎,学习科学的话题还很少。所以我把有关它的内容与教育技术的内容暂放在一个收藏夹内。

短回答:

在一些回答链接下面,大家有可能会看到一个“短回答:是”的标签。在这篇导引中,我对“短回答”的定义是:简略回答,内容小于5行。只提供一个链接,没有直接回答。

只要符合以上两点之一就是短回答。短回答不一定没有价值。有时它里面的一个链接能把大家直接引导到有关的内容中去。但总得来说,短回答由于信息量较小,难免会让大家打开后感到失望。所以,我把所有的短回答都标记了出来,提前预告,以降低大家可能的失望感。(如果我漏标了欢迎留言告诉我)。

回答质量:

另一个标签是“回答质量”。我按我个人的判断,给每一篇文章或每一个回答按1-5分进行质量评分。评分依据如下:5分:内容丰富详细,清楚地回答了问题,并提供了很多例子、证据、资料或链接等。4分:内容较为详细,正确地回答了问题。3分:回答了问题,但不够详细。2分:回答了问题,但回答较为简单,或回答主要由链接构成。1分:所有短答案都只有1分。

同类回答放置:

有些回答如果都围绕同一问题或同一主题,我就把它们并列在一起。否则,回答链接之间会用一个空行隔开。

最后,由于本文只是一个各类文章或回答的汇总,而不是教育技术的百科全书,所以不一定能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如果有朋友发现没有想要的回答,可以直接在知乎提问,然后邀请我来回答(我也会邀请更多人来回答)。

一段时间后,我会根据新增回答的质量,酌情把一些优质的回答陆续添加到不同的收藏夹及这篇导引中来,以方便日后更多的朋友查阅。

福利1/1:

我还制作了基于Office365的在线共享表格:教育技术文章导引xlsx表格中使用了Excel的切片器来实现不同内容的筛选,供大家更方便地查阅。缺点就是没有内容介绍。另外,手机上打开的话,切片器可能无法正常显示。电脑上我试过Edge、IE、Chrome、Firefox和Safari浏览器,都没有问题。

“教育技术”的定义在学术界有很多种。光是知乎就有不少人对“教育技术”四个字下过不同的定义。对于新人来说,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定义是比较靠谱的一种。在下面这个回答中,我既展示了AECT对“教育技术”的三个版本的定义,也提供了我自己对2017版定义的解读。

112学科:

在我收到的私信咨询中,有不少朋友向我问起教育技术学是学什么的、学了能有什么用。也有一些朋友在我的各种回答下留言评论,对这个学科或表示迷茫困惑、或表示担心忧虑、或表示质疑反对。因此,我在这一部分给出了我认为能解释什么是教育技术学以及教育技术学能做什么的文章或回答。希望能对大家理解这个学科有所帮助。

113理论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多来自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信息传播学、媒体信息论等学科理论。而学习科学又是在教育技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类学科。这一部分给出的主要是能跟“理论”二字扯得上点关系的教育技术学或学习科学相关回答。不要抱着看百科全书的期待来这里哦。

114概念

教育技术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概念、术语、名词也是层出不出。我们对于各种新词有时可能只是听过,但未必有很详尽的了解。同时,不同的术语、概念可能存在意义或内容上的重叠。这一部分着重收集了一些教育技术领域中的概念、术语,供大家查阅。

115技术

教育技术领域的具体技术应用更是多如牛毛,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技术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一部分,我收集了一些关于硬技术(指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软件等工程技术)的文章或回答,以供大家拓展思路。后续会继续在这一块加入更多的内容。

12学习

“学习”部分收集了关于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类专业比较及教育技术专业考硕、考博、出国留学方面的文章或回答。

121本专业

在我收到的咨询中,对教育技术这个专业感到迷茫、觉得学得很杂、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不知以后毕业了能做什么工作等是最常见的困惑。有不少咨询者还问我他们是否应该转专业。这一部分收集的回答主要是想帮助大家尽量消除对教育技术这个专业的迷茫感,明白自己是在一个多么有前景的专业中,并尽早知道自己未来能做什么。

122专业比较:

关于专业比较的问题我遇到的不是很多。简单地收集了三个回答,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技术专业,国内外高校的专业设置思想和课程内容有何差别?

123升学

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升学类问题是我遇到的比较多的。既有直接在知乎提问然后邀请我回答的,也有通过私信咨询我的。因为问得多了,所以我对这类问题关注也比较多。这一部分我收集了13个回答,分成三小块:考研(硕士)、考博、出国留学。

13就业:

直接私信咨询我教育技术就业前景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人会在我的回答下面留言、评论来表达迷茫或失望。我个人感觉(纯粹是感觉,没有数据支持),国内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不知道学了教育技术后可以做什么工作,是因为:国内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定位太过局限在中小学教学领域。

国内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此处主要指硕士研究生),大多数没有工作经验。也就是说,他们从高中毕业后就在一直大学里学习。而教育技术是需要与具体的应用领域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其作用和优势的。

没有应用领域,也没有之前的工作经验,学校里的培养定位又比较片面,自然容易迷茫、不知道学了能干什么。对于这一点,我感觉(也没有数据)在美国学习教育技术硕、博士的学生(教育技术在美国没有本科专业)就较少出现不知道学了能干什么的情况,多数人只会觉得有太多工作可以做了。

因此,在“就业”部分,我收集了与教育技术的就业、创业、职位、职业技能相关的文章或回答。

131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是很多学教育技术的学生关心的话题。说到教育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很多人会认为是做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老师,或者就是去中小学、教育局、现代教育中心做电教老师。

其实,对于国内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无论学硕还是专硕)来说,如果跳出“中小学”这个局限,把目光放到企业,尤其是教育企业、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科技公司、在线教育公司等,会发现视野豁然开朗,有很多的选择在等待着大家。

132职位介绍:

教育技术人可干的工作涉及教学、教研、设计、分析、评估、管理、产品、运营等不同职位。在这部分我收集了教育技术相关职位的介绍。

133职业技能:

不同的职位需要不同的职业技能。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最重要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把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能力。这部分我收集了一些介绍教育技术人才所需的职业技能的回答。

134创业:

我本人原是在大公司工作,后来又出国学习教育技术,并无创业经历,所以对于教育技术领域内的创业了解并不多。只能收集了两个关于教育技术创业的回答,希望能帮到大家吧。

14思考

“思考”部分收集了知乎上不同作者对教育技术领域的问题、现象、趋势的看法、思考、讨论、解读等。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现象、趋势有兴趣,可以点击这部分中的链接查看。

在我看来,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专业和职业技能。原因是我认为教育技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在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换句话说,教学技术学生最主要的竞争力来自于将技术手段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的能力。

要形成这种能力,既需要了解技术手段的优缺点、使用方法、应用场景,又需要了解教学理论、教学模型、教学设计方法、教学实施方法、教学评估方法等,还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和反复的摸索修正。

21教学理解:

教育是一个几乎每个人都谈的话题。教学也差不多是如此。不过,与“教育”一词的宽泛相比,“教学”一词理解起来要相对狭隘和专业一些。在学习教学设计,不妨先看看不同人对教学是怎么理解的,然后思考下你自己对教学又是怎么理解的。

22教学理论:

这一部分收集的其实不仅是教学理论,也包括教学设计模型。在学术上,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模型是两个主题。但在这里,我就把它合到一个标题下面,供大家学习了解之用。

23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设计方法是一名教学设计师需要掌握的最主要工作技能。而教育技术学生在学习教学设计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把技术手段的学习和融合考虑进去。这一部分,我收集了一些知友们所写的有关教学设计方法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24教学设计师:

教学设计师是非常适合教育技术学生做的工作岗位。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设计师并不容易,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外,还大环境的适配和一点运气。国内行业界的教育科技创业创新虽然非常多,但总体来说很多教育科技企业还是以技术为主导,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还没有很强的认识。

认识都不够,更不提重视了。所以,教学设计师就容易成为一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是虚设的、被架空的、被晾在一边儿的、没有什么话语权的职位。所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受企业重视的、有话语权的教学设计师不仅仅是靠自身努力,还需要大环境的适配和一点运气。

陈氏太极拳的入门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的运动,不管是健身和防身。都应以“呼吸练“气为主。道学讲:“虚其心,实其腹。练武之人“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口气就是指丹田之气。以下是我整理的陈氏太极拳的入门基本功,欢迎阅读。

  (一) 意

 练意可使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不产生杂贪。用意来引导动作,以意引气,以气摧形,意到气到,动作平和,意念和顺。

  (二) 气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太极拳应行气、运气,以腹式呼吸练丹田,饱满而富有弹性。运动时,丹田内转,丹田之气随动作运于周身,形成体内的运动按摩,对五脏六腑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 神

 要一志凝神,心、手、眼合为一体,手法、身法、步法均以眼神领之方可。如能将太极拳练到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血、功互运互化,得必应手,便会精神饱满,力量倍增。

  (四) 情

 心情舒畅能使人性格开朗,心旷神怡。

  (五) 景

 应心境开阔,吸取天地之精华,开合纵放,屈伸往来,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六) 动

 全身一动无不动,一动处处缠丝,圆活自然。

  (七) 静

 内心一片空灵,“一动一静,一片神行。

  (八) 乐

 知足常乐。

  (九) 食

 食量不宜过饱,运动要适量,以健身为主。

  (十) 性

 养性为宗旨,达到静心养性,修炼真气,导引吐纳,益寿延年。

  (一) 意

 练意可使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不产生杂贪。用意来引导动作,以意引气,以气摧形,意到气到,动作平和,意念和顺。

  (二) 气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太极拳应行气、运气,以腹式呼吸练丹田,饱满而富有弹性。运动时,丹田内转,丹田之气随动作运于周身,形成体内的运动按摩,对五脏六腑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 神

 要一志凝神,心、手、眼合为一体,手法、身法、步法均以眼神领之方可。如能将太极拳练到内外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血、功互运互化,得必应手,便会精神饱满,力量倍增。

  (四) 情

 心情舒畅能使人性格开朗,心旷神怡。

  (五) 景

 应心境开阔,吸取天地之精华,开合纵放,屈伸往来,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六) 动

 全身一动无不动,一动处处缠丝,圆活自然。

  (七) 静

 内心一片空灵,“一动一静,一片神行。

  (八) 乐

 知足常乐。

  (九) 食

 食量不宜过饱,运动要适量,以健身为主。

  (十) 性

 养性为宗旨,达到静心养性,修炼真气,导引吐纳,益寿延年。

  (十一) 松

 节节要松,皮毛要攻,周身贯串,虚灵在中。在心静用意的情况下,引导身体各机能系统、肌肉、皮肤和关节ZUI渐放松,由松入柔,用意不用力,缓、慢、圆、柔,顺其自然。

  (十二) 柔

 练柔劲应全身放松,柔而不僵,处处走缠丝,内外合一,缓慢柔和,使体内产生玄妙的气感,增添无穷的趣味。

  (十三) 化

 化有大化、造化、变化、消化、神化等名。以化养身,不言自明,一动浑身无处不太极。

  (十四) 蓄

 储蓄、储藏、保存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招熟而懂劲,由懂劲而神明。应运气、养气,动而不劳,养精蓄锐。

  (十五) 养

 可养性、养神、养身。一生运动一生养,一生享受一生健康。

  (十六) 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间空洞一片、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其本质就是虚无,是产生太极拳根本。太极生无极。空即手空、心空、脚空。

 手空就是手心(劳宫穴)要虚,长久练习太极拳能产生内气。

 心空指呼吸自然顺畅,体松胸舒。心安则宁,宁静则虚,虚则周身内外一片空灵。

 脚空指脚心要虚,即涌泉穴要虚。全脚踏地,有吸地之感。练太极拳要全身节节放松,内气降于涌泉,练而久之则下稳上活,有立地生根之妙。

 诗:静心空一片,胸若天地宽。

 悠闲走太极,齐乐享天年。

  拓展延伸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

 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

 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

 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

 《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

 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

 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

  导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

  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道教根据古人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

  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唐道士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

  导引论》云:

  “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

  以致和畅,户枢不蠹,其义信然。”①导引术起源很早。《吕氏春秋·古乐》称:“昔

  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

  故为舞以宣导之。”②此古人为通利筋骨所制之舞蹈,实为导引之雏形。此后,至迟在

  战国时期,医学家和神仙家分别从治病和养生目的出发,相继将它发展为导引术,使之

  流传于世。《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

  “中央者(按指中原地区——引者注),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

  治宜导引按蹻。”③蹻按即按摩,表明医学家将它和按摩术相结合为人治痿厥寒热病。

  《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

  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表明神仙家将它和行气术相结合进行养生,旦出现

  了像彭祖那样长寿的人物。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四个演练导引动作的人物

  图像,图中人物多著庶民衣冠,男女老少均有,表明导引术在汉初已普及于社会。

  早期道教承袭方仙道纳入此术,为各派共同修习的方术之一。《华阳国志·汉中志》

  称,张鲁“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⑤鲁母之有“少容”,

  盖为修炼行气、导引术所致。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善导引行气。在他的影响下,

  曹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⑥此后各派中多有以此术名世者。《魏书·释

  老志》称,太上老君授寇谦之“服气导引口诀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殊丽。

  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续文献通考》谓楼观道士马俭“从孙彻学道,授五符真文、

  断谷服水、行气导引,遂役使万灵,制御群邪。”唐代著名茅山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研究

  导引行气术之大家,《旧唐书·隐逸传》称其“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

  饵之术。”所著《服气精义论》主论行气,又辟专节《导引论》以述导引。直至宋代,

  导引和行气等术一起,一直为道教各派所共习。此后,内丹术兴起,一些内丹家排斥行

  气、导引,称之为外道、邪术,方在道教内渐趋衰落,但社会其他各界人士仍继续传习

  并得发展。

  现存《正统道藏》中收有不少记载导引术的著作。葛洪《抱朴子·杂应》篇记录过

  “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虎据”、

  “兔惊”等九种导引术势名称,但未记录具体作法。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

  篇》除记录几种按摩术外,对“狼踞鸱顾”、“五禽戏”等几种导引术势作了具体记载,

  并绘制过《导引养生图》一卷(已佚)。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二《养性》篇记

  有“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虽题名按摩,实为导引。唐代又出有导引专书

  《太清导引养生经》,⑦其中收载有“赤松子导引法”,“宁封子导引法”,“虾蟆行

  气法”(为行气与导引相结合)、“彭祖卧引法”、“王子乔导引法”、“道林导引要

  旨”等多种,皆详载具体作法,或十势,数十势不等。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

  六又收“玄鉴导引法”,除具载十三势的作法外,又指明某势治甚病。宋道士蒲虔贯著

  《保生要录》,分“养神气”、“调肢体”等六门,调肢体门提出“小劳术”导引法,

  简便易行,为后世所推崇。宋人托名许真君之《灵剑子》,⑧有《导引势第八》载导引

  十六势,写明每势补益某脏腑,于何季节施行。以上诸书所记导引法,可谓千姿百态,

  式样繁多,为我国导引术之一大宝库,宋代出现的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及太极

  拳等,就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出来的。

  在以上众多导引术中,有不少曾对当时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有的还广泛流衍于近

  现代。其中最早的要数被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记的华佗“五禽戏”,⑨它模仿虎、

  熊、鹿、猿、鸟等五种鸟兽活动形态,编制出一套导引程式,用以健身,确有很好效果。

  《正统道藏》所收《太上老君养生诀》亦录此“五禽戏”,署华佗授广陵吴普。这套导

  引术一直流传下来,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凤髓》和《万寿仙书》中,将它加以改进,

  减少动作难度,并与行气相结合,除了文字说明外,还绘制出程式图谱。清人更于五种

  术势之外,加入向后顾望的“鹗顾势”和摇头摆尾的“狮舞势”,称作“七禽戏”。可

  见“五禽戏”对后世影响之大。

  其次,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记“老子按摩法”(共四十九势)、“天竺国按摩法”

  (共十八势)和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所记“养生操”(共十七势),都曾

  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前二者还被明人高濂收载于所著《遵生八笺》之《延年却病笺》

  中。

  再次,约北宋末出现的“八段锦”,也曾在社会上长期流传。其术势口诀(八句),

  最先被北宋末南宋初人曾慥《道枢》所记录。其后称名许旌阳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将其口诀整饬为句子整齐而有韵的八句。《修真十书》卷十九除所记口诀为三十六句

  (有韵)外,又记八段的具体作法,且绘制术势图像配于每段之下,称名“钟离八段锦

  法”。至清代,《易筋经图说·附录》再将《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之口诀进行修饬,成

  为更加通畅易懂的八句。不仅如此,此八段锦又在明初演化为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明

  初道士冷谦的《修龄要旨》和其后的几种书中皆有记载。可见八段锦影响之广泛和流传

  之久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气功界在这方面进行过大量的整理工作,创制出很

  多的导引术势,向社会推广。实践证明,它们对提高人民的体质,促进身体健康,有不

  可忽视的作用。这是教较有科学价值的方术之一,有进一步加以整理创新的必要。

  注:

  ① 《道藏》第22册39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 《百子全书》第5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③ 《黄帝素问直解》第二卷89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

  ④ 《庄子集释》第三册535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⑤ 《丛书集成初编》第3187册16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⑥ 《三国志》第3册805页裴松之注引曹丕《典论》,中华书局,1959年

  ⑦ 《太清导引养生经》,《通志·艺文略》著录,当出于唐代。

  ⑧ 《灵剑子》《宋史·艺文志》著录,似为北宋末南宋初净明派道士托名之作。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同此。

  ⑨ 《三国志·华佗传》只记华佗创“五禽戏”,未记具体作法,陶弘景最早记录

  其作法,当有所本。班固《白虎通》言“禽为鸟兽之总名”,故名“五禽戏”,简称

  “禽戏”。

  敬慎山房导引图是我们社出的,很不错的

导引是修炼者以自力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 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道教根据古人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认为人体也应适当运动

1、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既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是适应时代的新发展。

首先,对继承传统的主要表现:一是对导引练形、保健脏腑健身养生思想的继承。二是对传统八段锦歌诀的继承。三是对八段锦八个固定图势的继承。

其次,对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

一是功法技术更加合理。不仅增加了起式、收式和每式间的衔接动作,而且调整了功法歌诀顺序,将“背后七颠百病消”移至最后一势,并规范了每势练习次数,使整套功法的结构、衔接等更加合理,功法时长、锻炼负荷等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身心特点和人体生理学规律。

在注重肢体锻炼的前提下,又丰富了意、气、形的操作内容,突出了起于桩、行于桩、止于桩的功法要求,加强了脊柱及肢体远端关节的锻炼,既强化了健身气功的项目特点,也提升了学练的效果。

二是功法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既提炼形成了功理要旨、健身效果、学练方法、练功阶段、教学练功须知等系列功法理论,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健康生活方式有了延展认知;既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视角进行了总结提升,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进行了诠释。

2、马王堆导引术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动作主要取自于《导引图》,从中选取了17 个动作。起势动作选取了导引图中的一个行气图式,为开始练功做好准备;收势动作通过三环抱气,起到引气归元、静养心神的作用。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编创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秘阴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功理符合健身气功的传统理论;动作设计围绕肢体进行开合提落、旋转屈伸、抻筋拔骨,符合体育运动的规律;

整套功法柔和缓慢,动作舒展大方、富于变化,并多旋转屈伸的练习,可以为习练者营造出惬意的练功意境;在习练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顺畅,以形导气,意引气行(以意引气);动作演练要求松紧交替,舒缓圆活,形意相随,身心合一。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许多动作都是通过四肢、躯干的旋转屈伸达到牵拉刺激脏腑的作用,这种旋转屈伸不仅作用于内脏,而且对身体各关节也有益处。

3、太极养生杖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取意“太极”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内外相谐等传统文化理念,借鉴《导引图》中持杖图像和“以丈(杖)通阴阳”表现功法特征,继承了传统持杖功法的精要,一套以器械导引肢体运动并配合呼吸、意念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功法。

整套功法动作柔和缓慢,舒展连绵,动静相间,意境优美,意气相随,好学易练。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的运动理念,以杖为导,引气运行,养神为先,以形相随。凡动静、开合、屈伸、进退,皆为杖动气起,杖到气至。在杖的上下、左右、前后诸方位的导引中,平心静气,意在气先,精神内守,形与神俱。

持杖练功,杖不仅引导着肢体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更大幅度地抻拉筋骨,而且还起到了按摩穴位、经络、脏腑的作用。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在运动过程中强调以腰为轴进行拧、转、屈、伸等全方位运动,并通过腰部动作带动脊柱进行运动。这套功法既可成套练习,又可单式或多势组合练习,动作柔和缓慢,舒展连绵,动静相间,意境优美,意气相随,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

长期练习对提高人体柔韧性、平衡能力等有良好效果、特别可以明显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

4、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汲取了调摄精神的摄生原理,精选了50余套导引养生功功法中的12式动作创编而成的。它是一套既强调调整呼吸,又主张摒除杂念,还注重调整形体的经络导引术。其动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理深意远,而且俏丽清新、简练易学。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每一法均是和谐对称的,具体表现为有左就有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高就有低,且每一个动作,均成大小不等的圆形,包括手法、步法和身法等,可谓节节贯穿,上下相随,周而复始,无端往复,既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又若行云流水,相连无间。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强调“逢动必旋”,要求“动”从旋中始,“作”自绕中停。还特别重视“工于梢节”。所谓梢节,是指肢体远端的腕、踝、指、趾。习练功法时,要求动息相随,动缓息长。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简练易学,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对心肺功能有积极影响,身体形态、柔韧性、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均有改善明显,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能力有所加强。

5、大舞

健身气功•大舞以史料记载为依据,应用升、降、开、合的肢体动作,配合呼吸、意念,调理脏腑,疏通气血,培补元气,进而达到养生康复的目的。

健身气功•大舞的主要特点就是通利关节,以舞宣导,即通过髋、膝、踝、趾、肩、肘、腕、掌、指等关节的屈伸、环转等运动,来梳理、柔畅关节筋脉,调和、疏通肢体经络和气血。同时,通过抻、拉、旋转、震、揉等方法舞动躯干,达到疏导、通利躯干关节筋脉及相应经络和气血的目的。

功法注重以神引领舞姿,以愉悦滋润舞姿,以和谐的舞姿调和内心。舞姿的变化引导着全身运动,带动各关节、肌肉活动,起到调练形体的作用。因此,以神领舞、以舞调心也是健身气功•大舞的主要特点之一。

健身气功•大舞中身韵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意气相随中阴阳的开合变化。呼吸吐纳则是指在自然中鼓荡气息,即在舞动中,胸廓和腹部随着舞的抻、拉、旋转等变化,自然地扩张、收缩与起伏,呼吸也随之自然吐纳,在自然中鼓荡气息,达到揉按脏腑的作用。

习练者在习练功法时,要做到精神放松,呼吸自然,刚柔相济,柔和圆润,神韵相随应律而动。长期习练能提高上肢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及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对愤怒性、抑郁性等负性心境有改善效果,提升幸福感。

6、六字诀

六字诀,又称六字气诀,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健身方法。六字诀历史久远,流传广泛。现存最早的六字诀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

健身气功·六字诀保持传统六字诀功法的特色,在注重吐气发声的同时,配合科学合理的动作引导,起到内修、外练的作用。

本功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吹、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

在“嘘、呵、呼、 、吹、嘻”六字发声吐气基础上,配合了科学合理的动作导引,内调脏腑,外练筋骨,共同达到内壮脏腑、外健筋骨的养生康复作用。同时,强调“以形导气”,“意随气行”。整套功法中既没有复杂的意念观想,也没有高难度、大幅度、超负荷的动作。

对于“健身气功·六字诀”,根据习练对象的不同,要求并不一样。总的要求是,“吐气不出声”。具体来说,对于初学者,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轻声,乃至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

习练功法时,要始终保持全身放松、心情舒畅、思想安静。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对于动作幅度的大小、运动量的大小、呼吸的长短、练功次数的多少都要注意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练功结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保健功法,如搓手、擦面、全身拍打及散步等,以便从练功状态充分恢复到正常状态来。

健身气功·六字诀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字诀又具有独立性,亦可单独练习,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锻炼者对生理和心理状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7、五禽戏

“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在对传统五禽戏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编创的,便于广大群众习练。因此,动作力求简捷,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习练,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本功法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

本功法特别注意手指、脚趾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同时,还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

健身气功·五禽戏动作相对简单,容易学会,但要练得纯熟,动作细化、精化,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习练。因此,初学者必须先掌握动作的姿势变化和运行路线,搞清来龙去脉,初步做到“摇筋骨,动肢节”即可。

随后,在习练中要注意动作的细节,可采取上、下肢分解练习,再过渡到以腰为轴的完整动作习练,最后进行逐动、逐戏和完整功法的习练,使动作符合规范,并达到熟练的程度。

此时,就要注意动作和呼吸、意识、神韵的结合,充分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意境,真正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特别要提醒的是,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需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来进行。动作的速度、步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锻炼的时间、习练的遍数、运动量的大小都应很好把握。其原则是练功后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肌肉略感酸胀,但不感到太疲劳,不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8、易筋经

“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突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屈伸、扭转和牵拉,以及脊柱的旋转屈伸。

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动作舒展,伸筋拔骨;柔和匀称,协调美观;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是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特点。习练中要求习练者精神放松,形意合一;呼吸自然,贯穿始终;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配合发音。

健身气功·易筋经以其架式、意守部位、调息次数等变化,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对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

提高平衡能力、柔韧性和肌肉力量均有良好的影响,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同时对骨关节病、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如尿频尿急、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也有显著康复效应。

9、十二段锦

十二段锦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年)已有记载,是一套坐势练功的健身方法。

十二段锦属古代导引术,由十二段动作组成。用“锦”字来命名,表示作为一套完整的坐式导引功法,犹如一幅精美华贵、连绵不断的画卷。据考证,十二段锦之名称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徐文弼编辑的《寿世传真》一书,其功法内容则来自于“钟离八段锦法”。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继承了原功法动静结合、身心兼练的精髓,把按摩、导引、入静、存想等传统的气功方法融为一体,加强了颈部、肩部、腰部、腿部运动,注重全身性锻炼,具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效。

它不拘泥于古人之见,融传统性与时代性于一体,是对传统十二段锦的再次升华,是一套集修身养性、娱乐观赏于一体的健身功法。

健身气功•十二段锦以其意形相随、动息相合,动静相间、形神共养,强调伸展、注重按摩,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锻炼。长期习练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老年人动脉硬化风险、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脂肪含量等,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心脏机能、心脏神经的整体功能状态有积极作用。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功法介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5389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