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怎样养生

生活中怎样养生,第1张

我国传统医学对饮食营养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有食医的记载,并“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黄帝内经》在饮食治疗和养生方面有明确的治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记载有50种左右的药用食物,《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内容也很丰富,其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食疗处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现存最早有关饮食疗法的专述;孟诜著有《食疗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对牛乳的食养有详细的说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直到今天,在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仍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食疗本草有了进一步发展,有的还从营养学角度阐述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价值。近代对营养成分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将食物进行分子量化、计算热量等,给古老的中医营养学注入了现代科学的内容。

  水谷精微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

  水谷精微,又称谷气、食气,泛指各种饮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质,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正如《医宗必读》所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千金要方》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见饮食是营养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关于饮食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比较详尽的阐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过程,即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之后,转化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布于五脏六腑、筋经皮毛,对各脏腑组织进行滋润濡养。其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则指出了水饮在人体的输布代谢过程,即水饮进入胃腑,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饮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宣发水液以濡润周身,肃降水液以下输膀胱,如此水饮精微布达一身上下内外,全面地对人体进行滋养。

  气血精津液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

  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胃纳脾运的消化吸收后,转变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进一步化生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对人体进行滋养,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所以气血精津液是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营养作用,主要指气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卫气具有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的作用,营气更是富含营养精微的水谷精气。

  血同样来源于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运化而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决气》),《难经》概括血的功能为“血主濡之”,即血在脉的“壅遏营气”作用下,循行于脉道之中,通过经络系统,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使“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匮钩玄》),所以血是营养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后,有赖于精的充养,才能维持人体生长发育。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又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肾精充足,则脑髓充足,骨髓盈满,骨骼得到髓的滋养而强健有力,运动敏捷。牙齿得到髓的滋养,则坚固而有光泽。

  《灵枢·决气》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可见津液是人体富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正常液体。其中清稀者为津,浊厚者为液。津的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等部位,并能渗入脉中,以滋润周身;液的流动性较小,主要充养于骨节、脏腑、脑髓等部位,以滋养脏腑组织。

  四气五味是饮食营养的基本性质

  中医营养学认为食物也有“四气”和“五味”。四气五味理论,不仅是用药治疗的依据,也是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的重要依据。

  1四气 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治疗用药之大法,同样也是选择食物时的重要依据。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如生姜、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鸡肉、龙眼、橘子;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萝卜、苦瓜、丝瓜、梨、绿豆等。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种五味的划分,不仅适用于五谷,同样也适用于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这是中医饮食营养的理论基础。食物中五味的不同,与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从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将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阴、阳不同属性归纳为两大类,即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在《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里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由于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缓等功效上的差别。

什么是气功

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原始的气功没有名称,以后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而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坐忘、禅定、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也都属于气功的内容。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一书,即使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现在所通用的气功,则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之后才逐渐得到推广的。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而形成的。气功疗法与体育疗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可以包括体育疗法,但体育疗法却代替不了气功疗法。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内练与外练是结合的,应以内练为主。气功之气是指“内气”、“真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

气功疗法包含心理疗法,但是与心理疗法有区别。心理疗法一般是指医生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等,对觉醒状态下的病人进行说理、暗示治疗;或用一些特殊的诱导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种表面上有些类似于睡眠的催眠状态,再对呈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进行暗示治疗。故病人始终是被动的。而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自我锻炼从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作为一门科学,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与教义,只从教徒的修炼实践中提取科学的内涵。这反映在道藏、佛经中也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的资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论,也常为练功者所借鉴。

什么是气功?

答: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文字的要属《尚书》,后来《黄帝内经》及历代中医和养生家在许多经典著作中都有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谓之道都是指的养生方法。所以,玉冰注《内经》:“知道谓知修养之道。”马莳注:“以此道修之于身,则谓之修养之道。”儒家从十六字之心传开始讲执中,道家讲守中,释家讲中、假、空三观。都是从诚敬空虚入手达到无臭无声之境界。现代所讲的气功,没有一个能超越这个范畴。养生不能离开养气,正气充盈,病邪不能存在,所以《内经》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理论,孟子有:“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之说。孙思邈云:“若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调养失宜,则诸病尽起”。这都是说明养生必需在“气”字上下功夫。也可以这样说,气功就是古人所谓之道,其说法不同,其理则一。儒家讲养气,道家讲炼气、释家讲坐禅,都离不开一个“静”字。“入静”是气功的第一关,法虽不同,其理则一。所以韩非子云:“道无双故 曰一也”。孔子告诉曾参:“吾道一以贯之。”这就是我们所谈的气功。

“气功”二字在历史文献中不多见,远在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中提到过,清末出版的《元和篇》有《气功补辑》一章,1934年杭州详林医院出版的《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明确提出了“气功疗法”的概念。建国初期,刘贵珍先生著书立说用了“气功”一辞,后来就广泛使用起来。

对“气功”二字的理解,说法不一,不无道理。近几年出版的《辞海》、《简明中医辞典》、《气功疗法一00问》、《气功三百问》、《中国气功学》等书都有论述。纵观上述著作和我个人的体会,简单 地说,气功就是自我锻炼,防治疾病,强健身心的一种方法。进一步说,锻炼就离不开目的、内容、手段等方面的问题。生存是一切生物的首要问题,在自然界生存,就要进行生存的必要的斗争,防治疾病是生存斗争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劳动生产也是-个重要方面。因此,可以说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自身来说就是身心健康。身心就是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精神面貌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应该锻炼的内容。锻炼的手段无非是动以强身,静以养心。据此,我认为可以把“气功”二字的意义概括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对自己的身心即意识、呼吸、肢体进行统一的协调一致的调整,动静兼修地锻炼,以防治疾病,强健身心。

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实际上已成为人体生命科学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从科学上讲,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所以要给“气功”二字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尚需进一步探讨。

2.问:怎样理解气功的“气”?

答:气功界说的“气”同大自然界的气不同。我们说的“气”与中医说的“真气”是一致的。真气是什么?《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真气者,经气也”,《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我们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主要通过脏腑组织和机能活动来反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这种“气”在体内运行周身,成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也可以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成为治病的一种手段。

关于真气的运用,古代人是有过论述的。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说:“偶有疲倦不安,便引闭气,以攻所患”,“头疼念头,足疼念足,和气往而攻之,以时至自消矣”。张君房的《云笈七笺》中说:“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这两段说的是气在体内运行而治病的情景。关于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东坡志林》中说的“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道藏·胎息秘要歌诀》中说:“布气与他人攻疾”。如此看来,说真气是一种物质是无疑的了。

真气是一种物质,现代人也已证明。1977年,上海、北京有关部门对林厚省和赵光两位气功师所发“气”的测量表明,“外气”是低频涨落调制的红外辐射,而且具有电、磁、光、热、次声等能量。后来,各地的测量结果报道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认为“外气”就是真气的外观。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魏林博士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解释》一书中说:“内气是生命的‘场’,它在一个有生命的肌体内起到力量或能量的作用,假如把‘场’的概念当作物理科学中最有用的概念之一,那么在生命科学中必须这样来认识气的概念。”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

总之,我认为气功说的“气”是物质,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物质。应该说,我们练气功,就是有意识地增强这种物质。

3·问:人体中的气如何分类?

答:人体之气,就其来源讲,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来自父母,藏之于肾,即肾中的真阴、真阳之气;后天之气得之于饮食与自然界之清气,通过脾、肺、心等脏器的作用,又转化为宗气、营气、卫气等。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其表现和作用亦各有特点。所以气的名称也就各有不同,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4·问: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它是由精化生、随着生命而来的,所以古人说,天命之谓性。马莳注内经说,性即气也,“元精”化生,所以叫元气。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来源于元气。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先天不足,或者 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衰弱,也容易感染其它疾病。所以,医学家以培养元气为治病之本。

“宗气”是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它形成于肺而聚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因此,呼吸声音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宗气不足,则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

“营气”是脾胃转输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行于周身。它的功能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所以,《内经·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 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

5.问:什么是气机升降?其作用是什么?

答:“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它表现在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物质在体内变化的过程。

心肺位于上焦,在上者宜降;肝肾位于下焦,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之枢纽。从整体来看,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共同维持气血的上下贯通和气机的调畅。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心阳必须下降以温煦肾水,肾阴亦必须上济于心,以制心火,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相济,共同主持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这样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并能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果气机升降失调,阴阳失去平衡,生理活动遭受干扰而产生功能障碍,就会发生疾病。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养气功的锻炼可以促使人体的气机处于协调平衡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消除疾病。

6·问:什么是“七情”、“六*”?

答:“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精神活动在情态方面的表现。通常情况下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但七情过激,就会伤内脏而致病。“百病皆由气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冲动,损伤气的正常运行,就产生病灶。

“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如果气候反常而使人致病,便称之为“六*”,是外感病致病因素,如寒气盛逼则感冒,热气蒸蒸则中暑等。

7.问:什么是伏气?

答:伏气亦称伏邪。《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是由于感受六*之邪,潜伏人体之内,经过一定时期才出现的病 状。一般到了春夏阳气开泄之时,由于外邪触动而发作,也有不因外邪触动,而由伏气自动发作的。总之,伏气之潜伏和外现,主要是由于体内正气虚弱所致。

8问:什么是病气?

答: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我们所讲的病气就是邪气。人为什么会生病呢?疾病是由于邪气的侵袭所致。人生活在自然界,由于外感六*,内伤七情,饮食失常,过度劳倦,痰饮,瘀血,精气损伤,使内脏功能失调,使真气运行的轨道发生故障,病魔乘虚而入,人就要得病。我们练养气功的目的,是调整阴阳,培养正气,扶正祛邪,达到祛病健身之实效。

9.问:气功锻炼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气功锻炼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增强体内的真气。这一点,在怎样理解气功的气一题中已说明了。从生理上讲,无非是身心两个方面的锻炼。心,主要指人的意识和情绪。心理和生理是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七情六欲对人都有影响,这一点大家都公认。中医讲的五劳七伤,其中也讲到情绪能影响人的健康。俗话讲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说,锻炼身体应包括意识情绪的锻炼,也就是道德的修养。现在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这正是锻炼的一个方面。身,就是我们的身体。人体分为若干系统,若干部位,各个系统,各个部位都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支配,都靠吸进的空气和摄取的食物来滋养,都受本身的自然活动和运动(包括劳动)的牵连。气功锻炼的基本内容,古今部离不开“三调”,即调心、调气(或 调息)、调身。调心是指的调整大脑中枢神经,通过调整要求做到:要工作就立即兴奋起来,要休息即迅速放松抑制。调气是指调整中医讲的“气化”,的功能,用形象化的说法就是调整呼吸,就是吐故纳新,从而加强体内的气化作用。调身是指调整身体内外的活动。这“三调”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三种因素。所以气功锻炼的内容就是“三调”,通过这三方面的调整,使人体真气得以充盈,得以在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中正常运行,这是实践已经证明了的。当然这中间有许多问题尚待探讨和科学论证。

九种不同体质及相应的养生方法

中医体质分类主要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来歁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质差异性。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九种不同体质,并提供相应的养生配方,同时人又是非常复杂的生物体,单纯体质远不如复合体质见,也就是一个人可能同具有两种右两种以上的体质特点,这种复合体质同样也需要复合的养生配方

1.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稳定的、最健康的体质!一般产生的原因是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平和体质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医体质养生状态。平和质所占人群比例,约为3275%,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口良好,两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养生调理

1、合理膳食:日常饮食主要包括粮食类、肉蛋类、奶制品、豆制品、蔬菜水果类。注意荤菜与素菜相搭配,避免同一类食品的重复搭配。“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是古人的养生格言。现代营养学家提倡“早饭占全天总量的25%,中餐占40%,晚餐占35%”是对现代人养生的具体化。

2、睡眠充足: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渡过的。医学研究表明,在深度睡眠中,人体细胞可以自我修复,尤其在夜间十点到凌晨三点间的睡眠称为美容觉,可以排除体内毒素,恢复人体功能。

心态平衡:疾病不但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而且对我们的心理也造成了威胁。面对疾病,我们应该用健康的心理去对待,对科学的治疗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毅力充满信心。任何的沮丧、焦虑都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影响我们的作息、饮食,因此用健康的心理面对疾病是相当重要的。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对于身体各个器官的代谢、运作、营养吸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人每天需要半小时的运动量,而以有氧运动为好。可以多练太极拳。还有一个运动就是散步,一天走半个小时,既不累人,又能锻炼身体。所以现在很多上班族都会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到单位,这是非常有益的。

饮食调理

对于平和质的人,养生保健宜饮食调理而不宜药补,因为平和之人阴阳平和,不需要药物纠正阴阳之偏正胜衰,如果用药物补益反而容易破坏阴阳平衡。对于饮食调理,首先要“谨和五味”。饮食应清淡,不宜有偏嗜。因五味偏嗜,会破坏身体的平衡状态。如过酸伤脾,过咸伤心,过甜伤肾,过辛伤肝,过苦伤肺。

2.阳虚体质

特征和寒性体质接近,为阳气不足,有寒象,表现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少气懒言,嗜眨乏力,男性遗精,女性白带清稀,易腹泻,排尿次数频繁,尤其夜里,性欲衰退等。阳虚体质的人平素畏冷,手足不温,易出汗;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常见表现阳虚体质常见夜尿多,小便多,清清白白的。水喝进去是穿肠而过,直接尿出来,缺乏蒸腾气化。但白天小便多,晚上还要起夜两三次。老年人夜尿多是阳气正常衰老,如果小孩子尿床、中年人和青年人经常夜尿,就是阳虚。要注意不能多吃寒凉冰冻的食物,尽量少用抗生素、清热解毒的中药,以保护阳气。

养生调理

1、阳气不足的人常表现出情绪不佳,如肝阳虚者善恐、心阳虚者善悲。因此,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虽然听起来有点玄虚,但是从“形神相应”的基础而言并不难理解,“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说的就是精神能统领身体。在萧瑟的秋末冬初,本来就阳气不足的怕冷体质更容易感深秋重阴之气而悲沉。以下几点可以帮助阳虚质舒适的度过寒秋:看喜剧、晒太阳、和朋友家人聚会、品美食、去郊游、常言善、泡温泉。

2、此种人适应寒暑变化之能力差,稍微转凉,即觉冷不可受。因此,在严寒的冬季,要“避寒就温”,在春夏之季,要注意培补阳气。“无厌于日”,有人指出,如果能在夏季进行二十至三十次日光浴,每次十五至二十分钟,可以大大提高适应冬季严寒气候的能力。因为夏季人体阳气趋向体表,毛孔、腠理开疏,阳虚体质之人切不可在室外露宿,睡眠时不要让电扇直吹;有空调设备的房间,要注意室内外的温差不要过大,同时避免在树荫下、水亭中及过堂风很大的过道久停,如果不注意夏季防寒,只图一时之快,更易造成或手足麻木不遂或面瘫等中医所谓的“风痹”病的发生。

3、阳虚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春夏养阳,夏天亦不能贪凉,空调温度不要太低,注意保暖。尤其要注意保护后背部和前腹部。女生一定注意腰腿的保暖,在空调房中最好穿长筒袜子,或者长长裤子以免受凉。夏季别让凉风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动则生阳,须加强锻炼。不要熬夜,晚上不要超过11点都不睡觉,冬天最好10点以后要入眠。

适量运动

因“动则生阳”,故阳虚体质之人,要加强体育锻炼,春夏秋冬,坚持不懈,每天进行1~2次。具体项目,因体力强弱而定,如瑜伽、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内养操、工间操、球类活动和各种舞蹈活动等,亦可常作日光裕、空气浴,强壮卫阳。气功方面,坚持做强壮功、站桩功、保健功、长寿功。秋冬养阴,说的是不要大汗淋漓,运动量保持在微微出汗最合适。阳虚在此时节若已经手脚冰凉,说明体内阳气少,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善,坚持做,否则冬天会很难过。1每晚睡前艾叶泡手、脚。2金鸡独立,闭眼,单脚站立,站不住要慢慢练习,5分钟就会觉得脚和小腿暖和起来。3下决心开始慢跑、瑜伽、太极拳

养生指导:益肾强身——温补肾阳,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

3、阴虚体质

为体形瘦长,表现主要是手足心热,易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或见面色潮红,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皮肤偏干,眩晕耳鸣,睡眠差,多为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表现为不耐热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

常见表现形体消瘦,平时常感到口干舌燥,舌质偏红,脉较细数,吃辛热食物或熬夜易上火,常出现咽痛,口舌生疮,容易失眠、头昏眼花,也容易心烦气躁、脾气差,皮肤枯燥无光泽、盗汗、手足易冒汗发热、小便黄、粪便硬、常便秘等症状。阴虚体质可通过饮用龙井茶进行调理。虽称不上重病、大病,但这些症状却对阴虚体质的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养身调理

1、阴虚了意味着精、血、津液不足了,如果阴不足了,阴就不能遏制住阳,阳气就相对偏旺了,而阳盛就会出现新陈代谢加快、体内津液耗损过度形成口渴、干燥、便秘、体现热症。所以,阴虚体质的人养生方法主要以养阴降火、滋阴润燥为原则。平素避免熬夜,饮食上多吃清淡、滋阴的食物。阴虚体质的人要避免工作过度劳累、少熬夜,要顺应昼夜变化,保证正常的睡眠时间。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情绪过激,暗耗阴血。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节阴气相对旺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顺势利导来滋养身体,要抓住金秋时节给自己滋养阴气。

2、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心平气和,稍安勿躁该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的原因,所以应该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神方法。平时工作生活中,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

适量运动

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身体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皮肤干燥甚者,可多游泳。

养生指导:清热祛湿——滋阴降火,滋阴润燥

4、血虚体质

血虚证,是指体内血液不足,肢体脏腑五官百脉失于濡养而出现的全身性衰弱的证候。但要注意,中医讲的血虚和西医的贫血不是同一个概念,血虚未必贫血,贫血一定存在血虚。

常见表现头晕耳鸣,双目干涩,视物昏花,甚或夜盲,面白无华,常被人说气色不好,心慌,失眠多梦,睡不踏实,手脚发麻,经常腰酸背痛,爪甲不荣,没有血色,头发干枯,容易脱发,身体较瘦小,吃什么都胖不起来,女性月经量偏少,会延后或闭经。

养身调理:

1、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2)益气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清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景岳全书》则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配以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等。

(3)补肾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脏六腑后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时,肾中之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所以,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临床上,治血虚,必当补肾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剂有菟丝子饮、二仙丹等。常用补肾药有鹿茸、鹿角胶、阿胶、龟板胶、巴戟天、锁阳、*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首乌、熟地、枸杞子、紫河车等。

(4)祛瘀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血海,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如气血瘀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外感六*,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最易耗血伤阴。再者,象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热解毒。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常用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芩、黄柏、紫花地丁、大黄、紫草、茵陈、半枝莲等。临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

适量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阳气散发出去。游泳锻炼是首选项目,此外,跑步、武术、球类等,也可根据爱好选择进行。

养生指导:阿胶糕、固元膏——补血圣品,滋阴养血。

5、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和阳虚体质比较相近,从性质上来说,属于虚性体质。阳虚体质以热量不够,阳气虚,缺乏温煦,畏寒怕冷为主。气虚体质也有阳虚体质的这些倾向,但它最主要是反映在脏腑功能的低下。气虚体质的人相对五脏来说,他肺脏功能和脾脏功能弱一点

常见表现面色无光泽,脱发及毛发干枯易断,常感觉到累,说话都懒得说,常常觉得气不够用,参加运动容易气喘吁吁,容易出汗,容易感冒,生病后不容易痊愈,女性月经色淡,肌肉松软。

养生调理:气虚体质要缓缓补,不要骏补。气虚体质的人对食物的寒热较敏感,宜食用性质温和的、偏温的具有补益作的食品,太寒凉和过温热的食物都对气虚体质的人不利,太寒凉伤脾胃,过辛热易上火。

适量运动

气虚者的体能偏低,且过劳易于耗气,因此不宜进行大强度运动。应当采用低强度、多次数的运动方式,适当增加锻炼次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养生指导:补气养血——气血双补,气行则血达。

6、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多见于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人。

常见表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此种体质类型有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倾向。

养生调理

1,加强运动,强健身体机能,健康脾胃功能

2,不宜在潮湿的环境里久留,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这类体质的人平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

3,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让日光使得身体机能活跃起来;

4,洗澡应洗热水澡,适当出汗为宜;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5,注意保暖湿遇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凉的天气不利水湿在体内运化,常伤及脾胃,因此痰湿体质在寒凉的天气症状较为明显

运动锻炼

痰湿体质者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所以最好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气功方面,以站桩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饮食调养

痰湿体质者体形大多肥胖,身重容易疲倦,喜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并且食量大。食疗上首重戒除肥甘厚味,戒酒,且最忌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应常吃味淡性温平的食品,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淤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

养生指导:健脾祛湿——温肾壮阳,益气补精,活血去痰湿。

7、阳热体质

系指素体阳气偏盛之质。见体格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目眵,口唇暗红或紫红,舌质红或暗红、质坚,舌苔薄黄或黄腻,脉紧实有力。

常见表现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粉刺,眼睛易见红,喉咙容易发炎,常感觉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燥结或黏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黄,女性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潮湿多汗,脾气较急燥

养生调理

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适量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阳气散发出去。游泳锻炼是首选项目,此外,跑步、武术、球类等,也可根据爱好选择进行。

养生指导:清热解毒——清热、通便、排毒,泄实火

8、气血瘀滞体质

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

常见表现肤色偏暗,尤其是唇色和指甲有颜色带紫,情绪不稳定,容易烦燥,或激动,或多愁善感脸上容易长斑点,斑块,睡眠质量不好,易惊易醒,易做噩梦,记忆力下降,健忘,眼睛容易出现红血丝和黑眼圈,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有时不知不觉出现皮肤淤青,女性月经色暗黑,有瘀块,容易经痛

养生调理:银杏叶制剂对预防气滞血瘀体质的多发病——中风具有显著的效果。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亦有一定的作用。法国巴黎大学研究结果,中风后继续服用银杏叶制剂,可以缩短康复的时间,减少中风后遗症的出现,尤其对小中风的疗效更为明显。

气滞血瘀体质的生活调养

研究发现,人体长期处于气滞血瘀状态,组织缺血,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会加快衰老。因此,对气滞血瘀体质而言,行气活血有预防衰老的功效。

在生活上,应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改善气血运行。避免大怒、惊恐、忧思等不良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

坚持体育活动,运动量因人而异。每次运动锻炼应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

体内的水分通过呼吸、皮肤蒸发和大小便排出。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可使血液中水分减少,导致血粘度增高,血行缓慢。所以,气滞血瘀体质平时宜多饮水,每天摄入量不低于2000毫升约8杯水)。

老年人因元气的推动功能减退,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宜坚持“快步走”运动。据测试,“快步走”时所吸入的氧气,是人体安静状态下的8倍,能大大改善“血瘀”状态。

“寒则气滞”、“寒则血凝”,气滞血瘀体质除衣被保暖外,在寒冷环境的时间不宜过久。冬季室温应不低于摄氏20度。夏季使用空调降温,室温也不宜过低,一般宜保持在25~26度左右。每天用热水泡浴,有利于改善全身气血运行,如能定期进行药浴、按摩,则效果更好。气滞血瘀预防与治疗相关

9、过敏体质

一般是将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和得过敏性疾病而又找不到发病原因的人,称之为“过敏性体质”。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可发生各种不同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疾病

常见表现容易对药物、花粉、食物、气味、季节等过敏,皮肤容易起风疹块,红斑,瘙痒,皮肤一抓就会红,并出现抓痕,即使不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眼睛瘙痒红肿。

养身调理

1、过敏症患者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少食用油腻、甜食及刺激性食物、烟、酒等。某些食物也是致敏原,要注意加以辨别。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可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根据营养学家的研究,洋葱和大蒜等含有抗炎化合物,可防过敏症的发病。另有多种蔬菜和水果亦可抵抗过敏症,其中椰菜和柑橘功效特别显著。过敏性体质者最好每天喝些豆浆。

2、避免食用会导致过敏的食物,平时饮食定时定量,选择高蛋白、高钙的食物,并且热量要足够,严禁冰冷的食物。根据日本专家的调查显示,过敏性体质除了遗传因素外,食物也能诱发病情发作。肉类、牛奶、禽蛋等动物性食品是其罪魁祸首。

3、以肉食为例,肉食可使人体内的红细胞质量降低、形体变大。这样的红细胞缺乏生命活力,容易破裂。由这种低质量红细胞组成的人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与同化功能大大削弱,加上牛奶、蛋类的蛋白质分子,容易从肠壁渗入到血液中,形成组织胺、羟色胺等过敏毒素,刺激人体产生过敏反应,使末梢血管扩张而导致皮肤发炎。

适量运动:体格锻炼体格锻炼有利于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对疾病的防御能力。体育活动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进行锻炼;如开窗睡眠,使小儿汲入较冷而新鲜的空气,上呼吸道粘膜,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待小儿习惯开窗睡眠后,可进一步实行户外睡眠。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用温水洗浴,或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三浴"(日光浴、水浴、空气浴)锻炼,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养生指导:提高免疫力——让你增强免疫力(过敏体质因为致源的不一,请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食物)

  2022最旺的养生店名字390个

 1.金瀚养生店

 2.良子养生店

 3.修身堂养生店

 4.当代典范养生店

 5.爱上美养生店

 6.共济养生店

 7.藏艺养生店

 8.冰美人养生店

 9.金达人养生店

 10.天忆养生店

 11.大脚丫养生店

 12.海枫养生店

 13.皇姿养生店

 14.水上伊人养生店

 15.颐延中和养生店

 16.慈航养生店

 17.尊尚养生店

 18.优羽养生店

 19.诗雪亿佰养生店

 20.冰美人养生店

 21.奢美养生店

 22.朗言养生店

 23.慈航养生店

 24.逸温港养生店

 25.盛世佳人养生店

 26.金御泉养生店

 27.云仙阁养生店

 28.金瀚养生店

 29.禅艺养生店

 30.欣菲儿养生店

 31.玉笛养生店

 32.滕裕养生店

 33.竹轩养生店

 34.洲康养生店

 35.芳享养生店

 36.金昱湾养生店

 37.皇佳汇阁养生店

 38.康桓养生店

 39.客莱漫养生店

 40.千姿养生店

 41.双行道养生店

 42.桂中养生店

 43.梓欣养生店

 44.喜满堂养生店

 45.新颜养生店

 46.水一方养生店

 47.鼎足养生店

 48.萃雅养生店

 49.心缘养生店

 50.心悦养生店

 51.文辉养生店

 52.浪潮养生店

 53.圆梦养生店

 54.禅艺养生店

 55.明安药养生店

 56.佰莉轩养生店

 57.博颜康养生店

 58.良子养生店

 59.淳之味养生店

 60.雪儿养生店

 61.祥云养生店

 62.丽妍雅集养生店

 63.康博苑养生店

 64.紫怡煊养生店

 65.钰之颜养生店

 66.海枫养生店

 67.脉道养生店

 68.康之源泉养生店

 69.凯丽养生店

 70.健华养生店

 71.福顺养生店

 72.彭之道养生店

 73.梅兰阁养生店

 74.雅致丽人养生店

 75.章馨养生店

 76.易之康养生店

 77.仟芸阁养生店

 78.金香缘养生店

 79.伊蓓诺养生店

 80.川姐养生店

 81.紫怡煊养生店

 82.尊华城养生店

 83.烟雨阁养生店

 84.金瀚养生店

 85.竹溪养生店

 86.荟生活养生店

 87.脉道养生店

 88.康之源泉养生店

 89.云仙阁养生店

 90.客莱漫养生店

 91.当代典范养生店

 92.梓琪养生店

 93.专邺养生店

 94.海纳百川养生店

 95.阿森养生店

 96.锦润原养生店

 97.阿森养生店

 98.克丽缇娜养生店

 99.竹轩养生店

 100.念念养生店

 101.善健堂养生店

 102.梓欣养生店

 103.颐延中和养生店

 104.静馨养生店

 105.秀身坊养生店

 106.泓俪养生店

 107.华怡养生店

 108.胤龙会养生店

 109.玖仪源养生店

 110.香榭丽人养生店

 111.新隆养生店

 112.金益康养生店

 113.水一方养生店

 114.水云仙养生店

 115.小龙女养生店

 116.卓美尔养生店

 117.索亚风尚养生店

 118.金象养生店

 119.宏耀养生店

 120.鑫源养生店

 121.都仕雅阁养生店

 122.香美人养生店

 123.华夷养生店

 124.雅康堂养生店

 125.超然自得养生店

 126.新颜养生店

 127.阿森养生店

 128.艳丽养生店

 129.香美人养生店

 130.润鑫养生店

 131.心灵养生店

 132.金版纳养生店

 133.艾尚苏卡养生店

 134.泓俪养生店

 135.百莲凯养生店

 136.新颜养生店

 137.颐延中和养生店

 138.鑫利华养生店

 139.康之源泉养生店

 140.清馨缘养生店

 141.恒奥养生店

 142.雪儿养生店

 143.纹希养生店

 144.华瑞养生店

 145.马桂玉养生店

 146.康之源泉养生店

 147.皇姿养生店

 148.碧云轩养生店

 149.圣恩养生店

 150.念念养生店

 151.君怡养生店

 152.幸福佳足养生店

 153.康艾堂养生店

 154.创美养生店

 155.本草堂养生店

 156.彭之道养生店

 157.富政元养生店

 158.卡尔顿养生店

 159.盈康养生店

 160.阳光经典养生店

 161.圆梦养生店

 162.海艺养生店

 163.生命元养生店

 164.小龙女养生店

 165.绿领养生店

 166.美芙养生店

 167.威曼养生店

 168.朗言养生店

 169.尚泽养生店

 170.玻妃养生店

 171.大红门养生店

 172.红十字养生店

 173.香榭丽人养生店

 174.美芙坊养生店

 175.私妍养生店

 176.秀妍堂养生店

 177.大众养生店

 178.春日姿峰养生店

 179.仟芸阁养生店

 180.宏鑫养生店

 181.梓琪养生店

 182.雪儿养生店

 183.仟芸阁养生店

 184.厘正堂养生店

 185.红苹果养生店

 186.尚英养生店

 187.易尔美奈养生店

 188.宏鑫养生店

 189.至尊养生店

 190.往来养生店

 191.伊语绣阁养生店

 192.金昱湾养生店

 193.真唐养生店

 194.莱美养生店

 195.超然自得养生店

 196.威曼养生店

 197.参泰养生店

 198.皇佳汇阁养生店

 199.维娜养生店

 200.中园养生店

 201.东方韵堂养生店

 202.好邻居养生店

 203.金益康养生店

 204.臻雅姿养生店

 205.友爱北养生店

 206.艾格金妍养生店

 207.艾琳美养生店

 208.慧杰养生店

 209.童颜养生店

 210.千足金养生店

 211.益尊养生店

 212.普济养生店

 213.玺和养生店

 214.红宝丽养生店

 215.天地涧养生店

 216.水水莲花养生店

 217.女人乐园养生店

 218.名仕之风养生店

 219.天贺养生店

 220.广源养生店

 221.碧云轩养生店

 222.润鑫养生店

 223.福居养生店

 224.足之语养生店

 225.京都紫华养生店

 226.为民养生店

 227.君怡养生店

 228.藏艺养生店

 229.禧乐养生店

 230.爱琴海养生店

 231.康慧养生店

 232.冰美人养生店

 233.仕嘉养生店

 234.伊蓓诺养生店

 235.女人香养生店

 236.海艺养生店

 237.阿健养生店

 238.萨琪养生店

 239.当代典范养生店

 240.医世家养生店

 241.脉道养生店

 242.美逸轩养生店

 243.尚泽养生店

 244.尚善堂养生店

 245.健华养生店

 246.名都养生店

 247.华怡养生店

 248.良子养生店

 249.雅致丽人养生店

 250.伊语绣阁养生店

 251.叁度养生店

 252.海艺养生店

 253.荣杏堂养生店

 254.卡尔顿养生店

 255.威曼养生店

 256.宝和堂养生店

 257.竹轩养生店

 258.美芙坊养生店

 259.尚英养生店

 260.御足养生养生店

 261.西施阁养生店

 262.福邱养生店

 263.利乐养生店

 264.天姿养生店

 265.美芙坊养生店

 266.东方养生店

 267.郎言养生店

 268.颖赢养生店

 269.和军群康养生店

 270.御森堂养生店

 271.常乐健足养生店

 272.进圆养生店

 273.郎言养生店

 274.尊尚养生店

 275.晶色年华养生店

 276.京都紫华养生店

 277.文化宫养生店

 278.和煦阳光养生店

 279.新生活养生店

 280.藏艺养生店

 281.半岛养生店

 282.章馨养生店

 283.美缔可养生店

 284.太希养生店

 285.伊特侬养生店

 286.颐仁堂养生店

 287.仁康养生店

 288.阿里郎养生店

 289.儒韵堂养生店

 290.艾格金妍养生店

 291.克丽缇娜养生店

 292.安茹养生店

 293.克丽缇娜养生店

 294.美沐美颜养生店

 295.金版纳养生店

 296.天源养生店

 297.古都养生店

 298.泉木雅养生店

 299.往来养生店

 300.芯声葶养生店

 301.心幸媛养生店

 302.盛国堂养生店

 303.舒鑫堂养生店

 304.钰凤轩养生店

 305.名仕之风养生店

 306.靓丽风景养生店

 307.水总管养生店

 308.泰莲养生店

 309.瀛寰养生店

 310.爱琴海养生店

 311.禧乐养生店

 312.禅艺养生店

 313.欧雅养生店

 314.浅澜养生店

 315.丽元美塑养生店

 316.良子养生店

 317.古都养生店

 318.友缘养生店

 319.湘府情养生店

 320.玖仪源养生店

 321.成奕养生店

 322.臻雅姿养生店

 323.丽元美塑养生店

 324.众天沐养生店

 325.彭之道养生店

 326.凰家养生店

 327.丽妍雅集养生店

 328.纳馨养生店

 329.伊美玉颜养生店

 330.靓丽风景养生店

 331.富政元养生店

 332.帝豪养生店

 333.紫怡煊养生店

 334.千足金养生店

 335.大红门养生店

 336.三好佳养生店

 337.富侨养生店

 338.沽尚民福养生店

 339.清馨缘养生店

 340.伊美玉颜养生店

 341.柳沙养生店

 342.美缔可养生店

 343.悠姿养生店

 344.成奕养生店

 345.禅艺养生店

 346.金尊名角养生店

 347.康丝曼养生店

 348.雅康堂养生店

 349.雾都养生店

 350.尚艺阳光养生店

 351.金瀚养生店

 352.绅度养生店

 353.花样年华养生店

 354.爱琴海养生店

 355.绿城养生店

 356.焕颜吧养生店

 357.阿里郎养生店

 358.金足阁养生店

 359.鑫源养生店

 360.健康元养生店

 361.泓俪养生店

 362.女人乐园养生店

 363.金御泉养生店

 364.碧云轩养生店

 365.瑞倪维儿养生店

 366.钰凤轩养生店

 367.索亚风尚养生店

 368.大润家养生店

 369.欧雅养生店

 370.海枫养生店

 371.玺和养生店

 372.友爱养生店

 373.伊蓓诺养生店

 374.春日姿峰养生店

 375.天地涧养生店

 376.锦江养生店

 377.尊华城养生店

 378.正好养生店

 379.都仕雅阁养生店

 380.君乐顺养生店

 381.蓝波湾养生店

 382.温馨养生店

 383.红宝丽养生店

 384.古城养生店

 385.芳享养生店

 386.正康源养生店

 387.足之语养生店

 388.泰莲养生店

 389.朗言养生店

 390.梓欣养生店

养生 之道,法于阴阳

《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古人给出的 养生 之道,亦是“终其天年”(人类应有的寿命)的行为准则。

“法于阴阳” 遵循“道法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上面这段话中明确指出,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些四季特征,完美表现了一种阴阳的变化规律。 养生 之道秘诀就在于“顺应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地万物顺春夏而长,顺秋冬而凋零,呈生灭之像,阴阳变化之根本莫过于此。故, 养生 的根本大法在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并进一步指出:如果逆之而行,则灾害多发;顺之而为,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在饮食调理方面, 民间有句谚语: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因为春季阳气在芽、夏季在瓜、秋季在果、冬季入根。 这就是典型的四时 养生 法在饮食上的运用。

下面,我们重点来说说四时之夏季这段时间,如果将春夏扶阳做到最大,最强,最有效!

阳气,生命之本也!

翻开明代大医张介宾的《类经附翼》,一句话跃然纸上:“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简单一句话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说得如此透彻。

《阴阳大要调神论》云:“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 阳气是维持生命的根本,生命的衰亡过程亦是阳气耗散的过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言:“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长、 壮、老、已是人之生命历程, 如果生长期缩短,衰老就会提前。早熟就意味着早衰。 例如,赤道附近的人成熟期较其他地区的人偏早,所以寿命亦相对较短。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曾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约为其生长发育期的 5-7倍。人的生长成熟期大概是二十五岁,女性可提前两岁左右(法定结婚年龄,男为25岁,女为23岁,依据在此)。按这个推算,人类的理论寿命应该可达125—175岁,纵观 历史 ,也确实出现过不少125岁以上的老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动物中凡生长期长的,寿命也长。”我师门《还原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长期”,以推迟壮年期(阳极)的到来,间接地起到延长寿命的作用。

总的来说,人的 健康 与否主要取决于机体阴阳的调和。 养生 即是对机体的阴阳调整,使之趋于一种“阴平阳秘”的 健康 状态。

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 ,借力打力不费力,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之法即是效法四季阴阳的变化。春夏季节阳气渐生, 养生 应以“养阳”为主;秋冬季节阴气渐隆, 养生 亦该“滋阴”为重。

春夏养阳,我一般采用“三伏灸”的方式进行。 三伏灸又称“长蛇灸”“督脉灸” , 是在人体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施以隔物灸,刺激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大灸”之法。 具有“调诸虚百损、扶正固本”的功效。其施灸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能及。

是故,“三伏灸”有 养生 保健第一灸之美誉!

三伏灸“三阳合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机

一阳,乃天时最阳 ,夏季尤其三伏天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日子,可谓阳中之阳,此时人体处于 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腠理疏松,脉道通畅,督脉灸刺激背部经脉、穴位,可瞬时激发全身气血运行,使虚弱病体阳气得以振奋,寒湿之气得以祛除,从而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 三伏天艾灸,占尽天时之利。

二阳,乃地利艾草 ,在李时珍《本草纲目》写到, “ 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至阳植物艾草,占尽地利之和。

三阳,督脉人和之利。 督脉位于人体背部正中的一条经脉,中医称之为“阳脉之海”,总督人体一身之阳。人有365个穴位,12正经,奇经八脉等等,但是总结到最后无非阴阳二脉。如同学习抓重点一样, 养生 也要抓大放小,调理阳脉,当属督脉为尊。 三伏灸的灸治范畴大约从大椎穴位置到尾椎骨,在这个范畴当中包括有督脉经、膀胱经第一侧线及其华佗夹脊穴的连线。一路包括大椎、身柱、至阳、筋缩、脊中、命门穴、腰阳关等要穴,还包括肺俞穴、厥阴俞、心俞、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等与脏腑相关的腧穴, 某种意义上讲,调理督脉等于通调全身。 督脉,阳经之海,占尽人和之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督脉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功能。 除此之外,督脉灸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呼吸道、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等有调节的作用。

三伏灸,五大功效

1亚 健康 或体质偏虚寒的人群。 有些人因为先天不足(偏阳虚体质),或后天失养(工作劳累,熬夜)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出现畏寒怕冷等表现,严重者发展为腰疼,肩痛,天气一变化就加剧。

2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 ,比如 慢性支气管炎、鼻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3各种关节 痹症 ,比如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椎间盘、腰椎、颈椎骨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等。

4美容养颜。 气血是人体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是 健康 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女人美丽的内在基础,只要血气充足,身体自然 健康 ,面色自然红润光泽,皮肤自然细腻光滑、弹性十足。

后天的气血来源一是我们的脾胃消化系统,还有就是第三方借助艾草通12经的本事,再给人体进行一次补充。

5 养命即“扶阳” 。想要增寿 ,阳气越多越好。相信没有人嫌阳气多的。也许有些人认为自己很 健康 ,不需要艾灸。其实人只要上了年纪,阳气就会不停地耗散,直到耗尽元气。而一年一次的三伏灸,是唯一大补元气的机会,灸到就是赚到,做一次充阳一次。

当然,话不能乱吹,怎么证明阳气充进去了? 我的三伏灸最终标准是灸完温通四肢,阳气归于小腹丹田之处,温暖如海,精神抖擞,神清气爽,此为灸通!

注意事项

1孕妇,阴虚或热症患者,小孩等不推荐做,22-28岁视 健康 状态而定,28以后可以定期做起来,

2频率:一个疗程约为六次,每周一次。 治疗期间需注意忌食辛辣刺激、生冷寒凉、戒烟、酒。

3具体做法,因人而异,不是简单铺姜撒上艾绒那么简单。一般艾灸馆可以打出上述第一到第五点的功效作为广告卖点,但是要达到督脉灸的最高通络程度,是需要下功夫的,可以参考我的标准,亦可详细咨询当地有关场所。 中医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原则永不变。

最后再次提醒,一年就一次机会,三伏天一过就得等下一年再做,做一年赚一年阳气!

# 健康 热力计划# #人人关注肾 健康 # #哆咖医生超能团#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谓“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正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从古到今,气候——物候——病候,成为中医养生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气候变化时,人体必然会产生某些反应。如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体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外生发,推动血液趋向于体表,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汗孔疏泄,多汗,这是机体在以出汗散热的方式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而在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降低,人体要保护阳气不受伤害则阳气应该内敛,气血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多尿少汗,这是机体在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向外耗散,同时又可保证人体水液代谢排出的正常。

  中医认为人的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生理和病理,称为“脉象”。而人体脉象也会因四时气候变化而变化。明代李时珍在《四言举要》书中说:“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暖,是谓平脉。”即是说春夏脉象多见浮大,秋冬脉象多见沉小,这是由于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涌动,就好像烧开水一样,阳气是热量,血好比水。水开了,就会沸腾,并向上翻滚,同理血会向人体表面走,并运行激烈,充斥脉道,故亲触可得,脉形大。而秋冬季节,阳气收敛,热量不足,血脉运行比较平静,位置靠下,故重按才得,脉形小。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对人体也有影响,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顺应人体阴阳的变化,夜间阳气内敛就应该及时休息,长期熬夜会使机体阴阳失调,耗伤气阴,产生很多疾病。

养生就是养气 练功就是练气

有人觉得,不管是“太极”、还是“阴阳”或者说“道”,都是太复杂、太玄妙的东西。其实,它都是一个概念,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怎么去理解呢?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都是阴阳二气交感而形成的。谁能逃脱阴阳?谁能逃脱寒暑?宇宙万物,就是在这一阴一阳,一热一冷,一虚一实,一动一静中运动着变化着的一团气。人和宇宙一样,也是这样的一团气。“气”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一不呼吸,一“断气”不就死了吗?把人放在一个真空的没有“气”的环境里,人也没法生存。这就说明,人自己本身有“气”的运行,和外界也有气的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气在人就在,气熄人就亡。就是这两种气的交换形式,决定了人身体的健康与否。人不断地与大气进行着交换,不断地吸清呼浊,就这样维持着生命。所以说,养生就是养气,练功就是练气,气是人生命的本源和根本。 

运气练功会走火入魔吗?

在王道医的道医馆,笔者看到王道医教一位病人以蹲起配合呼吸的练功方法,来辅助他治疗胃病。这位病人问王道医:“这是气功吗?练气功会走火入魔吗?”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王爷解释道:“让你这样练气,是针对你的病,来疏导你的胃气和肝气。气对于不同身体素质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随便练习,必须有人指导。如果一个身体非常虚弱的人,他本身就气不足,最需要的是守住身体中气,如果像这样吐纳疏导,对他一定是非常有害的。练气功是会走火入魔,但你一定是没有指导,没有适应自己的身体状况造成的结果,所以一定不要随意练气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59048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