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病简介

瘫痪病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瘫痪的病因病机 5 瘫痪的症状 6 瘫痪的治疗 7 关于偏枯 71 病因病机 72 症状 73 治疗 8 关于半身不遂 81 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 82 半身不遂的症状 83 半身不遂的治疗 9 关于左瘫右痪 91 左瘫右痪的分类 92 左瘫右痪的治疗 10 关于半肢风 101 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半肢风 102 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半肢风 1021 病因病机 1022 症状 1023 治疗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瘫痪病的穴位 2 治疗瘫痪病的方剂 3 治疗瘫痪病的中成药 4 瘫痪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瘫痪病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瘫痪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瘫痪 已经自动替换为 瘫痪病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tān huàn bìng

2 英文参考

paraly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瘫痪病(paralysis[1][2])为病证名[3]。又名瘫痪病风[3]。见《外台秘要》卷十四。

《中医药学名词》(2004):瘫痪病指肢体不能自主活动的表现[4]。

《中医药学名词》(2010):瘫痪病是指以四肢不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医贯·中风论》:“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涣散而无用也。”

4 瘫痪病的病因病机

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因邪气(如风寒湿热痰瘀等病邪)侵袭经络所致[3]。

5 瘫痪病的症状

症见四肢痿废,不能运动,轻则手足虽能活动,但肢节缓弱,必须扶持方能运用[3]。

6 瘫痪病的治疗

治宜审察病因,采用药物、针灸及推拿等综合疗法[3]。若一侧肢体偏废不用,称为偏枯,亦称半身不遂[3]。下肢瘫痪病,属于半肢风的范围[3]。本病可见于中枢、周围神经的病变,如炎症、外伤、血管病变、中毒等[3]。

7 关于偏枯

偏枯为病证名[5]。又名偏风,亦称半身不遂[5]。

71 病因病机

多由营卫俱虚,真气不能充于全身,邪气侵袭于半身偏虚之处所致[5]。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72 症状

症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或兼疼痛,久则患肢肌肉枯瘦,神志无异常变化[5]。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谓偏枯不瘖能言,舌转灵活者易治,瘖不能言者难治[5]。

73 治疗

治偏枯可从调阴阳、通经脉、益营卫中求之[5]。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营卫俱虚者,黄芪五物汤。膝骨软,加牛膝、虎骨;节软,加木瓜、当归。”

8 关于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hemiplegia[1][2])为症状名[6]。中风病常见症之一[6]。一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偏风[6]。

《中医药学名词》(2004):半身不遂是指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表现[1]。

《中医药学名词》(2010):半身不遂又称偏枯,偏风,是指中脏腑之后出现以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偏身瘫软不用,或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肢体麻木,甚则感觉完全丧失,口眼斜为主要表现的中风后遗症[2]。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81 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

《类证治裁·中风》:“半身不遂,因气血不至,故痛痒不知。经曰: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亦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多由营卫先衰,络脉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或因气虚血虚,或肾虚精气不足等所致[6]。

82 半身不遂的症状

主症为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可伴见口眼㖞斜,语言謇涩等症[6]。

83 半身不遂的治疗

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6]。选用大秦艽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6]。并可配合针灸治疗[6]。本症常见于脑出血后遗症[6]。

9 关于左瘫右痪

左瘫右痪为病证名[7]。半身不遂之证,在左侧者称左瘫,在右侧者称右痪[7]。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属中风的范围[7]。

91 左瘫右痪的分类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论偏枯,有发于左者,有发于右者,亦即左瘫右痪[7]。

92 左瘫右痪的治疗

后世有以左瘫属血虚而中,治以四物汤加祛风、活血、化痰药;右痪属气虚而中,治以四君子汤加祛风、化痰之品[7]。《寿世保元·中风》用上池饮统治左瘫右痪,辨其血虚为主或气虚为主,随证加减[7]。

10 关于半肢风

半肢风为病证名[6]。指一侧上下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的疾患[6]。

半肢风:1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2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

101 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半肢风

半肢风指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见《医贯·中风论》)[6]。

102 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半肢风

半肢风指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6]。

1021 病因病机

多由肝肾精血亏损,或肾阴肾阳俱虚,筋骨失于濡养所致[6]。多属足三阴经虚证[6]。

1022 症状

《医贯·中风论》:“半肢风者……又有一等人,身半以上俱无恙,如平人。身半以下,软弱麻痹,小便或涩或自遗。”

1023 治疗

多属足三阴经虚证[6]。治宜滋阴益精,补肾温阳[6]。用地黄饮子等方[6]。本病症可见于因外伤、炎症、肿瘤等所致的截瘫[6]。

11

婴儿一出生就要开始锻炼协调性。

身体的协调性是指人体不同部位协同配合完成身体活动的能力,是神经肌肉系统、时间感觉、空间感觉以及环境观察与适应调整能力的综合表现。婴儿从抬头,到能够伸手拿东西,到爬行,到走,乃至以后的跑跳,都需要身体的协调性,在每一个阶段也都应该针对儿童的发育状态有针对性地练习协调性。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可以让婴儿不受束缚地活动手足,这有利于婴儿协调性的发展。

1~3个月的婴儿,可以通过翻身来练习身体的协调性,但此时婴儿的力量有可能还不足以自己翻身,家长需要给予适当的助力。一般每天训练2~3次,每次3~5分钟。

婴儿4~6个月时,能够伸手拿东西是婴儿大脑发育和运动发展的重要标志,因为这表明宝宝的手、眼协调性发展已相对成熟。这时训练协调性的方法有:

A可以在婴儿手上放一些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物体,刺激婴儿手指上的神经末梢,让他们练习抓玩具。

B可以和婴儿玩一些如拍手、虫虫飞、指五官等游戏来加强他们的手眼协调性。

婴儿6~8个月时,是开始练习爬行的时期。爬行可促进婴儿大脑的发育,开发婴儿智力潜能。另外,爬行需要上下肢的共同参与,是全身的协调动作,因此爬行可以促进婴儿的协调性,有效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现在很多妈妈剖宫产,这样出生的婴儿没有经历从妈妈体内探索着爬出来的过程,协调性会比顺产的婴儿差,更需要后天锻炼协调性来弥补先天的不足。有些家长心疼自己的孩子,担心爬行会弄疼孩子,经常抱着宝宝,这样对儿童反而是不利的。

婴儿8~10个月时,可以开始为独立站立做准备了。家长可双手扶在婴儿腋下,支撑婴儿站稳,然后左右轻轻摇动婴儿,让婴儿两脚交替轻轻着地。也可以让孩子坐着,然后快速交替屈伸左右腿。这些都能锻炼婴儿的平衡能力。

婴儿10~12个月时,可练习步行时的协调性,家长可扶住孩子做向前走、倒退走、下蹲等练习。

需要注意的是,锻炼必须在婴儿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各个时期的锻炼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来循序渐进地进行。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运动,但是在儿童运动的时候教学训练工作的科学性是非常重要的,儿童身体发育各方面还没有全面,儿童运动训练的时候要适合儿童的身体发展才行,那么,在儿童运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1、防止重身体素质训练,轻运动技术学习与掌握

我们不能认为儿童身体素质差,不宜学习也不能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所以训练中抓身体素质训练而忽视运动技术学习。这样往往失去了儿童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宝贵时间,贻误了训练时机,延长了训练进程,同时,也给紧接着的训练造成人为的障碍,使提高了的身体素质不能在专项运动中充分发挥作用,专项运动技术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儿童时期完全有能力学习和掌握各种运动技术,问题是应采取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训练方法与器械。在安排技术教学时,应根据运动技术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合理安排技术练习顺序,科学地设计和选择练习内容与方法。

2、防止过早和狭窄的专项训练

我们不能为了尽早获得较好的专项成绩,就压缩全面训练的比例,加大专项训练的比例,采用高强度的专项训练手段“催化”运动成绩。这种过早的狭窄的专项训练,在初期能收到明显效果,但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儿童对这些手段产生身体适应,训练效果则会明显下降,以至导致运动成绩停滞不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昙花一现式的“优秀少年”;儿童时期应打下牢固的身体训练基础和运动技术基础,为此,必须进行身体训练和技能与技术训练。

3、防止采用大强度训练法

儿童运动训练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一种是量小强度大,另一种是量大强度小。实践证明:前者在短时期内可迅速提高运动成绩,但这仅是暂时的。在多年训练过程中,这种暂时优势将逐渐消失,最后明显落后于量大强度小的训练方法。

儿童大强度训练造成的害处主要有:(1)容易使关节韧带受伤;(2)对内脏器官的发育和神经系统有较大的副作用;(3)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4)不利于刻苦顽强训练作风的培养与形成。强度小量大的训练方法是保证儿童身体全面发展、增进健康及适应大负荷训练的必要条件,它决定着抗疲劳能力的增强与恢复功能的提高,使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同时有助于承受大负荷训练。

4、选择合理的力量训练组合方式

儿童的力量训练应采用多种形式的组合方式进行。例如跳跃、投掷、屈伸以及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使身体各部位、伸肌和屈肌、大肌群和小肌群以及肌肉的各种方式的收缩能力等得到协调全面的发展。在训练中,不能让跑、跳项目的儿童少年只练下肢力量,投掷项目的只练上肢力量,从而使儿童的体型具有鲜明的“项目”特征而不能平衡发展。这种力量训练,必然影响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持续提高。

5、选择适合儿童的教学训练方法与器材

儿童的运动教学与训练,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应突出模仿练习和专门练习,反复多次地重复练习,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教学训练中要设计制作和选择各种适合儿童的运动器材。儿童身体各方面跟成人有所不同,用成人的运动器材明显不适合儿童,如果儿童使用了成人器材,在运动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失败,打击儿童的自信心。儿童力量小,身高矮,应该选择专门适合儿童的运动器材,比如儿童专用的篮球、篮球架、篮球车等,这些都有利于儿童少年学习和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534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