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意义

元宵节的意义,第1张

元宵节的意义

元宵节的意义,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是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人们所向往,。下面来看看元宵节的意义。

元宵节的意义1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吃汤圆,有的地方叫吃元宵,两者的`差别其实不大,但是南北方的称呼有所差异。正月十五吃汤圆,是传统的元宵节习俗,寓意着团团圆圆,老辈人们以和为贵,总希望咱们每个家庭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够和和美美,万事团团圆圆,陪在老人身边吃一碗汤圆,图一年的好兆头

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在河里放花灯。

耍龙灯

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龙的传人自居,因为龙象征着吉祥富贵,在元宵节的节日里,一起舞龙灯更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现在元宵节好多公园举办等会,估计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迎紫姑

故老相传,紫姑是一个善良漂亮的女子,为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却被别人所妒,冤死在厕所中,后来被封为厕神,在元宵节的夜里,人们会用稻草扎成紫姑的模型来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的传统活动之一,每逢节日,人们就会搬出家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跷,热热闹闹的庆贺一下,同时踩高跷也是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多变,多种多样,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走百病

古时北方地区正月十五或十六,妇女们会成群结队的出去走走,或到桥边走走,或到城门墙处摸钉求子,到了晚上在返回家中。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经历寒冬之后,老人们也会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轻。

元宵节由来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称夜为“宵”,而正月按照农历纪法则是元月,所以也就把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之为“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不仅是全球华人都过的节日,而且也有着较为悠久的由来历史。

其实民间从古至今就有着“开灯祈福”的习俗,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把已经试过的灯盏放入河水中,向神灵祭拜祈福。

随着东汉时期“开灯祈福”这一传统习俗,则又带有了“燃灯表佛”的意味。等到唐朝的时候,中西方文化进一步密切交流接触,佛教已成为主流文化,上到朝中仕官大臣,下到集市万家百姓,都会在正月十五“燃灯拜佛”,由此,元宵节张灯结彩就成为法定的事情。不过,正式的“元宵”之名,还是在唐末得以形成,在宋代称其为“灯夕”,清朝则是“灯节”。

元宵节的意义2

全国元宵节民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元宵节的意义3

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 [49] 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

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偷灯就是祈求子嗣绵延。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节日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春节如此,元宵节也不例外。亿万国人的热情、奔放、张扬,可与巴西、德国等国的狂欢节比肩。

历史价值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元宵节正从家庭走向社会。不论元宵、彩灯、烟花如何变化出新,这些元宵节延续的古老传统风俗依然没变。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它始终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

经济价值

元宵节临近,花灯、汤圆和花炮等商品生意火爆,山东省日照市“元宵经济”红红火火。 商家吹响元宵经济“集结号” 。2011年2月17日是元宵节,吃汤圆、品美食、看庙会,每一位市民都在努力的抓住春节的尾巴,享受元宵节中的年味。在元宵节到来时,节日经济再度被搅热,酒店订座爆满,超市元宵卖得火。近年来一些春节期间没来得及聚会的同事、亲友将元宵节作为一起聚餐的机会,使得元宵节酒店的订座率大幅增加,元宵节订餐数量几乎不亚于除夕年夜饭,部分酒店针对市民过年喜吃大鱼、大肉的习惯,特意在元宵节推出“忆苦思甜”菜肴,粗粮、野菜、窝窝头颇受市民青睐。

1、作为北京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的设计充满了中国式浪漫。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挂起的大红灯笼,同时加入了冰雪的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瑞雪兆丰年”的美好寓意深度结合。

雪容融头顶的如意造型象征吉祥幸福;头部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连续图案,寓意着和平友谊,同时也突出了举办地的特色;十三对和平鸽也代表着第十三届冬残奥会;装饰图案以剪纸艺术为载体,彰显了中国传统元素;雪容融的主调是红色,红彤彤的灯笼代表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

2、执子之手,死生契阔。中国农历元宵节适逢情人节,2022北京新闻中心2月14日举办主题为“歌舞翩跹庆团圆”的“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嘉宾讲述艺术作品中的传奇故事,让观众在传统文化中寻觅和体味“中国式浪漫”。

3、400多年前,剧作家汤显祖写下《牡丹亭》。“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超越世俗,超越生死;如今,来自北京的北方昆曲剧院让汤翁笔下这份缠绵至深的爱情在舞台重现,再度感染观众。

4、舞剧《曹雪芹》中有许多传递情感的肢体表达。刘震提到,剧中有一幕是曹雪芹和爱人在镜框后的楼梯上共舞。这一创新呈现让观众感受到空灵的爱情,镜框则让人联想到《红楼梦》的“镜中花”。

在另外一幕中,天上的月光打在地面,两位演员在光圈中跳舞,自然让人产生“水中月”的遐想——镜花水月,正是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的内心写照。

5、在各种类型的爱情作品中,有的用惊鸿一瞥“惊艳”时光,有的用念念不忘“温柔”岁月。《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中,作者纳兰性德用“人生若只如初见”追忆爱情在初见刹那的怦然心动。

在这部作品中,他将这份历久弥新的惊艳从爱情延伸到友情和家国之情,诠释出人们为情甘愿坚守一生的执着。

有爱情的含义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含义最丰富的节日之一,它是人们团圆的节日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同时元宵节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中国情人节,元宵节的闹元宵为年轻的男女提供了认识爱情的可能。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地区,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青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栝”、“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称为行歌、踏歌。

赴一场诗词之约无法超越的中国式浪漫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一温庭筠《南歌子》

古代骰子是用骨头制作的,然后少女会把骰子的一点敲开,把一个小小的红豆放进骰子里,送给心爱的少年。

让红豆入骰,即是对那个他相思入骨。这样一个小小的骰子,因为古诗词被后人所熟知,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少女的那份含蓄与爱恋~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I《钱锣致夫人吴氏》

这一句情话,我从知道就非常喜欢,情话很美,背后的故事也很美,吴越王和他夫人的故事~~

想你不说想你,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期待和你一起,你可以慢慢归来。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一元·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物》

特别特别喜欢的一句,没想到诗人是元代的,要知道元代的诗歌几乎不会记载到古代文学史中。

但这首诗却因为意境,被误编进《《全唐诗》,而且还是诗人有醉后之作,一丝醉意,生了浪漫诗意。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一明·唐寅《一剪梅》

唐伯虎不仅会点秋香,词也是写得极美的,第一句淡淡的写景,二三句淡淡写情。

明明已经思念一个人到茶饭不思,坐卧皆念,但这句词中更多的却是无限的眷恋与柔情。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这一句超级有画面感!至简的词句,那夜的风雪和归人的心境,尽到眼前来。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宋·赵师秀《约客》

诗意的等待,灯火明灭,棋子黑自分明。

疏雨池塘见,微凤襟袖知宋·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你怎知起风了,衣袖知,寥寥数字,写出绝美的意境。

窗外目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一一明·施耐庵《水浒传》

比白驹过隙更细腻,一击而中的美。

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差羞亦为郎羞。一一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相思令人老,相思令人瘦。女儿家的心思,被写得如此透,一字一句,都怡到好处。

疏雨池塘见,微凤襟袖知。一宋·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你怎知起风了,衣袖知,寥寥数字,写出绝美的意境。

窗外目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一一明·施耐庵《水浒传》

比白驹过隙更细腻,一击而中的美。

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差羞亦为郎羞一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相思令人老,相思令人瘦。女儿家的心思,被写得如此透,一字一句,都怡到好处。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联一一唐韦庄《菩萨蛮》

独具江南韵味的诗句,读后口齿留香。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宋·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少女多情,欲说还羞,自古至今,都如此。最初的悸动,眼神未触,心底已泛起涟漪。

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一南唐·冯延已《鹊踏枝》

夜晚,孤身坐在楼台,四周静寂,明月当空清风徐来,宜独思。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年华似水流,与其空留遗憾,不如把握当下放目四海,游走天下,快意潇洒。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叉逢君一。一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偶遇故友的欣喜之情,只此一句足矣。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在月与灯之间,等眼眸明亮的伊人。然而几家欢喜几家忧。

元宵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元宵节,即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者灯节。赏灯、吃饺子、猜灯谜、放烟花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在这个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节日里,留下了不朽的爱情故事和名篇佳作。

元宵节,到处都挂着灯笼,整条街就像喜事一样,灯火辉煌,美不胜收。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节,叫灯节。元宵节会持续几天?十三盏灯将点亮,十七盏灯将熄灭。“合适的日子”是十五孩子买各种烟花来燃放,就算不跑到街上调皮捣蛋,在家里照样可以玩。屋子里还有灯笼,宫灯,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纸灯笼,还有纱灯笼,里面有小铃铛,到时候会叮当作响。这的确是一个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笼,绣球灯笼,灯笼灯笼兔子灯笼大多是自己做的。下面有四个轮子,可以拉开。兔子灯其实不像兔子。它的脸是圆的,眼睛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刺绣灯笼,灯笼灯笼都是买的。

绣球灯是一个纸做的多面球,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轮子。当你向前移动时,球会继续滚动。灯笼由两部分组成,一个马头和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绑在身上。西瓜灯笼,青蛙灯笼,鱼灯笼,这些便携式灯笼是给孩子们玩的。

“元宵节主要是看赏灯。赏灯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似乎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提及。具体记载其实始于初唐,发展于宋代,起源于汉代。早晚事情不一样,有的十四到十六,有的十五到十九。“登势”的名称及其扩大的作用也是从宋代开始的。论壮美风光,以前以为没有唐宋。有一个观赏灯笼的“灯笼市场”。虽然在唐代笔记中有记载,但北宋时从汴梁正式举办,南宋时在临安继续发展,明代集中在北京东华门大街以东的八面草地区。从《东京梦华录》等记述得知,宋代的灯市持续了5天,事先会搭起一个几丈高的‘鳌山灯棚’,上面点着各种各样的灯,上万盏灯。这一天,封建皇帝照例坐在敞篷轿子里,由几个信得过的太监抬着,向后行进。它被称为“鸽子旋转”,便于人们从四面八方观看灯光。或者请几个游客出面,送点酒食,老戏里常用的‘金杯赠酒’就是由此而来。

元宵节吃元宵在宋代非常流行,但它被称为“浮圆子”,后来才被改名为元宵节。中国大部分省份都吃元宵,但名称和做法各不相同。北方叫元宵,南方有些地方叫汤圆。南北之名不同,方法也不同。

这句诗描写的传统节日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个节日在古时候也被称之为“情人节”。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诗句的意思是,在元宵节这一天,青年男女们都可以出来赏花灯。月亮挂在柳树梢头上,日落黄昏下,一对有情人相约在此,互诉衷肠。元宵节给未婚的男女们提供了一个相识的机会。,我们看古装电视剧,里面的大户人家的闺女们,平时基本上是不出门的,所以能见到心仪的青年才俊的机会特别少。但是到元宵节这一天,算是解除了门禁,就可以随意上大街上去溜达玩了。一边赏花灯,一边猜灯谜,还可以碰到一大帮青年才子们,说不定里面就有自己喜欢的人。俊男美女们在月下赏花灯,聊天。此情此景下,欧阳修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佳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诗句优美浪漫,讲述了在去年元宵节时,一对有情人相约在黄昏后。今年元宵节已到,月亮依旧唯美,可是佳人难再寻。辛弃疾也在《青玉案》里面写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因为诗人都借元宵节这天浪漫的情景来抒情,创造出了很多绝佳的诗句,赋予了这个节日浪漫的情感色彩,所以元宵节渐渐被人们称为“情人节”。情侣们在元宵节这一天,可以进行约会。热闹的大街上,街道两边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天上的月亮挂在树梢后,柔和的月色照耀在大地上,和地上的花灯两两相对,两个人相依相偎,如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情此景是多么的浪漫,可见这一天对青年男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有情人正好借此机会相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802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