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8年,中日各参战飞机对比

抗日8年,中日各参战飞机对比,第1张

抗日8年,中日各参战飞机对比

霍克2型战斗机

霍克2型战斗机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双翼战斗机之一。最大速度:325公里/小时;装备2挺762毫米口径机枪;可挂装225公斤炸弹 。

作为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霍克II由各地群众捐款购买,1933年中国就买进50架,并成为众多王牌飞行员的摇篮。抗战期间,该机参加了上海、杭州、太原地区的作战。

霍克3型战斗机

霍克-3型战斗机:该机是美国寇蒂斯公司1933年出厂,是霍克2舰载战斗机的改进型。它与2型的主要区别在于霍克3起落架可收藏于前机身两侧。该机除可空战外,还可进行俯冲轰炸和执行侦察任务。 

最大平飞速度: 360千米/小时,武 器: 1挺127毫米口径机枪;1挺762毫米口径机枪,可挂装一枚227千克或4枚53千克炸弹。霍克三型战斗机是八·一四空战中国空军主力战斗机,也是抗战初期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

霍克75战斗机

霍克75战斗机:是P-36战斗机的出口型号。1936年由美国柯蒂斯公司设计的一款较为先进的全金属下单翼战斗机,是当时美国陆航速度最快的战斗机,P-36战斗机也是P-40战斗机设计的基础。最大飞行速度:480千米每小时,最大航程:1,300千米。

抗战爆发后中国空军紧急采购112架。

这些战机拥有全金属机身与大马力发动机,凭借速度优势可以摆脱日军的主力战机。但在战争初期的混乱中,这批霍克75大多毁于空袭和事故,鲜有建树。

伊尔15战斗机

伊-15战斗机是当时的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设计的一款单座双翼战斗机。

伊-15战斗机它在外形上,机身比较短粗,并且整体为帆布的蒙木制骨架单座双翼机,它有开放式的座舱和固定式的三定起落架,并且还是两叶式螺旋桨。

它翼展为975米,机长为610米,机高220米,最大起飞重量为1415公斤,最大速速为350千米/小时,机载武器:四挺PV-1 762mm同轴航空机枪或者两挺127mm bs机枪。

伊尔16战斗机

伊尔16战斗机:是二战初期前苏联空军主力战斗机之一,该机于193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莫斯科红场阅兵中首次露面 。

最大飞行速度:440千米/小时,武器: 四挺762毫米口径施卡斯机枪。

在空战中,苏军经常将其同机动性能出色的伊15战斗机搭配作战,从1937年底开始,共有216架伊尔16战斗机被陆续提供给中国空军。在日军零式战机登场之前,它们一直是日本飞行员的劲敌。

霍克81A2战斗机

霍克81A-2战斗机:是二战期间中国空军主力战斗机之一,该机原型为P-40战斗机。是中国战场中、后期使用最广泛、时间最长、声名最显赫的战斗机。

这一伟大的机型,注定与“飞虎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1941年有99架被移交给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在抗战期间,该机始终是国军的主力战机,由于它的到来,中国飞行员重新获得了与日军较量的机会。美国飞行员认为它是"哪方面都不出色"的飞机。

日本方面

中岛91式战斗机

最大飞行速度:300千米/小时,升限:9000m,爬升率:3000米/3分20秒,推重比:032马力/千克,续航时间:2小时,武器:762mm口径机枪×2

中岛91式战斗机,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制造的一种战斗机,该战机制造结构简单,重量轻,飞得高,飞得快,经过多次的试飞和改进,在抗日战争前几年,我国还向日本进口的这种战机,没想到的是事,后来日本在侵华战争大量的使用了中岛91式战斗机。

八八式侦察机

八八式侦察机,是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制造的一种军用侦察机,也是日本当时的主力侦察机,在侵华战争中,该战机在我国战场中随处可见,它可以乘坐两个飞行员,有一十二米长,在战机上装备了三挺重型机枪,在当时也算是一种性能很不错的战机了。

三式战斗机

三式战斗机,是日军在二战中大量装备的一种战斗机,该战机和德国的一款战斗机十分的相像,这种战机重量轻巧,在战斗的时候非常的灵活,各项性能都很优越,是日本当时的王牌战机,在侵华战争中,日军经常使用三式战斗机对我国军民进行轰炸。

极速 590 km/hr ,航程 1,800 km ,升限 10,000 m ,机炮 20 mm两门,机枪 127 mm两门,炸弹 250kg炸弹2枚。

96式舰载机

96式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性能超越陆基战机的舰载战机,很可能还是当时最强的战机,不过初期并没有多少人注意日本飞机的性能,所以96舰战的名气不大,该机1937年开始在中国战场投入实战,性能比中国空军当时任何一种型号的战机都好。

零式战斗机

零式战斗机,是日本海军的最主要的战斗机,在侵华战争中,在我国战场也大量的使用的该战机,它有多个型号,作战能力很强,是当时世界上很出名的一种战斗机,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用该战机击落过美军的多款战机,在二战的后期日本还用零式战斗机来做自杀式战机使用。

楼主你好!由于你发的帖子实在是太好了!获得了由:《草泥马》公司独家赞助提供的奖品:《草泥马》一只、《法克鱿》一条、《干你梅》一瓶、男士性感吊带内衣:《吊你娘》一条。以及:卧槽尼玛拉戈壁七日游。

B4Y九六式舰载攻击机(日)

研发背景

九六式舰上攻击机(B4Y)是日本海军航空技术厂,在1936年研发的双翼舰载鱼雷水平轰炸机,作为八九式舰上攻击机后继机,它是日本海军最后的双翼机。

性能简介

1934年日本海军开出了九试舰上攻击机的项目,三菱重工、中岛飞机和海军航空技术厂等都提交出设计,最后前两者的设计被否决。只有海军航空技术厂设计的B4Y被采用,并命名为九六式舰上攻击机。九六式舰上攻击机是日本海军最后的双翼舰上攻击机,采用铝合金制骨架,外覆铝合金或帆布蒙皮机身以平滑的曲线为主。

主翼采用了九四式水上侦察机的设计,起落架为固定式并把车轮包于平滑的整流罩中,驾驶的座舱是开放式,而在其后方的投弹手和机枪手却有挡风玻璃。

技术参数

最大速度:278千米/时

重量:3600千克

航程:1575千米

乘员:3人

输出功率:515千瓦

载弹量/对地攻击武器:500千克炸弹或1x800千克鱼雷、2x77毫米机枪。

他们在战斗——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的飞机装备-战斗机篇(1937年)

中国的十四年抗战,极其艰险,为了回顾正面战场,特意考证了卢沟桥事变前后的中国空军主要作战装备,以供参考。关于抗战的正面战场已有许多详尽的考证,本文只能作为一个概览回顾,班门弄斧,错漏难免。全文共3000字,配图28幅,阅读需要8分钟。

空军是一个年轻的军种,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试飞成功被视作飞机发明的标记,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用了四年时间极大催化了飞机的发展,现代飞机的固有形态——如位于机身前中部的主机翼、机身后部的尾翼和机身中部驾驶座已经大体成形,飞机性能不断提升。一战的空战强调了缠斗特点,如福克三翼机的成功就得益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堪称一战时期的“零战”。

1911年时,晚清政府也开始研究组建空军。华侨冯如曾成为首批设计建造飞机的先驱之一,可惜的是在缺乏强大的国家力量支持的北洋时代,冯如的梦想只能随着他本人的失事而烟消云塞,中国的航空工业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重新起步,此为后话了。

北洋时期,中国陷入内乱,各地军阀林立,发展军力的重点还是便宜好用的陆军,装甲兵、空军和海军成为军阀们的奢侈品,只有最有钱又有地利优势的军阀才有购置发展的机会,尤以东北、广东两个沿海地区的军阀为最。直到1937年,当时的中央政府通过多方采购和收编地方军阀的空军,拼凑了一支万国牌空军。抗战全面爆发前(1937年),空军在纸面上的数量达到了1200架,但实际上真正作为军机用的只有346架,其中入编的只有296架,编入九个大队,五个暂编独立中队,和一个中央航校暂编大队。

空军编制中,第一、二、八为轰炸机大队,第三、四、五为驱逐机(战斗机)大队,第六、七为侦察机大队,第九为攻击机大队,中央航校暂编大队是混编大队,队内编有战斗机和侦察机。五个暂编独立中队包括四个侦察机中队和一个战斗机中队。

战斗机篇:

抗战初期,最高光的空军单位必须是战斗机(当时称为驱逐机),主要装备是从美国进口的柯蒂斯·霍克双翼战斗机、波音P-26“玩具枪”的出口版波音281、以及少量从意大利进口的战斗机。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飞机并非“老旧”,普遍出厂时间只有1-4年,可算是新装备,但在那个航空技术和战术大发展的年代,每一年都有新型飞机研制成功服役,也有新的空战战术被创造出来,所以这些飞机迅速变成了“过时”的产品。

空军的第三、四、五大队是战斗机大队,各编有3个战斗机中队,其中三大队下辖7、8、17中队,四大队下辖21、22、23中队,五大队下辖24、25、28中队,总飞机数为82架。

三大队7中队:9架霍克III,8中队(主要装备意大利制飞机):2架布瑞达BR27、3架菲亚特CR-32,17中队:10架波音281。

8中队装备的意大利制战斗机实际上是广东空军购入,其中布瑞达BR27采购18架,到货11架,1年内就在训练中坠毁5架,剩余6架也没熬几年,堪称飞行员杀手,几乎成了日本人的帮凶。另外一款菲亚特CR-32采购9架,这是意大利人自己也在二战中时候的“过时”飞机。这两款飞机的性能都很一般,但就是这样的垃圾货也是空军将士手中不多的武器之一。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时,王牌飞行员乐以琴就是在驾驶一架菲亚特CR-32型战斗机起飞迎敌时遭到围攻,最终壮烈殉国。

抗战初期真正的战斗机主力还是美制的柯蒂斯·霍克III型战斗机,其最大时速360公里,载弹量225公斤,主要武器包括1挺127mm和1挺762mm航空机枪。

早在1933年,美国政府就向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和广东政府兜售了50架霍克2型,1936年又发动国民捐款订购了102架改进后的霍克3型,具有可收放式的起落架,这批战斗机就成了抗战初期空军的绝对主力机型,占比达到90%,对付日本陆海航的战果也几乎全部是这批霍克III战斗机创造的。

三大队17中队装备的波音281型战斗机是波音公司按美国政府的要求,将P-26A“玩具枪”取消无线电设备,简化机载设备后以“波音281”的公司代号外销的机型。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实施高科技限制出口和贸易禁运(一年后即开始严格的对日禁运)是有历史案底的。

1934年,当时的广东空军订购了11架波音281(含1架演示机,当年演示飞行时失事坠毁),购机的全部款项均由旅美华侨集资捐献,部分款项需由全美各地的华侨餐馆设立捐献箱零星集募,故全部款项在1935年才募齐。

1935年12月,10架波音281起运来华,船抵上海后,经由铁路运至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组装后编入广东空军第2飞机队,驻守广州,后改为三大队第17中队。

四大队21中队:10架霍克III;22中队:9架霍克III;23中队:9架霍克III、1架福克·伍尔夫FW-44。

22中队中队长乐以琴座机为2204号霍克III,在淞沪抗战时屡建奇功,面对日本海航性能接近的舰载战斗机仍能不落下风。最后在1937年12月3日南京保卫战时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23中队装备的这架德制Fw-44的制造商就是日后生产出大名鼎鼎的FW-190和Ta-152的福克·沃尔夫公司。在30年代,这款双翼Fw-44是较为理想的教练机,前后座均配有一套驾驶设备,方便教练员带新飞行员一起训练,避免事故。福克公司一共出口了约20架Fw-44型教练机到中国,23中队的这架Fw-44就是该中队的训练、侦察用机。

空军四大队当时的大队长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高志航中校,1937年8月14日,四大队奉命转场至杭州前线机场,恰逢日本海军航空兵从台湾出动陆基的九六式攻击机来偷袭,高志航率队在油箱已空的情况下紧急起飞应战,击落日机3架(当时宣称6架),创造了“814大捷”

因为这次的“814大捷”,高志航被擢升为中国空军战斗机总监,负责指挥全国的战斗机作战,然而由于空军本身的战斗机就不多,这个头衔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11月21日,已经转场到河南周家口机场的高志航第四大队又一次遭遇日机的偷袭,这次高志航仍然奋不顾身冲向座机,准备重演“814大捷”,然而,一枚炸弹命中他的座机,高志航壮烈殉国。

五大队(战斗)24中队:10架霍克III,25中队:9架霍克III,28中队:9架霍克III、1架福克·伍尔夫Fw-44。

五大队最著名的飞行员是早期抗战空军“四大金刚”之一的第24中队中队长刘粹钢,座机为2401号,他也是中国空军早期的王牌之一(中方记录的战果为11架,还有一架宣称战果),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多次空战。

10月26日,刘粹钢奉命率三机小编队增援山西战场时遭遇恶劣天气,不撞上了山西省高平县的魁星楼。飞机没有爆炸、没有起火,静静地悬在楼上。当营救人员到达时,刘粹刚的左手依然握着操作杆,但英魂已经离去!

到了1941年3月,日本海军新锐的下单翼零式战斗机正式亮相,首战重庆璧山上空。

空军五大队出动34架战斗机(此时的主力机型已经更替为苏制伊-15和伊-16)对抗12架日军零式,由于战机性能上的极大劣势,被击落13架,击伤11架,日机则无一被击落(一架在返航后坠毁)愤怒的蒋介石起初认定是空军作战不力,撤销了五大队的番号,直到后来才给予平反。

第一代的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以四大金刚为代表,不畏强敌,打出了成绩,打出了气势,也彰显了那个敢于亮剑,敢于以弱搏强的年代的中国人的时代精神。

位于杭州的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校训是“我们的炮弹、飞机和身体,当与敌人阵地、机舰同归于尽!”,回望空军的抗战史,他们的确做到了。在缅怀先烈的时候,不要忘记曾经还有这样的一群男人!

德国的:

梅赛施密特110是德国唯一可以远程护航的战斗机,还有亨克尔公司生产的它就是着名的He-219夜间战斗机。都是德国的主力战机,梅赛施密特109、福克武夫190也是。

美国的:

格鲁曼 XF5F-1“天箭”在他的基础上改装成野猫地当然还有比较著名的野马、泼妇、野猫。

日本的:

日本陆军基地战斗机――雷电(三菱),日本海军夜间战斗机――月光(中岛),日本海军水上战斗机--二式,日本海军战斗机--烈风,日海军舰载/基地战斗机:零式。

英国的:

英国Westland"Whirlwind"旋风式战斗机,

Westland"Welkin"苍穹式战斗机,

Supermarine"Spiteful"怨恨式战斗机,

HAWKER"TEMPEST"暴风式战斗机,

Supermarine"Spitfire/Seafire"喷火/海火式战斗机,

Hawker"Hurricane/Sea Hurricane"飓风/海飓风式战斗机,

Hawker"Fury/Sea Fury"狂 怒/海 怒式战斗机

Gloster"Meteor"流星式喷气战斗机

Gloster"Gladiator"角斗士式双翼战斗机

Fairey "Fulmar"管鼻鹱式舰载战斗机

苏联的:

苏联Yak-9战斗机

苏联YAK-7战斗机/教练机/联络机/截击机/炮兵校射机

苏联Yak-3战斗机

苏联MIG-3战斗机

苏联La-7战斗机

苏联La-5-FN/La-5-FN-TK战斗机

苏联LaGG-3战斗机

苏联I-16系列战斗机

苏联I-15系列战斗机

本机仅次于I-16战斗机,是在老一辈非社会主义的国家人民中最熟悉的战时苏式飞机,这是因为其曾经参与西班牙内战和抗战,还有个叫贬鼻子的浑名。

本机在航空史上也是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因为其本机是被苏联作为实验喷射发动机用,称为伊-15 DM,创下了每小时四百四十公里双翼机的最快记录,是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诸多航空发展成就之一 。

该机型

1935年5月8日,在著名王牌飞行员、未来的德国空军总监恩斯特·乌德特的驾驶下,亨舍尔Hs123攻击机首飞成功。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神奇的战机之一,然而因为反对者的影响,以及其它更著名战斗机的光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Hs123是一款轻型单座攻击机、俯冲轰炸机,配备一台发动机,机翼下四个挂架可以挂载450千克的炸弹。图为西班牙内战中的Hs123俯冲轰炸机。 与绝大多数双翼飞机不同,Hs123采用坚固的全金属结构,因此它能够以80°角进行俯冲轰炸。由于该机没有特殊的叉形炸弹架,俯冲时只能通过机翼挂架投下炸弹。通常机腹下会挂载一个副油箱,这样可以让它在挂载两枚炸弹时,航程从480千米增加到860千米。Hs123的武器非常薄弱,只有两挺792mm同步机枪。该机配备无线电台,这在当时非常先进,飞行员可以与地面部队取得联系,并进行协同作战。 Hs123配备一台880马力星型活塞发动机,最高速度可达340千米/小时,升限9000米。由于当时航空技术发展非常快,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这些数据已经很普通了。当时双翼机已经被认为是落后的产物,因此德国在开战后大量制造更现代的Ju87B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这种1938年首飞的新型飞机配备单翼结构,看起来更加先进。 Hs123共制造229架,按照战前的标准,这个数量已经非常多了。14架出口到中国,16架跟随「 ”秃鹰军团”参加了西班牙内战。1940年春,Hs123已经大部分退役,并改装成教练机被送到各所飞行学校。只有德国空军IISchl/LG2联队装备45架Hs123,这款老飞机终于参加二战了。图为Hs123的涂装,上为西班牙空军装备的型号,下为德国空军装备的型号,两者涂装差距非常明显。 法国战役期间,即使面临新型高速轰炸机的冲击,Hs123依旧展现出极高的战斗力。较慢的速度并非缺点而的一个优势,能够让飞行员更仔细地瞄准,并准确投弹。同样,由于机体较小,结合高机动性和坚固耐用的结构(亨舍尔公司以前专门研制火车头),使得Hs123并不那么容易被敌方高射炮和战斗机击落。它也成为德国前线轰炸机中损失率最低的机型。 1941年,Hs123在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战斗中都有不俗的表现,而在苏联前线这种飞机迎来自己的巅峰时刻。IISchl / LG2联队在东线北部执行了非常密集的战斗任务,当他们到达列宁格勒,准备开始莫斯科战役时,只剩下了22架Hs123。 这种性能出色的攻击机得到了地面部队指挥官的高度赞扬,鉴于该机数量过少,1942年春,德国国内的飞行学校紧急将自己的Hs123进行整修,然后送往前线。另外,在一些已经退役、尚未回炉的Hs123在垃圾场被发现,经过大修之后同样被派上了前线。 正因为如此,活跃在东线的Hs123达到了4、50架,由于维修得力数量长期保持在这个水平。Hs123参加了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关键战役,在苏联空军掌握绝对数量优势的条件下,依旧担任对地攻击和俯冲轰炸的任务。苏军战斗机飞行员甚至表示,这种老式攻击机似乎根本不害怕我们的战斗机。 1943年,第4航空军指挥官、元帅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亲自前往亨舍尔厂,正式要求恢复生产Hs123,并称该机对于德国空军来说犹如空气面包一样重要。但得到的答复是,非常遗憾,生产设备早已销毁,目前其它军用产品的日程已经排满。 有消息称,部分Hs123拆除了炸弹挂架,安装了MGFF 20mm机炮,改装成专职对地攻击机,能够轻松消灭轻装甲目标。最后一架Hs123是在1944年春,塔夫里亚北部和克里米亚战役中被击落的。这架破旧的攻击机已经战斗了五年多的时间,还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夜间轰炸机。图中的这架Hs123残骸,座舱后壁有一个大口径弹孔,飞行员很幸运,距离被击中只有几厘米。 这种样式陈旧的双翼机,装着短粗星型发动机,固定式起落架,开放型座舱,看上去非常原始。然而这种飞机以出色的性能,出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危险的对地攻击和轰炸任务。Hs123从天空消失并非因为其落后,而是因为在残酷的战争中全部消耗殆尽。德国空军在二战结束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型来取代Hs123,这可以说是该机的神奇之处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046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