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料的《人体简史》

全是料的《人体简史》,第1张

      最近在读英国作家Bill Bryson 的《人体简史》,最初是慈宁宫樊登老师的讲解开始感兴趣,结果一开始就停不下来。

      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是当今英语世界非常多产且又“最能逗乐”的游记作家之一,锋头之健不亚于当年的“披头士”乐队(据从互联网上查得之Powells.com对布莱森的访问记。访员Dave Weich称,在书店曾见排名前二十五位的畅销书,其中布氏一人的作品即占五种。“锋头健过‘披头士…则是访谈录的文题)。“俏胡子”这个称呼借自台湾皇冠丛书的系列书目:“俏胡子,逛世界”——虽说从作者照片看,毛茸茸的红胡子配上黑眉乌嘴,用一个“俏”字形容,不免有些过誉了。

      说他能逗乐,是千真万确,一点都没假。全书都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表达,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科普变得笑点不断,也让读者在轻松搞笑的氛围里越来越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你是唯一有下巴的动物;是唯一会因为情感而流泪的生物;也是唯一把空气和食物送往同一条通道的哺乳动物。

    你也是多毛的哺乳动物,但进化到只有手掌,脚掌跟嘴唇不长毛; 你的腋下跟阴部这两个部位仍在长毛,但是没有什么意义,可是谁也解释不了原因。

    不要总是说:你脑子进水了吧! 人体的大脑80%都是水,其余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令人惊讶的是,这三种平平无奇的物质,凝聚起来竟然带来了思考、记忆、视觉、审美,等等。人们通常把大脑形容成一个饥饿的器官。它只占我们体重的2%,但却用去了我们20%的能量。对新生儿来说,大脑的能耗不低于65%。这就是婴儿总是在睡觉的原因。

      你清楚的你的五脏六腑吗?肝是可以再生的,即使切掉一点,3个月就会重新再长回来。 你的胃有大概15L的容量,但胃不是用来的消化的, 小肠才是你的消化器官。 大肠是用来存储体内垃圾并且适时排出的,但是一般肠癌是发生在大肠这里的原因不知道是否与其相关。 阑尾一旦发炎一定要切除,不然会致死,虽然还没找到阑尾的重要性,但是它存储了对大肠有益的微生物群,在你腹泻带走了大量有益微生物群时,它会及时供给给大肠。 胆囊,肾,膀胱这三个地方是最容易长结石的。人体有两个肾,但是即使拿掉一个,也可以正常生活下去,但是没有人知道人体为什么会有两个肾。

      对男性来说,食物从口腔到肛门的平均时间是55小时。对女性来说,一般是72小时。食物在女性体内多逗留近一整天,如果说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并不知道。(女性体脂比男性高会不会有这个原因,哈哈)

      是不是很震惊: 女性从胚胎(在子宫内20周左右)开始体内已经有600万颗卵子了,等到出生时这个数量下降到100万颗,并将在日后的生活里逐渐下降,等到生育年龄大概有18万颗卵子准备就绪。但是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卵子数量跟质量都在下降。有一点让人意外的是:女性过了30岁,怀双胞胎的机率更大(35岁的女性已耗尽了自己95%的卵子库存,而剩下的卵子,更容易产生故障或意外(如多胞胎等)对于生殖,有一件事是必然的:双方年龄越大,怀孕就越困难,就算怀了孕,也会碰到更多的问题。所以有条件的,越早生baby越好。

      以上是书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迫切想要跟大家分享并讨论, 我仍在继续读,从这本书里,我也更清楚地知道了要怎样去保护自己的身体,更多更健康地关注身体的健康。 有句话叫: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当你生病的时候,也不会病急乱投医了。

不论你苗条纤细还是臃肿肥胖,不管你金发碧眼还是油黑发亮,不管你高大威猛还是小巧玲珑,你是否想过自己身上有多少元素组成?

哦,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笑得一脸憨厚的美国老头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十分准确地给出了数字,组成我们人体的元素有59种,其中6种——碳、氧、氢、氮、钙和磷占了我们身体的991%,“其余的大部分元素都有点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的还有他提出的各种有趣的问题:制造一个人要花多少钱;没有头人能活多久;为什么你睡觉不会从床上掉下来……这就是《人体简史》,一部让人捧腹的科普书。对,你没看错,这是一部让人捧腹的科普书,一部说人话,有段子,有八卦,还能看明白的科普书。

而《人体简史》不是这老头第一部内含丰富段子的科普书,还有一部更加大名鼎鼎的书叫《万物简史》。如果你再深挖一下,会发现,这两部科普书并非这个老头的本行,他的主要成就在游记,《全民自黑的英国》 、《全民疯狂的欧洲》、《全民蠢萌的美国》、《全民寂寞的美国》,他是当今英语世界多产且又“最能逗乐”的游记作家之一,他获得英国皇家学会荣誉院士,是詹姆斯·乔伊斯奖、塞缪尔·约翰逊奖等多个文学奖获得者,更因文学贡献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但他不甘就此打住,而是跨界到科普领域,形成另类独特的科普风,他就是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

据说,在比尔·布莱森小时候,他开始思考关于地球与宇宙的问题,比如,地球的地心到底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它的热量会不会太热,有一天让我们在地球上难以生存?他试图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发现那些解释都非常晦涩难懂。他说:“好像这些写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阴谋,就是尽量把他们写的东西弄得让我们看不懂,好守住他们的秘密。好像但凡写得有意思一点儿,他们就失败了似的。我倒要看看,是不是可能写出一本既不肤浅又不深奥的书,把这些科学知识都弄明白。”他做到了,《万物简史》就是这样一本书。

《万物简史》之后的17年间,布莱森将注意力转移到人体本身,他查阅海量信息,探访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乌得勒支的马克西玛公主儿童癌症中心等18个国际领先的学术研究和医疗机构,深度访谈38位国际医学领域顶尖学者、专家、医生,足迹遍布英国、美国、荷兰。这真的是一部充满大量科学数据与最新研究成果的严肃的科普著作,同时布莱森没忘了自己一贯的“闷骚”操作,作为在英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美国人,他把美式的搞笑幽默与英式的睿智幽默杂糅并举,发挥得恰到好处。

一、 人体简史就是医学简史

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中不乏与愚昧迷信、偏见歧视的各种斗争。如今的我们,很难想象,对于很多现在属于常识的认识,至少在曾经的西方都是蒙蔽人们心智的一道道屏障。

比如放血。有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人都认为放血对治疗有益。德国的腓特烈大帝在战斗前会放血,缓解紧张的神经;放血腕被当成传家宝传给后代;甚至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名字就是取自切开静脉的工具。因放血而死的人不计其数,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就死在几个坚持放血的医生手里。再比如怀孕。直到1873年,一名权威人士写道:“我们认识一位从业30年的医生,把9个月的身孕视为是腹部的病态生长。”一位医生居然说,唯一真正可靠的检测方法是,等9个月之后看是否生出了婴儿!不得不说,仅就这两点,中医比西医强太多。

当然除了这些毫无科学根据的蒙昧思想统治人们的大脑外,还有另外一些人非常血腥且无畏地进行着科学实验。18世纪初,伦敦一位叫黑尔斯的副牧师把一匹老马捆起来,在它的颈动脉上接了一根8英尺长的玻璃管,然后打开马的动脉,测量每一次垂死脉搏中血液朝玻璃管射入多高的血量。为此,他弄死了大量无助的动物,但黑尔斯的研究成果却给他带来了荣誉,一个多世纪里,黑尔斯的《血液静力学》都是动物与人血压方面的权威论述。布莱森说:黑尔斯推进了科学,同时也玷污了科学的名声。1667年,科学家罗尔把半品脱活羊的鲜血输入了志愿者科加身体,科加居然什么事都没有。两个星期后,实验再次重复,科加仍安然无恙。这是一个奇迹。但紧接着,其他科学家因此胆量大增,并且极具创意,将各种家畜的血液、牛奶、葡萄酒、啤酒,甚至水银往志愿者的血管里输,造成大量死亡。

当然,也有一些非常敬业的医生和科学家,大胆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推动了医学研究的进步。1929年,年轻的医生沃纳·福斯曼想知道能不能通过导管直接接通心脏,他把一根导管插入自己的手臂动脉,小心翼翼地推倒肩膀,然后进入胸部,直至导管抵达心脏。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心脏手术,证明外物侵入心脏,心脏不会停止跳动。用自己做实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病理学家和寄生虫学家群体中尤为普遍。德国寄生虫学家西多·比哈兹为了更好地理解吸血虫病,把尾蚴虫的蛹包在自己的肚子里,任凭吸血虫在自己的皮肤里打洞,前往肝脏,他趁机记录下详细的情况。这次他没死。但不久,他为了阻止一场疾病的传播,感染斑疹伤寒去世,年仅37岁。德国医生杰西·拉扎尔前方古巴,在研究蚊子传播黄热病的过程中,可能是故意感染此病,因此去世。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们今天的医学进步,是建立在愚昧无知的累累白骨上,同时也是建立在很多献身科学、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科学家和医生的牺牲之上。人类的每一个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不仅仅是几个人的功绩,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这其中有倒退、有迂回、有牺牲,这些历史都值得我们了解与敬畏。

二 、人体还有太多秘密

我们的身体如此精妙,世界上任何机器都不能达到我们这样的精准和高效。

我们的心脏每天大约跳动10万次,一生多达35亿次。“据计算(天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人一生中,心脏所完成的工作量,足以将重达1吨的物体往高空抬升240千米。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执行力。”

我们的拇指里有3块小肌肉,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他们协同工作,让你得以牢靠又灵敏地抓握和操作工具。“可以说,这3块小肌肉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没有他们,我们最大的集体成就兴许就只不过是用棍子把蚂蚁从巢穴里赶出来。”

我们有遍布全身的免疫系统,包括耳垢、皮肤、眼泪都是我们免疫系统的外部防线,一旦有外物入侵,只要越过了这些防线,就会遭遇到免疫细胞的群体围堵和消灭。

我们人体的精妙之处如滔滔江水,可说的太多,但依然有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身体设计。布莱森在书中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没人知道为什么”。

就拿我们最常见的发烧来说,发烧到底是一种旨在杀死入侵病原体的内置防御机制,还是仅仅是身体努力抵抗感染的副产品,科学界至今还没搞明白。不要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对发烧究竟是为什么的判断决定了我们的应对方法,但至今尚无定论。

还有分娩之痛。任何生过孩子的女人都明白这种不可言说的痛苦。究其原因是因为新生儿的头部比妈妈的产道宽25厘米,因此这成了自然界最痛苦的25厘米——没有哪种动物比人类生产更疼。这显然违背了智能设计的概念。

说不清楚的事还有:80%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在女性身上,女性消化食物的时间要比男性多近一天的时间,还有至今仍像谜一样的偏头疼,各种不明原因的罕见病……

对自己天天赖以生存的这副皮囊,时至今日,居然仍有 “没人知道为什么”的隐秘角落。而且,即使我们的身体如此精密,但它并不完美,为了实现直立行走,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承受了上半身的压力,我们的背痛或膝盖疼如此普遍,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无人能幸免;为了适应新的步态,我们采用了更狭窄的盆骨,为女性分娩带来巨大的疼痛和风险。

所以,没有好处占尽的事,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三 、终有一死,坦然接受

今天,人类的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长。不必使用数据,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八九十的老人便知。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问题。人活得太长了,这几乎已经到了人类这个物种的极限。根据一项计算,就算我们明天能找到所有治愈癌症的方法,人类的总体预期寿命只会增加32年。消除心脏病现存的所有形式,也只会增加人55年的寿命。根除阿尔茨海默症,只会给人增加19天的预期寿命。因为,死于这些疾病的大部分人已经足够老,没有这些病,也会有其他病带走他们。

放眼整个自然界,每个生物都要衰老死亡,这是所有生命的最终结局,它始于生物体内部。关于这个问题,癌症是最好的证明。癌细胞有六大特点:无限分裂;生长没有方向,也不受激素等外部因素影响;参与血管生成,欺骗身体为其供血;无视任何停止生长的信号;能抵挡细胞凋亡;会转移,或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说到底,癌症就是你自己的身体竭尽全力要杀死你,它是未经允许的自杀。”

为什么我们要杀死自己?因为人活得足够长。今天,大约40%的人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曾经让人死亡的主要疾病是各种传染病,而非癌症和心脏病。今天的医疗让很多传染病远离了人类,因此,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成了杀人的主角。

除了活得太久,另外一个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就是生活方式。大多数人,能少锻炼就少锻炼,能吃多少就吃多少。想想那些永远吃不完的垃圾食品,熬不完的夜,刷不完的视频,加不完的班…… “在我们这个时代,人多多少少死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怎么死,什么时候死,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尽管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没人不怕死,但人在健康时却在肆意挥霍着自己的身体,直到死神降临。

关于生物为什么会衰老死亡,科学家有很多设想,大概分为三类:基因突变理论——你的基因失灵了,害死了你;磨损理论——身体消耗用旧了;细胞废物积累理论——细胞积累了有毒副产品。也许这三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也可能其中任意两者是剩下的第三个因素的副作用。也说不定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没人知道”。也就是说,“死因”不明,但死亡必将来临,我们不需要追问为什么,接受就好。

因此,活着的时候,善待自己这副皮囊,运动,节制饮食,保持心情愉快,规律作息。但,也不必对未来有非分之想,明白终局都是一样。

死是必然,活着的每一天才是奇迹。

        用一个月时间,看完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由衷地佩服我的同龄人,能够驾驭如此宏大的题材,而我还沉浸在自己浅的忧伤,和自怨自艾的小情绪里。

        嗯,与地球形成的45亿年,和人类演化的几百万年相比,我的经历连一粒小小的尘埃都算不上。

      所以说,还在小心脏小忧伤小背叛里扑腾什么呢?!低沉期,多读书,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醍醐灌顶的领悟。

      说回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人类的发展历史,有些观点对我而言,颇有些新颖,而且,处在人生低谷的我,能获得一些安慰。

        比如,

        我们生活在由想象构建出来的秩序中,包括国家、民族,都是想象而来,建构在虚构故事上。“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不断提醒他们这套想象构建出来的秩序,要在一切事物中融入这套原则,不管是童话、戏剧、绘画、歌曲、礼仪、政治宣传、建筑、食谱还是时尚”。从而个人就成为虚构秩序最强大的守护者。他进而谈到,“大多数社会政治阶级制度其实都没有逻辑或生物学的基础,不过就是由历史的偶然事件引起,再用虚构的故事延续壮大”。

        这种个人观点,对于根正苗红的我而言,是虚无主义啊。

        当然我们不必谈到国家和民族主义,纯粹从个人来说,我们生活在这种想象中,连我们的欲望也深受其影响,比如说浪漫主义,比如说消费主义。就像古埃及的精英分子,人人梦想为自己建造一座金字塔。现在的我们,一生汲汲营营,多挣钱,买大house,作者问,“究竟为什么我们会开始想建这些金字塔?”对啊,我们整天像工蜂一般忙忙碌碌,满足物质上的追求和享受。朋友聚会,话题集中在比较谁换了新车,背了新包包,换了新房子,对我还住在十多年前的老屋,朋友一脸惊讶,让我自己都汗颜没能力换房真是人生的失败。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和别人比较,让自己那么累,值得吗?满足吗?

        这段时间,快乐,或者说学会快乐对我而言是要努力学习的命题。作者说,快乐主要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敢情,不快乐的时候吃点百忧解就解决了?呵呵,当然,作者主要意思是让我们“认识你自己”。他说,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和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但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

          这完全就是佛教的观点。

        人人都愿意人生顺遂,远离痛苦。在佛教看来,这是错误的生命态度——趋乐避苦。这样的话,就容易变得太多执迷,心灵会焦躁不安,每次碰上不快,就感觉受苦。因此,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

        这段话,我咀嚼了很久,似懂非懂。这段时间,是我人生迄今为止最低谷的一段,我向亲戚朋友哭诉,与心理咨询师交谈,他们叫我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努力抚慰自己,做自己高兴的事情,让自己快乐起来。但经过一番努力,还没有爬出大坑。今早又读到胡因梦“不趋乐不避苦的修行”,意思接近。生命的实相是不完美,在不完美中这又是一个新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成长,蜕变。她建议“正确的修行是我们对苦与乐这两种生命经验完全平等地对待和感受”。或许,接受现实,不努力追求快乐的感受,让坏情绪自由地来去,以平常心对待,这是我应该做的,修行吧!

你的身体30亿岁了,你知道吗?

我不知道,看了比尔·布莱森的《人体简史》,我好像明白了些。

关于身体,有这几个真相:

1、人有几百万面前在树上睡觉的记忆,所以现在在床上睡觉也不会掉下去;

2、关于癌症:你每天都有5次得癌症的机会;

3、神经与疼痛:大脑感觉到的疼,才是真的疼。

小时候睡觉,总是担心会摔下去,有一次在亲戚家睡还真的半夜掉到了地上,我在想,是不是我睡觉太闹腾了,因为就算不掉到地上,我也会从床头睡到床尾。

书中提到,和大多数人想的不同,我们晚上很不消停。一般人一晚上会翻身或明显地改变姿势30~40次。

这跟我小时候的表现很像,现在不觉得晚上翻身次数多,可能是不知道吧。

1995年,作家阿尔·阿尔瓦雷斯为了撰写《夜晚》而拜访了一家睡眠诊所,他以为自己豪无间断地熟睡了一整夜,等早晨看图表时,才知道自己醒过23次。他还做了5次梦,但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这样看来,小时候从床头睡到床尾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

长大以后,我们会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或多或少会注意到自己的睡姿,所以不知不觉间,夜晚也会注意到,可能翻身和改变姿势的情况不是那么明显,自然而然地忽略掉了。

家里如果有小孩睡觉喜欢翻身的,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大人们可以放心,可能你小时候也会闹腾得厉害。

癌症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害怕的疾病。但这种恐惧,基本上是近来才出现的。

1896年,刚创刊的《美国心理学杂志》请人们说出自己最害怕的健康危机,几乎没有人提到癌症。

白喉、天花和肺结核是最令人担忧的疾病,但对普通人来说,就连破伤风、溺水、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或是遭遇地震,也远比癌症可怕。

现代医疗技术发达,让人们从以前恐惧的疾病担心中解脱出来,随之而来的是,更恐惧的事情。

鲁迅的文章中有提到吃人血馒头治病的,那时候医疗远没有现在好,肺痨在现在已经可以医治,而在过去,这是要人命的疾病。

无知的人,只能拿一些东西来做心理安慰,因为心里的病治好了,或许还能缓解。

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一切全都变了。从1900年到1904年,癌症这一死亡原因,从第8位跃升至第2位(仅次于心脏病),并从此为我们的死亡感知投下了阴影。

因为癌症在今天,还没有确切的诊疗手段,药物治疗,或许能延长生存时间,也可能治愈,但更多的,还是对疾病本身的害怕和无能为力。

这几年,听到太多认识的人患癌症去世,他们之中,有年过半白的男人女人,也有正值青壮年的男人。

要说得病的原因,没人能给出一个正确的回答。

经常觉得身体难受,但是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身体上的疾病可以通过医疗药物治疗,可心里的疼痛,大多不明其因,至于结果,只能自己独自默默承受。

大脑感觉到的疼,才是真的疼。

所有疼痛都是私人的,而且强烈个性化,不可能对它做出有意义的定义。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疼痛这个事,只有自己知道。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总结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官或情绪体验,或从此类损伤角度所描述的感官或情绪体验”。

这也就是说,任何伤害,或有可能造成伤害,或听起来、感觉像是要造成伤害的事情(不管是真实的伤害,还是比喻上的伤害),都可以视为疼痛。

这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糟糕经历,从子弹枪枪,到失恋导致的心痛。

莫名奇妙地感觉到心累,对世界上的事情存在焦虑,经历了特别难忘的事情,疼痛无踪迹可循。

最奇怪又最讽刺的地方或许在于,大脑本身没有疼痛感受器,但它却是所有疼痛得以感知的地方。

当你的手指触碰到尖锐的物品,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手指就先缩回来了,但大脑还是会感受到疼痛。

这是一本关于身体的人体百科全书,从30亿年前漂浮在浅海里的单细胞斑点开始,制造你身体的基因就已经存在了。

这些基因可能来自水里的鱼、天上的鸟,甚至是已经灭绝了的恐龙,经历了漫长的30亿年才造就了现在这个独一无二的你。

这是关于身体的秘密,也是关于大自然的,人类从一开始,可能就很简单,也可能很复杂。

你知道吗?

人类进化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所以我们面对病毒永远手足无措;

所以医疗手段在持续更新中,下一个变异出来的病毒,是什么我们永远不知道。

为了行动方便,我们的骨盆变小,成了自然界中分娩最痛苦的生物。

分娩疼痛是十级疼痛,为了培育后代,在一开始,妈妈们就经历了痛苦,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直立行走让我们常年承受背痛和膝盖痛之苦。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是吗?

身体的秘密,睡觉的秘密,吃饭的秘密,这些内容,还在等你来发现。

 

    大约在135亿年前,经过所谓的“大爆炸”之后,宇宙的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才成了现在的一样。宇宙的这些基本特征,就构成了“物理学”。

      在这之后过了大约30万年,物质和能量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称为“原子”,再进一步构成“分子”。至于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它们如何互动,就成了“化学”。

        大约380亿年前,在这颗叫做“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别庞大而又精细的结构,称为“有机体”。有机体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学”。

        到了大约7万年前,一些属于“智人”这一物种的生物,开始创造出更复杂的架构,称为“文化”。而这些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就形成了“历史学”。

      在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不过500年前,“科学革命”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号而另创新局。

      人类早在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存在。早在25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非常类似现代人类的动物。然而,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他们与同共享栖地的其它生物相比,并没有什么突出之处。

      这些远古的人类,和一般动物比起来就是没有什么特别。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后代某一天能在月球上漫步、分裂原子、了解基因码,还能写写历史书。说到史前人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在当时根本足以挂齿,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见得比大猩猩、萤火虫或是水母来的多。

      生物学家把所有生物划分成不同的“物种”。而所谓属于同一物种,就是它们会彼此交配,能够产生出具有生育能力的下一代。从同一祖先演化而来的不同物种,会属于同一个“属”。

      许多属还能再归类为同一科。同一科的所有成员,都能追渊到某个最早的雄性或雌性祖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244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