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宣传片正式发布,你知道中国航天起名有多浪漫吗?

中国航天日宣传片正式发布,你知道中国航天起名有多浪漫吗?,第1张

祝融、玉兔、嫦娥、神舟、天宫……这一个个航天之名都是浪漫至极。

在第六个航天日,我国正式揭晓了首个火星车名称—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祝融一直都是火神的象征,他用火种照耀大地,带来光明,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也是希望承载与寄托着美好愿景的火星车继续探索火星,探索宇宙世界更多奥秘。

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被称作神舟,神舟寓意神奇的天河之舟,有神奇与神采风扬的意思,同时神舟又与神州谐音,寓意飞船研制是四面八方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从2003年我国神舟五号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再到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希望承载着中国航天梦的神舟飞船永远成功。

我国的探月工程被称作嫦娥,源自我国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传说嫦娥就住在月亮的广寒宫里。将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也是希望未来可以不断探索月球,探索这颗神秘的星球。

玉兔号是我国首辆月球车,成功着陆在月球,它是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足迹,意义深远。将月球车命名为玉兔,是因为在我国神话故事中,嫦娥怀抱玉兔奔月,而且玉兔善良、纯洁、敏捷的形象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寄托了我们探索月球的美好希望。

我国载人空间站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天宫,天宫在神话故事里是天帝居住的宫殿,将空间站命名为天宫,象征着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另一方面天宫也是航天员在天上的住所,希望他们可以生活得舒服。

奔向星辰大海,脚步永不停歇。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召开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发布会上,展示了2021年中国航天的最新成就,并披露了2022年中国航天事业的“任务清单”,一项项举世瞩目的成就和新计划催人奋进。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2021年,中国航天在太空写下“中国式浪漫”,全年发射首次突破50次,长征运载火箭实现400次发射新跨越。在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测、应用卫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与此同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产生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22年,中国航天接力开启“超级模式”,全年载人航天工程实施6次发射任务、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全面建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开展首飞……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镌刻中国航天发展新的时代标高。

航天发射活动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多个重大航天工程进展顺利

2021年,中国航天发射活动继续刷新纪录。全年共执行55次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居世界首位;发射115个航天器,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再创新高,达到19119吨,同比增长855%。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48次发射任务,全部取得成功,发射次数居世界宇航企业第一。

年度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连续75次成功发射,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和不同类型载荷的能力,运载能力、可靠性、成功率迈入世界前列。

运载火箭的推力有多大,太空探索的舞台就有多大。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填补了中国高轨运载能力55吨至7吨的空白,具备零倾角轨道卫星、探月、探火和小行星探测等任务的发射能力。

此外,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关键核心技术也取得全面突破:500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全工况半系统试车成功,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首台工程样机研制成功,上面级25吨级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首台推力室挤压试验圆满完成……这些研制中的各型发动机,综合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未来可满足重大航天任务的动力需求。

上天入地,各显神通。助推器、整流罩带伞降落技术得到成功验证,攻破了整流罩再入大气层过程结构解体难题,首次实现中国运载火箭整流罩带伞降落,为后续达成整流罩落区精确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幅提升了落区安全性。

在航天器研制活动方面,全年研制发射航天器数量居世界第二。在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测、应用卫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基本完成。年度内5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其中,天和核心舱于去年4月底成功发射,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开展。空间站首批航天员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个月在轨进驻并安全返回。目前,第二批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开展为期6个月的长期驻留。

——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实现“绕、着、巡”。中国的这一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移动通信卫星天通一号实现三星组网。天通一号03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天通一号01星、02星组网,构建起中国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对亚太区域的覆盖。

——天链一号05星成功发射。该星与在轨的天链卫星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第一代数据中继系列卫星圆满收官。天链卫星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具有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为载人航天系统、中低轨航天器、运载火箭等提供了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

——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风云三号E星的发射运行,填补了全球晨昏时段大气探测信息的空白,实现了全球观测资料的100%覆盖,有效提高和改进了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度及时效。成功发射的风云四号B星,可见光分辨率达到250米,居全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分辨率首位,是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星。

——海洋二号D星成功发射。该星与海洋二号B星、C星在轨组网运行,标志着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建成,形成了全天候、全天时、高频次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体系。

——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羲和号的应用,实现了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空白,提高了人类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此外,羲和号首次在轨应用磁浮技术,开展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平台首次在轨飞行试验。

——广目地球科学卫星成功发射。该星成为全国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能在人为活动强烈区域开展能源消耗、人居格局、近海海岸环境的精细探测,为表征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上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2021年中国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继续增长,商业航天基本形成主要产业链布局。航天东方红、深圳东方红、中科院微小卫星、长光卫星、天仪研究院、埃依斯航天、时空道宇等公司共研制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其应用领域不断延伸,已覆盖通信、遥感、技术试验、空间科学等各个方面。

构建起较完善的卫星应用体系,让航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生,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建设

通信广播服务方面:中星9B卫星针对4K、8K高清、超高清视频节目传输设计了高功率合成专用转发器,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或体育赛事提供了高质量直播、转播和传输服务。同时,中国通信卫星还为海内外用户提供了安全、高效、跨地域的通信连接服务。中国首次低轨宽带卫星与5G专网融合试验的相关技术,能够应用于极地科考、深海远海、远洋勘测探测等场景,提供宽带无线通信保障。

国土资源服务方面:中国遥感卫星技术深度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应用范围、规模、深度持续扩展,实现对中国陆地国土2米级分辨率季度、亚米级分辨率年度约90%的有效覆盖,并具备1∶1万航天立体测绘和高光谱探测能力,已成为测绘地理信息、空间规划、地质勘探、监督执法等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常规信息保障。卫星数据共享共用形成规模,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海洋资源服务方面:中国发展了海洋水色、海洋动力、海洋监测卫星系列,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海洋遥感数据应用不断丰富,在海洋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环境监测与保护、渔业捕捞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气象观测服务方面:中国气象卫星经过50余年发展,先后成功发射19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8颗气象卫星在轨工作,形成了极轨、静止两个系列化、业务化的综合观测星座,具备对大气及地球多圈层系统精细化综合探测能力。

交通运输服务方面:在公路运输领域,北斗系统助力提升智慧交通,超70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安装使用北斗系统,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在水路运输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天津、日照等地综合运用北斗系统、5G通信等技术手段,建成自动化码头,实现厘米级精度操作,促进了港口智慧化转型。在民航领域,中国机队接入高速互联网,为推动民航客机联网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智能交通方面,应用“北斗+5G+”技术,使自动驾驶技术实现突破。北京冬奥会首钢园智能车联自动驾驶综合运用北斗、5G、AI等技术,可满足车辆01米级的连续高精度定位需求,实现首钢园的自动小巴车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并实现无人接驳摆渡、无人零售、无人配送等10大业务场景的示范运营。

应急管理服务方面:中国航天在自然灾害和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中国陆地观测卫星针对国内外141起自然灾害及重大应急事件,安排遥感卫星应急成像3677次,共享应急数据38571景。中国已建成北斗综合减灾救灾应用系统,实现全国应急救援一张图有效动态远程监控,按“部、省、市(县)”三级平台部署,已在全国10多个省开展规模化建设应用,推广北斗终端超过45万台。

另外,中国航天在生态环境服务、农业生产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电力行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2022年,空间站重大任务有序推进、运载火箭将创造多个“首次”,中国航天将续写新的辉煌

2022年,中国宇航发射和研制工作继续开启“超级模式”、在高位运行。全年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呈现出3大特点:

——发射和飞行试验次数持续保持高位。计划安排5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140余个航天器。

——重大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巨大。建造空间站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是全年宇航任务重中之重。全年载人航天工程实施6次发射任务,全面建成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将实现首次6个航天器组合飞行,首次航天员驻留达6个月,首次2个乘组航天员同时在轨。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以及多型商业运载火箭将开展首飞。

此外,还将发射多颗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科研卫星和业务卫星,满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原、应急救灾、气象、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用户的应用需求,全年发射计划中还包括北京三号B星、钟子号卫星星座03组卫星等多次商业发射任务。

——研制任务持续保持高强度、技术攻关难度大。2022年,重点开展以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器等为代表的多个型号研制工作,推动卫星应用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打造“航天+信息化+”产业形态,加快建设高轨卫星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民商一体的卫星遥感综合运营服务体系,北斗应用向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延伸。

面对艰巨繁重的研制任务和科技攻关,中国航天人将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增强历史自信,勇担历史重任,开启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发展的新征程,推动中国人探索太空行稳致远,续写新篇章。

01|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重达82吨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内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我国航天探测器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首次携带样品高速再入地球等“多个首次”。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一大步。

0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

2020年6月23日,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具备向全球提供服务能力。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共30颗卫星组成。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北斗一号系统和北斗二号系统分别于2000年、2012年建成并向中国和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3|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天问一号任务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中国航天走向更远深空的里程碑工程。任务成功后,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探测就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自发射以来,“天问一号”已完成3次轨道修正和1次深空机动,现已飞行约36亿公里,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距离火星约1200万公里,预计在2021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后,实施“刹车”制动进入环火轨道,为火星着陆作准备。

04|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等载荷组合体送入预定轨道,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这是我国乃至亚洲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超过20吨的航天器。

此次任务的成功进一步奠定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在世界现役火箭第一梯队中的地位,标志着我国正式打通25吨级“天地运输走廊”,具备了建设载人空间站等大型空间基础设施的能力,是我国在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05|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

2020年12月22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顺利将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中国航天“十三五”期间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收官。

长八火箭主要聚焦于未来太阳同步轨道的高密度发射任务需求,火箭首飞成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了我国火箭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顺利开启“十四五”期间各项航天发射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为航天强国建设增添新动能。

06|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首飞成功

1月5日,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进入工作轨道。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首飞取得成功。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标志着“东五”平台验证取得重大突破,更预示着我国正跻身国际一流通信卫星“俱乐部”。“东五”平台具有高承载、大功率、高散热、长寿命、可扩展、多适应等特点,可满足未来近20年的通信、微波遥感和光学遥感等载荷对卫星平台的需求。这个平台投入使用,意味着我国通信应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07|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返回

5月8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新飞船试验船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飞船试验船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验证了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关键技术,获取重要飞行参数,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改进积累飞行数据。

试验船飞行验证的成功实施将为研制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实现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载人深空探测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开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篇章。

08|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9月4日,我国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

中国将首次发现的地外行星命名为“望舒”,可能很多人会问了望舒究竟是什么意思,“望舒”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为月亮驾车的女神,也被称作月神。而更有趣的是,这颗地外行星的母恒星被命名为“羲和”,“羲和”这个词在中国古代这被认为是为太阳驾车的女神,也被称为太阳神。

在对这些宇宙当中的天体以及卫星等等物件命名之时,中国人固有的浪漫将这些没有生命的物质,具象成为我们熟悉的神话,传说乃至诗句。这是中国人的中国式浪漫,不同于冷冰冰的字母与数字,这样生动的名字总是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触动,这种浪漫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是奔腾在我们血脉之中的。

我们的登月探路器被我们命名为“嫦娥”,月球车则被命名为“玉兔”,着陆点相信大家猜到了,“广寒宫”而在月球间的中继卫星,则被命名为“鹊桥”,就是让牛郎与织女相见的鹊桥。而我们的载人火箭则被称为“神舟”。咱们脚下这块大地被咱们成为“神州”,神舟通神州,而且舟也有船的意思。神舟停靠的空间站,我们将其命名为“天宫”,天宫乃在九重天,这是我们的传说,而现在我们在传说之地,建起天宫。

这些命名还有很多个,太阳监测计划被唤作“夸父计划”,因为夸父逐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被称为“北斗”,因为古时天有七星,可以此辨别方向;中国的全球低轨卫星通讯系统则被叫做“鸿雁”,因为鸿雁遥寄锦书来等等等等,还有很多个被我们冠以只有我们自己才懂得的浪漫名称。

我们正在将祖先的传说化为现实,待到了我们成为祖先时,传说依旧。所以说我们不是在崛起,而是走在复兴的路上。

前言:

怎么定义浪漫?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独特的方式。

     文人情话用文字将浪漫变成至死不渝;蕴含诗意的古诗传递出层层情感之间的浪漫;而当代的时代发展欣欣向荣,何尝不是一种浪漫的释义?

    1从文人情话感受中国人的浪漫。

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全是你。”——余光中

字里行间,是讲爱意从眼中传递出来的,文人的笔墨丝毫没有将爱意掩藏,它能够让只字片语将浓厚的喜欢传递得那么真实又巧妙。这就是中国人最浪漫的地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意。

    “我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周恩来

生命是何其短暂,然而遇到了想守护一辈子的人,哪怕是来生,都想与对方再次重逢。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也有心动的时刻,更多的是那一份难以掩盖的爱意,让这份浪漫溢出字里行间。

2从古诗中感受中国古人的浪漫。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其实,不知道温庭筠是不是对红颜薄命的鱼玄机悔不当初。那时,年仅26岁一代才女香消玉殒。手中玲珑骰子上的颗颗红点,都是最为相思的红豆;你知道不知道那深入骨中的就是我对你的相思意这便是人们常说,古人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灵,更令人回味无穷,让人与千年前的诗人诗意相通。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

释义:多么希望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每一个夜里你我光明皎洁的光彩辉映着。

其实整首诗写的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或者说是她一片痴心的“自说自话”,有观点认为,这首诗可以理解成一个女子的爱情,也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的政治抱负。

总之中国人的很多浪漫和心情,都藏在月亮、星星和风里。这句告白幽怨而深情,满是喜欢一个人时的幽微心绪。这就是古人独有的浪漫。

3从欣欣向荣的时代感受当代中国人的浪漫。

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拥有了微信聊天、网上购物、快速上网等各种智能发展的便利软件和便利途径。这更多的是体现出一个时代在进步,同时也是蕴含着中国人对未来发展的贡献,也正是这种这样的方式,传递出的是当代人独有的浪漫。这便是中国人的浪漫,有花前月下的情爱,有个人主义的表达,有集体社会的感叹,更有对英雄对祖国的眷恋。

结语: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是传统的

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中国人的浪漫

并不是体现在一些徒有其表的行动之中

而是刻在骨子里的

(图源网络,侵删)

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载人空间站叫“天宫”……中国人把航天梦藏在这些浪漫的名字里。

以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为例,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也是“神州”的谐音,象征着飞船研制是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协作的产物;同时“神舟”还有神气、神采飞扬之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再比如,中国载人空间站命名“天宫”,“天宫”又名“紫微宫”,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一方面寓意对未知天空的探索,另一方面也有让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得舒服”之意。

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4月24日上午,国家航天局在江苏南京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现场正式宣布: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名称为“祝融”。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掌火之官。《礼记》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首辆火星车命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我国其他航天器的命名一脉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以上内容参考 光明网-中国航天起名有多浪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33188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