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千秋”还是“荡秋千”

“荡千秋”还是“荡秋千”,第1张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靴a”,均以“革”字为偏旁。

秋千的起源与流变

方川

荡秋千是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现有文献记载,它源自先秦。

《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

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荡秋千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荡秋千一方面可“摆疥”(医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释闺闷”。《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开头写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在花园里荡秋千的场面,并引用了据说是出自唐伯虎之手的《秋千诗》。诗云:

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 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 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 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

李清照亦填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一时间,荡秋千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品。

大概在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才演变成节日中广场的狂欢节目。杜甫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刘禹锡亦有:“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可见荡秋千习俗流传之广之盛。

宋代诗僧惠洪也有一首题为《秋千》的诗: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从以上描述荡秋千习俗的诗作中,我们便可窥见当时这种习俗的全民性。也许人们对传统秋千玩腻了,寻求新花样,秋千习俗开始变化。

宋代出现了“水秋千”。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等书的记载,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这种杂技表演。每逢夏季举行水秋千表演时,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竞相观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船尾上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

当然,荡秋千流变花样最多的是我国的民族地区。

朝鲜族最喜爱荡秋千这一传统竞技游艺活动了,这一活动常在节日举行,有时还进行比赛。节日里,姑娘们身穿色调艳丽的彩裙,围在秋千旁,争试高低,只有挑选出来的能手,才能参加运动会的比赛。比赛时,在高空的彩带上悬挂一串金**的铜铃,比赛选手荡起秋千,看谁能碰响铜铃,碰到的次数越多,成绩越高。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摆荡,令人叹为观止。

台湾高山族人称荡秋千为“渺绵”,是“飞天”的意思,这与汉族人对秋千的传统认识是相同的。

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纳西族东部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西部则于正月初六开始,历时4~5天不等。清代《盐源竹枝词》云:“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丽江白沙村一带,当年结婚的新娘常以红绳系秋千扶手,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得平安吉利。永宁等地于“秋千会”的最后一天由女青年备办酒席款待前来赛秋千的男青年。席间男子用锅烟抹女子脸,互相追逐嬉戏,以抹黑为吉。传说古时“秋千会”期间有魔鬼来捉拿美女,后因以此法遮颜,防遭鬼害,成为会中的又一习俗。

除了最为常见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秋千的变种。

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游艺,当地人称“阿拉提巴坎谢里钦吉克”。在空地上选一点,用3根木头搭一座三角架,在3~5米外的另一点也搭一座同样的架子,然后在两个三角架中间架一横梁,离地大约3米,横梁上悬挂6根“U”型的牛毛绳,构成秋千。玩时一男一女面对面,两人皆双脚交错蹬在较长的两根牛毛绳上,伸开双臂各抓两根牛毛绳,背部靠在绳上,双脚蹬动,越荡越高。

青海土族荡秋千用的是轮子秋。土族称轮子秋为“卜日热”,意为“旋转、转轮”。轮子秋根据当地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如拆下大板车柱轮,将车柱竖起,下轮压重物固定重心;上轮绑一架梯,在梯两端拴上等长皮绳(似秋千)即成,故谓之“轮子秋”。

维吾尔族玩的秋千更为奇特,叫“沙哈尔地”,意为“空中转轮”,每逢春秋季节和举办婚礼时荡玩。在场地上牢固竖起一根高约10米的圆木作轴,轴顶装一木轮,轮上装两根横木,各拴上绳索,如秋千状。竖轴底部另装一根横木,以绳与顶部木轮相连接。游戏时,绳索秋千上各站一人,然后底部横木两边,各有数人相向而立,双方等速推动横木,带动顶部木轮旋转。站在绳索上的游戏者即随着转轮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转速越快,游戏者飞得越高。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有磨秋、风车秋千等秋千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两种,一种叫转磨秋,另一种叫磨担秋。转磨秋在中间有一立柱,其顶有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环,由四人抱环旋跃为戏,状如推磨,故曰转磨秋。

磨担秋的玩法是,取一根长1~2米,直径约15厘米的硬木固定竖于场地上,顶端削细作轴;另选一根长约10米、直径与木柱相当的木杆,中间凿凹,横置于立柱顶上,即搭成磨担秋。木杆两端骑坐对等人数,骑坐者用脚蹬地略跑数步后,即迅速骑上木杆或匍匐杆头,木杆即磨一般旋转,两端上下升沉,又似挑担时扁担的上下起伏,故称磨担秋。随着木杆的旋转起伏,落地的一方用脚蹬地,增加动力,使杆弹起,这样,木杆两端交替上下,旋转不止。

磨担秋以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傣、景颇、苗、壮、哈尼、布依、仡佬族为盛,其中哈尼族最为典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农历的五月或六月。五月份在戌日或亥日举行,称“五月年”;六月份选其中间的3~5日举行,称“六月年”,哈尼人叫“苦扎扎”节。“五月年”、“六月年”均为磨秋节。关于“五月年”的来历,当地有一则传说:远古时,太阳、月亮出没不定,危害庄稼,阿朗和阿昌兄妹俩决定要救助乡邻。他们砍来栗树支起磨秋,磨秋飞转,载他们飞上太阳和月亮。他们费尽心机说服它们有规律地昼夜出没。理想实现了,兄妹俩却分别被烤死、冻死在太阳和月亮上。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演变为节日。

风车秋千又叫车秋、转秋、转转秋、转秋千、纺车秋,因其形状略似纺车,故名。风车秋千的结构比吊秋、磨秋都要复杂。在场地中立两根约3米高的木柱,相距约3米,柱顶架一横梁,横梁中央套一宽约1米的木制十字形滚轴,如车轮状。滚轴上有各长约2米的4对平行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拴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时,4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滚轴转动,上下升降。各人脚触地时用力蹬地,再加上空中三人下坐、下拉的力量,秋千作圆形旋转,转速快时,如飞旋的大风车,煞是好看。在黔东南苗族地区,风车秋千的每块坐板上可坐两人,4块坐板坐8人,这样的风车秋千叫做“八人秋”。风车秋千在苗、阿昌、僳僳等民族中盛行,其中僳僳族最为典型。僳僳族转风车秋千的多为女子,节日里,她们着盛装前来比赛。比赛时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依次参赛。参赛者脸朝外坐在秋千板上,裁判一声号令,秋千像纺车一样开始转动,越转越快,这时场地上如同转起一个缤纷的彩球。

1991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将荡秋千列为表演项目,后来吊秋又被列为比赛项目。

秋千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俗事象,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活跃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民俗工作者提供了蕴涵丰富的标本。

千秋说的是基业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靴a”,均以“革”字为偏旁。

秋千的起源与流变

方川

荡秋千是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现有文献记载,它源自先秦。

《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

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荡秋千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荡秋千一方面可“摆疥”(医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释闺闷”。《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开头写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在花园里荡秋千的场面,并引用了据说是出自唐伯虎之手的《秋千诗》。诗云:

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 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 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 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

李清照亦填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一时间,荡秋千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品。

大概在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才演变成节日中广场的狂欢节目。杜甫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刘禹锡亦有:“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可见荡秋千习俗流传之广之盛。

宋代诗僧惠洪也有一首题为《秋千》的诗: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从以上描述荡秋千习俗的诗作中,我们便可窥见当时这种习俗的全民性。也许人们对传统秋千玩腻了,寻求新花样,秋千习俗开始变化。

宋代出现了“水秋千”。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等书的记载,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这种杂技表演。每逢夏季举行水秋千表演时,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竞相观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船尾上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

当然,荡秋千流变花样最多的是我国的民族地区。

朝鲜族最喜爱荡秋千这一传统竞技游艺活动了,这一活动常在节日举行,有时还进行比赛。节日里,姑娘们身穿色调艳丽的彩裙,围在秋千旁,争试高低,只有挑选出来的能手,才能参加运动会的比赛。比赛时,在高空的彩带上悬挂一串金**的铜铃,比赛选手荡起秋千,看谁能碰响铜铃,碰到的次数越多,成绩越高。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摆荡,令人叹为观止。

台湾高山族人称荡秋千为“渺绵”,是“飞天”的意思,这与汉族人对秋千的传统认识是相同的。

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纳西族东部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西部则于正月初六开始,历时4~5天不等。清代《盐源竹枝词》云:“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丽江白沙村一带,当年结婚的新娘常以红绳系秋千扶手,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得平安吉利。永宁等地于“秋千会”的最后一天由女青年备办酒席款待前来赛秋千的男青年。席间男子用锅烟抹女子脸,互相追逐嬉戏,以抹黑为吉。传说古时“秋千会”期间有魔鬼来捉拿美女,后因以此法遮颜,防遭鬼害,成为会中的又一习俗。

除了最为常见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秋千的变种。

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游艺,当地人称“阿拉提巴坎谢里钦吉克”。在空地上选一点,用3根木头搭一座三角架,在3~5米外的另一点也搭一座同样的架子,然后在两个三角架中间架一横梁,离地大约3米,横梁上悬挂6根“U”型的牛毛绳,构成秋千。玩时一男一女面对面,两人皆双脚交错蹬在较长的两根牛毛绳上,伸开双臂各抓两根牛毛绳,背部靠在绳上,双脚蹬动,越荡越高。

青海土族荡秋千用的是轮子秋。土族称轮子秋为“卜日热”,意为“旋转、转轮”。轮子秋根据当地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如拆下大板车柱轮,将车柱竖起,下轮压重物固定重心;上轮绑一架梯,在梯两端拴上等长皮绳(似秋千)即成,故谓之“轮子秋”。

维吾尔族玩的秋千更为奇特,叫“沙哈尔地”,意为“空中转轮”,每逢春秋季节和举办婚礼时荡玩。在场地上牢固竖起一根高约10米的圆木作轴,轴顶装一木轮,轮上装两根横木,各拴上绳索,如秋千状。竖轴底部另装一根横木,以绳与顶部木轮相连接。游戏时,绳索秋千上各站一人,然后底部横木两边,各有数人相向而立,双方等速推动横木,带动顶部木轮旋转。站在绳索上的游戏者即随着转轮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转速越快,游戏者飞得越高。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有磨秋、风车秋千等秋千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两种,一种叫转磨秋,另一种叫磨担秋。转磨秋在中间有一立柱,其顶有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环,由四人抱环旋跃为戏,状如推磨,故曰转磨秋。

磨担秋的玩法是,取一根长1~2米,直径约15厘米的硬木固定竖于场地上,顶端削细作轴;另选一根长约10米、直径与木柱相当的木杆,中间凿凹,横置于立柱顶上,即搭成磨担秋。木杆两端骑坐对等人数,骑坐者用脚蹬地略跑数步后,即迅速骑上木杆或匍匐杆头,木杆即磨一般旋转,两端上下升沉,又似挑担时扁担的上下起伏,故称磨担秋。随着木杆的旋转起伏,落地的一方用脚蹬地,增加动力,使杆弹起,这样,木杆两端交替上下,旋转不止。

磨担秋以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傣、景颇、苗、壮、哈尼、布依、仡佬族为盛,其中哈尼族最为典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农历的五月或六月。五月份在戌日或亥日举行,称“五月年”;六月份选其中间的3~5日举行,称“六月年”,哈尼人叫“苦扎扎”节。“五月年”、“六月年”均为磨秋节。关于“五月年”的来历,当地有一则传说:远古时,太阳、月亮出没不定,危害庄稼,阿朗和阿昌兄妹俩决定要救助乡邻。他们砍来栗树支起磨秋,磨秋飞转,载他们飞上太阳和月亮。他们费尽心机说服它们有规律地昼夜出没。理想实现了,兄妹俩却分别被烤死、冻死在太阳和月亮上。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演变为节日。

风车秋千又叫车秋、转秋、转转秋、转秋千、纺车秋,因其形状略似纺车,故名。风车秋千的结构比吊秋、磨秋都要复杂。在场地中立两根约3米高的木柱,相距约3米,柱顶架一横梁,横梁中央套一宽约1米的木制十字形滚轴,如车轮状。滚轴上有各长约2米的4对平行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拴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时,4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滚轴转动,上下升降。各人脚触地时用力蹬地,再加上空中三人下坐、下拉的力量,秋千作圆形旋转,转速快时,如飞旋的大风车,煞是好看。在黔东南苗族地区,风车秋千的每块坐板上可坐两人,4块坐板坐8人,这样的风车秋千叫做“八人秋”。风车秋千在苗、阿昌、僳僳等民族中盛行,其中僳僳族最为典型。僳僳族转风车秋千的多为女子,节日里,她们着盛装前来比赛。比赛时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依次参赛。参赛者脸朝外坐在秋千板上,裁判一声号令,秋千像纺车一样开始转动,越转越快,这时场地上如同转起一个缤纷的彩球。

1991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将荡秋千列为表演项目,后来吊秋又被列为比赛项目。

秋千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俗事象,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活跃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民俗工作者提供了蕴涵丰富的标本。

八仙的旅游漂洋过海,几个自称是水浒传金瓶梅发生地的地方,推出了所谓的水浒金瓶套餐叫“武大郎烧饼潘金莲泡菜”。其制作方法:将油、盐、胡椒粉揉成面团,表面涂上芝麻,放入挂炉中烘烤,制成外脆内软的“武大郎烧饼”;锅里放油,油热后放入八角、花椒、葱丝、姜丝、辣椒丝,翻炒片刻。香味逸出后,将切好的咸菜丝放入翻炒,待熟时,加入香菜,“潘金莲咸菜”就新鲜出炉了。两种咸鲜结合,辅以绿豆、小米粥,成为“鲁式名吃”或“水浒、金瓶梅名吃”。

其实无论水浒传还是金瓶梅,他们都没写过这种零食。所谓“武大郎烧饼潘金莲泡菜”,无非就是齐鲁人的普通早餐“挂炉烧饼咸菜粥”。金瓶梅年,武大郎做菜饼不烤,潘金莲做主妇的拿手好戏不是炒咸菜,而是蒸肉馅。小肉馅角也标志着从水浒*妇到金瓶梅弃妇的哲学转变。先来看武大郎中的烹饼:根据瓶外卮言的记载,烹饼“意为蒸饼”。宋仁宗庙忌讳‘蒸’,发音几乎是‘蒸’,整个宫廷都把‘蒸糕’叫做‘熟糕’。参见青箱杂记。“由此可见,水浒传和金瓶梅的‘煮饼’是蒸面食,不是在炉子上烤的。”蒸糕”不得不读作“熟糕”,以避免皇帝的庙堂之名。在20世纪的水浒传电视剧中,王思懿饰演的潘金莲一大早就把馒头蒸熟了,还一度被质疑“这是烧饼吗?“其实,主任没有搞错。按常理来说,现在烤好的烧饼应该是烤好卖的。如果提前烤好,然后满大街卖,表面会变软,芝麻会掉。法国大学mpa兼职教授何乔,卖的不好也不会让人耳目一新。可以选择卖馒头。

吴灿大靠卖熟糕点养活潘金莲?相当困难。根据金瓶梅的描述,武大卖烧饼的本钱和武大夫妇住的房子都是张达“赞助”的,条件是武大让张达和潘金莲一起混。“武大虽然撞了一会儿,也没敢出声。”后来,张死后,吴达和他的妻子被丈夫赶出了他们租住的房子。因为房子浅,地痞流氓经常嘲讽漂亮的潘金莲,说着谜语,唱着“这块好羊肉怎么掉进狗嘴里了!”武大受不了,想搬家却没有经济来源。她不得不依靠潘金莲在——出售她的珠宝——自然,它最初是由张赞助的——她住在一栋两层四间房子的小楼里。因为这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潘金莲的叉杆正好可以打在路过的西门庆头上。虽然被一些研究者称为“自然主义”,但它实际上是一条灰线、工笔的草蛇。从小说的构思来看,五大店的小楼只是简单地为潘金莲和西门庆的相遇准备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潘金莲常常感叹,“买黄金不能卖黄金。”当你嫁了一个丈夫,你就没有野心了。你贪杯,人品猥琐。是“三寸不烂之皮”。“三寸不烂之皮”形容身材矮小,“树皮”形容皮肤粗糙。潘金莲对宋武一见钟情。“谁想到这场婚姻在这里?”太棒了,像火盆一样对宋武充满热情。"宋武看到一个非常妖娆的女人,只是低下了头"如果不是宋武坚持“妻离子散”的道德标准,潘金莲早就把这位打虎英雄拖下水了。如果那种尴尬的情况真的发生,大概武大也是“不敢声张”吧。

与宋武调情后,潘金莲遇到了西门庆。先是茶馆有了外遇,然后在王婆的唆使下,武大被西门庆提供的毒药毒死。金瓶梅年,毒死丈夫的潘金莲很快被宋武杀死。进入水浒传年后,她继续生活了七年,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武大被杀后,西门庆和潘金莲被摆在县城大街前。此时的西门庆和潘金莲,既是奸夫又是奸夫,与强富男弱贫女势不两立。潘金莲说,“奴才今日常伴你左右”,“瞌睡,风流,比妓女更讨人喜欢。”西门庆把潘金莲留在身后,忙着向孟玉楼这个有钱的寡妇求婚,娶她为妻。忙着嫁给有背景的陈鸿嘉;忙着去妓院跟朋友和恶棍喝酒取乐去任何地方,也就是永远不要再踏进吴大家一步!在西门庆的潜意识里,他是否翻过了“叉杆结婚”这一页?

潘金莲只好想尽办法把西门庆拉回到自己身边。她精心煮下一锅肉末招待西门庆。一个贫穷的女人试图取悦一个富有的情人,如果她为他的胃做饭,她就不能做出任何美味佳肴。只是肉的一角。这个肉角是面团做的吗?还是烫发?没有测试。但一定要揉好,剁碎,塞好,一个一个包好,笼蒸。但还是没有西门庆的踪迹。潘金莲恼迎儿,打她,骂她偷角,用鞭子打迎儿几十下,用尖指甲捏迎儿的脸。为什么这是为了一个小角落?这个细节说明,做肉末是改善潘金莲生活的一种方式。她很认真地用它来取悦她的情人西门庆,所以她歇斯底里了,因为她偷了一个角落去见她的儿子。潘金莲这个坏后妈,因为受到西门庆的冷遇,变得更坏,更狭隘,更残忍。

金瓶梅年,潘金莲的蒸肉角同时出现。那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迎儿,武大前妻的女儿。“鹰”与“苍蝇”谐音,意为卑微如虫,小人物却起大作用。金瓶梅年应时十二岁。潘金莲进了西门府,把她留给王婆照顾。七年后,宋武遇到了宽恕,回到了家乡,那时颖儿刚刚19岁。到了适婚年龄,宋武以照顾颖儿为由,把再次守寡的潘金莲骗回家。迷恋打虎英雄的潘金莲,最终以开膛破肚的方式与打虎英雄亲密接触。进入西门府,潘金莲的“小家碧玉”精神逐渐消失,她的“恶小人”精神逐渐崛起。她放纵自己嚣张跋扈,编造谎言,制造事端,排挤对手,想独占西门庆。为了谋求进一步发展,潘金莲不得不想出各种比蒸肉更有效的方法,讨好西门庆,在西门府获得宠爱。幻想封建宗法一夫一妻制范围内的“一对一”恋爱,是潘金莲的大悲剧。

二婚女人能嫁有钱人机率大不

几率可能是小些,但二婚不一定就是女人的错,只要你足够优秀,一样可以嫁到有钱人

有钱人会娶二婚女人吗

长得漂亮就可以娶,长得不漂亮,回头你还会惦记漂亮的女人,反正有钱,怕啥,二婚女人在意钱,又不在意爱情

哪个女人机会最大嫁有钱人

这个要看平时接触的人

如果平时接触的人

都是有钱人

那么嫁给有钱人的机会自然大

什么八字的女人能嫁有钱人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朗”;“生得好,不如嫁得好”。这都说明了一个女人如果能嫁一个好男人,将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当今社会,恒量一个男人的好坏,除了人品之外,还要看其经济实力如何。如果能嫁一个有钱多金的好男人,女人的一生也就有保障了。那么从八字命理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女人能嫁有钱人呢?1、年、月为忌神旺,日支为用神,行运不损克这个用神,反而帮扶此用神,这样的女命,一般会嫁对自己有帮扶的丈夫。日支这个用神如为偏、正财者,配偶多半是会经营之人,富裕;日支这个用神如为官、杀者,配偶多半是富而且贵之人。这样的女人,由于年月为忌,多出穷家,却因婚姻而遇富男,是好命。2、八字中比肩、劫财旺,而偏、正财弱,青、中年行运有正官旺地克制比劫,则多因夫获富。如行运有偏官克制比劫,多半因婚外情与富男人结缘。比肩、劫财旺而为忌时,它们就是你的竞争对手、小人,是导致你破财的因素。行运为官杀旺地,官杀是专门克制比劫的,就如同把这些小人震住了一样,它们就不会与你竞争和争财,自然运气会好,财运也好。是官杀帮助了你,所以与有实力的男人有缘分。3、八字中官杀旺,日元偏弱、无财,行运为印旺之地,这样的女人很容易与有地位的男人发生缘分,结识的男人多半是自己的上司、长辈或有实权的男人,当然也是富男人,对其帮扶也大。身弱喜印生之,八字里官杀旺会使日元更弱,有印则可以化官杀的力量转生日元,这求乞敌为友,变不利自己的力量为有利于自己的力量。官杀代表管束、约束自己的力量,如同上司、官方人,印为长辈、年纪大的人,所以遇见这种情况会得到上司、长辈或有实权的男人之助。4、日元偏弱,有忌神偏官旺,行运走食神旺地,无财,则易与富贵男人有缘。这叫“食神制杀”,可维持命局的平衡,相当于女人用自己的手段、姿色和性暗示,制约住了男人,使其为我所用。日元弱,财星紧贴日元耗身,八字中离日元稍远的位置有官杀泄财,也易与富裕男人结缘。日元弱,财作为耗身之物成了命主的压力,官杀离得远就不会对命主构成大的威胁,官杀再泄财,如同官杀不但不克身,反而能卸去命主的负担,间接地帮助了命主。这样的女命,自然会也与实力派男人有缘的。5、日元强旺,官杀偏弱,行运为财旺之时,易与富贵男人有缘。财是生官杀的,日元强喜官杀制之,财旺生官杀则财、官都起好作用了。官杀代表能帮助自己的男人,财生官杀说明这些男人事业不错,有钱,有力量帮助命主。

古代女人能二婚吗

能,连明朝时候都可以二婚。

明律》中规定, “ 夫逃亡过三年不还者,并听经官告给执照,另行改嫁,亦不追财礼。 ” 唐宋律没有此项规定,元律在这种情况下大多命令有关部门劝告此夫,但不得断离。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夫逃亡过三年,妇女就可以改嫁,并由官府出面发放执照,保障了妇女的这一权利;而不追查财礼,又对妇女的情感损失作一定的物质补偿和心理抚慰,体现里极强烈的人文关怀。

明代中叶以后,夫丧改嫁已为一般民间妇女所认同,社会舆论也持认可的态度。在南直隶、江西、福建等省,从洪武到崇祯朝,民间社会的寡妇改嫁之风很盛行。以南直隶苏州府的吴县为例,崇祯《吴县志· 列女传》入传列女 119 人,共有 20 个寡妇在孀居期间曾经受到父母、家庭或社会要求她们改嫁再婚的压力。 [13] 在福建省,嘉靖《汀州府志》写道: “ 再醮,固薄俗之常。 ” 又说: “ 妙龄无子,再醮之举,势不免矣。 ” [14] ( P196 )有的地方还有夫未病死时,媳妇就被聘为他人之妇的风俗。“铅山俗,妇人夫死辄嫁,有病未死,先受聘供汤药者。” [13] ( P4393 )又如嘉靖年间,江阴胡秀妇徐氏丧夫后,先后就有乡人陈煦和富户沈泽两位男子前来纳聘、求婚。 [15] ( P127 )可见,寡妇再嫁已成为民间的一种极为平常的习俗,人们对于寡妇是能够接受的。

在文学作品中,妇女改嫁现象的普遍也时有体现。在《金瓶梅》所反映的晚明社会中,出现了一股新思潮、新风气,突出表现在一部分妇女在婚姻中有了发言权。孟玉楼改嫁西门庆时和丈夫的舅舅张四进行一席唇枪舌剑地辩论,表现出她不仅有再嫁的自 ,而且她勇敢的背离传统习俗,大胆的选择自己的归宿。《金瓶梅》中潘金莲改嫁两次,最初是张大户之妾,后改嫁给武大,最后又改嫁给西门庆。孟玉楼由布商杨家改嫁西门庆,后又改嫁李衙内。李瓶儿在丈夫花子虚死后先后改嫁给蒋竹山、西门庆。仆妇改嫁者也不少,宋惠莲原是蒋聪之妻,后嫁来旺。可见女子改嫁已成习以为常的风气。

第三、明代妇女在实际生活中拥有一定的财产。在明朝法律中对女子的财产权规定极为苛刻,但在明代的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明代妇女改嫁时可以带走许多财产。《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王三巧被休后改嫁吴进士,原夫蒋兴哥并不阻拦。临嫁之前,“将楼上十六个箱笼,原封不动”送去,当个陪嫁。孟玉楼、李瓶儿改嫁时也带走许多财产。改嫁妇女从婆家获得财产的多寡固然与夫妇感情以及家境有关,但这一事实与上文介绍的有关法律条文相比,无疑说明了改嫁妇女财产权利的扩大。

哪些女人结婚才能转运,哪些女人能嫁有钱男

从概率上来说最后嫁给有钱男人的基本都是有钱的女人。

有灰姑娘嫁豪门的,不过概率连百万分之一都没有

哪些想嫁有钱人的女人

你要跟她相处 相处久了才知道她人品怎么样 所以先恋爱才能结婚 不恋爱你就不了解她的为人

二婚女人好嫁吗

只要是女的都好嫁,关键是你想找个怎么样的,和你看人的本事了,

女人为什么不能嫁二婚?二婚对女人意昧着什么?

没人说女人不可以嫁二婚的。现在嫁三婚四婚的都有。二婚当然没有头婚好,因为二婚很可能就自己要当后妈,也有可能要成为前妻的阴影。这都不是什么好事儿。

女人一般都爱嫁有钱人吗?

长得帅,又多金。当然是女人最理想的最想嫁的人。 在这个时代,爱情还是要建立在面包上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96802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