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二胡,笛子,打锣,唢呐 声音按高低,和大小分别怎么排列

大鼓,二胡,笛子,打锣,唢呐 声音按高低,和大小分别怎么排列,第1张

表现形式 

周家唢呐有二种表现形式,一种为队列行进式,乐手分二列纵队边走边演奏,如有“大号”在前的则跟随在后,队形相同。此形式主要用于婚嫁迎即、迎神庙会、行会、出丧等动态场合。另一种为室内坐奏,乐手分三面围坐在八仙桌前演奏,有传统的“五人份”、“八仙乐”等,此形式主要适用于祝寿、小孩送奶糖(小孩出生十二天)、祈祷、庙会、祭祀等静态场合。

特点 

周家唢呐班经过六代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一 擅长吹奏欢快的婚庆喜庆曲调和用于丧事吹奏抒缓、沉稳且凄婉如泣如诉。

二 在吹奏过程中加杂一些民间戏法绝活,如吃火、吐彩纸、吹旗杆、火烧葡萄架、漱猪手、玩烟头、双管、(把铜管子拿掉吹哨子,民间叫娃娃哨)等绝技表演。

三 由单初单一的吹奏技巧发展到今天的吐音(单、双、三吐音)、腹颤音、齿颤音、滑音、垫音、花舌、打音等多种吹奏技巧,音乐有开有阖,有静有动,富于变化,具有浓厚的皖北地方特色。

四 在传统曲牌中融合进一些地方戏曲(如:扬琴、大鼓、皮影戏、泗州戏等)、民间小调,甚至古典乐曲、流行歌曲、摇滚歌曲、外国乐曲等多种形式。 1、乐器:周家唢呐班要乐器有大唢呐、小唢呐,对笛、闷子、管子,二胡、笙、云镘、小号、长号、堂鼓、锣鼓、小锣等。

2、道具:八仙桌(坐奏)。

3、服饰:无特殊要求。

唢呐的解释

[surnay; suona horn]

管乐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传于波斯、 阿拉 伯一带,金、元时传入 中国 详细解释 波斯语的译音。或译为“苏尔奈”、“唢拿”、“唆呐”、“ 锁呐 ”。簧管乐器。 金 元 时由 波斯 、 阿拉伯 一带传入我国。 《清文献通考·乐二十三》 :“其乐器有大鼓、小鼓、铜号、铰子、唢呐、喇叭。” 曹禺 《北京人》 第三幕:“外面 忽然 传来一阵 非常 热闹 的吹吹打打的锣鼓唢呐声,掩住了风声。” 沉从文 《萧萧》 :“乡下人吹唢呐接 媳妇 ,到了 十二 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词语分解

唢的解释 唢 (唢) ǒ 〔唢呐〕管乐器,形状像喇叭,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 (唢) 部首 :口; 呐的解释 呐 à 〔呐喊〕大声呼喊,如“呐呐助威”、“摇旗呐呐”。 呐 è 古同“讷”,说话迟钝。 部首:口。

唢呐指法表图

 唢呐指法表图,唢呐,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以下分享唢呐指法表图,一起来看看。

唢呐指法表图1

 图示是全调唢呐, 黑圆是影响音准的严格按孔,黑圈是影响音准的严格开孔 米字圆是夹持唢呐不影响音准的按孔。 上箭头圆是高控制偏移吹奏,下箭头圆是低控制偏移吹奏。 高控制,吹奏时特意提升这个位置的音。 比如把哨片夹紧些气息大些,就使这个孔发出的音的频率增高了。

 一二,二三,五六,六七,这两孔之间是3/4个全音150音分 所以,一三,五七,这两孔之间是1又1/2全音300音分 就是,二,六,这两孔处于相邻两孔的中间音位 这样方便转调更换筒音唱名低音搜5,中音来2等等 实际吹奏,偏移1/4全音50音分即可 图示圆心到圆周是1/4全音50音分 圆周到框边也是1/4全音50音分。

唢呐指法表图2

 首先有的人对正确口形於唢呐吹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正确口形又缺 乏理解不掌握,因而在吹奏过程中难免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接着唢呐吹奏使用气牌,与民间艺人的吹奏有关。以前的唢呐艺人(俗 称吹鼓手) ,为了谋生,长期走付串乡,生活无定,或为婚丧嫁娶红 白喜事吹吹打打,或赶上集市庙会欢庆节日出力卖艺,酷暑烈日,严 冬冰雪,风吹雨打,饥寒交迫,不敢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而且要吹奏 得好,才不致失去谋生的来源。

 然后鼓腮换气法(这里指大鼓肥) ,必然导致唇肌松动, 口角力减退,这时气牌就能起到弥补缺陷减轻唇肌疲劳的作用。民间 艺人在很多场合要边走边吹,有时一走就是几里、几十里,遇到高低 不平上坡下坡时,远要抬头弯腰,扭头转身,遇到人多拥挤远会发生 碰撞,在此种情况下,要保持稳定的吹奏,除需要良好的吹功训练外 ,气牌起著相当重要的弥补作用。

 唢呐吹奏使用气牌是过去民间艺人吹奏的特定环境和 条件形成的。现在,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及吹奏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唢呐吹奏的方法和技巧也在变革和提高。

 采用去掉气牌吹奏的方法训练学生,使他们较快地掌握了正确的口形,增大了口劲,较快地提高了吹奏技巧。

 最后在吹奏一些特定的乐曲,或舞台演出,或在特殊情况下较长时间用小鼓腮换气的方法连续吹奏时,气牌还是需要的,因此,学生同样需要掌握戴气牌的吹奏方法。

唢呐指法表图3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

 1、学习唢呐手型,右手放在唢呐下把,左手放在唢呐上把,双手自然按住八孔,以不漏气为原则,手指不能太僵硬;

 2、学习口型,将哨片放在双唇中间,下唇含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学习胸腹式呼吸法;

 3、吹唢呐需要很大肺活量,呼吸很关键,平常需要常练习吸气与吐气。

  吹奏唢呐技巧

 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唢呐的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

 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

  演要提示:

 在练习该曲时,要注意气息合理运用,发音要平稳,每小节4拍一定妻欢展。这首乐曲三小节为一乐句,也就是3小节换一口气。在一开始演泰的时候可能气息不够长、可以每小节换一次气。乐曲中的每个音态要周吐音,吐音用符号T表示, 学唢呐基本功很重要 不能急于求成,先练音节 喜欢唢呐的朋友来一起学唢呐吧

唢呐指法表图4

 唢呐,英文名称sou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

 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历史起源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

 “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区的双簧类乐器的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 自缅甸传入的较大的称“聂兜姜”。西藏佛教所用唢呐,也称“得梨”。唢呐音量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

 适于表现热烈欢快的音乐风格,但不少民间艺人也能用双唇压紧哨片,控制气息,吹出柔润的弱音(也称“箫音”)来表现抒情或悲哀的情绪。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

 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子长唢呐队伍迅速发展,唢呐吹奏者由原来的1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唢呐的吹奏、表演艺术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演奏形式上,原来的五人一组,发展到二三百人带动的大型集体演奏;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按曲照谱的正夫舞台演奏;从单纯的两支大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从鼓、钹、锣(疙瘩锣)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水钹、小钹、手碗、京锣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从以往的只吹传统曲牌到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场合恰当吹奏的境界。

为了挖掘、发展陕北唢呐艺术,子长县于1984年成立了唢呐协会。从此,唢呐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了。子长唢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唢呐班子发展到100多个,奏打人员近千名。为了弘扬这一艺术奇葩,把子长唢呐推上市场,推向全国,县上聘请专业人员对唢呐艺人进行集中培训,使唢呐由原来的单班吹奏变为数百人的群体演奏,气势磅礴,热烈欢腾,涌现出了薛守高、薛增山、常体音、焦养亮、李树林、赵智海等吹奏高手。向外界大力推介子长唢呐,积极主动地带领唢呐艺人参加省内外的各种调演,先后在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成功演出,多次为影视剧摄制节目,先后应邀参加了《羊马河战役》、《北斗》、《火种》、《三鼓催春》、《延安之声》、《刘志丹与谢子长》、《中国命运大决战》、《童年的回忆》等**电视剧的拍摄,其中为凤凰卫视台制作的《子长唢呐迎亲》向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2006年6月29日,参加中俄文化交流年在延安举行的文艺晚会,与俄罗斯国防部红旗歌舞团同台献艺。2006年7月22日,在“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第四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比赛中,子长唢呐以高超的技艺、精彩的表演和浓厚的地方风味,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这次比赛中,焦养亮同志获得“吹歌大王”的荣誉称号,他的一曲《兰花花》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12月1日至3日晚,“华夏清音—中国民间经典音乐展演”在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上演。由焦养亮、薛守高等16名子长县农民组成的陕西省唯一代表队表演的唢呐合奏《翻身道情兰花花》,以其优美流畅、富有动感的演奏特色以及铿锵激昂的鼓乐、亮丽而富有陕北特色的羊皮马甲、红肚兜和羊肚子头巾服饰,立即吸引了全场的观众的注意力,让全场观众似乎都感觉到了这种浓浓的厚重的黄土气息。中宣部、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领导、专家和外国驻华使馆官员、文化参赞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670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