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过年过节的风俗习惯

甘肃省天水市过年过节的风俗习惯,第1张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除夕守岁

   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说:“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

  

迎喜神

   在民间礼俗活动中,喜神经常为人们所奉祀。介在民间诸神中,喜神却不多见于经传,而且形象也少见于图绘。人们奉祀喜神是为了追求吉利、快乐。人们在奉祀喜神时还有很多的讲究。华北地区在新正第一天“迎喜神”,对准喜神所在的方位,在一定的时辰出迎,焚香、鸣鞭炮,并赶猪羊等,效古时牲牢飨神之举。另外《北平风俗类征岁时》在记录北京春节习俗时亦有:“院中有俗,元旦黎明,携帕友走喜神方,谓遇得喜神,则能致一岁康宁”的记载。

压岁果子

   除夕之夜,将桔子、荔枝等果品置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压岁果子取“桔”、“荔”的谐音“吉利”,一般在第二天元旦时取食。“闽荔乾红邓桔黄,深宵酒醒试偷尝。听郎枕畔朦胧语,新岁还君大吉祥”,这首《江乡节物词咏吉利》生动描绘了新婚夫妇新年夜吃桔子、荔枝等压岁果子的情形。

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倒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烟花

春节燃放爆竹的同时,民间还喜欢放烟花。烟花又称“焰火”或“礼花”,由爆竹演变发展而成。它由引信、发射药和炮药三部分组成。引信为导火线,点燃导火线,发射药燃烧,将炮药射向空中。炮药中有混杂的盐类,爆炸后,在高温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便会产生五颜六色的火花,不能燃烧的物质便产生烟雾。烟花没有爆竹清脆的声响,但却有变幻无穷、色彩纷呈的图案。

 

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桃符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在东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没。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古代春节期间挂桃符的习俗,在许多文入学士的笔下多有记载;白居易《白礼六帖》: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桃”。古代春节期间人们挂桃符的盛况可见一斑。

祭财神

  民间于正月初二祭财神,鞭炮声昼夜不休。此时商家最为重视,多供三个财神,即关圣大帝、玄坛赵元帅、增福财神。供品多为羊肉、雄鸡、活鲤鱼、年糕、馒头等。将火燃于酒杯中供神,据说取“火酒活鱼”之意。送神时,把松柏枝架在芝麻秸上加黄钱阡张元宝当院焚饶,噼啪作响。

   有虔诚者去五显财神庙烧头股香,并向该庙财神借元宝(金银纸锭),即借财气,求财神保佑发财。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则是一本书,其引《图经》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据《文宗备问》说,"穷鬼"本死于正月晦日。三个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送穷风俗具休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1伊利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5个自治州之一,驻地伊宁市。是中国唯一的既辖地级行政区、又辖县级行政区的自治州。俗话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提到伊犁,就想到“浪漫”二字,因为这里是全球三大薰衣草种植基地之一,此外伊犁还拥有广阔无垠的草原,茂密繁盛的林海,漫山遍野的牛羊。如画的草原、奔腾的骏马、圣洁的雪山、烂漫的花海,在伊犁任何一项都足以令人称赞,流连忘返。伊犁值得一去的景点有那拉提草原,赛里木湖,喀拉峻草原等等。

2宁德

宁德市隶属于福建省,别称闽东,中国大黄鱼之乡,国家园林城市。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城市。宁德拥有世界级天然深水港三都澳,是中国东南沿海休闲度假和生态 旅游 的胜地,境内共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2个5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宁德多次上榜《国家地理》,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霞浦被摄影界称为中国最美丽的滩涂。宁德值得去的景点有太姥山,白水洋风景区, 鸳鸯溪,霞浦赤岸,福安白云山,鲤鱼溪,九龙漈瀑布等。

3 荔波

荔波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有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被联合国专家组织誉为“地球同纬度最后一颗绿宝石”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值得一去的有大小七孔,茂兰,荔波古镇等。大七孔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体,峡谷内危崖峭壁耸立,山峦缥水叠嶂碧潭相映成画。小七孔夏天掩映在原始森林里的鸳鸯湖碧绿成片,68级响水河瀑布、拉亚瀑布如银链般泄下,合着周遭的黛山密林,就如进入世外桃源。

4 康定

位于四川的康定市具有悠久灿烂的 历史 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是以藏族为主,汉、回、彝、羌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称这里“海外仙山,蓬莱圣地”。康定值得一去的景点有贡嘎山、木格措、跑马山、新都桥等。其中木格措又称为康定情歌,主要由红海、白海、黑海及三十多个无名海组成,是一处观赏雪山、草原、原始森林、杜鹃花和藏族牧民风情的风景民俗游览观光区。贡嘎山是四川省的最高峰,号称蜀山大王,有7000多米高。山间有两条著名的峡谷,海螺和燕子沟,尤其燕子沟最为著名,被称为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5天水

天水,甘肃省下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曾名上邽、成纪、秦州,据传是伏羲和女娲诞生地,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是著名的麦积山石窟所在地,虽然麦积山不算冷门,但知道天水的人可能未必多。天水市的 旅游 景点名气虽然不大,但都非常有 历史 价值,天水境内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代表包括大地湾遗址、天水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等。天水老城内还保留了不少的传统民居,伏羲庙、清真寺、玉泉观点缀其间,又成为古城的亮点。

6 阿尔山

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兴安盟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阿尔山市值得一去的景点有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杜鹃湖,三潭峡等。其中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意为“热的圣水”,拥有可洗可饮的温泉矿泉群,全都是自然涌出。阿尔山温泉疗养院内,在宽70米,长500米的芳草地上就出露有能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关节炎等八大系统疾病的矿泉48眼。此外阿尔山是一座植被茂密的天然氧吧,这里曾是**《夜宴》的外景地。

7西昌

西昌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是攀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西昌 旅游 资源丰富,是大香格里拉 旅游 环线、川滇 旅游 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西昌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 旅游 城市、中国十大最美古城、中国最美的五大 养生 栖息地、中国 旅游 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国家级 旅游 度假区等50余项称号。这有拥有彝、回、藏、蒙古族等27个少数民族,有著名的凉山彝族火把节,境内及周边有邛海-泸山、螺髻山、泸沽湖、灵山寺等 旅游 景区。

8恩施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的自治州、地级行政区,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世界硒都”之称号。恩施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恩施著名景点有恩施大峡谷,恩施土司城,利川腾龙洞,建始石门河,建始野三峡等等。

9 郴州

郴州市是湖南省下辖地级市,别名“福城”“林城”,位于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值得一去的景点有:小东江,晨雾是这里最大的特色,雾漫小东江让你如入仙境;莽山有着“华山之险”“张家界之俊俏”“黄山之奇”“西双版纳之美”等美称,是我国有冰雪的最南端之一;高椅岭丹霞地貌之“美”,不仅美在山水相融、树石相间、犬牙交错、大气磅礴、惊而不险,更美在墨绿色的“天池”环绕着一只在水面张牙舞爪的“巨蜥”。

10 焦作

11兴义

兴义市,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地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结合部,南盘江横贯市境,历来就是三省交汇区的商业集散地和通衢要塞,有“三省通衢”之称。兴义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 旅游 城市、中国最佳休闲 旅游 城市等多项荣誉,是国际山地 旅游 大会的永久会址与举办地。兴义市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文化底蕴深厚,清代乾隆年间创办了著名的笔山书院,值得一去的景点有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等。

很多人都会说蓝色是冷色调,不适合运用在客厅中,其实蓝色调能营造众多的视觉美感,并不一定所有的蓝色都让你感到寒冷。深浅色交替或是奇妙的转换都能打造不一样的效果,有时候这种天水一色的蓝色能让你感受到内心的辽阔和沉静,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蓝色调客厅的美妙吧,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搭配还可以借鉴呢。

嫩蓝色背景墙上白色轻薄的落地窗帘在清新平和中带来一丝浪漫唯美。对称的摆放设计让小空间客厅有了整体性的和谐。

以色彩元素和几何元素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情致,在不同的图形和色彩中有了空间的层次分明。

落地灯的弧线延伸到沙发前,而茶几的木制蜿蜒扭曲底座自然的同时很具抽象主义风格。浅天色的背景墙里,窗户外即是天然的海洋水面,被窗框框成最自然的装饰画。

细微颜色差别的矩形堆积产生视觉迷情,表现出线条与色彩,力度与优雅并存。铁艺支撑起柔软纯洁的沙发椅,透明的玻璃茶几上再来点绿意盎然。

两个圆弧形的落地灯给了空间线条美,电视背景墙层次晕染的蓝,在素雅的白色中营造了海之情怀。

白的纯洁与嫩蓝的淡雅给人愉悦的简约,一款透明的圆形吊椅让休闲的客厅里更具些小情趣,大面积的窗户让住在高层的人享受室内小清新视觉的同时,也能眺望室外的高楼大厦。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天水)人。唐代大诗人。

李白祖先于隋末流寓西域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为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李白即出生于此。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后又寓居安陆(湖北安陆)10年,25岁起漫游。北上太原,西从长安,东至鲁邹,交游颇广。天宝元年(742年)由贺知章等荐举,朝廷召为供奉翰林,受玄宗特殊礼遇,但政治上不受重视,一年多即离职而去。此后长期飘泊,困顿失意。

安史之乱后,他进入永王李璘幕府,因璘政败而受牵连,几乎丢命,后流放夜郎,到巫山时遇赦得还。无处存身,只好依附堂叔李阳冰(是时任安徽当涂令),次年去世。李阳冰遵其生前之愿,葬于当涂县东南青山之麓,并集其遗稿编为《草堂集》十卷,是李白诗文最早的专集。唐文宗时(827-840年)下诏,以李白诗、裴旻剑、张旭草书为当世"三绝"。

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音律和谐,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素材和营养。是我国继屈原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乾隆版《秦州新志-文艺志》载有李白天水《南山寺》(即南郭寺)诗一首:

    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

    东泉澄彻底,西塔顶连天。

    佛座灯常灿,禅房香未燃。

    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

此诗未录入太白集,据学者推测,当为李白随其父从西域返回,先在故乡天水住过一段时间,然后才去了四川。李阳冰在给《草堂集》作序时曾言:"自中原有事,公(指李白)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由此可解释太白集中无此诗之因。

《巩昌(辖境为陇西周围数县,金、元时置州府)府志》载,天水东关昔有"太白井",传系李白故居,沧桑变迁,今已无从考查。

                                       201711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638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