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礼仪风俗

彝族礼仪风俗,第1张

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元谋彝族有白、红、黑、甘彝及蛮族五支系,居住全县13个乡’镇的山区或半山区,也有部分住在坝区与汉族杂居。1992年人口40114人,占全县人口的213%。

彝族自称“罗罗颇”、“乃苏颇”、“诺苏颇”、“纳罗颇”、“纳苏颇”。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居住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区域间语音上的差异。

元谋彝族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地土著民族,一部分为迁入民族。而迁入者居多。其迁入大致上有三次。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以云南戌军粮饷不足,于和曲、禄劝二州爨焚军内佥一百八十七户,立屯耕种”。时元谋属和曲州辖,爨为黑彝族,是彝族进入元谋屯田的最早记录。明洪武年间,明兵南下云南,克复后,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率领所部于云南屯守,在此期间进入元谋屯田垦荒的彝族有居住雷依的尹姓(也包括湾保尹姓);居住姜驿乡新海的罗姓;居住在雷依的罗姓(先居环州,万历年间迁往散止);新华浪巴铺的普姓(明入滇,先落籍定远,后分支庙门,民国元年[1912年]移居浪巴铺)、凹里簸普姓(光绪年间从牟定秧田冲迁来)、新华永姓。据《武定府志》载:‘‘白彝,……性狡,包头洗面,不挽长髻,迎春日赴各衙门吹笙跌脚”。“黑彝,……杂处山阱,巾缠头,跣足。挽发捉力。妇人辫发用布裹头。男女俱披羊皮,嫁女与皮一片,绳一根为负背之具,或用笋谷(笋叶)为帽,衣领以海虫巴饰之。织火草麻布为主。星回节(火把节)列炬杀牲祭祖先。老幼围坐火下,吹笙扑跌饮酒为乐。其(祈)祝以铃,其占(卜)以虫巴、钱、草签、鸡羊骨之。相见亦有尊卑上下之礼,交易用木刻记数,别有书字,见 则避。性畏鬼”。据《华竹新编》载:元谋彝族多种,“均罗婺之遗,日白曰黑日个。而白(彝)最有知(识),近山则习于旧染,平川则进而从师(学艺)”,黑彝“乃属生夷,缠头跣足,结髻剃髭(须)。又有倮猫,短裤裸肌,别有土语,遇山而蕾。”“松针撒地,一望青葱。以多宰牲豚为敬,不以珍错为隆。……任重于背尺板为隔,内半圆而丽肩。外横平而承剧。后揽小草以附腰,前引皮条而兜头”。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又有四川凉山彝族迁于雷应山上居住(即今凉山)。而本地土著民族,乃为原罗婺部罗婺族后裔。

黑彝所居多为楼,院心多设粪坑,楼下有的作伙房,于堂屋中置一火盆,火盆上置一铁三角,用以烧煮食物。时间长久,煤烟熏染,梁、楼板黑黝如漆。有的则将楼下用以养牛、羊。节气和喜事,彝族都喜欢以松毛散地,松毛清香扑鼻、心旷神怡。据说元朝时期,统治者对汉族和其他民族施行民族压迫,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又害怕其他各族人民起来反抗,便规定了十家人才准许甩一把菜刀,为了反抗其统治,各族人民约定于腊月三十晚上敲砧板为号j杀 (蒙古人)。到了三十晚上,大伙一齐动手,把在本地统治的 一齐杀了,但是血淌了一地,第二天是过春节,于佳节不利,便以松毛覆盖之,自此以后,凡过年或重要节日、喜事便以松毛铺地。彝族禁人称他们为“倮猡”,不食狗、马、骡、驴之肉和自死动物之肉。喜欢狩猎,信仰多神。其主要节日为火把节,亦称“六月二十四过大年”。其它节日与汉族相同。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也称星回节。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主要有两种。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天上有个凶神叫斯热阿比,奉天王之命,经常到人间骚扰,激起彝族人民的反抗。为了战胜凶神,人们推举彝族英雄阿提拉巴领着大家同凶神作战。他们点燃了千万支火把,把通往天上的天梯烧毁,断了斯热阿比的退路,经过九天九夜的浴血战斗,终于杀死了凶神。天王大怒,立刻撒下天虫,意欲吃绝庄稼,饿死人民。而此时正是马铃薯结薯、玉米抽穗的时候。天虫吃了三天三夜,彝族人便举火把,把成千上万只天虫烧死,保住了庄稼。但有一部分钻入地下,第二年又出来食庄稼。彝族人民又举火把将害虫烧死,至此每年到了这个时节便举火烧虫,形成火把节。另一种说法是:开元年间(713~741年),蒙舍诏欲吞并蒙言、越析、浪穹、遭赕、施浪五诏为一。6月25日,召五诏设宴会于松明楼。遥l赕诏(今邓川)酋妻慈善,识其诡计,劝其夫莫往,其夫不听。慈善便用铁钏套于其夫臂上。宴席间,松明楼火起,五诏酋无一得脱。各诏酋妻前往寻夫君骨骸,难于分辨。唯有慈善认得铁钏,拾得夫骸。蒙舍诏以为神之。欲聘慈善为妻。善以夫骸未安葬为由相拒,归家治葬完毕,坚闭其城,蒙舍诏发兵围困。三月后食尽,慈善盛装端坐,竞已饿死,国人以祭之。故从此后于火烧松明楼前一天为火把节,沿传至今。由于元谋彝族居住地域较广,故上述两种说法均有。

凉山彝族火把节在火把梁子举行。夜幕降临,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兴高采烈地聚集在会场上。点火前,由几位长者将水果等食品撒向人群,并高唱火把节歌,向到会人祝福,然后点燃大火把。火把节便正式开始。火把节中的主要活动有斗牛、摔跤和跌脚。坝区彝族火把节则多于宽敞处弹琴(或吹箫)跌脚,有的持火把绕村庄或于田坝中奔跑。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家中无子或儿子幼小的可以招婿入赘,入赘子多为家庭兄弟多,家境困难者。入赘后,男方改随女方姓,待下代或第三代取一二名子孙复原姓,称“还宗”。彝族中常有表兄妹婚、叔配嫂等现象。即舅表、姑表、姨表之间的表兄妹可以成婚。其中黑彝支系实行舅表、姑表优先婚,姨表不婚。因黑彝族中姨表兄妹直呼兄弟姐妹,不带表字,视同手足。他们称这种表兄妹之间的婚姻为“铁板桥”,即通婚后便成一家人,象铁板做成的桥一样通行无阻。叔配嫂,是指兄死后,以小叔子配嫂,如公婆同意,也可另行改嫁。1950年后,叔配嫂、表兄妹婚和入赘后改跟女方姓的逐步减少。

彝族实行族内婚。但黑彝族中有等级内婚的习惯。在黑彝族中,其祖先有“司”(意为主)和“杰”(意为奴)之分,“司”与“杰”的地位不同,一般不得通婚,“司”的男子可以娶“杰”的女子,但其地位也随之降为“杰”。而“杰”的男子则娶“杰”的女子。近几年来,汉族也有同彝族通婚的现象,但汉族多数是女子,且与汉族通婚的也多为“杰”。此外,彝族内规定家族不婚。凡父辈的远祖,都为家族,是一家,不能通婚。

彝族青年的婚姻较自由,一般可以通过火把节等公共活动相识,相识后,双方以对歌表达爱慕。也有的于跌脚中相识后,情投意合,遂退出来,另找地点叙情,互送礼物纪念订终身。定情后,男方请人去向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如女方父母同意,便接过所携之酒喝。然后男方正式到女家定亲。过三个月后,男方还要买三丈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家,给女方父母,称为“递小礼”。双方即可确定婚期。定婚后的姑娘常在头上或颈上带男方送来的银首饰或帽子,以示此女已许人家。因元谋彝族较多,居住分散,故婚礼又有不同的风俗。但都杀猪宰羊,搭青棚,以松毛散地,设地席。新华一带的彝族男女青年结婚,新郎新娘要向长辈磕头行礼,长辈根据自己的能力送点钱给新人。新郎披红挂彩,服饰新,头带新帽,帽上绣有银花。新娘出门披着新衣服,胸前带一面镜子。迎亲队伍要天黑才能进门。老城丙间一带的彝族结婚,迎新娘时,新娘结婚当日不能吃喝,由男方迎亲时,自新娘家一出门就要背到新郎家。沿途一般遇水涉水,不走桥。实在无法绕道的则以毛毡铺上后才过桥。背新娘的人选必须是新郎的表兄弟。凉山一带有的地方迎新娘时必须由迎亲队与女方歌手对歌,若男方歌手对歌中输于女方歌手,则被女方歌手用锅烟抹脸,以示惩罚。对歌才能接新娘。新娘的陪嫁多为木柜,并于柜中放上婚礼前新人自己在河中无人踩着之处拣的几个石头(或放在背篓中),名之为背去金银财宝。新娘到新郎家后,要熟悉新郎家的成员和主要亲戚。而村中男女老少都于婚礼当天前往祝贺,有的送木柴、有的送粮食或肉食,以表祝贺。当天晚上,在场院上,一群群贺亲者肩并肩,手牵手,跌脚起舞,舞姿优美,琴声幽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这时,往往又一对男女的恋爱又在酝酿之中了。新人成婚后七天,夫妻双双要携带粑粑、肉(或肥羊一只)、酒等礼物到女家回门,必须在太阳落前赶到。此时,婚礼仪式始告结束。

人死后,因支系不同,用不同方式安葬。凉山上的彝族人死后,亲友前来奔丧,携带黄豆,死者家属认真接待,并将亲友带来的黄豆同死者一起,放于宽敞场坝处,一层柴一层豆垛好,毕摩开始念经,“超度”死者灵魂,而亲属开始哭丧。念毕,于死者四角点火。直至死者、木柴烧为灰烬后,丧礼始告结束。而其它地方的彝族人死后,由毕摩主持念经超度,杀羊杀鸡开路,行土葬。

彝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个省份,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人聚集地。彝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彝族姑娘美丽大方,彝族小伙身强体壮,因为彝族小伙要想娶到老婆必须凭体力抢。

在彝族有抢婚的习俗,男子要想娶到老婆光有车有房还不够,因为那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的,反倒是健壮的身体和灵活的头脑是对彝族男人的基本要求。在彝族结婚绝对是一个体力活,不亚于特种兵的训练营,因为你不光要自己体力过硬,还要培养出至少十人的迎亲队伍,一般以未婚青年男子为主要选拔对象,相当于我们的伴郎团,只是这个伴郎团不光要帮助新郎出谋划策,还要用自己结实的身体,协助新郎以最快的速度抢到自己的新娘。这就要考验新郎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了。

有了强大的伴郎团还要有一副好嗓子,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那是总人皆知的事实,平日里劳动都要唱上一段,何况结婚的大喜日子更得好好展现一下了。新娘起头新郎接,唱不上来就会失去抢亲的资格,五音不全在这基本没有机会娶媳妇。彝族结婚就好像过五关斩六将一样,除了会唱歌会跳舞,还要会摔跤。对,你没有看错,要会摔跤才行。因为阻止抢亲的人太多,其中就不乏体力好的摔跤手,不放倒这些人就别想娶媳妇。

歌也唱了,摔跤也摔了,接下来该领着媳妇回家了吧,别着急,还要经受最后一轮的泼水考验。彝族人喜欢水,认为水可以驱走一切邪恶的东西,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生活。一般新郎都会派一名体力好抗泼水的伴郎前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赶上夏季还行,要是赶上初春或者深秋,那可就跟掉进冰窟窿一样了,寒风刺骨加上一盆盆的凉水,体力不支根本坚持不下来,军训都没有这个严格。

越过层层阻碍,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娶到的媳妇能不加倍珍惜吗?这也许就是彝族人抢婚习俗的真谛吧。来之不易的幸福才会加倍珍惜,为了娶媳妇培养了一个兄弟排也是值得的。这哪里是结婚啊,简直就是中国好声音外加中国达人秀的组合版啊,没点才艺连娶媳妇的资格都没有。

泼水迎亲和摔跤婚礼

——彝族婚俗

每逢快乐的“火把节”或热闹的街市,彝族小伙子都要将束上心上人送的花要带,去寻找情人一起游玩。彝族小伙子中如果谁束了这样的花腰带,就表明小伙子已经有了心上人了。在红河了两边,姑娘和小伙子认识并产生爱情之后,姑娘就会悄悄地绣一条腰带,上面有花朵、蝴蝶、小鸟等,利用约会的时间,将腰带送给姑娘。小伙子得到腰带后,会回赠姑娘手镯,表示两人真诚相爱。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有些地方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在彝族的婚礼仪式上,还会经常开展一些竞技活动,以助婚礼气氛,而对阵双方则不用说,肯定是男家和女家。

在云南姚安的彝族,婚礼上有爬油杆比赛。每到婚嫁的日子,男家事先栽好一棵又高又滑的松杆,剥下树皮,并在杆上包几道油纸。比赛时,在新娘到来时,由女方兄弟或表兄弟中选派一人爬油杆,如果女方代表顺利爬上油杆,那男方主婚人要饮酒一杯,作为祝贺;如果女方代表未爬上,则由男方兄弟或表兄弟选派一人来爬,方法和礼节和上面一样。

有的地方的彝族婚礼上,还要举行摔跤比赛。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派到女方的迎亲队伍里,必须有摔跤队。他们到女方吃罢酒席之后,第一项仪式就是摔跤比赛。女家的摔跤手作为主方,先站出来说“请”,男家便随即走出一名摔跤手,比赛就开始了。到全部约定的人数赛完,再由胜方的出两人表演一场。据说,这项活动是为了纪念一个彝族大力士而形成的。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服饰、饮食、待客之礼。

彝族男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短衣、长裤,女子服饰既有长衫、中长衫、短装,还有外套坎肩,头饰以银泡、绒线做花,服饰图案以自然纹居多,几何纹次之。彝族的饮食主要以土豆、玉米、荞麦、大米为主,副食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等。彝族的酒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欢吸兰花烟,其他地区的彝族多喜吸叶子烟。彝族的待客之礼是打羊、打牛,只要有客人到,就会杀牲待客,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为牛、羊、猪、鸡等,杀之前还要把活牲牵到客人之前让客人过目再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

56个民族,56枝花,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比较多的民族,也有很多自己的习俗,抢婚就是其中的一个。不过,因为彝族分布的地域比较广,所以各地抢婚的习俗也有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说,要经过相好、说亲、合婚、订婚、娶亲、结婚等几个步骤哈。 

在滇南地区,则存在着在男女互爱的基础上,由男方及其伙伴以假抢的形式先将女子领到男方家,再补行求婚仪式的习俗。男女青年一般在春节期间利用集体歌舞的机会结识相爱。二人如私定终身,男方便可邀约好友数人,在晚上到事先同女方约好的地点,用假抢的形式将女方领到男家。女子一旦被领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经缔结成正式夫妻。 

一般来说结婚时,男子的年龄是双数,女子的年龄是单数。在婚礼举办之前,新娘就要禁食一两天,最后一天还要禁水。男方还要在娶亲之前先让自己的家的亲戚给女方送来酒,表示自己会如期来迎娶新娘,来送酒的青年叫做“侠木”。彝族对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们给你东西吃,你必须吃,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少喝一点,表示谢意。不然,就认为你看不起他们。彝家给你吃的东西,只准在那里吃,不准带走。否则,就会说你对人不讲义气。

在云南的一些地方,抢亲的地点、时间也需要事先商量好,有时候新娘还在田间劳动,就被“抢”走了。抢到的新娘会被带到新郎家的堂屋(应该就是我们说的客厅),按照彝族的习俗,新娘到了新郎的堂屋,就算婚姻关系结成了。综上所述,就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的,欢迎评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21801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