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情感共有的基本特征是

情绪与情感共有的基本特征是,第1张

情绪与情感共有的基本特征是两极性,情境性,感染性。

一、两极性首先,情绪、情感具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对立的性质。如喜与忧、爱与恨、开心与苦闷等。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情绪与情感概略分为好、恶对立的两端。

二、情境性指情绪、情感随人所处的时间、地点等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需要,因而,对同一事物或现象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及情感。比如,课余休息时,弹琴唱歌会令人愉悦;紧张学习和工作时,它却使人厌倦。

三、感染性情绪、情感可以影响和感化他人并引起“共鸣”。比如,人们在观看文艺节目时,情绪与情感常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产生悲欢离合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一时紧张,一时轻松;一时忧心忡忡,一时开怀大笑。

四、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映的是主体需要和客观外界事物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有三个成分,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绪情感的自我感受,是三成分最重要的。

五、情感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处在不同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阶级地位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因而,对同一事物或现象就有不同的情感。鲁迅先生说过:“‘喜、怒、哀、乐’,人之情也。

对《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这一科目进行剖析,整理出考前必看20考点,希望对各位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必看考点一:著名的儿童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原理这一模块中的高频考点——著名的教育家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历年国考资格证客观题考察中都有涉及,其中应格外注意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陶行知几位的幼儿思想及著名代表作。

福禄贝尔:

代表作:《人的教育》;

教育思想:第一位阐明游戏价值理论的人;创设的教具称为恩物;提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1840年,命名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蒙台梭利:

代表作:《童年的秘密》

教育思想:提出吸收性心智;提出“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重视感觉教育。

陈鹤琴:

主要贡献:提出“活教育”;“五指活动”课程;重视家园合作;被称为我国“幼儿教育之父”。

陶行知:

主要贡献:提出“生活教育、大众教育、乡村教育”;提出“六大解放”;“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必看考点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纲要》《指南》,这两部幼教法规在近两年国考中均有涉及,题型涵盖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如2015年下半年单选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目标较多使用“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等词汇,这表明幼儿园教育强调;简答题为什么不能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幼儿请说明理由;2016年上半年论述题:教师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意义与举措等,在此提醒广大考生,今年下半年国考考试中此考点依旧重要,备考时应格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纲要》

1教师应如何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应考虑的方面

《指南》

1《指南》实施应考虑的几个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各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以上是为各位考生罗列的必看知识点,详情可参考《纲要》和《指南》的具体内容。

必看考点三:游戏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种类可以将游戏分成很多类型,在历年考试中常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结合题干中的案例选择正确的游戏种类,其中最常考的有:

1按照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创造性游戏(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

2按照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偶然的游戏、旁观的游戏、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其中应重点关注后三种游戏的年龄阶段和游戏特点)

3按照认知发展水平: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必看考点四:角色游戏

之所以将角色游戏单列出来,是因为它几乎是资格证考试主观题中的必考知识点。2015年上半年:简述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要点及其目的;2016年上半年材料分析题:请结合你对角色游戏的理解,分析教师提供价目表这一做法是否适宜,并提出建议。

我们可以归结为两点:角色游戏的特点是什么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是什么

1角色游戏的特点:

创造性——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再现;

过程性——从开始到结束有完整过程,所占时间较长,条件较复杂;

变化性——内容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2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

必看考点五:研究方法

这里的研究方法指的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方法,考生需要掌握其基本含义和优缺点即可应对此知识点的考查。

必看考点六: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这一知识点在真题中频频出现,同样也是广大考生基础较薄弱的一项。在此,为大家梳理出思维的相关考点:

(1)学前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感知、动作——表象——语言

(3)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提醒广大考生注意,识记每一种思维方式的工具及对应的年龄阶段,此知识点常以例子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必看考点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

1言语的发生:

2言语的发展

言语的发展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以及内部言语,其中多次考查了不完整句的发展:单词句(1-15岁)、电报句(15-2岁),考生需掌握单词句及电报句的含义。

必看考点八: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真题中对于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的考查难度不深,常出现于客观题中,在此为各位考生汇总了想象中的识记点:

1想象的特点

2想象的夸张性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想与现实

必看考点九: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

此知识点考生需要掌握的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关键期与敏感期的区别、转折期与危机期的含义,如2016年上半年考查的单选题:教师拟定教育活动目标时,以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与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距离为依据,这种做法体现的是什么理论,若掌握这一知识点便可知道答案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1 指主体现有的心理水平与其将要达到的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 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

2关键期与敏感期的区别在于后果上。二者都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错过了关键期的后果是难以弥补,错过了敏感期的后果是还可以产生只是比较缓慢。

3转折期与危机期:转折期必然出现,但危机不是必然出现。

必看考点十:情绪情感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这一知识点应在备考时谨防主观题,如案例分析题。考生需掌握以下两点内容应对这一高频考点:

如:2016年上半年的材料分析第一题:针对上述现象,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阳阳的行为反映了幼儿情绪的哪些特点阳阳奶奶的担心是否有必要教师该如何引导(实际上考查的正是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和培养策略)。

必看考点十一:幼儿园常见的安全事故

在历年真题的客观题中,幼儿园常见的安全问题及意外事故保持每年一道的趋势。其中应经考查过的有:气管异物、蜇伤、扭伤、鼻出血等。在此为各位考生汇总各种意外事故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1青枝骨折:儿童的骨骼弹性大、硬度小,容易因不正确的姿势导致骨骼变形,首要原则为限制伤肢再活动,即固定。

2脱臼:关节的牢固性差,用力过猛容易脱臼,切勿贸然复位。

3扭伤:先冷敷止血止痛消肿,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4鼻腔异物:用力擤未被异物堵塞的那只鼻腔。

5气管异物:倒立拍背法、推压腹部法。

6鼻出血:应首先头略向前倾,按压鼻翼和前额压迫止血,冷敷额头。

7煤气中毒:首要原则应开窗通气,让患者吸收新鲜空气。

8冻伤:应首先保暖复温。

必看考点十二:幼儿营养知识

1肥胖症:肥胖指身体中脂肪堆集过多。如果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荷儿童体重平均值2个标准差。

2 佝偻病:俗称缺钙,是3岁以下小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可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

3缺铁性贫血:幼儿常见的贫血为食物中铁的摄入量不足。

4维生素A:与视觉有着重要关系,却维A会导致夜盲症。

5维生素C:在新鲜蔬果中,缺乏可导致坏血病

6钙:99%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中1%存在于血液里。

7碘:海产品中有大量的碘,缺碘可得“大脖子病”或者“克汀病”,而碘补充过多则容易导致甲亢。

8锌:具有保持味觉、促进伤口愈合、增强免疫的功效,缺锌会导致异食癖等。

必看考点十三: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是近年来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越来越受到资格证考试的重视,在此,各位考生需牢记家园合作的方式方法:

必看考点十四: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相互衔接,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做好与小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考生备考时应谨防出现策略类题,如幼儿园应怎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必看考点十五:原则

在《保教知识与能力》七大模块的考察中,多次出现过“原则”题,需注意以下几块:

1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原则:

保教结合的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

2环境创设的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幼儿参与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3教学活动的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操作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保教结合原则、活动性原则及运用、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

必看考点十六:气质类型

关于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这一考点,最著名也是最常考的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这四大内容,2014年考到了一道20分的案例分析题,各位考生备考时注意:

必看考点十七:个体差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应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在此,还应掌握个体差异的类型:

(一)幼儿的气质差异

(二)幼儿的性别差异

(三)幼儿的智力差异

(四)幼儿学习类型差异

(五)幼儿的性格差异

必看考点十八:教育活动方案

《保教知识与能力》这一科目每年必考一道30分的活动设计题,近年来常以看图的方式进行考查,而活动设计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来设计,在此给广大考生提供了如下干货:

必看考点十九:教育评价

对于幼儿园教育评价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常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各位考生需要了解并掌握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参与人员、方法等,详情如下:

1参与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

2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

3评价方法:观察、谈话、作品分析、问卷调查等;

4评价对象和主体:教师和幼儿;

5评价的目的: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必看考点二十: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

《保教知识与能力》这一科目对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考查非常灵活,常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考查各位考生的教育理念和做法,要求考生能根据活动中幼儿的需要,选择相应的互动方式,如2016年上半年的真题:在“秋天的树”美术活动中,教师不适宜的做法是;为了让幼儿在户外运动中一物多玩,最适合的做法是;这种题目的问法更加灵活也更加考查考生的教育理念,在此汇总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考生需要注意的正确教育做法:

1《指南》中明确提出不提倡范画,范画会抑制幼儿的创造力,不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2临摹会使幼儿失去“自我”感,不推荐让直接让幼儿临摹。

3幼儿的经验为直接经验,教师应多让幼儿亲自操作体验。

4游戏时发生各种冲突,教师应根据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情况,在观察的指导下进行介入,而非直接调节。

5技能、高效、强制等词不应出现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解释上,这一教育理念需要注意。

以上是为各位考生汇总的考前必看考点,最后,中公教师提醒各位考生,随着考试临近,在复习过程既要结合历年真题,增强应试能力,再次祝愿广大考生早日实现教师梦。

四大复杂的情绪理论轻松解

四大情绪理论在历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虽不是重点内容,但从历年的考试内容中分析可知,考察对某一理论的解释或阐述观点是重点亦是大趋势,如2015年上半年考察过的对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这一理论学说的阐述,2016年上半年考察维果斯基的文化发展观以及刚刚过去的2017年下半年考察的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阐述、对贾德的“水下击靶”迁移理论的阐述等等。因此对于四大情绪理论的理解是有一定必要的,然而这四大情绪理论晦涩难懂,很多考生表示无法理解,因此中公讲师帮助大家把这四个考点简单化。

四大情绪理论归根结底都是心理学家在阐述一个问题,就是“情绪究竟从何而来”,或者是“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主要试图解释情绪体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关系。

太长不看版

1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来源于身体的反馈,即情绪产生的公式如下:

外界刺激——身体的生理反应——情绪。说到底,我们是因为心跳加速而激动还是因为激动而心跳加速呢詹姆士和兰格两位大咖认为是前者。

2坎农——巴德学说:情绪需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产生,简单来说,即是经过以下这一条路径后产生:外界刺激——感觉器官——丘脑——大脑——情绪——交感神经——生理反应,并且情绪和生理反应是同时产生的,都受丘脑控制。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认为情绪产生的过程是:情境——评估——情绪,情绪来源于对情境的评估,评估不同,情绪不同。

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合及相互作用的结果。

兴趣爆棚版

1詹姆士—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心理学兰格分别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基本相同的情绪理论观点,人们称之为詹姆士—兰格理论。该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即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士—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和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2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加和肌肉紧张等。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之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说,强调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主要有三个主要观点:

(1)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情境的评估,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如我们在森林里碰到狼会感到恐怖,但看到动物园里关在笼中的狼并不会感到恐怖。恐怖的产生决定于人们对情境的认知和评估,通过评估来确定刺激对人的意义,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情绪。

(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事实上,情绪状态是通过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合作用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当前情景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成为情绪唤醒理论。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

首先判断观点错误.理由可从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情感与情绪的区别(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情感是逐渐积累的、稳定的)等方面组织答案.

故答案为:

观点不对.(1)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我们对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比较稳定的倾向,就可能产生某种情感.

(2)情感与情绪也有区别.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情感则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6461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