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武艺高强的甘凤池,李卫采取了哪些措施,将其智取?

面对武艺高强的甘凤池,李卫采取了哪些措施,将其智取?,第1张

李卫是清代名臣,深受雍正喜爱,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官。

在雍正时期,江湖有一位叫做甘凤池的大侠,名声很响,武艺高强,很少有人是他的对手,因为当年是反清复明的思想在民间盛行,所以甘凤池在武林之中如此有威望,自然就被那些明朝余孽所盯上,明朝欲孽多次寻找甘凤池,甘凤池虽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他让自己的儿子跟这些明朝残余势力私下交往

知道此事的李卫,自然不会闲着,李卫知道甘凤池武艺高强,硬来肯定是不划算的,所以聪明机灵的李卫,就派人把他的儿子抓住,以此来要挟甘凤池,起初他的儿子死活不说跟明朝余孽私下往来的事实,可在严刑拷打之下,他的儿子还是招供了,李卫趁机将甘凤池家围住,甘凤池见如此情形,就乖乖地被擒了。

被擒后的甘凤池成为了李卫的部下,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甘凤池还有想保护乾隆皇帝的想法,可见他对之前的行为还是有所反思的,经过此番事情的折腾,甘凤池最终选择隐居山林,那他后来的结局是怎样呢?他最后死的比较离奇,世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原因就是吃了太多羊肉而去世,一代豪杰就这样被羊肉撑死了。

李卫

清代历史人物

简介

(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安徽砀山县唐寨镇小李寨人(一说江苏铜山县人),1687年正月初一(2月2日)生,1738年十月二十二日(12月3日)卒。康熙捐资员外郎,雍正朝署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李卫同鄂尔泰、张廷玉、田文镜均系雍正帝心腹。

雍正四年(1726),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西考官查嗣庭以《诗经》句“维民所止”命题考试,不料清廷诬称“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二字之首乃大不敬,逐将查捕狱问罪。不久死狱中,戮其尸,株连亲属。同年,汪景琪任年羹尧随笔(秘书),随年西征,因文章讥讽朝廷,被判大逆罪,立即斩决,妻发黑龙江为奴。因上述二人均系浙江人,以文字得罪朝廷,故清廷停浙江文士乡会试。为尽早恢复乡会试,时任浙江总督兼巡抚的李卫便经常深入下层,了解文士呼声,调解各种矛盾;随时跟踪检查受株连而未定罪文士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训导,责令改正;表现好的文士,将其事迹一一记录归档。过了一年,当朝廷派去的观风整俗使王国栋看到这些档案材料后,深为李卫的良苦用心而感动,为浙江人感恩悔过而高兴。于是,和李卫同奏朝廷,替浙江文士说了许多好话。雍正帝一见奏折大喜,很快就下令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其次,他平时召集属吏开会,或命某个属员办差,均有记录,事后归档,笔笔有宗;朝廷谕旨、各部院及州府县衙门来往文书,办完即存档,一清二楚;加之其它事“皆中程,民间亦无扰”,故深受雍正帝信任,被视为心腹。

李卫其人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字又_,并不是出身于市井的小混混,而是江苏丰县,徐州市一家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康熙五十六年,李卫花钱捐了一个官。《清史稿·李卫传》载:李卫“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据《小仓山房文集》载,李卫在户部供职期间干了一件让当时还是亲王的胤_刮目相看的事:当时分管户部的一位亲王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平余十两。李卫屡次谏阻都不听,于是在走廊上置一柜,写着“某王赢钱”,使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雍正十分看重李卫“勇敢任事”的优点,一继位就任命李卫为云南道盐驿道,次年擢升为布政使掌管朝廷重要税源的盐务。雍正三年1725年又被擢升为浙江巡抚兼理两浙盐政。雍正五年,李卫“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翌年,朝廷又以“江南多盗”,而地方官又“非戢盗之才”为由,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将吏听节制。”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雍正十年又内召署理刑部尚书,寻授直隶总督。

李卫任浙江、直隶总督十多年倒做了几件让世人称赞的好事。李卫管理盐政不仅加强了沿海各关隘的巡缉,打击不法商贩盗卖私盐等活动,同时还改革盐政税赋制度,“诸场有给丁滩者,以丁入地,计亩征收;无给丁滩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此举,既稳定了盐业生产,又增加盐业税收。当时,因浙江人汪景琪著《西征随笔·历代年号论》中,影射雍正年号不吉利和礼部侍郎查嗣庭在科举考试中取“维民年止”句为试题所犯下“大不敬”之罪,“停浙江人乡会试。”李卫出任浙江总督后一面“文告严督,”一面上书朝廷“浙江士子感恩悔过,士风丕变,乃命照旧乡会试。”李卫治理海塘成绩卓著。他在海宁自翁家埠至尖山间的近百里海塘险要塘段抢筑乱石塘、柴塘近2300丈,缓和了危急形势;并且设塘兵200名及千、把总等员弁分驻沿塘常年修护。在海塘“招民垦田,於本年起科;设灶煎盐,官为收卖;渔舟入海,给牌察验;鱼盐徵税,充诸项公用。”李卫剿匪十分称职,“盗匿山泽间,_得其踪迹,遣将吏捕治,必尽得乃止。以是所部乃无盗”。李卫对整肃吏治也著有成效。江南督臣范时绎、按察使马世庇护张如云及其党羽以符咒惑民,李卫毫不徇情上书弹劾,使“时绎夺官,世、空北皆坐谴,云如等论斩。”雍正十一年,李卫不顾忌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鄂尔泰的地位和眷宠均在自己之上,公开上书指参其弟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使鄂尔奇被革职查办。雍正十二年,他“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地”;雍正十三年,他“疏劾总河_藻贪劣”。所以,雍正对李卫的评价是“嘉许之怀,笔莫能罄。非深悉朕衷,毫不瞻顾,安肯毅然直陈。”

当然,李卫也是一个“维吾尔族姑娘”满头小辫子———缺点不少,诸如恃才傲物,对上司无礼,在自己的执事牌子书写“钦用”,有时也接受礼物等。为此,雍正也曾多次告诫他“嗣后极宜谦恭持己,和平接物。川马、古董之收受,俱当检点。两面‘钦用’牌,不可以已乎是皆小人逞志之态,何须乃尔。其克慎毋忽。”并且很严肃的警告他“书云习与性成,若不痛自刻责,未易改除。将来必以此受累,后悔何及”但是,这一些,都不足以影响雍正对李卫的信任。原因何在雍正在浙江总督程元章密参李卫离任后还干预浙江事务的奏子上批道:“李卫之粗率狂纵,人所共知者,何必介意。朕取其操守廉洁,勇敢任事,以挽回瞻顾因循,视国政如膜外之风耳。”可见,雍正有知人和用人之明。

乾隆元年(1736),兼管直隶河道总督。三年病死,谥敏达。李卫识字不多,操守廉洁,任事勇敢。幕客为著《钦遵圣谕条例事宜》(与田文镜之作合为《钦颁州县事宜》),在浙江、直隶任内分别主持修撰《浙江通志》、《畿辅通志》。他的部分奏折收在《朱批谕旨》中。

也许很多人都知道西湖的“湖山春社”,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出于李卫之手。当年李卫治理西湖时,修建祠堂,供奉花神和西湖之神,但其实是将自己和几个老婆全列在里面。李卫一生随性,可惜这么早就想列入仙班,所以雍正死后不久他也跟着去了。但是,我们为这些事感慨时也不能忘记李卫对西湖的功绩,他的过失反倒给西湖平添了许多可爱。

相关史料

《清史稿·李卫传》

李卫,字又_,江苏铜山县人。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世宗即位,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就迁布政使,命仍管盐务。三年,擢浙江巡抚。四年,命兼理两浙盐政。疏言:“浙江户口繁多,米不敷食。请拨盐政归公银十万,委员赴四川采运减粜,款归司库;有馀,以修理城垣。”卫整理盐政,疏言:“诸场有给丁滩荡者,以丁入地,计亩征收;无给丁滩荡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又言:“浙省私贩出没,以海宁长安镇为适中孔道,请设兵巡隘。”又言:“江南苏、松、常、镇四府例食浙盐,镇江接壤,淮盐偷渡。请敕常镇道及京口将军标副将、城守参将等督饬将吏水陆巡缉。五年,奏修海宁、海盐、萧山、钱塘、仁和诸县境海塘。

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六年,奏言:“江、浙界上盗贼藏匿,浙省究出从盗,咨江南震泽县捕治,竟以替身起解。案中诸盗,江南督臣范时绎留以待谳。今察出有举人金士吉等徇庇,当请褫夺,并提江南所留诸盗穷究党羽,剪除巢穴。”得旨嘉奖。温、台接壤,濒海有玉环山,港岙平衍,土性肥饶。前总督满保因地隔海汊,禁民开垦。卫遣吏按行其地,奏请设同知,置水陆营汛。招民垦田,於本年起科;设灶煎盐,官为收卖;渔舟入海,给牌察验;鱼盐徵税,充诸项公用。卫经画浙东诸县水利:鄞县大嵩港溉田数万亩,岁久淤浅,卫令疏_,筑塘设闸,开支河溉田。镇海灵岩、大丘二乡有浦口通海,旧有闸已圮,卫令修筑。定海多旷土,卫令察丈清理。上虞濒海潮汐没民田,卫为奏请除额;县有夏盖湖,积淤多已成田,卫令察丈,许民承业升科。

上以江南多盗,时绎及巡抚陈时夏非戢盗之才,命苏、松等七府五州盗案,令卫兼领,将吏听节制。时议增筑松江海塘,并以旧塘改土为石,上复以时绎未能董理,令卫勘议。卫诣勘,奏言:“松江海塘已筑二千四百馀丈,未筑者当令仿效海盐旧塘,石塘后附筑土塘,宜一例高厚,岁派员修治。”上从之,仍令卫会时绎、时夏董理。上以卫留心营务,江南军政举劾,复命卫会同考核。寻遣侍郎彭维新等如江南清察诸州县积欠钱粮,亦令卫与闻。七年,加兵部尚书。入觐,遭母丧,命回任守制。寻复加太子少傅。江宁有张云如者,以符咒惑民,卫遣_察,得其党甘凤池、陆同庵、蔡思济、范龙友等私相煽诱状。八年,卫令游击马空北往捕,时绎故与云如往还,与按察使马世_庇不遣,贿空北还禀卫。卫疏劾,上遣尚书李永升会鞫,时绎夺官,世_、空北皆坐谴,云如等论斩。九年,疏请改定苏州府营制

平步青云李卫是江苏徐州人,他生于康熙26年(1687),死于乾隆3年(1738)年。李卫家庭富有,为此他出钱捐了个监生资格。在康熙56年(1717),李卫出任了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又任户部郎中。到了雍正即位后,也就是康熙61年(1722)底他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因为政绩显著,在雍正2年(1724)超擢云南布政使,3年(1725)任浙江巡抚,4年(1726)兼理两浙盐政,5年(1727)任浙江总督。10年(1732),任直隶总督,直至辞世。大字不识由于李卫的官是捐来的,并不是科举出身,所以他大字不识几个。师爷等人起草公文奏章,都要读给他听,有不合意的地方,他就口述修改,而且往往能切中问题要害,对此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总以为有神相助。李卫的过人机智由此可见一斑。李卫在公干之余喜好听人说书,每遇到忠贤遭到不平,李卫就会呜咽、愤恨,甚至拔剑而起。虽然识字不多,但李卫对文人、对文化事业还是非常看重的。历史上记载,他曾出钱修过浙江通志,建过书院,给在读士子以丰厚的膏火钱。在雍正年间,因浙江人发生多起文字狱,雍正一怒之下停止浙江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以作惩处,后来在李卫的努力下,雍正7年恢复了科考。第二年殿试的一甲3名,即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因此文人对李卫的印象都很好。喜爱武艺李卫身体魁梧,身高6尺2寸(合今天2米左右),膀大腰圆,臂力过人。据说,李卫的两个鼻孔中间相通,麻子脸,而且麻点有铜钱大小。李卫好习武,召兵设勇建营,专门练搏击拼刺之法。每当捕盗之时,李卫都要身披金甲,亲自登台指挥。李卫还向雍正主动请缨,要到军前冲锋陷阵,雍正批示说,这些事还轮不到你。不畏权贵当李卫还是微末小吏时,就表现出一种不畏权贵的刚直。他任户部郎中时,管理银库事务。有某位亲王的属下对于收缴的白银都要每千两额外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李卫坚决反对,但亲王属下执意要收,李卫就将银柜抬到廊下,写上这是某某亲王的“赢余”,指明是非法收入。亲王闻此大惊,下令停收库平银。雍正也正是欣赏李卫的这一点,即位后大加重用。特别是专门为李卫设了浙江总督一职,全权负责这一重要却难于治理的地区。狂纵傲慢李卫也有缺点,就是狂纵傲慢。在云南做布政使时,与按察使张谦不和,后更与贵州威宁总兵石礼哈互相参奏。李卫对上司不敬,私下里呼云贵总督高其倬为“老高”、云南巡抚杨名时为“老杨”。每次弹劾他人,李卫还将奏章向弹劾之人展示。李卫在浙江为官时,每次出门都要绣衣衮袍、声乐齐鸣,前呼后拥,引得人们争相观看。缉枭捕盗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在浙江,李卫坚决推行“摊丁入地”的赋役制度改革,清查、弥补亏空及各地积欠的钱粮,清丈土地,修建浙江海塘,成就斐然。其中最有名的是缉拿私盐。清代划分十几个盐区,浙江盐区是其中之一,浙盐在浙、苏、皖、赣四省行销。但清代体制僵化,在浙盐区靠近两淮盐区的地方,不能买就近便宜的两淮之盐,只能吃价高的浙盐,因此导致越区贩私盛行,官盐运销不畅。李卫加强缉私队伍力量,重点打击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沈氏是著名的盐枭,其部下数百名,拥有大船数艘,经常击败官兵,走私气焰非常嚣张。李卫任用韩景琦,与沈氏斗法,终于将其擒拿。李卫最擅长的是捕盗。当时江南盗贼出没、横行,李卫认为青楼妓女、酒坊茶肆等是“盗线”,不能禁绝,否则很难跟踪盗贼。他或是命人乔装改扮混入贼窝,或是令已归诚的盗贼暗通情报,每次出击时,李卫都将一锦囊交与将士,定能直捣贼巢,大获全胜。结果江南“千里如枕席”,社会治安大为改观。李卫与吕四娘、甘凤池雍正的死因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逃出了官府的捉拿,长大后拜甘凤池为师,学得飞檐走壁的功夫,取了雍正的项上人头。吕四娘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负责捉拿吕留良子孙的正是浙江总督李卫。甘凤池武艺高强,江湖之上名气很大。他早在康熙时期曾在浙江参加过反对朝廷的“朱三太子案”。雍正时期,又联系张云如等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他们尊奉侨居在海外“吕宋山岛”的“朱家苗裔”为“真主”,准备于雍正8年秋天举事。雍正7年(1729),李卫侦破了这一集团。据记载,甘凤池并未表现出什么英雄气概,而是在李卫的诱逼之下,叩头乞求宽恕,并出卖了同志。后来甘凤池等人被判处死刑。李卫当官李卫与田文镜、鄂尔泰是雍正最欣赏的3个地方官,雍正称他们为“模范督抚”。除了他们对雍正绝对忠诚外,主要是因为他们治国的本领。雍正的用人“才”重于“守”,也就不拘成规,不论资格,不重科举出身。特别是李卫,非科举正途出身,但能做到封疆大吏,这在整个清代是不多见的。李卫死后,朝廷赐予的谥号是“敏达”。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卫为官的一生。附:《清史稿·李卫传》李卫,字又_,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世宗即位,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就迁布政使,命仍管盐务。三年,擢浙江巡抚。四年,命兼理两浙盐政。疏言:“浙江户口繁多,米不敷食。请拨盐政归公银十万,委员赴四川采运减粜,款归司库;有馀,以修理城垣。”卫整理盐政,疏言:“诸场有给丁滩荡者,以丁入地,计亩徵收;无给丁滩荡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又言:“浙省私贩出没,以海宁长安镇为适中孔道,请设兵巡隘。”又言:“江南苏、松、常、镇四府例食浙盐,镇江接壤,淮盐偷渡。请敕常镇道及京口将军标副将、城守参将等督饬将吏水陆巡缉。五年,奏修海宁、海盐、萧山、钱塘、仁和诸县境海塘。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六年,奏言:“江、浙界上盗贼藏匿,浙省究出从盗,咨江南震泽县捕治,竟以替身起解。案中诸盗,江南督臣范时绎留以待谳。今察出有举人金士吉等徇庇,当请褫夺,并提江南所留诸盗穷究党羽,剪除巢穴。”得旨嘉奖。温、台接壤,濒海有玉环山,港岙平衍,土性肥饶。前总督满保因地隔海汊,禁民开垦。卫遣吏按行其地,奏请设同知,置水陆营汛。招民垦田,於本年起科;设灶煎盐,官为收卖;渔舟入海,给牌察验;鱼盐徵税,充诸项公用。卫经画浙东诸县水利:鄞县大嵩港溉田数万亩,岁久淤浅,卫令疏浚,筑塘设闸,开支河溉田。镇海灵岩、大丘二乡有浦口通海,旧有闸已圮,卫令修筑。定海多旷土,卫令察丈清理。上虞濒海潮汐没民田,卫为奏请除额;县有夏盖湖,积淤多已成田,卫令察丈,许民承业升科。上以江南多盗,时绎及巡抚陈时夏非戢盗之才,命苏、松等七府五州盗案,令卫兼领,将吏听节制。时议增筑松江海塘,并以旧塘改土为石,上复以时绎未能董理,令卫勘议。卫诣勘,奏言:“松江海塘已筑二千四百馀丈,未筑者当令仿效海盐旧塘,石塘后附筑土塘,宜一例高厚,岁派员修治。”上从之,仍令卫会时绎、时夏董理。上以卫留心营务,江南军政举劾,复命卫会同考核。寻遣侍郎彭维新等如江南清察诸州县积欠钱粮,亦令卫与闻。七年,加兵部尚书。入觐,遭母丧,命回任守制。寻复加太子少傅。江宁有张云如者,以符咒惑民,卫遣_察,得其党甘凤池、陆同庵、蔡思济、范龙友等私相煽诱状。八年,卫令游击马空北往捕,时绎故与云如往还,与按察使马世_庇不遣,贿空北还禀卫。卫疏劾,上遣尚书李永升会鞫,时绎夺官,世_、空北皆坐谴,云如等论斩。九年,疏请改定苏州府营制。

李卫之子

长子李星垣,乾隆元年武探花,御前二等侍卫,官至广西右江总兵,乾隆二十九年,调两广总督。右江镇总兵李星垣坐婪贿得罪。。

次子李星聚,官至福建延建邵道调繁兴泉永道。

三子李星灿,州判。

四子李星宿,历任嘉兴府知府、陕西同州府知府,升四川东道补授湖北督粮道。

五子李星福,两江后补督阃府。

孙子十五人:光斗、光文(福建台湾南路参将)、光第(即墨营守府敕授武德骑尉)、光裕(太学生)、光隆、光宣(监生侯选知州)、光烈、光大(监生)、光运(监生)、光普(广西信使督巡检)、光本(监生)、光续(知县)、光荣(庠生)、光禹、光琚。

世宗以综覈名实督天下,肃吏治,严盗课,实仓库,清逋赋,行勘丈,垦荒土,提耗羡,此其大端也,(李)卫受上眷最厚,以敏集事,然当时谓卫所部无盗贼,斯亦甚难能矣。——《清史稿》

说起盐,我们都不陌生,毕竟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我们现在家里缺盐,去超市就可以随便买,而在古代不行,因为盐是官府专营的,民间如果有盐买卖,那就是犯法的,是走私,被抓到就要蹲大狱。

但是古代盐的买卖,是绝对暴利的行业,为此有不少人会铤而走险,甚至不惜冒着被砍头的危险。

正如马克思所说: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而走私盐这一买卖带来的利润,要远远高于300%。

既然有了不怕死而追逐利益的这群人,官府们自然也不能坐以待毙,于是缉查私盐也就成为了官府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件重大任务,想想也是,毕竟盐的专营给官府带来的财富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任凭走私而不加以管理,国库迟早就会空虚。

而我们很熟悉的清朝官员李卫,就是长期主管和监管一方盐政的清朝名臣。

说到这,不少人心里就有疑问了,李卫不是豆大的字不识一个吗,还是名臣?没错,他确实不识字,但他也确实是一代名臣。

而李卫从五品闲职的员外郎到一品要员、封疆大吏,李卫只用了10年,那么他的升官秘诀是什么,此外,李卫还有5个儿子,他的儿子们后来又过得怎么样呢?

本篇飞鱼就来和您聊聊关于李卫和他儿子的事。

李卫的官是用钱买来的。

1717年的李卫,总想着做点正事,比如说弄个官当当,清朝时期想要当官,也简单,参加科举考试就行了,但是这对李卫来说比较难,因为他文化水平不高,想靠科举入朝为官,那是墙上挂帘子——没门。

不过好在,李卫的家庭并不穷,于是通过家庭的大力支持,李卫“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这是史书上记载,那么入赀员外郎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李卫用钱换到了员外郎,当然换来是无关紧要的官职。

不过李卫还真是一块当官的料,别的富家子弟买到了官,那都是继续吃吃喝喝,但是李卫却不这样做,他很努力,在第三年他就升为了户部侍郎,正儿八经地从替补贬为了编制内的正式官员。

在这之后,李卫在官场上的晋升,犹如做火箭一般,仅仅用了10年,就成为了官场里的一品要员,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

而李卫的升官秘籍,其实离不开“盐”,从雍正继位第一年,李卫就为盐官,随后又在盐政和稽查私盐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了雍正的赏识,在为官期间,李卫是有名的清廉,百姓提起李卫,那是各个都要竖起大拇指。

李卫的5个儿子。

说完了李卫的仕途,我们再来说说李卫的儿子们,究竟过得怎么样,李卫一共有5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星垣、次子李星聚、三子李星灿、四子李星宿、五子李星福。

李卫的长子是五个儿子中最有出息的儿子,从小就在“勇”字上有过人之处,后来参加朝廷的武举考试,得到了探花,而被封为了二等侍卫,这个官也不小,是四品,相比较他爹李卫用钱买到了的五品,李星垣靠自己得到了二等侍卫,还是有着可圈可点之处的。

后来李星垣一路走高,最后官至两广总督,成为了继其父之后的一位封疆大吏,但是后来却卷入到了“李侍尧贪污案”中,最终被朝廷处以斩刑。

李卫的次子李星聚,比起大哥来,那不是查了一星半点,首先,他没有真才实学,他的官是靠着祖辈的(也就是李卫)的功绩得到的,也就是荫封为官,最后官至福建延建邵道,这个官多大呢,不大,只有四品,此后再无关于此人的记载。

李卫的三子李星灿,比起上面两位哥哥,则又逊色了不少,他官至州判,这个官多大呢,大概有芝麻那么大,因为这个官只有七品,还没有当年李卫买的官大,对于这样一个小人物,想必也没多少人会关注。

李卫的四子李星宿,生平和他的二哥李星聚有着十分相似的经历,最终官至湖北督粮道,也是一个四品小官。

李卫的五子李星福,官至两江后补督阃府,说白了其实也只是四品小官,关于他的生平记载更为稀少。

清朝名臣李卫,他的5个儿子后来过得怎么样?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李卫的五个儿子,除了长子李星垣官做到的最高,其他四个儿子都是四品或者四品以下的小官。

但李星垣也是死得最惨的,正是由于史书中缺乏对于其他四个儿子结局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出,这几位儿子应该是得到了善终。

而李卫的孙子辈在史料上留下名字的还有10余人,这也是对其李卫除了长子惨死之外得到善终的佐证,不过李卫的孙子辈中,当官的也不多,即使当上了官,官也不大,史料中对于他们事迹的记载,更是老的可怜,飞鱼亦不细论。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卫无论在为人之道还是为官之道,都要比自己的儿子强太多,他历经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不倒,最后因病去世,得到了善终,死时51岁。

其实,仔细想想,难道这是验证了强不过三代吗,其实也未必,李卫长子李星垣的悲惨结局,这几个弟弟都是看在眼里的,不排除他们因为害怕自己会有哥哥一样的结局,而不漏锋芒,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至少吃喝不愁,相比较哥哥被斩,他们的结局似乎更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9180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6
下一篇2023-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